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人,所以,自己用些小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目的,又不是去图谋害人,反正这世上已经不少神仙了,再多那么一个两个的,且又提前出现那么一个两个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南山(民国之前,南山一带其实是属于建瓯,也就是建安县管的,现在如果在石陂,水北一带说闽北话的乡镇去偏僻点的农村找,还能在凉亭的梁上看到“某年某月,建瓯县某乡立”之类的话,因了让大家和现在浦城所辖地域对应起来,本文中南上属唐兴管)是神山,南山上有个洞府是王况的“师父”曾经修行的所在的消息,很快的就从建州流传开来,并慢慢向外扩散,一时间,前往南山礼拜的人络绎不绝,把从蒋溪口进去的原本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硬是给踩成了笔直的大路。
原来在那路口,曾经给王况带路去找灰岗岩,并第一个卖了金桔给王况的那个猎户,干脆不去上山打猎了,就在路口开了个小酒肆,直接起了个名叫南山居。除了跟往来的客人说自己当初怎么带了小东家去找石头,小东家怎么在南山下感慨之外,也偶尔给来往的客人带带路,日子过得比以前打猎是舒坦得多了。再加上四邻八乡的若是打得了野味,也都会送到这里来,所以生意倒是很兴隆。
王况也让邝大抽空跑一趟,用了一天的时间,教会了那个猎户几样成本不高,价格实惠的小菜小吃,算是对他当初带自己去找灰岗岩和把原本藏着自己吃的金桔卖给自己的报答。
无心插柳柳成荫,王况的这个举动,让那个叫谢三的猎户很是感激,都不用王况交代,他就成了南山的义务宣传员,告诫准备上山去的客人说,那洞府,虽然小东家是没说不让进,但是为着尊重小东家的师父他老人家,大家还是尽量不要去打搅的好,要是谁一个不小心,将洞内的风水破坏了,那可就是全建州人眼中的生死大敌了。
就连山腰之上的花花草草,也最好尽量不要去折,神山啊,那是不可冒犯的,又用自己举了例子,你们瞧瞧,某自小就开始打猎,就没上过山腰之上一次,这不,某现在的日子,红火着呢。
其实他哪是没去过,他那是懒,山腰之上,基本是没路的,陡峭得很,打猎很是不方便,人的身手再灵敏,在那陡坡上也比不上野兽啊,而山腰之下,坡则没那么陡,野物又多,犯不着累了自己跑山顶上去。
王况把南山的事情做了个铺垫,就不再去管它了,只是偶尔让陈大几个要是无聊了,就去山上看看,表示一下自己对南山的关心。
而他自己,则在开始忙着其他的了,原因是最近林颖芝觉得嘴巴淡而无味,吃什么都没食欲,请了郎中来看,却是说没什么大碍,每个人到了这春夏之交都是如此。
每个人到春夏之交都是如此?那么就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了,等到再在饭桌上吃饭,王况看着菜,也明白了一些,归根到底,是绿叶菜的摄入量不够的问题,自己虽然是搞出了大棚,但是正因为初春的时候,已经可以不用了,就没再种菜,结果就导致了这个时间段上新菜没出,原来种的又都吃完了的现象发生,再看看自己的手掌心,也已经有脱皮的现象。
并不是说有蔬菜吃就可以解决问题,像是瓜果类就替代不了绿叶菜,这点王况是深有体会的。不过,瓜果类替代不了,却是有一样可以替代,那就是花瓣,新鲜的花瓣。
眼下正是白花盛开的时节,建州遍地一到这个季节,就到处开满了白花,王况并不知道这白花应该叫什么,只知道其花可食,其果外面布满了尖刺,也是可食的,只要等到果实由青转微黄,就可以摘了下来,将外面的尖刺搓掉,用石头砸开,去掉里面的籽就可以吃了,小时候他没少吃,不过味道并不怎么好就是,微甜,微酸,涩涩的。
其实不光是白花瓣,一般而言,只要是花瓣光滑的就几乎都可以食用,比如说玫瑰,蔷薇等等的花瓣,看味道而采用不同的食用办法。
建州不光白花多,木槿花也多,都是正当时,白花是灌木,荒地上,山林边最多,野生的,木槿花则多半是长在溪边河边,也多半是人家喜欢那粉红色而种的。
食欲不振的林颖芝和小芣苢被王况拉到了城外,见王况挎个篮子,动手采摘起白花来,俩丫头也就知道王况想要做什么了,自古中原一地就有食花的习惯,不过都是以蔷薇月季居多,其他花倒是很少食的,现在见王况摘白花,心中好奇,自家郎君究竟想做什么吃食呢?
