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8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建州的田都已经插了秧苗下去,农户们又都闲了下来,因为看水啊,驱赶鸟雀呀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白天去河里抓鱼,去野外寻菌挖白蚁的时候,或者说赶了牛羊出去放着的,就可以去做,大人们只需要在夜里,睡到田间搭好的棚里,晚上起夜那么一次两次的去看看水就行了。

        秧苗在刚插下去的时候,对水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田里的水不能太多,太多了,根系没法呼吸,太少了,那刚插下去的根本来就受了伤,自身修复都勉强,还要供水供养分给叶子,负担就更加的重,虽然不至于说倒伏了,但生长速度肯定要变慢,一天慢那么一点,日积月累的下去,搞个不好秋收时间就要延迟,要是突然来个大秋寒,那这一年就几乎白忙乎了。

        所以,秧苗插下去之后,几乎家家都会有人在夜里守在田里,半睡半醒的,只要田里的水流声一不对,马上就要起来,或是开垄放水,或是闭垄蓄水。因为你不能保证地势比你高的别家是不是在放水或者说在蓄水,要是上游的田突然一个晚上放起了水,你自己的田这一整晚泡在水里,第二天再从家里赶来的话,那就只剩下了哭的份了。

        不过,因为白天有孩子帮着,或者说托了邻田的人,几家合在一起,轮流着照看,所以白天的时候,大人们就有了空闲的时间。

        因此,王况决定实行他的供水计划,水车已经让木匠做好了,城北那条小溪的上游,王况也已经让林明派了衙役去挖了上下两个挨在一起的大水潭,上面水潭的水流下来形成一个人工瀑布,不过却不是直落的,而是有个差不多四十度的倾斜角度,这样水车正好架上去,和那斜坡将将相切,水冲到水车的时候已经和上面的水潭有了近五六尺的落差,这样的冲力,就能带动比较大的水车旋转起来了。

        这条小溪是从北山上的几眼泉流下来的,几眼泉汇聚成这么一条小溪,就是枯水季节,这小溪的水流也是不会减少的,王况特地让人上山去检查过,说是沿途基本都是灌木丛生,没有住了人家的,而且在山上的小溪流还是在一个山涧里,两边都是一两丈高的绝壁,走兽绝对没法下去饮水,这就保证了水源的清洁性。

        现在要做的就是在那小溪边上筑起三个大水池,水车车起来的水就注到水池里,三个池,一个比一个低半尺,最高的一个池蓄车上来的水,水从第一个池底上开了的一排大孔和中间装满了细细的河砂的池子连通,水从下面往上渗,然后就通过缺口注到第三个池里,算是起一个简易的过滤作用,把水中带的泥砂和落叶什么的拦住。第三个池中间靠底部的地方则开了一大排的孔,竹管直接【创建和谐家园】去就可以放水出来。

        设计图已经交给了林明,让他安排人手去做,林明早就在王况说要给城里引水,省去人们去井里提水的麻烦后,就已经跃跃欲试,这可是个政绩工程,而且是真真切切的为民谋利,能给他加分不少的,他还记得王况的承诺。

        砌个池子,并不需要很多人手,有三五个人,几天就能完成,材料都是现成的,烧城砖的窑还没撤掉,让他们烧一批来就是,砖缝的粘结,自然就用的土办法,糯米加鸡蛋加石灰再加点粘土,就是被水泡上个一两百年,也不带散架的。

        至于说从砖上慢慢渗透出来流下来的水,也没浪费,池底下四周都要挖了沟,渗透出的水都被沟引回到小溪流里,免得时间一长,水渗透多了,将池底的地基给泡烂了。

        引水的竹管是个【创建和谐家园】烦,这竹管必须要用到三年以上的老竹,而且是要伐了放家里干了没裂缝的那种,嫩竹虽然被水一直泡着,是不会开裂,但竹太嫩,经不起泡,三五年时间就要换一批,还不如直接用老竹,用上个十几年,只要没有人为去破坏,都没什么问题。

