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再说王况,目瞪口呆的看着随着那好听的声音落下,从内里走出来的一个女郎,年龄在他看来不大,也就二十左右的样子,这个年纪,应该不是公主,公主到这个年纪的,全都嫁了出去了,而且,就连发型和装束都不像是个公主,而更像是个嫔妃。
王况苦笑了一下:“武才人若是有事相召,直言便是了,何必弄此玄虚,假托皇后相召呢?”到了这当口,如果还猜不出这女郎的身份,王况可就白活了,看起来二十出头,其实可能还要更小一些,因为王况知道武则天应该是在李老二登基的前两三年才出生的(625年生),到现在应该是不到二十岁的样子,但是谁知道武则天会不会在当了皇帝后为了隐瞒她和李治的年龄差距而故意的将自己的出生年月全改了呢?这个不是没有可能,所以,王况也只能猜她不到二十。若是自己所猜是实的话,那么这个武才人也太会保养了,倒是可以向她讨教讨教下,回去教会了林小娘子和小芣苡她们几个。
王况能猜出这就是武则天武媚娘,自然有头天小六子的提醒在里面,也有根据逻辑的推断,李世民的后宫女人,真正和自己有过交集的,除了长孙皇后外,再无他人,要说李恪他老娘是有可能因为李恪的原因而召见自己,但年龄不对,李恪的老娘已经三十多岁了,再怎么保养,也不可能这么嫩不是?
所以,只能而且一定是武媚娘搞的鬼,王况有点吃惊,怎么这才进宫没几年,武媚娘竟然敢假传“懿旨”了?要是被长孙皇后知道,能有她的好处?王况可是知道,武媚娘在真实历史上,后面都不得李世民的宠的,还是因为长孙皇后早殁的原因而且李世民病重不起后才和李治有染。但是有了自己的掺和,长孙皇后如今活得好好的,武媚娘受宠的可能应该更低,就是再受宠,那也是应该不敢如此胆大妄为的。
“传言都说建安县伯聪慧,果然如此,媚娘佩服。”那女郎见王况一口道破,还是有点吃惊,不过也只是有点吃惊而已,更多的是泛起了喜色。此时的她,还没有修炼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地步,不要说她,就是王况,有后世那三十多岁的心理年龄,再加上来唐整整十年,算起来心理年龄已经四十多了,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果然是一代女皇武则天。
历史的改变已经是不可避免,本来应该是武媚娘初进宫时很受宠,但不久就被李世民冷落,当了十多年的才人,但现在看来,武媚娘还是受宠的,只从这间寝殿除了规模外,其他的装饰都可以和当年自己见到的皇后寝殿相比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按律,一个才人,是没资格独领一殿的,现在她能独领一殿,说明李世民还是常来的。
“嘻嘻,媚娘可没那个胆子,假借了皇后姐姐的名头,实不相瞒,真是皇后姐姐召建安县伯,但姐姐临时有事,因此媚娘这才得空把建安县伯请了来。”武媚娘渐行渐近,一直走到离王况只有两三步之遥这才站定。
这个距离?王况有点尴尬,赶紧退了一步,不退不行啊,眼前的武媚娘,几乎可以用妖艳来形容,标准的鹅蛋脸,只浅浅的抹了点腮红,连眉都没描的,光看脸就已经能让王况的心砰砰知跳,难怪李世民要给她取个媚娘的名字,果然是媚。
如果只是因为这个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武媚娘走近了后,王况才发现,这个武媚娘,竟然是真空上阵,这间寝殿并不是面南背北的,而是独特的面北背南方向,可能是刚才武媚娘打开了朝南的窗户,这正午的日头又大,一缕光线射进来,正好王况瞧得一清二楚的,武媚娘只着了两件薄纱,一件抹胸外,内里是啥也没穿,王况甚至能透过那薄纱襦裙看到武媚娘双腿之见隐隐的几丝毛发。
额滴个神呐,不带这么诱惑人的,自打离开建安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过去,王况是碰都没碰到过一个女人,当初小芣苡担心王况路上和到长安受不了,想让梅竹兰三个没怀上的丫头跟了来,至少也要跟一个来才好,但王况这是密诏进京,如果还带了妾室来,不要说李老二会怎么看,恐怕就是程处默他们都会把王况看低了,所以王况就坚持着没带。这一个多月的没碰到过荤,如今乍一见如此美的春天景色,小王况就有些不听话的蠢蠢欲动了起来。
