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魔法大帝传》-第9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照明魔法的照耀下,距离了望塔三百米的地方,浑浊的洪水席卷着泥沙杂物正沿着林边的沙地疾冲而来,近五步高的浪头将途径的一切事物全部吞没,一人粗细的大树瞬间被连根拔起。

      听到哨兵惊叫的一瞬间,波尔斯就迅速地飞掠上了了望塔,然后就被已经冲至脚下的惊涛骇浪惊呆了。

      大剑士修为的波尔斯站在了望塔上的身躯,居然剧烈的摇晃了一下,眼前一阵阵发黑,他踉跄地倒退两步,如果不是哨兵上来扶了他一把,他几乎一【创建和谐家园】跌落到了望塔之下。

      这一刻波尔斯才明白,无论是先锋联队还是自己率领的西进军团主力所遭遇的一切其实就是对手精心设计好的一个环环相扣的阴谋。

      对手不仅对自己的军队行动一清二楚,甚至对自己军队的心理状态了若指掌,他们先是利用自己的先锋联队立功心切、大意轻敌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困而歼之的战术,并故意留下一部分士兵将前锋失利的消息带给自己,让自己收起轻敌之心,提高警惕。

      然后对手再使用小股骑兵骚扰自己,得知前锋军队大败消息的自己必然步步为营。

      而自己的小心警惕恰好陷入了对手的圈套,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拖延自己的军队行进速度,让自己在黄昏时抵达马林城外。这样一来,在天黑前己方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侦察附近详细的地形,也就没有机会发现对手的接下来的阴谋。然后对手又故意留出树林不做坚壁清野,实际上为了是逼着己方选择在干爽的沙地上驻营,而自己如果没有猜错,这片狭长的沙地,根本就是一处旧河道,后来河水改道,留下一片沙地,但是现在河水显然又重新改道回来了。

      波尔斯一瞬间的闪念完全没有错,他们此时所在的位置正是一条旧河道,而且这条河的名字波尔斯也曾有所耳闻,因为马林城就是因为此河而得名,所以这条河就叫马林河。

      马林河发源于多哥丘陵,旧河道是沿着马林城东侧的一片密林边流过,奔向东南方向的荒野。密林往上三哩的马林河道上有一个天然的小型湖泊。

      当年,马林城修建时,为了增加城防级别,专门修了一条护城河,而且为了引来足量的水填充护城河,他们对数哩外的马林河道进行改造,在上游的湖泊边重新挖了一条新的河道将马林河水引入到护城河中,并修了一道河坝将原有河道彻底封死。数百年过去了,原河道的河水早已干涸,最终河道上只留下了长长的河沙带,如果不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即使漫步于旧河道的细沙上,也无法想想这里曾经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

      在反抗军抵达的三天前,得到手下密报的摩西就已经秘密安排人将湖泊和新河道的交口位置堵死,让湖泊内的水位不断上升,并在今晚反抗军熟睡的时候毁坝放水,目的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为了保密,这次秘密行动中摩西使用的全部是家族的私兵,而且这些私兵完成任务后立刻被整编成为追击部队,隐藏在湖畔附近的密林中,任何人没有命令不得离开军营半步。

      而且为了防止反抗军识破自己的计划,摩西撒出大量的骑兵小队,他们一部分负责巡逻湖泊外围,防止一切的敌人斥候进入,另外一部分负责牵制反抗军主力,务必将他们拖到天黑前进入到事先为其设计好的伏击阵地。而作为三万大军的宿营地,旧河道的沙地无疑是最合适的,如果不是知道上游有一个蓄满水的湖泊,摩西自己可能都会选择此地扎营休息。

      正是在摩西.特罗伦斯这种一环扣一环的精心设计和精确运作下,死神的镰刀才高速挥向仍旧完全蒙在鼓里的反抗军主力。

      反抗军哨兵的示警声刚落,混乱的反抗军仍旧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洪水的浪头已经冲进了军营,一切的反应都已经太迟。

