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陈其美者惊讶于众人爆发出来的强大杀伤力,类似的这种暗杀从目前来讲是没有办法预防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愿意,不顾自身安危,这个世界几乎没有杀不死的人。
路上虽然有人盘查,但有惊无险的回到了青帮的船上。几艘船轻轻划过水面,而南京城中此刻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节 惊雷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49 本章字数:4960
九月的艳阳天,转瞬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眼看要下起雨来。闷热的午后突然就黑了下来,犹如黑夜一般笼罩了整个京城。外面飞沙走石,只有眼前一片是有光亮的。
九天外轰隆隆的打起雷来,一声比一声响,道道闪电穿过云层象电蛇般乱舞,万钧之力威压着下方破旧的宫殿群。
刚刚睡过午觉的慈禧呆呆地望着四周的黑暗,又是一道水桶般粗的闪电横过殿前,殿内短瞬的一片雪亮,又重归于寂。被猛的吓了一跳,用手顺着有些憋闷的胸口,眼看着哗哗的下起倾盆大雨来。
“今天的报纸呢?读来听听。”
两名随侍太监应了一声,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大摞报纸放到桌上,其中也有《纽约先驱报》和《远东评论》等外国报纸。
慈禧有午睡后听人读报,听些奇闻逸事的习惯。
又有专门读报的太监跪在蒲团上,拣报纸中能吸引人的读了几段。
慈禧听的有些百无聊赖,让人把底下的《纽约先驱报》和《远东评论》等报拿上来,看看有没有希奇的图片。外国报纸虽然看不懂,但是经常有些图片,看看也无妨。
今天的外国报纸正面首版都差不多,竟然好象是个死去的中国官员的照片,躺在血泊中。幸好是黑白的,没那么刺眼,但看了还是有些毛骨悚然。
慈禧有些震惊,急忙拿起来看时,只见红宝石金顶上两颗显眼的东珠,脑瓜子嗡的一声,老眼昏花间瞥到那官员朝服上的那只仙鹤,眼前一黑,仿佛天旋地转似的。过了许久,才缓缓顺过气来。“端方,端午桥,居然死了?不,不,这一定是外国人玩的把戏。”厉声问下边吓的不住磕头的两个小太监:“皇上可曾来过?”
有个略微胆大的,怯怯地回道:“回禀老佛爷,皇上刚才来过,见您在歇息。眼下正在偏殿侯着。”
“去偏殿,就说我醒了,着他来说话呢。”
小太监一叠声的应着,猫着腰一路小跑而去。
“那些革命党人的报纸呢?也拿来让我看看。”每天也有革命党人办的报纸送进颐和园,有时慈禧高兴时也会让太监看看,上面有什么她感兴趣的东西,但一般是不呈进殿内的。
另一个小太监一溜烟的跑了出去,只几分钟的工夫就拿了几张报纸过来。
慈禧亲手拿起上面的几份报纸,《神州日报》、《民报》、《国民报》等立宪派、同盟会的都有。上面无一例外的都用头条登了端方被刺的报道,并配上了端方死后的照片。颤抖的手几次想使力将报纸撕了,但已经聚不起力。脸色从阴到暗,再到苍白,剧烈起伏的胸膛快要爆炸一般。
再也无心看眼前的报纸,声嘶力竭的朝着太监们喊道:“去,多调几队禁卫来!铁良呢?快让他来见我。这些该死的革命党人,杀不尽的革命党人,实在是可恨之极,可恨之极。”
这时光绪也赶了过来,身上也淋了些雨。之前已有太监跟他通报了太后正在为端方被刺发怒的消息,一进来就请安问候,并连忙将朝会上汇集上来的端方被刺的始末与细节讲给慈禧听了。
“同盟会,又是同盟会。那个姓孙的医生还是这么的不老实,如今更是公然杀我朝廷一品大员。这帮人看来是如跗骨之蛆,眼看要成大祸害了。不知道皇帝你可有什么法子,只怕这帮人早晚要杀进京城来。”
光绪正为此头痛,连忙说道:“孩儿正在严查革命党人,调集我旗内精兵守卫京城。孩儿拼得性命不要,也要护卫好老佛爷周全。”
慈禧已听不进去这些废话,只是一个劲的让光绪将颐和园所有的围墙加高五丈,让铁良亲自带兵守卫颐和园。
