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实在是懒得动手,又拗不过大家的期待,王况只好随着林荃淼到了厨房,拍了葱蒜和姜,锅里热上油,倒入葱姜蒜翻炒一会,又放一大勺辣椒酱一起煎到香味出来,洒酒加盐,加上厨房里备着的鸡汤煮沸了,又让橱房里刀工好的把剩下的羊腿肉给片成薄片。又让剁了一大碗的蒜泥和姜末,还好厨房里也学到了王况的油炸花生,估计也是苟管事的去建安押货后回来学嘴,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把炸好的花生碾成粉,调上麻油,最原始的花生酱就出来了。没错,王况要做的就是最简易的火锅,不过他这个火锅可算是杂烩火锅,他是准备着把桌上的那些可以入锅的菜全都一锅煮成个什锦锅,想吃羊肉的就自己涮,想吃锅里的就自己捞。
见王况没去多大工夫,后面就跟了一大溜的人,两个生好的炉子,两大钵热气腾腾的汤,两钵清水,还有两大碟的生羊肉片,以及蒜泥啊什么的,就都好奇的看王况怎么弄。王况做这些也是考虑到了女眷那桌的,家人们也不用吩咐,一看什么都是准备两份,自然就端了一份去女眷那桌。
火炉放好在桌中间,王况就开始动手把豆腐到入清水中把外面勾芡的洗掉,然后捞起来放到锅里,至于菌干煮菘菜和羊羹这些没有勾芡又不怕煮的也一股脑的倒了进去。林荃淼见那盘羊肉片就摆在自己面前,端起来就也要倒进去,还好王况手快,拦了下来。林荃淼不解:“这羊肉难道也如同生鱼片一样沾酱吃?”说着自顾的调起了自己喜欢的酱,在船上他也是吃了不少生鱼片的,因此调起酱来是熟门熟路,一会工夫就调好了。王况在那忙着,一时没看他那去,林荃淼就已经夹起一片生羊肉,得意洋洋的对林老太爷说:“阿公,要这么吃。”说完在碟上沾了酱就往嘴里送。
林荃淼往嘴里送羊肉的时候,王况正好忙完,看见了也不吭声,坏笑的瞄着他,徐国绪也看到了王况的坏笑,知道林荃淼吃法错了,也憋住笑等着看林荃淼的笑话。林荃淼把羊肉送嘴里嚼了两下,觉得味道不对,又看见了王况和徐国绪的坏笑,顿时尴尬得满脸通红,当着林老太爷和阿爹的面,又只能忍着,嚼几口赶快吞了下去:“不大好吃,不大好吃。”
林翰和林老太爷都是人精,也瞧出了苗头,就都把原本伸出要夹羊肉的筷子停了下来,就是不停下来,王况也不敢瞧他们的热闹,肯定要拦下的。
女眷那边也早有一旁伺候着的使女学着王况的做法,把桌上的吃食都整治好了,就等炉里的汤滚了,看王况下一步怎么做。
天气不冷,加上炉火又够旺,一会工夫汤就滚了,王况夹起一片羊肉,在汤里涮到变色,抢过林荃淼调好的酱汁,蘸了蘸,送到林老太爷面前的碟里:“老太爷,您尝尝这个。”
见是王况烫好了送过来,林老太爷也知道这回是肯定能吃的了,就夹了起来送嘴里,没咬两口,嘴巴里的还没吞下肚,就伸出了筷子,自己夹了片羊肉去汤,还一边口齿不清的吩咐林荃淼:“淼儿,给阿公调一碟酱来。”结果他这一开头,好了,林翰也叫他调酱,就连女眷那边的酱也全归林荃淼调了,等他调好酱,一大盘羊肉已经吃得七七八八没剩了多少,他心里委屈又不敢吭声,全桌就数他辈份最小,王况虽然年纪比他小,可他也知道家里是已经把王况当做了准姑爷看的,就等着王况自己的表态了。所以他只好自己又跑厨房去让再切了来。
这一餐林家人是吃得其乐融融,意犹未尽,只有王况知道,这样的火锅只能是挨个边,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火锅,但林荃淼却说:“如此美味已经难得,难道还有更好的?”就央着王况晚上继续下厨,被林翰狠训了一通,哪里有让客人下厨的道理,中午要不是林老太爷发话,他是断不同意王况下厨的。即使要王况下厨,那也得让厨子们摆出很正式的拜师架式来才行。
徐国绪得了皇上的指示,这几天只管陪着王况,也就不忙着回宫里,他还想着晚上再蹭一顿回去,明天再来领王况进宫,宫里王况交代的很多事情还没着落下来,有的也要等王况去验收。还有王况带来的一些玩意,还要经过严格检验对皇后娘娘无害才行,这些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知晓,所以王况下午也没必要再进宫一趟。
第九十八章 某来佐证
没有人知道建安来的王二郎都和皇上说了什么,有和当天留在皇后身边服侍的宫女熟识的太医去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来,宫女们都不肯说,言道皇上只和那个少年郎拉了几句家常,聊了些奇闻趣事。
不过在皇后的寝殿旁两天后却盖起了个小房子,紧挨着寝殿,门在寝殿里面,据说是皇后沐浴用的,每次皇后沐浴前,就有宦官提着一大桶烧得滚烫的鹅卵石进去,也不知道做什么用,据正好碰上皇后沐浴完了去给皇后把脉的太医说,皇后娘娘每次沐浴完都是红光满面,气色不错。
又有太医无意间看到,皇后娘娘似乎每天都在喝一种奇怪的茶,说是茶,却不是茶叶煮的,茶用上好的白玉杯盛着,里面一粒粒黄澄澄的也不知道什么东西,煞是好看,闻着有股清香,像是橘子的味道,但也没这么小的橘子啊,即便是有,这时候也不是成熟季节,还没听人说能保存这么久的,晒干了倒是可以保存个一年两年,但那决不是晒干的样子。
御厨里的人也得了吩咐,给皇后娘娘送去的吃食,要少放点盐,不得放辛辣之物,也不能油腻,若是肉食类的汤羹,就得把汤倒进前几天那个王二郎带来的物件里去,再小心的倒出来,那物件设计也很是精巧,铜打的一把壶的形状,却又在边上开了个长条,镶嵌着透明的水晶,让人能一眼看到里面的汤水高低,壶引从壶底开出,将汤水倒进去后,油浮在上面,小心倾倒时,先出来的就是汤,油就留在壶里了。而且,还每天专门熬制豚骨汤,按如上方法把油给分了后烹食用,虽然御厨们对用豚骨熬汤颇有异议,认为豚就不该出现在宫里的餐桌上,但皇上都没说什么,他们也不敢吭声,照做就是,但用豚骨汤多了后,他们就发现,豚骨汤确实是除了鸡汤外烹食最好的汤,不似牛骨羊骨汤一般有膻味,可以和几乎所有的菜配,而且还容易得。
