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令尊很熟悉查先生?”
“他是明报的忠实读者,自然对金庸先生有些关注。还说我这是在胡闹,给金庸先生找麻烦。”
“确实,你这本书给我们编辑部找了很大的麻烦。因为整个编辑部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后来到了查先生的案头,今天早上查先生给我打电话,算是有了一个定义,阿豹你想不想知道查先生怎么评价你这本书的么?”沈宝兴卖起了关子。
“愿闻其详。”李明豹也顺着沈宝兴的话题说道。
“查先生本来想定义为历史小说,但小说本就代表着演义的成分,不能当真。而阿豹你的书,虽然显得轻佻,但历史方面的论述,有主观臆断,但也没有脱离主线,所以历史小说不合适。传记自然也算不上,最后查先生想到了一个词语,叫做小说体历史,虽然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但多少也能涵盖一些范围。”沈宝兴说道。
“看来还真是让金庸先生伤脑筋啊!对了,这本书明报会刊登吧?”李明豹并不多想聊这个话题,于是把话题岔开了。
“阿豹先生你这就是在讲笑话了,如果明报无意刊登这份文章,我今天就不用来了。对于先生你的报酬,我们明报准备采用千字五十的价格,这个价格已经相当的优厚了,基本上就相当于大学教授的稿酬。”沈宝兴说道。
听到这样的稿酬,李明豹着实有些惊讶,虽然早就知道明报的稿酬底,但没想到底到这种程度,难怪明报那些人都要求涨稿酬,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涨起来,金庸先生的坚持,李明豹这次算是见识了。
五十块钱千字,这尼玛不是写网文好不?就这样的水平,还是大学教授的稿酬,简直是要了亲命啊。李明豹稍微的计算了一下,就知道《明朝那些事儿》在明报上面连载,压根就没有多少钱。
别看千字五十,而且是在这个年月的香港,好像有很多钱。但问题在于《明朝那些事儿》总字数也就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就算是一百五十万字,千字五十块,一百五十万字也不过才七万五港币,还没有烧烤摊半个月挣钱多,这尼玛就是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典范啊。
要说不乐意,李明豹那是一百个不乐意,奶奶的,写这一百五十万字差点没把李明豹的手给写断,但就值这么点钱,金庸和六叔不愧是香港的两大抠门,简直就是一个财务老师交的。
但不给明报好像也不行,因为这本书,李明豹不但是想要赚钱,更想要的是出名。如果《上海滩》剧本是等到《明朝那些事儿》发表并且热议以后,那即便是抠门的六叔,也不会给那样的白菜价,这吃亏就吃亏在李明豹没有身份。所以明报那里的文章,即便是钱少一些,也一样要刊登。
沈宝兴或许是见多了像李明豹这样想要写文章赚钱的人,所以对于李明豹那难看的脸色装作完全没有看见,反而开始说起了在明报刊登作品的好处来。
“你的这部作品,要写完整个明史,在我看来,那个字数肯定不会少,如果在明报卖得好,那出版的钱就会很多,一般的报社,可没有我们明报那样广的出版门路,虽然在报纸上刊登钱不算多,但出版的钱是绝对不少。随便换一个报社,绝对没有我们明报的门路广。”
听到沈宝兴这样说,李明豹才恍然大悟,难怪明报这么低的稿费,却那么多人要去求个版面,原来大头压根就不在明报这里,而是在出版社。这样说来,在明报刊登,倒也算是不错。
有了这样的想法,李明豹就痛快的和沈宝兴签订了合约。末了,沈宝兴嘴欠的又多问了一句:“不知道阿豹你还有其他什么作品没?”