      洪流滚滚、浊浪滔天,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反抗军的大营就被洪峰从沙土地上一扫而空,只有少数睡在河道最边缘的士兵在发现浪袭时来得及逃生,其他的士兵基本都成了水下的冤魂,以至于在未来的数日内,马林河古道两岸到处都是泡涨了的尸体。使得两岸方圆百哩荒野里的土狼野狗个个吃的毛亮体肥,水中的肉食鱼儿更是个个膘肥体壮。

      洪峰来袭的生死关头,波尔斯只来得及救出了大魔法师艾玛尔和其他几个低阶魔法师,他们利用漂浮术躲过了一劫,并眼睁睁地看着身下数万将士顷刻间化为乌有,尤其两个小魔法师刚刚离开老师加入军队,就目睹了如此残酷的一幕,惊吓的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大自然那毁灭性的力量,让他们忽然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魔法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波尔斯重新回到岸边,根本顾不上收拢军队,带着身边侥幸逃生的将士,骑着侥幸逃生的马向露亚城方向仓皇逃命,他知道对手既然已经做好了陷阱,那么也就一定有后手,这时候任何的犹豫都可能导致灭顶之灾,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和灭顶之灾相差无几,还好的就是他还活着,大魔法师艾玛尔也活着,露亚城也还在自己的手中,那么自己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波尔斯所料不错,摩西.特罗伦斯的确已经在马林河东部下了伏兵,只不过出于迷惑反抗军的目的,埋伏的距离较远,所以等伏兵杀过来的时候,波尔斯早跑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些失魂落魄的虾兵蟹将,仍旧沉浸在弹指间全军覆灭的噩梦中,没有醒来,见到守军杀到不用打就已经跪地投降。

      马林城大捷是人类历史少数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它和后来发生的卡普拉关大捷都是人类军事史上经典案例,被无数军事学校拿来作为教材供学员研究和学习。虽然马林城大捷悲壮和惨烈程度远不及后来发生的卡普拉关攻防战,但是论谋略却高出一筹不止,它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用最小的损失完胜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堪称人类军事史知己知彼、以智取胜的最佳范本。

      马林城大捷是摩西.特罗伦斯作为指挥官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正是这场战役奠定了他做为人类历史上鲜有的绝代名将的基础,并为他辉煌而悲壮的军事生涯揭开了一个华丽的序幕。

      除此之外,马林城大捷同时也是希格内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反抗军曾一度占据主动,风光无限,但是此役过后,反抗军大伤元气,转攻为守,龟缩到露亚城,依靠高墙厚门边防守边休养生息,并且彻底丧失了反攻帝国的实力和信心。m.。

      第二百五十二章 平叛计划

      ,。

      马林城大捷的战报通过八百里加急递送到军部的时候,一群军部大佬仍在夜以继日地开会研究着平叛战术,其中就包括摩西.特罗伦斯的父亲。老特罗伦斯正在绞尽脑汁地部署接下来的军事布局和安排,结果一回头,却发现自己那貌似体质虚弱的二儿子已经谈笑间将反抗军主力打得灰飞烟灭。

      起初,收到捷报的军部大佬们还在怀疑是不是摩西谎报了军情,但是紧跟而至的军部驻马林城情报人员送来的信息,才让他们真正地相信了这个事实。一时间所有人都被震撼得傻了眼,曾经让帝国朝廷束手无策的波尔斯反抗军在连续战胜了两批帝国大军后,居然被一个二十四岁的毛头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回了原形,而且这个小子还根本就不是帝国军方的在编军人。