王况赶忙的两脚的脚趾紧扣地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心里默数着一二三四五,还好,数到七,小王况总算老实了下来。
但这个动作可没瞒过武媚娘,进宫之前,所有的娘子都需要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的,而且是专人训练,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数天甚至一两个月,要详详细细的将所有可能碰到的情况全都学会了,比如说如何观察到皇帝对自己动了心了等等。因此一见到王况这个动作,武媚娘又吃吃的笑了一声,已经久经人事的她,再也不是那个刚进宫的娇滴滴,羞怯怯的黄花小娘子,王况越是尴尬,她越是觉得开心,又往前逼了一步,王况又退一步,然后武媒娘再逼一步,王况再推一步,直到后脑勺砰的一声,撞到了柱子上,再也退无可退了。
“建安县伯面嫩得紧呢。”武媚娘见王况再无路可退,原本是起了捉弄之心,想适可而止的,突然间鬼使神差的又往前迈了一步,脸庞几乎再近半步就贴到了王况的胸前,这个时候,她才仰起头来,媚眼如丝,瞟了王况一下,啧道。
只这一瞟,王况再也受不了了。
第三百六十九章 小笑话
果真是个天生尤物,难怪李治那个小子会被武媚娘迷得神魂颠倒,只这么一瞟里就含了一分憨,两分娇,三分媚,四分的柔,再加上站得如此的近,武媚娘仰着的鼻孔里喷出的温温的气息扑到王况的脖子上,有点痒痒的酥酥的,像是蚂蚁在爬,又像是缕上好的丝拂过,而她这一仰头,胸脯也就自然一挺,脖颈下,抹胸没盖住的一条不是太深但又恰到好处的沟就显露无疑。王况可以肯定,一百个男人,被她这么一瞟,迷倒的绝对有九十九个半。
王况便是那半个没被迷的了,不是说王况定力有多高,只是他事先有了预防针,如果没有后世对武媚娘的认知,没有昨晚小六子的提醒,此时的王况,也绝对是那九十九个半中的一个,他现在还能保持一半的清醒状态,实在是归功于他骨子里对武媚娘深深的忌惮,这可不是一般人物,王况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是她的对手,只不过如今这个日后的女皇还没有真正的壮大起来而已。
王况只能闭着眼睛,一动也不敢动,他在赌,赌武媚娘也不敢轻举妄动,李世民不是一般的帝王,不像是李治小子,能被她吃得死死的。
见王况闭上了眼,武媚娘眼中闪过一丝的狡黠,对于自己的魅力,她是很有自信的,但也不至于放荡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毕竟如今她还有皇帝宠着,不像其他的妃子,几个月都没能见到皇帝一面,之所以对王况如此,概因她也有些习惯了在男人面前袒露而已,墩伦的时候,宦官都在纱帐外伺候着呢,宦官再是人根已去,那也是男人么,所以,她今天这么见王况倒真不是刻意的,只是她骨子里透出来的媚劲,可不是谁都能吃得消。
对于眼前这个说不上英俊的建安县伯,武媚娘可不敢造次,再往深里挑逗一番,凡事适可而止,若真要把这建安县伯吓得从此对自己敬而远之了,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都泡了汤。是以,她只是微微的一笑,掂起脚尖,冲着王况的耳廓轻轻哈了一口气,然后咯咯笑着退到了后面,这一刻,她突然又仿佛是一个邻家情窦初开的小妹一样,又像是一个和家主平日里开玩笑开惯了的丫头一般。
王况被那一口气哈得一个激灵,原来已经蛰伏了的小王况突然就不听话了起来,帐篷一下便支了起来,顿觉小腹内一团火噌的拥到了头顶,脑子“嗡”的一声,从头皮开始往下,一直麻到了后背,一双手也不由得微微抬起来,如果不是心中还有一点灵智的话,恐怕一下就抱了过去。
这个糗出得大发了,王况苦笑,听得武媚娘的笑声已经是在四五步开外,这才又重复了先前的动作,双脚紧扣地面,深呼吸,数数,一直数到了十几,这才安定下来,睁开眼,看着四五步外的武媚娘,一字一顿的道:“还请武才人莫要再如此挑逗,况并非柳下惠。”话一出口,突觉不妥,这不是承认自己已经被她挑动了?若是武媚娘真的有心勾引,这不是往柴火堆上波油么?