“这个还真有,前段时间跟着《楚留香》的剧组,写了一个关于三十年代大上海的剧本,又收获了一个武侠的小说,现在正在写,等写完了,再给金庸先生斧正。”李明豹装作无意的说道。
“武侠?写了多少了?”沈宝兴来了兴趣,要知道,明报赖以成名的东西就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要是没有武侠小说,任凭沈宝兴有千般的能耐,也未必能把明报撑到现在。
“没写多少,就写了一个前传和开头,最近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李明豹一边说着,一边又给沈宝兴递了新的稿子。
《昆仑·铁血天骄》?沈宝兴看着这个书名,就觉得很有味道,然后翻书一看,就看了进去,等到十二章书都看完了,才意犹未尽的说道:“要不是这稿子是在阿豹你这看到的,我还以为查先生又有新作问世了,这本书,写得很有风格,要不……就和《明朝那些事儿》一块儿发了吧。”
听到沈宝兴这提议,李明豹摇头说道:“不行,这真不行。本来这个前传就不多,后面的都还没有写好,过两天我又要去新的剧组,时间上根本没有多少空余,还是等我什么时候有空了,再把这昆仑一块写出来,到时候也好给稿子。”
很明显,这是李明豹的托词,他的这些书,压根就是抄袭,时间空余不空余的,实在没太大的关联。之所以把这书拿出来,就是为了钓沈宝兴的胃口,而现在既然达到目的了,自然也就收手了。再说就算《铁血天骄》连载,也不是现在,在一个新人的阶段,即便是书再好,也会被人压价,就更别说精明的金庸先生,不压价简直天理难容。
等到《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以后再谈这个书的问题,那样主动权才能到李明豹的手里面。
第17章 集结《上海滩》
等到沈宝兴闷闷不乐的回到明报,见了金庸以后,才忽然说道:“哎呀,我上当了,这个李明豹,还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沈宝兴这个时候也明白了之前李明豹的那翻话的用意,所以忍不住有些气闷。
“宝兴,你上了什么当啊?”金庸很少看到沈宝兴这样把表情写在脸上的模样,所以即便他平日说话很简介,但这个时候也开口问道。
听到金庸先生这样问,沈宝兴也不客气,当即就把这次和李明豹见面的情况给金庸说了一遍。等到沈宝兴说完,金庸先生又问道:“那本书真的能有那么高的评价?”
“我还能开玩笑么?要不是在他的案头上看到那小说,我还以为是查先生你的新作呢。这小子,就挖坑了。看来对于我们明报的价码,是真的有点怨言。”
“不碍事,那么多人都有怨言,也不差他一个。但你也注意一下出版的问题,要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够出版,你就早些给他办,多少也算是个人情,听你这么说,这个李明豹应该是缺钱,那我们就早点把钱给他,要让他知道我们明报的信誉。至于报酬的事情,等到他这本《明朝那些事儿》出来以后,看读者反应,再酌情处理。”金庸在办公室里面,定下了自己的调子。
一个强大的人,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外界的风言风语,任凭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很明显,金庸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人物,别说仅仅是一个从未见面的李明豹,即便是倪匡要加稿费,那也是两个字回答:“没门。”
原本仅仅是拖延时间的一个借口,没想到过了两天,李明豹就真的一点时间都没有了。之前他向王添林要《上海滩》助理编导这个位子,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虽然那份记忆当中拍电影的过程相当的清晰,但用到这个年月的香港,就相当的不实用。
首先就是摄影设备这些东西,要在后世的大陆,摄影设备这些东西,即便是个小公司,也能拿得出来,甚至不靠公司,单单租赁,都可以弄到很多东西。而这年月的香港,可没有那么方便,摄影设备别说是租赁公司,就算是一般的【创建和谐家园】公司,都没有自己完整的东西,他们拍电影都得外借。
当然,由于《上海滩》这部戏是添林叔要拍,对于刚刚做出了大成绩的添林叔来说,在无线设备没有任何问题,这点是相当的省时间。
而另外一个大问题,关于演员的事情,这就需要李明豹亲自跑了。有着添林叔的牌子,在无线要借个人很容易,过去开口就能要过来,即便是周闰发这样的大牌,添林叔要人,他也得答应,关键就在于要跑。
这个跑是真的跑,这年月,移动通讯都还没有普及,想要找个人,先得打电话预约,然后要亲自去说,安排档期,调节时间,即便是添林叔的面子够大,你也不能让别人的戏拍到一半不拍了吧?就像雅姿姐,李明豹和她非常的熟悉,一般来说打个电话就能搞定。
