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18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是,如果真个让王况当了鸿卢寺卿的话,王况再要做事反而碍手碍脚,其他部门的人就有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参王况一本,说他捞过界了。毕竟,王况做的事情,有许多都是开始的时候没人能看得出好处来的,都要过个几年才会让许多人后悔莫及,现在还算好了,王况做什么,身后跟风的就有一大帮,但不跟的也有的。

        说白了,王况现在的身份,就是一个国务委员,一个不管部长,哪里需要他,他就往哪里去。

      ¡¡¡¡¡°±ÝÏ£¬ºè¬ÉÙÇäÄÄ»¹ÐèÒªÁ§ÍƼöÈËѽ£¿Õâ²»ÊÇÏֳɵÄô£¿¡±Íõ¿öЦÁË£¬³å×ÅСÀîÖÎßÎÁËßÎ×ì¡£

        “雉奴?他能成么?年龄还小呢,等过两年再说。”李世民一见王况的嘴型,知道王况在推荐李治,王况能推荐李治出来,李世民当然高兴,但他又担心李治的能力能不能胜任,这可是要跟许多蕃属国派来的使臣斗智斗勇的部门,李治没经过磨练的,能成么?

        “甘罗十一岁就拜相了,冼十六岁就被您封了县丞,晋王如今也有十五岁了,再说,不就是个鸿卢寺少卿么,上面还有正卿,副卿呢,这可也是个磨练人的好机会,让晋王跟在前辈的身边,多听,多看,多学,总归是有好处的,再再说了,璃不也是常在长安的么。”王况哪能就这么轻易的放过李晋。

        外交生涯是一个很能锻炼人的地方,李晋的耳朵根子软,正好就需要这么个环境,让他见识见识一下各个蕃属国的使臣们是如何的为一点小利益勾心斗角的,大唐的许多属国中,许多都是相互接壤的,同是属国,但在其中也是有些蕃国之间是世仇,有些是有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的,但是他们又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你打不过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所以他们就经常的要跑到长安来寻求朝廷的支持,只要能获得朝廷的支持,他们就有了底气,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打压另一方。而他们到了长安之后,首先接触的就是鸿卢寺的官员,获得鸿卢寺官员的支持或者同情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或是会使贿赂,或是会用一口巧舌将事情往对他们有利的一方去说去,而作为鸿卢寺的官员,正是有机会今天听到这个说法,明天听到那个说法,同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些蕃国的利益和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没什么关联,所以他们就能用一个相对是局外人的身份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这对李治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只要李治能在鸿卢寺养成不听信一面之辞的习惯,只要养成了自己去分析问题的习惯,那么以后,就算是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武媚娘最终还是如原本的历史一样,和李治碰到了一起,那时候的李治,就不会受她的影响太多,事事就都能有自己的主见。

      第五百九十七章 一定要抓紧时间上天

        “也成,那就这么定了,晋王任鸿卢寺少卿,不过朕可把丑话说前头,有什么问题王二郎你不能撒腿就跑,否则,朕定给你好看!”李世民一想也对,少卿其实做的多半都是辅助性的工作,而且多半都是上头交代下来的工作,该怎么做,正卿副卿都会有详细的安排,轮不到少卿操这份咸心,而且,李治身为皇子,上面也不会为难他,同时,不还有辅机在朝的么?就算是王况撒手不管,他这个当阿爷的也不能看着亲外甥有困难而不出手相帮一二的吧?

        李治一直没吭气,站在一边,但王况和李世民却也都瞧了出来,小家伙这时候已经是满脸的兴奋,鸿卢寺少卿的品级并不高,从五品下,将将迈入中层官员的门槛,比起李治现在的一等亲王身份来可是低了许多,而且比起他的几个哥哥不是都督就是刺史的实官也低了好多,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担任实际职位,不再是那种靠着亲王身份了,可以有机会做点事情,怎么能不兴奋呢?

        “既然如此,那正卿人选,就黄良了,这个老家伙,别以为朕不知道,这些年里算计了朕几次,要不是他每次算计朕都是为了建州百姓,朕岂能任他逍遥至今?既然他那么爱算计人,那就去算计那些藩国罢,不过也不急,等过得两年再说,二郎你不妨给他透透风,让他有个准备。”李世民突然想起了黄良来,恨恨的道。黄良这些年确实没少算计李世民,一个是每年的税收了多少从不实报,只报少的不报多的,多下来的全被他拿去修路架桥等等这些关乎民生的事情上去了,另一个就是黄大的身份,李世民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人在建州,所以黄大的身份最终还是暴露了出来,是他黄良的亲侄儿,不过这也是为了王况的安危计,李世民也就不跟他计较那么多。还有不少诸如有的官员明明已经到了致仕年纪了,黄良因为觉得这个官员能力不错,身体也还行,楞是压着不往上报,把那几个年纪大的都留了下来。

