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13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好事是接二连三的,王况这才修书去长安没两天,长安就来人报喜了,说是王冼高中头甲头名,是众位相公联名提议,陛下亲笔点的!

        乖乖呀,建安不是没出过状元的,可这么年轻的状元还是第一回,又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没参加殿试得了状元的,不是建州唯一,是天下唯一,这难道真的是文曲星降临了建安么?不然怎么连殿试都没参加,各位相公就能举荐呢?陛下就能答应呢?其他学子就没一个反对和质疑的呢?

        在王况古怪的眼神中,报喜之人还当众诵读了王冼在路上临时写的送去长安参加殿试的“时文”。那文章叫个花团锦簇,引经据典的,听得柳老夫子是两眼直冒精光,老泪纵横:苍天哪,某有了个好学生了,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不,哪是胜这么简单呀,这文章做得,那就是称为大唐第一才子也不为过呀,还是小东家有远见呀,知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嗯,以后就这么要求建州学子们,就用三郎当做正面教材!

      ¡¡¡¡Íõ¿öºÍÍõÙþÊÇ̾̾ÏàêÍõÙþʲôʱºòд¹ýÕâôºÃµÄһƪÎÄÕÂÁË£¿ÔõôÍõÙþ×Ô¼ºÕâ¸öµ±ÊÂÈ˶¼²»ÖªµÀ£¿¿É×ÁÄ¥×Å×ÁÄ¥×Å£¬Íõ¿öЦÁË£¬ÐУ¬ÀîÀ϶þ£¬ÄãºÝ£¡

        好罢,既然人家投了桃过来,而且是联合了几大相公一起投的,那咱也报颗李过去。别人没听出来,王况可是听出来了,这时文里,通篇看起来就是王况施政思想的总结和归纳,但仔细一听下来,分明就是几大相公联合捉刀所做,这事情如果没有李老二的授意,谁敢?要知道魏老头可是倔得出了名的,竟然也凑了一段话出来(灰雀文笔实在糟糕,大家就这么理解罢,几乎每一段,都隐晦的提了提只有捉刀人和王况才知道的事情,所以王况才猜了出来)。

        于是,建东以南,有个大岛屿,几乎比得上整个大唐一半还要大的地盘,上面有大量的铁矿的奏折就又快马的送了回去,当然了,发现者不是王况,是朝中众大佬这些年派到建州周边州县的家族子弟联合组成了一支船队南下探险得来的,可惜那些探险人员损伤怠尽,只留一人存了一口气,回到建东留下这么一句话就魂兮归去了。

      第四百一十二章 有人记挂

        澳洲,还早着呢,王况并不担心李世民会听了这个消息而忍不住的派人南下开拓,吕宋岛上的黄金他都不急,自然也不会对大唐目前并不缺的铁矿着急,但好歹也是个功劳,总不会比李老二就这么送了个状元差到哪里去。

        于是书信在年前又从建州满天飞的飘到周围各州县去,不外就是那么几句话,你们几个谁谁谁派到南边的人回来了,不过很不幸,只剩了一个,只剩了一口气,说了那么几句话就归西了。刚接到的,没拆信的就心里又吃一惊,建州怕是又要搞什么动作?看了后却又是红光满面,赶快的连夜伏案奋笔疾书。

        报喜的是个黄门,王况不认识,也没怎么在意,反正好吃好喝的对他就是,也安排了人带他去建安各处转转。不过这黄门在建安盘恒了数日,寻了个机会跟王况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在他意料之中,是皇帝问王况想把王冼放在哪?这个简单,早就想好了的,只有房陵。

        但第二句把王况惊得那是五雷轰顶,目光呆滞了许久。

        人是武媚娘的人,话只有一句:媚娘想念二郎了呢。

        既然是带话来的,那必定是武媚娘的心腹之人,不用去为他担心,反倒是王况自己心神不安了好几天,最后缓过劲来。

        最初的想法就是武媚娘真的想他,迅即又否了,怎么可能,王况又不是才子,也算不上俊俏,武媚娘是什么人?这可是号称才女的牛人,尤其是在书法上造诣不浅,一手飞白体连禇遂良也自叹不如。因此自己绝对入不了武媚娘的法眼。