但实际上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因为雅姿姐现在是无线的红人。什么叫红人?对于香港影视圈来说,不是看你有多少绯闻(这年月还不流行炒作绯闻),而是看你有多少片子要拍。苏蓉蓉的角色红了,赵雅姿在无线的本就很多的片约现在变得更多起来,无数个剧组需要赵雅姿,即便不是演一号二号的主要角色,那也相当需要协调,即便李明豹与赵雅姿的关系好,赵雅姿都答应了,上面的制片也未必答应。
去跑主演的过程对于李明豹来说还相对的好一些,毕竟那些主演都是大牌,有着添林叔的面子,多少也能说好一些,就算李明豹搞不定,添林叔出面一样也可以。关键就在于那些龙套和剧组的幕后人员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让人烦闷。
要后世拍片,一部连续剧,导演安排助理编导做这些事情,助理编导一个电话打到群头那里,说好要多少群众演员,价格是多少,需要什么幕后,然后给公司幕后组打个电话,就能安排得妥妥当当,包括后勤问题,也可以在电话里面说得清楚,再累也累不到哪里去。
但这年月的香港,尤其是无线这里,要说群头,能够对得上号的就是邵氏自己,每天在邵氏片场拍戏的人不在少数。按理说这样就很好安排了,打个招呼就能搞定。
之前李明豹也是这样想的,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活儿不好搞,真不好搞。他能像后世那样给邵氏打电话要人么?这就是扯淡,邵氏有人是有人,但压根就没有管理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一切都需要自己联系,那些在邵氏跑龙套的人,虽然人在邵氏,但他们可没有和邵氏签合同,你要找人,就得自己去跑,打电话,根本就没用。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李明豹才发现,自己脑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纸面上的,真正想要他自己做好,基本上很难。还好李明辉这个真正懂行的人在一旁帮衬,磕磕绊绊的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是把幕后的工作都给做好了。
当然,做了这么一次幕后,对于李明豹来说,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上海滩》里面那些叫得上名号的角色,都和李明豹熟悉起来,尤其是发哥,更是一脸谦逊。
虽然他现在也是无线的当红小生,但还没有到大红大紫的高度,作为一个在电梯门口站了三年的典范,发哥绝对是那种最为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在知道李明豹不但是《上海滩》剧组的助理编导,还是《上海滩》剧本的编剧时,周闰发对于李明豹的感官,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开始的不温不火,变成了有事儿没事儿说两句。
这些是大演员的收获,至于那些龙套们,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之前在《楚留香》里面露过面的龙套和幕后,现在看到李明豹也不说他之前不合群,而是拍马屁,说李明豹前途无量。至于之前的一些怪话,那就呵呵呵了。
港人很现实,尤其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问题,那就更加的现实,虽然不至于有潜规则一类的东西,但要请李明豹吃饭什么的话题,还是比较多的。对于这样的事情,李明豹也没有完全装清高,一个都不给面子,尤其是在李明辉每次都笑着赴约的时候,李明豹更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哥哥虽然憨厚,但也不是傻子。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添林叔把剧本给六婶看了以后,六婶也相当的给面子,给《上海滩》剧组开绿灯,各项工作准备得有条不紊。
而明报上面的《明朝那些事儿》也开始连载了。由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写历史方面的东西,在香港受众肯定不像武侠小说那样受众广,开始几天,压根就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但之后在明报上面某位大学教授写的批判文章,算是彻底的把《明朝那些事儿》给弄火了。明报的办事风格趋于中性,中性就代表着不偏帮。明报很多时候,都有多方论战。
所谓多方论战,就是在报纸上打嘴仗,常常是上一页报纸上面是正方,下一页报纸就是反方。或者双方的篇幅都比较短,那直接就在同一个版面登出,左右打架。而香港人也乐意看到这样火爆的场面,所以明报对于这样的事情,并不反对。