白花摘了是没人管的,木槿不同,那是有主的,因此当王况夫妻三个偷偷摸摸的摘着木槿的时候,远远的就传来人声喝斥,还有人急冲冲的从家中冲了出来。
木槿花是用来煮汤的,倒是不需要许多,有一大捧,大约一二两的样子就能煮一大钵的汤来,所以夫妻三人还没等来人冲到跟前,就已经撒腿就跑了。
或许是从来没有过偷摘人家东西的经历,这让林颖芝和小芣苢俩丫头是异常兴奋,觉得实在【创建和谐家园】,满脸兴奋,红扑扑的,喘着气。林颖芝用小手拍着胸脯:“没想到今日竟然同夫君一起做了回梁上君子。”
¡¡¡¡Ð¡Æ]ÆqÓÐЩÒâÓÌδ¾¡£¬¼ûÄǼÒÈ˳å³öÀ´ºóÓÖ×ß»ØÈ¥ÁË£¬¾Í͵͵ÃþÃþµÄÓÖÃþÁËÉÏÈ¥²ÉÁËÒ»´óÅõ»ØÀ´£¬½á¹ûÓÖÊDZ»ÈË·¢ÏÖ£¬ÄìÁ˳öÀ´£¬Ð¡Æ]Æq¾¹ÊÇÎûÎû¹þ¹þµÄһ·СÅÜ×Å£¬×ìÀﲻʱµÄ¿©¿©Ð¦×Å¡£
来人这会可是不依不饶了,一直冲到王况跟前几步,这才发现原来竟是小东家,连忙停下脚步,很是尴尬的笑说道:“原来是小东家,小东家若是想要这花,只须使人说一声便是,哪能让小东家亲自来摘呢?”
毕竟是摘了人家的花,王况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想了想,道:“某摘这花是为烹一道汤,若是你不嫌弃的话,就在你家烹如何?”
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小东家要在自己家亲自下厨?这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是听错了,使劲的掏了掏耳,疑惑道:“小东家,您,您是说……?”
“没错,某便教你一道应景的汤。府上可有红薯蓣(山药的一种,不是细长的,而是长得比番薯略大的块状,其色紫红,闽北有很多)?”
“有的,有的。油盐酱醋都备着呢,正好灶膛里的火还没撤,小东家还需要什么,尽管吩咐,就是没有的,去买来也是便捷。”王况要教他一道汤,他哪能不乐意,平日里想见到王况亲自下厨都是不可能,可如今,听听,小东家竟然要在自己家里烹食,还要传授自己一道,他幸福得都快找不着北了,忙不迭声的应着,生怕王况反悔,也不等王况再说话,拔腿就往家里跑,边跑边喊:“屋里的,快,快,快,快将灶膛里的火烧旺……”
等王况走进那家里,一家子老老少少都已经毕恭毕敬的站在那等着王况了,案板菜刀全都洗得干干净净的,就连所有调料的坛坛罐罐都已经揭开了盖子,在灶上摆得整整齐齐的。
这道汤其实很简单,王况让那家人搭把手,把一捧的木槿花用水冲掉尘土,放着备用,又让切了快拳头大小的红薯蓣,刨了皮备用。
锅里已经很热,直接加一钵水煮开后,加盐,然后就用刨皮的刨子将红薯蓣一片片的直接刨到锅里去,让它煮一会,又调了些友粉准备勾芡用。这是寻常人家,不可能像富来客栈一样天天都有大骨头汤和鸡汤备着,不然用骨头汤或鸡汤味道会更好,王况在刨的过程中,也跟在一边观看的那家人说了个清楚。
