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陶谦,你这老匹夫,吾不杀你,誓不为人”

      陶谦闻言跨马来到门旗下,拱手在马上便拜:“明公息怒,陶谦本欲结识明公,故托张闿护送。不想张闿贼心不改,见财起异,实不干陶谦之故,望明公明察。”

      曹操不等其言尽,张口怒道:“老匹夫,已杀吾父,还敢再此乱言推托,还算是人乎!”

      朝背后道:“谁愿替吾生擒此贼!”

      话音刚落,夏侯墩应声而出,陶谦一见夏侯墩杀出慌忙闪入阵中,只见夏侯墩径直杀去,门旗下闪出一员小将,正是曹豹,只见他提枪便刺,岂知夏侯惇虎勇嚣将,拿枪一荡,便荡开此枪,更已迅猛之势抽枪直打曹豹,曹豹堪堪躲过,才发现这一枪却是虚枪,枪走下势,却是直取曹豹小腿,这一枪内真气十足,内气呈紫色,曹豹知道这一枪的厉害,枪气已是有形之色,此等本事,恐怕其体修已不再通明之境末期之下,曹豹只得使出十成十的力道用枪挡住,较是如此,也是荡的虎口一震,此时马已交错,交错间夏侯惇已出了十枪,而曹豹仅出得一枪,还是夏侯惇用枪引得,一交之间已杀出一身冷汗,这曹豹知道夏侯墩武勇难敌,只是放不下面子,眼见被夏侯墩诛杀。

      第一章 徐州奇人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忽然飞沙走石,军士都目不能睁,曹豹毕竟是只豹子,趁此当口,忙回归本队。被这怪风一搅,两军都只得收回本队。却说陶谦自是看出这风无半点妖气,尽是漫天佛法,知是有西方高人相助,不由细看半空,果见半空中有一道浮云似是观音大士,陶谦忙双手合十,收兵归队。

      知道两军之中有均有道家中人,菩萨不敢现身,只能以此相助,陶谦归城后,知道菩萨因故不能现身,虽躲过了今日一战,但毕竟只能托延,毕竟菩萨是佛门有职的人,不能轻涉战事,故并不能解大围,只得招众商议,满座众将今日都看见了曹操部队素整,良将无数,且兵马又多,均无良策,陶谦见众将都是低头无语,叹道:“罢罢罢,我当自缚去往曹营,任其宰割,以解这徐州一城百姓!”

      言未毕,从列阵中走出一人长声道:“府君久镇徐州,宅心人厚,宽以待人,百姓感之。今曹兵虽众,但徐州城坚壁后。府君与百姓只需坚守勿出,某愿略施小策,教曹无葬身之地!”

      这献计之人却是东海人姓糜名竺字子仲,要说这人在徐州是鼎鼎有名,乃是徐州巨富,这人来历非常,这糜竺本是四大天王手下魔礼寿的花狐貂,这魔家四兄弟被派到西方辅弼西方教典,须菩提一向与众人交好,而与这魔礼寿关系最佳,这魔礼寿虽面貌不善,心地却不坏,沾了佛气嘛,加之日日守佛,心性也变得慈善了,只是要守佛必要大凶之人,所以才面目不得不凶神恶煞,魔礼寿听说这须菩提要去中原传教,本想回去看看,奈何走不脱身,身兼重任嘛,于是临行之时便对须菩提道:“你这一行,凶险异常,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就让我这花貂鼠去帮你。”这须菩提一听,这是好事啊,自己一身佛法,却未修那无字经书,没有什么大本事,正好这花貂鼠是个厉害角色,便欣然道好,谁知这魔礼寿又道:“我这花狐貂好惹事,若有【创建和谐家园】力,恐会为你招惹是非,我便封了他的本事,虽帮不上大忙,不过可保你所在之地皆顺。”

      这意思就是自然之力可保大顺,人力之事就不可为了,须菩提一听这也行啊,总比没有强,于是这花貂鼠便随这须菩提到了中原,花貂鼠此行没别的目的就是来看看这中原见闻的,然后好说于那魔礼寿听,所以也不献啥大计,但有两个优点,一个就是所在之地必是风调雨顺,二是人际关系好,自己顺嘛,人缘好,要说人顺就是没办法,自己也有钱,在这徐州城就他最富,不过他也不出什么谋也不划什么策,因为他来这的目的就是打酱油的,不需要干别的,就站那就行了。