光绪颓然的答应,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这颐和园的围墙前年在吴樾炸五大臣事件之后已经加高了三丈,如今加高五丈,可真真成了不折不扣的监牢了。
慈禧见他又是一副病奄奄的模样,心下生厌,找了借口把他打发走了。仓皇的望着瓢泼大雨的殿外,昏天暗地毫无要雨停的迹象,心中又是愤怒又是恐惧。混浊的眼中几乎没了神光,听着大雨噼里啪啦浇在宫瓦上,在耳中是那么的刺耳。身上一阵发冷,此刻的盛夏,竟像残秋般让人萧索起来。
“我等与端方无私仇,只为救国救民族之公理…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始能使国家富强…镇压革命最力者,乃我革命之首要大敌,我同盟会南方暗杀党无论天涯海角,亦必杀之。”孙先生大声地读着今天的报纸,“好,好一个李光华,竟做下这等惊天动地之大事,为我革命党人出了一口气。我是一向不愿意使出暗杀这等手段的,但如今看来有必要擒贼擒王,沮丧清廷大吏的锐气。”
朱执信在旁说道:“这次刺端午桥实在是令我同盟会中人脸上有光,前些时光复会损我颜面,共进会虽自认为我同盟会外围组织,但与自起炉灶何异?居正也是太激进了些,竟然也去参加那共进会。好在这次光华等维护我同盟会威信,令清廷闻同盟会三字而纷纷丧胆。”
“这次镇南关起义务必要成功,不然对不起眼下这大好形势。粮饷弹药等准备的怎么样了?”
“资金暂时不缺,柱中带了二十万两白银,都是从安徽与浙江贪官家中抄出来的,光华让他解来充作这次起事的资金。下个月南洋那边又有两千条枪过来,说是由于优质钢材紧缺影响了产量。光华这次在南洋铺的摊子太大,钢铁厂等设备到了不久,离投产尚需几月。那边每日用去银钱无数却无进帐,有些华侨商人已经在背后议论纷纷。”
孙先生叹了口气说道:“南洋虽富,但向来不愿兴办钢铁等重工业厂,银钱又多,出产又慢,这次光华能说动他们办这么多厂,已经是了不起的创举。但愿光华能想到办法维持下去,不半途而废。不说别的,就这兵工厂一项已经是为我等平添莫大助力。”
自从端方被刺后,革命党人欢欣鼓舞,满清官吏们都愁云惨淡,连一向叫嚣最厉害的康有为等人也只能含蓄的表达了对暗杀行动的反对。
而这一事件的主角如今却逍遥自在的在南京城外的船上,浑然不知自己前几日的行动已经在中华内外引起了多么大的关注。刺杀一名有着两百人护卫的一品大员,并且全身而退一个刺客都没能留下来。事成之后更是拍下照片邮寄到报社,在报社登出告示。刺杀策略的高明,整个计划的新奇,令外国许多人都抱以极大的关注。
“同盟会南方暗杀队对此事件负责”,“同盟会不承诺放弃使用同类手段”等语句一时成了许多人嘴边耳熟能详的流行话来。
李秉衡一行并未立即开船,仍靠在码头等待消息。这倒并不是托大,而是身处新军第九镇二十三标标统柏文蔚的防区,受到了严密的保护。况且赵声去广东赴任前已是公推的同盟会长江盟主,手下许多门生故旧与帮会朋友都在长江颇有势力,眼下在船上反而如隔岸观火,毫无风险。
这次刺杀能安全撤退全赖于第九镇同情革命的官兵,事前已策划好撤退路线,并于各处接应。
此刻柏文蔚正与李秉衡等商议端方被刺后新军应对策略与传播革命思想的工作以及军事上的准备。
听见柏文蔚说广泛联络南京与安徽的新军,于孙先生等在镇南关发难时予以呼应。这个说法立即遭到李秉衡的反对:“眼下形势并未如眼前所见之乐观,安庆、杭州、刺端午桥等虽一帆风顺,但皆出乎人之所料,突然发动,对方并无如何应对之法。我等从安庆**的新军与招募者尚可,指挥便利,行军纪律严明。即便如此路上仍有数次风险,皆运气化之。到杭州后,浙江光复军并无如上优点。纪律不定,训练不足,号令不一,多数会党争权夺利,陶成章等人又不通兵事,就此数点,已是取败之道。清军虽腐朽,但训练多年,有军队气象。光复军只凭勇字与对手相抗,能僵持数月已是不易。镇南关只能取势,不可取成。”
柏文蔚慨然说道:“依我观之,革命若要成功,必要从新军中极力发动,有军队在手,方能威胁满清政权。光华所说,我甚有心得。若果真如此,如之奈何。何谓取势,何谓取成?”