      除了老特罗伦斯红光满面外,其他大佬都觉得有些脸面无光,但是仍旧不敢有丝毫耽搁地将捷报送到布斯曼罗兰陛下的案前。

      这个捷报是近一年来,布斯曼罗兰陛下收到的少有的让他开心的消息之一,大喜之下,他立刻下旨表彰,册封特罗伦斯为帝国一等子爵,官拜讨逆大将军,该旨意即刻生效。

      册封一个二十岁的大将军,估计也就希格十三世这种不知轻重的年轻皇帝才能干得出来。

      旨意刚拟出来,还没有下达下去,就已经举朝哗然,无数的大臣在朝会上跪求希格十三世收回圣命,摩西.特罗伦斯虽然立下大功,封爵已经足够表彰他的功劳,但是官拜大将军,他毕竟年龄太轻、资质太浅,偶尔一次胜利可能更多的还是运气,如果真的做了大将军,手下一群骄兵悍将如何能服从一个只有二十四岁的毛头小子的命令。

      大臣这么一劝,希格十三世又有些不知所措,收回成命吧,自己身为帝王的面子往哪搁,紫荆花战争的结果已经让自己丢尽了脸面,如果此事再退缩,以后自己这皇帝的旨意谁还遵从?但是不收回吧,面对大臣的一致反对意见,他心里对自己的决定也感觉有一些没底,紫荆花战争失败的可不仅仅是希格帝国的军队,还有希格十三世的信心,这一刻,希格十三世又习惯性地犹豫了起来,不过他看到同样跪在殿下恳求自己收回成命的老特罗伦斯,忽然眼前一亮。

      于是几日后,终于准备完毕的帝国平叛军在特罗伦斯大将军的带领下从凯旋城誓师出发。经巴登城后,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直扑露亚城,而摩西.特罗伦斯则率领马林关精兵五千沿着东南方向扑向露亚城,和老特罗伦斯的主力部队汇合,形成新的平叛军团。

      希格十三世的圣旨一字未动,只是大将军由小特罗伦斯变成了老特罗伦斯,但是大帝又补充一个圣旨任命小特罗伦斯为平叛军监军,实际上行使指挥之权,父亲是总指挥,儿子是二把手,儿子越权指挥应该不是什么问题,这是布斯曼罗兰自认为高明的做法。

      规劝的大臣自然明白皇帝的小聪明和死要面子的性格,不过既然已经达到目的也就见好就收,总不能真的和皇帝撕破脸,那和叛军又有何区别。

      于是一场相互较劲的风波过后,君臣又将目光聚集到东部平叛的战事进展上,大家都迫切地盼望着最终胜利的消息传来。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每天的例行战报显示,特罗伦斯父子此番的战术与之前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似乎并不急于建功,而是采用了内围外攻的稳健战略,一方面由老特罗伦斯带领主力军队利用兵力的优势将反抗军团团困在露亚城内,另一方面小特罗伦斯带领约一万军队,开始对露亚城外围的反抗军占领区域和势力进行扫荡,并且扫荡一处恢复一处的帝国行政建制,其目的就是力求先稳定外围,断绝反抗军的后路,而没有外援、困守孤城的反抗军就如同是瓮中之鳖。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反抗军战败后变成流寇,四处流窜,反抗军的兵力主要以骑兵为主,而以骑兵为首的流寇将很难剿灭,会将战争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是摩西.特罗伦斯计划通过这种扫清外围的方法逼迫困守露亚城的波尔斯主动出击,从而将一场艰难的攻城战转变成为一场城外决战。而且摩西也相信波尔斯一定会上钩的,因为如果他不能在摩西收复整个帝国东部被占领区域前击败围城之敌,等东部占领区域民心随着战势的倾斜重新归附帝国时,他们就只剩死守露亚城一条路,在外无援军、困守孤城,己方无论是军力还是后勤都完全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死路一条,只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所以摩西断定波尔斯一定不会选择一条坐而待毙的道路。

      摩西率领着一万的精兵只是最初的两个月时间随队到处出击,将周边一些大的城镇和重要的据点收复,随后就只留下三千部队继续对周边的小型城镇进行清剿,而摩西自己则率领着余下七千人马重新回到露亚城附近,并随时窥测着露亚城的变化,一旦波尔斯寻求城外决战,那么他这七千人将突然出现,在关键时刻给对方致命一击。