      不过此时眼见陶谦有难,天灾好办,自己主子掌顺的嘛,人难可就不行了,不过他也怕陶谦出事,出了事不好交差啊,自己都没事呢,把须菩提先挂了,这也说不过去,自己呢还想在这中原好好快活快活呢。于是献计道:“我愿亲往北海去孔融处求援,另请一人往青州求救。”陶谦闻言也觉是好计,点头称好,一旁陶谦儿子又续道:“令派人去请袁氏那求救兵也未尝不可。”

      这时旁出一人道:“这袁氏兄弟不必派人去了,此事必不能成。”

      陶谦闻言一看,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陈登陈元龙,陈登之能陶谦深以为然,陶谦心知这两人本身因为身份的原因也必不会相助,只是此话陶谦还是想听听陈登的见解,毕竟这陈登是方外之人,陈登知道陶谦不解,续道:“袁绍兄弟本就不和,两人虽然都对徐州虎视耽耽,但都想坐收渔利,曹操这次来袭是势在必得,兵马五万,这两人是不会来救的。”

      陶谦闻言点了点头,心知陈登所言即是,只是面有难色道:“元龙说的正事,只是青州不知谁人愿去。”说话间望向陈登。

      陈登道:“由我去吧。”陶谦闻言皱眉尽展道:“如若元龙去,必是可行。”

      陶谦自是心灵通明之人,却说这陈登是谁呢?陈登却也是有来头之人,说起陈登便要从秦末汉初开始讲起,提起当时乱世,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在这乱世之中,有两大谋士最是闻名,一个是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另一个便是项羽的亚父范增。在历史上显然是张良名气远大于范增,但在当时,范增之才却实在张良之上。

      话说当年,项羽摆下鸿门宴,刘邦赴宴之时,张良曾与范增对奕,张良出道显然比范增晚了很多,当时张良实数后辈,而范增则已名满天下,而范增的棋艺更是天下闻名,此时张良提出与之对弈,显然占了不少上风,毕竟他输了便输了,没人会说他什么,反倒是范增若输了,张良却可大收鱼利,因此从心里压力上来说,范增显然要大于张良。

      这两人都是棋道高手,下棋方式也大大不同,当时两人摆了五局棋局,而且下的都是盲棋,范增却能便观大局,反转逆势,以五局全胜完胜张良,惊得张良口吐鲜血,此棋局也因鸿门宴的闻名也为天下人所知,由此可见范增之才,比之张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自古成王败寇,范增落了客死异乡,而张良则功成深退。

      范增、张良皆是修真中人,两人当初鸿门棋局比的不只是棋艺还有道术,范增本来有成仙之机的,可惜因为项羽卷入乱局而破了修行,最后只化作一缕清魂。范增虽死了,但他却还有一个【创建和谐家园】,这个【创建和谐家园】也是颇有来历,他这【创建和谐家园】是徐州土地与当时一凡间女子所生,徐州土地知道自已逆了天条,只得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范增代为收养,这孩子自有半点神气,聪明异常,也颇得范增喜爱,便将其能传与了这孩子。鸿门宴之时,这孩子也不过十几岁,给范增做童子,最后范增被张良用离间计所害,便是这个童子陪在他身边,两人情深义重,范增死后,这童子便将范增葬在了徐州,而自此之后,这童子便一直守在徐州。沧海桑田,这一待便是几百年,时间虽久,但修行进境却不大。

      范增是天纵其才,可自修成仙,而这童子却显然资质有限,而他的土地老爹也能力有限,否则也不至于在这当这一方土地了。

      第二章 北海孔融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适逢三国乱局,陶谦在徐州传佛,童子的土地老爹便叫这童子卷入这三国乱世,于是这童子便落世修道。不错,这陈登便是这童子,范增的【创建和谐家园】,和范增虽然没法比,但和凡俗比却要胜却无数。陈登悟性还是很高的,读了佛经之后,深感其中精髓,修行也大大提高了。而他的土地老爹也卷入了三国乱世,名唤陈硅。

      陈登与糜竺分别去青州与北海求救兵,咱们不提陈登,单说糜竺,糜竺去北海求的人是孔融,孔融不是别人就是小时候咱们课本里讲的那个吃梨捡小的吃,然后名满天下的孔融让梨那个孔融,当然,这个我们自是都知道,但他还有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子,那可是先圣啊,这是确确实实的祖坟冒青烟,孔氏一门都是官宦人家,没办法,孔圣人在天上罩着呢。

