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你可能不在了解什么叫真的打压,我介意让你了解一下。”这可能是方逐溪跟她说得最长的句子了。
向末当然也不乐意方逐溪多跟王采薇接触,倒不是不信任方逐溪,主要王采薇那个劲儿,没怎么着就让人觉得她在放电,她又是那个名声,粘上了,真挺膈应人的。
“听到了吗,何同学?你老婆在向别人的男人求助呢?是不是嫌弃你没用啊?”明明白白的表示,她就在挑拨。
还没等何朗然说话,王采薇又抢话了,“你何必这样说?明明是你……才一直跟我过不去的……”话说一半儿,再用防备的眼神看向末,然后又看方逐溪,表现得好像向末觊觎何朗然,她还帮着隐瞒似的。
这要是原来的方逐溪,搞不好还真信了呢。现在嘛,她就是个小丑。
“人总有年轻犯傻的时候,在没遇到真金以前,会把土坷垃当金子。等发现自己眼瞎之后,当然要及时改正。土坷垃只适应垃圾堆,跟我确实不太适合。十年前我就已经改掉这个错误了。你爱抱着当宝那是你的事,别往我身上倒脏水,不够恶心的。我等你的广播稿。”
说完拉着方逐溪就走。
“你……”何朗然气愤得不行,憋得脸通红,想要跟向末理论,又不能。人家没点名道姓,他要出声了,不就是承认自己提土坷垃了嘛。
向末才不理他呢,王八找绿豆,俩人一个德性,自我感觉良好,活得跟阿Q似的。
“也不要总是退让,这次如果还找你麻烦,那就一锤子打回原形去好了。”方逐溪临走还不忘了嘱咐向末,不用忍着。
“知道啦。就是懒得理嘛。”不想浪费时间是一方面,她是个懒怠的性子也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时空守则,与主角接触太多,会影响任务积分的,不划算。
回到班里,一节大课都上完了。刚好是课间休息,同学都围过来问呢,第一批的大学生年纪参差不齐,班里最大的快三十五了,最小的才十六。向末在班里算大的那一波,都叫她末姐呢。
“我就说嘛,末姐这么低调的人,怎么可以像他们说的那样儿。这人怎么那么坏呢?”班里最小的小姑娘吴丹听向末简单的说完事情的始末,气得不行。
他们只知道大字报,还不知道有人举报向末作风问题的事呢。这会儿一说,都惊呆了。秦波是亲眼见过方逐溪的,她把当时的情况陈述了一遍,也算是人证了。
“小妹,这不是坏,这是嫉妒。有人嫉妒末姐处处比她强,做了她那么多年的领导,现在觉得翻过身了,想找点优越感,结果玩呲了。以后你工作了,遇到这种人,记住了,能躲多远躲多远,这样的粪坑,粘上了能臭半辈子。”另一个同学,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教小妹妹。因为最小,同学都管吴丹叫小妹。
“听你这话,是经验之谈啊?”
“那可不。以前在山里插队的时候,我们知青点儿有个女的,就见不得别人比她表现好,谁干得好,她不说努力追赶,竟搞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背后下绊子,把别人整下去,显出她来。恶心透了……”
听这个话是被坑过。
没聊多久,上课铃响了。
这件事情,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就没人再提。
第二天的中午,午餐时间,广播里大辫子与小平头在广播里做检讨,给向末道歉,现在把大字报的事情解决了。
当天晚上,王采薇来给向末送稿子,秦波是个泼辣的,没让她进门,就让在走廊里等着,这下可让她成了景点了。半个楼的女生都跑来围观,指指点点,不少认识她的都问她来做什么。毕竟人家是积极分子,校园名人嘛,认识她的人还真挺多的。那她当然没法说是来干啥的,只闭口不言,眼圈红着,忍着眼泪,被欺负狠了的样子。还有人想为她出头敲向末宿舍门呢,被人及时拉住了,提醒她中午的广播,才让她冷静下来,终于意识到,向末可不是她们一直以为的闷葫芦面瓜,是不好惹的硬茬。
“就这样儿吧,希望明天停到的,跟这个一字不差。”向末把稿子给她送出来,强调了一句。王采薇很清楚她想看什么内容,也的也正是她想看的。突出成绩和出身重点,模糊具体的工作和方逐溪的背景。当然,对她自己的身份,除了说是她老乡,同事,下属,别的只字未提。
不提才好呢,以后她再敢搞小动作,就给她宣传宣传。
“知道了。”拿着稿子就走了,从头到尾,都没跟别人说过话。
那些就都围上来跟向末打听。
“明天就知道了。”
然后第二天,就从广播上听到了王采薇的发言。她还在广播里道歉,关于她之前没有说清楚向末的资料害她被人无端猜测,恶意造谣造成的伤害表示最大程度的歉意,也恳请其他同学,不要再传播她没有说过的谣言……
听过传言的人,无不嗤之以鼻,扯蛋呢?你暗示完了,引导别人往错误的方向去了,回头再倒打一耙呗?