长孙皇后身边的宫女宦官也有了任务,每天早上要陪皇后娘娘去爬龙首山,爬到皇后娘娘出了微汗,有点气喘为止。李业嗣也领了每天护卫皇后的任务,如今他因栖霞岭剿贼的功劳,加上皇后病情大好转,皇上对他的封赏也就分外慷慨,现在已经升任果毅校尉,同属校尉,果毅校尉已经是最高职之一了,相当于后世的上校,比自己大兄品级还高,再往上就是属于将级,如此年纪轻轻就当了果毅校尉,自然会引来一片反弹声,就连他自己的阿公也是反对。无奈有长孙无忌极力支持,百官也莫可奈何。
内府局也得到了旨意,要多采买时令菜蔬和牛羊肉及鱼鸡蛋供给御厨烹来给娘娘食用,由于徐国绪接任内府少监的旨意已经下了,他就问王况,这吃食调理该怎么做。
痨病病人饮食要注意的事项不少,主要就是少盐,少糖,少油腻,高蛋白,高钙,高植物纤维。王况认为应该多吃绿叶菜,他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自己清楚,大白菜是蔬菜,土白菜也是蔬菜,不同的是大白菜不是绿的而已,要是吃的青菜不是绿叶的,他会不舒服。所以他特地要求,菜蔬必须是绿叶的,至于高蛋白,这个解释不清楚,所以他只好罗列出高蛋白(动物蛋白)的食材出来。其他的都好解释的清,可徐国绪非要刨跟问底的问为什么要吃这个不能吃那个,问得烦了,王况就抛下一句:“某也说不清,只知道某当时就这么吃的,现在正好端端的站在您面前。”把徐国绪噎得直翻白眼。
由于有了王况这个曾经的痨病病人活生生的例子,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病渐渐有了信心,虽然心里也知道医治好的指望不大,但看这些天来,长孙皇后的气色似乎好了点,也不再剧烈咳嗽了,就是咳也只那么一两声,这里固然有天气渐渐转暖的原因,但肯定也有王二郎的功劳。
眼见这个建安来的王二郎出手没几天,皇后的病情就有了如此大的起色,几个太医就呆不住了,推了一个代表来找王况,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个原因?为医者,讲究的就是个刨根问底,如果不把王况这几天所做的一切原因都探出个子丑寅卯来,以后再碰到痨病,怎么下手?怎么依葫芦画瓢?在知道王况并不懂医,只不过是因了小时候得过痨病,现时好了之后,而且现在就是依据他自己小时候的饮食起居来安排长孙皇后,这些太医对王况的嫉妒心就减了许多。没人来抢饭碗,他们当然舒了一口气。
王况心里清楚,自己能做的只是辅助性的治疗,真正大头还是在太医那边。这几天长孙皇后能有起色,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把以前那些容易发病的外部条件给基本断了,没了外部的诱因,自然咳嗽也就少了,等再过几天,长孙皇后的病情就会稳定在这个状态,然后就是要靠长期的调养了。而且自己也不可能长期呆在长安,他的根还是在建安的,那里才有他的天地。所以这天在听林府家人来报,说有太医来拜见,王况就赶忙迎了出去。
王况现在住在林府后院里,林家听说王况喜欢安静,所以专门在后院里给王况单独隔了个小院子,一切布局都参照王况在建安的家里来,院子里有个小池塘,种几棵树,还摆了石桌石椅,又知道王况爱晒太阳,怕石椅太凉,就仿着建安送来的躺椅也给王况做了一把放在院里,虽不是花梨木做的,却也是上好楠木所做(楠木为皇家专用是明朝以后,朱棣确立的,在此之前,只要是富贵人家都可以用,不存在违制之说),做工比起建安送来的椅子自是好上太多,所以王况也比较满意这个环境,如果没什么事情,就呆在院里,不是他不想出去,而是不能出去,得随时侯着宫里的传唤,只有在确认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事,他才敢出门。
林府家人也隐约听到点风声,这个王二郎可是老太爷看中的姑爷,就等着人家认可了,这可新鲜,很少听说是女方巴巴的求着男方答应亲事的,除非说男方家里强过女方太多,可这个王二郎只不过是建安的一个商贾,和林家却是差了老大一截,自家郎君一个是一县之令,这两年政绩斐然,眼看着再往高一步也不难,可是一个商贾竟然能得家主如此青睐,所以他们对王况的客人从不敢怠慢,早早就将来人引到正厅奉茶侯着了。
来到正厅,却见来人原来是那天和自己搭过话的老头,王况连忙告罪:“哪里敢劳赢太医前来,本该况上门拜访才对,奈何况如今是不敢随处走动,恕罪,恕罪。”这些天里他在徐国绪的指点下已经大致认得了几个太医,眼前的就是其中之一,也不能怪王况对他记得这么熟悉,首先他是唯一和他搭过话的,其次就是据说这个太医竟然是秦皇后裔,就不得不让王况上心了。
“呵呵,二郎无须多礼,某也知晓二郎的难处,这不,某就来了,希望不会打搅到二郎。”赢太医对王况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觉得这个王二郎远比其他同龄少年郎懂得世故多了,不那么年青气盛的,这也让他对从王况这里打听到自己要的消息抱了很大信心。
对于赢太医的到来,王况是猜出了点来意的,自己又不是郎中,不靠这个吃饭,而且若是能将痨病的食疗及饮食起居要注意的事项传开去,也是大功德一件,再说了,这里面关键的一个金桔茶,那可关系到自己今后的赚钱大计。因此没等赢太医生开口问,就直接一五一十的全倒豆子一样倒了出来,把赢太医给高兴得直捋着稀疏的胡子,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麻花了。
“这么说来,皇后娘娘饮的茶就是二郎所说的金桔了?”