陈其美插话道:“当时我亦多次去电孙先生,缓于广西发动。以安庆、杭州诸事观之,没有新军支持,光凭乡勇与志愿者,一腔热血尔。安能付与大事,凭添牺牲耳。唯今之计,动员新军,宣传革命,以新军与工人为革命中坚,方能成功。伯荪等人开辟一新局面,应为广大革命同志所洞悉,以定今后诸策。”
“不错,新军与工人最易接受革命思想,并联合广大工商人士,既握有武力,又有银饷。不可操之过急,徐图进取。”李秉衡赞同道,“取势,乃进取镇南关,震慑清廷,以示同盟会革命之决心,深入人心,此为宣扬革命之力举。取成则攻城略地以广西为革命发源地,但不可取。唯今取势为上,以势压清廷,而非以我等军事劣势与之对撼。”
徐锡麟却深为浙江众人担忧,负手于旁,叹气道:“我等刺恩铭,便为造势,只为以血唤醒国民,不想竟有安庆之成果。光华让我等撤离入浙,我是赞成的,如今我是明白军队与百姓之差别。刺端午桥当能为浙江等地造势,以缓清廷镇压之势。”
“尚有味根等于江西等地活动,一时满清还不敢调集重兵全力入浙。”
“赵伯先(赵声)已于广东任职,宣扬革命等工作进展顺利。我等亦于南京静观各地之变,不出两三年,各地新军愿意革命之人当大有人在。”柏文蔚换了个话题开导众人。
众人也都清楚一旦大部分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军加入到革命队伍,那么将是清王朝的末日来临,也都讨论起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的方法来。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一节 冰火两重天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49 本章字数:4048
江西地处内陆,又不是富庶的省份,满清政府并没有在此地屯以重兵。只有一个混成协与巡防营等一万余旧军。
熊成基以雷霆之势连下上饶、鹰潭等几个县城,一时声威大振,势力扩张到整个广信府。
广信府是江西除南昌等地较为富庶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德兴等地的铜矿、上饶等地的磷矿、以及金、银等贵金属矿甚多,占了江西大部。当时并没有近代工业,除了农业,也就是广信府能有矿物出产。这等要地被占,清廷又是哗然,急令江西按察使秦炳直统领新军混成协与旧军围剿。
熊成基牢记离浙前李秉衡的交代,并无在此地坚守的打算。除了狠狠的杀了一批贪官与顽抗者,打开各地府库接济穷苦百姓,分米分粮,对当地地主以及士绅也不惊扰。又让士兵广为宣传革命思想,争取开明士绅的支持。并不影响当地正常运作,与各个阶级都是秋毫无犯。
江西各军前来围剿之时,又弃城而走跟对方玩起了游击战。遇到对方大股兵力也不接战,在包围圈的空隙中钻来钻去。处处拿旧军开刀,由于旧军装备陈旧战力不济,每次熊成基都咬住旧军一部痛击一番,等新军与其他旧军赶到时,早就全身而退。旧军被这种战法打的苦不堪言,每次遭到袭击都是一路溃逃,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就连混成协的新军在几次疲于奔命,又在粮草辎重几次被袭之后,也是叫苦不迭。
江西按察使秦炳直哪里是这种战法的对手,连续被熊成基反复调动,以多击少后,再也不敢对他们进行包围。而是集中所有新军与旧军准备与对方一战而定。
而在这种战术中获得不少经验的熊成基等人哪里会给对方这个机会,只是一味的与之游斗。
此时两江总督端方被刺的消息传到江西后,秦炳直等人顿时乱了主张,战意全无。
熊成基等大喜过望,见对方露出了破绽,在抚州城外设伏,一举击溃。秦炳直狼狈而逃,不敢再主动出击。所属清军阵亡一千余,俘虏两千余人,其他的都纷纷逃散。如此一来,整个江西除了南昌等地还有万余旧军,秦炳直收拢残兵在景德镇暂时驻扎,其他的地方并无大股清军。
熊成基军一时声威大振,萍乡等地的起义军纷纷呼应,攻占地方。连醴陵、浏阳等地都有响应,声势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熊成基缴获新军装备后,吸收俘虏中思想先进者,又于当地招募精壮之人入伍,即不兵向南昌,也不与各地起义军会合,只管自己加紧训练并肃清各地满清残余势力与大小土匪。一路以战练兵,往吉安等地运动。
南昌等地的清军大部为巡防营等旧军,秦炳直又是一味龟缩不敢出战,频频向朝廷告急。
