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13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Å¶£¬ÄDz»ÊÇ÷è÷룬Äǽг¤¾±Â¹£¬½úÍõËù¼ûµÄ£¬µ±ÊÇ»¹Î´³ÉÄêµÄ£¬ÈôÊdzÉÄêÁË£¬ÓÐÁ½Õɶà¸ß¡£´ËÎïÔÚ´óʳÎ÷ÄϱߵØÇø³£¼ûµÃºÜ£¬÷è÷ë¿ÉÊdz¤Áú½ÇµÄ£¬´ËÎïÖ»ÓÐÁ½Ö»¶Ì½Ç£¬ÈçºÎ»áÊÇ÷è÷룿¡±

      ¡¡¡¡¡°²»ÊÇ÷è÷룿¡±ÀîÖÎÏÔµÃÓÐЩʧÍû£¬ËäÈ»Ëû×Ô¼º»³Òɳ¤¾±Â¹²»ÊÇ÷è÷룬µ«Ðĵ×ÀïÈ´ÊÇÔ¸ÒâËü¾ÍÊÇ÷è÷ëµÄ£¬Õâ¿ÉÊÇ´ÓûÈ˼û¹ýµÄÉñÊÞѽ¡£

        李治走后,王况陷入了沉思,不是为李治,也不是为其他人,他是在想下午来的那个小黄门,那小黄门上次到建安,能为武媚娘带那样一句话的,当是武媚娘的心腹无疑,宫内的嫔妃有自己的心腹之人并不希奇,奇怪的是这个小黄门下午替李治传话,分明又是李治的人,而且当时那小黄门说话吞吞吐吐,怕是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没说。

        难道又要出现上次进宫的情形,被武媚娘耍一把?很有可能。只是这武媚娘的手也伸得太长太快了罢?这么快就在李治身边安插了人或者说发展了自己的心腹?

        看来这武媚娘还真如历史上的一般,是个人物,知道漫天撒网的,这网铺天盖地的撒了下去,不管大鱼小鱼,总是会有收获,一次收获一点,难怪她能在李世民还在世的时候就和李治眉来眼去的了,确切的说是李治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李世民还健在,就和武媚娘有一腿了。

        还有不到四年的时间,李治就会被立为太子,到那个时候,李治恐怕就会成为武媚娘的最首要目标,不行,得阻止这事的发生,把武媚娘安插在李治身边的人赶走是下下策,你赶走一个她还能安插一个,而且还会打草惊蛇,让武媚娘对自己提防起来,这可不是王况想要的结果,论玩弄权术,王况自认不是她的对手,而且她又占据了天时和地利,在宫里行事,自己是鞭长莫及。

        王况相信自己对武媚娘心性的判断是不会错的,这个女人的心里,情欲是排在靠后的,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权力,她什么手段都能用得出来,朱重八够狠了吧,杀人如麻,他在位其间被他杀了剥皮的官员是不计其数,但朱重八对自己的儿子是向来疼爱有加,在这个狠劲上,朱重八连武媚娘的一个手指头都比不上!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治对武媚娘提不起兴趣来,那么,就得想办法让李世民赶快的为李治娶个王妃,一个不够,估计花得俩以上,其中一个还得是【创建和谐家园】,在姿色和妩媚方面不逊色于武媚娘的,如此,武媚娘对李治的吸引力就会降低许多,再加上一个她是李世民的才人这个身份,让李治多一重的顾忌,不敢生出非分之念,那么,武媚娘将来成功的几率就会降到最低。

        【创建和谐家园】,还要貌美的,上哪找去?要知道,现时的娘子,到了十七八岁还没嫁人的可是凤毛麟角,要么是嫁不出去,要么是心高气傲,这可怎么办呢?

      第四百二十六章 问策

        李世民去了一个月就回转长安了,现在大唐早就是粮丰仓满,他之所以还坚持“就食”不外就是不忘困苦之意,去的时候花的时间比较长,有半个月,其中一半的时间都是因为走走停停,一路考察民情而得来,在洛阳又呆了几天,然后就打道回长安。

        才回长安,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把王况召进了宫去,王况刚到,还没坐稳,李世民劈口一句话就问了过来:“二郎,朕观京畿百姓这春耕一停下来,似乎就没事可做了,这似乎和建州大不同,朕听从建州回来的禀报说是建州百姓一年到晚,只要他们愿意,都有事可做,都有钱可赚?”

