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行啊,”李老太指了李老四手里的两把镰刀,笑道,“老四担心大伙儿家里镰刀不够用,刚找城里的朋友买了两把呢,谁家想用,就来家里拿啊。”
佳音趴在老太太怀里,听得这些话,恨不得给奶奶拍手叫好了。旁的不说,老太太这嘴皮子真是不差,拉拢人心也是把好手。
果然,众人眼见两本镰刀雪亮,越发相信李老太不是在说好话骗人了,再看素娘就有些脸色不好。
李家这么好的人家,差点儿就因为她挑拨,同村里人生分了。
素娘恨得咬牙,哪里还敢再说什么,扯个借口家里要做饭就跑了。
众人哄笑,闲话几句,也散去了。
李家人到了家门口,李老太喊住李老二,“还驴车的时候,同村长说一声,咱们家初来乍到,要开两桌儿酒席,请村里人热闹热闹。”
李老二眼睛一亮,立刻应道,“娘,我明白,这就去同村长说。”
陶红英赶紧拿篮子装了几个苹果和梨,还有一把大红枣,递给李老二。
“听说村长家媳妇身体不太好,二哥把这些带去吧。”
李老二笑着接了,心里却叹气,其实这样的时候,他带了媳妇儿过去最好。他同村长说是,媳妇儿探病,迅速就能亲近起来。
但想起吴翠花儿的德行,让她去,怕是路上就把果子吃光了,再没个眼色,亲近不成,许是都要结仇了…
村长家里正吃饭,见到李老二过来,就赶紧帮忙卸驴车。见到李老二送的果子,村长脸上就笑的更高兴了。
待得李老二说起家里要请酒,他立刻应了下来。
别说李家这么懂事,就是李家不说,他都要提醒村人同李家常走动,少欺辱。
李家人丁兴旺,又能写会算,在村里定居,对村里只有好处,没坏处。
第二日,日上三竿的时候,村长就和村人们陆陆续续来了李家。
其中有残了手脚的老头儿,也有各家当家的汉子,唯独没有刘家人。
村人也瞧出来,但都没问,算是心照不宣。
李家的大院宽绰,西南角专门有灶间,两个灶台,都架着铁锅。
陶红英负责做菜,赵玉茹和家欢给她打下手。
吴翠花儿咋咋呼呼看着像在帮忙,实际雷声大雨点小,真算起来,她也没干什么正经活儿。
“野鸡炖蘑菇,红烧兔肉,还有个糖醋鲤鱼,这三个是大菜,再添个蘑菇炒肉,小葱鸡蛋,拌个爽口野菜。”陶红英一共张罗了六个菜,不多,却已经是李家最大的心意了。
李老太抱着佳音在门口招呼村民们,佳音小脸儿粉嘟嘟的,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像宝石一样亮,可爱的小模样,谁看了都想亲热一下。
若不是有家喜家安在前面护着,估计佳音的脸蛋都要被捏红了。
日头到了正中的时候,李家院子里的两张桌子旁已经坐满了村民。
李老二带了两个弟弟陪着众人说话,喝茶水。
李老二也算见多识广,又读过书,说话行事比普通村人圆滑太多了,哄得众人都是笑呵呵。
有村里妇人跑来凑热闹,眼见灶间忙碌,也跟着挽袖子,帮忙摘菜。
陶红英高兴道谢,一起说说闲话儿,也是热闹。
人多好干活儿,没一会儿就有浓郁的肉香从厨房飘出来。
村里的淘气小子们禁不住肚里馋虫闹腾,趴到门口偷看,一个劲儿的咽口水。
陶红英见了,就喊了家喜家安,拿了家里的芝麻糖,分给孩子们吃。于是家安家喜立刻同孩子们熟悉起来,成了好伙伴。
“来!尝尝我带来的酒,这可是我今早从树下挖出来的,埋了三年的好酒!”村长自己带了两坛子酒,估计也是不想李家太过破费。
“哎呀,难得村长居然这么舍得,咱们可要多喝几碗。”
饭菜还没好,桌上的男人们就喝上小酒,热闹不已。
他们时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飘在李家院子上空,久久不散。
待得饭菜都端上桌儿,客人都是惊讶,谁也没想到,李家会这般大方,这大鱼大肉的,各家过年都吃不了这么丰盛!
