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食王传》-第1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长孙皇后是看了出来王况的沉闷,就笑道:“二郎可是感到拘谨了?在这里,没有圣人,没有皇后,就当是在你建安就是了。”只要不是正式场合或者说问到比较严肃的问题,就连李世民也是二郎二郎的叫着王况的,所以,也盯着王况看他窘迫样而嘿嘿直乐的李世民并没注意到长孙皇后叫王况二郎的时候,脸有些个酡红。

        圣人,便是皇帝的别称,李世民是禁止别人这么叫他,但长孙皇后却也是常这么叫的,整个大唐,唯独是她能这么叫。

        王况应了一声,却依旧是不敢乱说话,要不是吃饭,他就没这么多的顾忌了,君王在他心里的地位,并不如时人那么的高,更何况现在的君臣关系远没以后那么的严肃,平等之风到了宋时,就连臣子都敢当了皇帝的面大骂皇帝,唾沫飞溅皇帝一脸也是没任何的罪过的。

        气氛还是闷,王况直盼着早点结束这么沉闷的宴席,但又不敢三口两口的马虎应付了事,怎么,你是嫌弃宫里的饮食不如你家?

        恰当时,从殿外跑进来一个少年,一边跑一边嚷嚷:“阿娘,阿娘,字儿又不吃东西了。”可能是一路匆忙,也没注意到殿中还有外人在,等冲到跟前,这才发现王况,于是啊的一声,捂住了嘴,在自己父母面前,他是无拘无束的,但是在外臣面前,这么大喊大叫的可是大大的丢了面子去。

        “行有规,坐有矩,如此惶惶,成何体统?”李世民斥了一声,但脸上却是挂着笑的,王况心里一动,这个少年,只有十二三岁的样子,又直叫长孙皇后为阿娘,应该是李治小子了,于是推了碗筷,起身一揖:“建安王况见过晋王。”

        “王况?君可是刚封了县侯的王璃王建安?哎呀,可算见着真人一面了。”李治慌忙一敛,给王况回了个礼,直道:“改日有闲,某去拜访先生。”这才第一次见面,就称上了先生,看来王冼对他的影响确实不小。

        不过眼下,他的心思似乎还在那被他称为字儿的人身上,和王况寒暄过了,又对长孙皇后和李世民道:“阿娘阿爹快想个办法啊。字儿早先就没吃,现在午饭又不吃,这可如何是好嘛?”

        “嘿,能解决问题的人就在眼前,你不去求他,反而舍本逐末了?”李世民抿着嘴,微微使了个眼色,他可是馋王况的手艺很久了的,但作为一国之君,却是不大好开口,长孙皇后也是如此,想吃嘛,不好开口要求臣子,这和帝王身份实在不符,臣子,那是用来解决军国大事的,饮食之事,却是个人口腹之欲,真要他们开口,要是传了出去,于帝王名声不利。

      第三百八十九章 偏食缘由

        王况一听就知道了,敢情这个叫字儿的,应该就是吃腻了宫中的食物,而且赢老头他们肯定也是诊过的,属于食欲不振之类的毛病,所以李世民这才有这么一说,不然的话,直接叫御医不就得了?

        从口气上来看,这个叫字儿的,应该是个小孩子,只是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子的饮食习惯最是难以拿捏,一般地说,不能给小孩子重口味的东西,以免其味蕾的感知力变迟钝了,以后就是山珍海味放到他面前,也会变得如同嚼腊。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就更要注意,这时候的孩子味蕾其实还没完全的“学习掌握”味道,如果从小就给他养成重口味的习惯,那么以后将十分的难调整过来,故在小孩子五岁之前,饮食的味道应该以中正平和为主,少吃或尽量不吃【创建和谐家园】性食物,比如太香,太辣,太甜等的东西,最好是清清淡淡,没有任何一项味道是特别突出的。

        王况能知道李治,知道李胖子,这些多半还是拜喜欢看历史类的YY网文所赐,也就是说,有看到的就知道,没看到的除了那些出名的人物,也就两眼一抹黑,就连阎立德阎老头的存在也是打过交道这才知道原来是个非常牛逼的人物,但对这个叫字儿的是何方神圣,那也是不知道的,只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推断出来,应该是皇子或皇女之一。

        而且,应该是皇女的可能性居多,挑食且听口气比李治年纪小,而李治已经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了,所以,公主的可能更高。

        “字儿是吾最小的女儿,平日里她几个哥哥姐姐宠得紧,这不,连不吃个东西,也慌张成这样了。”长孙皇后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也顺便着解释了一下李治如此慌张的原因:哦,治儿平日很乖的,不是这样的。她也不清楚自己怎么突然就想到要解释这个?