武媚娘听得王况这一句话,楞了一下,抬起一只手捂着嘴,“咯”的笑出了声来,双肩颤动,越笑越是抑制不住,连忙弯下了腰去,双手按住腹部。
作孽哟,她这一弯腰王况就觉得鼻血要出来了,那原本就松松垮垮的抹胸被她在腹部一按住,上头就更加的松垮,王况眼力不差,两团雪白如凝脂的顶上缀着两粒长的粉红色樱桃的馒头被王况尽收眼底。如果这对面的是换成了林小娘子或是小芣苡,王况早就上前去一把探进去握住了,但是,面对将来的一代女皇,王况即便有这个冲动,但可没这个胆。
这地方不能再呆下去了,王况挪动脚步,就想夺门而逃。
“妹妹什么事情如此开心呀?”正当时,门外传来一声惊讶声,王况听得真真的,这是长孙皇后的声音,顿时是有如一大盆的凉水当头从王况的头顶淋到了脚跟。他斜了一眼武媚娘,眼中有火,这是故意安排的?若是,这女人好毒。
武媚娘听到这话语声,没停住笑,却是脚步轻移,往后退了两步,一闪便闪到了一道纱幔后,继续笑着。只是这个笑,似乎开始有点假了?王况见武媚娘如此,心中对她的怀疑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她能躲到纱幔后去,说明并不是故意想要给自己设了个套来钻,可能长孙皇后的到来也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吧。
因为刚从外面的亮堂突然转到屋内的相对黑中,长孙皇后对屋里的人和景并没看清,只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矗在离门口不远处,再过了一会儿,这才看到纱幔后的武媚娘,同时也看清楚了先前的那个模糊影子是个青壮男子,不由讶道:“可是二郎?几年没见,长得如此的壮实了?”王况当初开始给长孙皇后调理的时候,长孙皇后是和李世民一样的叫王况为王二郎的,但随着身子日渐见好,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改叫王况为二郎了,因为以前和见王况,大多都是隔了一层纱幔,所以容貌不是很记得真,加上这几年,王况变化如此的大,所以,长孙皇后也没一下认出王况来,只是猜测眼前的男子便是当年的那个小小少年郎。
“璃见过皇后。几年没见,皇后身子如今可算是大好了?”娘娘一词还没被发明出来,和皇帝皇后打招呼比之于后来的明清两朝代随便得多,这里需要特别的提一下,按惯例就是本来百官称呼皇帝应该是叫圣人的,但李世民登基后,以自己的德行当不得圣人这一称呼为由,禁止了。所以群臣都是沿袭了秦汉时的叫法,口称陛下,直到李世民去天上见他老子后,才又开始恢复对皇帝称圣人的称呼,但是私底下,若是要引述皇帝的话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口称圣人的。
“好,好,多亏了二郎你的法子,吾如今已经很少咳嗽了。璃?可是陛下刚给二郎取的字么?不错呢,恰如二郎其人,吾这些年可没少听到有关二郎的传言,都道二郎不错的。”长孙皇后一见了王况那招牌式的微笑,再加上王况没有否认,当下就确认了眼前的男子便是王况了,于是笑眯眯的上前,虚扶了一把王况往下揖的身子。
难怪唐时后宫之靡乱堪称中华历史之最,长孙皇后这上前一扶,虽然只是虚虚的触了下王况的手臂,但当王况抬起头来也是吃了一惊,心中感慨,难怪武媚娘敢如此装扮就见自己,就连一向以端庄贤惠著称的长孙皇后,也同样是真空上阵啊,她那一虚扶,身体略略一弯,于是王况又见识到了刚刚的那一幕,两团雪白,顶着两粒深红!如此的着装在宫中,谁能把持的住?
长孙皇后当此时也不过三十多岁,还没到四十,具体年龄,王况不知,只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出手,长孙皇后应该三年前就殁了,如果不知道历史,眼前这个保养得当,肤白如凝脂,另有一番成熟风韵的美丽女人站在眼前,谁能想象得到几年前,她已经是病入膏肓,瘦得不成样子的?
王况能看到,但却是不敢多看一眼,赶忙的垂下眼帘,但又不敢做出如老僧入定一般的姿势来,若是如此,那场面也不知会有多尴尬。
但是,王况却是没发现长孙皇后本来就仔细的端详着王况的,见到王况脸上有一丝的红一闪而过随即就垂下了眼帘,停了一歇工夫,她便明白王况所为者为何老,却也是闪过一抹飞红,眼睛不动声色的往自家胸脯上瞟了一眼。
要说武媚娘的心机还真是不一般,只这一下,长孙皇后就对武媚娘“躲在纱幔后”见王况有了一丝的嘉许,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对于她自己被王况瞧了去,并不着恼,反而是因为王况以前帮他调理好了病情而心中有一股异样的情怀,但若是要旁的女人被男人瞧了去,她心里就会不是滋味起来。即便他对眼前的男子是没有任何的动心,那也是不行的,只能自己被他瞧了去,别人不能被他瞧了去。
“妹妹见过姐姐,恕妹妹不能出来迎接了。”武媚娘此时也止住了笑声,在里面脆声给长孙皇后见礼。王况听了不禁暗道:真真是媚到骨子里的,就连和长孙皇后说话也是如此,还有心机,怎么刚刚就敢如此的挑逗了自己了?不过这时候的王况,也突然的觉和武媚娘没那么可怕了。
怎么会如此呢?王况迷惑了下,意识到武媚娘刚刚的挑逗,突然间就成了她和王况之间的秘密,这个秘密只有她知道,王况知道,再就是可能存在的老天爷知道了,想通这一层,王况对武媚娘的手段也有了新的认知。
“姐姐不知道,刚刚建安县伯给妹妹说了个笑话,妹妹这才忍不住笑出了声来。”似乎是对先前长孙皇后疑惑的解答,也是在给王况暗示。
“哦,想不到二郎竟然也能如此风趣了?说来让吾也听听。”长孙皇后一听这话,也是好奇起来,以前王况到宫里来给她调理都是不苟言笑的,这倒让她好奇起王况说的笑话该是个什么样子起来。
笑花?额滴个神呐,自打穿到唐时以来,自己还真没怎么说过笑话,后世的段子他倒是知道不少,但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黄段子,不适宜现在讲的,另外剩下的,大抵就是属于后世特定环境下的,需要提到比如说火车啊,电话啊等等这个时代没有的物件来的,这一时间让他从哪里翻出个适宜的笑话来?王况懵了。
但时间不等人,长孙皇后可是要听王况“复述”笑话的,再是健忘的人,也不大可能把刚刚说过的笑话忘了吧?