        低层的官员是有致仕年限的,就类似退休一样的制度,只有当你达到了五品以上了,才会随你自己,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没到这个品级,到了年龄就得退下来,给那些年轻的官员让路。

        黄良如今已经是盛州刺史,正经的正三品大员,和各部尚书是齐平的,如果去做了鸿卢寺卿,就成了从三品,明面上是降了一级,这只是现在,如果再过个两年,建州要是再提升一格,成了望州,黄良还有可能再爬一爬。

        但计较得失不光是从品级上看的,通常的说,一般的京官,如果外放到地方,朝廷最少要给他提上一两级才能稍微的安抚一下,也就是说,京官至少要比同一品级的地方官员在实际上还要高出那么一两级去,天子近臣哪,你只要做出点成绩来,没人能挡得住,没人能盖得住,天子都能看得到,听得到,不像是地方官,有点成绩,还要层层上报,你分一杯羹,他喝一口汤的这都算是仁慈的了,有的地方官的成绩离谱到上报了朝廷之后,最后呈现在皇帝面前的就变成功劳全是他上官的了,他只是听上官的命令行事而已。

        这就是汉字的奇妙之处,改动一个字,意思就全然不同了起来,最有名的就属那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了,一个次序的颠倒,就从常败将军变成了越挫越勇的悍将了。

        好处可不仅仅是你做到成绩天子能看到而已,还有京城俩各部官员多,上官多,大佬多,这就给那些品级低的官员创造了条件,只要找到一个靠山,以后就有人罩着你,这个好处可比地方便利多了,所以一般地说,从地方调到京里,不要说平调,就是降半级也是明降暗升,不是一点半点的升,是属于高升的范畴的。

        因此黄良去任鸿卢寺卿,从表面看是从正三品降了一级成了从三品,又回到他原来的上州刺史的品级上去,似乎是他这几年白干了那么多成绩出来,但谁也不会以为黄良真的是被贬了,只会认为黄良这是鸿运当头,祖坟冒青烟了。

        李世民要把黄良拉过去也不是没有道理,既然是要将鸿卢寺归到王况来管,让王况能插手鸿卢寺的事务,那么鸿卢寺的主官就得对王况的话言听计从才行,就目前而言,黄良无疑是最佳人选,这些年里他主政建州,王况定下来的策略无一不是坚决的执行下去的,从来没有横插一脚的乱来,相反,许多时候,王况只给出一个框架意见,黄良也都能想办法将这个框架给丰富起来。

        其他对王况的建议言听计从的官员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林明父子,比如说马周,比如说长孙煜等等,随便一抓就能找出十几个出来,但这些人目前的品级还是太低了一些,如果让他们去任鸿卢寺卿,一下就会提升了许多级去,这就会打破了李世民一直在维护的各派系平衡,所以不能用,要用也得等他们慢慢的爬上来之后。

        是故黄良就成了唯一的人选,而且眼下建州事务已经形成了一种政策惯性,哪怕换个平庸点的人来接替黄良,只要他不去随意的改变建州现在的政策,不去自作主张的乱来,建州就只能是越来越好,等于说,建州已经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里去,因此建州有没有黄良掌握大局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相对的来说,李世民从王况一下要建这么多院,也隐隐的感受到王况在布一个庞大的棋,如果这个棋布好了,走对了,以后真的不敢想象。

        这一刻,李世民真的希望王况有那通天彻地的【创建和谐家园】术,可以让自己多活几年,让自己亲眼见到一年一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岁月不饶人哪,李世民有些黯然伤神。

        “五年,五年内,陛下,璃保证给您一个大大的惊喜。”王况下定了决心,有的事情,还是必须要去做,火车可能几十年内都发展不出来,蒸汽机都不可能,何况火车?但是气艇却是绝对可以,以大唐的纺织技术,要纺出重量极轻又很牢固的气球蒙皮来不是难事,而这恰恰是气球最关键的一个难关,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王况有把握五年内让热汽球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中去,而不是只停留在实验成功的阶段,有了热汽球,再加上推进装置,从东海到英格兰估计也就一个多月就可以到了,有那样的速度,大唐对其疆域的掌控力就要强了许多。

        “不成,不成,二郎你答应了某的,说是等某回来让某第一个上天的。怎么能反悔?”徐国绪显然意识到了王况说的是什么,情急之下嚷了出来,这一嚷出来,不仅是李世民的眼神一亮,李治小子和几个千牛卫都是一呆:上天?真的可以上天?