      讲到此节,就要说说孔圣人,孔圣人既是影响中国封建化五千年的人物,自大有说法。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奴隶制,也就是夏商周三朝,人界中经历奴隶制,而天界也正经历变革,自【创建和谐家园】开天,女娲造人后,东皇太一奉鸿钧道祖令掌世开创天庭掌天,立三皇掌人间界,便也开始了奴隶制社会,后巫族乱世,与东皇太一展开激战,东皇太一身陨,天界大乱,夏朝终结,于是鸿钧道祖又令开天辟地时的童男童女下界,也便是昊天上帝与西王母娘娘,始有了商,商代建于乱世,也便是应劫之物,为重振天庭,众仙应劫,才有了封神一战,建立周朝,天庭方立,才有了周朝,可见,周朝也是起于乱世。

      经历八百年岁月,天庭已是立足脚跟,而也正是此时开始,天庭开始正式执掌三界,管三界事宜,而首先开刀的便是人间界,天庭与三皇相商,重整人间界,也就是从前的皇家思想彻底变革,中国,从奴隶制步入封建制,这是一种思朝的变革,三皇界自是与天庭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但是,此时三皇中最有实力的女娲娘娘已飞出三十三天外,不过问凡俗事宜,也导致了三皇界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天庭有阐教支撑,而三皇界的实力派人物女娲早知天机飞离三十三天外不问世事,自然,伏羲与神农氏难撑大局,不得不与天庭商量变革事宜,便也就是人间界权力的问题,后来的结果便是建立了一套人皇体系,历代人皇均会入三皇册,入主三皇界,也算是三皇界仍将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封建制的人皇并非像从前奴隶制社会一样从三皇界选出下界为人皇了,而是从人间界中选拔,各路势力均可拥立人皇,人皇入主三皇册后,便为他统领人间界一应事宜。人皇虽是从人间选拔根基卓越者入三皇册,但因利益关系,与其他各势力相牵扯在一起,实际上便已经是属于分了三皇界的权力。但伏羲与神农氏毕竟不是傻子,在此劣势下与天庭建立这样一套改革体系自然也有是别有居心。人皇仍归三皇界,受命于三皇册,既保存了三皇界的利益,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争夺人皇的斗争,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改朝换代的艰辛,而改朝换代又是势在必行,一方面因为人皇会被三皇界所同化,人皇背后势力难得到长远好处,只有重立人皇,而另一方面,其他敌队势力自然会不断想着推翻当前人皇,自己拥立人皇,所以,只要稍有差池,便自然而然要改朝换代,所以伴之而来的也就是各朝各代开国都有无数神话传说,这都是出于各大仙魔势力之争所致。

      作为三皇界,自然希望人皇长长久久,这样人间界的权力便会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在变革之前,【创建和谐家园】伏羲临凡,化身孔子,创建了这么一套儒家思想奴役凡人,也正是因此,历朝历代的封建制国家都采用儒家思想奴役凡人。

      自汉代起,刘邦入三皇册入主三皇界,开始推行儒家思想,封孔子后人孔腾为奉祀君,为孔子嫡系世袭受封也便是衍圣公的前身,所以封建制国家改朝换代丝毫无法撼动孔家人的地位,皆因人皇均要入三皇界所致。

      孔融虽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却并非世袭奉祀君,但孔融才华横溢,在孔家满门中极有地位。后来曹操杀了孔融,自有无数因果卷在其中,只是,此时尚未到言尽之时。

