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9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也是新路开了起来,不然的话,就是他再赶,要取道须江那条老路的话,起码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行。

        算起来李世民对林家,对王况也算是宽容的了,王况和徐吃货关系好,又有小六子这个干外甥在皇帝身边,这要换了其他的实职官员或者是皇子类的,一个勾连内官的罪名就足够王况流上几千里,但恰恰是王况不喜欢管事,不喜欢实权位置,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是一点威胁也没有,心里反而是暗恼王况的懒。

        也有那么几个御史参王况和林明几本的,都被李世民给狠狠的训了一通。在李世民看来,林明虽然是小六子的大父,可小六子认亲,那也是因为有个徐国绪的关系,又是自己允许了的,轮不到其他人说三道四,而且林明不可能放着王况这棵大树不抱转而去抱内官的大腿吧。训过几次之后,就再也没人拿这事来做文章参王况和林家了。

        “县伯?”听完小六子边吃边说,王况眼睛眯了起来,看来这买卖还是做得的,只是,难道李老二准备对朝鲜用兵了么?要我帮他做利于行军的干粮?还要不怕冷的?那么不是准备对付吐蕃就是对付东北,现在西北和正北都差不多平定了下来,只有这两个地方了。

      第二百六十八章 又见食物中毒

        要说最好的行军干粮,那是非压缩饼干莫属,可压缩饼干需要用到彭化粉,这个王况就无能为力了,别说他不知道彭化机要怎么做,就是知道,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是做不出来。

        王况也不是没想到过方便面,可方便面的体积太大,并不利于行军,一碗方便面,估计还不够一个军士饱的,但是同样体积的压缩饼干,却足够供两个军士吃一餐,所以王况只是闪过一下方便面的念头,就否决了。

        说起方便面,世人都以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安藤百福只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方便作为商品的人,而方便面的发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清乾隆年间,汀州人伊秉绶(大书画家,清代名臣)任惠州府太守期间,常有文人墨客到他家聚会,吟诗作画,家中厨房经常忙不过来。

        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一说是煮熟后晾干)。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

        有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摘自百度)。

        在这个还没有味精没有鸡精的时代,想要把方便面搞好吃来,就必须用高汤浓缩了才行,菌粉是可以增鲜,但那是必须要经过煮的,只靠开水泡,菌粉非但不会增鲜,反而会有一种霉味出来,而用高汤浓缩的汤料,怎么保证不变质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说,在密封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方便面绝对不是行军或者说旅人的干粮佳品。

        行军粮,至少得保证在没密封的情况下,一两个月不会坏,所以只能选用含水份少的,再用油纸包好了才行。

        饼干似乎是可以,但饼干也必须经过轻微发酵,烤制的过程中体积也会膨胀,最后还是孙嘉英出了个主意,先将面粉炒熟,然后再按三份熟面,一份生面的比例用油和好,再按模送去烤制,如此一来,发酵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干粮解决了,水就成了问题,虽然说,如果对西南用兵,对东北用兵,冬天雪多的是,但王况知道,在冬天,有没有一口热水喝进肚子,对战斗力的影响可是不小,如果需要隐蔽行踪,或者说需要小股作战的话,有时候是不允许生火烧水的,怕的就是炊烟被敌人发现。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生石灰,这可是武侠小说里百用不爽的暗器,王况自己也喜欢用,别看他平时好像都不在意的样子,但身上,总是会有一小包的生石灰揣着,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自从知道于祁中对自己恨之入骨后,王况就更小心谨慎,黄大总不能时时刻刻的都在自己的身边的。

        所以说,如果每个军士身上都揣一包生石灰的话,碰到不能生火烧水的情况下,就可以用生石灰兑水来给食物加热,烧开是别想,但至少温热的汤还是能喝上一口的;若是碰到紧急情况,生石灰还能当做暗器使用,迎风洒去,几乎就可以以一挡十了,而朝鲜和吐蕃却是到了明初的时候,才知道用石灰的。

