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5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随着端出来的菜肴越来越多,渐渐的有的人家做或是做的样式少一些的,或是手脚麻利的,就都已经做好了,完成了的,就不再呆在家里,而是背了手,慢慢的沿着街一路走着,一路看看别人家做得如何,若是见到有比自己做得差得,心下就欢喜一分,若是见到比自己做得好的,那就愁上一分,一路走去,一下欢喜,一下心急,一下忧愁,可谓在短时间内心情起起落落。

        有些人则是没走多远,赶紧的又折了回去的,这是家中还有食材,还可以再做那么一两道的;有的是边走边点头的,这是从别人的菜肴中有了些体会的。若是说大富贵人家,自然是远庖厨,但寻常人家却是没这个忌讳,因此上,家中基本上是谁都会煮,至于煮得好坏,那又是另当别论了。

        一般家境富裕些的,都会多做了那么一两样来,而且也讲究些,如此一来,还没等到真正开席了,几个酒楼客栈门前和大户人家门前就围了许多人,都在看着这家能端什么出来,那家能做什么花色,结果呢,那些大户人家一看,哟,这是等着瞧热闹呢?赶紧的,让厨子又多做了几样出来,怎么地,也不能掉了面子不是?

        都不用王况他们组织者去提醒,围观的人无形中就逼着那些有能力的多做了些菜肴出来,而且做得也是一道比一道下工夫,可以说,如果不算几个客栈酒楼的,这些大户人家做的菜肴,基本上就占了整个流水席的一半。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菜肴是要经过小东家说的那个什么评选团先评选的,所以并没有人着急着吃,都在等着大家做完了,评选团能早点出来品评品评,品评完了,那就是真正的流水大席开始了。

        午时一到,几乎所有人家都很自觉的不再往外端了,都在等着评选团的到来。

        评选团成员是早就商议好了的,由各大客栈酒楼的掌厨师傅担任,有十个人,这十个人分成了两队,正好是和建安城的格局配好,建安城只有一横一纵两个主要街道,流水大席也早就说明了是在这两个街道上,所以,这两队就一队从南往北走,一队从西往东走,各自负责一条街道。

        王况并不参加评选团,在王况看来,这个活动要举办成民间活动,自己还是少参与进去的好,若是按了王况自己个人的喜好而影响了菜肴的品评,那就有失公允了。

        后世的口味和现在还是有区别的,自己喜欢的,别人未必就喜欢,反而是那些专业厨师更能客观的得出结论,因为他们都不参加评选,所以王况也不担心他们有作弊的行为,再说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将一个不好的菜肴评选上了,后面吃的人自然能吃出来,到时候,评选人就会名誉扫地,怕是以后再也在建安城混不下去了。

        这样的流水席和后世的烹饪大赛是不同的,后世的大赛,是好是坏,就靠评委的几张嘴,他们说谁好,那么坏的也是好的,说谁坏,好的也是坏的了,观众根本不知道。

        这样的流水席,可以说从根源上最大限度的杜绝了舞弊的行为,即便是要舞弊,那你做出的菜肴至少也要得到其普通人的认可才行,也就是或,即便是靠舞弊上去的,那也是有很大的实力的。其他没选上的,一样会得到民众的认可,虽然是少了个名次,但旁人也就了解了你的实力,说不定,第二次就选上了呢。

        事实上,评选团品评的速度很快,因为按照事前设定的评选标准,一样菜肴,要考虑到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只有在这四个方面上至少有两项达标的菜肴糕点,评选团才会停下脚步来品尝一二,而建安不大,才那么点人,这第一次的流水大席因为是事发仓促,大家几乎都没什么充足的准备时间,而会一两手的人也不多,基本上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大户人家里,所以,评选团差不多是平均要走上几十步,才会停下来的。