嗯哼,没奈何,王况只好装做清了清嗓子,脑子却是飞快的运转了起来,所谓急中生智,大抵都是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人脑的潜力果然不是盖的,就这一两息的工夫,王况脑子里已经是过山车一般的走了一遍,眼角瞟到殿中一角的梳妆台上的反光,突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举两得!
“是这样的,某家侄儿,名晟,今年刚过三岁,前些时日,况托人从池州买了面一尺来方的大铜鉴,就安放在晟儿房内,原本是家中老人说给小孩房内安面镜子能阻挠邪物的,谁曾想,镜子刚安放的头天,刚学会走路的晟儿边跑到镜子前面,默默的站着,两眼紧闭,一两息工夫后又睁眼向镜子里偷偷的瞄一眼,然后又闭上,然后又偷瞄一眼,如此反复。恰好给嫂嫂瞧见,嫂嫂就问:‘晟儿在瞧什么呢?’,皇后您猜,晟儿如何作答?”
“哦?如何作答呢?”长孙皇后想了一会儿,也是想不出一个三岁的孩子,会怎么回答的,自己的几个儿女,如今都已经长大,而且平时多是由宫中的老妈子带得多的,自己反而带得少,因此也是好奇。
“晟儿当时却是连连对嫂嫂摆手道:‘莫吵,莫吵,晟儿在呼呼呢,想看看晟儿自己呼呼时候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这是后世的一个笑话,王况恰是在穿越前一刻在手机上看到的,因此印象比较深刻,刚才一眼瞄到镜子,就想了起来,后世孩童接触的事物之多,远不是这个时候的孩童甚至大人能比得上的,因此,这个时候的孩童,绝对不可能出现如此的情况出来。
而真实的王晟,也没有如此过,小王晟现在还只知道整天的粘着陈丫儿,只有三白去找他玩的时候,他才能丢下他母亲一会的功夫,这也正是王况此次没带三白来的原因之一。
王况讲这个笑话,又套到小王晟的头上,也是有目的的,不图什么大的,只要长孙皇后和武媚娘能记住了王晟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个人就行,那么王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有多少人想要让皇帝听到名字而不得呢,自己眼下既然有如此的好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王况敢打包票,眼前的这两个女人,一定会将自己所将的笑话说给李世民听,如果李世民还能和真实历史一样,再活十年的话,十年后的王晟,已经是十三岁了,是可以扬名了。而依据王况的推断,现在长孙皇后活得好好的,那么李世民绝对只会更晚翘了,而绝不会提早去见他老爹的,李世民原本只能再活十年,那有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长孙皇后去世给他带来的悲伤所致,现在这个因素已经消除了,李世民还不能多活两年,那才真真见鬼了呢。
¡¡¡¡Ö»ÒªÏÖÔÚÀîÊÀÃñÌýµ½¹ýСÍõêɵÄÃû×Ö£¬µÈµ½ÔÙ¹ý¼¸Ä꣬ÔÙ¸øÍõêÉÔìµãÊÆ£¬Á½ÈýÄêÀ´ÕâôһÏ£¬²»¶ÏµÄ¼ÓÉîÀîÊÀÃñ¶ÔСÍõêɵÄÓ¡Ï󣬰ÑËûÄÔ×ÓÀïµÄÄǵÀ»®ºÛ²»¶ÏµÄ¼ÓÒÔ¹®¹ÌÆðÀ´£¬ÄÇôÒÔºóСÍõêɵķ¢´ïËٶȾø¶Ô±È×Ô¼º»¹¿ìÐí¶à¡£
可别忘了,眼前还有这个将来可能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媚娘在,虽然眼下的历史已经变了轨迹,而且王况也在做着不让武媚娘有机会的努力,王冼和李治接近就是其中的一步棋,就是要通过王冼让李治的眼界开阔起来,从而间接的消除日后他对武媚娘的迷恋。
但是王况可没那么大的把握让武媚娘没了机会,或许,和那些YY文里,猪脚或是收了杨玉环或是收了武媚娘一样的收了她?王况不敢想象,自己一个小县伯,可还没达到那些人物的高度,那些猪脚之所以能收了,大多都是有一身的才名,是属于绝对的才子,而且还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自己呢?文不能文,武不能武,长得么,不算难看,但和英俊两个字肯定是沾不了多大的边。再说了,说难听点,自己在世人眼中,还是属于匠官的范畴的,就是成就么。也还只是个正五品上的辅国县伯而已,远不能和那些人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如山一般的功劳相比。或许只有把辅国两个字改成了开国,那才算真正进入了高层,属于正四品上的爵。而且在注重文采的现时背景下,自己还是现实点,不要做此YY罢。
假如武媚娘有朝一日真的登了大宝,那么小王晟的机会,不就是更大么?若是这样,到底是给武媚娘设置障碍呢,还是助她一臂之力?王况突然有点迷茫起来。