而事情的起因就是某位香港大学的历史教授登报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在胡扯,历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而这个作者哗众取宠,弄出这么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明报这样的报刊,应该直接对《明朝那些事儿》拒稿,而不是堂而皇之的登报,那样是对历史的亵渎。
本来那个历史教授批判了也就批判了,但不该指桑骂槐的说他一个对头,说这书和他是一脉相承,都是臭不可闻。刚好他这个对头也看明报,看到这样的论调当然不乐意了,于是立马就开战。
开始仅仅是两个人论战,就显得不怎么热闹,一个版面都写不完。但后面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就成了彻底的大混战,而且每次混战都多带着一些前一天报纸上面《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文章。
这下,原本压根就不看《明朝那些事儿》的香港人,也开始忍不住好奇的看了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而这样的情况就导致原本仅仅是正常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居然开始带动起明报销量的增长,而且是大幅度的增长。
半个月的时间里面,李明豹忙着集结剧组的时候,《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彻底的在明报上面火了。不但是在香港,在台湾,也引起了热议。开始仅仅是历史圈子的人讨论,然后发展到整个文化圈子讨论,再到普罗大众一起讨论,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到处都是在讨论《明朝那些事儿》。
即便是根本不看历史的人,看到这本书也都十分乐呵,毕竟还是第一次有人把历史写得那么好玩,比看小说都过瘾。而这本书直接就导致了明史开始比其他历史更加受大众的关注。
第18章 人人都是许文强 人人都爱冯程程
之前就说过,香港这边,无论是拍摄电视剧,还是拍摄电影,那速度都是相当的快,完全不像后世一部电视剧至少也要拍摄半年一年,而电影对于王佳卫来说,三年很正常,五年不嫌多。
对于现在的香港,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所以即便《上海滩》在无线很被看重,也大开绿灯,但真正的拍摄时间,并不算长。而且这年月无论什么电视剧,基本上都沿用着一边拍,一边播的形势,这点无论是无线还是丽的,都一样。
所以这边《上海滩》刚刚开拍没有几集,无线高层就立马把第一集给播了出来,而效果也显而易见。作为无线八十年代初的神剧,《上海滩》创造了多个记录,并且至今在香港都无人打破,包括无线自己。
即便这个时候《上海滩》播出的时间变成了79年的末尾,但也依旧沿着惯性开始造成轰动。这年月,还没有收视率这个说法,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无线看收视的主要方法,就是电话随机采访,再加上街头访问。
这样的方法虽然有些随意,但多少也能看出点情况。当第一集播出以后,第二天香港很多人就开始讨论许文强和冯程程。等到第二集播出以后,丽的那边已经明显感觉到风头不对。毕竟他们电视台和无线一样,也用同样的方法收集电视剧收视。
丽的对于无线一向很重视,这个重视的基础在于他们老是被无线给压制,毕竟老是被人给干掉,很多电视剧都常常因为无线的电视剧播出而腰斩,说是重视,倒不如说是怨念。
一般的电视剧,丽的不会有太快的反应,但如果这部电视剧是王添林监制的,那丽的想要不重视都不行。因为前段时间《楚留香》才把他们的脸狠狠的打了一次,而那部电视剧恰巧也是王添林导演的,而这部《上海滩》,同样也是王添林导演的。
虽然一个是古装,一个是现代剧,好像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这年月香港的娱乐圈,一向都有跟风拍摄的传统。一般来说,王添林拍了《楚留香》,看到行情火热,那肯定也会继续拍摄这一类的古装片,毕竟有着收视的保证。
但现在王添林却偏偏反其道而行,如果《上海滩》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以王添林那样的老狐狸,肯定不会拍这个片。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丽的才会在无线刚刚播放完《上海滩》第二集的时候,就有了反应。而反应上来的情况,十分不妙,他们现在正在播出的电视剧,居然在香港街头没有几个人讨论,反而是《上海滩》的主角许文强和冯程程,话题火热。