        徐国绪一下醒悟过来,连忙捂紧了自己的嘴巴,再看到李世民的眼神,连忙陪笑道:“陛下,非是某要瞒您,只是这事说不得准,二郎只是有这么个想法而已,能不能成,还是两说呢。”

        “保证你先上去就是,若是某预料不差,有了图虎他们的加入,你们的航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出海前,某会给你个示意图,你只需要按这图来走就成了,有的地方,不需要你去的,自有后人会去。”绕地球一圈如果全走直线的话,也不过六千多公里,一万三里左右,大楼船已经具备了昼夜航行的能力,就算是六节的速度,一天下来,也有近三百里,一百五公里,六千多公里,只要四十多天就可以完成,但是航线不可能是直的,而是要绕过几大洲,如此就是几倍的长度,就算是八倍,也不过就是一年的事情,剩下还有四年的时间,足够徐国绪他们探险了,这里面除了美洲是需要徐国绪花大量的时间停留之外,其他地方只要沿着海岸线走,看到好地方就停一停就够了。

        第一次环球探险,王况没指望能一下就把所有地方都走遍了,除了美洲是必须去而且花的时间要多些外,其他地方,澳洲可去可不去,李大胆已经探索到其北部了,而且建东离澳洲也不远;非洲么,南边至少在几百年内没人会去占领,除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些外,其他对大唐也没什么重要性可言,当然了,最南边钻石不少,但也不急;欧洲么,去绕一圈,耀武扬威一番就成了。

        因此,王况估计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三年就能回来,他说五年已经是有多抛了不少的时间了。而热汽球的完善,没个三年五年怕是完不成,别看原理简单,但安全的保障却是要做到的,徐国绪也绝对不可能是第一批上天的人,最先上去的得是有敢死精神的人,而且,也要在其上天之前做好防范措施,比如说降落伞,这个比较简单。

        王况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兄弟去冒险,徐国绪的第一批上天,只能是热汽球在试验过可行,并且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的那一批,当然李世民肯定也得是那一批的。

        而在热汽球之前,还有无动力滑翔翼可以做,这个用途就比较窄,但是,当风力的条件够,而且地理条件够,比如说敌人的城池周围有比较高的山的情况下,从山上滑翔而下,吓都要把那些守城的敌人吓死,在这样的条件下,哪怕敌人明知从天而降的是敌方,也会因为慌张而忘了用箭射的,能上天的,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必定是神灵,碰到这么多突然从天而降的神兵,敌人只会以为这是上天要惩罚他们了,哪怕将官想抵抗,士兵也会完全的失去抵抗力,而只会大部分人乖乖的跪在地上,等待着神灵对他们的惩罚,他们没那个胆敢和天对抗!

      第五百九十八章 成了

        “等等,小皮猴,你们刚说的是上天?朕没听错罢?”李世民好一会才缓过神来,用怀疑的口气问徐国绪,该不会真的自己老了?连别人说的话也听不清了。

        “陛下,是上天没错,已经开始在做了,不过不敢保证能成,目前已经在准备材料了,关键的东西已经着人去找,若是一切顺利,约摸着两年后就可以开始试验,若能飞天,对我大唐兵士来说,将不存在任何的天堑,任何地方都可去得。”

        “何人去做?”李世民敏感的觉得,这个飞天技法如果能成,大唐军队甚至可以直接的撇掉攻城车,云阑和云梯投石车等器械,就连过河架桥也变得简单起来,再也不用担心敌人半渡而击,可以说,如果有了这个办法,大唐军队将无往不胜,管你茫茫大漠还是无边沼泽,管你是悬崖绝壁还是万丈深渊,在大唐军队面前,将变得有如坦途。

        所以,这个技术必须保密,严格保密,绝对不能让他国得去,有了这个技术,敌人的城墙筑得再高,护城河挖得再宽再深都是白搭,以前可能需要围城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的战争,在飞天技术面前都变得非常的简单,如此的攻城拔寨速度,将是难以想象。

        “材料一是由内府采买,另一个重要材料,璃已经给陈国公去信,请他协助寻找了,想来应该不难。制作的人手,就限定在船厂的几个老工匠范围内,其他再无人知晓,就连内府采买和陈国公也不知道他们帮璃找的东西要做什么用。另外,关键的部件,璃准备让黄大郎的义兄来做。”王况当然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是什么,也不隐瞒,一一的把几个关键部件的掌握人都说了出来。

        “侯君集?你让他找什么啊?朕可是听侯君集他自己说过,当初若不是二郎你提醒,他已经是一错再错了,你倒会卖人情。”

