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简直惊呆了,但也很快反应过来,含糊着应了一声,结果再回头去提另一桶,桶里也发出了动静。
这次是两条鲫鱼一条草鱼,个个都有四五斤重!
这可奇怪了!
李老四心头狂跳,想起前几次也是如此,就更不敢声张了。
再看篓子里的小闺女,正含着手指,满眼都是笑意,他再也忍耐不住,把闺女抱起来,在她小脸儿上亲了两口,“爹的小福妞儿,真是太厉害了!”
佳音被爹爹的胡茬扎得脸上痒痒,晃着小脑袋边笑边躲。
“呐呐!”她指了不远处的芦苇从,伸出小手抓挠。
李老四见了,赶紧支开侄儿们,小心摸了过去。
果然,拨开芦苇荡,一大窝的野鸭蛋就露了出来,足有二十来个,就这么大咧咧的摆在他脚边。
他赶紧又在四周翻找,很快就发现了第二窝,两堆鸭蛋加起来,最少也得六十多个。
他哆嗦着手要捡起来,闺女却又吵个不停,他想了想又找了一圈儿。这一次,他居然得了二十多个大鹅蛋!
若说鸭蛋可能是野鸭子生的,但这鹅蛋要怎么解释。村里都没见谁家养鹅…
他想不明白,索性也不管了。把闺女从篓子里抱出来,把鸭蛋鹅蛋都装了进去。
“家仁,你来,回家跑个腿儿!”
家仁湿了半截裤腿,嘱咐弟弟们几句,就来帮忙,见到满篓子的鸭蛋鹅蛋,他也是惊得眼睛都瞪圆了。
但他也聪明,随手扯了几把芦苇,把篓子盖严实了,直接就回了家。
李老太正带了赵玉茹拆洗全家的袄裤,见到这些蛋,乐得棉花都扔了,一迭声的喊了陶红英出来,清洗装坛子,直接腌了起来。冬日时候,这可是配粥的好东西!
尤其是鹅蛋,一个蛋就够全家分了。
李老四随后也抱了佳音回来,拎着两桶鱼,走出了得胜归来的步伐。
幸好村里人都在忙秋收,否则见他这般,又要一窝蜂去河边捞鱼了。
李老太抱了孙女,亲了又亲,末了才亲自上手,把鱼也腌了,晾晒起来,方便储存。
当然,鲜鱼要留一条,晚上添上一颗白菜,一块豆腐,就够全家吃个肚子溜圆了。
最后回来的是家喜家安几个,他们只捞到十几条小鲫鱼小泥鳅,有些沮丧。
这边跑去看桶里的大鱼,再回身,小鱼和小泥鳅也没了。
当然,“小偷”就是佳音了。小院儿鱼池里的鱼不能只出不进啊,否则以后吃光了,就彻底没戏了。
家喜家安几个找了半天,到底也扔到脑后去了。因为鱼实在太小了,喂鸡都嫌不够吃,他们的心思都放在晚上要炖的大鱼身上…
一家子忙碌,佳音听着热闹,慢慢就睡着了。这一天,她费尽心思往外拿东西,也是累得很,超出一个小婴儿的负担太多了…
第二十三章 虚惊一场
陶红英忙了一会儿,回身见闺女睡着了,习惯性的摸摸脑门儿,就皱了眉头,好似微微有些热。
再看闺女的小脸儿也有些惨白,她就越发害怕了。
“娘,福妞儿从河边一回来就睡着了,我看她脸色不太对…”陶红英把佳音抱到李老太跟前。
李老太立刻接了过去,小声逗弄几句,捏捏孙女的脸蛋都没反应,她也有些慌了。
“老二,去借驴车,福妞儿好像有些发热,赶紧去县里看大夫!”