      由于保密考虑,摩西并没有有将自己的计划透漏给军部,甚至连布斯曼罗兰也被蒙在鼓里,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军部内藏有反抗军的眼线。然而正是这种保密的安排让他失去了皇帝信任。

      两个多月过去了,平叛进展速度之缓慢让希格十三世非常失望,在他心中,被他看好的摩西.特罗伦斯出马应该是手到擒来,立刻将反叛头目波尔斯拿来帝都正法,从而他也可以向教廷证实一下帝国的军事实力,即使离开了教廷的援助,他布斯曼罗兰仍旧有能力荡平叛乱。但是没想到两个月时间过去了,不但贼首没见到,双方甚至连一场大仗都没有打,五万平叛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眼见帝国仓库就瘪了下去,这让希格十三世如何能够忍受。m.。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临阵换将

      ,。

      于是,年轻的希格大帝那反复无常的毛病又犯了,他想到了最初任命摩西的时候所遭遇的群臣的反对,逐渐开始怀疑当初自己的选择,并且萌生了是否要更换平叛军将领的想法。

      而就在这个时候,红衣主教拉斐尔忽然进入皇宫求见希格十三世,在一番客套后,拉斐尔的谈话开始进入本次见面的主题,那就是他要代表教廷和希格帝国协商双方联合平叛的事宜。而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拉斐尔给出的原因是前往库伦山脉的圣殿骑士们已经完成历练归来,教廷又有力量腾出手来协助希格平叛,而幕后真正的原因则是帝斯.赫本认为自己如果此时再不出手,在特罗伦斯父子的运筹帷幄下,教廷很有可能就再也没有出手的机会,但是那显然不符合教廷的利益,所以帝斯.赫本一道密令,拉斐尔就来了。

      布斯曼罗兰正在担心平叛进展太慢,反抗军可能卷土重来,如今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大喜,但当他催促教廷速速发兵援助的时候,拉斐尔主教却提出了教廷的条件,那就是军队需要由教廷派人指挥。

      布斯曼罗兰虽然外强中干,基本的政治利益他还是明白的,军权如果都交给教廷,那么他这个皇帝就真的成了摆设,所以对于教廷这个条件他坚决拒绝。不过拉斐尔主教也没指望能够让他接受这个条件,于是转而求其次,要求必须撤销特罗伦斯父子的指挥权,换其他对教廷友善的将领指挥军队,但是具体战术安排必须按照教廷方面人的意见执行。

      本来就已经对特罗伦斯父子失去耐心的布斯曼罗兰立刻答应下来,于是一个新的将领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赶往露亚城外去接替特罗伦斯父子的帅位。而拉斐尔主教也将和布斯曼罗兰谈好的协定通过狮鹫骑士传递回了梵斯顿。

      雄心勃勃的摩西特罗伦斯已经设好了圈套,就等着波尔斯一脚踏进来,然后他通过这一战斩草除根、彻底荡平叛军。而且从露亚城内潜伏的己方暗探送出来的消息表明,城里此时的种种【创建和谐家园】和后勤调动似乎都是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所以不出意料,决胜的一战已经近在咫尺。

      不过就在特罗伦斯父子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的时候,暗探送出来的消息说城内的一切部署和调动忽然全部停止了,老特罗伦斯收到消息后立刻跑去见儿子,摩西看过消息后,也感到奇怪,两人面面相觑,根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难道是计划泄露了,不可能啊,整个计划目前只有父子二人知道,即使身边的亲信都被蒙在鼓里,怎么可能泄露?

