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5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况一看,好么,你们这是在抱怨自己子弟报告不详细么,这还了得?我建州如今还得靠他们帮衬着,别拖后腿呢,你这一不满,若要是有那么几个受了委屈,怠工起来,那还叫我建州怎么发展?王况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把建州看成是他的了。

        “今年能有如此大的阵仗,况也是所料不及的,不信问问,在座的,有哪个能想到今年能有如此大的阵丈?要早知道阵仗不小,况也早就差人去请几位哥哥了。”王况笑着打圆场。

        “咦,这倒是奇了,竟然连二郎也有拿捏不准的事了,那么说来,明年场面恐怕更大了,不行,某非来不可。”俩活宝哪里还不知道王况在为自家子弟说话,既然王况给了台阶,那就顺着下吧,好歹这些子弟可是族中未来希望所在,一个家族,光靠一两个人是撑不久的,得大家伙齐心协力才行。

        这几家的族中子弟面对着王况的,都很感激的冲王况笑笑。自古以来,所谓家国天下,是先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天下。考虑问题,也几乎都是先家后国,然后才是天下,这就是为什么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说平天下治国齐家了。一定是要先把家安定好了,才能谈治国,把国治好了,你才能放眼天下,想打谁就打谁,国君指到哪,全国民众就打到哪。

        一国是由无数的家组成,但是这些家可以组成任何一国,而一国,可以离了几个家,但不能离了所有的家。所以,一直以来,天下家族,不论大小,富贵贫穷,并不关心是谁当皇帝,谁来管这个国,只要自己家族好就行。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点,先出现了家,然后出现了族,最后才出现了国,可以说,国,就是家的产物。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家族的利益永远是优先于国之利益的。这是人之常情。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把国之安危系于自身上,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就没必要有国的存在了,都是圣人,都是礼让万分,都是处事公正,还需要什么管理者呢?正如普通百姓,他们只为求得温饱,求得安定就行,要求并不是很高。而当一国之君,能将天下百姓之福时刻记挂在心的,通常百姓便会拥戴你,反之,则没人管你死活。所以李老二才有了那句:君若舟,民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家族也是如此,你要想让家族中人都维护家族利益,那么家族首先就得维护子弟利益,不能随便就找个由头给谁难看。俩活宝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王况一给台阶,他们就立马二话不说,就坡下驴。

        “嘿嘿,你们要来,当然欢迎。”对于他们想来,王况肯定是欢迎之至的,这俩活宝一来,定能将流水大席的影响快速的扩散开去,那么,举办全国性的大赛也就为时不远了。

        当然了,要想举办全国性的赛事,以现在的交通条件来看,一年一次肯定是不现实,倘若有西域的厨师要来参加,光是来建安,路上就要花去大半年时间,一来一回,那就是一年多,你还让不让人干活了?

        不说西域,就说长安吧,长安到建安,一来一回也要四五个月,加上准备的时间,一年里,就有至少一半的时间要花在流水大席上,厨师还是要工作的,不然靠什么来养家糊口。

        所以,即便间隔最短,也必须要是两年一次,后世的全运会都要四年一次呢。

        如果按州来定的话,各州可以每年举办一次,然后每年各州的前十名可以参加道内的比赛,各道可以每两年举办一次;各道的前十名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考虑到准备时间,全国性的比赛三年举办一次就好了,三这个数是个吉利数,讨个吉庆,而且时间上也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当然全国性的举办地,王况还是要放在建安,除非李老二发话说,要放长安了,那王况没话说,但要放其他地方,他可就没那么大的兴趣了。

        本来这流水大席就是王况为了快速发展建州的策略之一,你要放其他州去,就相当于平白的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不要说王况不乐意,就是建安百姓也不乐意。

        看来,得尽快的扩大影响,尽早的在建安举办第一次的全国性大赛,只要举办一次,就能扩大建安在烹饪界内的影响,多举办几次就能坐实了建安在烹饪界“圣地”的位置,靠一次两次恐怕是成不了圣地的,有了第一次,那么再办第二次也就顺理成章,等到影响力大了起来,建安自然也就成了烹饪圣地了。到时候还有哪个地方敢争夺举办地的?