“咯咯。”武媚娘又笑了起来,这回是被王况的笑话给逗笑的,她没想到她原本是想故意的再刁难一下王况的,竟然真被他说了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并不是说真的好笑,而是这个笑话将一个孩子的天真活泼活生生的刻画了出来,让人会心一笑,会想起自家或是弟弟妹妹或者是晚辈的趣事来。
“没想到,二郎聪慧,三郎也是如此,只你们兄弟二人,就羡煞了许多人家,但你王家下一代又是出了个人物,将来你这侄儿前途无量呢。”长孙皇后听完这个小笑话,似乎是想起了自家孩子们年幼时的事情来,颇有感慨,说了这么一句。
¡¡¡¡¾ÍÕâÒ»¾ä»°£¬ÈÃÍõ¿öÐÄÖд󶨣¬Õâ¾ÍÊÇÐíÁ˸öǰ³Ì¸øÍõêÉÁË£¬Ö»ÒªÍõêÉÒÔºó²»ÊÇÄÇÖÖ²»Ñ§ÎÞÊõµÄæýç«×ӵܣ¬¼´±ãÊÇ×ÊÖÊÒ»°ã£¬ÄÇô£¬³¤Ëï»ÊºóµÄÕâÒ»¾ä»°£¬¾Í¿ÉÒÔ±£Ö¤Ð¡ÍõêÉÈÕºóµÄǰ³Ì£¬ÖÁÉÙÒ²ÄܵøöÓÐÆ·µÄÉ¢¹Ù£¬Èç¹ûСÍõêÉÄÜÔٲμӳ£¾Ù£¬ÄÇôÆä½«À´µÄÊË;Ҳ»áÉÙÓв¨Õ۵ġ£
第三百七十章 另外的传言
长孙皇后也是聪明人,从王况说这个笑话的时候特地的将他侄儿的名字说了出来就猜到了王况的用意,给王况这么个许诺,对她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有多少勋贵子弟顽劣不堪的,不也是凭借着家族势力而得了封赏。就说自家侄儿长孙冲不也是因为是自己的侄儿而在没有任何功名的情况下,出任了宗正少卿么。
可能对寻常百姓而言,不要说入品官,就是流外官也是极其的难以到手,但对世家豪门来说,却又是容易至极,小官小吏,不过是这些人眼中如同一双可以随便赠送了出去的鞋子一样,值不了几个钱。不要说这唐时,就是后世红朝,多少太子都是可以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主政一方的?
是以,给王晟许个出身,对长孙皇后来说,就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平常,要是此人可堪造就,那就能有升迁机会,要是不堪造就,也算是自己对王二郎调理好自己身体的一个报答吧。
长孙皇后说完这话,就转了个话题,不再谈论和这笑话有关和王晟有关的事,门,已经向那个三岁小孩子敞开了,能不能进来,进来了能不能走好,那就要靠他自己了。
“今日陛下言道二郎进京了,吾一是几年没见二郎了,倒想看看二郎如今出落得什么模样,二来么,还要让二郎帮着瞧瞧,日后的饮食等等,眼见得这已经入了秋,虽然是几年没再犯病,吾心中还是有些惴惴的,既然二郎来了,就想请二郎帮着瞧瞧。但因吾尚有事情处理,便托了妹妹帮着照应点,见着二郎就截了下来。”长孙皇后的这一席话算是解释了为什么是由着武媚娘遣了一个没品没级的寺人来找自己的原因,大概也是在她看来,王况勉强算起来不是外人,又担心因自己有事而如果王况早出来会让王况久等,故而才安排了武媚娘来接待。
王况稍微一寻思就捋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心中对武媚娘的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才如此的年纪,便已经深的长孙皇后的信任,看来野史中说她善于心计,将王皇后也算计了的事约摸是真了,那个可怜的王皇后。等等,王皇后,不会就是太原王家的人罢?此时的王皇后,应该还是个十一二岁的黄毛丫头,倒是要留意一下了,看看太原王家的适龄女子里面,有什么女郎是当得一个温婉贤淑而且长得漂亮的,嗯,得提前做点功课,如此看来,太原王家,倒也不能太过生疏了。
“皇后的饮食单子,昨晚小六子便已经递过来了,依况看,倒也没什么可增可减的,唯一可以变动的便是,这些年皇后身子好了许多,倒是可是适当的食用些喜欢吃的食物了,不过还是要注意适可而止,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子,开始少吃,慢慢的加,但绝对不可暴饮暴食,且皇后毕竟病根未去,在量上还是要控制些为好。”毕竟“璃”这个字是新得的,王况再是喜欢,也觉得不习惯,他还是喜欢用名自称。昨晚小六子知道王况要进宫,考虑到王况可能会被问起对皇后病症的看法,就将这些年里长孙皇后常吃的饮食连夜列出了个单子给王况看,据小六子自己说,这个单子,绝对没错的,所有皇后要吃的东西,都是他亲手操办的,没经过他人,所以他记得很牢。
“这个小六子,倒也挺是上心的。”自己吃了什么,自己是知道的,见王况说这些明显是做过了功课的,长孙皇后不免对王况又增了一分的好感起来,本来她对王况就是怎么看就怎么顺眼的,今天王况说个小笑话,又和武媚娘“谨守”了她心中的底线而没逾越一步,在时隔多年后,对自己的病症还是如此的上心,这让她对王况就更家的喜爱了起来,眼前这个小郎,虽然年龄和太子年龄是相当的,但其心智,其稳重程度却是和自家大兄有得一拼,可惜了啊,要乾儿有他一半该有多好?