李老太直接扯了张小被子把孙女包起来,冲着外面刚回来的李老二就喊了一声。
一听说福妞儿可能病了,李家人都慌了,扔了手里的活计,都要跟着。
最后还是李老二赶着驴车,带着李老太和李老四、陶红英去了县里。
坐太多人驴车不快,其余人只能红着眼眶在门口目送他们。
吴翠花儿正抱着腌蛋的坛子淌口水,见得这般,就偷偷嘀咕,“至于吗,一个丫头片子…”
赵玉茹听了,难得瞪了她一眼,抢走了坛子…
驴车颠簸就像摇篮,佳音睡得更沉,一次都没醒来,这让李老太和李老四两口子更担心了。
到了县里,一家人直奔口碑最好的大药汤,百草堂。花白胡子的老大夫见病人是个小孩子,也很认真,结果诊完脉,又查看了一番,他倒是有些哭笑不得。
“这孩子没什么毛病,就是太小了,长身体的时候,多睡一会儿有好处。
不过,许是染了风寒,有一点儿低热,回去用温水多擦擦身体,别让她哭闹费神,有几日就好了。”
听了这话,李家人悬到嗓子眼儿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谢过老大夫,交了十文诊费,一家人出了药堂。
李老太瞧着天色还早,难得进城一趟,就说道。
“老四,我抱着福妞儿坐这歇会儿,你跟老二、红英去街市上逛逛,家里缺什么就买全了。”
李老四看了一眼驴车上的一小筐苹果和栗子,心头一动。
这是他们急匆匆往外走时,赵玉茹给装的,怕福妞儿有个万一,送给大夫,人家也能尽尽心。
“娘,您还记得之前镖队那个刘镖头吗?我想去看看他,把这些苹果和栗子给他送去,行吗?”李老四征求自己老娘的意见。
李老太想到之前路上刘镖头对他们一家的照顾,哪里有不同意的道理。
“去吧,只是这些山货怕是有些轻,你再去买点别的,凑一凑,不好太单薄了。”李老太说完,从怀里摸了最大的一只银锞子塞给儿子,又道。
“那你去找刘镖头,让你二哥看着驴车,我和红英带着福妞儿四处逛逛,半个时辰后在这里汇合。”
“知道了,娘。”
李老四习惯性的摸摸闺女的小脸儿,这才一路问着,找到了镖局。
“哎呦,秋生,你怎么来了,快进来坐!”
刘镖头见了李老四很高兴,推着小筐不肯收,“拿这些东西做什么,你们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
李老四摸个苹果,托在手里,笑道,“刘大哥,旁的东西也就不拿来现眼了,但这是我前几日在山里得的,难得的好果子,这才送来给你,吃个新鲜。”
刘镖头瞧着果子红彤彤,也是喜欢。
“确实,这果子可真不像山里长得,看着就好吃。我家小子最近有些上火,嘴里起泡了。那我不客气了,拿回去给他甜甜嘴巴。”说这话,他就乐颠颠接了过去,扯了李老四坐下。
“之前多谢刘大哥关照,我们一家人才能平安来到俊阳县。如今我们已经在清水村买了宅院和田地,以后打算落脚了儿。刘大哥什么时候有空闲,一定去家里坐坐。”
“那是当然,改日一定去认认门,常走动。”
两人说笑高兴,刘镖头忽然想到什么,就道,“对了,兄弟,你们是外地过来的,过日子的家伙事儿怕是带的不全吧。
我们这里靠近京都,府衙管得严,买个菜刀都要报备。
幸好我们镖局吃的就是刀口舔血的饭,张罗点儿铁器还不难,我前日顺手多买了两把镰刀,一把砍柴斧子,还有一口铁锅。
你们若是不嫌弃,一会儿就拿回去用吧。”
李老四听得大喜过望,家里只有一口铁锅,还是从塞北带来的,菜刀也卷刃了,更别提其余斧子镰刀了。
先前想买,听说麻烦也就罢了,哪里想到,刘镖头一次就给解决了。
“太好了,刘大哥,您可真是及时雨。我们家里正缺这些东西呢,兄弟不跟你客气了,改日一定来家里喝酒,我媳妇儿做菜手艺好,咱俩多喝两杯。”
“好,就该这么痛快才对。我还怕你不要,各种推让磨叨呢,这才是真爷们儿!”