      特罗伦斯父子的困惑并没有持续很久,几天后新任的平叛军统帅坎普将军就已经带着希格十三世的圣旨抵达了露亚城下,看到圣旨上的内容后,特罗伦斯父子都是眼前一黑,心里一片惨然,两人坚持了两个多月辛辛苦苦部下的局只怕要功亏一篑,而城里的叛军显然也是收到了同样的线报,所以才忽然又按兵不动。

      不过皇帝陛下的旨意也不能违背,父子俩只能匆匆交接了工作,虽然两人对自己的作战计划毫不保留地全盘奉上给新的统帅,但是看坎普将军那心不在焉的样子,特罗伦斯父子就知道再多说也是枉费心机,于是带着亲兵满怀沮丧地按照圣旨要求赶回马林城继续当自己城主。

      新上任的坎普将军边调整部署边等待教廷的援军到来,结果援军未等到,城里的反抗军突围了。趁着夜色,波尔斯率领着一万骑兵从围城的军营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天亮前消失在了原野中。

      本来信心满满的坎普将军只是一眨眼,就发现自己明明是包围敌人的现在却变成了腹背受敌。为了解除外围的威胁,他不得不下令对突围的骑兵进行追击,但是由于反抗军是清一色骑兵又对地形极为熟悉,而且经常发动反突袭或者设伏阻击追兵,搞得追兵非常狼狈。不过前期摩西.特罗伦斯的战略在此时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东部地区已经重新掌握回帝国手中,稍大的城镇都驻扎有军队,他们一听说敌人骑兵来袭立刻城门紧闭、严阵以待,面对这样的情景,波尔斯的骑兵又不敢恋战,只能绕道而走,抢劫一些没有防御的村镇来进行补给,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万军队的需求。于是波尔斯率领骑兵军团又掉头向北方向,奔着多哥丘陵而去,因为在多哥丘陵北边,一个强大的帝国会无偿给予他支持,只是这种支持在特罗伦斯父子在的时候已经被切断,但现在似乎是重新建立联系的时候。

      收到叛军掉头北上消息的坎普将军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至少目前他腹背受敌的危险解除了,城外的敌人不可能在几日内对围城军队发动攻击,而且此时教廷的援军也已经到来,圣殿骑士史蒂芬率领五百名圣殿骑士团的精锐将士和八百人的牧师团队使平叛军实力倍增。

      两军汇合后,平叛军队顿时士气大振,从次日起开始对露亚城发动攻势。守军虽然防守十分顽强,但是露亚城被围数月,补给所剩无几,士兵一日三餐都已经无法保证,再加上双方实力悬殊,尤其是数百牧师的祈祷术,不仅提高了攻防的士气、战斗力,而且将受伤减员降到了最低。

      露亚城的攻防战只进行了两天,城里的守军就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城中的守将决定不再困守城内等待波尔斯回援,而是选择连夜突围,而且在突围的路线上选择城南,因为波尔斯的骑兵在北方,所以城北一定是敌人重兵防守的位置。

      当夜的突围异常惨烈,但是如同守军所料,城南的防御的确相对虚弱,虽然百分之三十的士兵倒在了突围的路上,但是仍旧有一万五千多的军队冲出了包围圈,这些士兵一杀出敌营,就按照原定的计划分成三个联队,向东、南、西三个方向逃窜。m.。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沦为马匪

      ,。

      在追逃的问题上,坎普将军和圣殿骑士史蒂芬发生了争执,坎普将军认为应该兵分三路分头追击,但是史蒂芬的意见是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由于史蒂芬的态度异常坚决,最后坎普将军不得不妥协,将军团中的骑兵调出来追击东南向的敌人,剩下的步兵收复露亚城。

      分头歼灭的计划的确是成功的,在优势骑兵的攻击下,只用六天,东南方向的溃兵就被歼灭,然后他们又掉头向南向的溃兵追去,但是此时南向和西南向的溃兵已经将帝国东部糟蹋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遭受战争摧残的难民比比皆是,他们多数遭遇了家破人亡的不幸,这个时候家业财产的损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对那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的慰藉,让他们拥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这种机会正是教廷需要的,那随军的数百名牧师开始发挥作用,他们随军深入到帝国东部每一个城镇乡村,为伤者治疗、为死者祈祷,给生者安慰,信仰的种子开始在希格帝国东部发芽,神的光辉开始在希格帝国东部闪耀,并逐渐蔓延开来,最终变成了教廷在希格东部民间的威信,而这也正是帝斯.赫本最希望看到的。