        衙役虽然是在衙门里的,但都是属于临时聘用的,就有点像是后世那些要背黑锅的“临时工”一样,他们并不算是官家的人,卸了差就是普通人一个,家里也有田地,也需要耕种,不过他们因为是衙役,平日里还是有些威望的,所以这才让他们来鸣锣。

        不过随着一声锣响,民众们并没有马上开动起来,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么大的活动,那使君和明公等人是必须要先行动筷的,他们没动筷子,旁人还是有些惴惴的。

        王况早就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如果说要让官员来行什么开始的仪式的话,那就失去了民间举办的意义了,在王况看来,官员此时应该放下身份,真正的融入到民众中去,做到与民同乐,民众也才能从心底里真正的把你当做亲人,当做家人,当做街坊邻居。

        黄良和林明几个早就和王况商量好了的,这边评选信号一发出,那些早早就被派了穿插在民众里的衙役和孙家家人,林家家人就开始动起筷子来,他们早就得到了通知,自己身上就揣了筷子和勺子的,还有的人竟然带了个钵头出来(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已经随身携带着刀和叉,几乎是每人身上都带着,到了三千年前,中国人摒弃了刀叉,改用筷子,而西方则是在两千年前才改用手抓吃的为使用刀叉,从这点上来看,东方饮食文化的发展是走在西方之前的。)。

        这些人他们一边开始吃着,一边嘴里喊着:“使君和明公说了,大家随意,不用拘束。”

        旁人一看,喝,你们就吃上了,得,赶紧的,某也赶快动手,不然晚了,好吃的就都没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 需要改变

        王况在开席的锣声响起后,也出了门跑到大街上,本来还想着把黄大也拉上的,结果却没找到人,想来又是暗中跟在了王冼身后去了。

        这个黄大,王况无奈的摇摇头,只因为自己太在意二子的安危,他就是不管什么场合,只要自己没派他任务,就一定要跟在王冼身后了。

        也许有人会问,对黄大来说,王况的安危不是比王冼的安危更重要么?确实是如此,但是,如今王况已经有了官身,等于就有了一道护身符,这个年头,杀官就是等同于谋反的,因此一般的说,即便要对付王况,那也几乎都是用的阴谋,而不会行那杀人伤身的低级手法。

        当然了,派杀手也是可能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知的仇家,只有个长孙淖而已,如果长孙淖还在长孙家的话,估计是有那能力找到杀手,但是现在他已经被赶了出来,所谓树倒猢狲散,已经没多少人愿意和他来往了。没有后台,没有家族的支持,恐怕他想请杀手也是很难,杀手也要考虑到杀官带来的后果的。

        黄大自己本身现在也是官身,当然就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说,如果有人要对王况不利的话,最最的可能就是对王冼下手。

        所以,现在,王况就剩下了孤家寡人一个了,也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谁像王况,这一整天估计全建安就他一个人是最闲了。不过也不对,王况身边现在还有个林小娘子,还真不是孤家寡人。

        好不容易总算有这么个身边没了旁人的时间,王况自然是喜盈盈的拉了林小娘子的手出门,也许是因为到了建安后,有好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跟在长安一样天天看到王况,林小娘子也出奇的没有甩脱王况的手,脸红红的任王况拉着手出一起出门了。

        大家都沉浸在这年终盛宴中,几乎没人看到混在人群中的王况和小娘子。和王况兴致勃勃的这里吃吃,那里尝尝不同,小娘子始终碰都没碰下那些吃食,不是嫌什么脏不脏的,也无关好吃不好吃的问题,而是她此时正享受着周围其他年龄相近的小娘子们射来的恨不得把她从王况身边赶跑的目光,心里甜蜜着呢,哪有什么心思吃东西。

        整个流水大席并没持续多久,这是第一次,大家都还是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到吃的味道上面,还没法达到王况希望的作为一个交流厨艺和乡情亲情的平台的目的。这事情急也急不来,王况深知这一点,这就如同奥运会一样,最初的奥运会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但发展多年后,就逐步演变成为包含了许多内容的大盛会,有文化推广,有民族特色展示等等,人们到了最后,已经不是为了奥运会而比赛了,他们享受的是整个的过程。