        就算武媚娘真的中意才学,那也轮不到自己的,李治也是个才学不浅的,可王况却感觉,真实情况未必如同史料上说的武媚娘和李治有多深多深的情意。

        事实可能是武媚娘其实对李治是十分的厌恶,甚至是厌恶到了祸及子女的地步,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如果武媚娘真的和李治情投意合,对自己的儿子肯定也是疼爱的,再是要夺了皇位,断不可能将自己的儿子给杀个几乎没剩的,夺位的法子多的是,又不是前汉时及后来的宋时那么讲究个名正言顺的理来,这时候是讲,但不是那么严格,理学还没一点苗头呢,否则李世民就绝对不敢发动玄武门事变来。

        退一万步,就是因为说儿子可能威胁到她的夺位,有儿子在她就上不了位,但女儿总没威胁吧?怎么可能只为一句话就杀了?囚禁于宫中,让其不得与外界接触,总好过背上杀子的恶名好过太多才是。

        后世那种当面亲密无间,背地里其实是反面成仇的夫妻不和的例子多了去了。

        或许在武媚娘的心里,从来就没有过儿女私情,搭上李治,为的是权,如此看来,李治这小子被骗得可真够冤的。

        那么找上自己,应该也是为的权,太子还是太子,李治今后的可能除了王况知道,不会有人知道下一位皇帝就是李治,在李世民的威压下,可能现在的武媚娘还没那么大的野心,勾搭太子她是做不到了,太子早已有了女人,现在更是在风头上,怎么可能和她勾扯上呢,因此,目光就瞄到王况这里了。盯上王况,目前应只是为了她武家子弟的前程,从家族层面来看,这是个合格得不能再合格的女儿,可要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绝对是个十恶不赦的毒妇。

        引火烧身了啊,王况无奈。

        当然是不能和李世民说的,这是家丑,说了王况自己也没法脱身,况且李世民信不信还未可知,李世民不是多疑的人,这样的人耳根子实在是硬挺,除了军国大事,其他方面很难受人诱导的。

        为今之计,还是离这个女人远一点的好。所幸,她在宫里,不是那么容易出来的,自己只要每次进宫小心点也就行了。

        这不是急事,主动权也不在王况这边,倒是先放一放再说,不过武元庆那边,是该好好的压一压了,不能让这家伙做大,如此,矮人的地盘就要先搞定,然后把剩下的地盘全占了,不给武元庆留任何的空档,要是自己下手晚了,等武元庆找到了金矿,腾出手来,那时候就比较麻烦。

        吕宋岛上的金矿都是自然金,换句话说,什么狗头金,金瓜子那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找到矿,就很容易,其他颗粒小些的,只要将矿石粉碎了后用水洗法也都很容易出金,因此,现下将现在的建西军围起来就成了最紧要的动作。

        派李大胆去吕宋当然不是开个分号那么简单,这个家伙胆子大得没边,当初只有那么一点希望的事他都敢将闹袋别在裤腰上去干,现在让他去找矮人,没什么危险,自然也是没的说,矮人性情温和,与世无争的,不过肯定不在吕宋,如果自己记忆没错的话,应该在爪洼岛附近的所在,是从智人开始就和人类分支或者说就是当初的几种智人之一(人类是其中的智人之一演化而来,几种智人之间的差别,就如同红毛猩猩与大猩猩之间的差别)的另一支智慧种族,只是位置未知让王况以前有点犹豫了。