        但凡一个家庭,通常情况下,孩子总是年龄越小就越受宠爱,尤其是作为老幺,除了父母外,还有哥哥姐姐疼着护着,实在是幸福至极,但也容易养成坏毛病,比如说挑食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家中子女越多的,年龄最小的那个就越容易养成挑食的毛病,当然了,独子独女就更是如此,他们是独苗,就更是受到宠溺,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一方面是宠的惯的,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小时候吃多了味重食物的原因,长辈总是想着方的给他买好吃的,见到一样,就会想,呀,这个小宝贝没吃过,买点给他尝尝,却不知,如此却是害了小孩子。

        小孩子基本没有自制力,所以这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大了就很难改,不像大人,自控力都有,所以,长大后养成的习惯,只要克制一下,要改却也容易。所以,常有大人埋怨说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的挑食呢?瞧别人家的孩子,多省心,却不知道,这个挑食的责任,便是在大人自己,于孩子无关,孩子懂什么?你给他吃什么,他自然就吃下去了,时间一长,味蕾的感觉被误导了,自然就挑食起来。

        王况心下了然,却又为难了,饮食之事,说实在话,关系到小六子的前程,如果说是饮食习惯没搞好,真想追究的话,小六子肯定要背一背黑锅的,谁让你负责尚食局的了?可话又说回来了,就连后世的为人父母者,也大多数不懂得这个道理,更何况现在?没人说过这样的理论,你让小六子如何去遵循?是以,这一切,就看李世民的态度,他不想追究,那就没事,要是想追究,小六子跑不掉。

        不过,这眼下,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分明是想让自己露一手,这个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总得先把这第一关过了再说。

        “敢问晋王,小公主平日里都喜欢吃些什么?”王况想了想,还是得先了解情况再说,这需要针对情况来分析的,她喜欢吃什么味道,那就要慢慢的将她的味觉适应拉回来,这在后世不容易做到,因为后世的许多食品用的是合成香料,比如说一滴香之类的,那种香即便是大人也很难抗拒,一吃就难忘,更别说小孩子了,而许多的食品里,尤其是超市里卖的食品中,或多或少都含此类物质,比如说许多超市外面卖的烤肠,就是加了类似的物质。而天然的味道,很难有这么浓,这么烈的,所以,一个吃惯了烤肠和火腿肠的孩子,你想让他不吃,真的难。

        但这是唐时,所有的食香和食味,全都是天然的,没有任何人工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就不会有太浓太烈之说,就是王况所做的菜肴,那也多是以激发食材本身的味道为主,而作为烹饪,有一条最基本的一般规律,越是高级的食材,其烹饪的手法往往就越是简单。如果一个厨师,将一个高级食材用了许多的烹饪手法和佐料上去做出一道看起来是漂亮,吃起来味道似乎也不错的菜肴,但你却吃不出那食材的本味,此时你几乎完全可以大胆的指责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厨师。

        这就比如,上好的火腿,其实简单的淋点酒蒸一蒸就行,甚至于直接什么都不加,也不做加工,生吃就是绝顶的享受,要的就是火腿中的原汁原味,而如果一个厨师,又是花刀,又是煮,又是炒的,还要加许多的调味上去,这就掩盖了火腿本身的味道,吃的不是火腿了,而是辅料,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费火腿呢?

        (当然,这也是一般的规律,灰雀还不至于和某打假斗士一样的将一般规律上升到绝对规律来指责某人某事,这可是该斗士的专利,他做不到的,别人也做不到,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的,到他口中就变成绝对不存在(本书中灰雀很早就提到过的非洲猎豹的例子就是如此),这样的武器灰雀用不来,用了也会脸红,同时,灰雀也因为他同样是福建人而感到脸红。有些食材,虽然是高级甚至是顶级的,但其本身是无味的,这就要靠配料来激发了,比如说海参,比如说蹄筋就是个完全无味的,尤其是海参,无味不说,还没口感;同样的,有的食材,可能是顶级的,也有原味,但若是和其他食材搭配而形成的味道比原味更美,那还是要搭配的,但这样的食材毕竟是少数。)

        “字儿最喜吃油炸和辣的东西,平日里,每天总是要吃的,但近来怪了,就是她最爱吃的炸金蚕她也不吃了,说不想吃,除非饿了,这才吃一点。”李治可能就是被王冼灌输得厉害了,对王况那不是一般的佩服,如今见王况问起,心中就高兴,看来王建安还是有办法的。

