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风雨大宋》-第5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那样最好。县里有官牧的牛羊,需个人照看。虽然辛苦,终究是个正经差事,我想让他去做。最近到处垦田,缺牛厉害,我从别处买了些牛来,正要派个可靠的人去看着。”

      卢赛赛道:“如此谢过官人。他终究是我的旧相识,有份差事做总是好的。”

      杜中宵点了点头,想了想道:“这几日要整治城外到码头那里,等到店铺选好,我再领你去看。只管放心,到时我会派人帮你。只要你安心做生意,何愁衣食?”

      卢赛赛满口答应,混不当一回事。自己从小就是在各种酒楼里厮混,那种生意岂不是最拿手的。

      曲五娘带了卢赛赛离去,杜中宵对身边的韩月娘道:“你一定要看着我给这妇人安排生计,喏,现在看到了。这妇人心性不定,将来会成什么样子,我可是说不准。”

      韩月娘道:“成什么样子是她自己缘法,我们何必操那个心!有个正经行当做,我们就对得起五娘和小青了。若是不五娘一直做事勤快,为人沉稳,小青又乖巧听话,哪个管这个卢赛赛!好了,以后的事情我就不管了,随你做去。只是我看那个晶晶性子单纯,不要跟着卢赛赛学坏了,以后还是跟小青在一起得好。一个弹琴,一个唱曲,我也解个闷。”

      让柴信把韩月娘几个送回后衙,杜中宵才回到前厅,命人把程县尉、董主簿和汪押司找来,对他们道:“昨日公吏们的钱已经缴完,我看了下,数目无缺。唉,收钱总不是好事,难得他们能够体谅我们的一分好意,没有误了期限。今日我们商量一下,到底该如何做。”

      正在这时,一个差役进来禀报,说是外面巡检寨主姚安乐求见。

      姚安乐大踏步走进官厅,见程县尉和董主簿都在,与两人见了礼,才对杜中宵道:“长官,县里面收钱,想来要做大事,如何不跟巡检寨说上一声?我听闻这消息,跟寨里两位都头商量一番,凑了一百余贯钱来。县里要做事,我们也正该出力。”

      说着,姚安乐让外面的两个士卒,抬了一大筐钱进来。

      杜中宵看了看姚安乐,又看了看那一大筐钱,愣了好一会。巡检寨与永城县是平级的机构,并不属于县里管辖。此事杜中宵原没想他们参与,没想到姚安乐自作主张,自己把钱拿来了。以这厮的性子,断然想不到这真是为县里的公吏做好事,只怕当成了向自己献媚的机会。只是钱已经送了过来,不能够不收下,不然到时真到分钱的时候,岂不凉了将士们的心?自己带着兵马监押职呢。

      咳嗽了一声,杜中宵对董主簿道:“主簿,把钱清点清楚,记下账来。到底是哪位将士,此次出了多少钱,一定要记清楚。到时要按账还钱的,千万不能错乱。”

      董主簿应诺,与程县尉对视一笑,出门点了两个吏人,上前点钱。

      此时县里面只有程县尉和董主簿两人,比较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他人都迷迷糊糊。以杜中宵前边垦田和制烟花赚钱的本事,这笔钱收上去一定不会亏了本钱,赚多少就看各人运气了。

      点过了钱,杜中宵让董主簿把账目记录清楚。记到巡检寨那里有些麻烦,姚安乐以为这是新知县上任为自己敛财,只管着收,一些人名记得不是非常清楚。好在跟着来的兵士头脑清楚,把账目记得一清二楚,董主簿依此把账记了下来。

      杜中宵对董主簿道:“巡检寨那里单做一簿,让姚寨主带回去,交钱的人一一确认数目记账。”

      说完,对程县尉和姚安乐道:“这本账,就是将来还钱的依据,万万错乱不得。你们各自在上面签名画押,拿我来签。若是有了错漏,到时我找你们麻烦!”

      众人哄然应诺,各自上前签字画押,没有任何犹豫。对于他们来说,这算不得大事,哪怕里面真有些差谬,还真能够找到他们头上?按以前的经验,断然是不会的。却没想到在杜中宵这里,以前的经验全然无用,他本就是在为这个时代探S县域治理的新路子。

      众人签名画押,杜中宵一一看过,提起笔来,把自己的名字签了上去。

      用前世的话来说,这次就是集资办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得好了,地方受益,百姓受益,在这里当官为吏的都会得到好处。若是不好,把本钱亏了,可就要搭上自己的名声。虽然这个年代,当官的难落下好名声,官场上也不会有人真正在意,杜中宵还是小心谨慎。

      自己有千年经验,如果拿着本钱做生意都闹不出个名堂,那可就丢死人了。而只要这次赚了钱,县里的所有难题就都应刃而解,出什么麻烦,都可以用钱堆过去。

      第67章 生意

      漫步出了城门,看着满天飞舞的杨花柳絮,纷纷扬扬洒落在河面上,杜中宵一时有些伤神。又到了暮春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想当初自己随着母亲到临颖县城的时候,也是这个季节,杨花飞舞似雪飞。不知不觉,已经数年过去,自己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少年,成了一县之长。

      离开城门不远是一处茶铺,董主簿和程县尉带了五个人早早等在那里,一起向杜中宵行礼。

      看了看几人,杜中宵道:“这五人,就是县里吏人差役选出来的?”

