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14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现在林颖芝又提了出来,倒是让王况也想开了,对呀,当初自己也跟李世民说过,仅建州就花了自己十年的时间,那么想要惠及天下,可就不是十年这么简单了,李世民又没规定自己的时间,还是自己钻了牛角尖了。

      第四百二十九章 用皇庄做试验(上)

        既然时间这道坎想要迈过去是无比的困难,王况也就不再愁苦这个问题,总的来说,他已经做了许多,光是新耕种法和番薯的补充,已经提前了至少几十年让天下百姓填饱了肚子,不必再每日为了吃而奔波忙碌。

        人心都是不足的,尽管那些和知足常乐这个意思相近的警语是常被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随着目标一步步的完成,人们往往又会给自己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是好事,社会的发展,正是由这些不足推动的,如果真的能够人人做到后世理解的“知足常乐”,那么人类离灭亡也不远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在王况看来,这个“足”指的应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满足,也就是说,认清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如果目标达到了或者接近了这个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那么就可以满足了,如果达不到,就应该去争取,知足常乐是提倡人们量力而为,而不是后世被人曲解了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阿Q心态。而这个“足”的标准应该是随着自身能力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着的,是告诫人们你只能吃两碗饭的量,千万不要硬撑着吃下四碗饭,那是要被撑死的。

        认清了这一点,那么只需要朝廷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内加以正确的引导,社会的发展速度肯定是飞快的,社会的发展有个摩尔定律,具体内容王况不知道,只知道大意是发展速度是有个加速度的,而这个加速度的值是一直在变大的,前提,当然是在没有负面影响之下。

        当不能吃饱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渴望的就是,要能吃一顿饱饭,那就满足了。而当肚子问题不愁了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要吃能穿的暖和了就满足了,而当温饱都解决了,那么住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而等住的问题解决了,就又会开始考虑到要吃得好的问题和精神层面的问题,然后是穿得好,然后是住得好,然后是行得好,然后是……,如此往复循环,要求越来越多,也就是需求越来越多,那么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的往有所需的方面去从事生产。

        摸清规律就好办事,王况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计划,所缺的就是吃螃蟹的人和能吃的螃蟹,只要这两个都有,跟风的人保证不会少。

        再有几天,王凌就要回建安赴任,早在王况到长安后的第二天,长孙皇后就让人捎了话来,说是让陈丫儿及林颖芝她们带着小一辈的进宫去一趟,尤其是点了小王晟的名。只是王况忙着带王凌去认门,然后又忙着接待回访的客人,林颖芝她们自然就要接待女眷,也就一直拖延着没去,现在是要进宫了,好在只是林颖芝这些女人们带孩子进宫去,不需要王况陪着,这让王况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

        让家人先和宫里确定了进宫的时间后,建安侯府就忙碌了起来,进宫不比去其他大佬家串门,着装打扮都有讲究的,林颖芝好办,她本来就有一个长孙皇后送的凤冠,只要在衣服上下工夫就好了,而陈丫儿则是王凌新晋司马,在建安也找不到好匠人来做一身行头,也就没做,按制,陈丫儿姐妹因为是平妻,不论大小,只论姐妹的,她们都随王凌的品级而有诰命在身,所不同的是,林颖芝的诰命是经过正式册封的,而陈丫儿姐妹的则是按制随夫的,所以在穿戴上会有所体现。

        进宫其实没花多少时间,毕竟长孙皇后做为一国之母,能抽时间来见一见,已经是不错的恩典了,几个孩子都得了赏,尤其是小王晟,因感于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将好东西送给长辈和还没影的弟弟或妹妹,长孙皇后又特地的多赏他了两件,把个小家伙乐得直嚷嚷姨姨真好。

        也不知道这小王晟是哪里学来的,王况兄弟三个绝对不会这么教他,陈丫儿他们也不会,但这个小家伙的嘴巴就是甜,见到和自己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就叫姑或者叫姨,见到年纪和自己阿婆差不多的就叫阿婆,见到年纪和三丫头差不多的就叫姐姐,当然,只是针对女人,若是面对的是男子,那就叫得中规中矩了。得亏是长孙皇后,要是武媚娘现在就掌握了权柄,王晟还这么叫她的话,这个后果就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了。

        让王况诧异的是,林颖芝她们回来还没一个时辰,皇庄的廖小四就找上了门来,说是皇后吩咐了,以后但凡是有农林之事需要做试验的,皇庄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地给地,至于花费,也不用建安侯出,就从内府拨付,花费多少,收益多少,都会一笔笔的详细记录。