这一下子,没几天,向末神隐了。她的经历普通得很,没人好奇。到是王采薇,真的红出了校园,京城大学里,差不多一半的学生都听说B大出了这么一号盛世白莲花。
当然了,这时候没有白莲花那一说呢。但是哪里都少了不这种人,程度深浅而已。男人们爱捧着,女人大多数还是能看明白的,并且很烦。出了这么一号,谁听了不想骂上两句!
弄到这个程度,那俩不低调也不行了。再想积极,也没人带他俩玩儿了。只能在上课时间才出现,上完课就回家。也不跟同学这么好那么聊的了,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挺好。终于消停了。
希望他们能记一辈子。
第57章 山村一枝花18 这辈子,就种地了…………
“哇, 真精致,奶奶,您可真厉害。”
周末休息, 向末隔了一周才回家, 回到家这一看,改天换地了。正房门一进去, 地上铺着地毯,整个屋子的家具也都改成了西式的。墙角还放着唱片机,这会正播着《Yesterday Once More》, 边儿上放着唱片架子, 还带着没来得及长好的绿植,花瓶一看就是刚做的,手工的。看花瓶上那个画工,很像自家俩熊孩子喧喧和忙忙的手笔。墙边儿上还架着钢琴, 看上去有些年头儿了。边儿上还有一个红木的酒柜,里面的酒还没放全,大部分的地方都空着,旁边还放着一个咖啡机, 酒柜的小几上放着咖啡豆和杯子。其他的零碎的家具,都是西式的。
客厅与东间的墙也打开了一半, 换成木框的玻璃拉门了,带着两层的白色落地窗帘。这会儿玻璃拉门来着, 能看到卧室里的大床也换成欧式的四柱大双人床了。还能看到墙上挂着两幅西方美女图的油画。
方妈没出过国,又是个能当街抢男人的土匪婆子, 这风格,就不是她老人家的审美。不用想就知道是方老太太的手笔。
向末进到屋里,跟看西洋景儿似的, 猛劲儿的夸老太太有品味。
自家那俩熊孩子这会儿正给根叔的小孙子一起在地毯上玩儿呢。二弟妹看着。
“你爷爷带着人折腾回来的东西,放着浪费了,我看着挑了几样把屋子装饰一下,总算看着顺眼些了。就是这屋子太小,好些东西都放不下……”连旗袍都上了身的老太太,这会儿起范儿了,脖子上带着珍珠的项链,耳朵上手上都是玉的,水头非常透。穿着带毛毛的小白拖鞋,坐在沙发上,腰杆倍儿直,手里拿着一把小扇子,哎哟,还别说,这个气质,稳。
就这,还嫌弃房子小呢?
“那要不,把那边儿的房子收拾一下?咱们搬那边儿住去?那边儿宽敞。”向末就跟说太太说呢,他们刚得的房子大呀,三进呢,嫌这边儿小,折腾那边儿去呗,肯定能住开。老太太这风格,她可太喜欢了,有那么一股子老上海的劲儿,特别有风情。
“不用。我这两天相中了一个园子,价儿都谈好了,等房主腾出来房子,就收拾。来年入夏前,咱们就能搬到那边儿去了。你们那院子,还是你们自己拾掇吧。”方爷爷西装革履的,也没听说他有进视还是老花的,戴了一幅金丝边的眼镜,花白的头发往后梳成了大背头,特别气派。
“园子?”这时候还有这种地方吗?