        “就是火油而已,高昌以西百多里应该就有,璃以为,火油日后必定成为各方觊觎的东西,我朝当派重兵守卫才是。”王况突然想起来,玄奘一路向西,结果就历经了一百一十个国家,这中间,有四五十个小国是在天竺,也就是说,目前的阿三,还是一城邦为中心的一个个小小的国家,但到天竺之前,也还有五六十个小国,这五六十个小国里,比如说月氏,比如说于阗等等,他们忽尔向东对中原王朝称臣,忽尔向西,倒向西亚大国,而高昌也才刚纳入大唐真正意义上的疆域不久,可以说,那里的势力错综复杂,如果大唐寻找火油的消息走露,或者说被别国发现热汽球的燃料就来自于火油的话,那么搞破坏是非常容易的。

        是的,他们不知道蒸馏,但是却可以遣人到油湖去放一把火,只要那火燃烧起来,那是无法扑灭的,一个是油湖所在地严重缺水,二是气候干燥,三是火油一烧起来就是成片,温度极高,根本没法靠近。而失去了火油的供应,热汽球你造得再好,也是白搭,只能当做摆设用。

        李世民沉吟不语,王况也没再说什么,高昌地处边疆,派谁去更放心,这个是李世民考虑的问题,王况才不会去管,他也不想插手影响戍卫军队的格局,有很多时候,皇帝需要考虑到平衡问题,最能干的将领未必能派到最需要的位置上去,这和世族的势力范围有关,比如说王家是太原为根基,所以水军可以是太原王家的人,但是整个北面地区的守卫将领就通常不会选王家子弟。

        说话间,已经到了甲板,因为有千牛卫在前头开路,且大楼船的船工水手又多是从水军解甲后的老兵士,早就得到了码头上的兵士通知,说是建安侯要上得船来,所以这一条跳板的那一头,早早的就派了人拦着不让人从船上往下走了,要走去别的跳板。是以,王况他们是一路畅通无阻。

        甲板上的最高层是属于甲字号的高级套房,再往下两层是属于乙字号,甲板当层和甲板下的第一层是丙号,第二层是丁号,也就是大统铺,第三层开始就是库房,主要是楼船上的补给存放和旅客的货物存放空间,共有两层,每层三十多个库房,其结构都是非常有利于通风的,只有最底层温度最低的地方,用来存储重要又不太容易保存的货物。

        从第三层开始,李世民跟着王况一个库房一个库房的看了一遍,但此时的他,早已没了先前的好奇心,那库房里一筐筐的热带物产已经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这个时候,还能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飞天带给他的震撼呢?

        但毕竟是自己答应了王况来看的,而且王况要带他来看的意思他也知道,无非就是想要让朝廷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来开通从长安到东治港的直道而已。这时候,他自己已经是完全的同意了修直道了,就因为一个飞天,只要王况真的能实现飞天,别说一条直道,就是再修几条,只要朝廷负担得起,他也会答应,但修一条直道,不是他这个皇帝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

        所谓直道,并不是真的一条路笔直到底,这是相对于驰道而言的,驰道只考虑了宽和路面的平坦,但坡度和直度并没有怎么去考虑,直道呢,则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的将一条路分割成若干段,每一段都是笔直的,而且对坡度的要求很高,能铲平的就要铲平,只要可以做到,并不去考虑成本,比如路修到一座小山脚下,驰道可能是直接就绕山而过了,但直道首先考虑的就是把这山给推了,给直道让路,如果山实在太高,又或者说这山整体都是石头,那么才会考虑绕山而过,但是决不会搞什么盘山路的,直道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为主,许多的器械一碰到坡度,行进速度就会突然的放慢许多,这就不是直道的便利了,相反的,即便是绕山而过可能路变长了许多,但实际上行进所花的时间却要少得多。

        一直到离开这艘楼船,李世民依旧没给王况一个答复,这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工程,虽然李世民也知道这个工程的重要程度,但牵扯实在太广,前隋修运河而造成民怨沸腾的先例才过去,许多百姓谈到那时候被征为民夫所受的苦和累,至今依旧心有余悸,所以,李世民必须回去和诸位相公商量,要衡量一下国库的收入和其他重要工程才能给出个答案。

        王况也不是太急,不要说这一条直道,后世一条高速公路,哪怕只有几百公里,其论证的时间都要长达三五年直久,何况现在的直道是从长安到东治呢?其浩大程度只比大运河大,而不会比它小的。所以,这事即使急,也是要等,不可能一蹴而就。

        “走,再去船厂看看。”从楼船下来,李世民突然道。

        这是要去看看许老他们了,王况当然无可无不可,而且,也可以让许老头他们再演示一遍孔明灯给李世民看,增强他的信心。

        于是又去船厂。

        从船厂出来,李世民并没有立即的回到客栈去休息,自己又带着王况信步来到了码头,看着茫茫的大海,沉思了良久,回身又跑到码头对面的饭铺里寻了个靠窗的地方坐了下来,王况知道他心中在权衡着利弊,便招手让那几个一路捧着喝完汁的椰子壳的千牛卫过来,将破开的椰子壳分开,又找店家要了几把汤匙就开始挖起椰肉来。

