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小六子虽然人根以去,但心思却是没去的,尤其是宫中行事对他们这些寺人并不是很避讳,有一次李世民在和武才人敦伦的当间,还把小六子给召进去,只隔了层纱幔吩咐小六子去跑差使。那纱幔又薄,隔着和没隔着几乎就没什么区别,小六子真真的看见武术才人赤条条的正双手扶了案桌弯着腰,陛下也赤条条站其身后一下又一下的撞着,瞧着纱幔后那两团白花花的,中间带了颗小樱桃的肉在陛下一下一下的撞击中一颠一颠的,小六子要说没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武才人的心思他可是不敢想,可小宫女么,既然送上了门来,小六子当然也不会客气,虽然不能人伦,但要是能摸一摸,添一添那也是好的。于是一个郎有意,一个妾有情,一来二去的,小六子就和那俩宫女勾扯上了,这些天可把个小六子美得心里是百花朵朵。
各位看倌想必也猜到了,这便是武才人的本事,她寻思着小六子不缺财物,不缺吃的,地位自己也不能给出比小六子目前更高的,她现在还没这个本事,思来想去,就想出了这么一招来。
要说这宫女和寺人搞一起也不新鲜,有寺人起就有这种现象了,只要那个宫女自己愿意,皇家也大多是睁一眼闭一眼的不去管他们,再他们看来,一个去势之人,难道你还能耕田播种?不外就是个安慰罢了,这倒可以算是最古老的一种心理疗法了罢。
武才人的心思也是十分的缜密,虽说这宫女寺人搞一块没人追究,但真的要追究起来,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不过武才人并没想着用这个来抓了小六子的把柄,她才不屑用如此下作的伎俩,与其抓把柄,还不如施恩呢,这才是上上之策。
因此,武才人就常常的寻了各种的理由,支使那两个宫女去找小六子,在小六子的房里一呆就是一两个时辰然后出来,宫女脸红红的心满意足而归,小六子也手软脚软的爬不起来,倒是御厨里的师傅们就奇怪了,怎么这些天,那璃棚里送来的茄瓜比往日少了不少呢?等看到小六子从自己房内偶尔丢出一根两根的,心下就明白,哦,敢情林局令喜欢吃生茄瓜来着,可你爱吃也不能这么浪费啊,这大冬天的,种那么些茄瓜容易么,吃多少摘多少便是了。
小六子和宫女的事,并没多少人知道,武才人既然打定了主意要用施恩取代抓把柄,也很是注意为他们保密的,有一次为了方便小六子,甚至不惜丢下小六子和那俩宫女在她自己的寝殿里,美其名曰帮她整理整理下私藏,又严令了守在殿前的宫女不得随意放人进入,自己则跑得远远的去探望皇后去了。
自然她帮着创造的条件,小六子也不浪费,心下却是暗中留了意,能帮着武才人说两句好话就说两句,能帮着打探点外面的消息就帮着点。
第三百一十一章 打开市场
小六子不傻,在发现那俩宫女都是来自于武才人手下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数,这是武才人要托了自己的路子,搭上姑丈这条线呢。
从小就在宫里长大的小六子,根本就没去怀疑武才人是不是要对自己对姑丈不利,武才人现在刚进宫,根基不稳,正是需要找帮手的时候,所以一般不会陷害自己平白的竖了姑丈这么个大敌,武才人再怎么得宠,那也是动不了姑丈的,皇后还在呢。
小六子察言观色的本领那是从小就锻炼了起来的,寺人出身的人,第一个要务就是必须得掌握这种本领,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小六子只须得看人一眼,十有【创建和谐家园】就能揣摩出这人的心思来,尤其是武才人这种才刚出阁,刚进到宫中的新人,再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想法。
不就是帮你递些消息么?没问题,帮了。
转眼就到了二月,这些天,那些常去林家铺子采买辣椒酱啊什么的商人们突然发现,林家铺子里多出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用的竹筒装着的,竹筒外面雕了些纹路,凑近前一看,原来是个大大的富字,那又是建安富来客栈的东西了?再看边上,一行小点的字,不是眼花了罢?这些,是菜名啊,都是富来客栈和建林酒楼的几种比较受欢迎的菜式。
于是就有人试探着问伙计:“这竹筒里装的,难道真的是菜肴?”
