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问完,县令就更是迷惑不解,你说这天使来了吧,别地不去,竟然只让秀山门外一个乡野酒肆给送吃食来,送完了就走。那个酒肆叫什么来着?杏什么村,对,是杏花村。莫非这天使只是路过,在谷池停留只是为了杏花村的酒食?难道这杏花村的酒食真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行,明儿个得去瞧瞧。

        当然杏花村也不可能因此而一夜成名,顶多就是在谷池范围里名气会大起来而已,最远的话,估计也就只能是一州之地有点名气,真想成名,还是要以后靠小杜同志,毕竟它不在城里,寻访也是不便的。不过这已经足够了,也正是王况想达到的目的。

        因为今天这事算是王况惹出来的,被徐国绪抓住了由头,王况只好听徐国绪的,等下夜里去整出一桌好菜来将功折罪。

        看着那碟笋干炒羊尾,王况不禁有点犯愁,说实话,后世他可从没烹饪过羊尾,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羊尾是好吃,可也是最膻的,处理个不好,就不好吃。先前他只是想当然的想着最多淋点酒啊,挤点姜汁啊什么的就可以搞定,可现在,酒也淋了,还是自己亲自盯着温到去膻的最佳温度的时候淋的,但收效甚微。还是不专业啊,也好,这回到了长安,找个机会寻那些大酒楼去看看,最好是能和宫里的御厨交流交流。王况倒不怕别人密技自珍,反正自己随便抛出一个,换也能换过来。

        想了半天,决定还是继续的加酒蒸,最好是把羊尾蒸化了才好,反正笋干是肯定越蒸越香的。算算时辰,离下夜还好久,就不再跟那盘羊尾笋干较劲了,交代了下厨子,就去忙其他的了。

        看到竹笋,王况想起了一道美食来,这谷池也是盛产竹子的,一路上王况就看到过很多离江不远的山上满是竹海,风一吹就掀起阵阵波澜,一波接一波的在竹梢上翻滚着,煞是好看。建安竹子也不少,只是以前王况嫌那吃食麻烦,富来客栈里的人有都不可能停下手来花那么长时间帮他,要停下来影响的可是王况自己兜里的铜板,所以王况一直没机会做,这下好,船行江上,船上闲着的人多的是,不愁没人帮忙。

        这时候船已经离谷池码头很远了,王况就去找了舵工,说了下让他找个地方靠岸边,去砍些去年长成的毛竹来,舵工一听说砍毛竹是为了做吃食,当然是满口答应下来。

        不多久就找了个不远处有毛竹又平缓的地方停了船,船上的仆役听说砍毛竹做吃食,个个都争着抢着下船去了,军士们也都争相着说这黑灯瞎火的,怕仆役们碰到什么野兽什么的,要去保护保护,他们可是知道王况的脾气,你卖力气越多,得的好处自然也就会越多。一时间船上是闹哄哄的,李业嗣看不过去,扯着嗓子吼了几声才安静下来。

        砍毛竹的走了,王况也就开始忙起来,按着每人三两米的量,泡了满满一大盆的米,让厨子们把风鱼干撕成小块小块的,把鱼刺细心的挑了去,再把熏肉也切成丁。从建安带来的菌干也都泡好了切丁,还有板鸭也取了几只来剔骨切丁备用。又让人把白天交代买来的豚骨头放锅里熬着,就等着毛竹了。这时候王况才想起来少交代一样东西,赶忙叫兵丁又去岸上砍了几两指粗的树枝来,削了皮,做了几十个木塞。

        王况要做的是竹筒饭,这个可以煮也可以烤,不过煮的没有烤的香,只是烤要花的时间更长些,煮只需两刻种就好了,烤则需要至少一个半时辰,船上可经不住这么长时间的烧火,反正船已经靠岸,干脆就让人在岸上找了个空地,挖了几个简易的灶,野外垒灶那可是羽林军的拿手,见王况在那指手画脚半天没说个所以然来,就把王况给支开了,三两下就垒出几个来,王况看得是满不好意思,敢情自己是门外汉指挥内行来着。

        小半个时辰后,毛竹就被扛了十几根来,都是按王况说的挑上一年长成的毛竹,而且粗细也都差不多。做竹筒饭,必须用的青竹,而且是刚砍下来的最好,一般选头年或者前年长成的,以头年长成的最佳,竹香浓郁而且水份比较足,不容易烤裂,选老的竹子就很容易烤裂了。