        为了保证节水,不至于让那些人家在水缸满了后,水还一直的流淌,所以在城里还需要再建几个蓄水池,城外引来的水都注到水池里,各家需要用的水就从水池里引,从水池往各家引的管就都是全程密封,各家只需要在水缸里的水满了后,用个软木塞将竹管堵住就行,要用水了再将塞子一拔。这样全程密封的好处也是为了防止那些喜欢飞高的鸟雀跑水管那饮水,把鸟粪嗬到水管中,同时,也能防止有小孩子恶作剧,将砂土扬到水管里面。

        所以这就要求老竹是不能开裂的,干的老竹没裂缝,一泡了水就更加的紧实,更不容易开裂了。

        几根老竹好找,但是这引水工程,王况算过,从水池到城里,有一里地,一排十根竹管,就算每根长一丈(三米,太长了,竹梢就太细,截面不够大),再加上接头的重叠部位,光城外就需要近两千根老竹,城内需要的就更多,还要考虑到给以后增加的住户预留接口和水道,总的算起来需五千根以上的老竹。

        还是黄良这个老狐狸有办法,不光建州有竹啊,周边的州都有,因此,除了发文让各县收集三年以上的干竹外,又给饶州,汀州,衢州等几个州发了函,说是宣德郎正要找三年以上的不开裂的干的老竹,数量不少,宣德郎正头疼呢,若你是你们谁能帮宣德郎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能直接将老竹的竹节都打通了送来,那,后面的就不用某来细说了吧?

        黄良这个老家伙,最近两年总是喜欢打着王况的旗号去要挟周边的州县,而且是一试一个准,试得他都用上瘾了,要不是王况提醒他,总是这么下去,怕是对他自己的官声不大好,不然恐怕现在在周边州县的父母官印象里,王况就成了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了。

        黄良并不是没有能力,总的来说,建州在他的治理下,还算是不错的,想想下,才归唐多少年,建州的人口就有了八万,比起饶州衢州这些早就归唐的还多了许多。这里面,固然有建州基本没战事的原因,可也是和建州这几年的安定,没什么恶霸痞子有很大关系,流民一来就不大想走了,这么些年,欺男霸女的现象几乎就没在建州发生过一起。

        黄良欠缺的只是经济能力,尤其是经济全局观,不光是他,几乎全大唐,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后面恐怕还要再加上那么一两个九上去的官员都没有经济大局观的意识,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长久以来,中原不管是哪个朝代更迭,摆在当局面前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温饱问题,他们的努力方向也都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是一直都没解决的问题,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考虑解决温饱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但只要给了他们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摆着的现实,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人去思考,去摸索。

        这不,在王况的熏陶下,几年时间里,黄良就已经很是掌握了许多挟利相逼的伎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都是用的经济利益当筹码,也懂得什么时候用什么政令去引导人们去做什么事情比较赚钱。但凡是要做什么事情,他现在也学会了王况的成本核算办法,事先都要算计一番,这么做到底合算不合算,然后再来做决定。

        在建州的发展里面,王况起的只不过是起一个捅窗户纸的作用而已,他往往都是把窗户纸捅破了之后,就撒手不管,其他后续的工作,都是黄良和林明他们来完成。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恐怕等建州升格到了上州,就再也用不着王况去当那捅窗户纸的手了,黄良他们到时候的经济头脑,就能达到在大唐众官员里数一数二的地步,当个户部或工部侍郎,估计都能胜任。

        只是想要当尚书,那可不光是会懂经济,会搞经济这么简单,还需要会一些官场上的滑头,在这点上,黄良应该是足够了,林明还欠缺不少锻炼。

        但王况不是李老二,他可没权力说谁谁谁能当什么官,要真的敢这么说,估计王况今天一说,俩月内,千牛卫或许不会向明锦衣卫一样杀上门来将王况押解进京,大刑伺候;但至少,王况就得自己主动进京里去请罪,解释个清楚,不然旁人听了,会想,哦,你这么说什么意思,难道是还想替陛下做决断?或者说,你想反了?

