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8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ÔÆ÷⽫¾ü£¬´ÓÈýÆ·ÉÏ£»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正六品下;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副尉,从六品上;

        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正七品下;

        怀化中侯,正七品下;

      ¡¡¡¡ñ´÷âУ´ÓÆßÆ·ÉÏ£»

      ¡¡¡¡ñ´÷⸱´ÓÆßÆ·Ï£»

        归德中侯,从七品下;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辱副尉,从八品下;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正九品下;

        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一共是三十级,四十三个职衔,比之后世的军衔要分得更细,更复杂,这其中有不少的职衔同时也是爵衔,比如致果校尉和致果副尉。

        一般可以这么理解,大将军相当于五星上将,游击将军以上则相当普通将军(含准将或大校),归德郎将以下,怀化司戈以上则大致相当于校官,剩下的则是尉官,至于火长,伍长,则是相当于普通士官,队长一般都由级别低的校尉担任。这样分并不是很准确的,但大体上能对上号就是了。

        这一套制度是基本沿袭了汉武帝时的设置,一直到宋明,有的皇帝是干脆直接照搬,有的则是稍加改动,或增加一些衔职,或减少一些衔职,或是改掉个别名称,但改动的地方也是很少,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

        王况可没那么多心思去记忆这些,文官的那一套品级,都已经让他头疼万分,到现在,当宣德郎也两年多了,还是没记全,要让他再记一套军职,他才懒得干,所以,既然李业嗣是他修路的坚定支持者,就全一股脑的推李业嗣头上了。

        反正随军来的还有工部的匠官,路该怎么修才好,就由这些专业人士去把握,丹霞地貌的好处就是你只要开了山,将路铲平就行,根本不必要再挖坑夯土,要夯土的那段路,在饶州境内,就让饶州官员去头疼吧,王况捏准了他们不会乱来,放心得很。

        王况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了慎家的抛秧试验中去,这个春天,他几乎都忘了睡懒觉是什么个滋味了,天天早上早早的就起来,吃过早点后带了三白,骑着马嘚嘚的往那片田里跑,有三白在,他省事许多,双手完全可以不握缰绳,只管扶在马鞍上,闭着眼身子随着马的小碎步,一颠一颠的,如同坐轿子一样摇摇晃晃的打着盹就好了,到了地头上,三白就会撒开楸着的马耳朵,转身吊在王况胸前,王况也就知道,地头到了。

        本来王况开初还想着说,自己也不是没大杀器的,马蹄铁和双蹬啊,可以搬来给李老二用用,但是当它得到这匹徐吃货特地帮他选的马后,就死了心了,为什么,马蹄铁早有了,双蹬也是早有了,之所以不能在民间普及,主要原因不外是铁的管制制度而已,但在军队里,没有哪匹战马是不配双蹬,不钉蹄铁的。

        也只有王况,运气好,一来就直接的和林明黄良搭上了线,几乎没有感受到铁器管制带来的约束,想用多少铁开口就是。也是直到了要改犁了,看着那硬木做的犁刀,王况这才第一次感觉到唐时的铁的缺乏来。

        找铁矿不是办法,唐兴境内的临江村边上就有一个硫铁矿,具【创建和谐家园】置王况不知道,只知道不远,可找到铁矿有什么用?在这冷兵器时代,铁,绝对是属于管制商品,哪怕你开得再多,也不可能让农户们都用上铁制农具,肯定是优先用到军事上的。

        再者,王况也早就把初中化学里学到的铁矿冶炼办法全还给了老师,如同水泥一样,只知道大概原料,但具体到配比,具体到温度什么的这些细节,已经全丢到爪哇国去了。细节决定成败,要把这些细节都摸透了,只要肯投入,也不是做不到,但犯得着么?

        你要水泥?水泥能比捣了糯米饭的三合土硬多少?王况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节目,出土的一个棺椁,最外层就是用的捣了糯米饭的三合土糊上的,坚硬如花岗岩。如果要自己去研究水泥,算下来,自然还是三合土合算,亏本的买卖,王况不做。

        铁也一样,这时候的冶炼技术并不发达,冶炼出来的铁比青铜好不了太多,又发脆,稍微一受重点的外力,就完完了,在农具里还不如黄胆木(闽北叫黄胆芪,因其木色嫩黄如胆汁而得名,但凡是一把木匠师傅很喜欢的刨子,其本体基本都是用它来做)好用。