“嗯哪,这是菜肴,刚从建安发运来的,昨儿刚到呢。”伙计漫不经心的答,不是他们不热情,因为他们正都忙着招呼其他客人,这是抽空答的。
“从建安到长安,就是快马也得半个多月罢,这货物发运不得一个多月?这么长的时间,菜肴不早就坏了?”客人不敢相信,可那个大大的富字又让他不得不相信,这个富字,可是如今辅国建安县伯名下产业的金字招牌,放哪都好使,大唐百姓只要看见这个富字,都认的。
富字招牌的信誉,那是人尽皆知,没人会相信辅国建安县伯会砸自己的招牌,所以那客商心下就迟疑了起来。
“坏不了,从今日算起,还能至少保存一个多月呢,您瞧瞧这竹筒底下,刻了两行字,一行是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十八,一行是贞观十二年三月十八,前者是指的这菜肴的制造日期,后者是指的这菜肴可以保存到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如果发现坏了的,可以来或退或换。”这时候正好一个管事的抽了空出来,就拿了一筒给那客商看。
“竟然能保存四个月?”客商还在怀疑,那管事的听了一笑:“这有什么,这可是咱家姑爷新鼓捣出的东西,姑爷说了,这是第一次做,所以没敢保证太长时间,等到以后,这罐头要是放到长安来做,再加上都熟练了,就能保证至少可以保存半年呢。”
“这叫罐头么?多少钱一罐?”一听又是辅国建安县伯搞出的新玩意,那客商就决定买了,别的不说,就冲这还有一个多月的可食用期,自己今趟去于阗就不用愁路上没菜可吃。
“诺,这是田螺罐头,里面有一斤,八文一罐,够俩人下一顿酒的;这是梅菜腊肉罐头,一罐两斤,够一个十人商队一餐的,三十文一罐;这是韭菜炒豆芽,里面也是两斤,也能够四五人配一餐的;这是干闷豚手,也是两斤,十三文一罐,这就够四五人下酒了……”
“这么贵?”商人倒吸了一口气,田螺如今建林酒楼也有卖的,一碟差不多一斤,只需要五文钱,一斤的豚手也就是十文,这还是建林酒楼的价格,换到其他酒楼起码要便宜两成下来。
“贵?客人您想想,建林酒楼的田螺是五文没错,可您能买了放这么长时间么?就说这竹筒,您可瞧清楚了,这是建安竹雕,就这个竹筒,您用完了洗洗,晒干了放茶叶啊什么的,都不带潮的。您想想下,这竹筒的价格起码得一文吧?还有,从建安发运到长安,这路费可也是不少,即便是以后要放在长安做,那竹筒至少也得要从池州以远发运过来,这路费可省不了多少,还有人工费用呢?还有咱铺子总得赚个一文两文的吧?实话跟您说了,八文一罐的田螺,今次真没赚您钱,这是第一次售卖,我们才定个【创建和谐家园】格,下一批那就是要十文了。”
管事的是个话匣子,这一说就没完了,又拿起梅菜腊肉的罐头道:“您再看看梅菜腊肉,这里面二斤,梅菜干的价格您又不是不知道,一斤十五文,比羊肉都贵许多,这二斤里,实话跟您说,梅菜干至少就占一斤,你想想,这价格您亏了么?”有一点他没说破,梅菜干是十五文一斤没错,可一蒸一煮,吸饱了水之后,这一罐的罐头只需最多二两的梅菜干就行。
他不说破,商人自己其实就知道的,他经常往来于长安和于阗,靠着发运长安的东西到那卖,然后再运了玉石回长安卖,梅菜干和腌菜在西域是很受欢迎的,因那里很少有菜蔬的缘故,所以,自从发现梅菜干和腌菜大受欢迎之后,他都尽可能多的发运这两种东西过去。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二两的梅菜干那就是三文钱,腊肉一斤也得八文,这就占了十一文了,再加上建安的腊肉比长安的还贵,到其他地方去看看,如果一个商铺里摆了两种腊肉,一个是建安出的,一个是长安出的,建安的价格起码要高出五成还是有很多人买,加上人工费用,这二十文,委实不算很贵,这还不算那可以保存三四个月的好处,作为商人,他第一眼就看透了这罐头最大的卖点就是保存期高,仅凭这个卖点,三十文就不止了。