        也只有对林明,王况敢跟他打包票,一定要让他当全天下品级最高的县令,这么说可是有根据的,那就是依据了惯例,不管是哪个州县,除非是在紧急情况下,只要这个州县升格了,在升格的三次课考结束后,原来的县令都还会留任至少一任,以稳固了原来的成绩,然后再将其调派到其他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林明现在已经是升格了的中县县令,已经是从七品上,比王况只低了一级,等到今年的课考完,还要再升一级,等到第三次课考合格,那就是真正的正七品下的县令了,要是三次的课考都是中上,就又能再升两级,成为比王况还高一级别的正七品上。

        林明是已经得到了一次的优,只要王况在,另两次的中上也是没得问题的,所以,林明对自己能到正七品上是绝对的有信心。在这之后,他还有四年的任期。

        短期内,王况是有把握让建州堪堪的升到上州,但那也只能是上州的末游,但要是想和淮扬和关中一带的州比,还是有极大的差距的,打个比方,和考试一样,如果下州是60分以下,中州则是60-80分,而上州是80分以上,一个人想要把成绩从不及格升到及格,比较容易,从将将及格到拿80分,也比较容易,可等你上到了80分,想要再快速的升上去可不容易,每前进一步要付出的努力就是从不及格到及格的努力的许多倍。

        建州几个县,发展是参差不齐,有的州的资源优势还没显出来,比如建宁县,莲子还没有大卖,瓷器的品质也没搞上去,王况没那么大的把握,可建安县不同,本身就坐拥了州府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又是占了全州一半的人口,外来的流民又几乎东家是首选建安作为定居地的,行商也都是先跑到建安来,然后才会考虑到下边的其他县去。

        单从人口上来论,建安已经不比一般的上县少,所欠缺的,就是税收不够,这主要和地方偏远有很大的关系,除了茶叶外,在王况来之前是几乎没什么特产,现在王况来了,眼看着亩产今年就可以翻番,又将许多只有建州才有或者说只有建州产出的是最好的东西都开发了出来,然后都是从建安开始发卖出去,以后往来的行商就会更多。

        所以,王况有把握在四年之内,将建安从中县升格到上县去,同样,也有把握让建安在升格到上县后,林明的第二个任期内,让建安直逼长安县和万年县,从而为林明再争得四年建安县令的任期,接下来自然就是赶超长安,万年和洛阳县了,那么,林明也就能轻易的升到比长安万年县令更高的品级上去。

        为什么不让林明调到新的岗位上去再升,王况有他自己的考虑,首先是不知道李老二会给林明一个什么新的职位,要是让林明去吏部,那王况就帮不了什么忙了,估计林明的仕途最高点也就到此为止了;其次是,如果一个县令,能在几个任内,将一个下县一路不停的升格到上县,然后又在人口远远不如的情况下赶超了长安和万年这两个人口逼近百万的县(长安人口过百万,那是指的城内人口,但长安县和万年县除了分长安城而治外,还包括了城外郊区,所以,这两县的人口加起来是超过长安城的人口的),其功绩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就更能引起李老二的关注,既然入了皇帝的眼,那么接下来的仕途,就是没了王况,只要不乱站队,就也是一帆风顺了。

        若是林明再能摸透了官场上的一切潜规则,登堂拜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王况敢给林明打包票,甚至如果李老二知道了王况的打包票,王况也绝对能有理由,理直气壮的一条条给李老二摆出来,不怕别人背后说闲话,落井下石。怎么,你们不信?那你们也给某找出一个能在三年内将下县变中县的县令来!

