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龙起苍茫》-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机床厂每天都是三班倒日夜不停的生产,糖厂、橡胶厂、采矿场、火柴厂等设备源源不断的被生产出来。之前李秉衡**来的两百多个徒弟被分散到了十几个车间里,另有上百位黄仲涵从欧洲招募回来的机械工程师,每天都带着当地的华侨子弟开发新机器。机床厂一直遵照李秉衡囤积人才的吩咐,不断培养文化较高的华侨子弟加入进来。

      目前机床厂受到了许多的限制,如高速钢刀具、一些重要部件、合金钢材料等等,这些只有等李秉衡回来才能改善。钢铁厂的设备也是跟炼油厂一样从美国一锅端,连人带设备。预计再有一个月就能出钢,后续的设备还在从美国运回来,钢铁厂旁边十数个冶金车间已经建成,就等着李秉衡发挥他的老本行。

      造船厂与机车厂已经按照李秉衡提出的新工艺与新技术进行试生产,等钢铁厂与冶金厂投产,机床厂扩建,到时候这两处也将是利润主要出产处。

      喻培伦与林觉民等人常常忙得焦头烂额,连饭都顾不上吃。林觉民负责的机床厂还好,生产与研发的主要都是小型机械,又有不少外国工程师坐镇,轻松许多。

      喻培伦则要忙着兵工厂造枪,又要在子弹车间跟着请来的工程师学习工艺,又要负责招聘华人员工,还要按照李秉衡留下的训练方法训练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员。一人要作几人用,头疼之余对李秉衡这个甩手掌柜也是大为不满。

      而李秉衡这几天也是忙得分不清天南海北,在天津各个洋行寻找合适的大炮,还要招募外国退役的炮兵军官。

      这个时代的炮兵理论是随着科技水平与工业实力变化而变化的。不管是目前法国的四炮制还是德国的六炮制,不管速射炮与重榴弹炮,都是两国炮兵理论家们根据自己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而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李秉衡并不熟悉,虽然他本人很中意德国的重榴弹炮,但是考虑中国目前的交通与工业水平,法国的75小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令他郁闷的是,天津许多洋行并没有许多现货,而有存货的大部分都是比较落后的老式炮。除了一些日本武器行有大量日本制造的各种野战炮与迫击炮,但他又不愿意把自己辛苦印出来的钱花在小日本身上。只好有多少要多少,走了几家洋行,买了四门75小姐,十二门60迫击炮,九门82迫击炮与两门克虏伯105轻榴弹炮,炮弹若干。

      难的是炮兵军官的招募一直没有眉目,转了几天没有什么好的渠道,徐锡麟等人也是一筹莫展。

      “先生要招募炮兵军官其实很容易,只要找各国使馆的武官,在中国的前军官一般在武官那都有备案。”这时一家德国洋行推荐的前德国炮兵上尉道森#8226;施米伦出了个主意。

      道森是各个洋行推荐的前炮兵军官中唯一没有水分的优等品,是李秉衡这次招募到的两个比较满意的军官中的一个。另一个汉斯#8226;巴姆勒是前德国步兵上校,担任过巴伐利亚第三步兵师的团长,因患糖尿病才提前退役来中国疗养。这可是个让李秉衡觉得挖到了宝的人,在李秉衡再三保证可以治好他的病后才上了他的贼船。

      虽然不认识德国驻华武官,但是著名记者莫里循是个交友广泛之人,认识许多在华列强政治人物。而他的小老乡端纳就在天津采集新闻,昨天李秉衡还与他在租界的暂居处见了一面。

      端纳在香港时就与冯自由等同盟会同志有往来,是个同情革命的热心人。在李秉衡上门求助后,立刻就答应陪同赴京找莫里循帮忙。

      事情终于有点眉目,不禁松了口气。

      如果晚上七八点传不了的话,只能在十二点半传了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三节 抢马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49 本章字数:4248

      李秉衡等没有坐天津到北京的火车,而是准备照着地图买了马一路骑着过去,顺便熟悉地形,为将来做准备。

      而端纳也当成郊游一般卖弄着他的骑术,不时冒出几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来。初见他时看他高大英俊,说话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以为是个【创建和谐家园】。但接触下来却发现他为人甚是正派,善良直率又嫉恶如仇,实在是个好相处的人。