        对于李老二许的县泊,王况也是知道自己需要装模作样一番的推辞的,三次是不必要了,至少总是要一次的,再喜欢官位,也不能做得那么明显么,所以,王况很是言辞诚恳的写了封折子,让小六子带回去,说是自己无德无能,当不起陛下这么重的封赏,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愿意将寿山村的田地献给陛下,只不过恳请保留几亩田,作为不忘祖宗的念想云云。

        这么文诌诌的奏折,自然是王况口述,林明润色,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妹夫是个不肯吃亏的主,林明恐怕都要边写边感动得天地变色了。

        小六子也没敢多呆,皇帝虽然说准了他半年的假,但他哪敢呆足了半年才回去?作为近身服侍皇帝的人,这点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知道皇帝很是在意那石头,自然是越早回去越好。

        李世民要小六子带回长安去的人就是图虎,这是想要亲耳从图虎口中确认王况所言非虚,也是要用来堵朝中众臣子的嘴的。

        图虎去了,身为翻译的李大胆自然也就要跟了去,所以当李大胆听说自己要去长安,要去面圣了,那几天里是天天笑得合不拢嘴,进宫见皇帝啊,恐怕整个建州,除了使君和李镇将及小东家外,其他人都还没见过的吧,这是多大的荣光。

        将小六子打发走,王况也难得有一段时间的清闲,这个时候,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流水大席也还有两个月,今年也是天下大比的年头,但时间还早。

        这段时间,王况也从李业嗣那了解到不少现在的造船技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现在的大江上,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大船并不鲜见,五六层高的楼船也是能造得出来的,还能在上面开圃种菜。

        至于说龙骨技术,尾舵技术,用铁钉替代竹钉联接,摇橹和风帆早在汉末就已经出现了,前隋的炀帝李广下扬州的大龙舟就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可容纳近千人。

        更有甚者,南齐那个推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牛人祖冲之还发明了装有浆轮,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前进的“车船”。车船可以逆水日行百余里(“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

        这简直颠覆了王况对古代造船技术的认知,他还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的技术能有多高,现在看来,唯一能让自己有用武之地的,无非就是一个降低重心的理论和将浆轮用皮带传动,改变传动比,更省力一点罢了。

        也是王况自己没去注意,他当初去长安所乘的官船,就是车船加风帆及摇浆相结合的,只不过是浆轮被包裹在船帮里,只在水面下露了出来而已,不然的话,他哪能一天的时间就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唐时的县的辖区可比后世的县要大得多,几乎能顶后世的两个大,一个县与县之间的路程,通常都是要超过百里。

        而大龙舟却不是最大的船,据李业嗣说,汉末的楼船就高达十余丈,也就是一百多尺,折合二十多米,仅仅一个高度,就不是大龙舟所能比的,最大的楼船,甚至能容纳三千多兵士。这让王况很是汗颜,还好,自己一直保持了谨慎行事的风格,不然等到人来了,自己得意洋洋的拿出图纸来,不给人笑掉大牙才怪。

        都是后世的教育毒害太深啊,如果按容纳三千多兵士来算的话,起码是两千吨级别以上的船了。这让王况不禁想到了教科书里的许多“第一”,什么第一艘万吨轮船是在和谐朝才有了,却没几个人知道,早在民国中期,江南造船厂就造出了第一艘万吨油轮。

        还有什么第一架飞机也是和谐朝才有,但真实情况是,早在和谐朝的前二十多年,马尾造船厂就已经能批量造水上轰炸机和水上教练机了。

        除此而外,还有江南机器局也早在和谐朝建立的前十几年,就造出了柴油机和中国第一辆汽车。民国的几十年,其技术并不比西方各国落后多少,顶多也就是三五年的差距而已,反而是和谐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了差距越来越大。

        自然了,和谐朝的皇帝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劳”,肯定是要把历史的真相给藏起来的,不然的话哪里来的威信?