        因此,俩活宝一说要来,王况自然就是举双手欢迎,不光是欢迎他们来,还下了决定,不管明年来建安参加流水大席的酒楼客栈有多少,后年,一定要把全国性的大赛办起来,也不管会有多少人来,先把这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赛给坐实了再说。

        当然了,既然要办全国性的,第一次么,也没必要让各州先办,完全可以动用长安建林酒楼和金陵星君酒楼及池州杏花村的影响力。这三个地方现在都已经是本地的翘楚,若是他们都参加了,在跟风之下,其他酒楼会来的恐怕也不少。

        然后就是让这三个酒楼回去后,都在当地举办大赛,胜者才可来建安参赛,池州,扬州,长安,三个地方的优胜者都来建安了,其他地方能不来么?就是其他地方想也搞个全国赛事,但人气肯定是比不过建安的,最后只能是还没长成,就被扼杀了。

        一听王况说想明年办个全国性的烹饪大赛,程处默他们就来了兴趣,直说这个好,不错。

        现在他们就指望着建州早点升格到中州上州,族里的宝可几乎都押在这呢,因此,对于王况说要放建安办,那是二话不说,极力支持。尉迟保琳这家伙甚至又动起了到洛阳买下一家酒楼玩玩的心思,说是再加上东都,这影响力就很大了。

        这倒是个好点子,既然要买,干脆就还是分份子,还是按当初在长安商定的办法,程家,尉迟家,李家,秦家,林家和王家各占一成半,剩下的一成,就给酒楼里的掌柜和管事留着,功劳大的,就分一点份子,让他把酒楼当做是自己的家。

        富来客栈早就这么分了的,帐面上,是王况和孙铭前各占一半的份子,但是分红的时候,他们都只各得四成,剩下的两成里,孙掌柜就占了半成,孙二,李大胆和几个分号的掌柜管事加一起占一成,其他伙计合起来占半成。

        所以,富来客栈这几年里,根本都不用王况和孙铭前监督,全都是积极性高得很,这里面可有自家的一份呢,那得尽心做好了,生意越大,年底的分红就越多啊,不光这样,到建安其他酒楼客栈看看,哪家的伙计不比富来的多上一倍?因为富来的伙计都说了,这多一人就多一个分红的,还莫不如自家多干点实在。

        也正因为如此,富来的伙计个个走起路来都是脚下生风,端起菜来,那都是一端就是十碗八碗的,这里面就数以前的孙水根厉害,能将二十几份的交叉菜肴摞起半人高,稳稳的端到堂前,晃都不带晃一下的。

        如今孙水根虽然是升了管事,但一碰到堂前忙起来,他也会跑去露上一手,不说其他,就光这一手绝活,他就收了几个徒弟。

        也有其他酒楼许了高报酬来富来挖人的,对这点王况并不加以限制,来去自由。以前是需要保密,所以会有点限制,现在菜式的做法基本都公开了,除了暂时卤味要保密外,其他的,基本大家都会了,没什么密可保了。祝四娘子原来就是孙铭前的亲戚,现在又和王家结了亲,那就是谁也请不动她走了。其他人,爱走就走,富来根本不挽留,甚至要走的,都会欢送一番。

        不过这几年下来,富来客栈的老人们是没一个走的,走的都是那些来不久的新人,这些人多半是对年底能拿到多少的红利没底,又或是因为是外地来的,对富来的将来没多少信心又贪图了其他酒楼开出的高薪才走的。

        富来的老人们可都是一直看着富来成长起来的,年底拿到手的也是一年比一年多,眼看着小东家的手笔越来越大,他们才不瞎,才舍不得走呢。

        至于说洛阳的酒楼要买哪家,这个就由尉迟保琳去操办就是,正好他闲得无聊,给他找点事情做做。

        再者,王况对洛阳的酒楼并不熟悉,去那也是两眼一抹黑,孙铭前也是如此。而且尉迟保琳去操办还有个好处,尉迟家的性子个个爆烈得很,全天下出了名的,没几个人敢摸老虎的【创建和谐家园】欺瞒尉迟保琳,所以他出面去操办,能省心不少。

        尉迟保琳这次大方了起来,坚决不要王况和林家出一分钱,说是这钱由他们几家摊了,王况和林家的钱,留着,万一哪天王况突然需要了,也好周转一二。

        在洛阳不比长安,买一个酒楼其实花不了多少钱,更何况只是出六分之一,这点钱对现在的王况和林家来说,就是一点点的毛毛雨。但王况知道这是他们这几年跟着自己赚不少,有点过意不去了,想这方得要寻点心理平衡,就笑着答应了。