      站在后面的祝文行忙道:“回长官,小的们正是同僚们推举出来的。”

      话说完,见其余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急忙住嘴。

      杜中宵很不喜欢别人叫自己长官,因为在他前世,这个称呼跟旧社会的一些不好事情联在一起,让人心里不舒服。可从五代传下的习惯,大家对知县H县令最常用的称呼就是长官,改也改不掉。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众人道:“前些日子向县里做公的人借了些钱,说是别设一库,为县里做公当差的人发俸钱及赏赐。这是你们当差的人公有的钱,不可乱来。是故找了你们几人,监察此库,包括赚不赚钱,钱是怎么用的,五日一查账。你们这些人,三月一换,是轮差还是推选,你们自己去商量。凡是属于此库,不拘是用钱还是办事,都是县尉签署,主簿勾稽,你们覆查,我最后签押。记住了,这里面的钱是给全县做公当差的人用的,你们做得不好,他们自会找你们。”

      程县尉和董主簿对视一眼,带着众人一起拱手:“一切但凭知县吩咐!”

      杜中宵微微一笑,不再解释。等到事情一件一件办起来,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与众人在茶铺里坐下,杜中宵道:“我想来想去,此库多与民间结社经商相似,大家凑本钱,将来赚了钱也是大家用。因为此次是为的公吏差役使用,这社的名字,便就叫公社如何?”

      众人怔了一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民间凑钱经商,多是称会,闽越一带海商最多,其他地方也有,只是不多见。但“公社”这个名字,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知县说什么都是好的,一头。

      杜中宵掏出一张纸来,展开在桌子上,只见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永城公社”。

      指着这四个大字,杜中宵道:“这是我写的四个字,作为此库的牌匾。本来想设在此处的,想来想去还是城里安全。县尉、主簿,你们二人在衙门里选处地方,制块牌匾把这四字挂上去,以后那里就是县里公人们领钱用钱的地方了。平时记账查账,也都是在那里。”

      董主簿也不知道此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上前恭恭敬敬接了这四个字,小心收了起来。

      “这一个月,你们先试一试,一个月后把条例拟定出来,交给我。”说完,杜中宵站起身。“县里总不能只借公人的本钱,为表支持,你们最初的生意,便就定在这一带吧。”

      众人一起起身,随着杜中宵向前走去。

      看着两边的店铺,杜中宵问道:“让你们把这一带店铺都买下来,不知办好了没有啊?”

      董主簿道:“回知县,这一带共有各类民房五十八间,买下更花三百六十贯足。加上赔偿一些生意人家的东西,合计共费钱四百二十贯足。帐目清楚,公平买卖,绝无强买卖之事。按知县咐吩,到后天他们全部迁走,城内城外另选地方做生意。”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按他的了解,这个数目大致正常。想来也是,又不是自己的钱,程县尉和董主簿用不着动什么手脚。这一带最值钱的不是这些小生意的铺面,而是另一边的客栈货场,那才是赚大钱的地方。小生意人家,有官府帮忙找铺面,哪里不能做生意。

      大约一里多路,杜中宵带着众人走了一遍,重又回到茶铺里。

      让小二上了茶水,杜中宵道:“这一段路我估算一下,约能开店铺二三十家。我们是自家经营,店铺不必开得过多,每一种以三家为限。在我想来,这样几家店铺是最应该有的,到了码头,行人最需要到这样的店里转一转。卖酒两三家,一家专卖极便宜的,菜色也力求简单便宜,专卖给船工纤夫。再一家专卖好酒,菜色力求精致,当然收钱也多。不高不低的,也酌情开上一家。卖杂货的一家,专卖本地的各种土产,如苇席、蜂蜜、枣干、黄花菜之类。这些要专人到乡间收买,我们赚了钱,乡人也得了实惠。洗澡的地方一家,里面找人搓澡,兼且洗衣。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华清池”

      听到这里,一边站着的祝文远张大了嘴道:“我的个天,原来还有专门洗澡的地方!自己烧个汤就洗了,哪个会专门花钱”

      见众人又看着自己,说到一半祝文远急忙闭了嘴。

      杜中宵道:“不要小看了这门生意,夏天还好,到了秋冬时节,生意好着呢。似东京城里,那种大地方不只有专门洗澡的地方,还有专门卖热水的。如果再有人会修脚、按骨,生意更加会好得不得了!”