        和别人称呼王况不同,他更喜欢称呼王况为王建安,在他看来,王况这样的人物,整个大唐无出其右的,大才子又如何?文坛泰斗大家又如何?他们能给大唐百姓带来钱满兜粮满仓么?不能,所以,在他心中,王况才是全天下最有资格用地名代人名的,其他人,靠边站去。

        喜欢吃炸货和辣的,看来这个罪过还是落在自己的身上了,如果王况没带来辣椒,没带来用油炸的烹饪方式,估计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眼前的李治就知道了,李治受宠的程度远在公主之上,但他似乎没这个问题?王况叹了一口气,这样也好,把过错揽过来先,免得小六子落个埋怨。

        “陛下,皇后,臣请罪。”王况对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深深一躬,这个躬身比起他在朝堂上答话的弯曲程度还要高许多,态度很重要,尽管李世民肯定不会因此而责备自己,本来么,这就根本不是王况的错,但还有小六子啊,所以,态度要诚恳。

        “怎么又扯到二郎你身上了?”李世民很是不解,不是说的字儿不吃东西的问题么,怎么王二郎反而请罪起来?

        于是王况便将这饮食习惯养成的关系说了一遍,最后脸红红的:“若是况没有推出辣椒,没有炸金蚕,估计小公主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瞧晋王约摸就是如此,晋王养成习惯后,况这才推出了新味道。”

        一听这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对视了一眼,笑了。李世民揶揄道:“二郎竟将朕当成不明事理的人了?恐怕二郎你是怕朕责罚你那内侄小六子罢?朕是如此不明之人么?别说即便二郎你不搞出这些东西来,那御厨里肯定也是想着方的要做美味佳肴,此事又与你何干了?再说,小六子才接尚食局多久?朕即便要怪,也怪不到他头上,而是要怪到上任的。且二郎所说的这个什么习惯养成,朕这还是第一次听闻,就连孙神仙,那也是从没说过的,何罪之有呢?难到说,若是哪一天,我大唐得了个强兵法子,还要回过头去责怪以前的将领说他们想不出来么?”

      第三百九十章 祖师爷

        王况总算吐了一口气,如他所料,一代圣王,考虑的问题不会那么狭隘,他之所以要请罪,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不在李世民这里,而是要堵了其他人的嘴,李世民不怪罪不等于其他人不会以后拿来说事,皇帝都说这么清楚了,那么小六子以后在这方面就没问题了。

        不过,眼下还有一件,那就是要把小公主的饮食习惯给拉回到正常轨迹上来,大唐的公主,个个都是牛逼人物,嫁的都是很有势力的,尤其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更是如此,马虎不得呀。

        所幸,这时候没有那么变态的人工合成食香,不管是油炸也好,或者是辣味也好,对人的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辣,只要肠胃没毛病,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即使吃辣会上瘾也是没事,公主不同其他皇子,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又没什么大事处理,所以生活都是有规律的,肠胃出毛病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而最不能吃辣的胃溃疡这个病,多半还是和遗传有关,但李世民一家,似乎没这个毛病。

        至于油炸,吃多了也会腻,也会上火,从刚才李治说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吃腻了的,这就相对又好办了一点,只要用其他的不那么奇的味道将其味蕾的感觉慢慢调整回来就行,但前提是这食物还必须引起人的食欲来,所以,只能是新的菜肴了,王况以前所推出的,基本都还是以味为主,本来他也就是个注重味道更多的人,不会太过在意形和色,这就是非科班出身的和科班出身的区别之一,非科班出身的,往往都以家常菜为主,而家常菜,对色形则没那么讲究,也不是不讲究,是地位没那么高。

        色,香,味,形里,色和香是最容易引发人食欲的,香肯定要先撇开,那么只能从色和形上下工夫。一时之间,王况还没想到要怎么调整,实在是这些时日来,王况几乎已经不再推什么新菜品了,他自己的脑袋瓜子没那么快一下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去。

        本来是想到年末,许多事情都步入正轨之后才好好的静几天心,搞点新花样的,现在是不得不提前了。

        王况不敢打包票,所以答应李世民说去御厨里看看,正好也可以逃离这个沉闷的午宴,说实在话,和李世民及长孙皇后同时坐一块吃,即便还是采用的分餐制,即一人一案的方式,王况也还是感觉怪怪的。

        听说王况可以在厨房看看,而且顺便也能在厨房里边做边吃点东西,不怕饿着了,李世民也就放了王况一马,让旁边伺候着的宫女领着王况去御厨看看,李世民也知道,成与不成,还是要看材料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道理谁都懂,你总不能什么都没,就让人凭空变出个东西来罢。

        领路的宫女似乎和小六子比较熟的样子,在去的路上,就笑着说了一句:“瞧不出,县侯还是很看中林局令的,奴真真是羡慕呢。”