      这孔融和陶谦,一个是儒家,一个是佛家,却相处的甚好,两人时常一起讲经论道,陶谦是须菩提,后来成为如来的【创建和谐家园】,有解空第一之说,可见其佛性深厚,而孔融则是先儒之后,两人一起论道,可谓相谈甚欢,一来二去,便成为了好朋友,而陶谦与孔融讲道之时,必带着糜竺,毕竟是佛家的人,关键时刻也能帮自己摇旗呐喊一下。显然,二人佛儒论道的结果,孔融对佛道一说开始有了一些倾向,后来孔融闻名一时的父母无恩论对于出身儒家起源的孔融来说父母无恩论是指孔融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了之于母,亦夏奚为?譬如物寄缻中,出则离矣!说白了就是父母生你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原始,就跟东西放在瓶子里一样,这说法出自于儒家的孔子二十世孙,不可以不说石破天惊,当然这其中大部分是曹操诬陷的,不过孔融也确实说过一些类似的话,只是没有这么明目张胆而已罢了,可以说是完全与儒家背道而驰,而这一理论与佛家的出家剃度,远离红尘,斩断情丝,颇有相似之处,虽然佛门的报恩孝亲经中也强调要孝顺父母等说,但显然,与孔融论道的是须菩提,须菩提初入佛门,思想有所偏颇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章 北海之围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孔融在北海六年,因其深得佛儒两家之所长,所以孔融制下的北海可以说深得民心,在其汉下,不仅兴儒道,亦不限制其修行佛家。到今日,北海早已兵强马壮,孔融更是本着“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思想,广交天下豪杰。

      糜竺来至北海,孔融当即亲自接待,双方礼遇过后,糜竺也不讲什么客气话,忙取出陶谦的书信道:

      “曹操以报仇之名围攻徐州甚矣,望明公出手相救。”

      孔融展开书信,看后不禁眉头轻皱,知道事情紧急,忙道:

      “我与陶恭祖陶谦字恭祖交好,又有子仲糜竺字子仲,古人比较麻烦,虽然有名,但为表亲切,往往称其字亲来,怎能不出兵?只是,我与曹操无仇,急派兵不妥,不若先谴人送书合解,如其仍执意要攻打,再兴兵讨之不迟。”

      糜竺急道:

      “曹操兵强马壮,此时出兵名为报仇,实为吞并徐州,绝不肯合。”

      孔融叹气道:

      “子仲莫急,我这就点兵,再写一封书信送去便是了。”

      于是孔融急忙派人去点齐兵马,又亲自写了合解书着人于曹操送。

      一切准备妥当,只待兵发徐州,忽有人报,黄巾贼党管亥领数万群寇杀至,孔融大惊,急点精兵出城迎战。

      两军阵前,管亥跨马上前一步道:

      “素闻孔北海仗义疏财,听闻北海粮广,特来借一万石。”

      管亥嘿嘿一笑,接着面色一沉道:

      “若借得粮米,即刻退兵,若孔北海吝啬,那老子定要打破城池,老幼不留啦!”

      孔融闻言大怒:

      “我乃大汉之臣,守大汉之地,岂有粮米给你这等贼寇?”

      管亥闻言大怒,拍马提刀直取孔融。

      管亥本是黄巾余党,张角曾授太平道,游历天下,游历之时曾路过青州,管亥本为青州农家,不期老父病重。家中无钱不说,就算有好心医生来看,也暗自摇头,无能为力,都认为这老人家回天无望。

      谁知张角只让他饮了碗符水便痊愈了,自此管亥便一心跟了张角。后张角黄巾起义,教众无数,管亥便成了他手下一员猛将。张角号太平道人,法术了得,不过他成秉师命,此书不可予外人看全。就是说你可以传给别人,但不能传全,否则必有大难。张角不知师命为何,不过也没敢违反师命,他将太平道术分为上五卷与下五卷,各传了手下将领任其自行学习,各凭资质。

      其中便有管亥一个,这管亥是上五卷第三卷,学得本是符印方面的道术,不过管亥资质不佳,难悟其大道。故而虽有太平道术之奥义,却是一知半解,难通其义,虽是如此,管亥也可称的上是黄巾军中狡狡者,是黄巾军中四道十一杰里十一杰中第五杰,这四道自然是只习道者,而这十一杰里却个个是体修中的好手,管亥能排的上第五杰,足见其能。

      管亥也用大刀,此刀有二百七十三斤,在当时也少有这等气力的人,而说来好笑,这管亥的体修却是全凭一身虎力。

      管亥靠这一身虎力在这黄巾军中占了一席地位,只是后来张角在天兵围下败亡,管亥却逃了出来。管亥对张角死心蹋地,虽然张角已逝,不过其志不冥,管亥便继续在青州行他的黄巾起义,也是深得人心,拥兵万余人。只是都是农民,锄头镐头就参军了,却哪有什么余钱来供养这么多人,不久便军资匮乏。

      管亥虽学了太平道术的上五卷第三卷,不过也解决不了这柴米问题啊,于是便想到了抢,北海孔融以仁治天下,所在郡守地非常富饶,有高人告诉他有人来孔融处借兵,围可得粮,于是管亥便引兵前来。