等到锅里的薯蓣都滚了一会后,再将花瓣撒入,搅匀后,舀了两勺调好的友粉倒进锅中,拌匀,等汤开后,滴了几滴油进去,只有几滴,一是王况知道平常人家用油都是很省的,不舍得多用,哪里能像自己家里跟用水一样的用,二来是这汤本身就是要求清淡口,油多了反而不美,几滴只是为了增加亮色和改善一下味道而已。
¡¡¡¡Ö»¼ÓÁ½Ð¡ÌÀ³×µ÷ºÃµÄÓÑ·Û£¬Ò²ÊÇÒòΪÊíÝ÷£¨Ã»ÓкìÊíÝ÷µÄ£¬Ö±½ÓÓÃÌú¹÷ɽҩ×öÒ²ÊÇÒ»Ñù£©±¾Éí±¾Éí¾ÍÓÐÕ³Òº£¬Öó¹ýºóÌÀ¾Í±ä³í£¬µ«ÓÖ²»¹»³í¶È£¬ËùÒÔ¼ÓһЩ¹´ÜÍ¡£
“好了,这汤简单,其色红紫,让人看了会食欲大开,汤滑花脆,口感不错。平日里木槿花多,也不用浪费,一两日喝上这么一钵,可调理身心,算是应景的汤羹,若有其他可食的花瓣,只要其味是甘的,均可用此烹法。”汤已经煮得,王况就告辞要回去了,也谢过了这家人想要挽留王况夫妻三个吃饭的美意。
王况急着走,那是还有许多白花等着用呢,这要是放时间长了,不新鲜了,味道要差了许多。
¡¡¡¡°×»¨ÊÇÒªÓÃÀ´×ö±ýµÄ£¬Ãö±±È˹ÜËü½Ð°×»¨¼@£¬ÒòΪ²»ÊÇÓÃÃæ·Û×öµÄ±ý£¬¶øÊÇÓõÄÃ×½¬£¬ÓÃÃ××öµÄ£¬Ò»°ã¶¼³ÆÎª¼@£¬²»¹ÜÊÇôÌÃ×»¹ÊÇÅ´Ãס£
米是要泡至少三四个时辰后才能磨浆的,不过这对王况来说不成问题,富来客栈里每天都会泡了米以防急用,因此王况就拐到客栈里面,让人按一份糯米,四份籼米混了一大碗磨好后送到家里来,自己就回去等着了。
做白花粿不一定要用糯米,只不过是加一点糯米能让做得的粿更具一些韧性,要是肠胃不好的,可以全部用籼米浆,米浆要浓稠些,以用手捞起后,能流淌下来,但如果手一直在翻却是能保持住为准,因为米的品种不同,要加的水也是不同的,大致就是泡好的米,加水淹没过米一筷子粗到一节指头之间,糯性越大的,加水就少些。
等王况到家,将白花洗净甩干水份后,邝大就将磨好的米浆送了过来,王况在交代的时候,就已经让店里闲着的伙计都挎了篮子出城去采白花了,就等着邝大从王况这里学了去后,在店里做就得。
这都是应景的食物,白花也就开那么点时间,等到第一场夏雨过后,就全都谢了,所以王况也就没打算在店里售卖,而是做了后,有人想学的,就尽管来学就是。花期那么短,又是一开一大片,靠自己富来客栈是不可能来得及做的,等花谢了又可惜了,还不如让大家都学会了,一到这个季节,能多一种吃食,也是不错。
只有木槿花的花期会比较长,大约有一个月左右,要一直持续到六月底才慢慢结束,甚至有的品种的还能在整个夏天都有花,这个倒是可以做为客栈里的售卖汤品,尤其是那红色的汤,瞅着就觉得美,估计会吃的人肯定不少。
因为汤经过勾芡后冷得慢,这也是因为汤稠了后对流速度变慢的缘故,所以王况也就先煮薯蓣木槿汤,这回他用的就是鸡汤了,但不是浓鸡汤,而是一半水一半鸡汤的加下去,这时候的鸡可都是好料,熬煮出的汤鲜美无比,是后世那种饲料鸡拍马都赶不上的,要是用太多,反而会将花瓣的清香给冲淡了。
邝大本身醉身于烹食一行,悟性也是不错的,见王况这么煮汤,就出言问:“小东家,若是其他花瓣也是可以如此的烹煮了?”