        这天,被吊起兴趣的王况又拉了李业嗣要他讲讲楼船里面的布置和构造是怎样的,须江的造船匠人还要一个多月才能来,王况却是等不及了,想在近期内就将自己的改进方案给定下来。两人一个喜欢听,一个呢,正好逮住机会压王况一头,说的也是很详尽。

        正聊得高兴呢,却见孙二风风火火的来了,看他脸色,恐怕又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果然孙二一见了王况就连连叫:“小东家,不好了,又有人中毒了。”

        又有人中毒?王况一听就坐不住了,眼下正是建州升格的最关键时候,不能出半点马虎,或许,这么一个事件,就能将建州升格的希望给打到比十八层地狱还深去。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作为镇将的李业嗣也坐不住,就连同王况一起去客栈看个究竟,一边走一边听孙二说。

        原来是昨日北门有个富商在富来订了一桌酒席宴请宾客,没曾想,今天中午那个富商就直嚷恶心,头晕想吐,去瞧了郎中,说是中毒了,富商的家人就找上了门来要【创建和谐家园】。

        来到客栈门口,就见已经围上了许多人,一个穿着华丽的婆娘正坐在地上,不依不饶的哭喊着,边上几个家人模样的人手里都拿着棍棒,看样子是随时想要动手的。

        如果不是知道富来客栈有王况的一分,如果不是围观的民众满脸的不相信,恐怕这家人就要冲进去砸东西了,人命关天,他们才不会去考虑到王况如今已经是奉议郎,还有个当着县令的大舅子和走得很近的使君撑着腰。

        看情况,这家人应该也是被逼急了,路上孙二就已经告诉了王况,这个富商可以算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要有个三长两短,他那家等于就是垮了。

        见到王况前来,那个婆娘坐在地上一把就扑了过来,也不顾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双手就抱住了王况的大腿:“小东家,您可得为奴做主啊。”

        事情既然发生了,在没更进一步的了解情况之前,王况也只能是和颜悦色的安慰她:“你且起来,将事情经过详细说说。还有,如今人是否有碍?郎中怎么说的,都不妨说了出来,这里的街坊邻居都是见证人。”

        那婆娘抽抽噎噎了好一会,这才道来:“昨日,家里来了客人,偏生家中的厨子他阿爹上山采山货摔伤了,便告了假回家照料,因此就在小东家您店里订了一桌酒席,昨夜吃得还好好的,但今日中午,奴的夫君说饿了,奴便将昨夜的剩菜热了给夫君食用,可谁曾想……”

        “热饭菜的时候,你可在旁?”听到这里,王况心里有了一点点的明悟。

        “因着今儿一大早,夫君就将家人都遣了去帮着装卸货物,所以饭菜是奴亲手热的,没假手他人,热完后就直接端了给夫君食用,谁知夫君吃完了只不到半时辰就喊想吐,头晕了,如今人正在药堂里,幸亏送得及时,郎中给灌了金汁催吐,如今也是好些了,只是还没醒转。”这婆娘倒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没危险也是实话实说,估计也就是因为那富商没醒转来,没了主心骨,这才纠了家人前来讨要说法。

        “你夫君平日里可有仇家?”王况正要问话,林明赶来了,他在人群外往里走的时候,就将妇人的话听了个明明白白,因此接口就问,自己大舅子的店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一听说就坐不住,又怕这家人闹事,就带了衙役赶了过来。

        “奴的夫君平日里为人小心谨慎,从不肯得罪人的,倒是没听说在外和谁有结仇,也没听说有和谁有银钱货款相欠之事。还有,往日里若是有剩的饭菜,都是留给家中下人食用的,可今日那厨子还是没回,夫君又直嚷着饿得慌,奴就将那剩的饭菜给热了。”见到林明和衙役过来,妇人这时候才想起了,小东家可是官身,又有个当县令的大舅子,这下心里有点怕了,林明才问一句,她就马上知道林明想问的什么,小心翼翼的回答。

        这话的意思就是已经排除了仇家下毒的可能了,那么原因就是出在饭菜身上,至于说是不是会有人想毒害这家的下人,结果在巧合之下,反而害了主人呢,这个可能性也很小,要想毒害某个人,总得是要针对此人的饭菜下毒吧,在饭菜没热之前,谁知道这饭菜是给人吃呢还是会倒掉?

