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的儿啊!”
“我才知道你受了那么大的委屈!”
这边厢,于秀丽下班之后,进门就把大儿子抱住了,哭天抹泪的,陈建军在一旁也是欣慰又沉重。
陈奇翻了个白眼,他发现老妈有点戏精人格,老爸则是闷骚,自己发了文章,在屋里哭一哭也就算了,干嘛跑到院子里来哭?
不就是为了向邻居们显呗显呗嘛!
效果很好,大家都不做饭了,以他们家房子为核心,围成一个拥挤的半圈,自己就像个猴儿一样被围观。
“秀丽啊,这是多好的事,别哭了!”
“是啊,你家小子都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比我家那个强多了,我家那个昨天摸人家姑娘小手,差点逮进去!”
“哎小陈,你有没有稿费啊?”
“那记者是怎么采访的?”
“哎呦,领导会不会来视察啊?”
“我就说吧,这孩子打小写作文就好,下乡给耽误了。”
“……”
听着邻居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陈奇心如止水,冷漠得就像电车里的乘客,瞎得就像在客厅睡觉的丈夫,聋得就像茶水间里的同事,没心没肺得就像带老师回家给孩子补课的家长……
若是放在别的年轻人身上,可能早飘飘然了。
他心里却清楚,自己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写了封信而已,都是虚红,但这也是个好的开始,出名要趁早!
------------
第12章 终于要住招待所了
闹腾了半天,邻居们才退散。
于秀丽没做饭,破天荒的张罗下馆子,陈建军也同意,于是三口人急头白脸的骑车出去。
为什么急头白脸呢?
国营饭店,【创建和谐家园】傅7点半准时下班,谁来也不好使!外宾也不好使,外宾都给你锁外面。
仨人到了一家饭馆,非常好运,客人不多,交了票和钱,点了一份溜肉片,3两肉,要4毛2;一盘尖椒炒豆腐,4毛,因为豆腐很珍贵;一碗菠菜鸡蛋汤,2毛。
外加四两水饺,这年头的四两跟后世不一样,指的是四两干面粉。
陈建军还想要瓶茅台来着,服务员让他滚……
天可怜见,陈奇穿来十几天了,头一顿吃着好的,一边旋一边哔哔:“我写了封破信就下馆子,等我真正成名的时候,你不得把北京饭店包下来?”
“你真要有那天,我说死也给你包!”
于秀丽以为今天就是儿子的巅峰了,毫不犹豫的插了一把旗。
“我看了你的文章,写的尚可!”
陈建军矜持的称赞,道:“你的想法我也很支持,干什么都不要忽略自己的精神世界,伱爱好文学就多写写,这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
“嗯嗯嗯!”
陈奇敷衍的应着,忙往嘴里扒拉饺子和肉,末了道:“妈,再来一盘肉吧,不够吃啊!”
“同志,再来一份炒肉丝!”于秀丽唤道。
“没了!”
“师傅要下班了!”
“也不看看几点了!”
服务员一键三连,于秀丽讪讪的缩回手,陈建军欲言又止,再止,继续止,陈奇也没敢说话。
不敢惹啊!
“禁止无故打骂顾客!”
…………
回了家,王大妈正在院门口转悠呢。
“哟,三口人下馆子去啦?这么好的事儿,是该庆贺庆贺……我找小陈说几句话。”
效果是显著的。
以前叫小子,现在叫小陈,以后就得是陈老师了。
陈奇留了下来,王大妈见四下无人,才道:“我呀也不废话了,人家塑料厂领导专门来街道,就为解决这件事。他的意思是,一定会给那几个人处分,有什么结果他们也受着,也知道错了,你就高抬贵手,到此为止吧。
你看怎么样?”
“您这话严重了,我都有点过意不去。”
其实不是陈奇心狠,开张第一天就被diss,如果不杀一只坤坤儆猴,以后得没完没了。
对方认错表态,他也不想纠缠,而随即顿了顿,道:“王大妈,您知道他们厂是做什么产品的?”
“就是塑料制品呗,凉鞋什么的。”
“凉鞋?塑料凉鞋?”
“是啊,夏天大家可喜欢穿了,凉快,还能蹚水,我要不是年纪大,我也想买一双。”
好东西!