        这个支持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用皇家的信誉来给王况背书,如果一旦试验成功,这个影响比起找牟掌柜他们这些人来试验的效果要好过太多,而且保密性强,完全可以在试验成功了之后再公布出来,消除前期实验亏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平常人可做不到。

        也就是说,这个皇庄里面,王况想怎么折腾都可以,哪怕是他搞十样,只成功了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也就只会是成功的那一样,至于试验多少次,亏了多少,这些都不会透露出来,既然是试验成功了,后面肯定也就是有赚无赔了,只要将最后一次的成功所花费用公布出来,自然就会有人来跟着做。

        对世家豪门来说,皇家的威严还远没有普通百姓心中神圣,而王况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帮上王况忙的,恰恰就是皇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份量。

        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王况在廖小四的目瞪口呆中,一连罗列了许多试验,要养鱼,要大量的养鸭养鸡,要养牛,要养豚猪,要种石榴,要种百叠子等等。

        鸡鸭鹅大唐民间不是没养的,豚猪也都是有养的,但养法和王况要做的不同,这时候的人家,一般只养那么一两种,而且大多是散养,散养的肉质鲜美这个不用说,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豚猪,大家都是晚上才赶到猪圈里去,白天都是放出来任其游荡,这样一来能省下不少的饲料成本,可那粪便也就满地都是了,故这个时候还存在着一种延续了千年的职业,那就是拾粪人,这个职业可是一直延续到后世的七八十年代还能在不少农村看到的。

        在建安,这些家禽家畜早已经实现了半散养状态,就是给它们圈一块地方,用栅栏围起来不到处乱跑,每日定时投放饲料,开始的时候接受的人不多,但随着最先尝试的人发现这样定时投食看起来是多花钱了,但成长周期却是快了许多,真正总的算起来,还是更赚一点,尤其是资金的流转更快所带来的效益,那就不用说了,于是跟风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这种饲养法已经蔓延了十几个州了,但这个速度在王况看来还是不够。

        王况这次要皇庄配合的不是简单的圈养,他准备做的是立体农庄,半散养的豚猪和牛的粪便会生蛆,鸡鸭就有啄食的地方,而鸡鸭的啄食不停的翻动着,又能让这些粪便充分的发酵,一年后就是上好的肥料,这些肥料再投放到田里去或菜地里去,菜地里的那些菜生长过程中老叶子又可以投放到池塘里给鱼当饲料,只要定期的再补充些草料就行了,而池塘的塘泥也是上好的肥料,并且,发酵后的豚猪粪还可以喂鱼,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

        这样一个立体农庄,所花费其实并不很高,但比起只养一两样来又要高出许多,不是这时候的百姓们敢去尝试的,谁敢一口气就将所有的家当投了进去?除非说这个法子是确定能赚钱的才行。皇庄既然被划为试验场地,自然就不会有这个顾虑。

        养牛是要养肉牛,而不是耕牛,现在大唐境内养的牛都是耕牛,百姓们能吃到的牛肉,都是老牛或者病牛或者伤了无法耕种的牛。也只有像长安或者是洛阳这样靠近北边的大城市,才会有胡人赶了他们养的牛来卖,现在王况就想改变这个局面,如果有肉牛,那么私宰耕牛的现象不敢说杜绝,至少也能降低九成以上,而且,肉牛的成本比耕牛可低多了,一般农家,对耕牛那基本都是看做是家人的,有多大的能力,就会给耕牛吃多好的饲料,有的农家甚至在耕牛上花的钱比在自己及儿女身上花的钱还多,为的就是要保住自家的生产力。

        肉牛犊的获得并不难,只要肯出钱,胡人一定一窝蜂的送来,只要养的数量多,然后通过人工选汰,大概在几年之后,就可以选出相对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种牛来,然后就可以大量的繁殖对外推广,同时,皇庄这里继续优选,等到出现明显提升一个档次的稳定的品种后,再向外推出,如此慢慢的提升品种质量。

        豚猪和鸡鸭也是如此的做法,王况记得自己在食品站工作的阿哥说过一句话,如今市场上的猪,基本都是洋种的猪,中华本地猪,只能在很少的地方见到了,没错,后世的白色的猪基本上都是外来的物种,而中华本地猪是黑猪。相对来说,黑猪的肉质是好一些,但其难以推广的地方就是生长周期长,而且体型小,不易长大,白猪则不同,后世最重的一头白猪竟然达到千斤,王况自己就见识过自己姨妈家养的一头大白猪重达七百多斤,只养了两年,这个生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说到这里,要给大家补充几句常识,口蹄疫并不是近年才传入国内的,这个病在七八十年代,还有另一个名字,五号病,这是全国各地谈之色变的大病,灰雀小时候就见到过两次,两次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上下的各级食品公司如临大敌,疫区内所有的存栏猪,不管是有病没病,全杀了埋掉,灰雀家的菜地里,如果深挖下去,绝对能挖出不下百具完整的猪骸骨。另外灰雀还想竖起中指冲前几年在媒体上叫嚣说生猪出栏期限是十八个月所以造成生猪供应跟不上的某【创建和谐家园】比划两下,十八个月,就是按农村的土法养猪,也能养两拨出来了!)