      管亥见孔融不卑不亢,心中有气。孔融一介人,还敢如此张狂,便舞刀而上,杀了过去,孔融帐下一员小将宗宝拍马而上与管亥战在一处。宗宝虽未习法术,却也颇有些武艺,师从长眉真人,属于正宗的体修一途。

      与管亥枪走刀来战在一处,这宗宝也是了得,一条枪虽是轻便,却能借力打力,与管亥大战百余合而无败像。诸位要知,体修一途毕竟是耗体力的,管亥虽是天生神力,但毕竟也是力有尽时,二人战了一百余合,宗宝能不落败相,可见其能也非是一般。

      管亥虽是法修,却是根骨不佳,所以其实法术一般。二人战着战着,毕竟宗宝是体修正宗,管亥大刀沉重,长久下来却是落了下风。管亥只觉这大刀越舞越废力,眼见宗宝厉害,忙施展太平之术,趁着空档,口中念念有词。

      太平道术便是这个厉害,虽然根骨不佳,却也能起些用处,管亥本来愚笨,就学会一招,而且还是时好时不好,平时也少有用时,这日实在是战不过了,便又使了出来,只见一手从袖口里掏出一道符,吐了口唾沫,又念了几句,将这符印甩出。宗宝只觉眼前一黑,管亥一看有了作用,忙冲了过来,挥刀将宗宝斩于马下。趁机挥军而上,孔融兵马大乱,忙退回到了城里。

      管亥见孔融杀败,也不攻城,管亥心里有底,只将城池围定,孔融必急。

      果然管亥不急,孔融却是急了,糜竺是来求救的,自己却被四面围定,如何不急,糜竺更急,想那须菩提要是有了闪失,自己可就郁闷了。

      糜竺此时往城下一看,只见贼兵无数,不由心忧,却见那中央站着一将坐在跨下马上骂阵,看着此人,糜竺心中不由一震,他虽是被禁了道法,但眼睛却不瞎,眼见此人虽是身上妖气震震,但隐约间,竟能看出一丝佛气,这妖气中竟隐着佛气,当然,只是那么淡淡一丝佛气,糜竺不禁心中狐疑。

      第四章 北海太史慈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天一早,孔融早早便登上城门看黄巾贼的情况,不见则已,一看便是愁上心头。

      只见四面管亥兵马围定,营帐紧连,环环相扣,不着边际。这哪有退意,分明是要将北海困死。孔融以儒家思想治理州郡,因此兵将却是不多。

      如今这阵势打肯定是不敌,不过孔融粮多到也不怕困城,只是徐州陶谦却是如何是好,望着数万军马的围城之相,孔融只是不住摇头。

      正盯着城下管亥军马无奈之际,忽听城外嘈杂声大起。孔融心中奇怪,定睛一看,只见正南方敌营乱作一团。再细看却见城外有一小将在万军丛中而过,掌中一把枪用的出神入化,枪过之处,绝无生还,过手之人更无一合之将。只见所过之处,兵甲乱飞,血溅长空。枪扫处必有人亡,马踏处必无人挡。万余人中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到城下,那管亥的影子都不知道在哪了,孔融如何知道,那管亥见这小将厉害,比那宗宝更甚数倍,知道不是对手,想以人海战术将其困死,自己早躲到军中去了。

      此人真虎将也!只是这小将的脸却是看的不真切,贼众此时追得正紧,孔融也不知这小将是否是自己人。怕是那黄巾军为了赚开城门演的一出戏,只好紧闭城门,静观城下战况。这小将似乎看出了孔融顾虑,转回身去,连刺数人于马下。贼兵虽大,却无人敢上,只用长枪锁定这小将,孔融见状,忙开了城门将这小将放了进来,城门处又是一片厮杀,好在这小将枪法了得,才未让黄巾贼兵杀入。

      那小将动作利落,进了城,下了马,直登上城门,来到孔融面前,向孔融行了个军礼,甚是恭敬,孔融此时方看清这人面目,只见这小将双眉凌厉,面目俊朗,一身甲胄甚是英武,周身隐有白气,显然是道家正宗,只是孔融当真不认得,还礼道:

      “请问这位小将军尊姓大名?孔某眼拙,却是不识小将军。”

      这小将闻言道:

      “某乃东莱太史慈,老母多蒙照顾,此次回乡醒亲,听说大人有难,特来相助。”

      这话却是说给别人听的,虽然却有此事,却绝不至太史慈冒生命危险去解救,试问,乱军之中,一人之力如蝼蚁一般,太史慈又不是傻子,如何能亲涉险境,孤身来此救个素不相识的人呢?