“那是自然,只不过要注意下颜色的搭配,还有味道的相冲,这汤是讲究清香爽滑,若是香味太过浓郁的花来烹煮,比如说桂花,反而不美。”
¡¡¡¡ÕâʱºòСÆ]ÆqÒ²ÒѾ°´ÁËÍõ¿öµÄ·Ô¸À£¬½«°×»¨°ê¶¼Èà½øÁËÃ×½¬ÀÍõ¿öÓÖÔÚÀïÃæ¼ÓÁËÉÙÐíµÄÑκÍÉÙÐíµÄÌÇ£¬ÈÃСÆ]ÆqÈàÔÈÁË¡£
白花粿可以做咸的,也可以做甜的,但一般以甜为主,因为白花本身就是微甜,除非说不爱吃甜食的人才会做成咸的,而加糖加盐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意思就是若喜欢甜味重一些的,则可往里面加少许的盐,就能做到只用一半的糖就能达到理想的甜度。
但是加盐的量是一定要控制的,这无关盐的摄取量问题,王况是坚信吃盐多并不会有损健康,反而是吃盐少的才真正会引起这个病那个病的。想想下,每天五克盐,怎么能行?每天从尿液和汗液中排出体外的盐都不止五克了,再加上身体代谢所需要的盐,只摄取五克盐,那绝对是入不敷出的情况。
甜食里面加一点点盐花,可增加甜度,这里面的原理王况说不上来,但却是真实可行的。
¡¡¡¡Ð¡Æ]ÆqÔÚÄÇÈà×Å£¬Æäʵ²¢²»ÐèÒªÈà¶à³¤Ê±¼ä£¬Ö»ÐèÒªÈàÔÈÁ˾ͿÉÒÔÁË¡£Ö»ÊÇСÆ]Æq¶ÔÕâÖÖ³ÔʳºÜÊÇÐÂÆæ£¬Æ½ÈÕÀïÓÖÊǺÜÉÙÀ´³ø·¿×öʵģ¬Ò»Çж¼¸Ð¾õÐÂÏÊ£¬×Ô¼ºÏ²»¶È࣬Íõ¿öÒ²¾ÍÓÉ×ÅËýÈ¥¡£
汤煮好,锅洗净了后,保持小火,锅有五成热(手放锅上,离锅底一尺感觉到微微烫手是十成热,离锅半尺感觉到微烫是七成热,要离锅很近,大约两寸左右感觉烫则是五成热),取了块肥肉,在锅底上,用手轻按着抹一遍,锅底就沾了薄薄的一层油膜(觉得不好把握的,可用毛刷沾油刷一遍,做这个最好是用动物油,不要用植物油),再用勺舀了一大勺揉好的米浆进锅里,用沾了油的锅铲给摊薄了,等到米浆开始凝固并透明,则在上面刷一层油后,翻面继续摊。
做饼状的食物,有一点要记住就是勤翻面,不要让一面烤糊了,只有勤翻,才能做得漂亮,这点不需要王况跟邝大说明,他也是知道的。
等到白花粿摊到两面都有点微微的金黄就行了,白花粿的特点并不是外焦里嫩,恰恰相反,是外韧里脆,白花瓣经过这一过火,里面的水份会流失了些,恰恰是这流失的一些水份,使得白花嚼起来咯吱咯吱发脆,加上白花本身的清甜,这白花粿是几乎吃不腻的,可以只吃它到饱。
¡¡¡¡Ú÷´ó²»ÊÇÍâÈË£¬Ò²Êdz£ÍùÍõ¼Ò×ß¶¯µÄ£¬ÁÖÓ±Ö¥ºÍСÆ]ÆqÒ²²»±ÜÏÓ£¬»¹Ã»µÈÀӺõİ׻¨¼@ÀäÈ´ÏÂÀ´£¬Á©Ñ¾Í·¾ÍÇÀ×ųÔÁËÆðÀ´£¬Íõ¿öÕâµÚ¶þÕÅ»¹Ã»ÀӺã¬ËýÃǾͰѵÚÒ»ÕŶ¼³Ô¹âÁË£¬³ÔÍêÁË»¹Ñ۰Ͱ͵ijò׏øÀïµÄ£¬Ð¡Æ]Æq×ìÉÏ»¹Ò»±ßÄîß¶£º¡°Ôõô»¹Ã»ºÃ£¿Ôõô»¹Ã»ºÃ£¿¡±