        所以,王况想培育出本地高产肉美的肉牛和豚猪来,或许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所谓民族心理作怪吧,猪肉和牛肉之所以能一直长期霸占着人类餐桌上的最主要肉食的地位,就是因为其高产且营养价值高。这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同后世,尽管土豆的高产量早在几百年前就得到认可,全世界也都有种土豆,但土豆的营养和大米及小麦根本没法比,所以,土豆无论怎么发展,也替代不了小麦和大米的主食地位。营养是一方面,同时在计算方重的标准差异也是一方面,计算稻谷和小麦的重量时是干重,而在计算土豆和番薯的重量时,是湿重!这两个方法的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百叠子,也就是棉花,这个可是解决温的问题的关键,王况不会懂得如何给棉花脱籽,但这并不影响棉花的使用,王况记得自己小时候见到的棉花,可都是没脱籽的,一样暖和,所不同的是,脱籽棉花的使用寿命会比不脱籽的长许多而已,王况要棉花,只是用来做棉被以替代葛麻被,并没想到要用来纺布做衣服,所以,脱籽不脱籽的关系不大,不外就是使用寿命短些,棉籽里的油脂容易招来霉变而已,这个只要扩大百叠子的种植范围,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也能解决问题。

        而棉花听说在高昌早已经是广泛种植,这次侯君集出兵,应该能替自己找来不少懂得种植的高昌人,王况还记得自己曾经给侯君集暗示的时候,那个家伙可是也用暗示做了保证的。

      第四百三十章 用皇庄做试验(下)

        鸭绒被建安早已经出了,程处默他们也在长安搞了个作坊来做,虽然比棉被要暖和也要轻巧得多,尤其是老年人,胸口受不得压,最好还是用轻的被子来盖,但是由于鸭绒鹅绒的供应量是有限的,所以作坊的产出也是有限,甚至市面上都买不到,每一床出来,早早就被人预定了,还是不够供应,一年,也就不到一百床的样子,赚不了多少钱,这样也就将鸭绒被局限在只能是有钱人家能用得起的范围内,但天下最多的还是一般家庭,他们可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所以比鸭绒被重但比葛麻被轻的棉被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况罗列给廖小四的单子上是长长的一串,凡是王况暂时能想到的现在的产量和后世的产量相去甚远的作物或者家禽家畜全都有份,王况是每想一样,廖小四就赶快的记下来一样,这样从中午一直忙到傍晚,王况还在苦思苦想,廖小四可就受不了啦,垮了一张脸对王况道:“建安侯,这么多,一时也没那么多人手呀,就是人手够,怕是将整个皇庄都腾出来也不够用的。”

        王况这时候才醒过来,看了看廖小四那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上面足足有百种之多,也暗暗咋舌,这不知不觉的就想了这么多?

        接过单子看了看,王况提笔顺手就划了一下:“那就以这条线为准,线上面的先干,下面的等有机会再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桩一桩做,这是个绝对的真理,真要一百多种全同时干,王况估计就是将自己砍成十瓣也不够用的,而且,自己还有事要做,对王况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房陵那里,其次是筹备中的建西,然后才会是皇庄这边,不要因为贪多而让次要的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来按王况的意思,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干脆就将整个皇庄改造成农林研究院,专门从事新种植办法和物种改良的试验,试验成功了后再推广,这可比自己在建州推行的试验效果要好上百倍不止。

        廖小四,也就是以前总被徐国绪呼来喝去的小四管事,他也算是帮着王况和王冼照料了毛人母子那么长的时间,也是最早和王况打交道的人之一,在王况还没当官之前就给王况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却一直还是个皇庄的管事,所以他心里也是有期盼的,这次被派来协助以前的王二郎,现在的建安侯做事,让他看到了希望,不管怎么说,自己可从来没有得罪过建安侯,还提供那么多的便利,连蒲熙亮那样得罪过建安候的人如今都当上了将作少匠,自己怎么地,也要在这一次好好的表现,争取建安侯也送几个功劳过来。