        熟透的椰肉白,且硬,脆,入口后除了椰肉那独特的香之外就再无其他味道,而且口感不好。但没熟透的嫩椰子肉则不然,是一种半透明的果冻状,比果冻稍微硬一些,但也是入口即化,滑,弹,而且Q劲十足,口感极佳,卖相也非常的好。(木有吃过椰肉的,就去超市买椰肉罐头就知道什么样子,什么味道了,许多面点所说的椰茸,就是全成熟的椰肉绞碎后的,取的只是其香和其白。)

        徐国绪包括了千牛卫也是学着王况一样的用汤匙从椰壳上剐了椰肉来吃,李治小子先是自己吃了一勺,然后又剐了一勺,却是送到了李世民的嘴边:“阿爹尝尝味道,不错呢。”这也是他,常在宫里被宠的,所以十多岁了,孩子心性依然十足,而王冼在他这个年纪,已经是十分的老成了。

        李世民下意识的张嘴接了,嚼了几下,突然回过神来:“好,这味道不错,口感佳,没想到这越王头其貌不扬,内里却是所含甚多,不错。”他这是联想到了王况,王况除了比一般人高那么一点点外,却是相貌不怎么出众的,体格在这个尚武的时代里,别人看起来还是偏瘦,甚至一些文弱书生看起来都要比王况壮实得多。

        王况松了一口气,成了。

      第五百九十九章 小饭铺

        这个时候并不是用餐时间,楼船的靠岸也是拿捏好时间的,并不会赶着饭点靠岸,早在百里开外就已经开始算计着了,若是正好在饭点前后到,那就放慢速度,一定要保证船靠岸的时候离饭点还有至少一个时辰的时间,就为的是这个时候那些挑夫是最闲的时候,也就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将船上的货物都卸完,同时也让那些客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和寻找落脚处。

        所以饭铺里的人不是很多,有的只是那些跑单帮又住得不是很远,算算天黑前可以赶回家,又怕路上饿着而随便吃点东西填肚子的人,就这样的也不多,三五个而已。这三五个应该也是属于实在是囊中羞涩,负担不起去酒楼的钱,所以就在小饭铺将就一下,一般这样的都是属于创业的初期,在这个阶段,每一文钱对他们都非常的重要,不要说一文钱掰成两文花,要是能瓣成四文八文就更好了。

        饭铺的掌柜是东治人,虽然不认得王况,但也多少听到了一点消息,说是建安侯来了东治了,他这饭铺及旁边的几个茶摊,几乎可以说是整个东治港消息最为灵通的地方了,许多人来来往往,在交谈的时候,可能并不会在意那些在码头上忙碌着的挑夫等苦力,因此说话没那么多的顾忌,而他的饭铺和那几个茶摊又是挑夫们最为集中的地方,吃饭喝茶又都聚在一处,吃着喝着,就会说些新鲜事,你说那么一点,他说那么一点,作为掌柜的,稍微综合一下,就能得出许多消息。

        这会掌柜的见王况和李世民等人到他的饭铺里坐了下来,边上又围了一圈的壮汉,虽然没点任何的吃食,却也隐隐的猜出了王况等人的来历,因此赶忙的吩咐伙计给几个客人端上好茶水,这些茶平日里他都舍不得喝的,那些个挑夫即便再是他这里的熟客,尝也别想尝一口,但如今却是很心甘情愿的奉了出来。

        其实这茶对王况和李世民来说,算不得什么好茶,大约也就比大碗茶好一些而已,没有那么苦涩的味道,汤色却是不大好的,清香也不够,当是陈茶,仔细的品下,还带着那么一丝丝的霉味。

        李世民心情大好,哪里管他好茶差茶,一口灌了下肚,道:“好茶!”

        徐国绪和几个千牛卫面面相觑,这也叫好茶?若这都叫好茶了,宫里的茶该叫什么了?不过既然皇帝都说好茶了,于是也齐声道一声好茶,说得掌柜的是老怀大慰。

        王况好笑,不过他也看了出来,掌柜的确实是把他自己珍藏的最好茶叶拿了出了,这样的茶叶,如果不是陈茶的话,一斤的价格就能当得小户人家两三个月的花销,试想下,你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那么七八百元一斤的茶对你来说是不是好茶?而其实,这七八百元的茶叶和二三百的茶叶差别并不是太大,如果不是真正的茶客,是品不出其中的差别来的,而且,若是七八百元的茶叶用井水甚至是自来水泡,而二三百的茶叶用的是顶好的泉水泡,恐怕就连最能品茶的也会说是二三百的茶要比七八百的好过太多去。