        不过王况在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人们在吃完后,都是很随意的将骨头啊等垃圾就那么丢在地上,这倒是让那些在街上遛跶的土狗们很是欢喜,可却是糟蹋了昨天大家辛辛苦苦打扫的街面了。

        还有就是有的人,因为自己没带筷子和碗,就很随意的用手去取用,还有人是吃了一口,不好吃就直接吐了的,等等许多现象,都是王况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习惯没办法一下就改过来,也只能慢慢的影响,看来,还是从富来客栈开始改起好了。第一条就是要改变乱吐骨头的习惯,然后要改掉他们用手抓的习惯,富来客栈是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富来客栈的影响,慢慢的扩大了去,相信,不用多少年就能看到效果。

        王况是一边在走,一边在吃,一边在思考,也没注意到,只要他挤到哪里,被挤的人只要一看是小东家来了,又拉着个如花似玉的小娘子,便都微微笑着用自己的身体帮王况给挡出一条道来,否则以王况那心不在焉的动作,早就被人挤到人堆外去了。

        大约一个时辰左右,整个街上的桌上摆着的所有吃食都被扫荡得一干二净,当然最快被消灭的自然是各大客栈酒楼的菜肴糕点,接着就是各大户人家的,最后才是普通人家的,反正不管如何,总的来说,这第一次的流水大席举办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所欠缺的就是完善罢了。

        那边,在县衙门口仿照富来客栈一样立起来的招贴栏上,贴出了糕点,菜肴这两类各前十名的名单,在名单旁观还详细的说明了评选标准。不出王况所料,基本上入选的名单都是被人交口称赞的。

        入选的喜滋滋的去领了奖,那脸上是一脸的得意,羡煞了旁人,就有那些自认为不比入选的差到哪去的,暗暗发狠,下次若是还举办这样的流水大席,咱也要拿个名次来,不为那奖励,就为争上一口气。

        一整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这个流水大席,有人就去打听,完了后回来说是明年还会再办,不过时间会提前到秋收完,刚好农闲的时候,那时候天气也不太冷,于是有心在第二次流水大席上也想露一把脸的就暗暗记在了心上,准备来年博上一把。

        人们是闲下来了,王况却开始忙碌了起来。

        这几天,王况一直在和林明及黄良商议事情,准备等到春耕完后,给建安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要有个广场,还要建个文庙,地点很好办,就将王况当初呆过的那个道观改造了就是,再把旁边的住家迁到别处,由县上出钱给他们在别处另起个比现在住的还宽敞还好的新房,相信没人会不愿意的。

        再就是王况想搞个类似后世的图书馆一样的机构,在活字印刷出来之前,先收集城里的书籍,集中起来,供那些寒门士子阅读和抄写,当然书是自愿捐赠,王况自己率先把这次从长安带来的有重复的书捐了出来,竟然有一百多本,黄良本就是寒门出身,自然深有感触,也同意王况的做法,至于说林明,林家虽然不穷,但比起那些豪门大阀来,也勉强算是个寒门,又是自己妹夫的提议,那就更加的没意见了。

        王况已经着人去寻找刻活字的梨木了,他记得以前听过一个谱师说过的,只有梨木因为纹理细腻,硬度适中,才好刻字。而且梨木相对来说又比较不容易长虫,也容易保管。而其他木材不是纹理变化太大就是容易长虫,比如说衫木,年轮与年轮之间的木质就很疏松,时间一长就会瘪了下去,没办法用长久的时间。

        至于书局和活字印刷,王况并不想藏着自己赚钱,这可是李老二很在意的事,要是他知道了有活字,有自己的图书馆创意,肯定会想办法推广的,与其等李老二上门来要,还不如自己主动的送上去。