        当然后世还有和矮人类似的身材矮小的种族,但那不是真正的矮人,而是患病的人类,就在吕宋岛到建东的必经之地上,这个王霖泊已经跟王况说过了的,说那岛上的人怪得很,头如成年人一般大,身材却矮小如孩童,当初就问王况是不是把那几个小岛也占下来,被王况否了,几个小珊瑚岛而已,不急,现在是要把大岛屿占住先,等到那些大岛屿都成了大唐的了,这些小岛民自然也就成了大唐的子民了,不管他们自己承认不承认,朝廷认了就行。这时候从来还没有过一个国家会把自己国土中的一块圈出来承认是另一国的。

        这种情况就好比将一个大林子一围住周边宣布,这是我的了,自然林子里的东西就是我的,别人抢也抢不去,至于林子里面会有什么猛兽会做怪呀什么的,以后慢慢收拾,旁人无话,怎么,我收拾我家的东西,轮得着你来指手画脚的?滚一边去,再呱唠就打你了。

        爪洼离了吕宋还有很远,但好就好在一路上都有岛屿供做跳板,可以一直只靠小船跳到澳洲去,如果李大胆真的找到了矮人族,就干脆把爪洼划给他们好了,一个不大的岛,资源再丰富,比起其他岛屿来,也不那么重。

        赚钱可以,富可敌州也是可以,但绝对不能做到富可敌国,沈万三是怎么死的?不就是富可敌国而让朱重八眼红了,一道旨意下来给抄了家?王况可不想替代了沈万三成为历史上因为太富而被惦记上的第一人,所以王况的原则就是,明面上的财富,必须要朝廷吃大锅的,自己吃小锅的,然后再给其他旁边看着的人几块肉几口汤,大家都有份,大家都发财,而朝廷分得了最大的一份,自然就不会认为自己的那一小锅很多了。

        怎么让朝廷分大份?道理很简单,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天下百姓都赚到钱,都富起来,朝廷自然也就是拿的大头,然后皇室再分点,尽量保持自己的财富比皇室低的水平也就安全得多了,后世的福布斯中国榜那就是一张杀头榜啊!如果百姓都富了,就不会有那么重的仇富心理,也就不会总盯着几个大富人家不放,民间的声音弱,朝廷当然也就乐的清闲少管一分闲事。

        所以王况不准备再染指东南亚的大利益,只要跟着喝汤就行了,等到东南亚平定下来,孙家,林家和王家就会开始收缩,黄良这家伙向来是跟在王况后面捡便宜的,所以也不会有大问题,要论奸滑,王况自认比不上黄良这头老狐狸,这几年间,黄家已经不声不响的在各地开了许多营生,如果不是这次王况去长安,魏小五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王况还以为黄良真的是有了那么些的田黄就满足了呢。

        而李世民之所以那么信任王况,朝中大佬之所以那么帮王况说话,大抵也正是因为王况吃肉从来不独享,即便这肉是王况先找到的,王况也是很自觉的把最大的一份留给朝廷,然后和那些大佬们一起分享,当然这时候作为发现肉的王况多吃一份,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了,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有的不外是羡慕和一点嫉妒罢了。

        嫉妒不怕,谁让他们找不到呢?谁让他们还要来分食呢?他嫉妒但不敢,不能也不想动王况,大家都指望着王况吃饭呢,谁敢动一下试看看?保证他一动,王况还没伤到一根寒毛,他自己首先就要骨头渣渣都不剩一点下来。

        李大胆胆子大,好奇心也是重的,一般地说好奇心不重的人,胆子大不到哪去,一听王况说让他去找矮人,当下就坐不住了,这年还没过呢,就开始四处张罗着招人了,富来客栈招人,比后世的大型国企还严,因为太多人想到富来干活了,待遇好不说,有什么新东西也都是比其他人要早得到,等于说进了富来,这一辈子就不愁了。

      第四百一十三章 年关忙

        李大胆也已经是建安的传奇人物,也不知道是谁先传了出去的,似乎应该是图虎找上门来之后,当年李大胆抗风浪闯大洋,最终寻来了辣椒的故事就渐渐的流传开来,李大胆也就成了建安的名人之一,有不少的海客还是慕名而来找李大胆交流的。