        在王况指挥下,很快毛竹就被砍成一段段两端带节的竹筒,又都按木塞的大小选凹进去的一端竹节上打了眼。这时候米也泡得差不多了,骨头汤也熬得了。

        将米捞出,拌上先前准备好的鱼干,板鸭,菌干和熏肉等材料(材料多寡可按自己口味调整)和盐,又加了点酒进去拌匀了,再将骨头汤倒进去,恰好将米没过高出半指,加多少汤也很有讲究,得根据米泡的时间长短来定,要是米泡的时间长泡得足,那么只要加到正好没过米齐平就可以,如果泡的时间短,就多加一点点。汤加多了,米饭就太烂,没嚼头,汤加少了,米饭就又太硬。还有汤的多寡和米的品种也是有关系的,若是糯米加的就要少,基本上是按这米的糯度来增减的。

        都拌好了后,就将米连汤带水的灌进竹筒里,灌差不多七八成满的样子,要是灌多了,等米饭还没熟就该把竹筒给撑爆了。灌好了就塞了木塞,那些兵丁倒也聪明,听说是做木塞,选的树枝都是那种很轻的质地比较软的,很是好用,把个孔洞是塞得密密实实的。

        这些都做完了,王况就又做起了甩手掌柜,只交代了竹筒烤的时候要常翻动,保证受热均匀而且不烤焦了就行。那些仆役和兵丁便都嘻嘻哈哈的围坐着烤了起来,能自己动手做一道美食,那也是一种享受,再说了,人家小郎君做这些可都是当着众人的面做的,没一点丝毫的隐瞒,等过了今晚,自己也算是掌握了一道吃食的做法。所以他们一听王况说要烤一个多两个时辰,就都很自觉的分组烤了起来。

        人多了,聊着天,天南地北的胡吹海塞着,时间过得也是快,就连徐李二人也都下了船,在离火堆不远处让人支了案几,边聊天边吃着酒,再看江面上雾汽蒙蒙的隐隐升起来,这一刻,李业嗣仿佛身处战场的闲暇时节。而徐国绪则感觉是有点飘飘然的好似在天上飞着一般。

        竹筒饭烤得了,也已经是下夜,毕竟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过夜还是有点不大安全,便都把做得的吃食全有搬回了船上,起锚走了。就是到了船上后,大家都没个睡意,个个吃得酒足饭饱,一整晚嘻嘻哈哈的闹个不停,嬉闹声透过薄雾隐隐的飘到岸边,离江边近些的村子里于是第二天就都传出了江上有鬼的传闻,这都是后话了。

      第九十章 红烧武昌鱼

        可自打王况好好的整出个竹筒饭来后,这帮军士和梢工水手就再没消停过,毛竹是一路的砍伐过去,碰上无主的山还好说,有一次竟然砍到了有主的竹林,被巡山的看见了,而那竹林离村子又近,于是一番敲锣吆喝后,整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全抄了家伙冲了过来,好在黄大走南闯北多了,见识不少,一听敲锣就知道坏事,肯定是砍到了有主的竹林了,告诉了李业嗣,李业嗣把军士们派了下去才没闹出大事来。不过也是费了好一番口舌,赔了点钱这才了事。

        见总是这么折腾不是办法,王况只好实话告诉他们,这竹筒饭和粽子那是同一个理儿,都是取的竹子的清香,你们要是喜欢吃,就把粽子也改成这么样的馅不就得了。大家想想也还真是,于是接下来就不砍竹子了,都改采粽叶,这样一来才消停了下去。要说孙嘉英也还是有点做厨师的天赋,听王况这么一说,竟然变着花的将粽子的馅料改来改去的,被他整出了七八种味道出来。徐国绪赶忙让孙嘉英把方子都记录好了,交代他若是有机会跟王况进宫去了,就献上去,兴许能得莫大好处。孙嘉英自是牢记在心,王况为这个少不得又给徐国绪许了不少空头支票下去,而徐国绪要的也就是这个效果。

        船在大江上航行的日子其实也是王况最惬意的日子,这时候的大江上,只要闭着眼睛洒下网去,总能捕到鱼,而且除了河豚这种有毒的外,其余的尽可以放心的吃,不用担心这样那样的什么污染呀什么问题。大江的水,只要是上游连续几天没下雨,那水都是非常的清澈,碧蓝碧蓝的,这样的水质,王况穿过来前只是在小时候外婆家的村子外看到过。鱼这么好捕,以至于军士和水手们每次捕的鱼都有多,最后还是王况让他们把网改了,用大网眼,只抓大鱼。

        在大江上行了半月有余,船上已经是到处堆满了风鱼干了,这鱼干和以前大家常常晒的鱼干不同,以往晒鱼干都只是抹点盐就这么风干了就是,要吃的时候还要煮过。王况风的鱼干就不同,而是先调了料煮熟了再风干,反正这次带的辣椒酱不少,王况就做了几种的,有微辣的,有中辣的,还有特别辣的等等,有七八味道,想要吃点酒,直接就能拿来吃,要是嫌硬,就蒸一下。因为得了王况的许诺,说是人人都有份,可以带回家去。所以大家捕鱼就越发尽心,王况让捕什么鱼就捕什么鱼,绝不带含糊的。