但想想李家能买这么大的院子,想必家底也不薄。
更何况李老二识文断字,老三是泥瓦匠,老四会打猎,日子过得好也正常,倒是真让人羡慕。
第二十五章 装可怜?谁不会啊!
众人心里想着,手下筷子可没停。几道菜味道简直太好了,配酒又下饭,惹得人人都夸赞。
一时间,院子里更热闹了。村长笑眯眯的滋溜了一口小酒,心里叹气。
清水村已经冷清太久了,现如今来了个李家,兴许就是个好的转机,以后村子定然会越来越富庶,越来越热闹。
“老嫂子,刘家人在村子里到处说你们家的坏话呢。按理说,你们是亲戚,怎么闹的这么生分?”一个老婆子坐在李老太身边闲话儿,许是觉得李老太很和气,就小声提醒了一句。
李老太抱着佳音,扯着她脖子下的细棉布巾子给她擦口水,叹气说道,“说起来都是伤心事,不说也罢。”
“啊,那得说说啊,否则大伙儿还以为你们家里真是日子好过,看不起穷亲戚呢。”老婆子姓孙,最爱听这些家长里短,村儿里的各种消息,有一大半都是从这里抖搂出来的。
李老太红了眼圈儿,小声说道:“我弟弟李根儿在世的时候,给我送了很多次信,儿子娶媳妇,家里人生病,同我借了不少银钱。
我家那时候日子也不好过,我把嫁妆都卖了,给他捎了银子过来。
没想打,塞外那边兵乱,我们为了逃命,千里迢迢赶来,郭氏和外甥们却连门都没让我们进。
他们这是怕我提先前借他们刘家的那些银钱呢!我也是寒心了,当时就同刘家说断亲了,刘家也答应了,以后就当普通村里人吧。”
一听她这么说,不止是孙婆子,就是其他妇人也对刘家厌恶不已。没良心,白眼狼,这些词都扣在了刘家头上。
不得不说,李老太这招儿真绝,有时候装可怜比讲道理更容易让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佳音吐了个大大的口水泡泡,再次庆幸投胎到了一个好人家。
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当家的奶奶也是知道变通的。即便眼前日子有些艰难,但一家人齐心协力,总能越过越好的。
刘家住在村口,离李家有些远,但村里安静,隐约也能听到几声说笑,嗅到风里的香气。
“一家子挨千刀的!请了那么多人偏偏不请咱们,这不明摆着给咱们穿小鞋吗!”刘铁柱气得脸红脖子粗。
郭氏眼皮耷拉着,脸色也是不好,“你那个大姑,最会笼络人心,有钱不接济亲戚,居然请旁人吃饭!他们家早晚过不下去!”
一边的刘来福眼珠儿转了转,也是说道,“娘,别生气,我早晚要收拾了他们,把银子都拿回来!”
这话说得好像李家的银子就该是他们家的似的。
郭氏被儿子哄得,总算脸色好了一些。
刘来福趁机说道,“娘,你给我拿点儿钱,我去县城找吴二。
吴二也看不上李家人,他姐是李家二儿媳,最是了解李家。有他帮忙,想要找李家的麻烦,对付李家肯定更容易!”
郭氏最是宠爱二儿子,当真给了二儿子一把铜钱,不等嘱咐几句,刘来福已经一溜烟儿跑出家门。
什么报复李家,那都是小事儿,先去赌场赢钱才重要!