只这一刻,长孙皇后都没察觉到,以前她看王况如同看晚辈的,一把王况和太子拿来在心里做比较都是叹,可惜了,要是王二郎是乾儿该有多好。但现在,却变成了乾儿有他的一半该有多好,这个微妙的变化,便是始于被王况瞧了去后的一点小小的暧昧,当然,只是限于一个小小的暧昧而已,在长孙皇后的心中是不会去想着自己和王况会有什么,因为年龄的差距摆在那的,如果说王况是她抚养长大的,那王二郎倒有可能会迷恋上自己。
可她不知道的是,王况的心理年龄,决定了他对成【创建和谐家园】性的欣赏,成【创建和谐家园】性的知性美,不是光靠外表就可以堆出来的(写到这个,突然想起下午在公交车上看到脸上满是祥和光泽的女人,嗯,很柴静,很知性,当时灰雀曾经闪过这么个念头,她的老公,必定很是幸福的),长孙皇后没有对王况将她的内里瞧了去而加以深究及表现出一点的恼怒,让王况同样的有了一种有点荒唐,又有点梦幻的暧昧感觉来。
(人和人的关系,便就是如此的奇妙,比如说你在大街上碰到个异性,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对方,而对方同样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而没有回避,但是两人又都是彼此没有任何的交集的,之后也不可能有交集,这便是暧昧的一种。或许在某一个下个时间,你们又碰上了,还是会如此的带点暧昧,嗯,相信许多人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灰雀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天在饭堂里排队买饭,突然觉得有人在看自己,然后回过头,就看见一双晶晶亮的没有回避的眼睛,嗯,只是那一双眼睛,别的就记不得了,或许,这也是暧昧中的一种。)
“老神仙说的也和二郎差不多,不过老神仙也说过,既然吾是二郎帮着调理好的,还是要听二郎的才好。”长孙皇后抿了抿嘴,眼角含笑,显然对王况说的和老神仙说的差不多而感到高兴,因为自己不用再为难究竟该听谁的了,要是两人说的有冲突,你说是听老神仙的好呢,还是听二郎的好?一个是享誉盛名的神医,一个是调理好了神医也束手无策的自己的病症,这个小冤家哦。
此时,武媚娘也换了一身的装扮过来,她瞅瞅长孙皇后,又瞅瞅王况,若有所思。这时候见长孙皇后说完,王况一时无话,就笑道:“姐姐,建安县伯可还是站着的呢。”
“皇后况且站着,某岂敢有座?且况已进宫多时,还得紧着回去向老太爷禀报呢。”王况慌忙应答,自己以前是可以常进宫中,那是因为自己年龄小,但现在自己的年龄,加上宫中的妃子使女看来在衣着上都是比较出位的,自己再久留就不妥了,这便准备要告辞了回去。看来李老二不常召见臣子,不是没有原因的啊,满宫的春色,岂能让外人随便的瞧了去?再深了想,恐怕那些得了召见后就颠颠的赶来的,多半也不免存了能看一点是一点的心思罢?