“正是,只是这金桔产量低,仅唐兴县有,而且也只有唐兴县的土地才种得活,得来不易,刨制繁琐,一罐费时需六六三十六天,某去年也只得了那么几罐,除了自己用了的,剩下的今次全带给娘娘了。”我可以告诉你产地,可以告诉你功效,但对不起,怎么刨制那就不能告诉你了,想要?找我买哦。
“只是二郎你这痨病调理法子是从何而来呢?某怎么寻思也是不明白的,若是早有此法,想来几年前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前些年唐初立朝,百姓衣不蔽体,一场大雪后,长安一带得了痨病的不少,死了好些人,所以赢太医才有这样的感慨。
又来了,又是问出处,烦不烦啊你们,怎么就没点隐私权的意识的?好在这样的谎撒多了,王况也是张口就来:“哦,听阿哥说,是一个大德行者云游到村里,恰逢况得病,就出手救了下来,阿哥也就按这位大德的法子,给况调养了几年,您也知道的,山里的孩子平生就野,身子骨贱,就这么抗过来了。”
“是么?”赢太医并不太相信王况的说法,要是真有这么一位大德,还是行者,依佛家慈悲心肠,早就将此法传遍天下了。
“这点某可以给王二郎证明。”赢太医还在怀疑,厅外就传来了一个声音。
第九十九章 真笨
随着声音,厅外迈步进来一人,一看到那光头,王况心里就【创建和谐家园】了起来:不带这么阴魂不散的,好不容易进城的时候摆脱了他,怎地又找上门来?
“你耳朵是不是豚耳啊?这么远就听到我们说话。”王况真的怀疑这个家伙就是大闹高老庄那位了,自己和赢太医的谈话声音并不高,要不是长着招风大耳,怎么会听得清楚?
“二郎你怎地能和【创建和谐家园】如此说话?实在无礼!”赢太医见王况对来人如此无礼,很是不悦,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王况的好感马上烟消云散,一拂袍袖,就要和王况理论。
“阿弥陀佛。赢施主别来无恙。”进来的就是悟能,他宣了句佛号,又对赢太医说道:“师傅教训徒弟,如何能说无礼?”
“某可没认你这个徒弟。”王况才不顺他的话说,不给他造成既成事实的机会。
“师傅您认不认是您的事,某认您这个师傅就行。”悟能也不纠结在这个问题上,对他来说,只要能在王况身边,多长长见识,那就行了,至于什么名份,全是身外之物,不要也罢。他这一路跟来,可是知道了王况胸中有无数离奇古怪,闻所未闻的奇闻趣事。
王况实在拿他没办法,悟能有个和尚身份在,可以说在佛法大兴的李唐境内,只要不太出格,怕是自己走到哪,他跟到哪也没什么人阻拦的,从他竟然能直接闯进厅内门房没阻拦上就看得出来,估计就是报了自己的名号,又是个行者身份,所以门房就任由他直闯中门了。而且看赢太医竟然还认得他,那么也应该是个小有名气的。
“【创建和谐家园】您叫他什么?”赢太医以为自己老了,耳背了听错了,见悟能叫王况做师傅,心里吃惊不小。
“阿弥陀佛,王二郎是某师傅。”悟能又宣了句佛号,强调了一句,他在樊口被王况绕一了道之后,就很少贫僧贫僧的自称了,师傅都不称僧,自己佛法差师傅老人家太远了,就更是不了,其他或许难学,但师傅的言行总归是要先学的罢,但就是没改掉爱宣佛号的习惯。
“徒儿原本还纳闷,为何师傅不懂佛法【创建和谐家园】,却对佛法经义理解的如此透彻,想来定是受了某位大德高僧点化的,却不知是谁。刚听了师傅言语,那么点化师傅的定是那位大德了,若不是大德,也没那法力治好师傅的病症。”
听了悟能这话,赢太医也就没话说了,在他看来,不管你会什么,必定有个传承在,哪怕你是自己悟出的东西,也肯定有让你能悟出的前提存在,而悟能的话恰恰解释了王况的传承问题。但对悟能怎么会叫王况做师傅,他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当面问个清楚,只能放在心中。好在此行目的已经达到,而且有的还是可以通过辩证来证实是否可行,所以也就不再多呆,匆匆告辞走了,不走不行啊,【创建和谐家园】叫王二郎做师傅,那自己一个老头子难道也要跟着【创建和谐家园】一样叫么?传出去他的面子往哪搁?