      一路走走停停到北京东郊外的小县城通州时,已是中午,于是找了酒水铺准备吃过午饭再上路。而端纳则带着道森与汉斯去城里的教堂去吃西餐。

      这时众人在酒水铺中等着开饭,只听得外面嚷嚷,过得片刻竟闹到店里来。

      一队兵丁直闯了进来,店里伙计从外面一直跟着苦苦哀求其中一领头之人。只见那人早店里扫了一周,直着嗓门喊道:“外面有两匹马军爷我看的顺眼,想征用了去关外剿匪,哪位是马主,报个价来,别误了我等剿匪大事。”

      原来是李秉衡等在天津买的几匹好马被这群兵痞看上,准备强买。

      李秉衡站起笑道:“我就是马主人,这马也没什么价不价的,我也是看的顺眼,不舍得卖。”

      进来的兵里有个站起嚷道:“去他娘的,我们老总给你面子,扯东扯西的,了不起么?信不信大爷我一枪毙了你让你上阎王爷那报道去。”旁边众人哄堂大笑起来,有几个也是在那说着风凉话。

      徐锡麟大怒一拍桌子,站了起来,陈伯平连忙将他按住。

      “哟,爷几个,看呐,居然有不开眼的在咱们的地盘上耍起横来。怎么着,让他们见识见识厉害?”这帮人都是在本地横行霸道惯的,不把李秉衡等人当回事,有几个站起身来跃跃欲试。

      说话的那人骂骂咧咧的上来要拉李秉衡的衣服,陈伯平赶紧上前阻拦,被那兵痞一把推倒。李秉衡忍耐不住,一把扭住摁翻在地上。

      “了不得了,弟兄们并肩子上。”

      李秉衡脚不停顿,上前左右开弓,拳打脚踢,几个呼吸之间已经打倒几个。众人也没看清他的动作,只见他干净利落的放倒了七、八个。徐锡麟等人想上前助阵,还没沾着人,战斗已经结束。

      毅军几人大骇,知道遇上了硬点子,被他声势所迫,不敢再上前。

      后进来的一队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创建和谐家园】,看到自己人被打,发一声喊扑了上来,领头的怎么喊都喊不住。

      李秉衡转头朝徐锡麟等人说道:“你们在后面看着。”迎着众人上去使出太极捶法将当先几人扫到一边,等形成战圈,又使谭腿中以少敌多的一套荡腿,左右借力扫倒几个。中间夹着几手特种兵部队常见的伏虎拳,当者披靡,于人群中劈波斩浪,一路打到铺外,才一壶茶的功夫,来的毅军兵丁二十余人全倒在地上哭爹叫娘,剩下的几个没出手的,也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有懂功夫的却知道李秉衡并没有下重手。

      徐锡麟等人第一次见他使出拳脚功夫,心底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却知道他不让众人上去助手并不是为了卖弄功夫,自己等人也加入进去的话只会使事情复杂化。

      这时刚才后进来的一队兵中没有动手的两人上来朝李秉衡拱手道:“这位壮士,不知何故如此。难道你不知道袭击兵丁是要吃官司的嘛?”

      两人一老一少,老的那个看样子是文案,笑着将方才的事情讲了听了。

      文案模样的人点头说道:“这些人在本地惯了的,还望莫怪。当兵吃粮的也都是老百姓出身,都是一家兄弟,何苦冲突至此。老夫何毓淮,乃是毅军文案,不知小兄弟贵姓?”

      李秉衡见他如此,知道是想找台阶把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笑着说道:“久仰老先生大名,免贵姓李,今天是我莽撞了,这里是兄弟我一点心意,请大家买酒喝,就当交个朋友,不打不相识嘛。”说着,将怀中几张银票约有三四百两递到何毓淮手中。又将地上的兵丁扶起几个。

      众人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早已不敢再找他麻烦,见他如此识趣,有脸皮厚的已经说道:“客气客气了,不打不相识嘛,都是自家兄弟,呵呵,呵呵。”