        黄胆木闽北漫山遍野都是,这个木头的好处就是和泥土尤其是田里的泥摩擦后会变得很光滑,这个光滑并不是说木头的质地被磨损后产生的,而是在摩擦过程中,将表面的质地挤得更扎实产生的,经过磨实了的犁刀寿命并不短,一年一换就行,这和用铁刀也要一年一磨差不了多少。黄胆木的本身质地又硬,还保留了木材的弹性,可以说是硬度和韧性全都具备了,因此现在新做的犁,用的基本都是黄胆木做的刀。

        用黄胆木的成本可以说比用铁便宜许多,只要将犁刀做成可拆卸可更换的,磨损了后再换个新刀就成,那么多山,那么多黄胆木,可以说,做一把铁犁刀的钱都够做几十把黄胆木犁刀了。

        当然在锋利程度上,黄胆木肯定是远不如铁的,可这又有什么?这是水稻田,不是旱田,那田里的泥,初春一放水沤上几天后,随便手一插就能插很深进去,锋利与否,在水稻田里并不是很重要。

        王况是让慎家的人每丘田都用不同的抛法插秧的,有的零乱些,有地整齐些,有的每茬的秧苗多些,有的少些,犁地的深浅也是不一的,可以说,十几丘田,没有一丘田是一模一样的。王况这些天要做的就是监工的工作。

        这第一次,王况只能是自己辛苦些,带着慎家的种田好手在身边,自己每交代一句,那几个种田好手就在田边立上几根桩子做好记号,免得这到秋收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忘了哪丘田是采用什么办法作业的。

        等到秋收后,确认了拿种办法更好,或者说,收成不如意而否定了抛秧法后,王况就可以又继续当他的甩手掌柜去了,田地的收成,关系到温饱问题,也关系到能不能吸引来更多的流民,一个劳力能干的究竟是有限的,撑死了,一个劳力只能耕种这么多田,所以,亩产就成了关键。

        人口问题又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商业能否发展起来,你有这么多的商品,就得有这么多的人来消费,这么多的人,又必须得有足够的钱,所以,一个州一个县能不能发展起来,并不是说王况手一点,出个主意,嘴巴一张就能来的,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少哪个环节都不行,没有民众的支持也就更加不行。

        慎戥也和王况一样,很是关心这十几丘田的问题,三天两头就往这里跑,他从唐兴赶到这里,可比王况远多了,但每次都能比王况早到顿饭的工夫,不过他也是看看就走,没多呆,有王况在这里,比他在要强过许多,家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呢,他来,也只是因为王况来,所以才要来表示表示下自己的支持。

        王况也是知道这点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二人见面了,也没那么多客套话,大多只是哈哈两句:“吃了么?”

        “吃了。”仅此而已。

        不过,今天慎戥却是专门等着王况来的,远远的见到王况,就迎了上去,照例是哈哈两句后,他也不废话,直奔主题:“敢问小东家,您那是不是还需要花梨木?”

      第二百五十二章 聚财之木

        一直以来,慎戥都认为慎家亏欠王况太多,虽然现在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王况,王况要做什么,慎家必定是除了孙家之外第一个跟上的。

        可事情的源头在哪?还不是王况一开始给了慎家那么大的便利,之后又都是有了什么新东西,总是让慎家第一个跟上,这才使得慎家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从唐兴中等之家一跃而成唐兴首富?说当初是中等之家还是有点夸大的,充其量不过是有那么一个连管家都算不上的管事和几个家人而已,田产也是少得可怜,比之于原来的首富,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可看看现在,田有百顷,山有千顷,家里面管家都好几个,分别管着不同的事情,各房的家人和丫环加起来都上百了,自己呢,这两年也一口气纳了三个妾,其他各房也都或多或少的纳了一个两个,眼瞅着慎家就此兴旺发达起来,这些比起自己家对小东家的支持来,算得了什么?

        尤其是王况那一句:“你们慎家办做事,某放心。”就让慎戥更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而死的感觉来,他并不知道,王况这么信任慎家,只是因为慎家在几百年后,会出现一个叫真德秀的人。

        因此上,王况曾经留意过什么,喜欢什么,慎戥也都一一的记在心里,王况说要种花梨木,他们就发动了家人族人去漫山遍野的寻树苗,移植到自家山上,又派了个家人,别的都不做,一年到晚就只管着照料花梨木,只管去山上找上好的成材木头。家里的老沉塘木早就用光光了,现在沉在塘里的,都是这两年陆续找到的粗大木头,他担心王况万一哪天又想起了要用花梨,找不到上好的木头。