赢太医走了,悟能却不自在了起来,原因是王况这会看着他的眼神就像是见了美女想要扑上去剥光衣物一般,直直的要看进人心里去。饶是他见多识广,也被看得心惊肉跳,尴尬的嘿嘿了两声,脚底下就抹油了。反正已经确认了王况的住址,以后再常来听师傅教诲就是,不急在一时。
这个悟能不简单,王况心想。从赢太医对悟能言语中透露出的尊敬可以看得出,悟能在佛家和俗家中的地位想必不低,或许,自己真的捡了个宝回来?想想黄大最近没什么事,王况决定把黄大派出去打听打听。
说起黄大,王况也是无语,在兵部做笔录的时候,他一口咬定自己是王况的家丁,白白的把明明可以到手的军职给推了,只受了布帛和银钱的赏。王况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责备黄大不该浪费这么大好机会,虽然那军职只是虚衔,但有了军职,黄大一家从此就几乎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黄大只是憨憨的笑:“某阿兄阿嫂的命是小东家给的。”王况拿他没办法,但事已成定局,兵部的奖赏已经上报皇帝并且已经批了下来,总不能再去让人更改了,只好找到李业嗣,狠狠敲了他一笔,得了张允许王况可以藏兵刃若干的告令。有这张告令在,黄大他们出门的时候,就可以携带兵刃了,否则,除非你有功名在身,才可以佩剑一把,平常人家,是不允许私藏兵刃的,当然豪门大阀自然是例外,任何时代,总会有些特权阶层的存在的,只是王况目前别说豪门大阀,就是一方豪强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个有点名气罢了,所以这告令是必须得有,如若不然,只要有人想存心整你,随便就可以把你厨房里用的刀给安上个兵刃的身份,王况的刀有几把还是特制专门用来取鱼骨等用的,刀身比较长而且窄,在菜刀普遍都是又短又宽的唐人眼里,说是兵刃也勉强说得通。
安排黄大去打听事情后,王况也没地方可去,林荃淼这几天被他阿公林老太爷给看得死死的窝在书房温习功课,大门几乎没法迈出一步,自己又要等着徐国绪来,他想着要把秋冬的事情给安排妥当了,这样自己就不用在长安一呆就是一年。看看天色尚早,徐国绪若是忙完他内府局里的事过来估计也要等到午饭时候,这个徐国绪,仗着李世民给他安排的陪着王况的差使,天天明目张胆的往林府跑,几乎都是踩着饭点来。好在王况对礼仪并不太在意,根本没有当客人的觉悟,心情好了,就亲自下厨整点,不想动了就让孙嘉英去练练手。再说了,这徐国绪已经升任内府少监,皇宫仓库里肯定有不少好东西,也有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万一今后自己要做点什么,估计还能从他那淘到原料,所以对徐国绪的蹭饭行为他还是欢迎的。至于林家人就更不用说,巴不得徐国绪天天来,打好关系了,以后皇宫里采买什么,肯定要照顾他们林家一点半点的。
回到自己住的小院里,孙嘉英不在,估计跑厨房去了,这个家伙对烹食的狂热比起邝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和孙嘉翰热衷于武艺形成两个极端。王凌王况王冼三兄弟和他们比起来差距不小,自己只是喜欢吃食,并不狂热,王冼也只是报了光宗耀祖的思想去读书,也没那么高的天份,今后能走多远,还要看自己和王凌能帮多大的忙,至于王凌,婚后完全沉浸在小家的幸福之中,有个安份日子过着,已经心满意足。这要放旁人家里,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其乐融融,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可对王况来说,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心底里那个华容道带来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有时候夜里睡觉都会被惊醒过来,醒来后是一身冷汗。
事情很明显,自己这些年来已经隐隐约约的故意透露了点信息出去,如果真有一个也是穿过来的人,一看就能猜测到自己可能也是穿过来的。若是没有心存恶念的肯定早就找上门来了,既然人家不找上门,那么其动机就不得不考虑。当然,或许根本就没有另一个穿过来的人,可那华容道怎么解释?
所以,那个刻着简体字,理当在一千三百多年后才会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小木块,就成了时刻压在王况心里的一块石头,沉甸甸的。
房里早有使女给王况煮好了一壶茶,按王况的要求,放了芝麻和花生的,煮得没那么稠,倒出一瓯来,热热的茶汤呈红褐色,还有一两粒没有蓖尽的芝麻浮在上面,随着腾起的热气打着旋儿,这种茶很香,尤其是放进炒过的芝麻和花生末后,大老远就能闻到香味。看着茶汤上浮着的芝麻,王况拍了下自己脑袋:真笨。
“说谁笨呢?”