        当此时,黄大回转了过来,码头地方不大,这里的人大多又都认得黄大,因此对黄大来说,找王况很是容易,不过此时并不是他独自一人过来,后面跟着的正是前些时日被派了去盯着那些棒子的黄泽楷、苗九和胡翰山三人,棒子们已经全部上船,现在轮到皮三他们接手盯着了,所以原来预订的黄泽楷他们要跟着去建南建东的计划也就取消,不用他们再跟着了,之后的事情,就看武元庆的了。

        见黄大带着三个人走了进来,李世民瞥了一眼,笑道:“二郎,那都是你的护卫罢,怎么瞧着有一个似乎还不够老成的?”他这说的是胡翰山,胡翰山本身就是小村子出生长大,又在房山里呆了几年,见过的世面不多,没个三五年的走南闯北涨见识的话,是不大可能将一身的憨气给消了的,所以李世民一眼就认了出来。

        在李世民看来,跟着王况的护卫应该都是非常精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才对,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王况碰到危险的时候做出最为正确的判断,甚至是以身护主。显然胡翰山没达到这个要求,现在的王况,绝对就是个大宝贝了,李世民怎么舍得王况出点毗漏?他这也是点醒黄大,以后招收护卫的时候,眼睛放亮点,不要什么人都招了进来。

        “呵,这还算不上是某的护卫,某只是带他出来涨涨见识的,将来还要放他回去,跟着他阿爹做一番事业。”于是便将胡秀才为了一村人的生计,毅然的放弃了科举而带领着全村人在房山艰难求生的事情说了出来,顺便也说了句在房山发现啮铁兽,如今啮铁兽正面临着竹子开花断粮的危险。

        从最初的江豚,然后到皇庄里的两个毛人,再到三白,这些事情李世民都知道,因此对王况如此在意啮铁兽也不觉得希奇,更何况就连他也没见过啮铁兽是长得什么模样的,但有一点他可以确认,凡是王况花了精力去维护的一些个物种,必定是有其神奇之处的,如今池州一带,延绵千里的大江上,已经到处可见有渔民和江豚合作捕鱼的景象,甚至还发生过几次江豚主动去救溺水之人的事情,可以说,如今的大江两岸的人们,早已经把江豚看成了伙伴,人和江豚,正逐渐的形成人和狗一样类似的亲密关系。

        任命胡秀才为房山观察使的事情李世民并不知情,他出京的时候,房陵的奏折还在路上呢,就算是他没出来,任命一个小小观察使也没必要上报给李世民知道,只要吏部就可以决断了。因此李世民一听说胡秀才为了一村人而甘愿的放弃了自己的前程,虽然这个前程是渺茫的前程,你就是去赶考也是未必能考得上的,但毕竟总归是个希望,当下就道:“这等心性,若不为官,实在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啊。”

        “璃已上报吏部,保他为房山观察使,只是品级还得吏部来定,且璃也应允了他,若是这观察使做得不顺心了,依旧可以去参加常举的。”王况卖了个关子,其实他当初答应胡秀才的时候,就已经打好主意要入品的,而且给吏部的信里也有暗示,王况的暗示吏部的官员哪能看不懂呢,才刚入流的最低层官员,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位置,自然是一定会照办的,再说了,建安侯若真想抬举一个人,那也有的是办法,未必一定要粘着吏部。

        “房山观察使?这又是二郎你想出的新官位罢?要说这观察使,其实以前也是一直有的,不过却不是官位,而是个差使,代天子下去巡视一番罢了,看来你还真是个惫懒货,一说到官场你就懒惰至极,但要说做到其他的,这天下估计没人比你蹿得快了。这观察使么,定成实位也不是不可以,依我看,如此心性的,可为八品。”胡秀才不管他能力怎么样,首先他能放弃自己的前程一心为百姓,就冲这一点,就已经比许多地方的父母官要强过太多。

        不是说现在的地方父母不是好官,他们中也不乏好官,但能做到牺牲自己利益而为族人的生存的却是鲜见,这样的官员,李世民也不求他有多大能力,只要能将朝廷制订的政策坚决的执行下去,就能造福一方,所以张口就是个八品。

        八品,哪怕是最低的从八品下,已经比现在的王冼品级还要高了,房陵是个下县,作为县丞的王冼,也不过是正九品下,而王冼还是王况的亲弟弟,状元出身!

        可见李世民这一刻的心情是有多么的愉快,心情好了,人也大方了许多。王况是不大在意这个,王冼以后的路长着呢,爬得太快,以后跌得也就更快,还不如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爬上去,有个坚实的基础,以后就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徐国绪却不干了,嘴里嘟嘟囔囔:“八品?三郎也不过才正九品下呢。”被王况从桌底下踢了一脚,这才不甘愿的住了嘴,所幸李世民并没听到。

        但黄大身后的胡翰山却是呆住了,这谁呀?开口就说阿爹可以为八品,建安候都不敢做主呢,这个莫非是朝中某位相公或者某个国公不成?