        “那是某的家人,某自然要护得周全,若是娘子的家人当面,必定也是如此的。”王况笑笑,并不多说,小六子是林家子,这不是秘密,所以他护着小六子是理所当然,要是不护,反而还更让人生疑了,怀疑小六子会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加之宫内的关系那是比一团麻还乱,以长孙皇后的贤能,也是压不住的,这两次进宫,王况可是看出来了,明争暗斗也是常见,就说武媚娘吧,现在还只是个才人,竟然敢那么明目张胆的给王况设个小陷阱,如果没有长孙皇后镇在这宫里,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眼前的宫女,王况并不知道她是真和小六子关系不错呢,还是谁的线头埋着,所以也就不多说,有多少人因为交浅而言深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那宫女也听出了王况话外的提防之意,就不再多言,一路无话,带着王况到了御厨内。

        御厨内有二十多人,几乎都在忙着,宫里的规矩,除非皇帝发话了,否则必定是皇帝先用餐,然后才按了品级顺序供应的,是以,这些人都还在忙着给宫里的其他身份尊贵之人做着午膳,这时候突然闯进一人来,还穿着红色袍服,一看就是外臣,有人心中就纳闷,外臣跑到御厨里来干什么?

        再一看,哟喝,还是个年轻的小郎,这是哪家国公的小爷啊?怎么没个规矩的,到处乱跑?不过人家有宫女领着,想必是得了许可的,所以,奇怪归奇怪,也没人问王况,都是各忙各的,比起眼前人来,还是宫中贵人们的膳食要紧。

        王况也没跟他们多话,绕着转了一圈,瞧瞧都有什么食材可用,这一下可就了不得了,御厨是什么地方?做出来的都是宫中贵人们入口之物,防范本来就严,现在一个陌生人突然的进来,还到处的乱看,这要是暗中使个什么手脚,自己这些人肯定都是没跑,是以,王况这么一圈下来,其他人看着他的目光已经渐渐的不善了起来,有不少人就干脆停下来盯着王况,以防王况做什么手脚。

        王况这还好只是看,而且是背着手看,这不免有些摆架式的嫌疑,但至少有一点,他没去乱翻,只是看,所以也是没人去问王况,毕竟,人家可是长孙皇后身边的使女领着来的。而那宫女,虽然没走,但可能也是因为王况刚才的话语,并没有出言帮王况说两句,一时御厨内气氛有点尴尬。

        快一圈下来,王况并没看到有什么特别的食材,几乎都是些常见的食材,而且是时令性不强的,像是一些时令性很强的食材,几乎都没有,就更别说那些只有几天的产出期的了,王况不禁想到曾经有资料说,皇宫里的食材,大多都是不会选用时令性的食材的,就是怕皇帝或者说某个皇子妃子之流的一吃喜欢上了,然后没到时令了想吃,如果说碰到开明的,一句两句的也就解释过去了,但要是碰到脾气倔的,恐怕这就是个掉脑袋的活。看来此言不假。

        “姑丈,您怎地来这里了?”王况正在寻思着弄什么,怎么弄的时候,就听得门口一声惊喜的叫声,扭头看去,不是小六子是谁?

        “你好好的,不呆家里过几天清闲日子,怎么又回宫里了?”小六子这些天因为王况回来已经不是秘密,所以被李世民放了几天假,让他回林家团聚的,虽然小六子现在出宫不难,但难免是名不正言不顺,而李世民一开口放假,小六子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回林家,李世民也落个近人情的好名声,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属于双赢的,李世民当然不会舍不得,不就一个尚食局么,不只有小六子一个食令,还有副局令在,撑几天如果都要乱了,那么那个副局令还是趁早下来让贤得了。

        “嘿黑,这不刚赶回来么,家人守在宫们的得了信,说姑丈被陛下留下来用膳了,某就寻思着,这宫里的伙食和建安的不大同,怕姑丈吃不惯,所以赶回来交代一声,没曾想姑丈竟然真的跑到御厨房来了,看来,真是吃不惯?要不,姑丈您点,想吃什么,让他们做就是。”

        “都年纪一大把了,又不是小孩子,哪有什么吃得惯吃不惯的,只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罢了,对了,你这厨房内的食材都在这了?”王况笑了笑,小六子对他的饮食上心,让他有点暖暖的,家人就是家人,哪怕王况和小六子的年纪差不多,小六子能想到怕自己吃不惯而跑一趟,这就难得了。