        这日船到武昌(今鄂州),前面就是樊口,就要转道汉水了,王况本想说留意一下武昌鱼,但想想不过又是和某酒一样的出名途径,都是得了伟人的称赞才扬的名,也就没了多大兴趣,武昌鱼本名鲂,比普通鱼当然是好吃,可再好吃却是比不过鳜鱼的。

        但王况却不知道武昌鱼却是三国时就开始有了名气,徐国绪和李业嗣自然是知道的,见王况没有什么表示,心想着,王况几乎没进过学,约摸不知道武昌鱼,就很是耐心的跟王况讲起典故来。又吩咐船停半日,让水手捕点上来。

        徐李二人的耐心讲解自然还是为的让王况下厨,但见王况漫不经心的听着,就明白了过来,敢情王二郎不是不知道武昌鱼,而是它还入不了王二郎的眼。也难怪,武昌鱼此时也只传名于文人骚客的笔墨之下,可绝大多数的人是没吃过的,所以他们对王况的表现也就释然了。

        王况只是兴趣不大,但不代表他不喜欢,既然船停了下来捕鱼,王况也就乐得尝尝新鲜的“古代”武昌鱼。

        不大会工夫,就捕了十几条上来,徐李二人让大家继续捕捞,把这十几条送到了厨里。王况让孙嘉英和厨子们一起把鱼杀了,他自己去挑了一条鱼来,这次他准备做的是红烧,清蒸就让其他人去做了。这些天船上的厨子们都从王况这里学会了蒸鱼的手法,让他们做不成问题。

        武昌鱼身子比较扁,这样的鱼身适宜切斜十字纹,即和鱼脊骨成大约四十五度角交叉。不过王况切的是放大版的菊花刀,就是刀面和砧板又成个斜角切入,这样切可以增加鱼肉和汤汁的接触面,更容易入味。

        切好了后,将鱼还是按以前的处理方法,抹盐后淋上掺了姜汁的酒放一边备用。又备了葱段,姜末,蒜头,桂叶等,还用水调了一瓯友粉。锅热后,加羊油烧热,鱼下锅煎(须得热油热锅的煎,否则鱼皮会粘锅,鱼就不好看了。)到两面金黄后,将鱼撇到边上,丢进蒜头,姜末,葱段炒香后淋酒加盐和酱汁,然后将鱼再拨到锅中间,加小半瓢清水煮沸后,将两片桂叶点燃了后丢进锅里,盖上锅盖。让火工改中火,不一会就煮到汤汁变浓稠了。最后一步就是勾芡,将鱼单独起锅放入盘中,将锅里的桂叶和煮黄了的葱段捞起来撇掉,汤汁上加糖(鱼在锅中的时候不能加糖,否则入味不好),再将调好的友粉倒入拌匀煮沸,再放点羊油。一旁的孙嘉英在王况煎鱼的时候已经温了一瓯酒在等着了,王况看了看酒,酒面上已经氤氲起了雾汽,就示意孙嘉英加了一勺进汤里,然后再在鱼上洒了点葱花,把勾芡好的汤汁淋上去,红烧鱼就算做得了。

        可惜这船上没有豆腐,不然这红烧鱼的时候加上几块豆腐一起红烧,那豆腐的味道就非常美味,又不会把鱼的味给吸了,这样一来,鱼鲜豆腐美,绝对的一等一美食。

        王况做红烧鱼的时候并没避开其他厨子,所以其他厨子在将自己处理的鱼蒸上之后就在一旁看着王况烹饪。王况做得一条鱼,就不再动手了,让他们都按自己的步骤去做就是。孙嘉英本来也想留下来自己做一条试看看,被王况拉走了:“烹鱼什么时候都可以,你又不同他们,平时有不明白的直接找我问就是。”

        徐李二人和林荃淼早就坐着眼巴巴的等着了,一见王况端了盘鱼过来,林荃淼赶紧起身接了:“二郎出手就是不凡,大老远就闻到了香味。”

        王况白了他一眼:“少说这些没营养的话,怎就不见你去搭把手?依某看来,这船上就你最闲得慌。”

        “嘿,这不有你二郎在么。”林荃淼不以为意,嬉皮笑脸的。

        不多时,蒸的鱼也送来了,厨子还没掌握好技艺,比王况做的差了不少,不过就这样的手艺,放到哪里那也够资格掌厨了。

      第九十一章 吃素也是杀生

        等王况这边吃得差不多了,船上其他人也开动起来,个个吃得是肚子溜圆不想动弹,不过徐国绪的一句话就让他们都跳了起来。徐国绪说的是:“赶紧的,赶到前头,趁着天黑前再捕一次鱼。”