        哪曾想,王况一百多项一下就把他吓倒了,这要是一百多项全都失败了,功劳是想都别想,还不若专心的做几样更为稳妥些,所以他才有那么一说,但也正是他的提醒,才让王况醒悟了过来,可以说两人的目的不同,但要求的结果是相同的,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了。

        等划完了线,也说完了后,王况也就想到了廖小四的顾虑,心中不禁有些愧疚,细说起来,廖小四给自己提供的帮助可不小,要不是他的关照,给了王冼常去皇庄看毛人的便利,可能王况到现在都无法想到要去房陵找答案,自己应该是亏欠他的。

        “好好做,做好了,少匠某不敢保证,但至少一个监丞某是可以做到的。”心中不忍,王况破天荒的第一次给人许了官。

        看了看王况划的那道线,线条之上的还有十几样,心中衡量了一下,廖小四不由的咽了一下口水,还是难呀,这十来样,都是大头,豚猪要养百头,牛也要百头,鸡鸭各千,光这些就已经够皇庄里的人忙个半死了,还有后面的小麦,稻谷,辣椒,百叠子等等,人手不够哇,皇庄里做事的才十来个仆役,还要看顾了庄里的其他产物,这怎么分?

        “人手的事,你去找徐监丞,让他给你安排就是,而且,若是某所估不差的话,不用多久,就会有专门种百叠子的人来了,其他方面的人手,你都要安排懂的人来做,专门人负责专门的一样,因为在皇庄,不仅仅是种出东西养出东西这么简单,这些,到时候你就明白了,如果可能,最好你能每样都懂一些,这样调派人手也好调派些。”皇庄有多少人,王况心里有个大概,也看出了廖小四的难处,人手问题,并不难解决,难解决的是要专精于某一样的人才难找,现在看来,只能是先找好手,然后自己再慢慢培养了。

        “不仅是种出东西这么简单?”廖小四不解,不是为了种出东西,养出东西来这么简单,那要做什么?

        “这么说吧,比如说这牛,假设我们现在能得到的牛是要两年才成年可以宰杀的,那么皇庄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繁殖出牛犊来,而是要时时观察,哪个牛犊长得快,哪个牛犊体格高大,然后用这些最好的来配种,如此往复,最终,某希望得到的是一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成年而且所费更少的品种,豚猪也是如此。”看出廖小四的迷惑,王况心想,既然连官都许出去了,这个目的也不妨告诉他,让他心中有杆标尺,什么是要紧的,什么是次要的。

        至于说保密,这不是王况要考虑的,长孙皇后既然发话了,必定也是李世民的意思,皇庄里的人在没得到朝廷的同意,是不敢乱嚼舌头的,保密这个头痛的问题,对王况是难题,对皇庄,那是小菜一碟。

        “那小麦和稻谷也是如此?皇庄要做的就是每年挑选那颗粒饱满,亩产量高的做种子,然后加以培育,一直到有更高产量的稳定种子出来?”毕竟也是做过皇庄管事多年的,王况一说,廖小四心里就明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颤抖了起来,天呀,这是多大的事呀,不要说这一百多项,只要能完成一项,那就是天大的功劳。

        一个水车就让蒲熙亮当上了将作少匠,一个亩产翻番就让当年还只是个小散官的建安侯封了爵,如果自己能在这个亩产翻番的基础上,再将产量提高哪怕是两三成,那功劳也不小,再要是将牛和豚猪的成长期缩短,将养殖成本降低,低到以后,势必会出现天下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肉,这是泼天的大功劳呀!虽然这个功劳的大头肯定是建安侯的,但是自己只要尽心去做了,最差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监丞还不是唾手可得?

        “没错,你回去衡量下,还需要多少人手,看看皇庄内能腾出多大的地来,如果实在不行,就来找某,某去找陛下将皇庄其他的无关产业全剥离出去,让你专心做这个事,不过有一点,你要有心理准备,做这件事,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能达到目的的,或许需要五年,或许十年都有可能,所以,你要能耐得住寂寞。”王况不禁想起了后世的水稻之父袁隆平来,正是由于他的坚忍,由于他的不放弃,由于他的甘于寂寞,才有了吨粮的出现,这其中的艰辛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许多人只看到了他成功的一面,却没看出他身后那几乎成海的汗水和泪水。

        王况也不要求廖小四达到那么高的高度,那样的高度,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而且现在的廖小四的机遇要比袁教授好得多,如果将水稻亩产一千公斤折算成满分一百分的话,袁教授的难度是在九十五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而廖小四的难度则是在二十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可以说,袁教授每提高十斤的产量付出的努力是廖小四提高一百斤需要付出的努力的一百倍也不止。这跟读书是一个道理,你让一个考九十五分的人考一百分,其难度比起让一个考二十分的人冲刺及格要困难重重得多。