      现在的永城县里也没有澡堂,实际上杜中宵只在京城见过,其他地方根本没有这种店铺。这倒不是这时的人不爱卫生,而多在家里沐浴,至于穷得连热水都烧不起的,冬天洗澡那就免了。

      “豆腐铺子一家。这里临河,可以弄一盘小磨,专一磨制豆腐,再制成豆干、豆皮之类,可以从码头那里卖到各地。我们这附近种豆不少,那东西又没多少人吃,拿来喂马喂骡着实可惜了。药材铺也要有一家,附近多产药材,州城更是中原有名的药材产地,这生意不做可惜了。”

      亳州自古就是中原一带的药材集散地,不只是本地产得多,四面八方的药材也汇集这里,很多在这里精制再卖往各地。这个年代药材是大生意,官方不插手实在说不过去。

      说到这里,杜中宵手按桌子,道:“好了,我能想到的生意,便是这么多。粗略一算,这些生意做起来,两三年时间,足够把本钱还清,还够县里日常使用。还有什么其他生意,你们尽管想一想。”

      除了这些生意,还有几样杜中宵想好了赚钱的东西,比如要做肥皂,要发展铁器,诸如此类,就不一定专门做铺子了。前世的一些小东西,其实这个年代是可以做出来的,本钱小利润高。兼且从做肥皂开始,可以着手研究简单的化学,这条路才是真正的阳光大道。

      听杜中宵说完,程县尉道:“何不再设一间卖烟花爆竹的铺子?虽然工场被州里收了,总还是在我们县里。他们产的东西,我们可以赊来卖,码头边上还愁没有人来买?”

      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资质

      ³ÂÇÚ´Ó¬ÈüÈüÉíÉÏÅÀÆðÀ´£¬´©ÉÏ¿ã×Ó£¬ÏÂÁË´²£¬µ½´°±ßÅ¿ÔÚ´°Ì¨ÉÏ£¬¿´×ÅÍâÃæµÄãêºÓ¡£Ò¹ÒÑÉÍâÃæãêºÓÉϵãµãÓæ»ð£¬µã׺×ÅÒ¡Âäµ½ºÓÀïµÄôÔôÔÐǹ⡣·ç´ÓºÓÉÏ´µÀ´£¬´ø×ÅÍí´ºµÄůÒâ¡£

      擦了一把刚才累出来的汗,陈勤闷声道:“知县官人让你在这里管着一处酒楼,有吃有住,又有钱拿,多么好的事情!有官人照料,在这里也没有人欺负我们,岂不强似到京城里去?”

      卢赛赛啐了一口:“你也是个男人,看着精壮,脑子却全不济事!我以为那知县官人会送我一间酒楼,哪里想到只是到这里来照看,酒楼还是别人的。一月三贯五贯怎么算钱?以前碰上大方的客人,随手一扔就是金的银的,那才是钱!我看哪,我们暂且在这里落脚,不可做久待的打算。”

      ³ÂÇÚ¿´×Å´°ÍâµÄãêºÓ£¬ºÃ³¤Ê±¼ä²»Ëµ»°¡£

      卢赛赛气得猛用脚踹一下床,道:“你也是多年跑江湖的汉子,怎么一点出息没有?难不成还想在这里与老娘成亲,做一对恩爱夫妻?”

      “有什么不好?我们也许大年岁,是该成家了。再生一子一女,好好守着过日子”

      卢赛赛听了不由大笑:“憨人!许大年岁,多大年岁了?我年不过三旬,姿色未衰,不趁着这个时候捞些钱财,难道跟普通人家一样起早贪黑做生活?我自小到大,手未沾水,女红更是全然不会,可做不来那些活计。你要是想娶个贤妻良母,趁早死了心思!从此你我各不相干,我就当白被你睡这些年。”

      陈勤闷声道:“什么白睡?哪次不是你勾引我!”

      卢赛赛笑道:“看你精壮才唤你上我的床,难道世间只有你一个精壮汉子?老娘只要站在门口,信不信随手一招,就有十个八个排队在外面!哼,跟他们睡了我还要收钱呢!你凭良心说,这些年你从我的床上下来,事后我可要过你一文钱?不但不要你钱,是不是每月还有钱把与你?”