        “嗨,姑丈这话莫要被大兄听了去,您都年纪一大把了,大兄岂不是迟暮了?姑丈到时候倒是一拍【创建和谐家园】走人,某却还得常听大兄絮叨,到时候耳朵出了老茧,怕是老神仙来也没招了。”小六子说的是林荃淼刚得了建东县令的任命,现在已经是在回长安述职的路上,在去建东赴任之前,林荃淼还有半年的假期呆在长安的,而王况呢,不出意外,三两个月后,等王冼参加完常举,就要一起回建安过年的。

        说完,想到王况刚问的食材都在这了的话,就要答,这时候那些个御厨们早从两人的对话中听出了王况是谁,顿时个个是又惊又喜,林局令的姑丈,那不就是刚得了升迁的辅国建安县侯么?要说宫里什么消息传得最快?那就是某某某一下连升多少级这样的消息,这样的人,多半都是简在帝心的,以后在宫里碰到,也好小心着伺候,宫女寺人里,不乏宫外还有家人的,若是得了个名被人记住了,以后家人也有个照应不是?

        建安县侯是什么人?如果以人群和职业来分的话,那莫过于庖厨这一行对王况的了解了,这可是大唐的一个传奇人物,辣椒酱是他搞出来的,许多烹饪法子也是他推出来的,这是人家年轻,要是再年长一些,恐怕人家就要被推为庖厨的开山祖师爷了。不过,再过些年,祖师爷肯定是眼前的人没跑。

      第三百九十一章 绿豆淀粉

        未来铁定要坐上祖师爷的神龛的人物,如今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再不巴结一二,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巴结?等到一尊塑像或画像摆眼前了,再烧几柱香?那是傻瓜才干的事,所以,一弄明白王况的身份,就有不少手中的活不是那么紧要的围了上来,而那些手中的活紧要的呢,则是暗叹自己运气不佳,建安县侯来这一次,还不知道要多久,要是能呆时间长点的话,倒也没什么,若是只说说话,只看一看就走,那自己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等到小六子前面话说完,正想回答王况的问题时,就有个厨子模样的搭话了:“回县侯的话,这食材,除了那些易潮易霉的要另外储藏外,其他的都在这了,刚才委实不知道是县侯驾临,怠慢了些,县侯莫怪。”这人回答有水平,第一步先把王况想知道的问题回答了,才来解释刚才为什么对王况目光不善的原因,是个分得清主次的。

        王况一听就犯愁了,这就是没什么特殊食材啊,王况也不要求什么时令性强的东西,只要特别就行,但这一圈下来,却是没什么能看到的,至于说其他储藏着的王况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无非就是些个菌干啊什么的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常用的,皇宫里不像平常人家,平常人家的菜肴,能有个两三天不重复的就已经算得上是小富之家了,许多人家可能中午吃的是菘菜炒肉,晚上吃得就是肉炒菘菜了,没什么好挑的,有肉吃就不错了,挑什么,有那财力,有那资格去挑么?

        “呀,某倒忘了,真真是巧了,前些时日,平主事说是在建安时听姑丈说过什么绿豆糕之类的话,就琢磨着做出来,但又不知道做法,于是各样的方法都试了试,今儿刚送到林家来,说是要找姑丈讨教的,某寻思着,平主事那个性子,若是一时不得解,怕是今天一天也过得不舒坦,姑丈既然留在宫内用膳,怕是一时半会回不去,这就自作主张的带了进来,也是被平主事磨的,不然姑丈进宫,那都是军国大事,怎么能打搅呢?”小六子见王况皱着眉,心中知道王况怕是碰到什么难题了。

        自己家姑丈的性子自己知道,这问食材起来,肯定不会是姑丈自己贪嘴,怕是陛下交代的,于是将手一举,举到王况面前。

        平盛田是王况的徒弟,林老太爷知道,王冼知道,小六子也是知道的,王况能因为平盛田的被掳而决意对付倭奴,那么平盛田在自己姑丈心中的位置,小六子也能猜得出来,怕这平盛田就是姑丈的关门【创建和谐家园】了,最不济,也是个得了真传的,所以,平盛田找上门来,他也没理由拒绝,至少,他接过来,总能给平盛田一点希望罢。

        绿豆糕啊,芋头糕啊,花生糕啊这些,都是闽南比较出名的甜点,王况有一次突然想起,有些怀念,但偏是不知道做法,所以当时也是随口一说,倒没去试的,没想这平盛田竟然还记着。这一听小六子的话,王况就有些欢喜:“我瞧瞧,难道竟真被他做了出来?”

        接过小六子手中一直提着的,王况先都没注意到的食盒,打来来看,却是几种或是粉状,或是糊状,或是块状的东西,都不是绿豆糕的样子,心里还是叹息了一声,砂糖还没出来呢,怎么做出绿豆糕来?