        如今慎家种的花梨也近千棵,要是算上其他跟着种花梨的人家种的,几千都有,唐兴一地,种花梨的这两年不少,有些是当初王况说要种而去种的,有的则是因为慎家发达如此迅速,慎家做什么,他们也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做的。

        但是王况这两年似乎就是忘掉了花梨木,再也没提过一句,慎家自然是不担心,自己家大业大,并不用指望着在花梨上赚一笔,但其他人家不同,他们见了王况几年没说要花梨,有的人就急了,就托了慎戥前来打听打听消息。

        都是乡里乡亲的,慎戥也是不好拒绝,正好,年前,那个看顾花梨的家人回报说是在南山的半山腰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一棵一人都合抱不过来的花梨木,若是去掉外面的白皮,里面的木料也至少能有两尺来粗,这是一棵生长了好几百年,甚至千年的花梨,如此粗的木料着实罕见。

        更难得的是,花梨一般都是十木九空,也就是说随着树龄的增长,木材本身会从内部开裂收缩得更加紧密,从而形成一个个空洞,树龄越长的这样的概率就越高,但是那个家人说,他拿了块石头,仔细的从上到下都敲了一遍,发现这棵花梨竟然是罕见的全实心,没听到任何一点点的因为有空洞而发出的异常声音。

        这样老的木料,都已经不用沉塘了,伐了来就能用上,比之于那些沉塘十年的木料还好好看,还要坚硬。若是能再沉塘十数年或者几十年,恐怕其价都能直追同等重量的白银。

        南山,那岂不是自己后世的家的后山?王况一听慎戥将话说完,心里一动,南山可以说是当地的神山,山上几人合抱粗的树木,尤其是樟树,即便是在后世那样滥砍滥伐的情况下,也是随处可见,没人敢去动上半分的。

        王况记得南山北面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个山洞,洞里有石桌石凳石床,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没人知道是谁住过的,当地都传说是有人在这里修道成仙,都存了敬畏之心,很少有人去打搅,洞里经常还能见到狐狸的身影。

        后世的寿山村,肯定不会是自己的,将田黄埋在那不现实,只能是运了回来再埋,可偏生,后世的王况一家,却是唐兴当地的外来户,没有自己的田地,没有自己的房产,唯一的几丘田,也因为高速公路的修建,队里以他们家是外来户的理由,提前收走了,一分钱的补偿款都没拿到。

        只有这个南山,阿哥自从工作调动后,自己一家在这山脚下一住就是几十年,虽然住的是单位的房子,但是,这个南山的山腰之上,却是当地的村民从来也没有去打过主意的,那些个痞子行径,王况清楚的很,自己后院里一棵并蒂的金丝楠木,都已经长到合抱粗了,每到夏天,远远的就能闻到楠木散发出的好闻香味来,他们竟然敢下药将树给药死,以此来逼迫自己家将楠木卖给他们,好在王况深知楠木的贵重,多次打电话回去制止,不然的话,可能几千就被人扛了走了。

        王况穿来前,一根直径三十公分左右的楠木料,已经被炒到了几百万以上,那些个痞子竟然想只用几千就将木材扛走,尤其还是最贵重的金丝楠,其心之贪,其心之恶可见一斑。但就是如此,那些痞子也是从来没有去打过南山顶上的千年百年老树的主意,那山洞里的石桌石床依旧完好的保存着。

        慎戥的话,引起了王况的极大兴趣,那个山洞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开凿而成,那么这个时候山洞应该也在,如果这时候就有石桌石床的存在,或许,将田黄埋在那里是个选择,即便是不埋,只要随便的往那里一堆,相信也不会有人会想到,这些山洞里的,看起来似乎是满山上遍地都有的石头,竟然是价比黄金贵的田黄。

        山上石头很多,没人会闲着蛋疼跑到山洞里去搬石头做什么,尤其是那被视为圣地的山洞,如果这时候就有了石桌石凳,那么就是安全的,如果没有,那还得防着后来住进去的人的破坏。

        “南山是神山啊。”王况悠悠的,在慎戥小心的等着他的回话的时候,冒出了这一句。

        “神山?”慎戥一听就吃了一惊,如果说这话是别人口里吐出来,他是不信的,但这话却是从王况这个传说是星君下凡的小东家嘴里出来,那就不可能是无的放矢了。

        “小东家,您说南山是神山?”慎戥被王况这一下冲击得有点发懵,怀疑自己听错了。

        “是神山啊,想当年……”王况依旧是抬头望天,他想起了曾经在南山钻山涧,钻野猪道的日子,那个时候,还在上小学的他,中午都是早早的一吃完饭,就跑到学校里,和伙伴们一起上山捉迷藏,采野果,虽然活动范围只是在山腰之下,但那种欢乐是其他的娱乐所不能给他带来的。