“嗯,前清一个王老爷的房产。清朝没的时候,那老王爷把让儿子到京城来逃难,那处房子,原本是个五进的王府,子孙进京之后,生计无着,陆续的卖了大部分的宅院,只留下这一处大三进带个小花园的宅子。传到现在,剩下兄弟俩,一个要去南方沿海,一个要在京城做买卖,都没有本钱,意见又不合,才要卖宅子分家。”
“这样儿的房子,能保存下来,我不容易。”
“也没什么容易不容易的,几辈子人了,出上一两个进了革委会的,就能保一家子平安了。再说他们那边儿的,一直就吃老本儿,没做买卖,没犯法的,谁没事找他们去干啥。遗老遗少,那都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儿了。人家也早把那身份洗干净了。”
“那怎么让您知道的呀?”方逐溪就逗老爷子呢。
“你爷爷想知道的事儿,还能问不出来?”老爷子脸上带着自得的笑。
“爷爷、奶奶,您两位现在这样穿,可以了吗?好气派呀。”向末就问呢。她都多久没穿旗袍了,也想穿了。
“前两天,木老板请客。也给我发了贴子,我跟你奶奶去应酬了一下。客人里多是要回国投资的华侨,都是早年就出国的。或者是他们的后人,穿样儿应景儿。在家里穿着过过瘾就行了,出去还是不太合适。”老爷子还是提醒了一句。
方奶奶就招手把向末叫到身边,看着她笑,“想要旗袍了吧?料子给你备着呢,赶明儿个找好裁缝给你做出来放着,用不了多久,肯定能派上用场。”
“奶奶最疼多了。么。”
撒娇嘛,小意思啦。
逗得老太太笑。
“你教教我弹钢琴呗?”
曾经做过钢琴家的人,看到钢琴,手指就忍不住的想动。可向末的出身,是真没学过,只能做个样子,让老太太教了。
这可算是说到老太太的心坎上了,她这荒废了几十年的老手艺,总算是找到了展示的机会。
向末顺便把忙忙给抱过来,跟着一起学吧。
好歹是个女娃儿,来年都要上小学了,还满地爬着玩儿呢,淘得哪里还有个姑娘的样子。
这下子算是又有活儿了。回家休息的时候,可有事儿干了。还不敢学得太快,怕弄得假了让人怀疑。也不知道老太太在家是怎么跟忙忙说的,小丫头还真坐住了,跟着学得挺好的。连喧喧都会简单弹几下了。老爷子一看这个情况,不能让老奶奶独美呀,又弄了一把小提琴,非得教孙子拉琴。连闹闹都不放过,把闹闹给折磨得够呛,他是那种【创建和谐家园】上长钉子的孩子,坐下一会儿就想跑,还拉琴,可是把他为难得不轻。要不是怕太爷爷不高兴,早跑了。
好在,老爷子挺忙得,那园子收回来了,他得看着人收拾。商会还时不时的就请他付个宴或是参加个会啥的。跟从来没有自己做过生意的方爸比起来,当然是他老人家肚子里才有真货了。方二叔都比不了。而且方二叔现忙得脚不沾地,恨不能一个人劈八瓣了用。改革开放的口号虽然还没有打出来,但是跟外国人做生意,用资本家的方式跟资本家打交道,这个事儿是已经定下的。如今可以说是,遍地是黄金,就看你想捡哪一块儿,他正忙着捡钱呢,京里有方老爷子和方爸撑着,他一点儿都不想进京,开什么会呀,浪费时间。
那园子向末跟方逐溪也去看过了。
确实是老宅子了。房子都很旧很破了。但是里面那个小花园是真不错,除了亭子老一点儿,那石子,树木都不怕老的,长得是真好。之前那种草种花的地方,肯定是都被前面那些王爷子孙拔了种菜了。老爷子又都给改回来。