      不过战争并没有结束,获取了补给的波尔斯骑兵又调转了马头重新扑了回来,开始在帝国东部攻城略地。

      历经了一个月的时间,希格骑兵终于完成了对三路溃兵的剿灭,然后又掉转马头向北迎战波尔斯的骑兵,还好此时露亚城仍旧掌握在帝国手中,让反抗军没有了据险而守的最大依靠。

      有了圣殿骑士和牧师的加盟的希格军队让波尔斯不敢轻攫其锋,只能和对手捉迷藏,然后再捕捉战机,于是在希格帝国东部的荒野上上演了一出猫鼠游戏。

      这个时候坎普将军才意识到当初特罗伦斯父子步步为营、先攘外后安内的战术有多么英明。因为跟在一群骑兵后面吃灰的感觉不禁让人沮丧,更让人充满挫败感,不得已帝国军队不得不重拾旧计,利用充足的兵员优势,一城一镇逐步巩固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希格步兵也步步为营的围堵上来,能够给反叛军活跃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波尔斯不得不挺走险,利用了一个峡谷对帝国军发动了突袭,这次突袭计划执行的是成功的,但是波尔斯还是错误估计了希格军队中牧师的作用,在牧师祈祷术作用下,峡谷口的帝国重步兵硬是顶住了反抗军骑兵的冲击,没有被横向切断,并且迅速建立峡谷前阵地,给了后面兵种杀出的机会,这种突袭战最终变成了正面决战,圣殿骑士团和牧师的组合让经历过巴登城战役的波尔斯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圣殿骑士团的五百精锐骑兵在大剑士史蒂芬的率领下死死咬住波尔斯的骑兵,不让其主力脱离战场。

      自知败局已定的反抗军在大魔法师艾玛尔的魔法掩护下,终于逃脱了出来,清点人数后,所余骑兵数量已经不足千人,彻底失去继续与帝国正面对抗的本钱。

      在帝国大军的进一步围剿下,波尔斯本来准备北上进入到尤斯帝国避难,但是北上的路线却已完全被封死,以目前的残余战斗力根本不足以【创建和谐家园】,即使能够【创建和谐家园】,所余实力对于尤斯帝国来说利用价值也已经不大,甚至会落下对己不利的口实,所以波尔斯不得不继续向东,最后走投无路的状态下,一头扎进了魔龙大裂谷。

      魔龙大裂谷位于尤斯帝国、希格帝国与精灵森林三大势力的交界处。据传,数百年前有两头强大的魔龙在这个山谷中发生了战争,魔龙喷射出的火焰不仅将峡谷内的所有的生灵都涂炭一空,甚至连其中的石头都烧焦了,故得名魔龙大裂谷。

      裂谷呈南北走向,延绵近百哩,最宽处有五哩,最窄处却只有二百步,平均深度两百多步。如果在高空俯视地面,整个裂谷就宛如大陆表面一道深深的疤痕,裂谷入口处呈口袋形状,越往里走空间越狭窄,地形越是错综复杂,沟壑纵横、坑道如网,宛如迷宫一般,如果不是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迷失其中。

      魔龙大峡谷的地形非常适合小股势力隐藏行踪,只是数百年来因为魔龙大裂谷名来的来由并不吉利,所有鲜有人类在此地活动。

      波尔斯以及手下也算数百年来魔龙大裂谷迎来的最大一批客人,谷内沟宽壑深,分叉众多,藏身个千把人没有任何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谷内的资源并不丰富,如果想长期据守,必须从外界获取补给。

      追踪而至的希格军队,本来准备在裂谷内将对手彻底消灭,但是第一批军队进入到裂谷内,不但连波尔斯的影子都没找到,几千人的队伍几乎迷了路,差点因为补给不足没有走出来。后来坎普将军又派步兵深入过几次,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被波尔斯设计损失了很多人。

      面对这种情况,坎普将军和教廷代表史蒂芬一协商,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继续为数百人的防抗军浪费时间。于是两人联手拟了一份最终的剿匪战报,分别呈送给双方各自的主上。