“原本还想留二郎在宫内用膳的,既然二郎如此说,吾便不留了,再说了,宫中菜肴做得再是好,那也比不过二郎的呢,林家小娘子,倒是有福了。”长孙皇后沉吟了一会,伸手从腰上所挂的环佩中取下一件,递给王况,“汝家侄儿既然如此聪敏,此佩便与他玩耍罢,省得总和镜子较劲。”
环佩环佩,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玉饰,环比较小而精致,多选用纯色没杂质的上品玉石雕琢而成,大多没雕刻花纹或只刻了简单的花纹的环状,多为女子佩戴,而佩则相对大一些,于纯净度上则没那么高的要求,大多是整块的平玉或是雕了吉祥的鱼虫花鸟,或是云纹等等的,佩不限男女都可带。女子一般都是一环配一佩相邻而系,走起路来,随着身段摇曳环佩相叩而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和着步摇,形成上下协调,使人产生了摇曳生姿的美感;至于男子,因在礼法上要求行无声,所以只会系佩。
当然也有男子会系环的,不过可不敢一环一佩的戴着,比如说尉迟保琳,就喜欢在腰上系几个环,据他自己说是为了方便碰到心仪的女郎后有物可赠之用。这就有点类似香水,女人大多都会用,而男子用香水的也不是没有,不多。
“皇后赐,不敢辞。况便代晟儿谢过皇后了。”王况双手接过,将本来应是长者赐不敢辞而改了两个字,这是他自己心底里的潜意识作怪,现在的王况,潜意识里就没把长孙皇后当做长者来看。
“二郎的嘴倒是越来越甜了呢。”长孙皇后哪听不出王况的潜台词,先是一楞,然后想起了什么,脸微红了一下,循即恢复了平静,摆了摆手,道:“这便出宫去罢。”似乎一提到让王况出宫,就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与长孙皇后的暧昧,只能到此为止,如蜻蜓点水一样,一点,一圈波澜,然后很快就散去,水面很快就恢复平静,王况没觉得有什么好遗憾的,玩暧昧,也是在玩火,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玩火者烧个连渣渣都不剩的,倘若说,面对的是个其后台其背景比王况差或者说哪怕再强也只强一点点的女子,王况倒不介意继续玩暧昧,但面对长孙皇后,王况可没这个胆。
这回领着王况出去的就不是先前的那个寺人了,而是换了一个王况熟悉的中黄门,这个黄门,以前在王况进宫来给长孙皇后调理的时候,有许多次,都是他领着王况穿越宫门进了内宫的。
离开那间寝殿,那中黄门一路微躬着身子,一直走到了有几十步开外,这才笑着对王况道:“建安县伯这些年在长安可是名气大得紧呢,某就是内宫不常出去,也是常能听到建安县伯的事迹的,啧啧,听着那一桩桩,可真是过瘾,就如某也亲身经历一般,哎,可惜了。”
王况听得心中一动,这个黄门,似乎是意有所指啊,长期以来,王况听到的关于他自己的传言,大多都是正面的,这固然和王况所做的事都是对大唐有利的有关,也和王况喜欢送功劳,不愿意和世家大阀起冲突也有很大关系,基本上,除了少数的几个生意外,其他的大生意,王况都愿意和朝中大佬们分一杯羹。
但是,哪怕王况再是厉害,王况还没有盲目自信到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万民归心的地步,任何的生意,既然是有人受益,那么肯定是有人的利益一定要受损的,世界上的财富就是那么多,再有能耐,王况也做不到只取那些每年增加的财富而不动到其他人的本上去。或许在建安,王况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远离建安的地方呢?不说别的,就一个建林酒楼,多少人的眼睛在红?
“哦,难道林黄门还听到过其他的传言?”王况和这林姓黄门以前也是比较谈得来的,大抵上那个时候,王况只是个白身,地位也是卑微的,和当时只是个小黄门的林姓黄门差距不大,所以还算没什么隔阂,不像现在,王况的地位已经是在林黄门的眼中高高在上的,所以,说话也保留了许多,要是换了以前,这个林黄门都不卖关子,直接跟王况说了。
民间对王况不利的传言不多,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况想都想得到的,那就是那些跟着王况的既得利益者的有意识打压所致,既然王况是他们的财神爷,既然王况爱送功劳,自然他们也不大喜欢听到对王况不利的话,要是听多了,会不会旁人也把他们捎带上了呢?
但在宫中就不同,首先,皇宫里的关系是错综复杂,既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心存嫉妒的,还有暗恨在心的,比如太子。而这些势力,都比王况强大许多,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尤其是太子一党,人数上也是不可小觑,这些人要说什么对王况不利的话,大抵上那些大佬们顶多只能消除了大半,还有一些,那是他们也没办法的。
而林黄门先是在长孙皇后的寝殿外行走,如今看起来还进了一层,算得上是皇后的贴心近侍了,因此他能听到的传言就更多,尤其是对王况不利的,王况才不信太子这些年来会没少在长孙皇后面前诋毁自己,也幸好这是长孙皇后,若自己晚穿越来个二三十年,换成是武媚娘执掌后宫,王况都不敢想象后果,想到这里,王况后背也是一阵的发麻,这穿越,还是要挑时间啊,还得感谢那让自己穿了过来的那只手,让自己正好来到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环境下。
“说来也是可笑呢,某前些时候听到有人说,建安县伯是妖孽转世,一身所学,向无出处,若不是妖孽又是如何来的?幸好,前些时日,建安县伯的师父现身洛阳,又有池州杏花村掌柜的陪着,这个身份是假不了的了,故此传言是不攻自破。”林黄门停下身子,四处瞅了瞅,压低了声音道,“建安县伯小心些的好。”说完暗暗的往东边指了指。
东边便是东宫所在,这个意思已经很是明白了,流言肯定是从东宫传出来的。
看来,太子不再装了,或者说已经装累了?联想起之前李世民突然问的王况关于投毒案的事,王况推断出可能李世民也察觉到了太子的异常。
说来,如果说太子没有对王况产生敌意的话,王况还是很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的,正是因为他腿有残疾,不良于行,从而引起性格的扭曲,行为日渐的越来越偏激起来,这个太子,才是真正符合可怜人有可恨之处,也符合可恨人有可怜之处的。
现在竟然连长孙皇后身边的黄门都对太子颇有微词,那么说这个太子绝对已经是恶行累累,引起宫中寺人宫女的不满了,至于原因嘛,王况倒是曾经从野史中看到过这样的说法,说是李承乾不光在东宫养娈童,甚至有时在醉酒后会去宠幸那些在一旁伺候的寺人,寺人本身去势后心中就自卑,或许是会有那么几个本身性格也扭曲了,会迎合太子,但大多的寺人,想来也是不堪忍受的。
林黄门提醒自己,估计不会是想借了自己的刀来向太子动手,他肯定没这个胆,也没这个想法,或许,这就是主角的魅力所在?