        本来李唐虽不轻商,但也不重商,在以前人看来,如果大家都跑去从商了,那地就没人种了,本来就已经是地广人稀的,这人一跑了,没人种地,可是大事。

        但这些年建州的榜样摆在那,建州重商,却没有出现地没人种的结果来,而且家家户户还都粮仓满钱袋鼓的,有这么个实例,也就不再有人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了。以前李世民去洛阳“就食”都是等到长安洛阳一带的小麦快熟了,这才动身的,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农忙景象,所以也就没想到这一层,这次是提前出发,就被他看到许多人家农闲无事可做来。

        如果都能有建州那样,大家农闲时能赚点钱,百姓福足了,朝廷收的税也就很顺利,建州不就是这样么?如果大家都有了钱,就能少交物税,多交钱税,朝廷有了钱,想干什么还不是很容易?

        而且,大家都有事做还能带来其他的好处,治安自是不必说了,有活干,有饭吃,有钱赚绝大部分的人还是愿意去干活的,除了那些少数游手好闲的人外,如此,偷鸡摸狗的事情也能少许多。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百姓都能安居乐业,那么对朝廷的敌意就会降到最低,有人想要生事也是没法做到一呼云集的地步,朝廷要镇压也容易得多。

        这是要让自己把建州模式推广出来了?

        表面上看来,建州模式收到的效果很是不错,但适合建州的未必就适合其他地方,不是没有人仿过建州例,朝廷对这些跟在建州后面跑的几个州也大多都睁一眼闭一眼的不多加干涉,但其他州的效果却是没有建州那么明显。

        就比如,建州的发展,那是前期有王况引导,用了【创建和谐家园】找来辣椒和番薯打了个基础,后期有个天下大比做为火车头的,王况之所以能在建州获得成功,那是他本来就对建州各地的物产了解,也知道那些物产真正应该有的地位,但是对其他州县能有什么物产,王况哪里知道得那么清楚。

        而且作为官府,只能去引导,而不能去命令,市场自有其必然的规律,不是靠一纸命令就可以改变方向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凡是用行政命令下来的策略,出发点是好的,效果却是极其的差。所以,王况不想当那拍脑袋的决策人,也不想出什么馊主意,要是下面执行出了偏差,最后落得骂名的不是底下的官员而是王况。

        幸好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的。

        “陛下,农闲时修水利,积农肥,也是有事可做的,若要想干点活赚钱,怕是短期内很难做到,建州能有今日,也走过了十年。”就是用了【创建和谐家园】,我在建州也花了十年呢,想速成,那是不行的。

        “没有速成的法子?”听王况这么说,李世民也是没招,对啊,建安可是王二郎的家乡,他连自己的家乡都花了十年的时间,其他地方的困难可想而知。

        “陛下,这就好比。”王况掂量了一下,试图用最简洁的法子来说明这个事情:“倘若有三人位于孤岛上,这三人,一人从事农耕住于岛的最北面,一人打渔,住于岛的最南端,二者相距百里,一人则往返于这两人之间,作为这两人之间的交换中间人,靠交换中的利差谋。臣称农耕者为甲,渔猎者为乙,中间人为丙。

        甲乙每天能干的活是有限的,若是他们不想让丙赚了利差去,就得自己相互交通,这一来一回,所耗费的时间就多了,其产出自然也就少了,实际上,他们想省下支付给丙的利差,最后可能所得还要更少。”

        “唔,也是有理由,万一这农耕者离开的一天中来场大水或是来了野兽糟蹋了什么的,那就更不用说了。渔猎者若是专程去交换,就要停下渔猎。”李世民对农林也不是一窍不通,王况一说,他就想到了,至于说什么为什么两人不住一起去,那自然是肯定有理由的,肯定是北边土地肥沃,南边渔猎所获者多了。

        “正是如此,故这丙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推理开来,若是有人从外来,分别加入甲和乙的行列中,或许只凭甲和乙并不能养活丙,但随着人数增多,丙的所获利就会增多,当他的获利多到引起其他人羡慕之时,就有人会也加入到丙的行列中来。”