        林明听完后也觉得棘手,按律,既然涉及到了他的妹夫,他就该回避才是,这案子,他现在是没权过问了,连黄良也是不行,必须得是一个和王况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官员,比如说长孙煜来过问。

        哪知道,王况听完后,却是转眼看了一眼围观的众人,问到:“谁家有昨日剩的饭菜的?要吃剩的,煮好后没动过筷子的不要。”

        当下就有不少人应声说有,王况便让他们回去取了来,又让孙二去客栈里面搬出了个烧着火的泥炉,还拿了锅铲出来备用。

        不多时,那些人家的剩饭菜都取了来了,本来富来客栈里也是有的,但为了避嫌,王况没用自己店里的。

        取来的几份剩饭菜都是食用过剩下的,现在建安城里已经有了引水,那些个水井就被人用来存放饭菜了,这大夏天的,井中的温度低,放个一夜也不会有问题。

        当着大家的面,王况将几份剩饭菜都热过了,然后随手就倒给了街上遛跶着的几条野狗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三条野狗,两条吃了剩饭菜没事,但有一条老癞皮狗吃完后不一会就呜呜叫着躺倒在地,四肢乱蹬起来,状似痛苦至及。

        围观的人群顿时便哗然起来,怎么这狗吃了剩饭菜就如此的痛苦,但其他两只却是好端端的无事?

        那妇人见了也是大惊,看着那条老狗的痛苦模样,半天也是说不出话来。

        “你家夫君吃菜蔬是不是不喜欢放蒜的?”说实话,王况在实验前,心里也是没多大把握,现在见收到效果,不禁暗舒了一口气,还是主角运势啊。

        “回小东家话,奴一家人都不喜吃蒜的。昨日来订酒席的时候,特地交代过师傅说不要放蒜的。”

        “那便是了,你们看,这一共有三条狗,为何两条狗吃了剩饭菜没事,但那条老狗就有事呢?这第一和体质有关,老狗年老体弱,抗不大住,而其他两条,身强体壮,可以抗得过去。

        再有就是剩菜的问题了,如果说,煮好的菜蔬,没人去翻动的话,自然也是没事,但若是吃过了的,这筷子上自然就沾了人的唾液,人的唾液,其实也是有毒的,只不过是毒性小,一般情况下是无事,但是若一沾到饭菜里,过了一夜,这毒性就会扩大,这时候的饭菜,也就是有毒的了。”

        这其实就是个亚硝酸盐中毒的问题,蔬菜里面本来就含硝酸盐和微量的亚硝酸盐,即便是新鲜的刚采摘下来的也不能幸免。人的唾液里有细菌,细菌沾到蔬菜上,能让蔬菜加速分解出亚硝酸盐来,如果量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危险的。

        但王况不可能跟大家解释什么是细菌,只能用有毒来解释。至于说放不放蒜,那又是另一个说法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梅菜

        一般的说,刚炒好了的青菜,马上就盛放一边,不要去动它,并盖牢了,尤其是后世有冰箱的情况下,用保鲜膜将其封好放冰箱里面,即便是到第二天再热了来吃,也是没事的。

        这主要是因为菜在热的时候,菜的上空基本都是水蒸汽,再用保险膜封好了,与外面隔绝了空气的交流,那么里面存的氧气就不足以支持细菌的大量繁殖,细菌一停止活动,也就不会产生代谢产物—亚硝酸盐,那么放了一夜的青菜里面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不足以威胁人的健康。

        尤其是加烹过的菜,里面所残留的细菌已经不多,只能一个来论了,这和翻动过的青菜会被沾了唾液的筷子“污染”过的情况不同,菜被翻动后,筷子上的细菌就转移到了菜里,在吃到后面,菜的温度降低了,其温度不能够杀死细菌的情况下,细菌大量繁殖也就在所难免。