这个时候,丽的的高层忍不住要骂娘了。因为他们之前看到《楚留香》火热,也跟着拍了一片古装剧,虽然不是楚留香,但也是其他的剧本,一股脑的都在上古装剧的项目,弄得幕后衣服都差点不够。
而抢先上映的那些电视剧,收视率都还不错,虽然达不到无线的高度,但勉强也算是有面子。可当王添林这部《上海滩》一播出,尼玛,他们电视台的古装剧,一下子就变成了后娘养的,收视率居然跌破新低。
看着身后不断送来的古装剧,还有正在拍摄的那些古装剧,再看看现在的收视率,作为丽的第一任华人总经理的黄夕照,都忍不住要骂娘。王添林玩的这一手,直接让正在大火的古装剧变成了雷区。
虽然这个雷区是暂时性的,仅仅在《上海滩》播出的时候会出现,之后肯定会好转,但问题是现在黄夕照的手里面,压根就没有一部时装剧,一股脑的全都是古装剧,就算想要打擂台,也压根没有能够上得了台面的。
要说黄夕照也是个能人,能够让英国佬放心的把丽的交给他,本来就是成绩,再加上一班牛人,无线和丽的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原本以为打倒无线不会太遥远,但当《上海滩》出来之后,直接就打得他措手不及。这个时候就算想要推卸责任,都推卸不了,毕竟之前叫下面的人全拍古装剧,是黄夕照要求的,当时他还得意洋洋的说,无线开个好头,我们也不能闲着,要是收视比《楚留香》都还高,那样之前丢的脸,还能给无线还回去。
可现在倒好,《楚留香》的欠债都还没有还,又被无线给打脸了,而且还挨得结结实实的,就算想要还回去,至少在上海滩播完以前,是不用想了。黄夕照自己都知道,这次还要给老板一个交代,要不然总经理都当不稳了。
相比起丽的的愁云惨淡,无线这边都快放声高歌了。要说当初王添林拿着《上海滩》的剧本去六叔那里,其实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毕竟有之前《楚留香》这样的古装剧,收视有保证,六叔还想着等王添林休息好了以后,再出来接着拍古装剧。哪里能想到王添林还没有休息好,就拿着一个新的剧本来他这里,而且还是时装剧,而不是他之前想象的古装。
放着好好的古装剧不拍,却偏偏要去拍时装剧,当时六叔并不怎么乐意,还好看了剧本以后,六叔也能看出这个剧本的价值,所以勉为其难的让王添林拍,并且还叫六婶开绿灯。
当时六叔的想法是,王添林随便的把《上海滩》剧本拍完,然后继续拍古装剧,这《上海滩》就当是给王添林玩了,毕竟是老臣子,有特权。
但没想到《上海滩》播出以后,居然会异常火爆,不但收视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在香港掀起了大浪潮,还把之前丽的恶心无线拍的那些古装剧,直接腰斩掉了。红火一时的古装剧,居然仅仅因为一个《上海滩》就直接变成了雷区。
这样的变化,别说六叔没想到,王添林自己都没有想到。虽然他知道这个剧本是个好剧本,但好到这样的程度,就不是他能揣摩的了,香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万人空巷看电视剧,居然是从他的手里面弄出来的。
要说社会影响力,这部《上海滩》居然比他之前拍摄的《楚留香》都还要夸张。就连之前在外面走,天天被叫做苏蓉蓉的赵雅姿,现在也直接变成了冯程程,再也没有人提苏蓉蓉这个角色。
不光赵雅姿彻底的大红大紫,周闰发这个无线力捧的当红小生,直接就变成了许文强,由于香港的天气逐渐转冷,穿上许文强那个大风衣也没有问题,直接就导致了最近香港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穿着大风衣,颈子上围着白色围巾的年轻人。而之前仅仅是到处演配角的吕梁伟,居然因为丁力这个配角,直接就成了别的电视剧主角。
人人都是许文强,人人都爱冯程程,变成了香港街头最为现实的写照。至于和无线一样是无线电视台的丽的,即便是腰斩了两部古装剧,都依旧没有挽回颓势,直接导致黄夕照这个总经理,不但在老板面前做检讨,还被迫继续播放已经变得无人问津的古装剧,毕竟他手里面现在也就只有古装剧,不放映这部,就只有放映那一部,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香港因为《上海滩》大火,而剧组的人也跟着高兴,尤其是王添林,这个时候已经爱死了李明豹,虽然李明豹依旧是在做助理编剧,但王添林却又给李明豹添加了一个人手,而这个人要做的,就是之前李明豹需要做的,李明豹现在直接就是挂着头衔,什么都不干的那种人,在剧组里面是最为轻松的一个人。
而李明辉更是成为《上海滩》剧组里面的第一副导演。
这天李明豹和李明辉下班回到家,居然得到了家里面三位长辈的亲自问话。