      至此,从大陆历三百一十八年春季一直持续到次年夏天轰轰烈烈的希格帝国内乱终于告一段落。

      历时一年多,波及希格帝国东部地区大部分领土的战争,导致帝国东部经济被严重摧残,数百万人被卷入战争,约有十五万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丧命,其中平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很多被叛军劫掠过的村镇,十室九空,百姓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波尔斯率领的反抗军从最初的五千士兵,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控弦者近五万,但仅是马林城一役就损失了精锐三万人,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沦落成为以魔龙大裂谷为巢穴的一股马匪。

      为对付这股马匪,希格帝国不得在魔龙大裂谷附近常驻一个三千人的骑兵联队,以保证对波尔斯马匪的压制,即使不能将它完全消灭,也要防止它重新壮大实力,卷土重来。m.。

      第二百五十五章 埃尔维斯的身世

      ,。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希格帝国先后经历了紫荆花战争和东部叛乱,连续的军事行动,不仅耗光了希格国库内的储备,更使希格国力遭到严重消弱,尤其是后者,使帝国东部经济民生遭到严重打击,百业凋零、民生凋敝,整个帝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再不复人类在大陆上的三大势力之威。

      与希格的损失相比,教廷在希格内乱中却是收获颇丰,其在希格帝国东部的民间迅速地打下了信仰的基础,教义的传播与普及比任何一个地区的速度都更快,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散布在东部区域的牧师就已经拥有信徒上百万人。

      教廷利用战区人民急需经济依靠和心灵抚慰的状态,不仅将光明神宣传成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安宁的神,以此给人们饱受战争伤害的精神以安慰,而且教廷用实际行动为受到战争迫害的百姓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医疗保证,给予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廷的威信顿时扶摇直上,在东部诸省的威望甚至超越了希格皇室。

      而这一切都在帝斯.赫本的预期当中,而且比预期中的还要理想,因为波尔斯叛军比预想中对希格帝国的破坏还要大,只有毁灭才有重生,只是这种重生不会再掌握到希格帝国的手中。

      除了教廷外,尤斯帝国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没有直接插手,但是也通过幕后给予了叛军的巨大支持。只是摩西.特罗伦斯指挥的马林城大捷显然超出了尤斯大帝的预料,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叛军并没有像预期一样能够建立长期对抗帝国的政权,不过尤斯帝国在未准备充分的时候也不可能直接出兵干预,否则师出无名不说,而且很有可能和希格帝国的关系直接破裂,如果这样,估计第一个笑破肚皮的会是帝斯.赫本。同时尤斯大帝传旨军部下令帝国在希格的内线特别关注摩西.特罗伦斯的行动,并尽可能采取措施阻止摩西.特罗伦斯进入希格军部。

      在希格内乱期间,最引人瞩目的人物除了反抗军领袖波尔斯外,就数摩西.特罗伦斯,他在帝国军方连连败退的情况下,率领不到六千名的守军打败五倍于己的反抗军,歼敌三万人,自己死伤不过百十人,创造人类历史上正规战役中伤亡悬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役的局势,可以说居功甚伟。而且摩西.特罗伦斯在军事指挥上的无以伦比的才华也在本次战争中初露头角,为他日后成为威震大陆的绝代名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在重新总结这场战争的时候,希格军部的大佬们终于意识到摩西.特罗伦斯的才华和价值,开始向希格十三世进言要招纳摩西加入军部,不过由于摩西的资历问题,当然是从基层的军事参谋做起,但这已经是军事大佬们为振兴希格之鹰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努力。

      但是没想到这个安排却遭到了教廷的坚决反对,拉斐尔红衣主教甚至公开拒绝为封爵的摩西洗礼。而且他的理由极其充分,摩西在马林城一役使用水淹敌军的战术,一下子屠杀了两万五千多的敌军,造下了重大的杀孽,这与教廷倡导的仁慈的光明神神义是完全相悖的,教廷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视人命为草芥的刽子手加官进爵。而且这是原则问题,教廷决不妥协。除非摩西愿意跪在光明神像下忏悔五年,以赎清身上的罪孽。