        但是如果在炒青菜的时候,在里面加了蒜泥为佐料,蒜有抑菌的作用,那么即便是炒好的菜,端到桌上吃剩了后等第二天热了再吃,问题也不会很大,其产生的亚硝酸盐量虽然是超标了,但偶尔吃吃,一次吃的量不大的话,也不会对身体有什么损伤,但如果天天吃这样的剩菜,那就危险了。

        富来客栈的炒青菜基本都放蒜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这样的味道,有的人可能是一生中一点蒜都不碰的,所以,只要客人特地交代过说不要放蒜,就不会再放(想到这个,灰雀突然想起几年前,总去沪市出差,灰雀爱吃甜的,但是却不喜欢吃加糖的菜,因此每每吃饭点菜的时候要特地交代一下,说菜里不要放糖,但最后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服务员转告厨师的话:不放糖怎么做菜?让灰雀哭笑不得。)

        这富商一家人都不吃蒜,因此富来客栈的厨房里也就按了他们的要求,没在菜里放蒜,可以想见,既然是宴请客人,那吃酒的时间最起码也要半个时辰以上。这么长的时间,菜早就冷了,又是你的筷子拔拉一下,他的筷子拔拉一下,里面都不知道沾了多少的唾液,滋生的细菌都不知道有多少。

        菜里既然没蒜这些能抑菌的东西存在,这样的天气,当然是非常适合细菌的繁殖了,哪怕是吊到井里也是没用,而等拿出来再热过的时候,在菜的升温过程中,有那么一个区间是最适应细菌的繁殖代谢,虽然只是一小段的时间,但其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却是不容忽视的。

        而且,菜在加热过程中,硝酸盐也会分解成亚硝酸盐,如果身强体壮的人,偶尔吃过量也能抗得住,但王况既然知道了这富商是家中的顶梁柱,一个人支撑起了一个诺大的家庭,平日里忙着生意,身体必定是不如壮实的汉子的。

        所以,王况就博了一把,再加上他热的剩菜的量足够大,又是专门挑那些没加蒜的青菜热的,一条狗的体重又是远不如人,所以,那条老癞皮狗倒地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

        见癞皮狗的痛苦模样,那几家端了剩菜来的人脸色都变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剩菜竟然也能吃出问题来,就有人问了:“小东家,那这么说的话,剩菜是不能吃了?那多浪费啊。”

        王况看了看,问话的竟然是号称包打听的路人甲,这路人甲路人乙的外号,其实说起来还是王况给起的,有一次王况踱到遏跃跟的羊汤铺里去,见这俩活宝又在那里骗吃骗喝的,就随口说了一句:“还真是路人甲和路人乙啊。”就这么地,没多久整个建安城都叫他们路人甲和路人乙了,而他们的真正名字,如今已经没几个人能记得清。

        “剩菜也不是不能吃,肉菜剩的是肯定没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菜蔬,关键是要看怎么烹煮,怎么保存,若是菜中有蒜,姜这类调味的话,问题不大,剩了热热也能吃。若要是不喜欢吃蒜啊姜啊这类重味的,那么只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这餐要吃多少就烹多少,烹多少就吃多少;其二就是如果做多了,在端上桌前,就要用干净的碗筷将多的那些盛出来,单独存放,不要去动,那么放一夜问题也是不大的。”

        完了又一指那倒地不起的癞皮狗:“其实也不用恐慌,你们瞧,那狗不也没死么,偶尔吃了身体不适也不要紧,催吐就是了,只不过金汁的味道,大家想必也是不想尝的罢。”

        众人听了都嘿嘿直乐,有人就起哄,说是让路人甲去找了剩菜来试试,他们愿意请路人甲和路人乙在富来好好的吃上一餐。

        这时候那富商家也来人了,说是人在药堂里面,已经醒转了过来,只是头还是有点晕,王况交代那妇人回去煮碗冰糖绿豆汤喝下去,一来绿豆对解毒是有一点功效的,二是经过这么一催吐,这富商的身体大是受损,喝点甜的,可以补补元气。

        既然王况已经做了试验,证明了富来客栈的菜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就在于食用者自己本身的保管不当和不喜欢吃蒜上,所以那妇人最后反而是千恩万谢的回去了,要是王况不说,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出现中毒的现象呢?