老爸李光新问李明豹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问题,而两个母亲却在问关于《上海滩》的问题。等到长辈们问完话以后,李明豹的大哥才忽然说道:“老爸老妈,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最近香港讨论得最为火热的话题,好像都和小五有关系啊。”
李明耀这么一说,大家都有些恍然。
他这话还真没说错,一般大众最近最为火热的话题绝对是《上海滩》,这部电视剧开播,直接导致最近的夜市生意都不太好做,就连烧烤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当然李明耀也不是吃白饭的,晚上那些客人不到烧烤摊吃烧烤,李明耀就另辟蹊径,直接推出了送货服务,达到什么样的消费水平,李记烧烤摊就会收费为顾客送货。
《上海滩》仅仅影响了烧烤摊几天的生意,接下来的生意就变得更好了,因为送货这项业务,直接就导致以前那些懒得跑路的人,现在也跟着点烧烤吃,反正仅仅是需要付出一点跑路费,很划算的买卖。
而香港的精英阶层,虽然不讨论上海滩,但他们却在讨论《明朝那些事儿》,香港这地方,文人的氛围是相当的浓厚,而这本书以另类的笔法描写历史这样严肃的东西,就足够挑动大家的神经,而明报最近也在推波助澜,消减反对声音,增加正面呼声,使其明报版面上看起来双方是势均力敌,这样就能制造更多的话题,而有了话题,明报的销量也就有了保证。
第19章 难缠的邵大亨
两种话题都和李明豹有关系,之前没想到也就罢了。现在再被大哥李明耀给点明以后,家里面其他人看李明豹的眼神都变了,自从李明豹从医院出来以后,好像这世界就变了。
李明豹先是弄出了烧烤摊,让家里面的经济变得宽裕起来,而且还解决了那些叔伯们的就业问题。然后又一头扎进了娱乐圈,弄出一个《上海滩》的同时,居然又弄出了一个《明朝那些事儿》,两样东西,直接就导致整个香港都在热议。原先鲁莽的李明豹,现在却变得多才多艺起来。
当然,无论李明豹怎么变,他都是李家的人,这点是绝对不会变的,而且现在更是向着好的一方面发展,李家的人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吃过一顿愉快的晚餐,第二天李明豹和李明辉又回到了邵氏的片场,继续拍戏。原本今天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当王添林在接了一个电话以后,对于李明豹来说,今天就变得特别的有意义,因为邵大亨居然要亲自接见他。
要知道,如今的邵大亨,因为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基本上都是由六婶方仪华做主,就连《上海滩》拍摄,也仅仅是六叔点头,六婶负责具体的操作。而现在王添林却对李明豹说,六叔要亲自见他,这就不太正常了。
虽然李明豹心中有万千的想法,但一点都没有表露出来,还老老实实的跟着王添林,来到了六叔的办公室。作为老派的人物,六叔的办公室初看并不显得奢华,反而比较简朴,但只要知道内情的人,都会明白六叔办公室里面的装饰虽然看起来简朴,但要花的钱,却并不比那些奢华的办公室要便宜多少。
当王添林带着李明豹到办公室的时候,六叔正在看文件,让李明豹他们先等一下,王添林是邵氏的老臣子,在六叔的办公室里面也不显得拘谨,但李明豹却不一样。
虽然知道六叔那看文件的模样基本上就是老一套,但他也不能太过张扬。毕竟面前这位大佬,就相当于香港娱乐圈的无冕之王,即便是邹大亨,也曾经是六叔的手下。
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六叔才把手上的文件放下,然后看着李明豹,说道:“听添林说你不想进我们无线?”
如果这个时候对面坐着的人不是六叔,而是另外一个人,包括六婶,李明豹都会拿出一大堆搪塞的话来说,自己不加入无线是有苦衷的。
但问题是对面坐着的人却偏偏是六叔,这就让李明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所有的理由,在六叔面前都不是理由,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对面的人是六叔。
作为香江影视圈里面的无冕之王,六叔这话虽然是在问,但对于李明豹来说其实就是相当于在邀请。能让六叔开口,邀请进入无线的人,在整个无线和邵氏历史上,都没有多少,而这样进来的人,在无线就没有说是坐冷板凳的。
如果这个时候李明豹顺势答应下来,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场面。但问题是李明豹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个时候进入无线,因为这个时候进入无线,那就是打工的,再厉害也逃不出六叔的手掌。等李明豹功成名就以后进入,那就是做老板的,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