        几个家族中子弟还好,但是那些也来参加接风宴的本地官就吃惊了,都说王二郎和几个小公爷交好,但好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如今算是见识了,竟然好到了是小公爷给王二郎倒贴钱的份上。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跟着这样的人干,能亏待自己哪里去?后台硬着呢!多硬?比白刚石还硬!白刚石,是当地对一种乳白色,半透明的硬度极高的石头的叫法,这种石头很常见,到处都有,尤其以河滩上最多,灰雀小时候还曾经捡了一大堆当宝贝。

        这石头不光硬,质地还细密。刀刻不动,凿也凿不动,通常刀刻下去,只能在其表面留下一道灰黑色的印记,那是刀身上磨下来的,而石头本身,没有任何的破损。就是想敲碎它,那也要狠砸几下,砸出一大堆的火星后才能砸开,而通常,这时候的铁锤面,大多都已经变形了。

        当下,整个二楼是笑声不断,个个喜气洋洋的互相劝起了酒来。

        酒才过半巡,就有店里的伙计上得楼来说是金凌的姜少东家来了,问是不是引上来?姜洪帮着孙二演了一出戏,王况是知道的,刚好又商定了要遍地开花的把流水大席的赛事推广开来,其中就有金陵姜家的份,所以王况看了看程处默和尉迟保琳,见这俩家伙跟个没事人似的,应该是不反对把姜洪请上来,就让伙计赶快让他上来了。

        姜洪没想到竟然能在建安见到两个小公爷,心知这是王二郎给自己机会了,心下感激,少不得先自罚了三瓯酒下肚,直说是来迟打搅了大家的酒兴。大家心知他这也只是个借口,不过姜家在去年大涝中的表现那是朝野尽知的,所以对姜洪也是很热情,并没有人因为姜洪只是个亭长而摆什么上官的架子,都陪着喝了一瓯,连程处默和尉迟保琳也不例外。

        这让姜洪心中对王况愈加的感激起来,心想这都是冲着王二郎的面子啊。

        等姜洪一坐定,徐国绪率先就把先前大家商议好的明年在建安办个全国性的流水席大比说了出来,姜洪一听就接上了话:“某正是为此而来呢。”

        原来流水大席当日,就有金陵来的客商恰巧赶上盛会,回去后就到处绘声绘色的说着流水大席是如何的人山人海,如何的美味佳肴遍地随便吃,厨师的手法又是如何如何的精湛等等的话来。

        这话一传到姜家耳里,他们就活络开了,若是星君酒楼也能去参加的话,别的不说,在建安留下名声来,那么,从建安到金陵来的客商们那还不把星君酒楼当作吃酒会友谈生意的首选?因此,正好得了消息说是王二郎要在下月初完婚,这就派了姜洪过来商量着看看明年能不能让星君酒楼也来参加流水大席。

        这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是不谋而合,当下就敲定了,明年还是十月初十办流水大席,到时候星君酒楼也会力邀一些同行前来,当然,在十月初十的前三天,也就是十月初七,就定为是建州本地的流水大席,星君酒楼等外地的在十月初七这天不能参加,但是可以观摩。

      第二百零四章 扩

        酒席上商量就好办事,只得三言两语的工夫,一下就将王况原本准备到后年再办的全国大赛就提前到了明年,名字就定为“天下厨艺大比”,这又是王况搞了个埋伏,万一以后那些番属国也想来参加呢?

        至于组委会的名词,这时候的人很难理解,干脆就还是用了沿用评考团的名,设个评考局,大会的筹办,人员的选拔等等事项,一概由评考局负责。

        评考局设主事一名,副主事若干,秘书若干,评考若干。评考局主事一职位,大家都知道王况一直在避免着厨艺大赛沾上官方的身份,就把目光全都投到了孙铭前身上,作为发现王况的伯乐,孙铭前当这个主事是顺理成章。

        而几名副主事,就由其他几个客栈的东家来任,这主事和副主事不能落到旁人手中,要是这两个职位全被建州之外的人拿去了,搞个不好,以后就会把赛会给挪到其他地方去,这是在坐的人几乎都不想看到的,当然姜洪除外,不过他现在也没多想,姜家能走到今天,他也已经很是满足了。

        评考则很简单了,除了今年的那几个评考成员外,以后每次的厨艺大比前三名都将自动担任评考,当然他们也得放弃参赛的资格,要是还想参赛,那就放弃评考资格,二者只能选一个。

        当然做为主事和副主事,只能是筹划,不能干预到评的评选活动中去,这也是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孙铭前自然是同意的,不然的话,富来客栈可就要避嫌不能再参加大比了。