        黄良的函文果然奏效,旁边的几个州一接到了信,就都大张旗鼓的张罗了起来,尤其以须江县令最是狠,布告一发,说是若能在一月之内上交多少多少的老干竹,就可以免去年底多少多少的税,也就是或,用竹子抵税了。这布告一发下去,都不用一个月,旬日内就收到了近千根合格的竹子,还根根都是打通好了竹节的。

        要说这须江县令也是胆大包天了,竟然敢私自的更改了朝廷定下来的税种,不过他也是有底气的,去年往朝廷发运去的税银和粮食,在私自截留了不少在库里外,还是远超了前年不少,今年,只要天公不要捣乱,完成任务那是闭着眼都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一般也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追究。

        试想下,这才大涝过去,许多县都还没缓和过来,在大部分的县都几乎完不成任务的情况下,朝廷怎么舍得去处罚一个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县令呢,这不是寒了人家的心么?

        黄良之所以要特意的提需要打通了关节的竹子,那是竹子的关节很难通,两头的好办,但中间的就很困难,往往还会留下残碎的竹节卡在那里,王况再了解到黄良的打算后,哭笑不得,这么简单的问题,问我啊。或许是大唐时的铁器不大发达的缘故,在农耕上用的铁器很少,所以在打通竹节这个在后世最为简单的问题,就成了难题。

        也恰是因为竹节的难通,从而使得在后世的闽北非常普遍的用竹引水到家里的工程,在这个时候没一家能有。

        于是王况当场示范,让人铁匠铺子打了一细,一粗的两根两尺来长的铁棍,一头打磨成锥形,一头像砍柴刀一样的打个可以套柄的环孔,细的只有大约竹孔的一半粗,粗的则是刚好竹孔粗。套好柄,先用了细的在火上烧红,然后伸进竹管里去一压再一捅,就听到先是嗤的一下,一股浓烟从竹子中冒出来,然后再来一声碎裂声,就通了,取了出来,再用粗的也烧红了捅进去,一下就将竹节全部烧掉。

        一根竹子通完后,从一端向另一端看过去,只见里面是光溜溜的,竹节基本没了踪影。这一下让黄良大呼吃亏了吃亏了,早知道竹节这么好通,就该更狠一些的才是。

        千来根竹子,其实值不了几个钱,竹是草本植物,一年就能成材,只有特殊用途的才会说要两年以上的老竹,所以想要新鲜的竹子,上山去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因此王况倒是没计较黄良说的亏不亏的问题,大不了,以后还了须江县的人情就是,再说了,这须江县去年种辣椒可也是赚不少了,如今为建安做点事,也是该当的。

        竹子收集完,都按王况的要求,只取一丈长截了,这一丈的长度,也正好能够让小头的一端塞到另一根竹子的大头一端里去半尺左右,如此就能一节一节的串起来,只要在接口处的缝隙里塞紧了棉麻,棉麻一泡水发胀,就能将缝隙堵得严严实实的,滴水不漏。

        城外和城里的蓄水池都已经建好,砖缝也都干了,城里的蓄水池周围也挖了一尺来宽的沟,能将蓄水池满了后溢出的水引到池边上的一个用石板砌成的水坑里,这个水坑,就可以让居民们在这里洗衣服洗菜,都是流水,并不怕衣服和菜同时洗的,而且建安人早就有了习惯,一般洗菜的都会跑到建溪的上游去洗,洗衣服的则在下游。洗菜的在洗涤一遍再回家用干净的水一冲就得。

        现在好了,城里有了这么几个水坑,那么在这里洗完的菜就可以拿回家直接烹煮,不用担心因为水是从唐兴那流过来的,上游的水不大干净的问题。同时,有了这么些个遍布了全城的蓄水池和水坑,以后万一哪里走水了,直接用桶来提水就行,省掉了从井中汲水的时间,能更快的将火扑灭。

        架设管道都不难,城北小溪的地势本来就比城里高一丈多,再加上蓄水池又建了有一人多高,这就和城里有了近两丈高的落差,只要保持了进城后的竹管高度超过一辆装满货物的马车的高度,就不用愁线路问题,爱怎么引就怎么引,甚至跨过街道都是可以的。