刘镖头哈哈笑,同李老四是真对脾气。有说了几句,李老四惦记老娘和妻儿,就背了铁锅,拎着斧头镰刀告辞了。
当然,他坚持给了五两银子,怀里就这么多,就是不够,也只能下次补了。
刘镖头也痛快收了,再次约好有空闲一起打猎,一起喝酒,两人才散了。
另一边,李老太抱了孙女,陶红英背着篓子,也没少采买。一大家子人,刚刚落脚儿,真是什么都缺。
旧袄裤里要添些新棉花才更保暖,家仁几个又长了个子,也要重新做里衣和棉鞋了,还有佳音,孙家给的都是夏日衣衫薄被,冬日的厚袄厚被都没有呢…
婆媳两个努力节省,压缩开支,最后还是花了三两多银子,装满了两个篓子。
待得李老四乐颠颠回来,见到斧头镰刀和大铁锅,全家都高兴坏了。
这可是家里最缺少的,原本还想找村长帮忙,没想到刘镖头就给轻易解决了。
一家几口赶了驴车,兴冲冲打道回府。
佳音这会儿终于醒了,陶红英赶紧把闺女搂在怀里,喂得饱饱。
李老太立刻就接了过去,亲亲孙女,逗弄两下,眼见孙女睡的小脸通红,大眼滴溜溜的转,确实不像生病模样,她才彻底放了心。
踩着黄昏的晚霞,驴车哒哒走着,终于远远看到清水村的村口了。
“出什么事了,村口好像有不少人?”李老四眼神好,抻长了脖子往前看。
待走近了,果然隐约有吵闹的声音传传来。
第二十四章 李家伸出了橄榄枝!
“大家伙儿快来呀!她们一家人自打来了咱们村子,就成天去后山上打野味采山货,我看他们就是想把咱这后山挖空,让咱们大伙都没得采!”
刘铁柱的媳妇儿,名字叫素娘,但性格可是绝对不“素”,这会儿掐腰站在大树下,鼓动村人,正围着赵玉茹喷口水。
赵玉茹气的脸色通红,她不过是惦记福妞儿,到村口迎一迎,就被这泼妇缠住了。
陶红英脾气泼辣,又同赵玉茹这个嫂子相处最好,直接跳下车就挤了进去。
“【创建和谐家园】的,谁在胡咧咧呢?后山就在那儿,又没规定是谁家的,怎么就你们刘家能去,我们李家就去不得?”
陶红英把嫂子挡在身后,半点儿不含糊的怼了回去。
素娘被噎了一下,眼珠子鼓得像个青蛙似的,寻思了一会儿才厉声道,“谁说不让你们去了,但山上东西就那么多,你们都采了,让我们大伙儿采什么?
往年我们谁家不是大堆小堆的,今年什么都没采到!要不是你们来了,跟我们抢,肯定不会这样!”
村民们本就看着李家院子里挂的野鸡野兔咸鱼,还有晾晒的各种山货眼馋,这会儿也被素娘给说动了,看着陶红英赵玉茹的目光有些不善。
陶红英还要说话,李老太就抱了佳音上前说道,“我们家里刚来,田里收不到粮食,若是不多采些山货,这冬日怕是就要饿肚子了。
但也就采这么几日了,毕竟马上就要开镰秋收了。
我家小子多,还想着给大伙儿帮帮忙呢。毕竟都是农家人,天大的事也大不过抢收粮食啊。
哪里想到,咱们这互相帮把手的好事,就有人看不过,跑这里挑拨,倒是把大伙儿当枪了!”
村人们听着这话,互相看看,都有些醒过神儿来,有人就脸红应道,“大娘说的对,都是一村住着,可不是要多帮把手儿。”
“是啊,大娘,你们家的柴垛有些小,等秋收过了,我们帮着多砍些柴吧。”
“行啊,”李老太指了李老四手里的两把镰刀,笑道,“老四担心大伙儿家里镰刀不够用,刚找城里的朋友买了两把呢,谁家想用,就来家里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