浙江方面的形势却大不一样,两江的新军入浙后兵锋直指杭州。
王金发组织光复军齐聚杭州坚守,只守了几日便被破城。为了保存实力陶成章与众人商议后退往金华等地,王金发在掩护大部撤退时被清军炮营山炮击中,当场牺牲。至此浙江局势日渐危殆,陶成章与秋瑾等人苦苦支撑。端方被刺以及江西的消息传来,清军的攻势稍弱,局势才开始缓和起来
李秉衡听说这两个消息之后,又是欢喜又是忧虑。浙江一旦覆灭,清军挟胜势直入江西则熊成基等必然独木难支。于是发电报给陈其美,让他联络在江西的同志,劝告熊成基等人做好准备看形势不对随时从湘南撤入贵州,贵州当地清军甚少形不成威胁,到时可以从容入川。
徐锡麟与陈伯平二人悲痛欲绝,王金发更是为徐所赏识,过去离开大通学堂赴安庆时第一个想到可以托付大通学堂的人就是王金发。陈伯平亦是与王金发交厚,悲痛之余,又是担心浙江局势,秋瑾等人的安危。
李秉衡在旁好言相劝,又让张子厚联系陈其美带着商船赴杭州湾准备接应光复会同志。
徐锡麟左思右想无法,提出赴北京刺杀清廷要员,以为王金发报仇,并震慑清廷。陈伯平也是从旁附和。
李秉衡大吃一惊,连忙劝阻,但两人心志坚定,不为所动。
徐锡麟沉声说道:“如今浙江局势日艰,我等束手无策,只愿为同伴复仇,以一腔热血唤醒民众,以激励后来人。”
李秉衡想到历史上的革命先烈都是如此为革命大义百死不悔,也不相劝,长叹一声道:“既然你们执意如此,龙潭虎**我也只好陪你们闯上一闯。”
徐锡麟大惊失色,说道:“我等乃抱定牺牲之心,死不足惜。但光华为同盟会得力干将,将来必为国之干城,栋梁之材,如何能与我等一般。”
反复劝说,李秉衡也不说话,让众人早早休息。
到得凌晨,徐锡麟叫醒陈伯平,带上枪支弹药等物悄悄出发。
早有张家工人发现并报告了李秉衡,众人都大吃一惊,连忙赶了上去。在葡萄园附近才发现了两人的踪迹。
李秉衡见终于追上两人,长舒了一口气。
徐锡麟与陈伯平见到李秉衡与方声洞等人,惊愕之余又是惭愧又是一阵感动。徐锡麟挽住李秉衡的手臂说道:“光华,你们何苦与我等一起趟这鬼门关。”言下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李秉衡微微一笑,说道:“你我兄弟,本当同生共死。更何况此行定当成功,不至于失败,难道你们对我没信心么?”
徐锡麟与陈伯平见他说的轻描淡写,不由信心大增。
“要是能把颐和园内的那个老妖婆炸死就好了。”陈伯平愤然说道。
“老妖婆的确祸国殃民,遗祸千年。但眼下不说不适合,就算真的能成,说不定反而对我等不利。老妖婆死了的话,铁良等人必定为光绪更加亲厚,到时执掌大权,大力排汉,反而是成就了这帮铁杆排汉之【创建和谐家园】。”徐锡麟缓缓地分析道。
李秉衡点头赞同道:“不错,伯荪所言甚合我心。但你们想过没有?眼下浙江虽然局势艰难,但尚未到不可挽救之地步。孙先生正在河内筹备由镇南关入桂之事,一旦成功,则我革命同志可于云南等地呼应。边陲之地易于我等发展,清廷鞭长莫及。此为西南战略之第一步,等味根等在四川扎下根,则为第二步。这几处烽火点了起来,清廷兵力捉襟见肘,浙江局势可缓。头等大事当多造军械弹药,发展实业,提供粮饷,整军备战。刺杀铁良等满清顽固派还未到时候。”
徐锡麟等听了也觉得有理,虽然这些人随便杀一个都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把自己陷进去实为不智。如果执意进京,李秉衡必定不会独自回南洋。
思来想去,徐锡麟叹气道:“也罢,刺杀一事来日方长。我们且回南洋发展,也是为革命尽力。”
见他终于被说动,李秉衡终于松了口气。“我们先坐船去天津,到那里找外国洋行订购一些军械,招募些外国退役军官。再招些技术工人,然后坐船回南洋。”
手里还余着二十多万磅,估摸着可以买上一批轻型火炮,目前火炮还没有能力自造,只能先外购仿造,顺便完成孙先生所托训练一批炮兵。当然最重要的是聘请一些金融上的人才以及一些造船与机器厂的老师傅。
至于重炮,还为时尚早,不是说造就能造的。重炮牵涉着多方面的工业能力,同样是150mm的重榴弹炮,膛压、底火、高倍径上的区别造成性能完全两样。二战时德国的150mm榴弹炮威力甚至超过了许多203毫米乃至更高口径的榴弹炮。假以时日,李秉衡有信心将这样的大炮在自己的工业基地里研发出来。
不知不觉离开南洋已经四个多月,不知道那边进度怎么样。想到这些,就有些归心似箭起来。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二节 初具规模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49 本章字数:3460