要知道,这一路西行,只要出了玉门关,那菜蔬的价格就是蹭蹭蹭的一路上串,离得越远,价格越高,到了于阗后,随便一个小食肆里的那种西域人煮的难以下咽的菘菜就要卖到十几文一碟,可是又不得不吃,不吃菜蔬,人就没了力气。
想想下,要是自己的商队都给配上这样的罐头,伙计们就不会一路上叫苦不迭,人心一稳,那商队的心就齐,心一齐了,做起事来还不是麻利了许多?再说了,这点钱和给那些商队伙计跑一趟的贴补比起来,算什么呢?想到这层,他赶紧开口:“管事的,给某各样来个三十罐。”
他这也盘算好了,在玉门关之内,这些个罐头就不动,还是上客栈食肆去吃,比吃罐头便宜,等出了玉门关,就吃罐头,各样三十罐,正好足够他们商队从玉门关到于阗及在于阗呆上几天加上从于阗回来到玉门关的花消。
“嘿嘿,客人您的眼光可真真毒,这么地吧,您也是常客了,这各样三十罐,十二种那就是三百六十罐,某给您凑个整,四百罐,还收那么多钱,不过,您可得帮某宣扬宣扬,但有一点,某也跟您说实话了,这罐头的味道嘛,自然是比不过新鲜出锅的菜肴,这个换谁都没办法的,先给您打个底哦。”管事的也大方,本来么,姑爷可是说过的,这第一批,就是送也是可以的,但只能送给那些跑长途的客商。
“无妨,出门在外,哪有那么多讲究,能保存这么长时间,某就心满意足了,再说了,再怎么难吃,那可也比吃那西域人胡乱煮的好过千倍不是?您是没吃过呐,故一说去西域,某底下那帮伙计就要愁眉苦脸的,这下可好了。”可不是,他这边才定下来要,他边上帮着提褡裢的伙计脸上就开满了花,喜孜孜的,瞧那样,敢情也是常跟了他掌柜的跑西域的。
付完钱搬运的时候,这商人眼一瞟在另一处贵重商品货架上又发现了好东西,连忙问道:“管事的,这可也是罐头?”他亲见那镂空的竹筒里,明晃晃的是璃瓶,璃瓶里装的却不是菜肴了,而是瓜果,再细看,竟然是香瓜,切成了一块一块的,泡在透明的汁液中,煞是好看,再配合了外面那精心雕刻的竹筒,就是摆在家中,那也是个好摆设。
“嗯哪,这是水果罐头,也是姑爷做的,不过因为仓促,只得一种香瓜,这个罐头的保存期比之于菜肴的要高许多,至少有半年,且这也是第一次做的,姑爷说拿不准,要是做好了,一年也是不成问题。不过售价也高,这一罐得两贯钱。”
两贯?这么便宜?光里面那个璃瓶恐怕就要近两贯罢?再加上可以保存一年,这其中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于是赶快的又买下了几罐,这几罐,是他准备带到于阗去结交当地贵族的,这可是最好不过的敲门砖了,他相信,一罐的香瓜送上去的效果,绝对能比送上百两白银还好使,那些个贵族,钱已经太多,钱财宝贝对他们的吸引力恐怕还不如这新奇的在春冬就能吃到的香瓜来。
第三百一十二章 长孙无忌添火加柴
那商人这边买得热闹,也吸引了其他的客商们,边上一听他和铺子管事的对话,心中就都有了数,于是纷纷你买几罐,他买几罐,一会的工夫,王况让人送到长安的两千多个罐头就被一抢而空,到了第二天,许多得到消息的行商们还纷纷上门来询问,得知罐头已经没了,只能懊恼而去,不过都给林家铺子丢下了定钱,说是有新的来,一定要给他们留着。
王况本来是没这么多罐头的,因为他心中没底,不知道到底能保存多长时间,但林颖芝对他的信心那是爆了棚,自家夫君既然能做了出来,那就一定能成,于是在她的坚持下,又做了一大批的菜肴罐头送到长安来,水果罐头也被送了几十罐来卖,在她来看,一百个璃瓶罐头,给皇帝送上几罐让他明白这罐头的妙处就行了,不还有那一百罐的简易水果罐头么?剩下的,和咱家交好的一家送一罐就得,要送多了,这礼反而显得轻了。