        辣椒已经推广,建州现在每家都有种,辣椒种子也不是秘密,辣椒酱的发酵和晒制会的人家也不少了,也不少人家自制了辣椒酱去发卖,不过世人还是公认富来客栈的辣椒酱最为正宗,无他,是发源地,也是因为带了“富”字的辣椒酱发酵及翻晒天数最充足,味道最让人回味而已。

        事实上,这也是建州人严格遵守着他们自己的辣椒酱一定要别富来的少翻晒几天这样的不成文规定,没人去要求他们,他们自己也就这么做了,反正辣椒酱一直供不应求,不愁卖不出去,或许,这便是乡人们用这种淳朴的无声支持来答谢富来客栈吧。

        李大胆的名气够,他只往招贴栏下一站,配合了大红招贴,都不用吆喝,就有不少青壮涌了上来,大家都也已经知道,李大胆出面的,必定是要远离建安的,怕是这回又要去寻类似辣椒一样的物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来的几乎就都是那些怀揣了梦想的人,尤其是王冼的童子军出来的报名更是踊跃。

        分号掌柜都有他所管辖分号的两成份子的股份,这不是王况发明的,历史上早有专利,王况不过是从后来的晋商那拿过来用就是了,现在建安的富来客栈里面,很少再出管事类的人物了,为了鼓励大家出门去闯几年,这几年都是有意识的往外地分号的伙计上倾斜,而管事又是掌柜必须要经历的职位,自然这几年富来客栈是开到哪里,哪里的人都是店还没开起来就招满了的。而且,都是建州人为主。

        第二天,李大胆要的人就已经招满,还有不少人既带着失望,又带着希望回去的,失望是没选上,希望是听说以后每年还要再选一次。

        年关将近,王况建议建西军改建南军的折子批了下来,速度是出奇的快,不怪李世民手快脚快,这名字的改动带给人的遐想空间不小,本来么,好好的建西军就不错了,现在却要改建南军,这说明建西这两字是肯定另有用途,那么还是赶快的批了的好,李世民的好奇心也是不小呢。

        建西改建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动,但震动却是不小,首先有反应的就是还没上任的武元庆,这小子虽然史料上没怎么留名,但武家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宋之西,怕是地盘不小,就存了心思,托人带信进宫里,看妹妹有没法子把建西这个称号也帮他拿到手。

        武媚娘哪里敢?不说她还没将王况勾上手呢,就皇帝对建安侯的信任,她也是不敢稍动半分的,甚至连提都不敢提一句,直接就一句:“大兄还是安安份份的做自己的份内事的好。”将武元庆给打发了。不是她不想,她也想啊,是不敢。

        武元庆郁闷呢,本来么,他也是国公世子,自然是要接了应国公的位置的,但只给他领了个建南军,这是什么职位?说难听点,比一个县令还不如,以前不知道吕宋以西还有地盘也就罢了,好假不假的,他也算是从一个小小的归德司戈升到了相当镇将的位置,军这一行政区的官员配置都是高配,主官是正六品上的昭武校尉,比他原来的从八品下高不少,但人心么,总是得垄望蜀,刚刚因为连升几级带来的喜悦就被冲淡不少。

        吕宋岛上有黄金,武元庆也是不知道的,执行勘察地形的不是建南军,而是另外派人,之所以让武元庆去那里,一来是给新晋应国公家一个路子好早点赶上其他国公子弟的地位,二来也是万一消息走漏,身为皇亲,总是会更站在他那边考虑问题,不至于将事态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想法是好的,结果却不是他所要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武元庆托人带话给武媚娘的事情就被李世民知道了,他也不训斥,只是一个多月,再也不去找武媚娘了。这让武媚娘很是惶恐不安,使了些手段,辗转知道了原因,对王况就更加炽热起来,这样的人,不想法子拉到自己的阵营里,那还要拉谁?