        想到今后真的有事可做了,而且还是大事,孙铭前一时间是意气风发,连灌了好几瓯酒下去,要不是王况拦着,恐怕就要醉倒当场。

        原本在王况想来很是艰难的全国大赛就这么在建安官员以及程处默和自己等人几个的笑谈中就定了下来,由不得他的心放得更野了些,要是等到万邦厨师来朝,那场面应该是有多壮观就多壮观,恐怕在赛会的时候,其繁华程度和长安也是相差无几了。

        席间那些官员也提到了,大家不妨回去寻寻看,有哪个亲友或者同年同窗族中有开酒楼客栈或食肆的,都写信去相约,哪怕是开个小吃铺的也可以来,若是路费也出不起的,没关系,尽管来就是,建安这边负责你赛会期间的食宿和回程盘缠。

        既然要掏钱,依了王况一视同仁的性子,干脆的,就定为了每个参赛的酒楼食肆客栈,不论大小,建安一律按每家三个名额来提供食宿和盘缠,多的你自己掏。

        小食铺肯定派不了那么多人来,三个就顶了天的,能派得起多人的,大多都是有点财力的,这点钱,还是没问题的,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小门小户人家来不起的问题,也不会落得个有失偏颇的话头给人抓了攻许的把柄。

        当然,只限于这第一次,以后想再来,那就得自己掏腰包了,不光要管自己的食宿盘缠,要参加大比,你还得交报名费,不然的话,这厨艺大比的奖金和一应运作费用,总不能全由建安这些东家出罢。

        厨艺大比现在最要紧的是造声势,先不管来人厨艺如何,第一次大比都招了来,凑够人数,把声势给造出去了,随着大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还愁没人来?

        这样,也限制了以后人多鱼龙混杂的情形出现。若是手艺好的,你在当地肯定是有了一定的名声,开的食肆肯定客人不少,收入应该还是可以的,负担这点费用应该没问题。若是厨艺不佳的,开的食肆鲜少人光顾,恐怕就有问题了,这样的人,就得设个门槛,以后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来参加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那么些人,身怀绝技,但又是穷困潦倒的,所谓说百巧千穷,说的就是这类人,但王况不是圣人,他没法顾及到所有人,为公平竞争只能这么来。

        不过,若是真被王况发现有这样的人,王况并不排斥暗中资助一二,这样的人才,埋没太可惜了,至少,也可以让他到富来各处的分号里去显显身手。

        天下没人是傻子,厨艺大比既然会是三年举办一次,以后参加的人恐怕会是越来越多,这第一次就能有三个名额的资助,等于是建安出钱请他们去游玩了一番,所以,王况料想明年来的人应该是不少的。

        这就面临了一个问题,整个建安的客栈只有那么几家,到时候安排住宿可是个麻烦了,黄良和林明及那些个官员也想到了这点,就有人提了出来。

        “这有何难?各家各户总是会有空着的屋子罢?就让那些人家将屋子收拾出来,单独设立个门户出入,这第一年么,自然是由评考局出钱支付,第二年后,那就由参赛的人自己掏钱了。”王况脸皮很厚的就将后世的家庭旅馆给搬了来用。

        这样做好处不少,平时客人不多,建安不需要那么多的客栈,就现在的客栈,客人都没住满呢,你还开?那就是赔钱的买卖。而等到以后来往的客商逐渐多起来,自然客栈也就会慢慢的开多了。

        但是厨艺大比是三年才一次,道内的大比也才两年一次,这都是比季节性还季节性的人流,总是不能让客栈开着就为这一波吧,所以家庭旅馆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么一来,既给了建安人创收的机会,也会在日后的经营中逐渐产生竞争。

        只要有人在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那么第二次,他就会想着办法的多让人上门来住宿,既然要招来更多可客人,那就得先在硬件上下工夫,有一家改善的,其他家也会跟着改善。等到硬件都上去了,提升空间不是很大了的时候,就会想办法从软件上下工夫。

        如是一来,以后,恐怕是建安沿街的房子都会越盖越漂亮,也会越盖越高,毕竟城里的土地是有限的,以现在的建筑技术,木结构的房子盖四五层没问题,家家的地都很大,多盖两层上去,一家起码能多出七八间房,那就能解决了这种季节性的客流安排问题。

        当然,建安城扩大也是必须要抬上议事日程的,只是这扩城一事,不是黄良和林明可以做主的,一个地方的城墙有多宽,有多高,方圆多少,都和军事密切相关,朝中都有备案的,就是为的万一发生战事,好能迅速的根据这些资料来安排派多少援兵,如何派的问题。