邝大见两个主母喜欢,正好还有个锅空着,灶膛里的火也还没灭,看过一遍之后,他就已经学会怎么做了,就在一边也帮着烙了起来,结果两人烙的速度也就将将赶上俩丫头消灭的速度,俩丫头一口气吃了五六张,这才停下来不吃了,倒不是她们吃饱了,而是眼见所剩不多,自己要是全吃完了,王况就没得吃了,更别说王凌和那还在学堂里的王冼兄弟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 千层糕和锅边糊
结果是第二天,富来客栈的伙计们是一个个都吃白花粿饱,原来是邝大回去后,一烙了几锅,那些个伙计一吃就喜欢上了,既然喜欢,得,第二天一早,趁着店没开门,全都出城去当采花大盗去了,将城外四面方圆一里地之内的白花几乎全摘了个空,而头天,他们就早早的多泡了米。
最后是米泡多了,虽然没有全磨完,可是米浆还有太多没用完,这下王况可乐了,好呀,看你们贪嘴,别看那花摘了后看起来是多,可一揉进米浆里,马上就体积骤减,其结果必然是米浆太多花太少。
既然米浆太多,只能是来找王况想办法,王况倒是有些东西是一直想做而没做的,比如说千层糕,还有以前传了出去的锅边糊,一直因为没有虾米,味道一直不如意,不光是许多建安小食铺里不大愿意做,因为味道并不是很独特,就连王况都不大爱吃,现在正好,多出的米浆就拿了来做,顺便改良一下,让锅边糊真正的成为人人喜欢的早餐美食。
锅边糊用的米浆是籼米,不加糯米的,否则太韧,不能入口即化。好在这次加的不多,应该也能够用,要是锅边糊做好了,以后自己的早餐又多了一道喜欢吃的东西。
王况记得自己以前在县城读书,最喜欢到新华市场口的那家锅边糊点里吃早餐,一晚锅边糊,再加两个肉包子,可以吃得很饱,只是后来那家很久就没再营业了,弄得王况几次到县城想吃都没吃到。
以前新华市场那是有许多小吃做得不错的,比如说最好吃的豆腐丸和清汤面就在市场的西面那个小店里,最好吃的老豆腐则在市场东面,临着小圆弧那里,最好吃的锅边糊则是在市场内的西边,最好吃的什锦面和水煎包则在市场的正中间,可后来这些店要么是搬了,要么是不再开了。
千层糕需要四分糯米,六分籼米,于是王况就分了些米浆出来,让人再去磨点糯米浆来掺进去,找了个干净的帕布,将米浆包好,口扎紧了后,用一块木板压在上面,再压了一块石头,让其慢慢沥水,要等到半干才行。
千层糕的做法和年糕不同,年糕主要是以糯米为主,或者说,至少需要六分糯米,四分籼米,而且米降也要压干来,千层糕则是半干,以便在蒸的时候,米浆能均匀的一层一层平铺上去,形成十几二十几个分层。
而锅边糊的米浆,则还要更稀些,以一勺舀起来后,倒下去的时候如流水一般为准,不能成团的。这个倒是好办,掺点水就行。
客栈里豆芽每天都有新鲜的,韭菜也有,基本上,虽然现在虽然没什么应季的蔬菜,但煮锅边糊的材料却是很全,还有从长溪那运来的虾米,这可是锅边糊里必不可少的一道材料。
至于其他材料,一般常用的不外就是韭菜,豆芽,青菜叶,萝卜刨丝,葫芦也刨丝,喜欢吃什么的,就放什么,并没限制的,就是大白菜帮子切丝下去也是好吃的,只要保证一个材料是脆生的就行。
拍了蒜,切了姜米,等锅里七分热的时候,加冷油,蒜,姜和葱头丢进去煸香后,淋酒,再加小半锅高汤和水(骨头汤最佳),盖上盖煮着,让邝大帮着切了些肉丝,用少量的友粉,盐和酒抓匀了,倒入另一个水开了的锅里,捞一遍后起锅(肉一定要用淀粉抓过才会滑嫩,事先用开水捞一遍,也是要把肉表面的淀粉烫熟,免得入锅后,汤会变稠,这汤一稠,当顿是好吃,可要是放的时间一长,就很难看了)。