第一百章 葱葱
王况看到芝麻就突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资料,说是芝麻含钙量是所有食物里最高的,平均每一百克(唐称三两)就能完全补充一个人一天所有所需的钙,如果加上平时饮食里的钙,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天吃那么一汤匙的芝麻也就够了,补钙效果比那些什么钙片强了不止千倍万倍,尤其是黑芝麻,含钙最高。王况一直坚信,最安全最适合人体的营养成分就是从纯粹的食物中来,就如同你每天吃蛋白粉,还不如拿了那买蛋白粉的钱去多买些牛肉鸡蛋来吃。只要保证了不过分挑食,每天荤素搭配均匀了,并注意到酸碱平衡,想生病真的很困难。说到酸碱,指的便是食物被人体吸收分解后对人体酸碱度的影响,大体上来说,红肉为酸,白肉为中偏碱,青菜绝大部分为碱,至于红白肉的区分,也很简单,鱼虫飞禽走兽里,鱼和虫(鱼自是不用说,虫指的便是食用昆虫,诸如蜂蛹,蚁蛹,蝉蛹等)是白肉;走兽和飞禽绝大部分属于红肉(蛙,蛇等偏寒的例外)。只有那些因为地域条件限制,没办法在饮食上保证酸碱平衡的地区,才需要靠药物调节(很遗憾的,中国人大部分身体偏酸性,尤其是城市里的人)。
前段时间为了给长孙皇后补钙,王况只能让喝骨头汤,总不能用农村的土办法,让长孙皇后吃炒鸡蛋壳吧?可骨头汤里含的钙毕竟有限,甚至还不如一些蔬菜,好在骨头汤里有许多其它的养分也是对人有益的,而且用骨头汤做吃食,能让菜肴更有味道,能提升食欲。王况让长孙皇后每天去爬山加桑拿,就是为了调动她身体的技能,总呆宫里病怏怏的不动弹,食欲肯定不振。不能吃,身体就好不起来,抵抗力也就弱。
现在看到芝麻,王况就想起了这事,所以才会说自己笨。要说芝麻做的吃食可就多了去了,建安逢年过节都要做的“麻嘎子”,就是用的芝麻和麦芽糖做的,又甜又香又脆,大人小孩都爱吃,不过超市里卖的就叫得比较通俗了,直接叫芝麻糖,而且几乎不含麦芽糖,甜得让人发腻。还有芝麻糊,简单易做,每天当早点吃,即补了钙又填了肚子,至少是一举两得。
说了自己一句真笨后,正在回想芝麻糊要怎么做的王况,被这一句“你说谁笨呢?”吓了一跳,人大多是这样,当你沉浸在某件事情上时,突然悄没声息的来个人说一句话,就能给吓一大跳。
这声音有点熟悉,王况转头就看见门边,一袭湖蓝底斜纹格印花长裙,上腰系黄丝带,着粉底紫花,领口缀紫底粉色云纹镶边的短襦,头梳高云鬓,左边斜插着金铃玉步摇,右边插着朵不知道什么花的娘子正俏生生的站在门边,肩上还披着暗花浅蓝飘带,头上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恍若仙女下凡。王况不由得呆了一呆,愣愣的手握茶瓯差点没站稳:这小娘子变化也太大了吧?前年还是个野丫头,年多不见,竟然成了一个娉婷娘子,而且还长高不少,比王况还要高出一些。
王况看得出来,这时候的小娘子姿态绝对不是装的,一个没有受过如山一般文化熏陶的人,绝对没有这样的气质,只要一开口说话,脸上神情及眼神就能出卖人,除非这个人是个影帝影后。
其实对小娘子一两年前的野性子,王况这一路上也多少从林荃淼酒后的胡话里听出点苗头来,概因林家在长安虽然不算豪门大阀,但也小有薄产,林明又是县丞,没干两年就迁为县令,即便建安只是个偏远下县,但这年来建安折腾出的动静可不小,已经上达天听了,眼瞅后面前途看着就是无量的,小娘子从小就长得不赖,因此还是孩童时就已经有不少家惦念着了。林荃淼甚至记得小娘子小时曾经这么评论过和他们林家世交的那些家的小郎:学文的手无缚鸡之力,天天【创建和谐家园】作态;学武的又个个游手好闲,粗鄙不堪。姑奶奶长大了死也不会嫁给此种人。
因此当小娘子渐渐长大了,就有人上门来探老太爷的口风,被小娘子偷听了去,从此就开始疯野起来,经常带了李管事一帮人跑去欺负那些小郎,时人又偏喜低声细语,软步含羞的娘子,所以这么一闹,那些小郎们及家人就不喜了,这几年小娘子也算是有了些许的安宁,加上她从小又是家里呵护惯了的,含嘴里怕化了,捧手里怕凉了,林老太爷也舍不得委屈了小娘子,就由着她闹去。
也恰恰是因为知道自家小妹中意哪种类型的郎君,因此当王况在建安搞出点名堂来后,暗中对王况留心的林明才想着要撮合一下自家小妹和王况,修书一秉告林老太爷,也就有了小娘子第二次到建安的插曲。结果是小娘子只见过王况一面,又不了解王况,聪慧的她也猜出了点让她去建安的意思,照例又是胡闹一通,林老太爷这才发火了,把她关在家中学女红琴棋书画,轻易不让再出门。