        “嗯,若是从事中间交通的人多了起来,那么这中间人得利也就摊薄了,若是薄到不如耕种渔猎的地步,应该就会有人又返回去耕种或是渔猎。”

        “不光是如此,中间人多了,就会互相压价,你赚十文,我为了抢顾客就会只赚九文,他又会只赚八文,如此很快就能将利差拉下来,达到一个平衡;同样的,若是农耕的人多了,价格也就下来,渔猎人多了,鱼肉价格也就下来了,这就会促使人们自己去寻找能赚更多的营生来做,如此也是个平衡。”

        “但反之,若是有人强令某人去干某事,这不是出自于其本意,若是有赚倒也罢了,若是没赚,则恐怕会心中忿懑,时日一长,怕是会引起动荡。”

        “哦,二郎你的意思是要顺其自然?”李世民不傻,话到这份上哪能不明白王况想说什么,这个比喻很浅显,也有局限,但却也很直观的说明了问题。

        “是顺其自然,也不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人们自然也能自发的去寻找平衡,但若是朝廷可以加以引导的话,则可加速这个平衡的过程。但不能强迫,比如若是长安缺粮,则朝廷可适当的提高各地粮仓收购粮草的价格,【创建和谐家园】人们去多种粮,以加速人们转换营生的时间。朝廷所要做的,是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那么你说的修水利,积农肥,是不是也属于这个引导的范围呢?”李世民这下反而有点糊涂了,自己问的是法子,二郎绕了一个圈子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然后又似乎绕了回来?

        “可以说是,修水利,积肥田,一则为以后的大丰打下基础,若是碰到大旱大涝,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同时,若是逐年大丰,粮满仓,则粮价逐渐跌下来,百姓获利减少,自然就会去寻其他的路子,若此时,朝廷再进行引导,如此往复,则民富国强指日可待。”

        王况还有话没说,他不能说,也不敢说,事实上,这中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但王况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找不出好的例子,只能勉强的举个勉强靠谱的故事来说明问题。

        如果讲深了去,带给社会的变革将是十分巨大的,但这个变革,目前除了王况,没有人能看到好处,如果这时候提出来,必定会引起强烈的反弹,哦,你王二郎现在有点成绩了,就开始指手画脚,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你这样要置皇家,置朝廷于何地?

        想要富民,不光是个引导,还有科技的发展很是重要,目前大唐是人少地多,大家除了农闲时候,基本就没个空的,因此,真正最迫切需要的,是将百姓的双手解放出来,而每年的农闲时间并不多,春耕完到秋收前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而这三四个月,又要做秋收前的准备,比如加固粮仓,比如准备秋收工具,而有时侯为了抢时间,甚至连粮食还没真正的颗粒饱满就要提前收割了;而秋收后,离过年也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又要卖粮,又要准备过年,一过完年又忙着做春耕的准备工作,时间并不很多,这就致使农人们不敢去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做其他的营生,目前只能是靠上吃山,靠水吃水。

        如果能够将百姓的农闲时间给拉长来,比如说缩短耕种的时间,比如说缩短秋收的时间,那么可供支配的时间就会多起来,而这两个时间一缩短,那么一个人能耕种的田地也会增多,就能让一部分人彻底的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他营生去。

        这不是王况一个人能做出来的,王况不敢做保证,他还需要蒲熙亮他们的相互配合,可以说,这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是王况这时候放出话来说这么做那么做,最后失败了,指责肯定少不了,所以,王况也不想冒这个险。

        但既然李世民已经提了出来,自己就不能不上心了,第一步就是提高生产效率,这要借助于工具,工具有些已经是现成的,有些则在王况的脑海里,能不能变现就看蒲熙亮的了。

        聊了半天,李世民也没法子了,所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也知道,只好放王况走人,王况刚想走,就见徐国绪跌跌撞撞的一路跑一路喊道:“陛下,大喜,大喜呀。”

      第四百二十七章 破案

        大理寺和京兆府的衙役们很敬业,从徐国绪和蒲熙亮按王况的办法布置了下去后,一个多月没有任何的收获,若要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放弃了,但他们就楞是天天的守着,每隔两天就重新涂一遍药,每三四个时辰就打开将军柜看一眼,璃窑那边,也没停下烧璃片的工作。