然而王况却是不知道,自己曾经是间接的救过这个林黄门一命的,当初王况第一句就判断出长孙皇后长咳不止定是早上吃了油腻的食物,李世民可是勃然大怒的,牵扯到的人可不止御厨和宫女那么简单,就连林黄门肯定也要受到牵连。
自然,李世民不可能为此事而对他们怎么样,但可以想见,假如那时候没有王况,长孙皇后若是自此一咳不停,就这么殁了,他们这些宫女寺人就都得陪葬,这是沿袭了多少个朝代的惯例,皇后殁了,那么皇后在地下或者说在天上,还得有人伺候吧?那么谁去呢?自然是皇后用惯了的人。唐时有陪葬制度,即便是后来的宋和明及清这个制度都一直存在,并没废止过的,只是后来陪葬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碰到贤明点的,就会特意交代不得陪葬,转由陶佣木佣或纸人代替。
既然林黄门算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给自己提醒,王况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他笑笑,手从袍袖中伸出来,一摊,几粒金瓜子就滑落到了林黄门的手上,金豆子已经用完了,只剩了金瓜子,这个金瓜子可是真的铸成瓜子的形状,头上还有一眼的,可以直接的串起来当作饰品。
林黄门吓了一跳,连忙把金瓜子还回王况手中,连道:“建安县伯莫要害了某性命去。”
“呵呵,莫怕,陛下不会怪罪的,前面给某引路到西内苑的那位,某也给了些,陛下都瞧见了。”王况将金瓜子又递了过去,想想下,又从袍袖内掏了一块黑乎乎的小铁牌,只比铜钱略大,略厚些的,递过去:“某记得林黄门在宫外还有亲人的,凭此牌,可在建林酒楼谋个位置,虽然一月只得几贯钱,但只要建林酒楼不倒,倒是个稳定的收入,如此,林黄门在宫内当差,也能少些挂虑了。”
(以前忘了归纳一下建林酒楼和富来客栈的牌子了,现在这里归纳一下,牌子分三类,一是铜牌,这是最好的,每年凭铜牌可免费要求建林酒楼或富来客栈派一到三名厨师去持牌人家中帮忙一次,而且持铜牌人本身去建林酒楼吃酒,也是按【创建和谐家园】算的。这个铜牌和富来客栈的铜牌作用一样,也是通用的,富来客栈到目前为止,只发出不到二十枚的铜牌,而建林酒楼,只发出不超过五十枚,要是多了,就泛滥了,不值钱了。)
另一个则是铁牌,铁牌有两种,都比铜牌小,比制钱大,一个是一次性的牌子,凭这个牌子可以在建林酒楼和富来商行的各分号谋个至少是管事的位置,或者说得到管事的待遇,虽然所得不多,但至少是旱涝保收,是那些家中没什么背景的中下之家的最爱,这个管事的待遇,比起其他酒楼的掌柜可不低多少呢;另一个则是打折牌子,折扣多少,都是有在牌上铸出来的,而且牌上还有持有人的姓名,不能转借的;这两种牌子到目前发出去的也不多,前者才十几枚,后者各地分号加起来也不过百枚左右。
第三种则是木牌,是属于一次性使用的,先是在富来客栈可以换到一壶酒吃,后来随着富来和建林酒楼的发展,也渐渐的变成可以在建林酒楼和富来客栈的所有分号及本号换一次不【创建和谐家园】的酒吃,就是说,这一餐,你能喝多少,酒全免费,能多喝的那是你的本事,不限制,而且当次的菜肴可以打个九折,当然只限一人使用,这个牌子发出去多少没人能记得了,反正发出去了又收回来,然后又发出去。但这个牌子是不记名的,所以常能见到有人因窘迫而当这块牌子的,大抵上也能当上个一贯左右,但却是没人肯卖的。
铜牌也是不记名的,但有铜牌的,大多不肯轻易借人,这可是身份的象征,要是借给了你,自己怎么彰显身份了?除非是至亲之人,那才有得商量。
至于说山外山,为避免让人联想起山外山和建林酒楼的联系,所以山外山只有一种贵宾牌子,铁的,是在建林酒楼推出铁牌之后才推出来的,时间间隔了两个多月,山外山就是想发铜牌,那也是没人会认的,毕竟,建林酒楼和富来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顺便提一下,这些牌子,在杏花村也是被承认的,所以世人都说杏花村的掌柜是建安县伯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