        除了这上面的两样外,还有一件也是王况想做的,那就是要搞个免费教育,把所有在街上游荡的孩子们都集中起来教他们读书写字,只是这个工程比较浩大,整个建安县境内,几万人口,孩子就得有近万,光光是建安城里就有上千的孩子,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头,只要一有免费的教育,那肯定是家家都会把孩子送来,这个所费肯定不少,暂时只能先做准备。

        这一年的过年,建安比去年热闹了不少,街上衣衫褴褛的人比去年少了许多,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多了许多,甚至有的孩子兜里已经开始有零嘴了,这些改变,都是不知不觉中的,现在的人们还没怎么意识到,可能要过个三两年,才会真正的觉得生活变得美好了起来。

        大年三十,黄大和王五一家被黄良接过去团员了,而王况依旧是在富来客栈和大家一起吃了个年夜饭,这已经是富来客栈的传统了,所有来不及赶回家的客人都在邀请之列。蒲家的家人也是坐在席上,他们很是羡慕富来客栈的伙计们,可以和宣德郎嘻嘻哈哈没大没小的开着玩笑,可以毫不顾忌的搂着宣德郎的肩灌他一口酒,可以从宣德郎面前的碗里抢吃的,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富来客栈的人,甚至整个建安的人,都还是习惯叫王况为小东家,都还是把王况当做平日里那个笑眯眯的少年郎,人们碰到有什么奇闻趣事,还会来找王况说给他听,换取那一面如今其实已经没什么价值的木牌牌,换了木牌牌后,也不急着去富来客栈换酒吃,而是时常的亮出来炫耀一番,要一直等到这木牌牌的期限到了后,才会恋恋不舍的去富来客栈换上一壶酒。

        这些,都是蒲家家人这些天里所见到,听到的。流水大席的宏大场面,是他们平生第一次看到,建安人脸上的笑,比起长安的人来多多了,即使建安现在还不富足。

        世上竟然还有如此不把自己当做是官的人,难怪自家郎君千里迢迢也要把家具给送过来,难怪在建安,大家都在说宣德郎的好,都说他是星君下凡,这不由得让他们对生活在建安的人有点羡慕了起来,要知道,刚到的时候,他们还是以自己是长安来的为傲的。

        正月初六,是出门的好日子,这一天,蒲家人驾了马车回长安了,马车上满当当的全是王况送的东西,有金陵板鸭,有辣椒酱,有友粉,还有许多许多的冬笋,甚至,他们在路过池州的时候,还可以持了王况的一封信去杏花村运一车酒回去。

        也是这一天,王况带着林明,去到道观旁边的住户家里,商议好了,等正月一过,可以开工动土了,就给他们在别处另起个比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宽敞一倍的院子,起好后,他们就可以搬过去住了,这个地方,准备用来做将来流水大席和建安其他活动的主要场所。

        本来还是有那么一两家,念着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不肯相让的,但一听说是要建个将来可以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或是听曲,或是舞龙,或是看花灯的场所,就都很爽快的让了出来。

        至于说图书馆,这时候的书只有字,很少有图的,为了避免争议,王况就给取了个公用书馆的名字,就建在县衙隔壁,房子是现成的,县衙里一座空了多年的仓库,稍微修缮一下,打扫打扫就可以用了。这样一来衙役们也能帮着照看点,二来邻着县衙门,自然有种肃穆的气氛,人们进去后也就不会大声喧哗,影响到他人读书。

        因为存书并不多,除了王况捐出来的百来本外,再加上林明和黄良及一些大户人家捐献的,也不过二百来本书,虽然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但是为了避免有人将书借回去后长时间不还的现象发生,因此目前是禁止将书带出去的,只能在馆内读或者抄写。

        借书的条件并不高,任何人都可以进来读书,不需要任何的凭证,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保证安静,保证不损坏书籍,保证不高声喧哗就行。