        王况又走神了,他这一走神不要紧,倒是把个慎戥给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想当年?是哪一个当年呢?莫非是小东家真的是星君下凡,莫非小东家当年曾经在那里修炼的?莫非是小东家正是因为曾经在建州修炼,了解自己慎家,才会对慎家如此的看重?种种的疑问升上心头,不过,他却是不敢开口询问。

        回过神来的王况一看慎戥的眼神,也是吓了一跳,可别以为我真的在那山上呆过,那成什么了?妖怪?修炼成精的鬼?这个联想可不好。

        “哦,是那个教了某许多学识的大德,他说这是座神山,山上,应该还有个山洞的。”王况回答起来是脸不红心不跳,谎言重复说了多次之后,就连王况有时都会有那么一丝的恍惚,说不定,自己真有这么一位“师父”?

        那个疑似王况师父的“大德”,简直就是绝好的盾牌,一有问题,马上祭出来,管他什么问题,全给挡下,反弹到十万八千里去,慎戥也不例外,王况这么一说,就闭口不问了,神仙做事,神仙的来历,可不是他一个小小凡人能打听的。

        问是不问了,但心里却是打起了鼓,小东家的“师父”说那是神山,那么,就一定是神山了的,说不定,那里还是小东家的师父曾经修炼的所在,不然的话,小东家怎么连那里有个山洞都知道呢?

        既然说了南山是神山,那么那棵花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砍伐的了,不光是不能砍伐,还要加以保护才是,怎么保护呢?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修个小庙小庵或者小观,无人看管的那种,隔三岔五的去上上香,有一个小庙做掩护,哪怕是再穷凶极恶的人,也是不敢乱动庙周围一丈内的一草一木的。

        南山顶上无战事,就是后世最激烈的战争年代,福建省委躲在那上面也是安然无恙,这点王况是知道的,所以,战火,最多只能烧到半山腰,现在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南山顶上的山洞是不是还是自己记忆中的老样子,若是,那么就说明一千多年是没任何变化的,田黄摆在那里也是安全得很,尤其是那个石床下,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

        只是,王况对慎家派了去管理照料花梨的家人很是感兴趣,要知道,从慎家到南山,足有近两百里路,中间还隔了个樟元山和大胡岭,他竟然能跑到两百里外的南山来找花梨,还能爬到山顶上去,可见这个人在花梨上是用了心的。

        问了慎戥才知道,这个照料花梨的,是他慎家本族中子弟,算是亲眼见到慎家跟在王况后面一步步的崛起的,既然小东家喜欢花梨,那么,不要说什么感恩啊什么的话,就光为家族计,他就已经很是上心了。这也是他去年冬闲了下来,没事情可做的时候,就到处的去打听,哪里有好的花梨,结果还真被他从一个猎户口中打听到了这么一棵,上去看了后,确认是极品的,这才回来报告。

        至于山上有没有山洞之类的,那不是他关心的范围,所以也是没有留意,但既然王况说有,慎戥也就留下了心,准备回去让那人再跑一趟,查明了位置后,带小东家去一趟。

        小东家刚刚的神态,已经很是说明问题,说明那个山洞应该是小东家挂念的地方之一,或许,就是他“师父”修行所在呢。

        既然有人关心花梨的出路,王况总是要表态一下,闽越花梨的珍贵,在王况心中比黄花梨还要高许多,两种木材做的家具,王况都见过,总体来说,闽越花梨的纹理更细腻,更丰富多彩,颜色又是紫红色的,显得稳重厚实,尤其是经过沉塘在淤泥里埋了几年十几年的老花梨,色泽黝黑发亮,更显庄重华贵。

        闽越花梨的比重也更重些,这些区别,主要还是气候有关,黄花梨的生长环境更好,气候更温和,生长速度更快些,质地也就更疏松一些,而闽越花梨所处的地方更冷,生长也就更加缓慢,纹理自然就更加细腻丰富多变。

        后世的山上,已经找不到一棵花梨了,几乎都已经灭绝,这让王况很心痛,既然自己来了,就不能让它重蹈覆辙。

        怎么办呢?若是这时候就开始大肆的利用花梨,恐怕不用几百年,就会灭绝了,只有加以保护起来,做到合理利用,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8 10: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