        他不是王况的护卫,而是徐国绪从胡秀才那要了过来的,准备跟着徐国绪出海,回来后,还是要回到他阿爹的身边去,或者说另安排其他的出路的,是以,黄泽楷有跟苗九说过圣人到了东治港,却没跟他说过,都瞒着他,因此胡翰山他那可怜的一点点世面见识,只会想到可能是某个相公或国公了,在他看来,一州刺史已经是超级巨头的存在,能想象到相公国公这一层,已经是难能可贵啦。

        他这里一楞神,冷不妨被人从身后推了一把,回过头,却是个穿了葛麻布袍的中年人,长得倒也是文质彬彬的,可惜那一身的布袍却是上不得台面,两边肩膀和前摆都打了补丁,虽然用的是同一布料,而且补丁打得也比较巧,却是胡翰山他们这些从草根里爬出来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

        这是为了防止被磨破而特地加厚的补丁,肩膀上有说明经常扛东西,下摆上也有说明经常要弯下腰,下摆时常会磨到地面,果然,当胡翰山转个身子,将这中年人让了进去之后,就见他的两胳膊肘上也打了两个补丁。

        “店家,给某来碗饭加碗扁食。”这中年人似乎急着赶路,将挡在门口的胡翰山推开之后,谁也不看,径直走到一个空位上坐下,喊道。

      第六百章 人才

        “又是一个胡秀才来的。”徐国绪一听这中年人只叫了一碗饭外加一碗的扁食,就知道这又是个穷困人家了,这几天里,徐国绪有时候也会自己跑到码头来一个人看着海出神,所以对这家饭铺的售卖方式很是熟悉的,饭按人头算,每人一文钱,随便你吃到饱,但是不单卖饭的,最起码也得叫一道带荤腥的菜才行,因此许多的挑夫都是几个人凑一伙,你点一个菜,他点一个菜,如此五六个人一起就有五六道菜,然后就这五六道菜就着饭一直吃到饱。

        单卖饭的话,如果放在其他地方,这饭铺还是有赚的,一斗米才三文钱,一斗米就有十二斤谷子,能出八斤米,扣掉其他杂七杂八的成本,一斤米的饭成本才半文钱,所以是有赚头的,不过本小利薄而已,但这是码头,那些个挑夫个个都是能吃的货,干半天活下来,他们起码都能吃下一斤多米的饭下肚去(这一斤可不是五百克哦,大约是四百克左右的样子),要是碰到更能吃的人,两斤都能干掉一粒不剩的,如此一来,饭铺就别想赚钱了,只能关张了事,这还是在他这个铺子是自己的铺子,店里的伙计还都是自己家中子弟的情况下,若是租的铺子,雇的伙计,亏都要亏死他了。

        菜肴肯定是有赚的,所以,一菜一饭的搭配着(灰雀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有许多的快餐店也是如此的策略,饭很便宜,但不单卖),倒挺吸引人,人都有占便宜的心理,一见饭这么便宜,就想着,我多吃点饭能吃回来,却不料到这个价格已经是按照最能吃的人来定的价格了,就是最能吃的人来,饭铺虽然不能赚钱,但也不会亏,而这世上,能吃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总体来说,这是赚钱的。等于既是赚到了钱,又赢得了好口彩。

        这家饭铺最便宜的有荤腥的就是扁食,这个中年人只叫了一碗扁食,显然就是要用这一碗的扁食来就饭了,有肉又有汤,但显得稍微寒酸了一些,不过显然这个中年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寒酸,叫得也是理直气壮的。

        好心性!

        徐国绪这才嘀咕完,那个中年人却是咦了一声,往徐国绪看了过来,奇道:“敢问这位客人,您知道某家?咱们见过面?不对,不对,某没记得有哪个相熟的人中能有您这样一身的富贵气,这倒也奇怪了?”突然的激灵灵的打个寒战,扭头一看,许多双眼睛冷冷的盯着他,赶紧的闭了嘴巴。

        “掌柜的,某家这几个家人冒犯了这位客人,你帮某上两道好菜,一壶酒给这位客人,算是某给他陪的不是。”李世民眼睛一扫,将那几个千牛为时卫扫视得低下了头去,刚刚自己这边才夸过胡秀才,对寒门子弟的印象大好,而眼前这个中年人看他的情形,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那一身的书卷气可是装不出来的。没想才夸过了,就又来了一个似乎和胡秀才的处境很是类似的人来,自然是对千牛卫的戒备很是不满。