        而且,廖小四的条件也要比袁教授好,他有王况的支持,有朝廷的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时候的作物,基本都是纯种的,也就是说,都不是人工干预得到的品种,其性状要稳定得多,这样培育优良品种所要克服的难度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都要小很多。

        “如果有必要,就建璃棚,如果建璃棚的话,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可以一年种两季,不用担心花费,需要多少,如实找徐监丞就是。”王况信心满满,这么好的条件,如果都做不出成绩来,那么廖小四也就不值得自己去栽培了。

        送走廖小四,王况看看时间,差不多到饭点了,不是他不愿意留廖小四下来吃饭,实在是人言可畏,如今的王况也算是身居高位,身份和地位都和廖小四相去甚远,为了不让廖小四以后受到太多的干扰,就不要让外人误会到廖小四靠上了自己这条船,从而总是找由头的去接近他,这对研究工作没好处,所以,他也没挽留。

        说了一下午,肚子也饿了,就踱到饭厅,时间还早,只有丑丑这个小吃货早早的就在这里等着了,其他人都还没来,王况不由笑道:“哟,没想到还有比我更早的。”

        “丑丑要跟小哥哥出发啦,这几天当然要吃多点。”丑丑头一扬,半是高兴,半是不舍。

      第四百三十一章 丑丑的担心

        王冼的任命已经下来,因为是状元,还有一桩推出石碳炉的功劳,又有朝中诸位相公保举,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个房陵县丞,房陵县是下县,县丞也就是正九品下,这对状元来说,已经算是有史以来最高品级了,可别想像戏曲里的一得状元就封个什么八府巡按,手捧天子剑先斩后奏什么的这么威风。再昏庸的皇帝也不会荒诞到将一地交给没有丝毫从政经验的人掌控,就是想给亲近之人封个【创建和谐家园】,也是要先在那没什么紧要,就是乱来也不会出乱子的部门去先干个几年再说,当然这个部门的职位可能就不止正九品上这么低了。

        王况没想到李世民这次这么大方,本来按王况的理解,给王冼一个博士,主管一县的文教就已经不错了,不过想到以前林荃淼还没得状元就也一封就是主簿,倒也释然了,李世民看中的,应该还是自己不会坐视自家兄弟不管,肯定会出手相帮一二的份上,把当初的林荃淼和现在的王冼封高些,毕竟,林荃淼的中举是靠他自己的实力,而王冼的状元大半是吹捧出来的,还要加上李世民联合几个大佬一起作弊。

        房陵虽也地处中原富饶之地,但因隋末之乱,长期战火频繁,加上又是山地为主的县,所以这些年的实力是一直在下滑,本来在晋时,房陵如果说自己不是上县,天下恐怕至少有一半的上县都不敢说自己是上县,由此可见其衰退的程度和速度。

        王况让王冼是去找答案的,但李世民却以为王况是要让王冼去给中原来个中心开花,自然是要给王冼一点实权了,县令之下便是县丞,也算是一地的二把手,平常有许多事都能说得上话,加上又有个当建安侯的哥哥,一般人也要卖上几分面子,再将其他熟悉房陵的官员留任,如此一来,王冼在房陵也算是如鱼得水,可以将建安模式至少搬一半到房陵去。

        易地而治则要易策而施的道理,李世民比谁都明白,但是,房陵有许多其他地方比不上的优势,那就是房陵的气候除了冬天比建安冷一点外,其他季节并无多大的差别;房陵和建安一样,也是山地为主,所不同的是,建安的山没房陵的高罢了,不过这有什么?山上住的人比山下住的人要少得多的多。如果把山的高度和冬天的寒冷程度抛开,从人口,从气候,从地形及水系上看,房陵活脱脱就是个十年前的建安的翻版。

        当初得知王况有意将王冼丢到房陵的时候,李世民可没少下工夫派人去调查房陵和建安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个调查耽误了时间,王冼的任命是这一次中举的士子中最晚的,一直拖延到前几天才发布下来。

        在李世民看来,王况恐怕早在几年前就做好了要在房陵大干一番的准备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要两次拐进房陵去看一看?拐进房陵就是要考察一下房陵能不能成为第二个建安,放毛人归山,不过是王家二郎掩人耳目的一个借口罢了,毕竟,如果被人知道王况准备在房陵干,怕是王冼到长安参加常举的消息一传开,房陵的官员就要换一遍了,全都会变成世家子,到时候,哪怕是这些豪门世家再是配合王冼,也还是会拖后腿的,这个天下,没有几个世家子能有程处默他们几个和王家兄弟关系好,那么信任他们的。