        公用书馆是在正月尾开放的,早在开放的前几天,林明就将布告贴满了县城各处,因此这一天,还没开门,许多人就等在门外了,甚至有些人是从几十里外起了个大早,冒着严寒赶来的,这些都是平日里几乎没什么书读的寒门士子,家里最多只藏得几本书,大多还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抄来的,如今有了免费的,大量的书籍可以看,自然是惟恐来得晚了,被人占了先。

        也是正月初六,富来客栈重新开门的这一天,来的食客发现,每个人面前都多了个空碟子,伙计们说,这是给客人们盛放骨头用的,这样桌上就能干净些,还说这是小东家说的,把骨头和其他垃圾盛在碟里而不是随意的吐在桌上和地上,那表示你这个人平日里是个懂礼节的人。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不大习惯的,但过得几天,常来的就习惯了,渐渐的他们就体会到了好处,首先桌面上干净多了也好看多了,自己在夹菜盛汤什么的时候也不会沾到袍袖上,地上也不会踩起来咯脚了。于是他们便也回家里学着起来,不就是多洗个碗么,总比地上桌上油腻腻的好多了罢?

      第一百九十章 活字

        正月里,真正让王况高兴的事情是大棚里种的菜竟然可以收获了,因为王况就惦记着吃绿叶菜,所以大棚里只种了菠菜和土白菜两种,一是品种少好照料,二是这两种都很容易种,大家都熟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种菜的人里,除了王况自己的人和程处默的人外,还有李老二的人,所以那些个瓜果类需要授粉的菜蔬,王况一个也没种。

        要不是之前失败过一次,早在腊月,就可以收获一次了,那次失败,是因为照料的人没有经验,连续几天,棚内都是密不透风的,导致了菜苗得病,但毕竟都是种植好手,失败一次,竟然被他们找到了原因,第二次种就成功了。

        为了探探市场的风向,王况在富来客栈里卖了两天的菠菜,每天只卖十份,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为建安毕竟处在南方,冬天虽然冷,许多菜种不了,但是菘菜却是能种的,而且土白菜只要照料好了,晚上用稻草盖上免得被霜打到,也是能成活的,所以食客们虽然对每份一吊钱的菠菜充满了好奇心,但真正会点的人实在是太少。

        不过王况倒是没有气馁,这大棚在建安或许吃不开,但到长安,到了东都洛阳,那肯定就是不一样了,只是王况有点气愤李老二的耍无赖,非要派了人跟来,把自己的技术学了去,不过好在王况当初也留了一手,这时候可没人知道什么瓜果需要授粉的,李老二派来的人是学会了大棚,但是想种瓜果?没门。

        授粉技术王况也不想这么早就传播出去,至少,要在头几年,自己先捞一把再说。而且,如果大棚面积够大,每个大棚里放一窝蜜蜂,就解决了,谁能想到其中的关键呢?若是有人问起大可以说是让蜜蜂采蜜就是。

        李老二派来的人跟了回长安的羽林军士回去了,随着回去的还有王况送给长孙皇后的桂花和金桔。因为有上次秦琼当着李老二的面试吃王况送的菜的提醒,王况这次送的紧桔和桂花除了将璃罐封的严严实实并印上火漆外,还放在了将军柜中,将军柜上两把锁,一把羽林军的百人队队长保管,一把则由林家人保管,到了地头移交后,当面验过后再打开。

        不管王况怎么说,羽林军士还是坚持要运新鲜的菠菜回长安去,没办法,王况只好给运送的马车外面裹上厚厚的棉毡布,再用了十几个花盆,连土带根的移了十几颗菠菜进去,又反复交代路上要注意的事项,至于说一个多月两个月后,到了长安,还能不能保证成活,那就不是王况的问题了,李老二又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应该能明白这么远的路途,想运青菜无疑是痴人说梦。