        可能是对武家开始不放心起来,也可能是对建西这一地名的好奇,建南军改名定下来没半月,王况又接到了李世民的口信,说是建西这一地名拨给王况了,又隐隐暗示王况早点落实了,王况不急,他急呢。

        此时的王况,早就又将武媚娘今后的手段给暂时抛一边去了,怕什么,水来土淹就是了,只要武媚娘不会和李治走到一块去,就绝对不可能对自己造成实质上的威胁,永远也不会。

        随着年关渐近,到各地开小食铺的建州人也陆续的赶了回来,今年不比往年,往年是可能有新东西,但可能也没有,所以路远的回来的并不是很多。

        可今年,大家都几乎得到了消息,说是小东家要整出新东西呢,这话绝对假不了,这可是小东家亲口跟长安小食铺的牟掌柜说的,也得到了杏花村掌柜的明证,加上新出的凉皮及河粉,是以,不管有没新东西,就一个凉皮和河粉,就值得专门回来一趟,所以,本来可以去建林酒楼学的那些长安左近的小食铺,都选择回建安了。

        这可让王况犯难了,本来他也确实是想着整出新东西来,但这接二连三的事情让他分了心,如今还都吊着,安不下心来,而正月初三,那些路远的掌柜就都要动身的,时间所剩不多,一时半会,哪里去临时搞新东西来?不由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后悔。

        但年总是要过,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在吃鱼丸的时候,让王况抓住了思路,小食么,就是那种边做边吃,让食客能看到现场制作的是最有味道的,鱼丸因为做起来动静太大,所以那些小食铺做鱼丸都是在住处做好了再拿到店里卖的,给人的新鲜感觉就不是那么浓。

        但是和鱼丸的脆感有点类似的还有一种东西,后世是遍地开花的,那便是扁食,扁食如果将陷换成和水饺类似的,就成了馄钝,但王况认为扁食就是扁食,绝对不是馄钝,其特点是脆,滑,关键就在馅的制作上,要做出好扁食,其馅就要经过长时间的捶打,将瘦肉捶成糊状,而不是剁成糊状,剁的馅其纤维被切断了,就形成不了又脆又筋道的口感。

        办法很简单,也很繁琐,简单就简单在只要选好无筋瘦肉,加点盐,用一把木捶反复的捶打,力道要大,但又要保持肉馅不会到处飞溅,所以太大也不行,这里面有个度的掌握。繁琐就繁琐在捶打时间不能短,这就类似于和面,和的时间越长,擀出的面条就越筋道,后世不少沙县小吃为了节约捶馅的时间而在其中添加了碱以加速肌肉纤维的分离过程,但味道上却是差了许多,吃起来满口的碱味,可以说,这个做法确实是提高了效率,但也使得扁食失去了其本身的风味。

        扁食的味道在汤里,一碗好的扁食,应该是汤鲜馅脆,舀一个带汤的热热的送到嘴里,先是汤鲜味浓将舌头的感觉调动了起来,然后是扁食皮的滑,再一口咬下去,脆脆的和滑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口感就相互的交织起来,反复的【创建和谐家园】着齿舌,让人欲罢不能,如果在大冷天,这么热热的吃上一碗,温度有了,口感有了,从脚心能暖到头皮去,端的是一种享受。

        建安竹雕匠多,做一把硬木锤并不难,碗口粗的直柄锤(一大一小两个同心圆柱体,小的是把手,大的是锤身)在王况要求的第二天就送了过来,然后王况关起门来,和孙嘉英在厨房里乒乒乓乓捣鼓了半天,总算是做出了合格的扁食来,并在第二天就传授了下去,由富来客栈的几个帮厨负责传授给那些小食铺的掌柜。

        可能那些早学到的也看出了这捶肉馅的麻烦来,富来客栈仁义,咱也不能让师傅们累着是不?于是第二天,考评局里新盖好的院里就也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捣锤声,这就是那些先学的教后学的了,如此形成个金字塔形的传授下去,年前,大家就都掌握了。