        但为了美观,王况宁可让水管绕个弯从城门上过街也不愿意直接跨过街道,弯头也简单的很,一块硬木头,相邻的两面用凿子凿了孔相通,竹管一套进去就得,而且是想要几度的弯头就有几度的弯曲,爱怎么弯就可以怎么弯(这样的引水办法,在后世的闽北山区以前到处都可见的,只是近些年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到乡镇甚至行政村,就少了许多)。

        因此上,除去引到各家的分管上稍微费了点周折外,从开始铺设管道到全部铺设完毕,只用了一个月,只用了二三十个劳力,就全部完成了,还给以后可能新增的住户预留了接口,有住家了,去县里申请一下,三天之内,就能喝到竹管内引来的水。

      第二百六十章 圣旨又来

        四月底,陈丫儿已经怀了足足十月多了,还没个动静,也不见说叫肚子疼之类的话,让王况感觉很是怪异,虽然说早在过完年后就把如花和秋香打发了去专门服伺陈丫儿了,尤自是不放心,和林颖芝商量了下,还是把郎中请了过来瞧瞧。

        接生婆子是早在四月里就接了进府里住着,防备着万一要是半夜临盆,临时去叫耽误了时间,这年代生产可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是两条人命,婴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体上,怀孕的十个里面,有那么三四个的婴儿都是因不能及时的施救,难产而憋死在腹中的,出身后的婴儿能长到两岁的,十个里面也就只有可怜的五六个。

        总的来说,这个时代,十个怀孕的里面,也就那么三四个的孩子能够成年,几乎每个城外都有个乱葬岗,埋的几乎都是死婴。

        这一个多月里,王家的厨房得了王况的吩咐,保证每天的十二个时辰里,随时都有热水可用,王况后世没结婚,也没有过这些个经验,但后世的报道太多了,那就是孕妇如果在水中生产,会更加顺利,出生的婴儿也更加的聪明,而且,是一出生就会游泳,不是那种简单的狗刨,而是潜泳。

        王凌呢,自己也是没得经验,浑然不觉得奇怪,孙韩氏是知道的,但也只能是和王况暗地里着急,不敢在王凌面前显露出半分来,倒是陈氏老太淡定得很,说她当初在怀陈丫儿的时候,也是过足了十个月,都快十一个月了,这才生产下来。

        就在王况一天比一天担心的时候,林荃淼却是来到了建安,随着他来的还有一名郎中,王况看了觉得很是面熟的样子。

        “见过宣德郎。”那郎中见了王况第一面,就赶快的打揖行礼。

        “您是?”王况对人的记忆力并不强,只是觉得有点面熟,摸不着头脑。

        “这是太医署医正,干太医,是赢太医的【创建和谐家园】。”林荃淼当那么多人的面,一声“姑父”不好意思叫出口来,好在他和王况早就是嘻嘻哈哈惯了的,也不觉得有多大生份,王况也不在意这些个称尉,倒是林颖芝狠狠的瞪了林荃淼一眼,瞪得林荃淼一缩脖子。

        太医署医正也是个从九品下的官,王况就觉得纳闷,怎么这年头,太医也能乱跑了?

        还有林荃淼,不好好的在他的太原呆着,跑建安来做什么?

        原来却是李世民思来想去的,对建安是不是真有亩产翻番的可能好奇心实在是太大,每天就像是总有个人拿了棵草,在他心头上撩来拨去的,好不安生,还是房老头给他出了个主意,既然于御史无功而返,那莫不如将在太原的林家小子调了过去,让他在建安呆个一年半载的,再许给他一个下关去治理。

        下关令也是从九品下,和林荃淼现在的品级是相当的,大唐的每一个主要关卡,除了驻兵外,还得有负责管理民生的关令关丞这一整套的班子,班子的格局和县是一样的,但品级要低许多。这些关卡,并不一定都是在边界上,比如说唐兴和饶州的交界处,就有个分水关,只不过是这分水关现在只有一火的兵士在看守,住家也就那么三两家的猎户,就没必要设关令了。