房子是大三进的,不是规整的四合院模式,带着两分江南园林的意思。屋子都建得挺错落。空间是真够大的。别说家里老老少少加起来才十口人,百十口子也能住得下。
等到八零年初夏,房子能入住的时候,反正是大院子那边儿放着的那些个老家具啥的,都消化得差不多了。方逐溪的业余时间,没干别的,就把那院子收拾出来了。只保留了外观古香古色的架子,内里都是偏现代风格的。能找见的现代化的东西都有。什么冰箱彩电洗衣机的,都置办着呢。
但是并没有入住。老爷子老太太年纪大了,就乐意子孙绕膝,全家都搬到新园子住的。老根叔老两口和大儿子一家也搬过去了。孩子们都大了,自己都能上学,不用看着了。他们一家就是帮着做些家常。
之前住的老宅子,留下他二儿子一家看着呢。小儿子找了本单位的对象结婚了,因着双职工,分了一套小三十平的筒子楼。计划生育开始了,也不让多生孩子了,小三十平够一家三口住的。不过看他们两口子那样儿,好像也没急着要孩子。
方逐溪毕业分配工作了。分到了农业bu。是他自己要求的。各大机关部委当时是任他选,他选了农业bu,就去了能管到农业机械化的部分。当时领导找他谈话的时候,他说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想能过现代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说他的理想是希望有一天,国家没有一个饿死的人。小口号喊得响,还把领导给感动得不轻。再也不劝他去“更重要”的部门了。这种相对冷的衙门,他又是实实在在的高材生,直接一进去,就是部门副值,主管农机生产工作。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调研。几乎就没着过家,带着人全国各地跑了一个遍。回来就找了一些在校的大学生,组建实验室。
没法子,人才断层得太严重了。老专家们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运动以前的研究员如今也都独挡一面了。他能调动的人真的很少。每一批的大学生还有半年就毕业参加工作,干脆也别等了。他先挑人吧,当实习了。毕业直接留下工作,只当是提前分配了。
好大学的毕业生,人家都挑得很,也不只是方逐溪一个人在抢,各大单位都提前抢人呢,要不然等毕业,黄花菜都凉了,人早就被抢跑了。农业bu还真不是热门的工作地点,还是搞农机的,一听就是得常跟农村打交道的,好不容易逃出来了,谁愿意再回去呀。没几个愿意去的。他得在差一级的大学里找,最好还是京城以外的学校里找。对这些毕业生来说,能在京城工作,不是进部里,听着就很体面,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向末就是被各大机关争抢的人才之一。她也算是见识到了领导们对人才的热心,家里的人,有一位算一位,都快被托关系托到了,都是说情要人的。方云期的领导,甚至直接说,要是能把她说服过去,直接给他升一级。
¡¡¡¡Á¬Øíº¢×ÓѧУµÄÀÏʦ¶¼ÓÐÈËÕÒÁË˵ÇéµÄ¡£
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优秀成这样儿了!
最终向末还是选了农业bu。
这辈子,他们两口子,算是跟种地磕上了!