        徐国绪似乎是吃武昌鱼上瘾了,这也难怪,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就比如王况自己就和大多数人不同,最不喜欢吃鱼腩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饮食方面的偏向,但只要把握住度,不特别挑食,不要吃一样东西吃伤了就行。

        看到徐国绪这么偏好武昌鱼,船又要起锚,王况就拦住了:“这武昌鱼就数樊口的味最美,往上游或往下游去,就不如了,既然天使喜欢,那就干脆再停一会,多捞点上来,用水养了,也能吃一两天。”徐国绪一听,赶忙叫停,让人把船上空置的盆啊桶的全拿了出来,盛了水,就准备捞鱼。

        既然要停下来,而且此时已经过了午,汉水又比不得大江这般宽阔,夜间行船不是很安全,就干脆就把船靠了岸,准备歇一晚,明日早早动身,从进汉水开始,就不能再夜间行船了。

        大概只捕了一个时辰左右,船上空着的盆里就全是鱼了,但就这样也只得两三百条左右,还不够全船人吃两天的,而鱼养水里,也是有定数的,不能一个盆全挤得满满当当,否则都不用一个时辰就全得憋死,武昌鱼又是讲究的吃个鲜,要是吃死鱼的话,还不如进了汉水再捕活鱼呢。这时候船上是再也找不出空盆了,而这船又不是渔船,没有专门僻出来的鱼舱,因此众人都瞧着满当当的盆发愁。

        王况见了,想起了后世建瓯特有的弓鱼来,所谓弓鱼,就是把鱼的身子像一边弓着串起,让鱼两鳃张开闭拢不上,这么一来,鱼鳃就一直接触着空气,鱼也就能够呼吸,这样的鱼就是离了水也能存活很久,短的一天,长的能有两三天。这个时候的建安,还没有弓鱼这个技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后世的建瓯卖鱼人,全都不用水养的,都是将弓好的鱼一条条的串起来就这么挑到街上去卖,不用额外挑个大盆和水,能挑的鱼自然就多得多了。弓鱼的活并不难,只要用草绳或其他不伤着鱼的绳子将鱼尾巴绑起拉向一侧(建瓯现在还流行一种说法,弓左不弓右,就是说鱼身向左边弓的存活时间更长,但后来央视做过实验,弓左弓右的效果是一样的),然后绳子的另一头从一边鱼鳃穿进,从鱼嘴出来,再打个结,让鱼鳃一直张着就行了。

        听王况说有办法能让离水的鱼存活至少一日,如果有专人照顾淋水的话,这鱼还能存活更长时间,甚至可以存活个两三天,船上没事干的人就都乖乖的听王况的指派,去岸上割蒿草编草绳了。等到天擦黑,已经编得了几百条三尺来长的草绳。因为是明早才会起锚,所以为了保证鱼的最新鲜程度,当晚是就吃下午捕上的鱼,并且是早早就睡下了,准备第二日早起好抓紧时间多捕些。

        因为从来没听说过离水了的鱼也能活那么长时间,大家都很新鲜,都想看看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有人睡不着早早的起来捕鱼了,可惜天没亮,鱼也是要睡觉的,折腾了一阵,鱼没捕上几条,倒是把其他人都给吵醒了。

        全船的人只有王况兄弟、林荃淼和孙嘉英几个有心思吃早饭,就连黄大平日里看起来很稳重的人,也顾不得吃,跑去帮忙捕鱼了。林荃淼是看王况做的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看得已经麻木了,王冼和损嘉英则是已经盲目的相信王况,只要他说出来的一定可以。

        等王况几个吃完,已经天光大亮,大伙不光把昨晚吃的鱼又都补上,还多了出了许多,就等着王况了。徐李二人也是饶有兴致的一人端了碗汤饼(就是面条)跑到甲板上看王况怎么个让鱼离水也能存活法,全然已经不顾自己的身份了。

        王况只示范了一下,大家就都学会了,本来这活并不难,容易上手,要是弓多熟练了,速度快的几息时间就能弓好一尾。徐李二人手中的汤饼还没吃完,多捕上的一百多条鱼就已经弓完,给挂到了船舷内侧晒不到日头的地方。弓完鱼,大家意犹未尽,看看绳子还多出了两百多条,就又继续捕鱼。

        “阿弥陀佛!”大伙正捕得高兴,就听的岸上传来一声佛号,大家看去,就见得一个衣衫褴褛的光头行者正双手合什站在离船不远处的一棵树下,除了背上背着个佛龛和一个小包袱外,就再没其他东西。身上穿的衣服满是补丁,还是好久都没洗过的样子,脚上也是光着的。在这个还没到夏日的一大早,光着脚站在泥地里,让看的人都忍不住打一个寒战。