等锅里的汤开了后,王况用一把大勺,舀了满满一勺的米浆,盐着锅边均匀的划一圈,米浆就在汤面之上,锅边下挂了薄薄的一层(这便是锅边糊的名字的由来),然后汤内加盐,将烫得半熟的肉丝丢进去,豆芽,萝卜丝也丢了进去,盖上盖继续煮,等到锅内的汤又沸了后,揭开锅盖,放切好的菘菜丝,虾米少许,然后直接用铁勺将锅边上已经半熟凝固了的米浆刮到锅内,撒入虾米,搅拌几下,淋少许油,加一点酒,等开了后,就可以起锅了。
一锅的锅边糊煮好,还剩得差不多可以煮三四锅的米浆,王况就不动手了,让邝大和王师傅他们几个自己去做去,孙嘉英这两天不在建安,去分号巡视去了,不然的话,邝大他们也还得等孙嘉英学会了之后再学。
蒸千层糕的米浆还没压成,王况就端了满满的一钵锅边糊跑到了堂前,让伙计帮着给店里的客人每人分了一碗,说是免费送的,这也是为的以后打广告,伙计们都明白这点,王况这么做,那就是店里以后要长期做了,自己要吃,以后有的是机会,不急呢。
王况自己也盛了一碗,里面加了不少的辣椒浆。吃锅边糊,他喜欢吃辣的,不管是什么天,哪怕是三伏天,这一碗又热又辣的锅边下肚,冒上一身汗,要多舒坦就有多舒坦。
等他这一碗吃完下肚,第二锅的锅边也得了,邝大紧着让人给王家里送去,说是给小东家家里的那些人先吃,又做起第三锅来。
这时候千层糕的米浆也差不多了,这个不能太干,要在勺上能挂住成片状的流下来最佳,王况用手试了试还压在石头下的米浆,已经几乎见不到手指按下去就能出水的地步了,不能再压了,再压就太干了,赶紧的让人将石头搬了下来,倒出半干了的米浆,正好,手一捞能从手缝中流出,但又不是成水状的。
另一口锅上,早就架好了蒸笼,火也烧得很旺,这时候已经开始滋边快开了,王况让人将红糖找了来,按一斤米浆三两糖的比例加了进去,混合均匀了,直接用勺舀起一勺,倒进已经铺好了巴蕉叶的蒸笼里,调好的米浆自己就能在成熟前,在蒸笼内均匀的铺开。
只舀了一勺,王况就让将蒸笼又盖上,蒸了盏茶的工夫,揭开盖,里面的米浆已经开始凝固,就又加了一勺进去,盖上盖继续蒸,如此反复,一直到最后一大勺铺上去后,与蒸笼齐平,这才盖好盖子,让人将缝隙都用湿的纸贴上,不要跑了汽,又让加大火,蒸了半个时辰,这才说道:“得了。”于是起锅撤火。
孙二心急,王况这才说声得了,就拿了双筷子要去挑一筷子来吃,被王况一手拍在他后脑勺上:“急什么,这是要等冷了来吃的,你这用筷子挑,简直是瞎闹。”
见平日里威风凛凛的掌柜被小东家教训,不少伙计就捂着嘴偷偷的笑,孙二眼一瞪:“笑什么笑?你,你,还有你,去外面照看着客人去。”
几个被点了名的登时就垮了脸,哭丧着走了,也不是说孙二欺负他们,孙二现在是个掌柜,可也总没个正型,还是和以前当伙计和管事的时候一样,和伙计们打打闹闹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他们只是觉得没吃到第一口,或者说没机会吃到第一口,有些遗憾而已。