        擀扁食皮不难,见到实物就都不用教大家就知道怎么做,反正就是个要薄,薄到烫熟了之后要能透明到见到里面粉红的肉馅。

        这个年关,不光是小食铺的掌柜们忙,其他开不起小食铺,但也在外地走街串巷挑副担子的人也是不少,这一道新的吃食,也是适合他们的,本来挑担子的,能有一样两样的就够了,但以后还是要用啊,要是攒够了钱,能买个铺子,当然是要花样多些的好,反正技不压身,能多学,那就多学。

        石匠木匠泥瓦匠们也忙,建安一下子多了三个衙门(考评局,尚食监,建西筹备局),一个安逸王府,又是一波大兴土木,一派热闹景象,对这些,建安人已经麻木了,建安年年都在变模样,年年都在盖新房,倒是那些外来的人,常常是一年没来,许多人就都不认识路了。

        王况的这个年,注定要过得不安宁,这才小年刚过,朝廷又来了天使,搞得王况都要怀疑李世民是不是存心的不让自己过个安稳年,想让自己搬到长安去住的。

      第四百一十四章 李恪要做事

        天使是来找王况要黑龙的,说是长安有大用。

        要黑龙做什么?不外就是寻踪罢了,随着孙家老族长被害一案及倭奴掳人事件被王况在朝廷上捅了出来,当初怎么破获这两个案件的经过也逐渐为人所知晓,于是黑龙就成了各大衙门尤其是大理寺衙役口中经常提及的神犬。

        也不是没人去试着做的,但成功率不高,一龙二虎三犬的辨犬法大家都知道,可就是再龙精虎猛的好犬,到了那些衙役手里,并不是那么的听话,于是没招了,于是就上达天听,于是李老二就派人来要了。

        事情没这么简单。

        天使不说,王况也不去问,自己不是破案的行家,不敢班门弄斧,不过本着负责的态度,王况建议天使把守城门的那几个和黑龙关系好的城门兵也带上,他们和黑龙的接触时间最长,对犬的习性把握及训练上比常人要强一些,尤其是经过搜寻许三父子的成功后,这几个人如今成了建安城的“业余消防员”,街坊们有丢了什么物件的,都来找,只要一闻味,大半也都能找到,所以黑龙也就成了那些游荡子的克星,丢的鸡鸭之类的大半都是他们摸了去吃了。

        不是他们懒,也不是他们穷,捉到的几个最后的审问结果是让林明哭笑不得,他们是为了寻【创建和谐家园】,说是这摸东西的当时那心砰砰直跳,事后就觉得好玩,于是就上瘾了。不过经此一来,黑龙的名头也越发的响亮,就连进城的外地客商都有点怕它,见它就绕着走。

        带上了黑龙及那几个守城兵,天使就匆匆上路了,哪里管这个年注定要在路上过,这更让王况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的简单起来。

        不好劝止的,气味怎么可能一直保留?顶多七天,就散了,这还要没风没雨,也没多人走才能做到,要是来个风啊雨的,半天,就没了,从长安到建安,就是一路换马不换人来回也要一个月,什么味道也全消了,王况也只盯嘱了那几个兵士几句,也跟天使交代了句,若是无功而返,怨不得他们的,过了两天,就真的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来也是没招。

        去长安啊,这是好事,反正小东家也交代过天使了的,由此那几个兵士原本惴惴的心就变得狂喜起来,若要是此去长安能建功,自己等人也算是出人头地了,就是没建功,小东家也已经事前帮自己扛下了,不会治罪,就权当去长安游玩了一通。

        年廿九,长时间没见到的李恪竟然上门了,王况之前在长安就没见到过他,为了避嫌也没刻意去打听消息,倒是魏小五说有人在并州见到过蜀王,似乎心情很好的样子。

        得了王况的点拨,李恪变得不再那么苛言,这使得朝中大佬们对他的态度也渐渐的缓和了许多,再加上假假也勉强算是王况的亲家,看在王况的面子上,倒也没人再参吴王凉薄。得了这个好处的李恪就越发得觉得好,言行上就更加的注意起来。