        所有的一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的,但黑龙和那几个建安城的城门兵一直都枕戈以待,几个兵士也都是轮流睡觉,保证至少有一个是醒着的,黑龙这段时间过得可是舒坦,天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以前在建安,它出名了之后,伙食也是有所改善的,但哪有这次改善这么多,要不是那几个建安兵跟了来,制止了给它投大量的食物的话,恐怕现在的黑龙已经是胖得走不动路了。

        千里眼的部件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可伸缩的铜管,这个好仿,只要得了一次就能仿出来,所以蒲熙亮的府上被盗一次之后就再也没人去光顾了。另一个就是璃片,那璃片没人能仿得出来,别看是璃,采用王况改良过的办法烧造的纯净度和透明度都要高过西域来的好多倍,更别提民间的璃窑了,尤其是要烧出中间厚边缘薄的璃片来,这里面可花了许多人无数的心血,厚度不均匀的璃片,如果厚度差太大的话,冷却的时候容易变形也容易开裂,所以,整个天下,目前只有内府的璃窑能烧出这样的合格璃片来,而且还是废品率很高的。

        毕竟是常年办案的,有经验的衙役班头从贼人经常光顾这点推断出其必有个落脚点,不是在城内就是在城外,但他们又几乎都是晚上行窃,晚上长安城门是紧闭的,这是京城,不比别处,城墙上也不是黑灯瞎火的,一整晚都是有照明,又有巡逻的兵士来回穿梭。璃窑虽然在城外,但烧好的璃片是放在城内的兵器监内的,是以他们断定贼人的落脚处必定是在城内,而且离兵器监肯定不远。

        今晨又发现被盗了,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兵士被药迷晕了过去,由于早有准备,在黑龙的带领下,被搜索的兵士和衙役在兵器监茅房的茅坑里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口,那洞口在茅房的木板遮盖下是一点痕迹也没有,难怪一直没能发现贼人是怎么进来的。

        既然发现了一个出口,衙役们也顾不得脏了,带了黑龙就沿着洞口爬进去,徐监丞可是说过的,若是破了案子,就给首功的几个求几块建林酒楼的铁牌来,这个诱惑可大,比起建林酒楼的铁牌来,这一时的脏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就又在一处闲置没住人的人家发现了另一个洞口,这户人家只留了个耳背的老苍头在看着院子,是属于一个外放的京官的,因为路远,干脆就将家人全接了去了,所以这也怪不得那家。

        参与追捕的也有坊兵营的,因为最后抓人的时候需要坊兵营的人配合,是以,从那洞口出来之后,那跟着的坊兵就吹响了竹哨,竹哨声并不大,只能传递几个坊区那么远,这已经足够了,听到竹哨声的巡街坊兵就将这整个的坊区团团围了起来,以防贼人跑脱,既然洞口在这个坊区,贼人的落脚点也必定是在这个坊区没跑。

        自然是很轻松的将贼人擒获,当黑龙带了衙役及兵丁破门而入的时候,三个贼人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等到被从床上揪了起来,他们还在试图装做无辜,直到黑龙循着气味将被盗的璃片搜了出来,他们这才俯首就擒。

        三个贼人,都不是硬骨头,在大理寺的牢头轻车熟路的给他们过了几道刑,就招架不住招供了,惹得那牢头一个劲的抱怨:你怎么能这么早就招供了呢?你怎么能这么早就招供了呢?

        所以徐国绪得了消息是第一个就赶回皇宫报信,李世民的心思他现在也摸准了一点,皇帝这几年看着内府日渐充实,国库也多了许多的存粮银钱,现在是好战得很呢,正愁没借口出兵,现在眼看就有借口了,所以他才会喊:“大喜。”

        贼人是回鹘人,本来他们也没注意到千里眼的,是因为听说了长安出了一种石碳炉,能让石碳很轻易的点燃(这就是以讹传讹了,石碳能被引燃和石碳炉并无多大关系),所以就派了人来长安探听,比起大唐来,回鹘更为重视石碳,他们的疆域内,多是草原,罕有树木的,夏天还好办些,但一到冬天,柴禾就成了大问题,冬天就连枯草也是草料啊,怎么舍得拿去烧了?就是烧牛羊粪,那也得有那么多,在草原,冬天最缺的是什么,就是柴禾!