第58章 山村一枝花19 家……
因为上班的地点离他们自己院子更近一点, 向末与方逐溪大部分的时间就住在三进院那边。并不会每天回园子里。孩子们跟着长辈住,自己能上学了,没什么不放心的。他们也会尽量多的回园子里多陪陪孩子, 陪陪老人。
日常的工作是繁复又机械的重复。向末也没有进行政部门, 一样是组建实验室。做肥料、做饲料。这是她自己要求的,也是领导在看过她履历之后同意的。
做研究, 就是反复的实验,反复的做,反复的验证。不断的重复, 重复再重复的过程。
想要从根本上促进一个行业的发展, 那就不能作弊。不得一步一步的带着所有的研究员一起把对的错的都趟一遍。如果说有什么能开一点挂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知道对的方向在哪里。能少走一点弯路。
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是很规律的。
除非是在试验田里记录数录的时候,可能会晚归一会儿。或者是有重大实验成果了, 要开会,那就不知道要加班多久。
两人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是规律差不多。方逐溪最开始试验新机器的时候,也就是在京郊的田里。后来才会为了适应各种地型会到外地去收集实验数据。他也只带了前期, 后面有了经验,这些细碎的具体工作, 就不用他来做了。
向末也差不多。
工资待遇是专家级别的,还有特殊津贴。第一年就出来的成果, 实际上就是把在农场时用的饲料再改良一下。已经有小范围的经验,直接就能推广的。毕竟农场那边都用了十来年。
就这, 领导还特意把向大哥叫到京城,详细的寻问了化肥与饲料的实际效果,又派了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去红星农场和公社实地调研, 回来之后,才决定上马饲料厂和化肥厂的项目。
向大哥还因为这一次的京城之行,有了意外收益。被大领导接见过嘛,那身份就带了几会超然。正好赶上村镇改革,原来的公社变成了乡镇。农场公社变成红星乡,向大哥被任命为乡长。从生产队长到乡长,这一步是多少人一辈子都迈不过去的坎。他就这么上去了。凭着什么上去的,他心里清楚着呢,上任之后,就开始在乡里推广饲料和肥料。为了不受农场那两个厂的限制,还在乡里成了了乡镇企业。农场的李场长已经调回省里了,新来的场长是空降,跟向大哥不算熟。人家也不怕有竟争对手,那两个场,已经是农场的经济支柱产业,订货的能挤破门,人家也不差周围这点儿市场。
到这个时候,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全国各地都开始加速跑了。各种公办企业开始建设投产。要不是借着这个东西,部里的两个厂还不一定能那么快的通过。从立项到通过,就一周的时间,所有手续都办到,连土地都批下来,总共没用上一个月。
因为向末是牵头人也是具体的负责人,这两个厂,就都归了她管。但她并不是厂长,都有部里派下去的厂长,她是上级直管。跟以前她做畜牧站长,管着下面所有养殖场,其实形式也没差多少。那两个厂子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为了收集实验数据,也都有下属的厂子的。化肥厂当然就是耗地,实验田。饲料场就是各种养殖厂呗。
都是向末熟悉的领域,不过是规模大一点,真没什么不顺手的,适应一小段时间就好了。具体的工作有厂长呢,麻烦不到她头上。她最主要的还是看着实验实。再就是教学。是的,大学里找来了,非让她去学校【创建和谐家园】带课,她才毕业没两年,就要回去教别人了。
当老师,还真是挺新奇的体验。好在是【创建和谐家园】,每周去上两节课,发现了好苗子,重点培养一下就行。
最消耗时间的,反倒是没完没了的各种会。身上的职务越加越多,要开的会就越来越多,这事那事的,大会小会都想叫上她,专业内的还好点儿,有时候一些明明跟她的工作没什么关系的,也都来找,还不能全推掉,就很无奈。
方逐溪那边也差不多。也兼了课。
他比向末还厉害,三个学校都有他的课。一周就要让六节课。为了省时间,他还课全排在了周六一天。上午两节,下午两节,晚上两节。一直上到晚上十点种,下课直接回家。
每一份教学的工作就挣一份工资。学校里为了留住人,还都给分了福利房,虽然都是四十平左右的小单间吧,休息一下还是够用的。他俩也没那个发扬风格的觉悟。
向末回家还跟闹闹说呢,看看他想考哪个大学,校园里爸妈都给他留着房,可以自己出来住单间。把孩子给【创建和谐家园】得不轻,信誓旦旦的说,要考到沪上去,离爸妈的控制区域远远的,他要自由。
呵呵了,向末一点也没有想要告诉他,他想去的那地方,是他爷爷和太奶奶的母校。喧喧和忙忙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长,改革开放以后,老爷子老太太跟过去的老关系又都恢复了来往,校友会什么的也又开始运作了。俩熊孩子早都知道太爷爷太奶奶在哪里读过书。听到他们大哥念叨,都捂着嘴偷笑,没一个告密的。
瞿麦读完研究生就出国继续念书去了。唯一一个能救他的铁瓷也不在家,傻小子被坑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