直到这次,林荃淼圈足在府内,这才抽了空一五一十的把王况的所作所为全倒了出来,又一个劲的埋怨小姑:你想想,若不是聪慧之人,怎地能整出这么多物件出来?连皇上也召见他。从文上看,不是你讨厌的那种无病【创建和谐家园】的小郎,从武看,虽然不会武,但也在栖霞岭立下如此大功,现在又在帮着长孙皇后调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人,他在建安喜欢瞎逛也是为了听奇闻趣事,你不也因了他知晓甚多而找他辨认物件么?这样的夫婿,那是打着灯笼也难找滴云云。
但小娘子犹是不放心,王况住进林府后,她还是刻意的避开,只不过收敛了许多,不再似以前般的疯野,暗中使丫环打探王况的一言一行,确实不是那种纨绔子弟,也没什么暴发户的样子,成天笑眯眯的,没事就躺小院里晒晒太阳,或者做些希奇古怪的动作,其他倒也循规蹈矩。刚才丫环来报,说是有个连赢太医也要称“【创建和谐家园】”的光头和尚竟然叫王家二郎为师傅,而王家二郎还不乐意的样子,一下就激起了她的好奇心,这才过来瞧瞧,走到门口正好瞧见王况一巴掌拍在自己的脑门上,骂了句真笨,所以就出声询问。
这会见王况傻呆呆的,小娘子不由的噗哧一声轻笑,完了觉得不妥,连忙伸了手掩住自己的嘴。这一掩不要紧,她是站在门外看向里面,没发觉什么,王况却是从里面向外看,巧巧的,小娘子的手抬起来时,午前的阳光照在小娘子侧脸上,有几丝正落在她的手上,顿时给她的手蒙上一层朦胧的光来,整个手有如羊脂白玉雕琢而成,和那吹弹可破的脸颊相映,莹莹的让人顿生爱怜。
夭寿啊,王况的心不听话的扑通扑通猛的跳了几下,又似要窒息般停了几息,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怎么样的一只手啊?王况发誓,这是他今世加后世所见过的最美的手,纤长无暇的手指微微曲着,阳光从指缝间漏下来,那句怎么形容来着?葱葱玉指,这一刻,王况方才明白,葱葱这两个字的真正意思,以前还一直以为像葱一样,呸,葱白能有这么美么?
小娘子掩手轻笑一声就顿住,再看王况的眼睛还是直勾勾的盯着自己看,脸一红,转身轻跺下脚,啐了声:“你个登徒子。”就掩面落荒而逃,也顾不得自己来找王况的目的了。
天可怜见,王况发誓,他刚才纯粹是用欣赏的心态看的,心里没有半点猥琐的思想,那样的手,那样的皮肤,估计换成如来大和尚来了也会怦然心动,我好歹也是某个貌似大德行者的师傅罢,怎地会被冤枉至此?
第一百零一章 踏青去
平心而论,王况还是没做好成家的准备的,才十六岁不到就要成家,他还真没适应,这个年纪在后世还只不过初中刚毕业啊。可不成家又不行,律法摆在那呢,这就是冷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区别了,这个时代讲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人多自然耕种人口也就上去,物产就多,打起仗来兵源也就充足,所以不论哪朝皇帝,都是把发展人口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躲是肯定躲不过去的。
不过刚刚的惊鸿一瞥,却是让他有点心动了,本来他并不排斥小娘子之前表现出的疯野性子,可娉婷淑女谁个不爱?受红楼的影响,不管是谁,如果第一眼就要在柔弱女子和豪爽女子中二选一的话,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柔弱女子的,除非是相处时间长了。
午间用餐时,徐国绪看王况心不在焉的,以为他憋在林府里难受了,就对王况说:“二郎何不去踏青去?今天日头正好,适合踏青,我们也不走远,若是宫里有事,让下人们找去就是,耽误不了事情。”
林荃淼一听踏青,兴致就来了,连声附和着,这些天把他可闷坏了,踏青吟诗做对,就有可能结识名人,这可算是学子最最正当的出游,自己也能理直气壮的出门,林老太爷绝对不会反对的。就连王冼和孙嘉英也眼巴巴的看着王况,这段时间,都是林家下人们陪着他们出去转,没和王况一起,他们也都没什么兴趣。这下听说踏青,眼睛自然就亮了起来,其他不说,反正他们知道王况要是肯去的话,那个什么烧烤是指定少不了的。
王况本来不大想去,但见王冼期盼的眼神,心一软,就答应了,其他人他可以不在意,王冼却是不行,不说这几年来的兄弟之情,就说自己当初在那道观里,若是没有王冼的照顾,天天拖着瘦小的身子去乞讨,这个世上早已经没了他王况了。可以说,现在的王冼就是王况的逆鳞,谁要是敢对王冼有点不好的念头,王况绝对会对其施以雷霆万钧之力毁灭了他,即便是要违背他不想改变历史的初衷而整出几百年或千年之后才有的武器也在所不惜,其他不说,至少,一个机械类专业毕业的人,整出点让李老二高兴的东西来,借了李老二的手去消灭敌人,轰得让敌人连个渣都不剩还是很容易的。穿越小说看多了,王况也早做了最坏打算,真要有人把王况逼急了,就搞他个天翻地覆。