        羽林军士在回去的时候,还带了王况口述,王冼执笔写的一道菜,说是给长孙皇后常吃,有好处。

        说是菜,其实不如说是点心,就是王况小时候得哮喘时常吃的,花生猪肺汤,当然王况写的是花生豚肺汤,这个并不难做,只要把猪肺洗净了,放在一盆冷水中,气管搭在盆外,将盆放到火上慢慢加热,肺里的脏物就会慢慢的从气管中流出,等到猪肺煮熟了,也就基本干净了。

        接下来就是花生了,将花生用开水烫过,去掉外面的红衣,只要里面的白仁,再将花生仁和切成片的猪肺一起煮,加一点盐和一点酒就行,其余的什么也不加。

        以前王况不敢提出这道菜的时候,那是贵族们基本都不吃豚肉的,后来王况在长安呆了几个月,随着建林酒楼推出的菜式越来越多,而且程处默也经常带了豚脚回去给他老爹啃,慢慢的就开始有官员吃起了豚肉,但这时候,王况也忘了当初要给长孙皇后做花生猪肺汤的想法,回到了建安,又见到了熟悉的场景,这才想了起来,羽林军要回长安,正好给他们带了去,要是李老二恼怒说自己竟然给长孙皇后开出这样的菜来,那也是远在天边,自己不会受到多大的责罚。

        要说修路的民工们也是积极,正月初三,就有人陆续上路开工了,这要和后世比起来,此时候的人确实是淳朴太多,要是后世,按照按天给工钱的话,怕是很多人都会磨洋工,把工期拖长了来做。可现在这些民工怎么说的?他们说,是要抢在春耕前,多修些路,把春耕时节耽误的给提前补上,不然到了春耕就没多少人可以来干活了。

        中间王况也去看过几次,路修得还是比较快的,基本上每个亭能动的劳动力都上阵了,都能做到每天修一里路的进度,从建安到唐兴,这沿路上有十几个亭,这样一天就可以修十几里路,从去年开工到现在,干了近两个月,除了一些特别难的路段外,基本上每个亭都完成了一半的进度。

        今年对黄良和林明来说,简直就可以坐着不用管什么事情,甚至于说,即使今年发生大灾,他们也不用发愁,因为年末回来的那些在外地开建安小食的人,都上交了比去年多了不止一倍的税收来,光这些就已经抵上了去年一年整个建安所得的赋税。这样连带着建州今年的税收也不用发愁了。

        不过说是归这么说,黄良和林明这俩家伙现在可是干劲冲天,正月才过,他们就派出了多人到周边的州去买耕牛了,用他们的话说,这如今库内有节余太多,要不再想点办法给百姓实惠,恐怕老祖宗在地下都要跳起来骂他们。

        黄良干劲足是因为如今黄大已经认祖归宗,大兄一支算是有了后人,自己黄家一门,也算是有了三个官身了,黄家眼看振兴有望,即便是地方豪门,也鲜少有一门出三个官的,虽然说黄大目前还是个小官,但是跟着王二郎,还愁以后?假以时日,黄家一定能人丁兴旺,成为地方豪族中的一员。因此原本他准备混吃等致仕的心就开始活络了起来。

        尤其是年前王况跟他说了想在短时间内把建州给升格了后,他的心就越加的蠢蠢欲动起来,建安从下县升格到中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个时候,想必天使已经在来建安的路上了,有这么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他相信,一定能成功,那么到时候,自己可就步入了高层官员的行列了,在朝中说话也就有分量了。

        当初他接任刺史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更上一层,但苦于朝中无人,因此只新鲜几天就没了干劲,后来王况献上的将军柜让他看到了一丝丝的希望,因此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赌注押在了王况身上,不过那个时候他可没想到王况的能量能有如此之大,手笔是一个接一个的,结果却是回报甚丰。

        所以现在,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一个刺史身份了,王况说什么,要做什么,他都支持。