一直等到一个时辰过去,锅边糊全都煮完了,王况这才让人将千层糕端到一边的桌上,这个蒸笼是可以拆卸的,只需要将外面的几个插销拔掉,就可以将边上的一圈和底分离。撤掉蒸笼边后,王况拿了刀,将已经半冷变硬了些的千层糕像切豆腐一样切成一块块菱形,也不管孙二在旁眼巴巴的瞅着,自己拿起一块就吃。
孙二见王况开动了,赶忙的也拿起一块,这一拿起来,他才明白刚才王况为什么不让他用筷子挑了,敢情这糕竟然是分了一层一层的,煞是好看,而且因为加的有籼米多,所以粘性不高,相对来说,还更是滑嫩些,他要刚真的拿了筷子去挑,怕是挑也挑不起多少来,还会把那一层层的分层个挑破了,不好看。
千层糕又叫凉糕,水糕,就是相对于年糕要热食而且水份少而言的,年糕若是冷食,则很硬,只有加热了后才会软乎,千层糕不同,热的拿不起来,一拿就散,只有冷了后,才能拿得起来,放在手里,颤微微的,和果冻很像,咬一口下去,滑滑嫩嫩,几乎可以说是入口即化,那甜瞬间便充满整个嘴巴,可以说和年糕的味道口感都是迥然不同。
喜欢变着花样吃的,还可以一层一层小心的揭开来吃,这也就是千层糕的另一个特点,只要稍微小心些,可以一层一层,一片一片的揭了下来。
林颖芝那里自然还是少不了要送去,王况自己边吃边想着,要是将千层糕的烹饪方法和锅边糊改进后的方法传出去,建安小食铺就又能多些花样,不要别的,只是千层糕这一项,因为是冷食,可以在家里蒸了后挑出来卖,最是适合那些没有本钱租店面,也没本钱支个摊子的小户人家做了来卖,挑在肩上,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就行,虽然不能赚到大钱,但慢慢的积累,也是不错的一个营生。
不过如今的建安小食铺掌柜差不多都在外地,只有少部分在周边县开店的能赶得回来学,大部分人还是要等到年底了。
现在可以说,整个建安,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营生,有的是家中田地不多的,就干脆将田卖了,专门从事小食行业,有的则是在农闲时候,做些外快赚点小钱,比如说去采些野味来卖给富来客栈和其他酒楼食肆,或者说下河捞鱼捕虾等等,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想让人真正把田地放了,全力去做其他营生不大可能。
更何况王况也不愿意劳力全流失了,田多地少,田还是要人来耕种的,所以,他并不刻意的引导人们去从商,想要商业发达,首先就必须是农业上的产出足够人吃饱,而且有剩余,否则一切就将如同没有根基的大厦,风轻轻一吹,就轰然倒地。
实际上,社会的发展,就是必须建立在人们能吃饱穿暖,能吃好了,能穿好了,不愁没地方住了,才有可能说有精力,有能力去发展其他的产业,也就是说,吃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最基本基础,没有这个,其他即使一时间发展好了,也是泡沫,一捅就破的。
要是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你跟他谈什么服务行业,什么其他行业,全是扯蛋,饭都吃不饱,饿都要饿死了,谁有那个闲工夫去管其他的?