见王况答应了下来,林荃淼就兴高采烈的吩咐家人们准备了,这一路来,在野地里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他早已经熟门熟路,什么东西适合烤来吃,又要带什么调味料,全都不消王况交代。王冼眼中的兴奋就更是明显,扒了两口就不再吃东西了,孙嘉英也是有样学样的只吃了一点。林荃淼吩咐完了,转头一看这俩小子不再吃了,眼珠一转,笑笑也不吃了。只有徐国绪还在闷头苦吃,一边吃一边和王况絮絮叨叨的说些宫里这几天的趣事。林老太爷和林翰只是第一天给王况接风的时候和他们同席,后来就不再一起吃了,说是这样他们年轻人在一起就不会拘束,所以这些人现在吃着饭也不再那么守什么食不语的规矩了。
徐国绪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整桌就他一个人在吃着,其他人都笑眯眯的看他吃,猛的醒悟了过来:“好呀,你们几个太不地道了,这下可惨,饱了。”完了拍拍肚皮:“某去找郎中,整点消食物来。”说完一溜烟跑得飞快,他也不担心王况他们把他甩了,就凭自己现在的身份,支使几个小校去帮他找人还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王况也不是那种人。
等徐国绪施施然的嚼着郎中给他开的山楂回来,这边已经备好了东西,也不多,不外是一些用具啊碳啊之类的和吃食,一个家丁就挑了,要烤的羊肉啊什么的,也都按王况要求的切好了泡在用酱汁,盐,糖,姜,蒜,辣椒酱,胡椒和酒调成的汤汁里。王况看着桌上没吃完的几个馍,就一股脑的也带走了。林家并不是勋贵人家,住的地方还是比较靠近寻常百姓住的坊间的,路过一家胡人开的杂货铺的时候,王况拐了进去一问,果然有孜然卖,就买了些,建安是买不到孜然的,别说这时候,就是后世,王况读大学时放假回家都要带些回去,直到很多年后,家里才能买到孜然。
与其说王况他们是踏青,还不如说他们是野炊,徐国绪也是想吃烤肉了,这才有了踏青的提议,这帮人来到城外,根本没什么心思欣赏景色,直奔灞河边而去,在林荃淼的指挥下,家丁不消片刻就摆好了东西,这还得归功于王况在林荃淼的要求下这几天给整出几个小物件来,一个小铁架,一片细铁条编成的网,再加上一大把的铁签。在一块空地上简单的搭了几块防风的石头,中间用碳升了火,铁架一放,再放上小网就得。
林荃淼大概是这些天憋坏了,等家丁把东西都摆放好了就挥手把他赶到了一边去,自己坐在马扎上串起了肉串,一边串一边哼哼着,咿里哇啦的也不知道哼的啥,全然没了一丁点学子气息。串肉串是个繁琐的活,王况没那心思干,翻出了带来的馍准备烤,却发现忘了带刀,本来么,其他要烤的东西都已经切好了,没必要带刀,馍是王况后来顺来的,没人知道他顺来是要烤的,自然也就没人跟他说要刀,王况看看四周,转身去掰了片带齿的茅草来切,结果初春的茅草也才刚发的叶子,太软,馍冷了就硬了,根本切不动,瞄来瞄去,被他瞄到林荃淼腰间闪闪发亮,定睛一看,是一把小银鞘刀,一把就抢了过来。刀做的很精致,刀鞘刀身全是银做的,刀鞘上錾着牡丹锦鸡图,刀把用红绳密密的缠了一层,尾端还镶嵌了一颗红宝石,这应该是装饰性的刀,而且从风格上来看,还应该是女子所用,王况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拔出刀就去切馍,林荃淼见刀被王况摘了去,奈何一双手串肉串得满是酱汁,只能急得哇哇乱叫着直跺脚。
众人等几乎都在忙着,就连被林荃淼赶到一边去的家丁也跑去帮王冼去摸鱼去了,孙嘉英舍不得放弃跟着王况学技艺的机会,就也在串着肉串,只有徐国绪,呆宫内呆惯了,伺候人是行,让他干这些活就不会,串肉串被林荃淼和孙嘉英嫌笨手笨脚的,去摸鱼又被王冼埋怨鱼全被他吓跑了,碳火又不需要他看,所以只能坐那干瞪眼看众人忙这忙那,坐了一会,实在无聊,见肉串已经串了不少,碳火也已经烧旺了,就拿几串去烤。
这边王况已经把馍全都切成半寸厚的片,这才注意到手上的小银刀样式,咦了一声,不怀好意的盯着林荃淼。林荃淼被王况看得脸一红,连忙解释:“这刀不是某的。”
“废话,当然知道这不是你的,说说,哪家小娘子送的啊?难不成你除了没过门的婆娘,另外又勾上了一个?”林荃淼一到长安就订下了婚期,就等着常举结束放榜后成亲了,这个王况是知道的,这把小银鞘刀八成就是他那没过门的娘子送的定情物,不过这并不妨碍王况拿来开玩笑。然而他只顾着调笑林荃淼,却全然没发现林荃淼的眼神很是古怪。
“你这个登徒子又在乱嚼舌根了。”
王况的心脏又不听话了,耳朵里一阵轰轰的,有点懵,呼吸也跟不上了,手里的小银鞘刀差点没握住就要掉到火堆里去。不用回头,他就知道,林家小娘子正站在他身后,估计肯定是杏眼圆睁,连嗔带羞的模样。
定了定神,王况扭头,又换上了笑眯眯的模样,只是笑得有点木:“原来是小娘子来了,怎么,也来踏青?”