        等到李世民下了旨意让王冼去房陵的时候,许多大佬是后知后觉,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傻呀,自己怎么这么傻呢?房陵没有王家任何的亲戚,建安侯当初就要拐进去两次,分明是已经考察好了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么一层呢?现在已经晚了,不是晚那么一点两点,是晚得不能再晚了,因为随着王冼的任命下来的还有一条,房陵原来的官员谁也不许动,合用不合用,这一任满后再干一任再说!到时候不合用了,再来换人。

        至于说最大的那几只大佬,比如长孙无忌,比如唐老头,比如萧老头等等,这些够资格被称为相公的,则是一个个的偷着乐,对他们来说,早在之前,他们得到的就已经超乎他们自己的预期了,基本上,他们都是南瀛州和北瀛州及建南军里安插子弟最多的,虽然是不如安插在建州,安插在房陵的前途好,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自己还在,只要这些子弟稍微争点气,运作一下,想要升官其实并不难,所以,即使这次他们提前知道了王况想让王冼去房陵,倒也很自觉的没再往房陵换人去,吃太多了,可是会噎着的。

        随王冼去房陵的,除了丑丑外,还有林家的一个管事,王况在意王冼,林家自然也不放心王冼就这么去房陵,拨了几个合用的家人过来,又有孙二已经交接了他手头上的客栈事务,前期带了陈大和麻五他们去房陵布置安排了,所以,王冼这一路上去房陵也没什么,有黄大护送过去,到了房陵又有孙二这个老滑头看顾着,再加上陈【创建和谐家园】五他们,一套班子也就齐了,再假以时日,王冼自己也能带出合用的家人,到那时候,王况手下可用之人才不会这么紧缺。

        丑丑这么早的来饭厅,也是因为他到房陵后,就不会再有长安这么可口的饭菜,所以他想乘着还在长安,多吃点的缘故,王家如果说别的会有缺,厨子是绝对不缺的,但毕竟房陵地方小,食材也是凑不足数,能出让王冼让丑丑满意的菜肴不会有多少道。

        见丑丑如此,王况笑道:“怕什么,带上个厨房的师傅去,到了房陵,想吃什么了,就捎个信,或是到长安,或是去金陵,或是去池州,甚至去建安采买都没关系。”论远近,房陵到长安和到池州路程差不多,快马来回只要十天就到,去金陵则远一些,最远自然是建安。加上林家的商队每年都要跑建安两趟,稍微拐一下到房陵来给王冼他们送点食材也不是什么难事。其他地方的食材不好说,但王况敢保证,长安,池州,金陵和建安的食材绝对不会断的,都知道王况疼王冼,杏花村和金陵姜家肯定会留意着。

        王况不好奢靡,但也不代表他不享受,王况的追求不是外人看起来的舒适,而是自己感觉的舒适,只要自己舒适了就行,所以他不喜欢穿丝绸而喜欢穿麻布料子。在他看来,自己有这个实力吃好一点,那就吃好一点,又不是吃不起,如果身家丰厚了,还要在世人面前摆出一副节俭的样子,那绝对是装13,是二百五,做给谁看呢?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抛开一切的外在的东西,人,就是个动物,其存在的本质就是繁衍自己的遗传基因,为了这个目的,那就是吃穿等等的辅助,如果将最基本的乐趣都剥离了,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后世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富豪某某【创建和谐家园】生活极其简朴,一日三餐是什么三菜一汤啊什么的,但没有人去调查这所谓的三菜一汤的食材是怎么得来的。

        按王况估计,哪怕是最不起眼的青菜,其成本绝对是市面上能买到的百倍不止,可能那做饭烧菜用的水都是特地从某一地取来的,一道简单的菜,食材看起来普通,但同一种食材的成本可是天差地别,就以牛肉举例,你在超市里买的普通牛肉是牛肉,可买的倭国最贵的和牛肉也是牛肉,这两个的价格差别可是千倍以上。

        再举例来说说,就说红朝太祖,俭朴吧?据说是一餐有碗红烧肉有盘青菜就满足了,可有没多少人知道,他抽的烟是专门几亩烟地里种的烟叶,有一个连的战士在日夜看守着,如果加上那些专门服务于这几亩地的砖家等等,这要多大的成本?所谓的简朴,说白了,就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表面的简朴。真要俭朴,你学学米国的总统啊,抽烟去超市买去,别搞什么【创建和谐家园】。

        王家有这个实力让王冼吃得好,穿得暖,那就大大方方的摆出来就是,谁不服?我吃的是自己的,穿的是自己的,用的是自己的,眼红啊?有本事你自己赚去!