村民们在李家受到热情款待,跟李家人的关系亲近了不少。起码李家大方会处事,饭菜做的好吃,这样的印象是人人皆知。
次日,村里老少就开始秋收了,忙的脚不沾地。
李家人没有庄稼可收,所以就很悠闲。
一早吃过饭,陶红英就带着赵玉茹去山上采蘑菇,挖野菜。
临走前,陶红英在锅里给闺女留了两碗米油,也不怕她会饿着。
妯娌两个有说有笑的上了山,也没问吴翠花儿,反正就算吴翠花儿跟着去了也是偷懒,干脆不叫她了。
李老二昨日看到村里不少老人走路都有些艰难,就想带着小子们去帮他们秋收。
他只说了两句,李老太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多带几块饼子,别吃人家的,收点儿粮食也不容易。”李老太嘱咐儿子,手里抱着佳音颠了颠,低头亲了亲她的小胖脸蛋儿。
她敢说家里不差粮食,这底气就是宝贝孙女给的。
李老二,李老三和李老四带着家仁他们几个小子,直奔隔壁的赵大叔家。
赵大叔刚四十岁出头儿,但在战场上没了一条腿,眼睛也瞎了一只,没儿没女光棍儿一个,是这清水村里秋收最艰难的一个。
“赵大叔,我们来帮您割庄稼啦!”家喜家安淘气,昨日缠着赵大叔讲过征战沙场的故事,这会儿自来熟,进门就喊了一声。
“赵大哥,你腿脚不便,我们兄弟几个来帮你干点儿农活。”李老二笑着跟赵大叔打招呼,也没等赵大叔说话,就带了弟弟和侄儿们穿过赵家后院去地里割高粱了。
高粱杆子要堆一起晾晒,高粱头要割下来装袋子,背回赵家院子晾晒,最后敲打下来,才算完活儿。
李老二几个挥舞镰刀,李老四和家义负责扛袋子,简直健步如飞。
赵大叔瘸着腿烧水,拎去田里,家喜家安就乐颠颠跑上前接过去了。
赵大叔摸摸他们的头,眼圈儿有些红,“你说说,这叫我怎么感谢你们一家才好啊!”
“我奶奶说了,邻里乡亲就是要互帮互助,大叔你坐着,我们也去帮干活儿了!”家喜家安喝个水饱,就又跑掉了。
赵家的地不多,只有二亩,一日功夫就被李家收完了。
赵大叔留人吃饭,李家谁也不肯,李老三还没忘了嘱咐一声,“大叔,你这房顶我看着有些年头了,怕是漏雨吧,过了秋收,我来帮你修修。”
赵大叔来不及再说话,李家人就都回去了。
就这般,接下去几日,李家老少爷们八口儿,轮流帮着村里人家收地。
这些人家大半都是退伍残兵,家里的田地也是县里给的,一人二亩,税粮是普通农户的一半,算是朝廷照顾。
他们也没有余力再买更多,每年交了税粮够温饱就成了。
李家八口干活儿利落,一日一家,脾气又好,到谁家谁家热闹,清水村上上下下真是没有人不夸。
“难怪李家儿孙满堂,日子还过得这么红火,他们这一家子都是心善的,都是有大福报的人呐!”村里老太太坐在一处闲话儿,提起李家就直竖大拇指。
第二十六章 村长求援!
“可不是嘛,你看李家来了之后,咱们村儿里都热闹不少呢!”
今日轮到村南边的一块地,家安正撅着【创建和谐家园】割高粱穗子,看到李老太抱着佳音从田垄边上走过来,忙不迭迎上去。
“奶,你怎么来了?太阳晒,我妹妹该热了。”
佳音【创建和谐家园】嫩的小脸儿,这会儿骨碌碌转着大眼睛分外可爱。
家安在衣服上狠狠擦擦手,然后才从怀里掏出一个弹弓,同妹妹显摆,“妹妹你看这个,这个可以打鸟,赶明儿哥去给你掏鸟蛋吃!”
那弹弓做得极精细,木柄许是以前时常被人摩挲,光滑圆润。
“咿呀!”佳音前世小时候也玩过,一时好奇伸出小手去抓,家安就将弹弓放在她手里。
李老太看那弹弓不像家里的,便随口问:“哪儿来的弹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