        房老头这算盘是拨得噼叭响,在他看来,林荃淼若是去了,你王二郎还不得倾囊相授?这就是属于阳谋,即便被王况知道了,也是没得奈何,捏着鼻子认了的。

        于是乎,在太原【创建和谐家园】还没坐热的林荃淼就被派到了建安,名曰是给他半年的探亲假,然后去岭南小梅关上任。这倒是给了林荃淼一个惊喜,本来么,太原那里只是因为是龙兴之地,其实物产并不丰,生活也不是那么好,从小就在建安长大的林荃淼哪里过得习惯,这派到岭南去,离建安就近了许多,吃的用的也都差不多能符合自己的习惯。

        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说派到小梅关去,和高层的官员接触少了,在其他人看来会少了许多的机会,但是却是一个能自己做决定的一地父母,手中的权力也大了许多,能够有机会施展了自己心中抱负,这是每个刚上任的小年青都有的心态。

        李世民把林荃淼派到岭南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建安种的是水稻,他担心王况所知道的也只是水稻的亩产提高办法,要想让林荃淼能学到,就只能是派到水稻产区去,而且还不能离建安太远,以方便林荃淼随时可以找王况求援。

        只要林荃淼能在任上搞出成绩来,那么就证明了王二郎的确是有办法的,而且这办法也不是只有建州一地才能用上的,到时候就可以大力推广了。

        而离建安近的关,挑来找去的,现在只剩了个岭南小梅关的关令是空缺的,而且是一直空缺的,许多人一被任命去那,直接挂印走了,不干了。因为那地方实在是太穷,去了那里,那几乎就是一辈子也别想有升迁的机会,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干,回家去呢。

        林荃淼却是不担心,有王况呢,这两年建安的巨大变化,他都能从家书中看到,所以他是信心满满的,接到吏部行文后,回了趟长安就到建安来了。

        至于说这个干太医,却是赢老头有点假公济私了,说是要派人来找宣德郎研究研究下那个三七制成的散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派了自己的徒弟来。其实他也是从孙药王那听说了王况的嫂嫂临盆日近,感念到王况曾经给他的帮助,担心建安一地的郎中水平不够,所以派了徒弟过来,跟着过来的,还有个对接生很有一套经验的女医工。

        太医署里不光有男的,还有女的,就是为的一些个宫中女眷万一有个小病小灾,又是难以启齿的,好方便医治,也能在太医和患者之间搭个沟通的桥梁。

        医工是流外三等的小吏,这倒不必上报,赢老头直接就可以派了来,连个名目都不用的,太医署里会妇科的女医工不少,不缺这一个。

        只是这些话是不好明面说的,但王况一见来的人里还有个懂接生的女医工,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笑着对干太医道:“有劳赢太医费心了。”

        干太医这一听,好么,没白来,人家宣德郎一下就知道了师父的意思,总算没有将热脸贴到冷【创建和谐家园】上。

        林荃淼这次来建安还有个任务的,那就是送节,本来这送节的差使,是要娘家兄弟来的(每年的端午,七月半和中秋这些个大节,娘家没分家的兄弟就要给已经出嫁了的姐妹送节日的糕点,名曰送节,以示娘家人没忘掉对出嫁女儿的关切,闽北现在还一直保留着这个习俗),但林翰最近忙着要在洛阳再开个分店,给外人造成一个和山外山竞争的假象,没时间来,就派了林荃淼做代表。

        以往的送节,都是林明直接送了来王况家里,无非就是个意思,一个礼节而已,但真正意义上的送节,却必须是从娘家来,不是从兄弟家来,只是因为长安离建安实在太远,就从权由林明代替了。现在林荃淼要来建安,正好将以前的一并都给补上。