        没想到他们到了长安,不光是顺利的买到了石碳炉,甚至连石碳球的制法也被他们摸清了,结果呢,李治小子那几天正颠颠的天天架了个千里眼,一边看还要一边大呼小叫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听那个管状的东西竟然能看清十几里之外,那当然就眼红了,草原上满是开阔地,骑兵也是速度快,以前么,等到听到地面震动,那已经是来不及了,如有了这个能看清十几里之外的东西,就能提前发现敌情,哪怕是提前几口茶的工夫,那也是宝贵得很。

        于是就合谋一下,留了他们下来,也被他们得手了,但再打听一下,大唐竟然还有?于是贪心大起,才有了后面接连不断的失窃事件,如果他们不那么贪,适可而止的收手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地步,但回鹘与大唐不同,大唐只有一个皇帝,皇帝说了算,可回鹘有太多的部落首领,算是个联盟,哦,你大首领有了,那我这部落就得提防着你了,不行,我也得有,你给不给?不给我就反了。

        没办法,他们只好又走一遭,这也是停了一个多月他们才又动手的原因,没想到这才刚动,就被发现了,被抓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暴露了破绽呢。

        李世民一听是回鹘人作怪,不怒反喜,着啊,朕正愁没借口打你们呢,你们就给朕送了这么个大借口来,而且刚刚徐国绪也说了,回鹘人在古怀朔镇(今包头)以南发现了不少的石碳矿,同时也在并州以西也找到了石碳。这不是很好么?打,没说的。

        王况好死不死,在旁边又补充了一句:“怀朔有铁有金。”这下更不得了,吕宋有金,但那里路远,而且还没找到,那是遥远的事情,现在怀朔有金有铁,离并州也不远,若是打了下来,不光是开疆拓土的功劳有了,还能有金有铁,有石碳,而且从那发运到中原也不是很难。

        建州为什么要实行伐一补三甚至伐一补十的山林保护政策,李世民不是很明白,但不管怎么着,有山有林就有木材,这是没跑的,王况既然那么重视山林的保护,那么必定是有大用,或许,是担心子孙后代没木材可用?不管如何,保护山林,必定是好的,既然建州能做,那其他州也能做到,可百姓的柴禾也是要解决,若是天下用石碳的人家多了,山林也就能保护多了,这是好事。

        所以要打,回鹘也是日渐强大,如果不趁着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把回鹘给打残废了,以后等到许多的新技术,新法子,新种子之类的都传了出去,让他们也修生养息的壮大起来再打,那就吃力多了。天下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强,也没有永远的秘密,时间一长,大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富强起来的秘密就保不住,关卡是可以防人,可天下如此之大,总是会有地方让人钻了空的。

        李世民的自尊心还是很强的,眼看着王况这个惫懒货不声不响的就帮朝廷拿下那么多地盘,接下来还有那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不知道有多大地域的建西,还有王二郎似乎说过,建东以东,还有诺大的地盘,还有许多惊喜?于是本身以军功起家的李老二就坐不住了,久没征战的心又痒痒了起来,那感觉就是吃某样东西上瘾了,本来多时没吃,已经渐渐的不那么想,现在突然的又有人端了一盘来坐他面前吃得有滋有味,这瘾头,这馋虫就不可抑制的作怪起来,不吃难受哇。

        打是要打,不过表面文章也是要做的,第一时间自然就是派人前去质问回鹘,毕竟回鹘现在还是奉唐为主,其首领虽然自封可汗,但也接收唐廷的封诰,所以这个理字就必须抓得牢牢的。

        可以说,王况这些年对朝廷的影响,对李世民的影响不小,如果没有王况,朝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俯首称臣的外番用兵的,但先有吐蕃,后有东瀛,这些都是表面上奉唐为主,吐蕃现在被打残了,龟缩着再也不敢提和亲之事,东瀛已经是名存实亡,只剩了几个小岛还没打下来,不是打不下来,是暂时不想打,没那么多官员往那派是最主要的原因。