        突然,王况的眼睛定住了,指着食盒里的一碟白色的粉末问小六子:“平盛田有没说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姑丈说的是这个?哦,这据说是仿了友粉的做法做出来的,还有这个糊一样的,说是直接磨成粉后蒸出来的;这一块一块的,则是磨粉后掺糯米粉做的,平主事说,他试过不下十几种法子,大约也就这几种似乎比较和姑丈说的绿豆糕相符,故只拿了这几种来。”

        真真是老天帮助,这粉状的,如果真的是按友粉的做法做出来的,不就是绿豆淀粉么?这下有办法了。王况喜笑颜开,拍了拍小六子:“得,今儿你立下大功劳,平盛田也是,怎么地,某这次也要给平盛田一个好出身,省得到时候他阿娘将某埋怨了一肚子去,说某将他引入歧途,不去参加科举了。”王况有这个把握,绿豆淀粉是什么?那是做凉皮的最好原料,其他的淀粉不是不能做,但口感和颜色等等都不相同,没有绿豆淀粉做的好,当然玉米淀粉做的凉皮和绿豆淀粉做的比,也差不到哪去,可关键是现在也没渔米啊。

        通常来说,如果是用茎根做的淀粉,其韧性比较强,粘性也强,尤其是友粉,这样的淀粉做粉皮不是不可以,但只适合热食,一冷了就会又韧又硬,口感不好,还容易吃积食,不是人人皆宜的,而用种子类做的淀粉就没这个缺点,是做粉皮的最好原料,总之一句话,泥里出来的粘性高,韧性大,不是做粉皮的好原料,而种子出来的,则相反。

        这就是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用途,只要用对了,都是好东西。从吃上来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高低贵贱之分,要论高低贵贱,只能从产出的难度来分,当然,这里指的是同一品级的食材,不同品级的,那又另当别论,你想,风一年的火腿能和风三年的比么?那是不能的。

        虽然说是小六子说了方法,王况还是要试一试的,是不是淀粉很好试验,用水化开一煮能不能成透明的糊状,立马就区分出来。

        一试,果然是绿豆淀粉,当下,王况让那些越围越多的御厨们找来一个平底大银盘,宫里什么都不缺,尤其是铜器和银器,其中又以银做的食器因为可以辨毒而用得最广。当然王况知道,银器除了可以试出这时候不纯的含有杂质硫的东西外(硫遇银起反应成黑色硫化银),还有杀菌的作用,不过在这个唐时,细菌的抗药性还没被人培养出来,所以,杀菌不杀菌反而是次要的了。

        小六子这次带来的绿豆淀粉不多,只有一碟,大概在二两左右,不过这也够了,二两淀粉,按一比四的比例掺上八两水,那就是一斤的凉皮,一个小屁孩公主,胃口再大也吃不了这么多,更何况还要加一些配料来拌呢?就是李治小子加上那个小公主,两人也能吃饱。

        李治小子也是个吃货,这个王冼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了,王况甚至都怀疑,所谓的字儿不吃东西的情况或许是有的,但可能还没到李治小子说的那么严重,恐怕这小子应该是听说自己进宫了,这才使了这么一下花枪,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肯定也能猜出一点半点的,没有阻拦,那就是也想吃了。真是,个个都是吃货!

        见新晋县侯,未来的祖师爷竟然要在御厨内动手做吃的,而且听刚刚的话,那粉状物还是刚捣鼓出来的,刚才王县侯试的情况,倒是和友粉类似,这么说,又是一道新菜肴?不然的话,怎么御厨房里那么多友粉,县侯都没兴趣呢?偏生对这个绿豆做出来的产生了兴趣?

        “尔等都听好了,某家姑丈呢,向来不是那种秘技自珍的,但凡会的,都愿意传,但此粉乃林家花费无数心血制出来的,总归是要让林家先把本赚回来罢?尔等要旁观,某也不拦着,但有一条,学得此术后,还要遵了富来客栈的老规矩,半年内,只能在宫里做,决不得外传,哪怕是你亲儿也不行!不然的话……”小六子这一刻的脸色显得有些狰狞,姑丈敢在宫里做出来的东西,必定是绝好的美味,这不是那些平时炒些什么新花样能比的,林家,或许可以用了这条,又多赚些钱来,而且,建州百姓,可都指望着小姑丈推出新东西来呢,这个要是能成,小姑丈不就解决了一件难题了?要说姑丈这些年也是辛苦,忙前忙后的,要忙着家里,还要提防小人,又要顾着天下百姓,难呐。