        经此一来,这一家子从此竟然就爱上了吃蒜,餐餐要吃蒜,若是哪个菜里没放蒜,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一点食欲都提不起来,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经历这个事件后,王况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菜的禁忌搭配,有些菜是可以同时吃的,而有些菜是不能同时吃的,比如说豆腐和菠菜,一起吃味道虽然是不错,但却容易让人患上结石。

        普通人的饮食禁忌其实很多,王况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罗列了一百多种不能同时吃的食物,有的是正确的,但也有许多是瞎传的。

        比如说许多人都以为鸡蛋里是不能放味精的,说是会中毒,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仔细想想就不会相信,盖因味精就是谷氨酸钠,而鸡蛋里面本来也就含了这个物质的,蛋白质分解后也有谷氨酸,和摄入的食盐在一起也能产生谷氨酸钠出来,所以说,鸡蛋和味精一起吃会中毒绝对是无稽之谈,只不过不会有人去尝试罢了,因为鸡蛋本来就鲜香,炒鸡蛋的基本不会有人去放味精。还有离谱的,竟然说黄瓜不适宜和含维生素C高的蔬菜同食,这简直就是马耳东风么,黄瓜自身含的维生素C就不少!

        饮食的禁忌,不要说普通人,就是砖家还总是毫无根据的瞎说一气,王况自己在后世的时候肠胃不好,所以对糯米的东西是基本不碰的,偶尔吃一点点没关系,可要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吃,胃马上就要【创建和谐家园】了,会让王况难受上好几天,但是竟然有砖家说糯米是健胃的。

        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有人半夜肚子饿了,家里除了一盒柿饼外,就没其他吃的了,于是,这人就将一盒的柿饼吃了个一干二净,结果到凌晨腹痛难忍,家人送到医院一检查,整个胃都被结石填的满满的,就是那柿饼引发的,动手术又要花很多钱,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偏方治好了,那就是喝可乐(可乐可以治疗肠胃的植物纤维性结石,这个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说,即便是单一的食物,过量的食用,也是会伤身的。

        后世种植技术及发达的物流,使得许多本来不可能同时吃到的东西也能流入寻常百姓的餐桌,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时候除了王况捣鼓出的大棚外,就绝无可能会发生这些问题。

        想了半天,王况也只能想得起几种不能多食不能搭配一起吃的菜来,最后只能放弃,本来么,什么季节就吃什么菜,吃东西不要过量,适可而止,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就不会有问题,这个也禁忌,那个也禁忌,活着累不累啊。

        就像王况自己怀疑植物蛋白过量是导致痛风的罪魁祸首一样,他怀疑并不代表他不吃豆腐,只是不多吃罢了,如果在吃的过程中要考虑这个考虑那个,那干脆就什么也别吃了,像有的砖家经常说什么这个东西该这么吃,那个东西该那么吃才不会让营养流失,拜托,人又不是只靠一种食物来养着,食物多种多样,这个流失了,我从别的地方补不行么。

        再者,每一样的食物,在医者的眼中,都对应着寒,凉,温,燥的特性,自己的知识再是万金油,还能有医者对食物的了解更详尽么?这种事情,还是交给郎中去罢,自己就不要越伹代庖了。而且,这么多年来,还是唯一的一次碰到因吃食不当而引发的问题,这个概率,比走在路上摔跤死还要低许多,没必要搞得民众一惊一乍的。