      ¡¡¡¡ÓÐÁËÕâÁ½¸öÆÆÀý£¬ÔÙ´ò»Ø÷½£¨ÆäʵӦ¸ÃÊÇ»Øæü£¬ÏÖÔÚ»¹Ã»¸Ä³Æ»Ø÷½£¬²»¹ý¼ÈÈ»Ç°Ãæ¶¼Ëµ»Ø÷½£¬¾Í½«´í¾Í´í°Õ£©Ò²¾ÍûÄÇô¶àµÄ¹Ë¼ÉÁË£¬Ö»ÒªÓнè¿Ú£¬Ö»ÒªÓÐÀíÓÉ£¬´ò¾ÍÊÇ£¬ÕâÕýÊÇÍõ¿öÒ»Ö±³«µ¼µÄ£¬½«ËùÓеÄÍþв¶óɱÔÚÒ¡ÀºÖ®ÖУ¬²»¸øËûÃÇÈκγɳ¤µÄ»ú»á£¡

      第四百二十八章 时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也算是将李世民的注意力引到打仗那边去了,让王况可算有了喘息的时间,说真的,王况一时间还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李世民满意,能够有一定的高度及速度做到整体的提升大唐百姓的财富。

        跟李世民举的例子,王况也没指望会收到什么效果,只是让他明白,商人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只要他有这个认识,还应该有至少九年的时间让王况慢慢的改变他的想法,本来李世民在位的时间应该是二十三年,但现在,长孙皇后依旧健在,李世民就不至于因为悲伤而加重工作量而伤了身子,多活个三五年应该不成问题。同样的,李世民多活三五年,也就让李治在接班的时候心治智更加成熟,到那个时候,即便自己没帮李治找到一个即漂亮,又温柔的【创建和谐家园】的话,被武媚娘迷得神魂颠倒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很多。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王况没有速成的法子,所以不能给李世民太大的希望,但这并不代表王况真的没有了法子。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后世人人都懂的道理,但现在的工程技术,想学后世一样,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全国一年增加的高速公路都是以万公里算的效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的大唐人少,李世民的驰道策略也已经执行了一年多,但到目前为止,全天下修成的路加起来还不足千里,千里是听起来不少,一分到三百多州去,平均一个州不过几里而已,就算扣除掉那些本来就交通便利的州,比如说河南府,比如说建州,比如说扬州这些地方,一个州也不过完成十几里左右而已。

        所以,想等到由交通便利而带来对大唐经济的正面影响,依王况估计,至少也要到五年之后才会有人看到效果,在这之前,只能是带来一点点的间接影响。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解放生产力了,让百姓多了空闲时间,就可以多去搞副业,副业生产兴旺起来,产出多了起来,就会促使人们去主动的寻求交换,如此也就等于【创建和谐家园】了经济的发展,虽然短期内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只要坚持两三年,绝对可以得到可以感觉得到的效果。

        解放生产力,倒是有不少的办法,新犁也已经可以将原来的犁田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但这三分之一却是杯水车薪,不够用,也是只将将的将原来大家抢时间春耕的紧张缓解下来而已。而农耕中所花时间的大头却是秋收,要赶着时间收成,晒干入库,再晚一些,就是立秋,随着立秋的到来,秋雨也将如期而至,留给人们的时间并不多,因此,许多的农户,为了不至于赶上第一场秋雨,而不得不提前开始收割,无他,费时罢了,所以只能用减产换时间。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七零后,王况知道有两件宝贝是可以拿来用的,一个是脚踏脱粒机,即俗称的打谷机,一个则是禾扇,就是利用手摇风的吹力将空的谷壳和饱满的稻谷分开,这两件东西对麦子也是一样实用的。

        打谷机和禾扇对于当时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都是难得的好玩的玩具,只要家中大人一将其搬出来,孩子们都能兴奋得玩上个半天也舍不得离开,那脚轻轻一踏,打谷机的谷轮就飞快的旋转起来,那手轻轻一摇,禾扇的木叶片就能转上半天,在那个年代,就这两样就能吸引孩子一整天的时间花在上面,是以,那个年代的禾扇和打谷机,不管是生产队的也好,还是自己家的也好,都是放在比较显目的位置,就为的是给孩子们一个玩耍的地方。

        禾扇最简单,除了叶轮的两个轴瓦要用到铸铁外,其他全是木头的,只要画出图纸来,蒲熙亮就能打出一个来,打好后,谷子倒入上面的进料仓内,一手调节下料的速度,一手转动叶片,如果做得精确的话,甚至可以把砂石和谷子分开,一石的谷子,一盏茶的工夫都不要就完成了,比起现在农户们要一簸箕一簸箕的扬要快得多,而且这样人力去杨还需要挑有微风的日子。