        所以王冼不会吃苦,锻炼毅力?开玩笑,当年吃的苦还不够?是以简朴二字对王况来说,其本质的含义就是有多大的本事,那就吃多好的东西,只要不浪费,那就是简朴。

        丑丑一听王况说的话,一蹦三丈高:“真的?那这个厨子可不可以让丑丑自己挑?”

        “当然了,前提是也要你小哥哥同意才行。”王况伸手想揉揉丑丑的头,不料手却扑了个空,再看,丑丑已经跑到屋外去了,那速度,比兔子还快。

        不多时,丑丑就领了个人进来。冲王况道:“哥哥可不许反悔,丑丑要带他走。”

      第四百三十二章 奇才

        王况心中一动,能让丑丑这么拐弯抹角的套了自己的许可出来要带走的人,肯定不是那么简单,丑丑也是个小吃货,小孩子的鉴赏最为直接,也是最可靠,新搬进的建安侯府里的这几个厨子,都是从建林酒楼里拨过来的,除了能保证忠心外,其他的,王况还没时间去了解。

        “你小哥哥同意吗?”王况笑着问。

        “丑丑已经和小哥哥商量好了,小哥哥也喜欢吃他做的菜。”丑丑早有准备,回答的是干脆利落。

        “你叫什么名字?”眼前的这个人,大约有三十来岁的模样,佝偻着身子,后背驼起一块,左肩往下垮,右肩膀则往上提,是个明显的驼背加脊柱左右畸形,瘦长的脸,两块颧骨鼓得比旁人还高,但是从他脸型来看,如果这个人不是因为脊柱变形的话,也是个国字脸,脊柱变形的人,基本都胖不起来,大部分人还是皮包骨头的,具体原因王况不知道,大概是因为营养都被身体调去对抗病症了罢。

        “回建安候的话,某姓羊,大家都叫羊驼子。”这个自称羊驼子的人似乎是个不爱说话的,王况问他一句,他也就答这么一句,要是换了其他的建林酒楼出来的人,怕是王况问一句他叫什么,就会倒豆子般的将自己的家境,家里有什么人,到长安多久,到建林酒楼多久等等全倒了出来,能够单独的被建安侯召见,可是难得的机会,还不赶快的加深印象,难道还要建安侯一句句的问?

        “拿手菜是什么?”身体有残疾的人大多比较自卑,也比较自闭,这个王况理解,如果说缺个胳膊少条腿的还稍微好一点,而像羊驼子这样的天生疾病,更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就更加沉默。王况也就不去触及他的伤口,一般地说,能被建林酒楼推荐过来的,都会有一两样拿手的好菜。

        “驼子叔做的干闷豚脚最好吃了,他还会做红烧肉,还会做糕点,还会雕花……”一旁的丑丑迫不及待的掰着小手数了起来。

        “会雕花?”王况一楞,长期以来,从王况这流传出去的菜肴,全都是注重味道为主,这也就间接的影响了富来客栈,建林酒楼及山外山这些地方,做的菜式通常都是取口味,并不是很重视形的,可以说,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色和形就是王况一系酒楼的短处,如果能将这两个短板补上,可以说,几家酒楼就都将在档次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取味,以味取胜这在初期大家都没那么多菜式,没那么多烹饪手法的情况下,是可以快速的竖立起行业标杆的地位,但王况对菜肴的做法并不是敝帚自珍,藏着掖着不肯外流的,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卤味一样因为要扶持杏花村而保密了最长的时间,也不过是三年而已,其他的,大半都是半年就传出去了。

        随着新的烹饪手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建林酒楼,富来客栈等就越来越容易被人追上,可能在三五十年内,还能因为是新烹饪手法流传的发源地的原因而保有行业领军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影响将会越来越弱,最后总有那么一天,总是会有人能将王家超越过去。

        因此,色香味形四样,必定都要调整过来,以后的竞争,将是细化了的竞争,可能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别,只是很细微的差别。

        这是个两难的决定,公开新菜式,公开新的烹饪手法,固然是会对中华烹饪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但牺牲的是王况自己的利益,这些年来,王况其实一直都在摇摆不定,是不是要保留几道传家的菜来保护王家的利益呢?