林家铺子售卖罐头的第一天,李世民的龙案上也摆上了几个罐头,他的面前依旧是那几个大佬,不常上朝的秦琼也被叫了过来,秦琼如今表面看起来已经好了许多,不再需要人抬着上朝了,自己拄根拐棍就来了,脸色也不再是黄的,而是微微的透着些红润。
秦怀玉从建安回来后,关上门和他老爹聊了半天,没人知道他们聊了些什么,只知道,从那天开始,秦大将军的气色是一天比一天好,以前簧废了好些年都么摸过的双锏,如今也捡了起来,从一开始的使出一招半式到现在,已经能够将全套路都舞完了。
李世民听说后那是欣喜异常,直叫:“王二郎大功,王二郎大功。”作为皇帝,他哪能看不出来秦琼的病四成是装的,四成是心病,剩下的二成才是真正的伤病,只是有许多话,那是不好明说,因此他原本是打定主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绝对不会做出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来,而事实上,他也做得很好,即便是魏老儿在朝堂之上对他破口大骂,他也没因此而责罚魏老头,反而将魏老头的地位拔得更高。
秦琼哪看不出来,连魏老头这个建成太子的旧人皇帝都如此的信任,那么自己就不用说了,只是他缺少这么一个台阶下,正好秦怀玉去一趟建安,又有传言说王家二郎的师父真的现身了,还托大德悟能给王二郎带了一句话。
于是,台阶就找到了,秦府里传出小道消息,说是辅国建安县伯的师父送来了几服药,如今秦大将军的旧伤已去,身子骨也日渐见好了,事实上,秦怀玉从六诏寻回三七之后,秦家每年都会派人去寻,每个月都按了王况说的,用三七磨粉冲泡一次的童子鸡汤给他喝,又有太医署的医工时时的施以灸术,旧伤已经好得七七八八了,断根是不可能,但也不至于复发了。
对李世民来说,管他王况是用的什么办法让秦琼去了心病,反正这功劳跑不了,秦大将军,那可是几乎没有吃过败仗的常胜将军,谋略上,他可能比不过李靖,勇武上,可能比尉迟恭略逊少许,但如果二者综合起来评价,秦琼绝对是本朝第一,忠心上那也是几乎无人能比,有了秦琼的回归,大唐军威那是能增添不少,自己心里那几乎遏制不住的野望就多了一分寄托。
真实的历史上,秦琼再有个几年就要死了,王况知道他的死是因为长期装病,没动弹过而使得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又有旧伤在身,这么一个人别说在缺医少药的唐朝,就是放后世,那也是找死。如今既然能动了,那么这种情况自然也就不会再发生。
因为王况说这和军事有关,所以程知节尉迟恭李靖等人是一个不落的全到了,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让一边伺候着的小黄门先将一罐璃瓶装的罐头递下去让大家传着看,要送给各位大佬的罐头还得等两天,等到长安都传遍了的时候,林家才会让人送上门去,因此各大佬还是第一次见到罐头。
“这是香瓜?”程知节一看就认了出来,如今他的卢国公府里,也建了个璃棚,尉迟府、秦府和李府都一样有,璃棚别人建不起,对他们来说,虽然没办法建个宫里那个占地一亩那么大的,但占地几丈的还是小菜一碟,也都种了菜蔬和香瓜,是以他们一见就认了出来,这也是他们心里已经没了在冬天见到新鲜香瓜的新奇心使然。
而唐俭他们则是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听程知节这么一说,也才认了出来,奇道:“啧啧,这都二月了,这香瓜竟然没坏,瞧起来还似乎是刚摘下来不久的样子,王二郎这是如何做到的?”