        “阿弥陀佛,各位施主,若是平素里吃鱼倒也罢了,何苦又要将鱼串起挂着,让其受那日晒风吹之苦?上天有好生之德,各位施主莫如行行善,将鱼儿放了罢,贫僧就此代这些鱼儿谢过!”行者见众人望向他,又宣了一句佛号,开始劝说起来。

        王况并不喜欢和尚这种口是心非的职业,后世几乎所有的和尚都是挎着名牌包包,拿着最新潮的手机逛街的主,很多和尚是白天在庙里念经,一到晚上就换了装,开着宝马奔驰去二奶三奶甚至是四奶家接着念精。一见这行者在那胡言乱语,再看众人,有的人甚至已经偷偷的解开正在弓的鱼,准备往江里丢了,就连徐李二人也偷偷的往人群后缩。看到这王况就气不打一处来,你好好做你的和尚,我们自捕的鱼,【创建和谐家园】屁事!

        “敢问【创建和谐家园】法号?”王况决定给点颜色让这个和尚开染坊去。骂人?那也太没水准了,今儿个不把你和尚噎死也要把你气死!虽然没读过佛经,更别谈上什么深研,不过王况有这把握,你不是不杀生么?今天就让你从此以后天天活在罪孽中。

        “不敢妄称【创建和谐家园】,贫僧悟能。”行者见王况问话,也看出来了,王况应该是主事者,或者说至少是个能说上话的人,又念了一声佛号,张嘴就想劝王况。

        “打住!打住!”王况见和尚又要张嘴,连忙摆手,不是他怕被说服,实在是若要让他听和尚说一通话,估计会一整天恶心得吃不下任何东西去。悟能么?怎么不直接叫猪八戒?想想,老猪同志还得几百年后才出现,算了,老猪同志也活的冤,不埋汰他了。

        “敢问【创建和谐家园】,何为生灵万物?”王况摆出一副请教的姿态来。

        “这天下一草一木,鱼虫走兽为生灵万物。”行者见王况举止倒也恭谨,以为王况要向他讨教佛法经义,连忙正色作答。

        “敢问【创建和谐家园】,素日里都吃些什么?”

        “贫僧素日里靠化缘得些斋饭填肚。”

        “斋饭里可有米面菜蔬?”

        “那自然是有的,有时是米饭,有时候是汤饼,就是没化得斋饭,田边山上的野菜野果也能裹腹,无须杀生。”

        “那某就不明白了,既然说不杀生,又说草木鱼虫鸟兽皆是万物生灵,那岂不是自相矛盾?”将和尚导入套中,王况哈哈大笑:“一草一木皆是生灵,某不懂佛法,不过某也是知道你们【创建和谐家园】中倒也是有许多草木成精的故事。试问,既然草木可以成精,鱼虫鸟兽可以成怪,他们都是世间生灵万物,那么,【创建和谐家园】您平日吃了多少粒米饭,就是谋杀了多少生灵了,吃了多少菜蔬,也是谋杀了多少个生灵了,你们佛家不是说众生平等么?怎么只许你们残害生灵,就不许我等吃鱼?”

        “退一万步说,即便米面菜蔬不属于生灵万物。那么【创建和谐家园】可曾想过,鱼虫鸟兽靠吃什么为生?还不是花草树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此乃天经地义。【创建和谐家园】您想想,您一餐吃下的斋饭可以养活多少条鱼?多少只鸟?多少条虫子?您吃了这一餐饭,那就是断了多少鱼虫鸟兽的活路?您这是在和他们抢食,搞不好就有鱼虫恰恰因了【创建和谐家园】所吃的一餐而没了活路。您这难道不也是杀生么?”见行者被自己说得目瞪口呆,王况狠狠的补上了一句:“依某看,【创建和谐家园】若要想不多造杀孽,最好是天天只喝水,哦,不对,就是喝水也是有可能和鱼虫鸟兽抢食。看来,【创建和谐家园】您怕是要饿死渴死了去西天见您的佛祖了。”

        王况痛痛快快的把话说完,长出了一口气,乜着眼看着和尚。见那和尚踉跄晃了一下,又加了一把火:“【创建和谐家园】您莫动,您可知道,您脚下踩着的土里也是有虫子的,您这一脚踏下去,把泥土踏实了,那虫子说不准就被您踏死了,您就又加了一道杀孽啦。”

        “一草一木皆是生灵,一草一木皆是生灵。”那行者跌坐在地,全然不顾露水未干,刚坐下去,却又猛的跳起来:“这一坐又是多少虫子死于非命?”