“就许你们来,我们就来不得?”也许是有外人在场,小娘子又恢复了泼辣的一面,双手叉腰,脸红红扑扑的,也不知道是被风吹的还是被王况问的。还是穿着午前的那身短襦长裙,不过不同的是飘带换成了鹅黄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小娘子,穿着比较朴素,粉色长裙配着米色短襦,都是没印花的,和林家小娘子站在一起,除了皮肤稍微黑点外,也算是个美女了,王况没在林府见过。这个十有【创建和谐家园】就是林荃淼那没过门的了吧,稍一寻思,王况就猜出了个大概,估计林小娘子就是被林荃淼偷偷告诉说要来踏青,所以,王况他们前脚走,她后脚就跑去邀了自己的未来侄媳妇跟了上来,本来婚期一定,男女双方是不能再见面的了,要一直等到洞房花烛夜,但出游“偶然”碰上又是例外,想来就是林荃淼出的主意。
见王况看过来,林家小娘子又是轻淬一口,叉在腰上的手不自觉的就放了下来。另外那个疑似林荃淼家的则是羞涩的福了一福,眼睛却是盯着王况手中的小银鞘刀。
¡¡¡¡¡°ºÙºÙ£¬²»¸ÉСíµíµµÄÊ£¬ÊÇijӲÇÀ¹ýÀ´µÄ£¬Ëû»¹¸ú¸ö±¦±´ËƵļ±µÃÖ±Ìø¡£¡±Íõ¿öڨЦ×ŰÑÐ¡Òøµ¶¹Òµ½ÁËÁÖÜõíµÑüÉÏ¡£
第一百零二章 小公爷(上)
其实王况哪里知道,林家小娘子能出来,主要还是因为王况在,否则林老太爷是绝对不允许林荃淼私见未婚妻的,这要传了出去可是于门风有损的,可以说,林荃淼能和未婚妻此时见面完全是沾了王况的光。
林荃淼见自己未婚妻面色不善的,吓了一跳,趁林小娘子没注意,连忙使了个眼色过去,用两手的拇指比划了一下林小娘子和正低头给馍片抹油的王况,那小娘子见了林荃淼这么比划,吃惊不小,再也不敢给王况脸色瞧,开玩笑,这可能是未来姑丈哦,即便是要把那小银刀据为己有,她也是不能有半句话的,何况只是用用而已。
林家小娘子他们是乘了马车来的,家伙什也带了不少,还带着几个丫环家丁,李管事也跟着,现在的他见了王况再也没了以前那种排斥了。人多干活快,没片刻工夫就在河边支起了一个小纱帐,又在旁边摆了个小案几,什么果脯肉脯之类的摆得满当当的。两个小娘子自躲一边叽叽喳喳去了,几个刚来的丫环要来帮忙,被林荃淼赶一边去了:“去去去,某好不容易得了机会放松放松,尔等莫来添乱。”
林荃淼和孙嘉英还在串着肉串,王况这边已经给馍抹好了油放上去烤了,馍本来就熟的,只要把两面烤焦黄,再抹点料就行了。王况这次还带了些辣椒末来,这些辣椒末在磨好后都经过烤制灭活的,为的就是担心有那么一两个辣椒籽没磨碎,把辣椒种给传了出去。由于带得不多,一路上王况都没舍得用,一直由孙嘉英收着,这次出来,考虑到以后天气转暖,烧烤机会不多,就让孙嘉英带了来,这会正藏在王况袖里呢。
不消多时,馍已经烤软了,抹上的油也都沁了进去,两面都被烤得金黄色,王况洒了点酒和辣椒末,又捻了些孜然和细盐上去继续烤。
“噫?这啥味道?”孜然一烤,香味就飘了开来,林荃淼久居建安,没见过孜然,也就不识得,来长安的路上虽然也烧烤过多次,但那时候都没有孜然。徐国绪这会也和王冼空手回来了,没带工具,他们也没摸到鱼,二来他们也是玩闹多过正经摸鱼,心思根本都是放在烧烤这边,尤其是徐国绪这个好吃的主更是如此。徐国绪抽抽鼻子:“啊哈,是安息茴香,没想到二郎你竟然能找到这东西。”
王况也是今天才知道孜然这时候叫的是安息茴香,大概是从安息传过来,又和茴香长的很像的缘故吧。对于吃惯了用孜然烤东西的王况来说,没了这一味总是觉得少点什么,因此他以前也很少烤东西吃。这下好了,以后富来客栈又多了几道菜。
等到馍烤好,林荃淼和孙嘉英也早已经手忙脚乱的串好了肉串,三步并两步的跑河边洗了手,孙嘉英顾不得刚烤好的馍烫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林荃淼可是瞧得真真的,徐国绪是嘴里吃着,手上还拿着的,要不快点下手就没份了,他飞快的拿起多余的铁签,一通猛扎,穿糖葫芦般的串了几片馍,那速度看得徐国绪张大嘴巴,都忘了吃了。
“莫急,莫急。”王况当然知道林荃淼要讨好未婚妻来着,变戏法般的从旁边一个布盖着的篮里端出了一碟烤馍:“这个拿去,不冷不热,刚刚好。”徐国绪刚才只顾着埋头吃,都不知道王况什么时候藏了这么一手,这会见了就跑过来找,却已经是没了,却见王冼正挤眉弄眼的笑,就知道肯定是他藏的,就故做要去搜王冼的身,一时间几人是闹成一团。
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林家小娘子和林荃淼的未婚妻就是没挪过来,她们自做一伙在那吃着,反正有林荃淼这个跑腿的在,有什么吃的也少不了她们的。这让王况有点小小失落感。
王况又烤了几串肉串就停了手,徐国绪和林荃淼见王况两手各抓一大把的肉串上下翻飞的烤着,甚是好看,就都动手烤了起来,孙嘉英是边串肉串边看王况烤的,三人里就数他烤得最地道,不管是火侯还是洒酒的时机,都拿捏得很准,于是就很自然的当起了主“烤”官。徐国绪毕竟是从小宦官开始干起来的,虽然手生,但总算能烤熟,只有林荃淼是没干过粗活的,肉被他烤得是一面糊了而另一边却还没熟,大家于是就都不让他这么糟蹋下去,把他轰到一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