尉迟恭的脾气虽然是好了许多,但还是“切”了一声,满脸鄙视的样子:“唐老儿,想不想吃啊?想吃明儿个某给你带一个来,刚摘的。”
“哦?原来竟是璃棚里种的,怪不得,怪不得。”唐俭才懒得跟尉迟恭较劲,这老黑碳最近脾气收敛了许多,已经很是难得,人么,谁能无过,知过就改还是好同志么,所以,他就故作没听出尉迟恭话里话外炫耀的他家有个璃棚的意思。
“此香瓜却非是刚摘的,你们看那外面竹筒底下刻有日期,当为去年十一月摘下来装进去的,这可有建安镇军府和别驾的火漆印,做不得假,且王二郎的信中,也有建安镇将及别驾的证言,由此可见,此罐中的香瓜,距今已有近三个月了。”李靖比他们了解这个,这些东西就是林家转交到他手中送上来的。
“近三个月不坏?”唐俭一听,眼珠子瞪的滚圆,难道说那个王二郎是星君下凡的传言是真的,这是他施了法术的?不能啊,要真的王二郎有如此本事,随便施展法术就能做到的话,那建安王家和林家还用得着开铺子经商么?随便动动嘴巴,念念咒,点石成金就是了。他是不相信所谓的什么下凡啊,神仙啊之类的说法的。
李世民又让小黄门取来一个干净的钵,当场打开了一个简易版的香瓜罐头,倒了出来,传递下去给大家看,李靖呢,则是让小黄门将李世民案桌上的一把喝莲子羹用的汤匙拿了下来,往钵里舀了一块就送到嘴里去。
“药师不可!”唐俭连忙阻止,却见李靖这才放下汤匙,程知节就马上接了过去也舀了一块送到嘴里去,一边送还一边嘀咕:“二郎这也太偏心了,这么好的东西,竟然先送到药师府上,下回见了他非好好的给他俩爆栗不可。”
尉迟恭也有样学样的舀了一块,接口道:“正是,正是,二郎这小子竟然把俺们这帮老家伙给忘了,是该教训教训一下才对。”
唐俭一听这才舒了一口气,又瞧见陛下笑眯眯的样子,心道,敢情这几个大老粗都知道,就他被瞒在鼓中?这香瓜竟然是能吃的?
想到这里他的心就活络开了,若真是如此,如果能大批量的做的话,那么,等到瓜果大丰的时节,做了储藏起来到了冬天,岂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瓜果可吃?
他这里胡思乱想的,李世民又让小黄门把其他的几样罐头全都打开倒了出来,程知节一见其中一个,眼睛大亮,上前去,也不顾是不是君前失仪了,用手抓了一个送到嘴里,“嘬”的一声,大呼:“痛快,痛快,二郎做的就是比建林酒楼做的好吃,过瘾啊,这别名亲嘴儿也是取得好。”他这是心情畅快,本来这罐头装的田螺哪里有刚烹得的好吃?味道要差了不少,而且做这么多,这田螺就不可能是王况亲自动手的,而是由富来客栈里一个擅长炒大锅菜的师傅做的,比起王况做的味道本来就差了不少,再加上这么一封装,最多也只比建安其他酒楼做出的田螺味道好那么一些些而已。
“这,这……”唐俭这会哪里还有心思去指责程知节的失礼,他的脑子一下就当机了,不光是他,平日里号称最为稳重的魏征魏老头也失去了风度,上前学了程知节的,抓起一个田螺就往嘴里送,也是那么“嘬”的一声。
诸位大佬里,除了李靖外,就是长孙无忌也是早在年前就得到长孙煜的芯报了的,所以他也是稳坐【创建和谐家园】,微微笑着,瞟了一眼皇帝,见李世民并没有任何的不悦,就知道了这东西怕是打动了陛下了,于是又添了把油:“王二郎管这只用竹筒做的叫简易罐头,菜肴瓜果可以保存至少四五个月,而且据说,现在还没摸到法门,若是成了,七八个月也是不成问题,且成本低廉,可以大量制作。”
“哐当!”魏老头刚从尉迟恭手中抢过汤匙,一听这话,手就抓不住了,汤匙掉到地上,摔成了好几瓣。李世民也不恼,扭头冲那另一个小黄门喝道:“你们怎么没点个眼力见的?还不赶快的再去取几把来?莫非要朕将你们赶去浣衣局?”