        “痴了,痴了。”林荃淼不知道什么时候踱到了王况身边,摇着头,叹了一口气:“何苦来哉。”

        “如此看来,这和尚造的杀孽不比某等少多少啊。”李业嗣也像个幽灵一般突然从王况背后幽幽的轻舒了一口气,把王况吓了一跳,狠狠的回头盯着他:“李校尉,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说话掷地有声,行路铿锵带劲,您这倒像是个冤死鬼般的。”

        李业嗣却不理他,转头冲着还在目瞪口呆的军士们喝道:“王二郎的话你们可都听到了?瞧见没,出家人造的杀孽不比我们少,往后再让某发现谁临阵缩手缩脚的,定当不饶!”众羽林军士轰然一声:“喏!”把江边几棵树上的鸟吓得扑楞楞的直冲上天盘旋着不敢再下来。

        军士们的一声喏不光惊吓到了鸟儿,也把正在发呆的行者给喊得个一楞神,旋即又在喃喃自语:“一草一木皆是生灵,一挪脚就可能杀生。”就这么念叨了几遍,便猛的大叫一声,一头冲身边的树上撞了下去。

        “不好,哎呀,二郎你又造一条杀孽了。”徐国绪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站了出来,见行者撞树,说了句不好,又对王况说了后半句,赶忙吩咐救人。

        “撞不死,放心,但愿他经此一撞,从此大彻大悟。”王况在发难的时候就估计到这行者可能会一时脑筋转不过弯来寻死的,也瞧准了他身边那棵只得碗口粗的树是怎么也撞不死人的,要是不撞树转而跳江,船上那么多人在呢,如何能让他就这么死了?

        “唉,以前某不信,现在某信了,二郎你真就是星君下凡,否则,佛法中如此之大的矛盾怎地别人瞧不破,唯有你二郎一语道破呢?”李业嗣左手不停的摸着自己的下巴,右手托住左手架在胸前,上上下下的打量着王况:“真想能开个天眼,看看二郎你的心究竟有几窍。”

        王况被他盯得心里发毛,还真怕李业嗣按耐不住好奇心把自己给解剖了,连忙跳开看那些醒过神来的军士水手们捕鱼去了。那些人被王况一番言语,也就都彻底的放下了对于杀生造孽的担心,专心捕鱼起来。

        行者被人抬到了船上,虽然没丢了性命,但也是昏迷不醒,徐国绪就让人把他放在甲板上,不是他不想把人抬舱里,实在是这行者也不知道有多少日子没洗澡了,混身恶臭,搁谁舱里肯定都不乐意,好在船舷够高,放甲板上也不怕江风吹到他。随行的军士里有懂点医术的,上前把了把脉,一乐,跑去附在李业嗣耳边偷偷言语了几句,李业嗣一听,大手一挥:“来呀,取碗鱼汤来给这【创建和谐家园】喂下,【创建和谐家园】都饿晕了。”话音刚落,就见那行者一骨碌就爬起身来:“使不得,使不得。”众人这才明白,敢情这行者刚才是装晕来着。想想也是,就那小树撞上去,顶多昏迷一会的事情,除非说他正好撞上个树节上。

      第九十二章 蒜香烧排

        看着手脚麻利的爬起来的和尚,王况也乐了,这桥段太熟悉不过,下不来台了就装昏迷,这都是影视里的老头老太太常干的事,怎么今天竟然给这个和尚用上了?

        行者本来就是想装晕过去,等这船上的人将他放到某个村镇的郎中那才起来的,没想到船上竟然有会医的,一把脉就瞧破了他是装的,李业嗣这俩月也被王况带坏了,原本不苟言笑的他也搞起了恶作剧,存心耍耍他,这才让人端鱼汤来。行者本来就是吃素惯了的,冷不丁一听人要灌他鱼汤,下意识的就跳了起来,这一爬起来,也就知道自己装昏迷被人瞧破,脸上一红,低低宣了句佛号,不再言语,三步并两步的赶忙下船走了。

        被行者这么一闹,一众人等接下来干活反而更快了起来,原来大家平日里听人说得多了什么杀生造孽之类的话,虽然自己感觉不到,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有点畏首畏尾的,捕起鱼来自然也就没那么利索。刚刚听了王况一席话,想想,是啊,世上万物哪个不是生灵?别说花草树木了,就连什么兵刃啊油灯啊什么的都能成精怪,别看寺庙里的那些和尚天天吃斋念佛,不一样在天天造杀孽?餐餐在杀生?心底里最隐密的心结一去掉,动作就自然麻利了起来,原本算来还需要一个时辰左右的活,半个时辰就全干完了,船舷两边已经密密麻麻的挂满了弓好的鱼。