        可想到在后世,许多菜肴都只能是从书本上,从传说里才能看到,王况又放弃了,菜肴,原本就没有绝对的评分标准,同一道菜,在甲看来是绝顶的美味,而在乙看来,可能就会是不过如此。事实上,菜谱是必须的,但又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菜谱,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下做出来的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不确定性,烹饪的结果的未知性,带给了厨师一种另类的【创建和谐家园】和【创建和谐家园】,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痴迷于此。这就是烹饪的精髓所在,如果王况带头秘技自珍,可想而知,饮食界又将回慢慢的恢复到原来那种死气沉沉,只靠着吃老本的日子,这就不是世人之福了。

        “丑丑,去厨房里将羊师傅的工具带过来,再带一根萝卜过来。”因为有璃棚,蔬菜在王家,不再是要等到季节才有得吃了,建安侯府有足够大的地方盖璃棚,如果不是顾忌到皇宫里的璃棚也不过三亩地的话,王况都想把三个后花园中的一个全改成璃棚了。不过现在的菜蔬都是从林府那拿过来的,建安侯府的璃棚,还没开始用呢。

        丑丑应声去了,不多时,就拿了一把菜刀,一根箩卜过来,菜刀是普通的菜刀,不过就是刀背的厚度不均匀而已,这和打铁师傅的技艺水平有关,王况看了看这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刀,对这羊驼子的厨艺有了新的期待。

        中华烹饪,自古以来厨师都靠的是一把刀,一把普通的菜刀,在好的厨师手里,可剔,可削,可刮,可砍,可砸,可切,可捣,可抿,可挑,可剐……,看一个厨师水平的高低,看他用什么刀也是一条参考标准,如果说两个厨师做出的菜肴是一模一样,无论是从时间上,手法上,味道上,外观上都分辨不出高低来,那么,肯定是用普通菜刀的厨师更胜一筹,而用专用工具的厨师就差了些。

        而如果说,厨师乙做出的菜肴比厨师甲做的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厨师乙在切花样的时候用不是他平时切菜用的刀,而是另一把刀,而厨师甲从头到尾用的就是一把普通的刀,那么从菜肴上,是乙的胜了,但在技艺上,却是甲胜了。

        “先雕一朵牡丹罢。”王况想了想,吩咐道。

        “是。”羊驼子也没多话,应了一声,接过刀和萝卜就开始雕刻起来。

        羊驼子的手一动,王况的心就跳了一下,心中更是期待,从羊驼子接过菜刀,然后又从丑丑手中接过萝卜,再然后起刀开始雕刻,这一系列的动作,有如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没有丝毫的凝滞,甚至于连考虑都没考虑一下,如果换做是王况,他至少要拿着萝卜研究半天,要看看这萝卜的含水量,脆性如何等等,等到下刀的时候,还要先试一下皮的薄厚程度,最后王况雕出来的花肯定还是很难看,当然这和王况很少去练习有关。

        但是这个羊驼子,拿过来就刻,这说明,要么他是个鲁莽之人,要么,就是他只看一眼就已经能判断出自己该怎么做,所有的一切在那一眼之中,已经是成竹在胸。如果是这样,这要多毒的眼力?只一眼就要判断出这萝卜是新鲜的还是采摘下来有多长时间,判断出含水量,判断出脆性,判断出皮的薄厚程度等等,这是需要长期的苦练才能有的眼力,需要浪费多少的萝卜才能练出来?这个羊驼子,身世不一般。

        正沉思间,就听得一声:“建安侯,刻好了。”王况一惊,什么?这么快?看了看摆在屋角的滴漏,王况简直有一种要撞墙的冲动,这才过去多长时间?小半柱香的工夫都不到,换算成后世的时间,也就四五分钟的样子,要是王况来雕一朵花,起码要花去他一个小时的时间,还不一定能雕得好。

        要知道,羊驼子雕的可是牡丹,牡丹花瓣多且花瓣形状并不规整,也不是很平滑,可眼前摆在王况面前的托盘上的那牡丹,如果给它上了颜色,站远一点,保证没人会说这是用萝卜雕刻而成的,而会说是刚摘下来的牡丹,而且,上面还沾着露水。

        等等,下面是什么,王况目光一扫,牡丹花下面,还有两片嫩绿色的叶子,奇才呀,竟然知道用萝卜头上一段的绿色箩卜皮雕成花叶的形状,而且,这叶子不是拼上去的,整朵花,连带着花,径,叶,还有旁边的一朵小花蕾,全是浑然一体的,没有任何的拼接,那花径,也只比筷子略粗些而已,可以说,现在王况只要手轻轻一提,就能把它给折了。

        “丑丑,打个商量如何?”王况心疼了,如果让羊驼子去房陵,只是给王冼和丑丑做饭,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浪费行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9 0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