眼见得平日里和自己不大对付的魏老头如此的失态,长孙无忌心里爽啊,干脆,再添一把干柴:“还有那镂空的,内有璃瓶的,王二郎管它叫做高级罐头,说是可以保证至少一年不坏,要是以后摸到了门道,再多个半年一年的也是不成问题。”
第三百一十三章 病坊
一年保存期?还是因为没摸到法门?要是摸到法门还能再加个一年半载?唐俭的脑子彻底的当机,如果这时候有个微型机器人钻进他脑袋里,绝对可以看到那一个个的沟回一涨一涨的,毛细血管也被涨的晶莹通透,比少女那吹弹可破的肌肤还要脆弱上万分,轻轻一口气就能吹的一地碎片。
增加个一年半载的保存期限,现在对王况来说绝对是个大难题,这需要真空包装,还需要密封材料质量好,保证至少两年内不会老化,又不会水解,或者被有机媒介分解掉。这样的密封材料,别说在大唐,就是放在后世,那也是价格不菲,所以王况说是这么说,却是没有动过去做的念头,不要说工艺和设备不行,就是原材料那也是找不到的。再说了,一年的保存期已经可以了,要求那么高干什么?倒是简易罐头,如果蜂蜡质量好,竹筒都选那三年以上的老竹的话,一年的保存期并不是太大的困难。
身为民部尚书的唐俭,虽然是出身于世族大家,可也是个有奇谋的人,李世民还没被封为秦王时就已经和李世民成为忘年之交,也正是他事前提醒李世民说“隋室昏乱,天下可图”,然后李世民禀报给了李渊,他又对李渊侃侃而谈,剖析了杨氏隋朝政苛役繁、穷兵赎武、民声鼎沸、分崩离析、不可再造之大势,探索了李氏立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使得李渊确立了夺天下之心。
唐俭也是个吃货,比徐国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因为他家庭条件好,想吃什么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有那么一点点和王况相似的地方,就是好吃,不爱理政,喜欢钱,真实的历史上,他后来盐州刺史张臣合谋,违唐律私收贿赂,最后被贬为只剩了个青光禄大夫的散官在身。
但是王况来了后,他的景况好了许多,他会收受贿赂主要还是为了吃,现在的他,手中已经有了百分之三的行军饼坊的份子,每年收入不少,而建林酒楼又给了他一块铜牌,凭借这块铜牌,他在建林酒楼所有分号的花消都只收成本费,因此,既然有钱有吃,他也就不再去行那收受贿赂之事了,要说真实历史上他也是倒霉催的,收的贿赂全都是牛羊,并没什么金银财宝,只是为了口腹之欲罢了,最后被贬得只剩了个散官。
也正因为他好吃,所以对吃的东西特别上心,李世民就将他从前些年的礼部尚书升到了民部尚书,同为尚书,品级一样,但权力可差别巨大,这就好比一个县里面,农机局局长和财政局局长相比。当然了,民部尚书不管银钱,那是户部的事,但是凡和民有关的事情都归民部管,在一个以农为本的时代里,民部尚书的地位比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地位还高不少,只比吏部尚书低那么一点点而已。
唐俭好吃,当然对百姓的衣食住行很是上心,一听说简易罐头现在就可以达到差不多半年的保存期,以后或许可以达到一年的保存期,心里就翻江倒海起来了,连忙道:“陛下,大喜啊,大喜。”
“哦?喜从何来?”李世民其实见到罐头就知道肯定是大喜的,但唐老头每每都是能从其他人想不到的地方去分析问题,因此对他的意见,李世民很是重视,没准这老小子还真能找到罐头的其他用途?