        为防鱼身上干了,虽然不至于一下就死去,可那味道也就不美了,就安排了两个人专门看护着鱼,定时给鱼淋水。船重新起锚转向西北,奔汉水而去。

        其间不时的有人跑到甲板上看鱼死没死,大家都是很好奇,这鱼这么一弓就能多活一两天?没听说过,可看王二郎的笃定神态,也就都是将信将疑。而王况呢,见鱼一弓好,又有人照看了,就不再过问,自己躲进舱里睡回笼觉去了,为了这些鱼,他今天可是破天荒的起了个大早,头晕晕的。

        甲板上人来人往的折腾了半天,看的人都没了兴致,原因是他们看了几次之后也醒悟了过来,就是平常鱼,如果有人淋水的话,撑个半天不死很正常,要看这弓鱼的效果,还得再过个半日,方能验证王二郎所言是否属实。

        天公做美,一整天都吹的是东风,而且这风速还是最适合扬满帆的,因此船行很快,用一日千里来形容那是过了点,但就这速度,一日两三百里也不成问题。到天色擦黑时,已经到了荆州地界。徐国绪这回学乖了,只选了个稍微繁华点的镇子停船采买补给。

        晚上照例是选个平坦开阔的岸边垒灶架锅,王况依旧是带着孙嘉英只给自己几个人做吃的,一样不避开众人,有要学的自己在旁边看着就是,今天运气不错,被王况在边上的镇子里瞄到一个屠户正赶了只豚回来,就让其杀了送到了船上。以前除非说在一地呆上一整天,或者起锚晚点,否则以他们天黑才停船的行路方式,是很难买到新鲜的豚肉的,别说天黑了屠户打佯了,就是没打佯,也就只有在外头吹了一整天风的剩肉买,这样的肉,王况基本是不吃的,而采买又大多是按他的吩咐去做的,所以行船半个多月,新鲜的肉没吃多少,吃鱼倒是吃腻了。

        那屠户原本以为王况只要肉,还有点不大乐意,概因最好卖的便是带着肥膘的肉,下水最是不好卖,若是肉都被王况买走,只剩了下水,那他第二日卖什么?这点王况也是知道的,不说现在,就是后世九十年代初,王况初到长春的时候,那时候的长春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有次逛街,发现猪心卖得竟然比猪肉还便宜,一斤三元,大喜之下买了几个,回到学校借邀了几个同学跑到食堂自己炒好,美美的吃了一餐,要知道,那时候在王况的家里,猪心价格可是肉价的两倍还多。

        在得知王况是整只豚都要后,而且给的价格还比他平日里的还高出少许,自然满心欢喜。多卖钱,而且还不用在肉铺前呆一整天,大不了辛苦点,连夜再去收一头豚来宰了明日卖就是。因此他也就格外的卖力,等这边灶垒好烧生起火来,他也按王况的要求,将肉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割好了送来。

        王况今天打算做一道蒜香烧排,这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吃法,和红烧排骨差不多的做法,不同的是蒜香浓郁,很是开胃。

        排骨早就被屠户按王况的要求砍成了半寸来长的小段,王况等锅热了,加油烧热,倒入先前就剥好(不能拍,要整个囫囵的剥)的蒜头炸,蒜头用量很大,基本上是按一斤排骨两头蒜的比例。等蒜头炸到表皮淡黄后就捞起来备用。舀去锅里多余的油,只留了点底油,倒进葱白和姜片,翻炒出香味来,就让旁边看着火的军士加大火,倒进排骨继续翻炒到肉变色,淋上酒和酱汁再稍微翻炒几下就加水没过排骨,再将先前炸好的蒜头也倒进去,加盐,再丢几粒胡椒进去,烧开后盖上锅盖,改小火慢慢的煨着。

        煨了半个时辰左右,这时候锅里也响起了嗞啦嗞啦声,这是汤汁快收干的标志,掀起锅盖,汤汁已经只剩了一点,撇去里面的葱头,再淋点酒翻两下,就起锅了。在王况掀开锅盖的时候,帮王况看火的军士已经是猛力的抽着鼻子,贪婪的闻着。这道蒜香烧排所用调料并不多,尽可能的突出蒜香味道,蒜经过油炸后香味更浓,而且没有辛辣,即便是不喜欢吃蒜的人也能入口。这不,徐国绪就闻香而动了,本来以他在宫里做事的身份,是不敢吃蒜的,为的就是怕吃完蒜后满嘴的蒜味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你想啊,你今儿个刚好吃得满嘴蒜味,皇帝皇后要召你问话,你一答,嘿,满嘴蒜味就冲皇帝皇后扑去了,虽是罪不至死,但给留下个恶劣印象那是肯定的。而他偏生从小就好这一口,但也只能忍着,像徐国绪这样的,即便是爱吃蒜,那也得是算准了第二天没自己什么事,或者说是第二天一整天都在宫外跑着,才敢吃那么一点半点的。