        战时,一丈长的城墙上安排多少兵是最合适的,这都有规矩,你要兵少了,防不住,要是兵多了拥挤,施展不开手脚也是麻烦,所以,任何一地,想要扩大范围改城墙,必须要上报朝廷。不然的话,你一座城,本来守城墙的只要一万兵,结果你不声不响的扩了一倍的周长,那就需要两万兵,等开战了,朝中不知道,只给你派了一万的兵,那守起来就困难得多了。

        但是修城墙却是没关系,城墙日久总是要修的,难道还要等到朝庭批文下来,只要你修的时候不超出规矩就行了,没人管你。

        只是历来,随便哪个城市,极少有扩大规模的,即便是扩大,也是在朝庭限定的范围内扩,从来没有过哪个城市是一下扩一半以上的,除了那些因为军事需要而设立的新城之外。

        现在,建安就要打破这个记录了。

        可以想见,如果按照王况设定的道路走下去,十年之内,建安人口恐怕暴涨不止一倍,这其中大部分都将是外地迁来的,包括建安本地的乡下,会有许多人来建安淘金。城外固然是可以住人,也可以经商,但在寻常百姓心中,没有城墙的守护,并不会觉得安全。

        所以,要让人安安心心的在建安落地生根,那就得提供安全的守护,让他们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因此,将城区面积扩大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这个工程恐怕就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完的,但提前做,总比将来人口拥挤了再来好,事实上,完全可以分几步走。

        城西就是建溪,从城门口到建溪还有一里之遥,如果直接把建溪当做护城河来用的话,就可以把城墙直接建到溪边,仅这一项,就可以把建安扩大一倍,而且有建溪作为屏障,那么靠溪的一面城墙可以最后再建,建溪虽说名为溪,但宽就有十几丈,最浅处也有一丈来深,绝对是个天然的屏障,只要将那座石桥拓宽了,桥头设个城门也就行了。

        如此一来,浩大的工程也只是建两段长一里的城墙而已,这个只要运作一下,借着建安升格的机会,找朝廷拨点款项下来,再让商户们筹点,州里出点,县上出点,还是能承担得起的。

        一般要让朝廷批准扩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一扩建就是要银钱,好在这对现在的建安来说都不算什么难事,一来是建安刚升格为中县,扩容是在所难免;二来是这兵部如今可是把持在李靖手中,改城墙的第一关,是最难的一关,也就是兵部的批文,只要兵部肯批,后面的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这个让李业嗣去做就是。

        李业嗣自然是满口答应,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对不大住王况,虽然王况并不计较,也能理解他们李家是受命所在,身不由己。

        坐在席上的姜洪是越听越心惊,王二郎这手笔可是够大,一句话,就想把建安给扩大一倍的面积,瞧他的意思,今后还有向东向南扩的意思。

        向东向南扩是肯定的,但是城东和城南都是耕地,要扩就得让县里出面把地买下来,或者说是用其他的无主之地,而且是要比想换的地还要好的地来换,不像城西都是荒地和无主之地一样容易,以建安目前的财力,还是有点承受不起。

        有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事,这时代可没什么贷款融资之说,别说王况对经济懂不了多少,就是懂,他想要推广,那也得人家能接受这个观念才行。

        既然都已经商议到了这份上,大家决都坐不住了,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回去马上着手准备,虽然这都是没个准的事情,要的时间也长,但早准备心里踏实。

        于是,大家就不再商议这些,加紧的吃酒吃菜,风卷残云般的扫空席面,告辞走了,该回去邀亲友同窗同年来参加明年厨艺大比的就赶紧的连夜写信,将个厨艺大比是吹得是天花乱坠,怎么神乎就怎么去吹,经过这晚间的酒,他们对王况的信心又是暴涨不少,如果这事要说有人能做成的话,那也是非宣德郎莫属了。

        当然也有人动起了心思,想着是不是把城西的无主之地先圈上一块下来?但冷静过后赶快的收了念头,一亩荒地,撑死了也就那么几贯钱,你能圈几亩?有个十亩八亩的就很不错了,这才多少钱?比起今后这升官所提高的俸禄来,就根本不值一提,可别被这眼前的区区小利把自己的前程给害了。