        林明的干劲比黄良更大,今年品级上去是没跑了,而且,他还不用担心被人摘了果子,刚升格上去的县,是不可能把县令换了的,作为王况的大舅子,他已经从王况那里得到明确的消息,王况是想把建安升格到上县,把建州升格到上州,这和王况跟黄良说的不一样,王况跟黄良只是说看看能不能有办法把建州升格上去。

        王况跟林明说的时候,口气很肯定,那语气,仿佛这建安升格到上县就是明日的事情一般。林明也不去想那么多,自家妹夫,自己作为大舅子的不支持谁支持?再说了,这升格上去的直接受益人可是他林明。

        而且,最让林明充满信心的便是长安已经来信了,说是林荃淼在常举中竟然中了个探花,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他当爹的最是清楚不过,中举是可以的,但想说得个靠前的名次,那是想都休想,没想到竟然给中了个探花,据来报信的家人说,坊间流传是陛下随口说了句:“把那林荃淼的答卷拿来朕瞧瞧。”就这么地,下面的判卷官以为是陛下看上了林荃淼这个走运的小子,给判了个第三名。

        然后就是殿试的时候,据小六子说,自家兄弟在殿上竟然举止有礼,落落大方,很是得陛下欣喜,说了句:“文章不怎么样,人还是不错地。”就这样,探花就落到了林荃淼的头上了。

        长安最近几个月来发生的一切,林明早就从自家小妹林颖芝口中得知了,心知这就是林荃淼的运气来了,要不是这两年跟着王况混,学了王况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要不是在长安那几个月跟程处默几个混得烂熟,要不是在林府大宴时已经见过陛下一面,恐怕林荃淼到了殿上也是和别人一样战战兢兢的。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明深知,林荃淼那是沾了王况的光,要不是有王况做出一连串的动作在先,陛下怎么会指名道姓的要林荃淼的卷子看?那么林荃淼也就不可能得个第三名,恐怕连殿试的资格都没有的。

        林老太爷来信问林明的意思,是让林荃淼等着有好的位置后补缺呢还是现在随便找个地方上任去。林明很是坚决的回信,说是就让林荃淼随便找个地方先锻炼个几年再说,有二郎在,还愁今后没的好位置?

        按了王况的设想,县上和州里购买了耕牛后,就分到各村里去,暂由各保正照料,谁家需要耕地没耕牛了,就来牵了去用,限定时间内还回来。也不用怕有谁会将牛墨了,因为有谁用过,借了多少天都有登记在册,真要是谁敢胡来,李业嗣的兵可不是吃素的,林明和黄良两个已经从李业嗣那里得知了一个让他们合不拢嘴的消息,陛下竟然许了让王二郎放手去做,镇将府在必要的时候要支持的意思。

        难怪,羽林军士竟然会在孙家庄子外设了个营盘,难怪,驻守在王村的陈大他们几个竟然穿上了队正的军服,难怪,每次王二郎出城,后面都会远远的跟了几个兵士……

        这王二郎难道是皇族中人?这一连串的事情一串起来,由不得林明和黄良猜疑起来,可怎么也看不出来啊,王况的身世,那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算了,不管了,王二郎有陛下这么大的靠山,怕个球,咱也拼了,博出个好名声来。

        在王况说出有把建州升格起来的想法时,黄良和林明就明白了过来,为什么去年会有那么多的勋贵子弟一窝蜂的涌到建安来,而且是以程家,尉迟家,李家和秦家人为主,恐怕是他们在长安就嗅到了点味道,提前把人就安插了进来,这些个豪门大阀的政治嗅觉还真不是盖的。

        高三和黄大都动身去福州了,两个人并不是同一天出发的,高三先行,过了两天后黄大这才出发,高三这一去就是不回来了,必须得完成了买地的任务后,得到王况的指示才能回来,而且这期间还不能和建安有任何的联系,即便是走的时候,也是悄悄的走的,没惊动任何人,除了孙铭前林明和黄大黄良几个知道高三的去向,富来客栈的其他人是一概不知。