自然现在的建安并不愁吃的问题,所以王况现在的任务已经从解决吃的问题上转移到了吃得好的问题上,也就是要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钱多了,而且没了后顾之忧,这才会想着花钱,就会有需求,有市场,才能催生其他的产业快速发展。
要解决后顾之忧,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说孩子们的将来,你得给他们画出个蓝图,让人们看到希望,不用愁孩子将来的问题,还有老了怎么办?要让人们相信,老了后,还能享福,这也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
还有个看病的问题,小病小灾的没什么,可若要是来个大病,许多人家依旧是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因此上,许多人有点钱,都会存了起来,以防不测。
可以说,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之后,还必须解决了住的问题,将来的问题,看病的问题,人们这才会安心的花钱,放心的花钱,有了钱,经济也才能真正的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是急不得,一切,还得等到今年的秋收后才能见分晓,如今建安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采用了深耕密种的方法,只有一些太过偏远的地方来不及通知到。建州的衙役书吏并不多,就是全都派了出去通知也不行,有的村子,只有那么三两户人家,简直就不能算是一个村子,最多是散居户而已,而这种地方,往往又是路远难走,甚至有那么一两个地方,书吏们是一直不知道的,直到这次需要他们挨家挨户的去了,才发现竟然还有这么个村子存在。
这里许多地方等到衙役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早就将秧苗插好了,又没准备多余的秧苗,只能是告诉他们,可以深耕密种,不相信的可以抽了空,到外面去走走,看看如今其他人家是怎么种田的,到了秋收的时候,再去验证一下,别人家的田一亩收多少稻谷,你自己家的一亩收多少,两厢一对比下来,就是不相信的,事实摆在那里,明年也就会用深耕密种了。
但这样的人家,还没占到建州的百分之一,只是那么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人而已,对建州的收成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提。
秋收后,就算是真正解决了吃饱问题了,然后到了明年,就会有人因为亩产量高了,而少耕种那么一亩两亩田,比如说家里有十个劳力的大家庭,原本是需要十个劳力都窝在家里种地才能填饱的,现在只需要六七个劳动力就行了。
如此一来,肯定会有那么一两个劳力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能赚钱的行业,以前就是想从事能赚钱的行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是大家都这么去做,没人种地,粮食哪里来?
因此王况也很理解,为什么自古稍微有点见识的君王,都是将农放在首位,只有农搞上去了,其他也才有机会去想去做。
等到家家户户的粮食都存够了,够他们吃上个三两年了,民众们这才会放心大胆的将劳力进一步的释放出来,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今后的前景是可以看得见的,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放言说解决了吃得好的问题。
等到吃得好的问题解决了,那才是经济真正飞速发展的时期,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你官府去引导,人们就自己会去寻找机会。从解决吃饱问题到解决吃好问题,这里面没个三四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王况也有心理准备,反正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只要玉帝老儿不提前召唤自己,只要那只幕后的手不会太过干预,让自己放手去做,那么,十年之内,建安,将绝对不会输过其他任何一个除长安和洛阳以外的城市。
更重要的一点是,都不需要十年,建州就能很轻松的步入上州的行列,现在,只等着秋收一到,王况就可以让黄良上书申请建州从下州升格到中州了。而从中州升格到上州,大概只需要三四年的工夫也就行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实在是太落后了,而几乎天下各州,除了淮扬,除了长安和洛阳,其他的州,其上交的税粮,绝大部分都是靠的农业税得来,商业税则少得可怜。
而建州呢,已经从王况刚来的时候,商业税只占百分之一不到变成了现在占了三成。这里面还有不少是被黄良在王况的建议下截流用来建设了的,不然的话,去年底,建州就已经有资格去申请升格了,虽然批不批是另一回事,但起码,这样的速度,即便是不够格,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
第二百五十九章 引水工程
建州的田都已经插了秧苗下去,农户们又都闲了下来,因为看水啊,驱赶鸟雀呀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白天去河里抓鱼,去野外寻菌挖白蚁的时候,或者说赶了牛羊出去放着的,就可以去做,大人们只需要在夜里,睡到田间搭好的棚里,晚上起夜那么一次两次的去看看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