        九个大木箱,除了在建安买不到的上好丝绸和其他一些物品外,还有许多的糕点,以及林家女眷做的给初生的婴儿的衣服,玩物之类的。看来林老太爷也是急了,想抱外孙了。

        只是林颖芝的肚皮还是没个动静,这个王况也没得把握,虽然是勤耕不缀的,有时候夫妻三个要折腾一个晚上,到凌晨才睡下。现在正好干太医来了,让他帮着参谋参谋也好,说不定就能有宫里的方子,能让女方容易受孕呢。

        对于李老二的算盘,王况也是明白,不过,他本来就没打算隐瞒,只不过是想推迟一两年上报而已,现在好么,派林荃淼去小梅关,说明李老二对亩产的事情很是看重的,也不是那种头脑发热型的,知道找个试点。

        要等到林荃淼在小梅关干出点成绩,那至少是到明年的秋收了,然后再上报上去,要等到全国推广开看到效果,就是后年的秋收,这等于就是无形中为建州多吸纳流民定居创造了两三年的时间。

        小梅关下辖的住户只有百户不到,基本都集中在关隘四周,大多都是那些守关兵士的家眷亲友,人口比较集中,又不受当地县令的节制,倒是个作为试点的好所在。反正王况的法子,林明大多都知道,而林荃淼在小梅关也不会呆多少年,王况还是想让林荃淼在正常的体制内升级的。

        关隘,军,场,府这些和军事相关的行政区,并不在正常的体制内,是属于半军事区,在战时是很容易升官,但在承平年代,就基本只能是靠熬资格。下关令是从九品下,中关令是正九品下,上关令是从八品下,但是,小梅关并不是在边界,不管怎么升格,受到军事管制区不接纳流民的政策规定,那里的人口数量是直接和守军数量相关的,小梅关的守军,不大可能会增加,小梅关也不可能升格到和玉门关虎牢关一样的上关地位。

        这两者一结合起来,林荃淼在小梅关最多只能做到正九品下,还不如等他做出点成绩来了,放到其他下县里去折腾的空间更大。

        所以,林荃淼只要将粮食产量搞上去,就可以了,没必要搞那么大,从而给李老二更大的希望,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要是林荃淼搞得太过轰轰烈烈,李老二对他的期望值也就会越高,林荃淼想升官的难度就更大。

        因此,当晚王况给林荃淼父子俩分析了自己的猜测后,林荃淼当即就决定,这半年的时间,好好的在建安享受享受,只要在上任后,让慎家派那么三两个种田好手跟了去就行,没必要那么费心费力的,治安又不用他管,有守军呢,再说,就是他想管,那也是没处着手,住家哪个不是和守军的兵士有亲的?权力再大,那也不如兵权在握啊。

        不过说到小梅关的时候,王况倒是想起了一道名菜,梅菜扣肉,小梅关就在梅州境内,梅州就是梅菜的发源地。所以王况给了林荃淼一个任务,就是等到去了小梅关后,把梅菜籽给倒腾些到建安来。

        梅菜,也是芥菜的一个品种,像是我们吃的大头菜,雪里红等都是属于芥菜的一个品种,本来做梅菜干,用雪里红来做是最好吃的,用建安本地的大叶芥菜也可以做,但是既然是叫梅菜干,就是由梅菜做成,王况还是想还原其原来的面目,没想到去改,而且雪里红这两年里他也没见到在建州有种的。

        其实梅菜干并不是说用来做梅菜扣肉好吃,王况个人觉得,梅菜干和腊肉一起蒸那味道比梅菜扣肉要好上许多倍,只不过是腊肉并不常见,而且和腊肉一起蒸的时间要更长,比较费时而已(大家可以试试,不过最好是用自己家做的腊肉来蒸,不要买超市里的那些个速成的腊肉,那些腊肉虽然香,但并不是其本身的真正腊肉香,而是添加剂的作用,而且,那些腊肉用的肉,都是饲料猪肉,并不是农家土猪肉,差别巨大)。