        (大家在去搜一下不能同时吃的食物,里面会有一大串的答案,不必介意,那里面许多都是无中生有,以讹传讹的,稍微动一下脑,就能把其中的至少百分之九十给排除了,这个禁忌没那么恐怖,像什么芹菜不能与黄瓜同食了,一看就站不住脚,西方人喜欢吃的沙拉,就经常这么搭配,人家吃几百上千年都没问题;还有什么青鱼不能用牛油羊油煎炸了等等,都是毫无根据的。)

        李业嗣并不懂造船,他也只是有一次跟了李靖去检阅水军的时候,在楼船上呆过几天而已,因此,没几天工夫,他肚里的存的对楼船的仅有的一点点了解,就被王况给挤了个干净,连渣都没留一点下来。而王况,见实在是再也无法从李业嗣那掏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后,就很不厚道的把他又甩一边,不理了。

        岁末,王冼就要去长安,准备在林家住一段时间,参加明年春的常举了,早在去年,王冼就拿到了秀才的功名,一个秀才很简单,县试通过就行了,因为有李老二曾经说的,王况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结果王况就支使了黄良,将建州三年一次的县试改成一年一次,这里面长孙煜也是出了不少力,他去信回家,将建州如今有多少童生,又有多少的孩童在学堂入学的情况说明了,言明若是还三年一试的话,恐怕以建州之力是无法完成,要考的人实在太多了啊。

        建州现在的人口已经早就超过了十五万,扣掉一半的女的,再扣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和婴儿,整个建州在读的人数就两万多,即便是九成的人都只为的是识字,那也有至少两千多的孩子是抱有靠读书出人头地的想法的。

        如果是三年一试的话,那就会同时有两千多人挤着来考,建安可容纳不下这么多,所以,分流是最好的办法,因此上,用了王况的话来说,特事特办,现在的建州,就是大唐的特区,管他那么多,直接改了一年一试,只要朝廷不追究就行。长孙无忌接了信后,自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王况去折腾,反正秀才功名只需要州里审核就好。

        而因了王况的关系,王冼得了秀才后,是不需要参加州试,可以直接去长安参加常举,就如同当年的林荃淼一样,州里直接给了名额推荐去了。

      ¡¡¡¡Íõ¿öÒ²²»Ö¸Íû×ÅÍõÙþÄÜÒ»´Î¾Í¿¼ÖУ¬²ÅÊ®ËÄËêµÄÍõÙþ£¬ÄêÁ仹С£¬ÔÙ˵ÍõÙþÒ²²»ÊÇÄÇÖÖÎIJɳöÖÚµÄÈË£¬ÁøÀÏ·ò×ÓÔ¸ÒâDZÐĽÌËû£¬Ò»ÊÇÒòΪÍõÙþµÄÇÚ·Ü£¬¶þÊÇÒòΪÁøÀÏ·ò×ÓÔÚµ±³õÍõ¿öÒ»·âÁ˹ٺ󣬾Ϳ´Á˳öÀ´Íõ¿öµÄǰ;ÎÞÁ¿£¬ÓÐÕâô¸ö¸ç¸çÔÚºóÃæÕÖ×Å£¬ÓÖÓм¸¸öС¹«Ò¯ÌÛ°®×ÅÍõÙþ£¬ÍõÙþÏë²»Öж¼ÄÑ¡£

        要是换了其他家的孩子,哪怕他比王冼还勤奋,哪怕他的悟性比王冼还要好,但只要不是州里数一数二的才子,柳老夫子也不会这么尽心,为什么,没后台,想中实在太难,即便是侥幸中了,在仕途上也走不了多远。

        而王冼不同,且抛开王况这个哥哥不说,也不要提几个小公爷护着,就一个黄使君照应,就能让王冼在仕途上走得比一般人要远,尤其是使君现在官又升了一级,等到建州再升格上去,那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就更大,对王冼的照应自然就更周全。

        要是加上王况,那还了得,没瞧那孙东家那个学文不成改学武的孙嘉翰么,只跟着黄大郎学了两年,没有一点军功,可如今也已经在镇将府做了个流外四等的军史,谁让他有个有好眼光的父亲,傍上了小东家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3 0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