这几天是复兴炼油厂投产的日子,张振勋每天早早的来到了一半是工地一半是厂区。
炼油厂的设备都是在美国直接购买了整个工厂连人带设备一起装船运过来的,在同船过来的大部分的工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大力帮助下,设备安装异常的顺利。
首席工程师吉姆#8226;道格既对这种施工与安装调试同时进行的建厂模式赞叹不已,也对张振勋给他调派的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智慧震惊不已。本来预计十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眼下才四个多月就基本完工。虽然建筑成本提高了,但抢出来的时间却是无法估算价值的。而许多巨大的蒸馏塔与储罐等都是中国工人用土法树起,这是用科学与机械的头脑去思考的吉姆无法想象的。
建筑工地的那个巨大的塔吊每每吸引着许多人的眼球,虽然前两年美国也开始使用塔身固定的装有臂架的起重机,但这种上回转式组合塔吊表现出的强大起重能力让人佩服不已。
据说这种塔吊是由公司的老板之一亲自设计的,而他的名字吉姆也已经在美国的报纸上见过,酚醛塑料的专利拥有者。
美国报纸上甚至为其引发争论,“对于一向没有化学天分的中国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个大脑变异者而已,并不能代表那个国家的所有人”,《华盛顿晚报》如是说。而纽约先驱报更夸张的报道“这个一时得到上帝眷顾的中国人也许几天之后就会将他的专利以数十美元的价格转让,因为他将会无奈的发现,实验室中的狗屎运并不能带到工厂生产上,提纯与生产并不是一回事情。就好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当然这也是所有华人的通病,理论上头头是道,最终还是将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当然也有一些报纸充分肯定了这项发明的成就,“酚醛塑料的出现将会帮助电力行业实现较大的飞跃,而且这种新型树脂将会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其他行业得到运用。”
不管怎样,一个中国人能够取得这样瞩目的成就已经极为不易。加上这里运用的许多的新技术,如电焊机等据说也是老板发明的,吉姆对这位神秘的老板充满了期待。
除了炼油厂,张振勋最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南洋烟草公司的新厂区。烟草种植基本上情况良好,而李秉衡给出的十余种合成香精的调配与数十种添加剂的研制都基本完成。随着机床厂对卷烟设备的不断改进,最近试制的卷烟也越来越接近原定的要求。
已经工艺成熟的两种烤烟型卷烟准备等机床厂扩建后大量生产,这两种烟在内部小范围试抽后反响很好。简玉阶把这两种烟命名为“中华”与“汉生”,大打爱国牌,只等着打进国内市场与英美烟草公司一争高下。
机床厂下属的卷烟设备车间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刚生产出来的设备马上就会被拉出去安装。而卷烟厂的厂房也是一间接一间的盖,也不管有没有足够的设备。首批安装的设备正在调试中,半个月之后就能开始出烟。附近数十里的几个大型的垦殖园中种植的优质烟草也在迅速扩张着它的队伍。
张振勋与简氏兄弟常常在附近观察烟草的种植情况,卷烟厂是最近仅有的几个有所出产的工厂。之前的大动作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如果再没有成果出来,家族内的压力也是日渐加大。
机床厂每天都是三班倒日夜不停的生产,糖厂、橡胶厂、采矿场、火柴厂等设备源源不断的被生产出来。之前李秉衡**来的两百多个徒弟被分散到了十几个车间里,另有上百位黄仲涵从欧洲招募回来的机械工程师,每天都带着当地的华侨子弟开发新机器。机床厂一直遵照李秉衡囤积人才的吩咐,不断培养文化较高的华侨子弟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