      但是摩西会去赎罪吗?显然不会,就算他会,那么赎完罪也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所以教廷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很坚决。

      既然教廷不妥协,那么妥协的只能是希格帝国,于是摩西.特罗伦斯只能仍旧留在马林城做自己的特罗伦斯家族继承人,等待他父亲死后继承家族世袭的爵位。为此特罗伦斯父子都很失望,但还好摩西本人从来也没有奢望一定要飞黄腾达,所以仍旧安静地呆在家族的庄园里专研着自己的兵法战术,训练着自己家族私兵。

      大陆历三百一十九年夏天的时候,已经在魔法学院助教一年的埃尔维斯向老魔法师辞行,离开了魔法学院回到位于帝国东南部的家族。而埃尔维斯之所以在毕业后留校一年才选择回家是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的。

      埃尔维斯姓洛林,洛林家族是尤斯帝国东南部一个具有悠久传承的家族,而且洛林家族世代从事农业,家族封地又处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的东南平原地带,所以家族的产业是帝国重大的粮仓之一。当初在驱逐兽人的战争中,洛林家族也是支持巴赫.尤斯的风雷骑士团的重要财阀之一,传承到今天,虽然洛林家族无论是在帝国的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无权无势,但是在尤斯大帝眼中的他的地位却较之其他在政坛、军方活跃的家族只高不低,而且埃尔维斯的父亲赫尔曼.洛林是帝国的世袭伯爵,这个爵位虽然在巨石城并不算显赫,但是作为一个既无军功也无政绩,只靠种粮、榨油、酿酒为业的家族已经极为难得,不过这一切和埃尔维斯都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埃尔维斯既不是家族的继承人,也不是家主赫尔曼的嫡子,准确说埃尔维斯的母亲曾经只是为洛林家族提供劳务的村妇,后来被家主赫尔曼看中,有过一段露水姻缘,生下了埃尔维斯。这个事情传开后,洛林伯爵虽然承认了埃尔维斯是他的儿子,并将他纳入到家族体系内,但却不愿意娶埃尔维斯的母亲为老婆,小老婆也不行,因为赫尔曼是一个固执而保守的家伙,虽然因为一时冲动犯下了错误,他也愿意弥补过错,给予埃尔维斯家族成员身份,甚至将一部分家业交予埃尔维斯母子打理,为他们母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因为身份的悬殊差异,他不能接受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为妻子。埃尔维斯的名字也是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给起的,原来他的母亲一直称呼他埃尔,但是他父亲却觉得这个名字平民气息太浓,所以给改成了埃尔维斯。

      埃尔维斯的母亲性格温顺淑良,只要赫尔曼愿意认埃尔维斯这个儿子,那么她本人受点委屈根本不算什么,所以虽然埃尔维斯的母子在家族中受到了除了家主赫尔曼外的所有家族成员的排斥,但是只要儿子开心,她就甘之若饴。m.。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两段爱情

      ,。

      这种情况因为埃尔维斯加入帝国魔法学院才有所改善,在诺亚大陆上魔法师是比剑士更受人们尊重的职业,虽然他们不是真正的贵族,但是一直拥有着不弱于普通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只要他们愿意,加入除教皇国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轻松获取一个勋爵甚至是男爵的职位,虽然这个爵位不能世袭,但是却终生有效。更何况埃尔维斯这次还是大陆上鼎鼎大名的大魔法师法玛.克斯的【创建和谐家园】。所以家族成员虽然仍旧不认同他们,但是却不再敢轻视他们母子,尤其是紫荆花战争后,尤斯大帝更是将魔法学院捧到极高的地位,让整个国家都对魔法师有一种崇拜情绪。

      不过三年时间过去了,埃尔维斯一直呆在帝都,身影完全从家族中消失,甚至连名字也很少被提起,除了他母亲日夜盼望儿子归来外,其他人几乎都把他遗忘。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4 0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