      李秉衡见事情就此了结,也是出乎意外,对何毓淮也是大为感激,连忙请他坐下喝几杯酒。让酒水铺老板收拾场地,重新整几桌酒菜给一众毅军兵丁压惊。

      跟着何毓淮的那个年轻兵丁一直用崇拜的眼神看着李秉衡,坐这喝酒时不停的问他功夫一事。

      李秉衡有问必答,见他斯文有礼,谈吐也有见识,又略讲了些军事知识。

      何毓淮在一旁不停赞许道:“我虽是秀才出身,念的圣贤书。但在军伍中沉浮十数年,也略通些军事。以我看来,李小兄弟的确是有真才实学。听你说是美国那个什么大学出来的,如今朝廷兴办实业,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顿了顿,怕李秉衡误会,又说道:“今天这些兄弟也是为了买匹马,给这孩子到关外用,盼他有了好马可以有点出息。”说着朝身边的年轻兵丁指了下。又说道:“也是他们莽撞,见你们的马雄壮,一时蒙了心,还忘别跟他们计较。”

      旁边几桌的毅军兵丁们默默地听着,都低头不语。

      “是啊,这当兵的都是穷苦百姓。这上头那些人哪里知道旧军的苦,我们直隶提督马大帅为兄弟们着想,硬顶着不让裁汰我们毅军、武卫军,还屡次上奏要办随军学堂,让想上进的弟兄有个出头之日,就连这个他们也不准。哎,难呐。我们大字不识,就是个混兵饭的命。就是我们这小兄弟,盼着他给大家长长脸子,要不然今天也不会厚颜冒犯了众位。”一位毅军队官叹着气说道。

      李秉衡心中也同情这些旧军,但这也是他们的命运。一个王朝,一个民族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何况这个国家内的这些穷苦百姓。站起身抱拳说道:“众位兄弟,方才多有得罪。小弟给你们赔礼了,来,喝酒。”拿起酒杯向众人敬酒,又让酒水铺伙计添些酒菜。转头朝何毓淮问道:“为何这小兄弟要买马去关外?”

      众人平日无赖惯的,此刻有酒有肉,见他又来敬酒赔罪,早把刚才的不快忘到了九霄云外。一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

      何毓淮趁着高兴,也多喝了两杯,见李秉衡行止见识不凡,像是世家子弟,又没有那股世俗之气,料定是有大出息的,不由动起心思来。

      身旁的徐永昌对他也是崇拜佩服,不时讨教军旅之事。他也不自恃身份敷衍,而是认真诚恳地讲解,两人聊得甚是投机。聊着李秉衡转头朝何毓淮问道:“为何这小兄弟要买马去关外?”

      何毓淮缓缓说道:“永昌是个苦命的孩子,尚在襁褓中,母亲便病去。父亲后来又娶继母,并继母所带两女一子,一家倒也其乐融融。可永昌七岁时,俩姐一兄相继故去,继母伤心过度后也离世,那年父亲也撒手人世。这娃子从小便受了这许多苦,孤苦伶仃一个人。”

      说着已是老泪纵横,那个叫徐永昌的年轻人也乖巧的靠过来给他抚着背,抹了把眼泪又说道:“十三岁时刚好庚子年,我们随军护驾的老师爷徐椿龄老先生在曹叔店遇见他,见他诚实勤谨,又怜他身服重孝,就把他带在身边。一直在我军中当马夫,大家伙都爱他懂事聪明,把他当自家兄弟般疼爱。去年年底刚补为兵,我们营就他一个是最勤奋肯上进的,但报国无门,实在可惜了这个好苗子。如今也无法,这些日子我想给他买匹马,盼他去关外剿匪立功,好有个出息。但好马大多价高,我们吃兵饭的没啥余钱,求好马不得,兄弟们受了不少白眼,忍了不少气。”说着,摇头叹息起来。

      李秉衡这才明白这些兵要抢马的原委,也为这些兵丁的义气所感动,本来自己最痛恨军人仗势欺人,所以今天忍不住对这些人出手,但现下却是大为懊恼。于是又让伙计添了酒,一个个的给对方敬酒赔礼。

      徐锡麟等也诧异这些旧军兵痞中也有这等恩义之人,不由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也跟着与对方热络了起来。

      双方早就忘却方才事,你来我往喝的不亦乐乎。

      直喝了一个时辰,念着李秉衡等人还要上京,何毓淮才带着兵丁告辞离去。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四节 进京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50 本章字数:4528