陈奇眼睛一亮,道:“我姑且有个想法,他们厂给我们提供一些凉鞋,不用太多,保证我们这个夏天货源充足就行。等领导视察的时候,我们也给他们美言几句,您看行不行?”
各方都很笃定领导会视察,因为这是典型。
王大妈皱眉:“咱们是卖茶水的啊,跟凉鞋不搭靠。”
“我可提醒您,这都四月份了,天渐热,等夏天一到,咱们茶水生意会一落千丈,到时您现想办法?”
啧!
王大妈苦着一张脸,确实是这個道理,道:“那我们合作社到底算什么啊?感觉乱七八糟的。”
“甭管算什么,咱们先试试,把大家日子带起来才是硬道理。如果塑料厂不方便,就让他们走损耗,他们每个月总有损耗率吧?低价处理给我们,不违规。”
“那我跟他们说说?”
“麻烦您了!”
王大妈走了。
陈奇进屋子,老爸老妈还在兴奋之中,又聊了好久。
终于夜深人静。
他躺在外面的木板床上,卖大碗茶虽然不错,但效益低,积累慢,还受季节影响,势必要广开货源。夏天一到,先有凉鞋,再进点冰棍、雨衣什么的,初步就能站稳了。
那些百货商店有大量的积压物品,都可以沟通沟通。
但这个他就不打算出马了,做到现在的地步,他觉得已经仁至义尽。
…………
“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很快形成了大范围的讨论。
天南海北的信件寄到了中青报,观点各不相同,有些确实很深刻,报社每天刊登这些信件就忙的不亦乐乎,销量势头良好。
此后的两天,于佳佳来了两次。
都是给他送信,一麻袋一麻袋的送,顺便给了14块钱稿费。
人道洪流时期是没有稿费的。
作者投稿,对方会回寄一张卡片,凭借卡片可以去新华书店领一本领袖著作,像【创建和谐家园】实、贾平凹那会就在投稿了,一毛钱都没见着。
1977年,这帮写字的觉得可以要稿费了,于是开始闹腾,国家便出台了一份标准:著作稿每千字2—7元,翻译稿每千字1—5元。
1980年,往上提了提,著作稿每千字3—10元,翻译稿 1—7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以按万册计算,就是每印一万册,作者能拿一定比例的稿酬。
到了1984年,又提了提,著作稿6--20元,翻译稿4—14元。
可以说,稿费一直都不高,除非写百万字的大长篇,第一个商业化的作家是王朔,他光明正大的开始要版税。不过呢,这是针对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标准。
电影厂的剧本不算在内,暂且不提。
陈奇的文章两千字,所以拿了14块钱稿费,起初他还虚荣且骄傲的,像批阅奏折一样看信,但很快没了兴趣。
老实说,那些信写的不咋滴。
女青年虽然热情,但也保守,没一个附带自己照片的,让他怎么提得起兴趣?他可是网聊30分钟就要“看看腿”,聊一天就要“看看奶”的家伙……
总之,讨论仍在持续着。
他这个始作俑者的热度却在明显下降,就像后世成名15分钟的网红。
陈奇也不在意,他只是纳闷,剧本已经投过去几天了,怎么还没请我去住招待所啊?他一度担心出了什么事,好在没有偏离自己的计划。
“请问,陈奇同志在家么?”
这日傍晚,一个身材很瘦,眉毛很浓,有点像屠洪刚似的男子敲开了陈家的门,自我介绍道:
“我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我叫梁晓声……”
(冇了!
存稿已经没了,我每天都是现写的,尽量在下午5-8点的时间段更新)
------------
第13章 待到山花烂漫时
梁晓声是哈尔滨人,今年30岁。
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境比较困难。他中学毕业就去生产建设兵团搬木头,虽然艰苦,但每個月能挣40元贴补家用,从那时起就开始写作,是部队文艺骨干。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去招生,中文系一共就俩名额,梁晓声凭借写作特长,成功去了复旦大学读书。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影厂文学部。
长相不差,工作也好,按理说找对象不成问题,但他是个实诚人,每次相亲都表示:“我家庭负担很重,父母身体不好,每月都要把一大半工资寄给他们,家里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哥哥……”
所以30岁了还没结婚。
他的名气比不过莫言、余华、贾平凹,但也是代表性作家之一,写过《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等等。后世有一部电视剧《人世间》,雷佳音、殷桃主演,就是他的原著。
当然他现在尚未成名,只是个菜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