        而且,在年前,高三就已经很少出现在众人面前了,即便有人见到,总是会听到高三在念叨着,如今有了点积蓄,要回老家盖房娶新妇了,不再在富来客栈做了,因此当高三走了的时候,富来客栈的众人真以为他回家盖房娶新妇去了,个个骂高三不够义气,枉费小东家对他那么好,走了也不告别一声。

        黄的任务就是先暗中保护一段时间的高三,等高三站稳了脚跟后,黄大这才会去找寿山村所在的地方,黄大是见过田黄的,所以,只要找到田黄,就能找到地方,找到了,然后就通知高三,让他找机会慢慢的把地一点一点的买下来。

        二月底,王况正在和孙家的几个老头研究怎么让收集来的桃种和李种发芽的时候,蒲熙亮来了,王况只好把桃种和李种往几个老头那一丢,不管了,反正这培芽不是自己擅长的,老头子们经验丰富多了,交给他们就是,等到苗木长到一尺来高了,自己再来移植回自己加重嫁接就是。

        蒲熙亮是接了家中管事的信后,本来想说派自家小子来建安的,但总归是不放心,想来想去,就直接进宫去找李世民,说建安宣德郎王二郎相召,听其言辞,怕是有比水车更为重要的物事要做,李世民一听,手一挥:去罢,什么时候做完什么时候回来,若是做出的东西朕不满意的话,那你也莫回来了。

        要说这蒲家管事也是尽责,从建安到长安,一路上又冷,有的地方还下了不小的雪,他竟然只用了二十多天就赶了回去,所以蒲熙亮才能在二月底赶到建安,比王况预计的要早了一个多月。

        本来王况以为蒲熙亮是来不了的,应该会派他家中人来,但没想到是蒲熙亮竟然直接去找了李老二请了假来,这就使得活字印刷必定要走官方的路子了,好在王况本来就没打算赚这个钱,不然王况肯定要郁闷死。

        其实,在王况看来,与其赚这个印书钱,还不如拿了卖个好给李老二,坚定李老二维护自己的决心,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打造一个坚实的护盾。

        只是被蒲熙亮这样一搞,就使得活字印刷必须成功了,也幸好王况没有事先说明是什么大功劳要蒲熙来帮忙,不然要是李老二一听是新法印书,肯定又是一道圣旨把王况召到长安去。王况没说是什么,李老二就会担心这新东西还必须是在建安才能做出来,才会准了蒲熙亮的请求来建安。

        刻活字的梨木早就做好,王况也没跟蒲熙亮说要做什么,他现在要留一手,万一这个活字印刷失败了,再找个其他的东西搪塞过去就是,所以王况只跟蒲熙亮说是要数十万个小指粗细,半寸来长,而且要一模一样的小木条,至于做什么,先不要问,等这一步做好了再说。

        当然了,王况也不会浪费,让蒲熙亮这个【创建和谐家园】级的人来做这个活,他让蒲熙亮负责把关,一定要做到表面光滑,一模一样,任意抽取两个出来都可以互换的木条,至于蒲熙亮自己,反正既然在监工之余有的是时间,就让他负责帮着把公用书馆的缺少的供人阅读抄写的桌椅给打齐了,当然也不是蒲熙亮亲自动手,他也是只需要在一帮指导建安本地的木匠就行。

        王况这是想利用蒲熙亮在建安的时间,帮建安的匠人们提升一下技艺,好歹从蒲熙亮手中偷学些东西出来,这样,以后建安的大户人家就不用到外地去请人打家具了,也能给建安多创造些工作岗位不是?

        还有一条就是,既然要建文庙,那么文庙里的雕梁画栋有蒲熙亮是最好不过,总是比起建安这些个匠人建的要好看得多,王况是想把文庙建成建安的标志性建筑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4: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