        那中年人听得这话,冲李世民拱了拱手:“不敢当不敢当,方才是某唐突了,不过所谓恭敬不如从命,郎君有赐,某不敢辞。某姓吴,家中行大,名茂生,字广元,蒲州东阳人氏,他日郎君若有用得着某之处,只管遣人到东阳,某定竭尽所能。”说完也不再吭声,也不问李世民的姓氏,就回过了头,专心的对付着掌柜的给他先端上来的白米饭,没有菜。

        倒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并没有那些书生多半会带着的迂腐气,也不客套两句。李世民听得眼睛却是一亮。

        要说识人,李世民自有其心得,他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个中年人不一般,不问自己的来历,那就是没存了日后攀高枝的心态了,要是换了其他稍微有点眼力色的人,这会恐怕早就贴了上来,一定要想办法把李世民的来历问出点来,以后第二次见面又可以套一下近乎,如此的一来二去,说不定就可以攀上一个大家,能带着几个敢在水军地界上带了刀兵的护卫,就绝对不会是一般人。

        原来是姓吴,难怪刚刚徐国绪说什么又是一个胡秀才来的,让这吴茂生将胡听成了吴,不过从这一点上看,这姓吴的,也是个秀才功名在身的。

        “吴秀才你做什么营生哪?”得了李世民的暗示的徐国绪,干脆的凑了过去,坐到了吴茂升的那一桌,坐他对面,拍拍桌子,叫道:“店家,给某上几道你们这的拿手菜来,呃,算了,你们这时候估计也没什么饭菜,翰山,你去富来客栈,给某端几样过来,顺便再拿一坛酒,某陪这位秀才好生吃两口酒。”

        见那吴秀才满脸的戒备看着自己,徐国绪连忙道:“刚才么,都是某一句无心之言引起的,某说的是胡秀才,非是吴秀才。”然后又露齿一笑,“吴秀才你也莫要拿那样的眼神看着某,想想看,这是水军的地界上,某就是要对你不利,也不敢呢,再说了,你想想看,你有什么值当得某骗的?咱们之前不认识罢?你家中有什么财物某也不知道吧?就是你家中真有什么值钱的财物,依某看,你当也不会除外谋营生了,此时应该是进京准备明年的常举了才对。某说的没错吧?”

        徐国绪这番话说完,吴秀才这才点了点头,回了一句:“正是,某如今只身一人,身上也只有几十文钱,还不够买你那幞头上的一条系带的,家中虽有薄田数亩,却是永业田,谁也夺不走的,除此而外,便是这一条命了,以你这样身份的,要寻人卖命,多的是,不需要如此大费周张,倒是某的不是了。”这会徐国绪坐近了,他也看了出来,徐国绪就是个寺人。

        见徐国绪依旧看着他,他明白了过来,羞愧道:“某也不是不想去参加常举,但几次都名落孙山,某也心灰意冷了,知道自己所学是无法考上的,因此就想转为做些小本买卖,然则多年求学,家产已经被某用得所剩无几,只能靠自己所学,帮那些行商打打下手,赚些零花,想着有着一日若能有所积攒后,就自己来做。”说到这里,长叹了一口气。

        “哦,不知吴秀才所学何科?”这时候的常举,早先分为算学,史学,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明法,书学等几样,其中以秀才科为最高。后来统一改为了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种,将史,经,书,三传统一归到进士科,算学,开元礼,三传,明经,明法归为明经科,而把秀才单独留下,作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之前的必考阶段。换句话说,进士科和明经科考上了的就算是考上了大学,而秀才,则算是中学,当然还有童子试,这就算是小学了。大致就是这么个对比,不是很准确。

        “原来学的是算法,后来对天文阴阳有了兴趣,就转而学天文了,没曾想,某却因了【创建和谐家园】诗两关没过,是以成绩一直上不去,眼见得长此下去,怕是要一生蹉跎,这才狠了狠心,放弃了科考。”吴秀才显然对常举制度有点看法,说到这里口气也僵硬了许多。

        不管是明经科还是进士科,都要过四场,第一场是诗和赋,第二场论议,第三场是策,第四场【创建和谐家园】。两科论议不同,策不同,【创建和谐家园】不同。进士科考的多和仕有关,而明经科考的多和天文地理,算法等等有关,大致可以理解为,进士科是文科,明经科是理科。文理分科,恐怕也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那可惜了。”徐国绪也没了话,他没资格参加科考,但在宫里受的教育,每次的科考,师傅都会将同样的题目拿来给寺人们考的,而且考试的成绩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前途,可以说,每一次的科考,不光是百姓秀才在考,他们宫里的这些寺人也是同时在考的,只要还没获得黄门的身份,就必须一直的考下去,当年他徐国绪也是成绩出众,这才被安排为李世民的随伺黄门。所以徐国绪一听他四关里有两关没过,那就真没辙了,哪怕你那剩下的两关成绩再好,总体成绩也要落了人一大截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1 22: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