“陛下,若是这罐头真能达到保存一年的期限,则每年大丰之时,可令各州各县多存灌头,每年一换,若是碰到灾年,加上储藏的行军饼及粮草,人心则可保持不乱。”
唐俭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每年让各州各县都存了足够的粮草及行军饼和罐头,那么第二年,哪怕是全天下颗粒绝收,至少也可以保证百姓都有吃的,不光是有米有面,还有菜,还有瓜果!至于说保存期到了需要更替也简单,每年不是有那么几个月的菜蔬瓜果不足么?就将头年淘换下来的投到市场上去,如此循环,则每州每县所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个仓库场地和管理费用及第一次储藏的成本而已,如果运作好了,每年各州县因为大批量的购买罐头,价格自然要比零买便宜不少,等投到市场上,则可按零买的价格卖出,这中间的差价,绝对可以支付保管罐头而产生的费用绰绰有余。
唐俭不用说得那么明白,自己挑个头就好了,皇帝不笨,肯定能循着自己的思路想到后面的细节,当臣子的,你可以在和皇帝独处的时候表现出聪明能干,但在有其他臣子在的时候,这个表现就要让给皇帝。
果然,李世民听了唐俭的话,并没考虑太久,就拍案喜道:“茂约果然不错,如按茂约所说,则头年所储罐头次年可获利差,此利差即能支持仓库所耗费还有剩余,若是储藏量大,便是当地官员的薪俸也可解决了,大善。”
“陛下,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长孙无忌早就得到罐头的消息,在家里已经被震撼过一次,所以这时候是最早清醒过来的,唐老头在说话的当间,他也已经考虑了非常的多,这时候见李世民提到地方薪俸,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辅机有何补充?”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每次在别的大臣说完一件事后站出来说这么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就必定是有所补充,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补充。
“这官员薪俸,怕是不能从这利差中支付,还得由朝廷支付。”长孙无忌也不客气,虽然他私下里也挺敬重唐老头,毕竟没有唐老头的劝柬,李唐愿意不愿意起兵还是未知的,不过这事关社稷事关皇家威严,他不能不提醒一句,也就是点到为止。
李世民一听也回过了味来,若是这地方官员的薪俸从地方出,那成什么了?还需要不需要朝廷了?那不就是变成地方官员是地方养的么?是他们自己养的么?朝廷的脸面可就要减了许多,长此以往,以后地方对朝廷的敬畏可就会逐渐的减弱下去,这可怎么得了?
“既然如此,茂约,你民部另立一司,专管这粮仓及罐头储藏之事,所得利差么,不妨搬了建安的模式,在各地设立医堂收治百姓病苦之人,就叫病坊罢,每年粮仓淘换所得之利差均用于病坊,若是还有剩余,倒也可以再仿了建安的样子,建个什么公共书馆学堂之类的。”
得,本该过几年之后才会建立的病坊制度,因为王况搞东搞西,提前了几年推了出来。
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本应该是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才设立的,先是寺庙僧尼自主收容穷困病人在庙中养病,大多靠信徒的捐赠支持,到了贞观十七年,朝廷才正式的设立官办病坊,其经济来源有二,一个是官府拨款,另一个就是悲田给养,所谓悲田,就是由朝廷指定划拨的田地,所产出全部用于维持病坊的运作。
病坊制度在后面也被宋明两代很好的延续了下去,一直到了满清这一制度才寿终正寝。
懿宗《疾愈推恩敕》云:“应州县病坊贫儿,多处赐米十石,或数少处,即七石、五石、三石。其病坊据元敕各有本利钱,委所在刺史、录事参军、县令纠勘,兼差有道行僧人专勾当,三年一替。如遇风雪之时,病者不能求丐,即取本坊利钱,市米为粥,均给饥乏。如疾病可救,即与市药理疗。其所用绢米等,且以户部属省钱物充。速具申奏,候知定数,即以藩镇所进贺疾愈物支还所司。”
这应该是最早的免费医疗制度,其意思就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病了,就可得到政府的免费救助,不光是为你看病,还能得到经济救助(不知道和谐朝那些成天嚷嚷着医改的灵道们见了这个脸红不红?哦,他们不会脸红的,他们其实早就知道唐代有病坊制度)。
事实上,推行病坊制度是李世民的必然,在他心中民众的地位是很高的,不然也不会说出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话了。
王况先是推广番薯,帮李世民解决了民众的肚子问题,接着推出新耕种法和推出利用田埂和山地的法子,使得天下大丰,让大唐提前了至少十年摆脱粮食困境,然后又是罐头,又解决了夏秋季节和丰年瓜果菜蔬浪费,补充淡季的需求问题,还能因为这个而获得利差,这就从根本上完全解决了病坊制度形成的制约条件,使得病坊制度提前变得顺理成章。真实的历史上,即便没有王况,三四年之后就会有寺庙开始收治穷困病人,然后在贞观十七年成立官办病坊,王况只不过是让这个制度提前了几年出现。