        好的梅菜干,费时费力,其色黝黑发亮,工序繁琐,有的要历时一个多月历经数蒸数晒才能做得,甚至有些非常讲究的人家,要反复蒸晒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王况记得以前在猪肉价格还是一元多的情况下,一斤好的梅菜干就要十几元了,可见其成本之高。

        (梅菜干是越黑就越香,但许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快速出厂,不是采用晒的,而是采用烤的,为了快干,不惜用大火力,把梅菜都烤糊了,这就让梅菜干有了苦味,虽然其色也是发黑。真正好的梅菜干,是因为反复蒸晒后,反复发酵的过程中,颜色越来越黑,若是颜色浅的,那就是偷工减料,蒸晒次数不够所致)

        终于几天之后,陈丫儿的肚子有了动静,这些天几乎每天都把陈丫儿疼得死去活来的,总算是等到端午节前这一天早上,产婆来报说是产门开了,大家这才慌乱起来,赶忙准备。

        或许是临行前得了赢老头的叮嘱,那个女医工对王况提出的让陈丫儿在水中生产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在王况说出婴儿产前也是呆在羊水中的,在水中,有人在旁边看护着,不会有问题后,犹豫都没犹豫的就点头同意了。

        午时,一声嘹亮的啼哭把守在产房外众人悬着的心给抚平了下来,不多时,产婆子就抱了裹得严严实实的婴儿出来,对着王凌连声道喜,说是生了个小郎君下来,母子平安。把个王凌高兴的是合不拢嘴,转而又是泪水涟涟,冲着北方王村的方向喃喃自语。

        这就算是王家有了新的一代接班人了,王况能理解王凌的心情,也不去打搅他,由着他去发癫。

        女医工神色复杂的出来,给王况行了一礼:“宣德郎的法子果真管用,这小郎君一出来,便能游水了,甚至都不用拍其脚心,就能出声,陈娘子在水中,也不似那些个在床上生产的妇人那般的痛苦。”

        王况嘿嘿一笑不语,这可是后世的经验,其中的道理他也说不上来,只知道这水中生产最早是由苏联人发明的,据说生产出来的婴儿后来个个都是智商奇高,生来不用训练就会游泳。

        孩子出生,母子平安,这是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一天,富来客栈所有的酒菜全部五折,建安人人奔走相告,说是大小东家生了个小郎,有许多的人都抚胸舒了一口气。这也是王家添丁,才有那么多人关心和留意,要是平常人家,最多也就是邻里亲友间知道而已。

        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不同,以前的端午节,整个建安只有一条龙舟在建溪里划个来回,再往江里丢几个粽子意思意思一下就算是结束了。

        早在王况安排引水工程的时候,评考局就已经贴了招贴出来,说是要在端午节办个龙舟大赛,头名的龙舟队可以吃到在流水大席里获得名次的厨师联合烹饪的酒席,还有富来总厨孙郎君亲手做的各色粽子一担(一担粽子二十只)。

        黄良也凑起了热闹,补充了一个布告,说是头名的龙舟队,州上给队员每人一贯钱的奖励,他现在也是财大气粗,州中库里的铜钱是堆积如山,有几个放钱的木架子都被压垮了,既然有钱了,花起来也就不像以前那么心疼。

        而且这龙舟赛,也是吸引人的一个好办法,若是能年年举办,建州也能通过龙舟赛扩大一些对周边州县的影响力,对建州今后的发展是有助力的,所以他才不会心疼那十几贯钱。

        不说每人一贯的奖励,就是冲着那孙嘉英亲自做的一担粽子,许多人就已经是口水直流,谁个不知道,现在富来客栈里的粽子花色口味能有十多种?像是什么香菇肉粽了,蛋黄粽了,豆沙粽了等等,甜的咸的都有,甚至你想吃辣的,只要提出来,也能帮你做得。不要说吃,光闻着就能让人垂涎欲滴,尤其又是孙郎君亲手做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9 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