        如今是身在外地,自然也就没了那么多的顾忌,爱吃啥就吃啥,谁敢念叨天使的不是?因此一闻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就坐不住了,颠颠的跑了过来,一把拍开正准备端着盘子的军士的手:“去去去,某自个来,让你端的话,等端到桌上没准早被你偷吃光了。要吃的就等着,没见那些个厨子也正做着呢吗?”被拍开手的军士低低的嘟囔:这不是小郎君做的更好吃么。有了王况这个调和剂,现在船上众人是越发的官不像官,兵不似兵了,只要不碰上正经事,这些军士也都敢开始跟徐李二人顶嘴了。不过这也带来个好处,平日里动不动一言不和就拳脚相加的军士们也心平气和了许多。

        “别嘟囔了,这道菜做法简单至极,几位师傅做出来的可能比某做的还要好吃。还不快去帮忙啊?若要去迟了,估计就没你的份了。”王况正涮锅准备捞一盘菠菜拌了吃,听得真真的,这里已经不需要帮手了,就挥手让那军士去帮其他人了。王况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他凭借的仅仅是手法而已,若要问火候的掌握,那哪里能比得上天天才厨房里忙着,至少一天也要做上几十道菜的专业厨子来?

        捞好了菠菜,随便洒点盐,点上麻油,滴两滴酒,再舀一勺蒜泥进去拌好,王况就不再忙了,等会等厨子那头的加了五花肉的乱炖好了再端一钵来,一餐饭也就有模有样了,出门在外比不得在家里,没法做到那么讲究,能吃上口热饭在很多行人看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更何况他们又不仅只是吃上口热饭而已,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

        等王况和端着菠菜的孙嘉英到了案几前一看,徐李二人和林荃淼这仨家伙已经把整整一大盘的排骨给消灭的七七八八,那可是整整三斤有余啊,王况自己长时间没吃到新鲜肉味,这一见到没剩几块,赶忙的上前把盘子端了放自己跟前护着:“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哦,趁着某在那忙着,你们几个吃个干干净净的,也不寻思给某留点?”

        林荃淼嬉皮笑脸的应他:“某比不得二郎你啊,有一双巧手能做出美味吃食来,想吃了就自己做去,想吃什么做什么,什么时候想吃了,袖管一卷,不消片刻可得,而某等做不出来啊,所以就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切,看你吃得满嘴流油,舌头都抹满了。”王况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诸位,且给某留些,莫要全吃了。”几人正在嘻嘻哈哈,就听得岸边传来一声怪叫。却不是他们船上的,此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只能看见模模糊糊的一个影子,正从一艘轻舟上跳下来,跌跌撞撞的向他们跑来。

      第九十三章 有人要拜师

        众人面前是火堆,自然是把自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突然闯进一个人来,那就看不清来者是谁了,只能见着一个朦胧的影子快步向他们走来,也幸好有月光,否则根本看不到人。

        这个场景把李业嗣给吓出一身冷汗,自栖霞岭(也叫仙霞岭)后,再没遇到过什么情况,李业嗣和羽林军士们都渐渐的放松了,就如同今日,连放哨的都没一个,若要是月黑风高,来人又是心存不善,摸黑过来,怕是要出大篓子。

        军士们也是出了一身的冷汗,就觉得脊背拔凉拔凉的,他们都是李业嗣挑选的经历过多次战阵的老兵油子,一下全都明白了过来自己这些天犯下大错,若是来者不善,天使和王二郎有什么不测的话,那他们也都别想保住颈上的大好人头。

        “什么人,站住。”当下,也顾不得抢食,军士们纷纷抽出腰间挂着的横刀,将整个临时营地给护了起来。也幸好他们是老兵油子,平日里刀枪基本不离身。

        “哎呀,轻些,轻些。骨头断了,断了啊。”这边才刚刚围好,那边却是人影一晃接着一顿,马上哀号声就传了过来。

        王况心里一动,转头四处找了找,原来和军士们一起在抢食的黄大已经不见了踪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孙铭前找了几年的武术教习没有找到,却原来自己身边就藏了一个,还藏得够深的。原本在栖霞岭的事故后,王况就有所怀疑,那贼匪头子哪是你说枭首就枭首的,而且在唐兴,二三十个羽林军的眼皮底下摸到了自己窗前,身上没工夫?鬼才信。只是黄大一直对自己可以算是忠心耿耿,就只为的一饭之恩。所以王况也就一直把疑问埋在心里,这下看来,黄大身上的故事怕是不少,还是要找个机会问问清楚。

        不多时,果然,黄大就提了个人过来,丢在地上,却又一声不吭转头去灶上吃东西了,这时候灶边跟本没个人影了,没人和他抢,自己一个人吃的有滋有味。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