        打谷机相对难些,主要涉及到了齿轮,而且有一个大齿轮是又当飞轮用的,靠飞轮的惯性,当脚踏板供应的动力没了后,打谷轮继续转动带动脚踏板归位,然后再一脚下去,如此反复,几个人收割都不够一个人脱粒的,这样一来起码可以省下一大半的时间下来。

        时间省下来了,也就意味着秋收的时间变得充足了,也就不用赶着还没成熟就开始收割了。而且用打谷机脱粒的话,脱粒的效果比起捧着一捆谷禾在木架上摔打要高多了,摔打的话,如果谷子没有完全成熟是很难摔下来的,而脱谷机不同,高速旋转的打谷轮可以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谷粒全“咬”下来。

        打谷机最关键的部件就是一大一小两个齿轮,这些倒也难不倒铁匠,棘轮的应用已经很是普及,所不同的是后世的齿轮很便宜,这时候的棘轮很贵,所以,想做出个全铁的大棘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幸好打谷机对精度要求不高,所以,王况大可以采用大齿棘轮,只用外圈一层,里面用木头做轮,至于说飞轮的大质量并不难,用石盘加重补充就是了。

        但光有这两样远远不够,所能节省下来的时间还是有限,满打满算,一家如果有三个劳力,三十亩的永业田,最多也只能省下二十天左右而已,一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够。

        王况头疼了,二十天,其实做不了什么事情,还是只能用来开开沟渠修修路,对长期的利好是肯定的,但短期内是难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谈不到真正的将劳动力解放出来。

        但是总得做,哪怕是能有一天的节约也是好的,大唐千万人口,一人节约一天,那就是千万天,【创建和谐家园】起来也是不可小觑的。

        果然,蒲熙亮一见到王况画的禾扇图纸就知道是要做什么用了,嘴上大呼小叫的直叫妙,见到打谷机的图纸就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了,不过,王况给的东西,绝对不会是无用的,自己只要将其做了出来,最后还是会知道结果的么。

        蒲熙亮自去忙去不提,王况又让人找请来了阎立德,阎老头为人是古板了点,但他毕竟已经间接的向自己示好,如果自己还是一味的捧着蒲熙亮和万海的话,那也太说不过去了一点。

        皇帝前些天找王况进宫去谈话的事,阎老头也是知道的,在陪李世民去洛阳的路上,他就不止一次的听到皇帝自言自语:得找那小子想想办法,得找那小子想想办法。那小子,自然指的就是建安侯。作为工部尚书,能涉及到农耕的器械基本都和他脱不了干系,水利也是归他管,皇帝的心思,他又怎么能不明白呢,因此他一回来就关注着建安候府的一举一动。

        先是几天的沉寂,然后是蒲熙亮进了候府,呆没多久就兴冲冲的走了,自然是得了什么好东西了,这让阎老头很是有点吃味,还没等他吃完呢,侯府就派人来了,说是请他过府一叙。

        王况不上门而是派人来请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建安侯有点拿架子了,但身为将作少匠的他却是不敢马虎,王况越是这样,就让他越是觉得王况要交代他的,或者说要找他商量的事必定重大,重大到了不能相信他阎府家人的地步,所以,一接到信,也顾不得年纪大了,也不管建安侯府离他家用步行的话也不过一柱香的工夫,吩咐家人牵了马来,上马就走。

        王况交给阎立德的图纸有厚厚一沓,第一张图很简单,一座房子,这个不用王况细画,阎立德知道怎么盖,但奇怪的是那房子上有四个大大的芭蕉叶形状的东西,你说像水车吧,是有点像,可水车也没这么高呀,而且水车外面是一圈,这个可没有。

        再下来的图纸就让阎立德看不大懂了,大大小小的棘轮,还要求棘齿面要打磨光滑,这个也不难,无非就是多费点工时而已。但又有不少铁棍呀什么的,也是要求两端打磨光滑,要圆,还要两端不能有错位,也就是说如果两端各套进一个固定的孔洞内后,这铁棍得转动自如。