        本地原来的老官员中,大多都不是建安本地人,只是离建安比较近,比如说是抚州的,或者是睦州的,这时候就寻思,是不是劝说家族把主要生意给挪到建安来呢?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嘛。至少,现在看不上建安的状况,那也可以现在就开始关注啊,可别等到建安真正兴隆了,那时候才来,可就晚了,好菜早就被人吃上了。

        第二天一早,县衙门口,州衙门口和富来客栈门口的招贴栏上,一口气就贴出了四五张告示。自然的,文庙门前新立的招贴栏上也贴上了,不光是这里,城门口也贴着。

        告示的内容也就那么几条。

        一条是明年的流水大席改为十月初七举办,以后每年就固定这个时间了,至于十月初十的日子,那就是要办天下厨艺大比,只有十月初七那天的流水大席那天拿到名次的师傅,才有资格参加十月初十的天下大比。

        鹅滴个娘咧,咱建安要办天下大比了?这普天下的厨师明年就会拥到建安来?这是真的么?咱建安这么偏远的地方,竟然可以办天下大比?天呐,这可是三皇五帝以来从来不可能的事情哦,也是建安人想都不敢想的美事。

        第二条呢,说的就是,明年恐怕来的客人多,到时候客栈的客房恐怕不够住,因此若是家中有空房的,便可趁着明年春耕前的闲时改造改造,到时候客人来了,可租借出去,也好得些零花钱使使,可别等到明年十月初十了,客人来了,你这才想起来改,那可就来不及了,就等着干看人家搂钱吧。

        至于说客栈不够住,告示上也说得明明白白,这是临时的住客,每三年才有这么一次,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已,那些想着开客栈赚钱的且先莫慌,等到以后行商日渐多了之后,你再来开也不迟,可别这时候开了,等到大比之后,客人没了的时候再来哭,那就晚啦。

        第三条呢,那就是县里已经上报朝廷,建安要扩城,这第一步就是先把城西到建溪边的土地圈进来,那些现在就住在城外溪边的穷户门也不需搬迁,就以他们现在所住的茅屋和屋外平整出来的空地院坪菜园为界,那块地从此后就属于你家的了,现在就可以去县衙报备,画地为契。至于说想乘机去圈地的,那就对不住了,天还没亮,县里的衙役就已经出了城去丈量好了,告示贴出之前,就已经丈量完毕了,没得机会咯。

        第四条,那就是关乎到建安民众口袋里的银钱了,今年种的辣椒是只有商户和大户人家,但明年开春,若是普通农户想种的,也可以种,种子去富来商行取,免费,每户限一钱种子。到秋收后,富来商行保证有多少收多少,而且保证种辣椒不比种稻米的钱少,也就是说,如果你种一亩的水稻在丰年可得米四石,那么富来商行保证收够价格绝对只比这个高,至于高多少,那看行情来定。

        这就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吃了,保证你种辣椒的收入只比丰年高,不比丰年低,大家放了心的去种就是,想要米的就用米来给你换,想要钱的就给你钱,随便你选。

        对于给出个保底收购,王况是有信心的,辣椒酱每年都不够卖的呢,再说了,即便是明天大丰收,辣椒酱一时卖不完,但是辣椒酱又是能长期保存的,只要晒足了日头,加足了料,放个三年五年,也不带坏的,最多只会是上面的一层变色了而已,要用时候,把上面一层去掉就是,废不了多少。

        随着以后交通发达起来,随着厨艺大比的开展,以后来建安的客商只会越来越多,还愁卖不出去?再说了,随着辣椒今后日渐普及,百姓也就会越来越喜欢上这个味道,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大,光靠着建安一地种辣椒,恐怕到时候连江南两道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就是整个建州都种上了辣椒,那也远不够整个大唐一半的需求。

      第二百零五章 出事了

        十一月初一,或许是日头也觉得这一个月的第一天,要露足了脸才能体现出它的勤勉来,因此这一天到了时辰,日头就出来了,身边一丝丝的云彩也没有,天是湛蓝湛蓝的,这可是建安的冬天难得见到的好天气,以往的冬天,不管天有多晴朗,总是飘着不少的云彩的。今天倒好了,一丝也没,瞧这光景,一直到日头落山也是没一丝遮挡的了。

        于是家家户户紧着的将被褥啊什么的都搬了出来晒着,要晒得暖暖和和的,这个冬天就不冷了。

        小点的孩童则兜里揣了零嘴儿,或是骑了竹马,或是拿了把木头削成的简易刀剑三三两两的凑一起玩着,没玩具的则蹲地上玩着泥巴,要么就是捉着迷藏。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7: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