      端纳等人没过多久回来,听说了抢马事件,细细追问原委。

      李秉衡将徐永昌之事讲与端纳听了,只见他表情丰富,呆立半晌,顿了脚往外走去,嘴里还嚷着:“李,你的马我征用了。”将李秉衡的物件从马上取下,骑了他的大马朝徐永昌等人追去。

      队里兄弟为了给自己买上一匹马,半夜就起床去马市看马,费尽唇舌不说,还受了人家许多的白眼,平白为自己领了不少气。虽然都粗俗,但淳朴好相处,又时时照应着自己,这让从小就孤苦一人的他来说,常常庆幸自己遇到了一群好人。为抢马而害他们挨了顿打,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想到结识的李秉衡,又佩服不已。不仅身手了得,而且学识渊博,对军事上的见解听了更是觉得获益匪浅。所谓不打不相识,正是如此。

      正愣愣的发着呆,只听得后面马蹄声起,一人在后大喊。

      众人回过头去,见是一洋人骑了马来追,于是面面相觑,有几人害怕起来,这年头得罪了洋人可不是啥好事情。

      那洋人骑到跟前勒住马,矫捷的从马上跳下,把缰绳拿在手里,大剌剌的问道:“你们是不是刚才抢马的那些人?”

      这洋人京腔不像京腔,夹着外国话,说话怪怪的,但都听了明白,是为马的事情而来。不知道又起了什么波澜,众兵丁都揣揣的不敢说话。

      见到这些人的样子,聪明的端纳猜到他们的心思,哭笑不得。连忙说道:“徐永昌,在这里?”

      徐永昌见问到自己名字,怕连累旁人,脖子一挺答道:“我便是,洋大人找我何事?”

      端纳见他果然相貌端正,一脸正气,又不卑不亢,这句话也听的懂,哈哈笑道:“很好,你很好。”朝他竖了竖大拇指,又朝着众人笑道:“你们,很好,都很好。”

      一干兵丁更是如坠云雾中,见他好像不是来找麻烦的,稍稍放下心。

      把缰绳往徐永昌手里一塞,拍着他的肩膀,“这个,是你的。”说着转头就走,走不几步,又折回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钞票来,往徐永昌手里塞了就走。

      徐永昌等人目瞪口呆的看着他,又看那马,显然就是刚才要抢的那匹。才知道是李秉衡让洋大人送马过来,纷纷兴高采烈起来。

      徐永昌一阵感动,想叫住洋大人感谢一番,又不通语言,只得作罢。

      端纳大踏步的一路走回酒水铺,潇洒的朝李秉衡挥挥手说道:“李,我把你的马送出去了,帮你做了件好事。”

      早就猜到如此,重新将驮物件的马腾了一匹出来,一边还向端纳道谢。

      徐锡麟等也听的懂英语,见一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惫懒模样,另一个吃了瘪还只能道谢,一阵的哄堂大笑。本来众人也有赠马之心,还未实施,便让端纳做了,也都觉得替自己做了件好事。见端纳风趣精明,又颇有中国人的侠义之气,不由心下对他亲近了几分。

      今天的天气有些阴沉,阳光并不刺眼,反而有些苍白,洒在脸上只有淡淡的无力感觉。

      已是到了东直门外,众人望着这耸立高峨的城门,后面那座雄踞数百年的古都,在近代却饱受了耻辱。就在七年前,八国联军从这座门进去,给中国的耻辱史写上了最浓墨的一笔。静静的站在城门前,仿佛还能听到列强军队刷刷的军靴声,还能闻到浓重的硝烟味与血腥味。前世在这里长大的李秉衡从来没有对这个古都有过这么复杂的情绪,眼前的这个城市不再是后世那个代表着荣耀的城市,而是耻辱的鲜明代表。耻辱,从这个城市的头到这个世界的根,弥漫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滴血液。

      它无声的耸立在那里,数百年的雄伟在近代的工业面前羸弱无力,在洋枪洋炮面前颤颤巍巍,被渺小的侵略者们肆无忌惮的视而不见,甚至被卑劣的东洋矮子踩在脚下。

      这种耻辱还要持续多久,在三十年后仍然如此吗?不,李秉衡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斗志,既然上天让他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将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世界,即便付出生命。