        这就是机械上的同轴度问题了,如果一根轴的两端不同轴,可能只能转一各角度就会被卡住,再也动弹不得,这个在后世有车床,并不是什么难题,但在唐时,只能靠匠人一点一点的研磨出来,幸好也不是做不到。

        中原及关中地区,并不如江南地区多河流,除了有数的几个外,其他的都是小河流,水流不足以带动大型水车,但这些地方还有个资源是可以用的,那就是风,王况要做的就是风车,关键的部件,就是个简易变速箱。

        不敢抱希望,王况只想先做出一个样本来看看,到底所需要的费用是多高,风车的作用不是用来汲水,而是用来刍米,用来磨面,用来刍去谷子,麦子乃至黍米的外壳的,这样一来就能节省下不少的畜力,也能节省一些人力,只是,一切还需要验证,如果一个风车的造价高到没多少人能承受得起,也就只好作罢。

        暂时就只能先做这么多了,打发走了眼睛盯到图纸就舍不得挪开的阎立德,王况不禁叹了一口气。

        “夫君为何不试试让京畿一带也学了建安,养鱼养鸭呢?”王况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写画画的,林颖芝每天都是抱着儿子陪在旁边,王况要做什么,她是知道的,想的是什么,她也知道,打谷机和禾扇对她而言并不新鲜,建安就有,只是没推广开来而已,因为走得比较匆忙,所以只将东西交给黄良后就出发了,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养鱼养鸭,谈何容易呀,这个世上,总得有个带头吃螃蟹的,然后才有人跟着,在建安好办,大家都抢着吃螃蟹,但这是长安,怕是难。”王况有自知之明,哪怕全天下再将他传的神乎其神,在没见识到效果之前,大多数人还是执观望态度的,而养鱼养鸭初期的收益不高,又不是程老魔王他们这些人能瞧得上眼的,总不能自己为了鼓动他们去养而夸大了收益吧?

        这个从江南地区的养鱼养鸭的推广进度缓慢上就看得出来了,建安人养鱼养鸭成规模化也已经有几个年头,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扩散到扬州去,这里面,交通不便是个原因,从一州到一州近的步行就要好几天,远的来回花上一个多月也不鲜见,而那些能用得起马车的,大多都是有其他更赚钱的营生,也是瞧不上养鱼养鸭这点利润的,所以消息传递得就慢。

        另一个原因就是王况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那就是观念的落后,环境可以轻易改变,生产条件要改变也不难,最难的就是观念的变革,后世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改革开放都要用了二三十年才能改变人们的观念,但就是如此,在王况穿越来的那一年,还有不少的地区,依旧是恪守着故老相传的观念,比如说大学生去养猪这个在国外司空见惯的事就会引起一片争论,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都要经过好多年才能被人接受,那就别谈这个时代了。

        自己养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养的又如何能说服别人相信这个真的能赚到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困苦人家,肯按了王况的指点去养,街坊都看到眼中,自然也就眼见为实了,如果是在建安,这个根本不成问题,王况只要放出一句话,说有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赚钱营生,保证来找王况的建安人是络绎不绝,但这是建安,王况可没自大到认为还能跟建安一样,虎躯一震,就有许多人跟着跑。

        “何不找牟掌柜试试?让他养鱼,反正他店铺里做鱼丸每天用的鱼是不少,春夏秋还好办,有河鱼,可一到冬天,鱼价就高起来了,若是夫君出面劝说,牟掌柜肯定肯做的。”

        “倒是可以让牟掌柜试试,还是颖芝心细。不过这北地养鱼,却是要从头开始,气候不同,水质不同,前面很是容易亏了本的,估计这第一年,能少亏就不错了,想要收效,怕是没个两三年的摸索也是不成,还是要想个其他的法子的。”这才是王况最头疼的问题,李世民在问王况有没有让那些农户们有活干的时候,王况第一个就想到了这点,也正是考虑到时间要长,所以当初只是一闪就过了,时候再也没细想。

        但现在林颖芝又提了出来,倒是让王况也想开了,对呀,当初自己也跟李世民说过,仅建州就花了自己十年的时间,那么想要惠及天下,可就不是十年这么简单了,李世民又没规定自己的时间,还是自己钻了牛角尖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9 05: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