        “不敢,不敢,能得旁观县侯新作,某等已经是心满意足,再说了,以县侯此等怜悯苍生的菩萨心肠,某等再要做出龌龊事来,怕是以后就是出了宫去,也是四处无门的,某等又怎敢?林局令但请放心,若是半年内,林局令在宫外发现哪家不是建州人而会此法的,拿某等是问就是了,是打是罚,某等绝无怨言的。”一听小六子这话,其中一个似乎是管事模样的赶快立地起誓,其他的人也连忙附和。

        “若是被吾发现,吾也不饶!”这时候一声清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众人望去,却是陛下最宠的晋王也来了,这下就更是惶恐,连忙一边惴惴的给晋王让出一条路来,一边又发了一遍誓。

        “原来是晋王,不是说君子远疱厨么?怎么想到过来?”别人怕李治,王况可不怕,笑问到。

        “少来,先生不是说过么,所谓君子远疱厨,那是让人们尽量少沾血腥,能不杀生则不杀生,吾也好奇呢,先生能整出什么好吃的物事来。”李治小子可能是跟王冼嘻嘻哈哈惯了的,撇了撇嘴,不过对王况倒还是恭敬。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天下大比的前途

        御厨里的家什都齐全,都是现成的,晋王的到来,让这些御厨们也知道了王况要做的东西,那是陛下等着的,于是几人一搭手,就按王况的要求烧好了一锅滚水,然后将火撤了保持水将滚不滚的样子等着。又有人去冰窖里取了一大块冰来捣碎加水在一边候着。

        二两绿豆淀粉加八两水,这是一般的配比,没那么严格,大致上就行了,这就是中土烹饪的魅力之所在,没有严格的程序化和标准化,火侯配比等等一切都凭厨师的感觉来,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就有不同的味道,哪怕是细微的差别,但这却是中国菜千变万化的最重要源泉,有的厨师可能一个不小心,某样东西加多了,就形成另一道美食出来也不是没有。

        淀粉和匀了,舀些到银盘(书友自己在家做,只要能导热快的铜盘或不锈钢盘都行,只要求是平底的)里,将将盖住盘底(大约也就一到两毫米厚),然后银盘平放到那等着的滚水里(淀粉凝固有80度就可以了,水不能大开,开了使凉皮起泡,不好看),左右手一拨,银盘就在水面上旋转开来。

        一忽儿工夫,银盘底的水淀粉就开始凝固,只剩了一些还是液状的,王况用手扶了扶,让那些液状的流到比较薄的地方,歇了一会,手一压,银盘倾斜进水,就沉到了锅底,水是将开未开的,这时候让围观众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那银盘底原本还是能看见一层白色的,一入水,一忽工夫那白色的一层似乎就那么消失不见了,顿时啧啧称奇。

        这时候将银盘捞起,放到冰水(冷水即可,不过水温越低,旋出的凉皮冷却速度越快,口感就越好罢了)中,同样让银盘沉到冰水里,两三息的工夫提起来,众人这才瞧见,那一层白的不是不见了,而是变透明了,沉到水底固而看不到。

        只用手指肚在银盘边稍微用点力一抹,凉皮就和银盘分离了一小部分,这时候再揭下来,一张薄厚均匀,玲珑剔透却又带着点淡淡的绿色的凉皮便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一张凉皮就将众人给倾倒,汉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做米粉和粉丝了,但那是挤压出丝来的,米粉呈白色,而葛粉做成的粉丝却是淡黑色,又有谁见过如此漂亮如玉一样的凉皮?

        于是一声接一声的倒吸口气的声音此起彼伏起来,这样精致的凉皮,只瞧一眼,就已经让让人爱惜不已,口中两颊早已满是被这漂亮物事引发出的口水,就听得开始是一声,接着是接二连三的“咕嘟”声响了起来,这是吞口水吞的。

        王况既然已经决定在众人面前演示,索性就大方一些,再又旋出一张凉皮后,剩下的就都让那些厨师去练手去了。还别说,这些人能在御厨里做事的,手底下的工夫,那就不是王况这样只靠新奇取胜的人能比得了的,基本上他们旋出来的都比王况旋出来的漂亮,其中有个家伙,就是抢着回答王况话的那个,竟然旋出一张薄似纸的来,这样的好看固然是好看,但太薄,却是不好做菜的,一动筷子就容易断了,倒是适合用来做装饰性的食材。

        估摸着分量,王况取了三张切成一指宽的条状,又入滚水中汆了下,这些东西都是过了手的,直接给公主给皇帝端上过手没洗的东西有点不敬,所以汆是必要的,但要是自己吃,只要手干净,冰水是干净的,倒是没什么要紧。