      穿行在青石板铺就的大街上,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

      即便这个时代没有辫子的人已经不是那么的稀少,但街上很多人还是对几人则目而视。为了不惹麻烦,李秉衡等人往离此不远的东交民巷附近找个旅馆住了下来。

      东交民巷的使馆界如今都用高约六米的围墙围了起来,上有八座碉堡,并用铁门管理进出。李秉衡远远的看见,深自悲哀,却又无可奈何。

      《泰晤士报》驻北京办事处就在德国公使馆附近,端纳准备过去约莫里循晚上一起吃西餐,并介绍李秉衡给他认识。

      端纳是个中国迷,中国的一切都喜欢到了骨子里,但唯一的一处不喜欢的就是中国菜。无论到哪个地方,首先要找的就是当地有没有西餐馆。若是没有西餐吃,他情愿自己烤几片面包与牛排,一杯牛奶了事。

      莫里循每天的应酬很多,但听见端纳要请他吃西餐,立马就推了晚上的应酬活动。对这个小老乡,他是一直关爱有加。他们身上有很多的共同之处,眼光锐利,有冒险精神,并且对中国有特殊的情感,对中国人都很友善。

      在西餐厅见了面,端纳郑重其事把李秉衡介绍给莫里循。

      当听说眼前的这个中国人就是酚醛树脂的发明者时,莫里循对他流露出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李秉衡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明显受过良好教育的绅士风度。

      “李,你比我见过的英国人还要英国人。”莫里循大笑着说道,“尤其是你在化学领域取得的成绩,真令我惊奇。”又详细的询问了他“发现”酚醛树脂的过程,并对酚醛树脂工业生产实验进度的关切。

      “你是说三个月就能在工厂见到这种可以代替虫胶的材料?你确信?”在得到李秉衡的保证后,莫里循对他的好奇越来越重。敏锐的观察到李秉衡用餐时的娴熟,问道:“李,你在欧洲留过学吗?”

      李秉衡略一思索,答道:“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满世界跑,在欧洲曾经旅居过几年,旅途中唯一可打发时间的便是自学一些科学知识。”这话倒不是在说谎,后世的他的确是个满世界探险的人。

      莫里循自己也是个爱旅行的人,曾经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转道云南,仅是靠母亲寄的40英镑,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之后,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听到眼前就有一个同道中人,饶有兴趣的交流起单身旅行的心得来。

      两人从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讲到人文地理,又讲到欧洲的社会背景与形势,很是投机。

      莫里循也惊讶于这个中国人对欧洲人文思想的理解,并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独到见解与精辟分析。当听说李秉衡正在南洋兴办实业后,神往的说道:“荷属东印度那边的确是度假胜地,有机会一定要到你的公司去见识一下。”

      端纳适时的提出让他帮忙介绍几个炮兵军官,他有些不解的问道:“李,你在南洋的公司自己有些护卫队就好了,我可以帮你介绍几个德国陆军的军官。你们公司要炮兵干什么?”

      李秉衡直截了当的说道:“我现在是中国同盟会的一员,革命需要炮兵。”

      莫里循用手指轻轻的敲着桌子,缓缓说道:“我很能理解你们革命者的精神,也同情你们的工作。我虽然不是中国人,但是我对民主的旗帜在中国上空飘扬也充满期待,我对中国能够繁荣起来的愿望比任何人都要强烈。你的请求我可以满足,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民主需要有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来建设,我并没有在你们同盟会的孙博士身上看到哪怕是一点半点的影子。换句话说,目前我对孙先生领导的革命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也许几年后你们会给我个惊喜,但愿如此。”

      “当然,你几年后会看到我们的成绩,并为今天你对我们的帮助感到骄傲。”李秉衡不置可否的笑笑。

      “我还想在西门子公司订购些设备,不知道您可否帮忙联系德国商务人员。”

      “我跟西门子在北京的总工程师古斯塔夫是好朋友,这不成问题。而且我可以很高兴的告诉你,古斯塔夫可以让你满意的带上一整队的陆军、海军军官回去。”莫里循微笑着看着李秉衡。

      莫里循的保证两天后就得到了实现,西门子公司专门派出了几名专家以及北京公司经理准备跟随李秉衡回南洋。同行的还有十十多位退役德国退役军官,十多位莫里循推荐的英法等国的军官,当然还有对南洋充满期待的端纳。

      正文 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十五节 银行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4 12:38:50 本章字数:4143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