第三百一十四章 石像被盗
而且,王况其实根本也不知道唐代有病坊这个制度,和谐朝的御用笔杆子怎么可能让这种明显比和谐朝优越的制度流出笔尖?都是遮遮掩掩的,或者是干脆不提这事。王况在建州推行的学堂和病堂及公共书馆的制度,只不过是想要和后世堵气干出来的,他的本意就是想让这种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好让后人知道,并不是封建制度就比那个什么吃人不吐骨头的鸟主义差的。要是他知道有病坊制度的话,直接就将病堂取名叫病坊了,学堂取名叫学坊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王况的挑头,给了李世民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病坊提前几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名字依旧是病坊,可见,一个人想要改变历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历史的车轮何其巨大,惯性何其的大,改变历史,不是张口吃饭那么简单。历史,是一个有着自我修复能力的巨兽。
远在建安的王况并不知道这些,他现在头疼一件事,那就是南山那个洞口安放的石像突然没了,什么时候丢的也不知道,从腊月小年开始,南山的猎户们就收起了弓矛,说是封山了,要一直等到来年的秋末农闲时候才会再开始打猎。
猎户们的理由很简单,这冬末一直到夏末,都是兽鸟们产崽的时间,如果这时候打猎,容易是容易了,但是来年的所获就要少得多,祖祖辈辈传下的经验就是想要年年都有猎可打,那么就必须要封半年的山。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破的。
猎户并不是单纯的猎户,他们在户籍上登记的是猎户,可以配弓矛,但也是大唐子民,一样有永业田分的,打猎,不过是朝廷为了照顾这些远离城镇的百姓有个额外的收入来源,让他们能安心的守在偏僻之处耕种而已。
以前大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都会想着法子的另外找些副业来贴补家用,要是不让这些人打猎,他们种的粮食肯定不够吃,自然也不愿意呆在偏僻所在,而是更愿意到繁华的村镇去,哪怕是打打零工,帮人扛扛活也胜过山里许多,要是他们一跑光了,天下又不知道有多少田地要荒废了,自然就不是官府愿意看到的,所以就有了猎户和渔民的户籍设立,又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没有猎户和渔民的户籍的人家,是不允许去打猎捕鱼的(当然小溪小河里的摸鱼抓虾这种小打小闹的不再此列)。
因为封山,所以猎户们就很少上山去,加上那石洞又已经成为了建州百姓心中的禁地,那是小东家师父修行所在呢,没什么事可千万不能去打搅了他老人家修行,抱着这种心理,洞口那现在人也越来越少,要祭拜的都跑到那棵上了千年的花梨边上小庙里去了,庙里也有一个泥塑像,是慎家去杨州请了师傅仿了石洞门口塑像的模样做的,大气了许多,也贴上了金箔,上了漆,比那石像更显得端庄,仙风道骨,不对,应该是仙风佛骨的模样,小东家的师父,听说可是佛门大德呢。
巡山的人依旧是有,不过那也是一天一次,于是,就在某一个连续下了几场雨后,天晴的某一天,一个巡山的队员走到离那石洞还有百来丈的时候,就觉得隐隐不对,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在和同伴确认之后,才发觉,是少了,而且是少了以前他们常常能听到的梵唱声,大惊之下,二人也不管什么禁地不禁地,是不是会打搅了小东家师父的修行了,爬到山洞门口一看,顿时两人的心就有如他们刚刚爬山时候蹬下的一块石头,咕碌咕碌的直滚下山底,良久才“噗通”一声。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两人不敢怠慢,回到自己村里禀报给村老和乡长里正知道,自己则连夜赶到建安报信。
石像什么时候丢的,不知道,丢了多久,也不知道,谁偷的?更不知道。面对王况的问题,这两人是一问三不知,王况第二天就带着黄大赶到了洞里,还好,只是石像丢了,洞里面那些伪装得很好的田黄还在,甚至那些不顾什么禁地说法偷偷摸摸的上来祭拜的人留下的表达诚心的银钱都在。
看来,来人的目标就是石像。
谁会怎么在意石像呢?王况很是苦恼,王况知道,这人是以为石像上有自己“师父”的什么宝贝在内,把石像偷了去,就能顺着石像查到自己所谓“师父”的踪迹,然后自然就是想要从他那得到什么仙法啊道术什么的,至少目标是想学到东西。
石像丢了,王况不可能再整出一个来,要是如此,有心人就会知道石像不过是个摆设,既然是摆设,又为什么要选这么偏远的山洞?要是碰到房杜两个老头,肯定能推出这山洞里有什么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