      看家有所不知,太史慈来此却是大有原因,昔年孔子有七十二个杰出【创建和谐家园】,后来孔子飞升成仙,魂归原位。

      七十二【创建和谐家园】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自是要为孔门【创建和谐家园】,众【创建和谐家园】以子路最为勇武,故而众【创建和谐家园】便推举子路为孔门【创建和谐家园】,并合力为之打造了一把养由弓,此弓自是厉害非常。

      而子路的后人也谨祖上遗训,若孔家有难之时必有人来助,而太史慈正是子路的后人。当然,太史慈却已经是子路后人中的旁系了。太史慈的母亲是子路的后裔,所以太史慈也只能算是子路的多少世的外孙了。但太史慈受了养由弓,便也成为了孔门的【创建和谐家园】,但孔家子嗣众多,孔门【创建和谐家园】不可能一一保全,每每只保全世袭爵位的孔家人以及孔家中的杰出人物。孔融,无疑便是孔家人中的杰出人物。

      养由弓自然也有个来历,这孔子成圣前曾授子路箭法之道,孔子曾问子路:

      “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其实孔子乃传的是射箭之道,只是凡夫无法参透其中奥妙而已,子路自此射术更精,所以七十一【创建和谐家园】才为之做了这把养由弓。

      子路生前便将箭道传于后人,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以身赴死后,其后人便一直在东莱修道,只是其后人虽得道缘却根骨不佳,难以修成。直到这太史慈,却是颇有道缘,对祖上的道法一目了然。如今道法已是虚境后期,只是还欠些功德便能再有突破。

      此时正逢乱世,便出山修功德,恰巧孔家有难,七十二【创建和谐家园】特传太史慈去救。太史慈与其祖上子路却也颇有几分相似,子路勇而直率,而太史慈之勇,仅单骑敢入狼群,其勇可知,他接下来这句话,更是让人撑目,只听太史慈道:“某愿借兵一千,出城杀贼。”

      这当真是豪言了,要知以千军破万军,单这份胆识,已是无人可及了。

      太史慈虽勇,孔融却也怕这小将出事,忙道:“君虽英勇,然贼势浩荡,不可轻出啊。”

      太史慈闻言道:“吾奉母亲之命特来解北海之危,如不能解北海之围,慈亦无脸见母亲大人,某愿与之决一死战以保北海,府君放心,慈自有良策出城。”

      这番话更是道明其来意,并非小恩小惠,实是有大道之所在。

      孔融闻言点了点头,苦思这破敌之计,思来想去,忽想起虎牢关前大战吕布之景,不由眼前一亮,便道:“昔年虎牢关前,吾曾记得有一位叫刘备的义士,此人乃当世英雄,如得此人相助,则北海之围必解。”

      太史慈闻言急道:

      “府君修书,某自闯将出去。”

      孔融闻言急修书一封,交于太史慈,太史慈虽勇,但不是无谋之人,虽然本事了得,但毕竟多杀无辜,不但会损寿,还大不利于修道。自己这样硬闯,多造杀孽,自是不可取。于是太史慈连续两天于清晨时引领从人,备足弓箭及箭靶到北海城门之下,装作练习射箭然后回城。

      黄巾军起初惊疑,每日严防,后来以为这是北海城中的习惯便习以为常,不再留意,太史慈便于第三天突击。独身一人,直跃过黄巾军近壕,贼兵来追,太史慈回枪便刺,连刺伤数人,这才突围而去。

      管亥听闻有人出城,知此人必是去搬救兵了,心叫不妙,急引着自已的护卫千余骑围向太史慈。八面围定,直迫太史慈,勿要将此人赶回北海。

      太史慈见状忙收了铁枪,取出养由弓。从箭囊中取出八支貂翎箭,拈弓搭箭,啪啪朝八面射去。一箭化作几道光芒而去,众人无不应声倒地。管亥大惊,这人能一弓八箭,这是何等箭术,知自己绝非此人对手,不敢应战,只得收兵归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