        剩下的倒也简单了,撒点盐,淋点麻油,酱汁,醋,再加一小勺鸡油,切点蒜泥和葱花,最后洒些芝麻上去,可惜这时候没有黄瓜,要是有的话,切点黄瓜丝上去,黄瓜的脆甜混合了凉皮的弹牙,那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成了。”做到最后,王况习惯性的拍了下手,一边的李治早就乐得喜笑颜开了,这么漂亮的菜肴,任是谁见了也要食指大动的,更别说全程观看王况操作的李治了,这时候他颠颠的上来,也不顾身份了,端起来就要跑去给皇帝皇后献宝去了,临走前还不忘交代一句:“剩下的都给吾留着,你们自己要是想吃,另做就是。”

        “等等。”王况突然想起小公主爱吃辣,这凉皮没辣怎么成,油辣椒的做法早就从建林酒楼传到宫里了,故这御厨里油泼辣椒还是有的,叫住李治,又在那碟凉皮上加了一勺油辣椒,这一下,这盘的凉皮就越发的漂亮起来,如果不吃,说摆在那就是一件艺术品也不为过,底下是那半透明却有泛着点微绿色的凉皮,瞧着就向是从上好的玉石中切下来一般,上面盖着绿的红的佐料,伴着一点点的黑色芝麻,就越发的喜人。

        剩下还有好多张凉皮,王况自己也想吃了,可有十几年没吃到了吧,这个平盛田,倒是圆了自己一个梦,王况笑着对那些厨师道“给晋王留两张,再做两碟给陛下和皇后送去就得了,午后再让林家送点这粉来,就不是问题。”

        王况这话一出来,就是一阵的欢呼,这些御厨也看出来了,晋王对祖师爷的态度那不是一般的好,连先生都称呼上了,既然祖师爷说给晋王留两张就好,那就留两张,真要追究起来,只要一说是建安县侯交代的,做了吃了,晋王也不会怪罪下来,再说了,不是午后还能从林家送些粉来么?自己这些人,都学会了做法,这做法又不难,就是谁想吃了,发个话下来,一柱香工夫都不要就得。

        于是厨房里一阵的手忙脚乱,说他们手忙脚乱那不是慌张的,而是激动的,天呐,咱今儿个可算是值了,亲眼见着饮食界传奇人物就这么在自家眼皮子底下,想都不想,就捣鼓出一样以前完全没见过的佳肴来,以后若是谁敢怀疑祖师爷的地位和能力,咱铁定一个大耳刮子煽过去,让他尝尝什么是咸的,什么是鲜的!

        小六子也美滋滋的吃了几口,意犹未尽,不过看厨房里那么多人,他还是停下了筷子,这也就是他当尚食局令这些日子来,能得到御厨们的拥护的一个原因,有好东西,没想到独吞,而是大家一起来,再加上又有个林家,有个王况在他身后站着,所以,小六子是李唐立国以来做尚食局令最轻松,最得人尊敬的一个,就连那些嫔妃见了小六子都要笑眯眯的打声招呼,更别提底下的那帮寺人宫女了。

        知道平盛田捣鼓出来的绿豆粉竟然有如此的用途,又有王况之前说的要给平盛田谋个前程的话,小六子也就不多呆,赶快的回去报信了,一是要让林家抓紧时机,多做些绿豆粉出来,以后就是皇宫专供了;二是要给平盛田报喜去,姑丈说要给平盛田谋个前程,那就一定能做到的,文官做不成,匠官还不简单?即便陛下不答应,直接通过蒲熙亮任命一个不入品的匠官那是一点阻力也没有的。

        任务完成,王况自然又跟了那宫女回去,外臣在后宫走动是必须要有寺人宫女跟着的,哪怕是贵如长孙臭老酸也不例外,为的就是怕万一走错路了,碰上尴尬事,那就是大家面子上都不好过。

        这一路上那宫女倒也没说话,不过脸是红红的,王况猜她可能是刚就想让自己吃个闷亏,结果没得逞,所以有些尴尬,还真是小孩子脾气。这个宫女也不过才十来岁的年纪,应该是新进宫女,并不是以前王况见过的,如果是见过王况一面的,都知道王况的底细,也不会做这样的小动作。

        这样的孩子心性,王况倒也不会介意,而且,如果自己介意,确实是能报复她一二,但这个报复对她来说那就是灭顶之灾,人家一个小姑娘,混在宫里本来就不容易了,何苦呢?

        快到膳殿了,那小姑娘回过身来,眼汪汪的看着王况,欲言又止。王况笑笑:“娘子放心就是,某倒不是那等心性小之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8 06: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