        开始听说李恪前来,让王况有点为这家伙担心,大过年的,不赶回家去陪李世民一起过年,竟然跑到建安来,这个影响可比他平时来找王况还要严重十倍百倍上去。

        等到见了面,寒喧过后才知道,李恪已经被任命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在去赴任的途中,听说王况有拐到房陵,寻思反正他这个都督也是有名无实,一切的政务其实都归刺史管,且皇子任都督而不之任的也不是他第一个,就干脆拐到建安来找王况,也好让几年没见过面的末家兄妹见上一面。

        王况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有都督这一职位,不过听李恪说起来,这个都督只是个虚职,没品没级的,名义上是一州或数州的最高主官,但实际上民事权在刺史手中,军权在镇将手中,都督是一点也插不上手的。

        何为都督?说白了就是只有监督权而没有行政权,这和总管不同,总管总管,是什么都管(当然也有说都督就是总管的,这点灰雀不认同,明显从字面上就是两个不同的意思,故灰雀将其区分开了,权当灰雀望文生义罢),比如说并州总管李世勣,比如说伏罗唐林两州总管林明,那就是一地的大哥大,什么都是他说了算。

        这多少让王况安心了,历史还是只改变了和自己有关的一方面,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依旧是按原来的轨迹去运行着,或者说基本上没怎么变化,变化的只是王况想改的或者说无关大局的部分。若是如此的话,太子被废之后,李恪或许还会和原来的轨迹一样被李世民看好,想立为太子的。

        这个王况可就没法去帮忙了,王况有他的底线,长孙无忌也有他的底线,长孙无忌的底线就是太子必须是他的亲外甥来当,如果王况不知好歹,以为长孙臭老酸现在站他这边,以后也会站他这边而不自量力的支持李恪的话,王况和长孙家的蜜月期也就宣告结束了。

        李治小子也不是那么不堪的,其他不论,就在他在位其间,大唐的版图是最大的这一点来看,决不会是碌碌无为之辈,所以也就没必要把他拉下马来,更别说王况现在已经成功的转移了武媚娘的注意力,虽然代价不小,是以自己为饵的。

        末细儿腆着个大肚子的模样让末小笨欣喜不已,末细儿每迈出一步,他的手就情不自禁的动一下想伸手去扶,兄妹俩从小相依没命的,他在意得很,又连连埋怨当初黄大竟然抛下有孕在身的末细儿跑到东瀛去打打杀杀的,这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

        兄妹俩自去聊他们自己的,黄大也在一旁陪着小心,大舅哥可是凶得狠,黄大再厉害,现在对末小笨那也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

        安排了家人去腾一间院子出来,王况子引了李恪去书房,看到书房里的书有不少都已经落了浮尘,李恪不禁笑着摇头:“阿大说二郎你是个惫懒货,还真的没错,你看看。”

        “书非借不能读也。”王况摇头晃脑的掉了一句,问:“不若吴大都督将你的藏书都借于况如何?”

        “倒是借口多,你这句不错,似乎还真是如此,借的书主人总催着还,自然是要加紧读了。你这是为三郎借的罢?那也好说,帮某在安州也搞个书局,某便答应你。”李恪笑笑,反而提起条件来。

        “想做点事了?”王况玩味的盯着李恪看,难道这家伙见太子被禁足而动心起来了,但他看见的却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里面没有功利,没有期待。还好,自己的努力没有白废。

        “怎么,就许你建安侯兴学,不许我吴大都督也来兴学?某怎么说也挂个安州都督的名罢,难道你还想让你建州学子专美于天下么?这一科里,状元是你建州的,探花也是建州的,百名进士,你建州就占了十名,还让不让其他州的学子活了?”

        呃,有这事?王况真还不知道,今年开科比较迟,王冼不参加殿试回建安就已经是十一月了,而殿试的成绩一出来,还没发榜,李世民就紧着让人给建安报喜,怕的就是万一等到其他地方都知道王冼得了头甲第一找上门来而露了馅。

        而其他参加殿试的学子,参加完后还需要等几天的,等他们放了榜,自然又是同乡同年的要先庆祝一番,然后去拜座师等等一番折腾下来,也就到了年关,等家中得到消息,那已经是开春的事情了。

        其他没中的呢,也不会那么早回来,同乡的学子,只要不是那么势力的,中了的人大多都会趁着拜访同年,拜访座师的时候,提携一下这科没中的同乡,或是带着一起参加文会,或是一起去吃酒等等,这时候中了的,见到中层官员的机会就大了许多,尤其是在一些文会上,还有可能见到重量级的人物,所以这种提携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人道欺老不欺少,没错,你今科是中了,但你不能保证你的同乡中就不会在下一科里出个妖孽一样的人物,如果人家下科中了头甲头名,那自己这个进士就不够看的,到时候还不知道谁提携谁呢。是故,传统就是如此,每一科中了的人本身基本都经历过被上一科这么带着的,所以作为传统,带一下没中的同乡也是必须的,传到外面还能为自己博得个好名声,若是不带,就要被人认为生性薄凉,不合为官了。

        王冼没参加殿试而得第一名,谁也没话说,人家不是急着赶回建安么,人家不是在路上补了一篇文章么,这是皇帝的恩典,朝廷的酌情。有能耐,你也做出这么一篇好文章来;有能耐你也找那么个好哥哥来;有能耐,你也博个才子之名来;有能耐,你也搞出个不比石碳炉差的物事来;有能耐,你也让各位相公联名举荐下?……

        是以,都没话说,也没人怀疑那篇文章的真实性,连魏相公这么正直的都认了,自然是疑点全无。

      第四百一十五章 去乡下过年

        百名里占了十名,这可是大好事,天下三百多个州,如果按分配,平均近四个州才能分到一个,而建州却一口气占了十名,这个比例简直吓死人,这时候可不像后世按地区来分配名额的,后世你考的分数可能在当地连本科都上不了,但到京城去,搞个不好都能上清华北大,现在的大唐是全天下全采用同一标准,不分地域的,由此就可以很轻易的看出一个地方的文风盛不盛来。

        难怪这个平日里就喜欢游山玩水的家伙也要开书局了,这是明显看到书局的好处了么,既然开书局,那么公共书馆也是肯定要开的,这个好,王况肯定支持,不外就是拨两三个熟练匠人过去带几个徒弟罢了,至于银钱,李世民现在有的是,用不着自己来帮他垫,没得还要得罪了安州刺史,哦,你显摆你有钱是不是,你这是暗讽某舍不得出这个钱是不是?

        王况也没想到才开了几年的公共书馆就收到如此好的效果,看来这读书是有钱人才读得起这话不假呀,一本书,如果家境不好的倾家荡产了都不一定买得起,而书局和公共书馆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建州,只要将学子们最为头疼的书本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又有柳老夫子那帮科举无望的老夫子们卖力的教授和答疑,学起来自然是比起在家闭门造车要事半功倍。

        “帮你建书局没问题,不过这可不光是个书局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有书馆,还有免费教学等等,吴王若要是有时间,不妨在建州多呆些时日,况让柳博士和你详细的说道说道。”既然要帮,那就不要让他只学了皮毛去,教育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这里面涉及到的事情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很广。

        书是一方面,还需要有这个风气,还需要解决了人家家里的收入问题,让学子们能安心下来读书,还要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环境等等。安州不知道文风如何,但建州原来就有比较扎实的文风基础,尤其是唐兴,若无文风,也不会有江郎才尽的典故出自那里了,更不会有鱼梁这座没任何特点的小山能成为现时的十大名山之一,这名山,可是从文中得来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9 0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