      陈勤心烦意乱,也懒得与卢赛赛算这种账。以自己的身骨,以自己的本事,到哪里赚不来钱?何至于在卢赛赛身边,让她像打发乞丐一样。姘头又不算姘头,仆人又不是仆人,自己算个什么身份?可人就是这么奇怪,自己就是舍不得卢赛赛这一身细皮白肉,哪怕知道她【创建和谐家园】成性也还是舍不得。

      ´ºÌìÒѵ½Î²Éù£¬ÏÄÌì¾ÍÒªÀ´ÁË£¬Ò¹ÀïµÄ·çûÁ˺®Ò⣬´µÔÚÉíÉϸñÍâÊæË¬¡£ãêºÓÉÏ´µÀ´µÄ·ç£¬»ìºÏ×ÅÎÝÀïµÄº¹Î¶£¬Í¸×ÅÒ»ÖÖì½ì»µÄζµÀ¡£

      陈勤使劲摇了摇头,闷声道:“知县官人知会我,明日有差事派给我,只要好好做,不难在这里立下根来。我看此处不错,知县又是个好人,还是不要东奔西走得好。夜已经深了,我下去睡觉,你一个人再好好想一想。以前的日子再是灯红酒绿,人终究还是要安顿下来,好好打算以后的日子。”

      说完,径直转身,出门到楼下去了,气得卢赛赛在床上大骂陈勤没有出息。

      第二天一早,陈勤在楼下看卢赛赛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出现在楼梯口,招呼都没打,便一声不吭地出门去了。卢赛赛看见,只是冷笑,这牲口最近还长脾气了。

      ³ÇÄÏÊÇÒ»´¦¼«´óµÄÁ«»¨³Ø£¬Ô­ÊÇÌ«×æÊ±ÃüãêºÓÑØ°¶ÍÚµÄË®¹ñ£¬ºµÊ±ÏòãêºÓ²¹Ë®£¬ÀÔʱÅÅË®¡£Ö»ÊÇÕâЩÄêãêºÓÓÙ»ý£¬ºÓ´²Ô½À´Ô½¸ß£¬Ë®¹ñ½¥½¥²»Ì«ºÃÓÃÁË¡£Ë®¹ñãêºÓÁ½°¶¸÷ÖÝÏØ¾ùÓУ¬ÓÃÀ´µ÷½ÚãêºÓˮλ£¬Ö»ÊÇÒòΪ»ÆºÓ¶àÄàɳ£¬ãêºÓÓÙ»ýÑÏÖØ£¬ÉÏÓκܶàË®¹ñÒѾ­Ê§È¥ÁË×÷Óá£

      陈勤一路到了城南,见到不远处杜中宵带了柴信几个随从站在岸边,急忙上前行礼。

      杜中宵道:“今日找你来,是有份差事交予你做。若在这里久待,总要有些钱赚才好。”

      说完,当先向莲花池那边走去。不多远,便就看见前面人山人海。

      杜中宵道:“这是这一带的集市,每月朔望两次。走,我们到牛马市去看。”

      走过一处花鸟市,经过几家卖干果的,就是一大片空地。这里是附近最大的牲畜市场,只见大群的羊围在一起吃草,另有马、牛、骡三三两两地溜达。

      杜中宵指着不远处几头大黄牛,对陈勤道:“看见那牛头上挂的红绢没有?知道做什么用吗?”

      陈勤拱手:“小的家乡并无此风俗,委实不知有何用处。”

      “这是从北边京东路传来的风俗,每到集市,便就有人牵了养的种牛来。若是看着体格健壮,格外有力气的,自有人用自己的母牛前去配种。每配一母牛,便就挂在角上一匹绢。”

      杜中宵说到这里,见陈勤吃惊地张大了口,不由笑道:“那上面挂的只是寻常布帛,并不是真地一匹绢,而且也不足尺,外面包了好看而已。一头牛不过三五贯钱,哪个肯付一贯的高价。一头种牛,日可配牡牛十余次之多,一次一贯,一日就可赚匹劣马了。”

      ³ÂÇÚÕâ²ÅµãÁ˵ãÍ·£¬Ò»´Îһƥ²¼£¬ÖÖÅ£ÄѲ»³Éåí³öÀ´µÄ»Æ½ð£¿

      今天讨论的是重大的经济和科技问题,虽然话题有些怪怪的,杜中宵还是神色从容,继续对陈勤道:“牛不过值五贯,使起来便如此值钱。最近几年西北用兵,马匹奇缺,少有二十贯以下者。若是有优良种马,与一般母马或母驴交配,那又该值多少钱?我找你来,便是欲要你管县里的放牧牛马之事,若是做得好了,当不吝重赏!”

      陈勤这才明白杜中宵为何找他来看牛马市,不过还是有些疑惑,拱手问道:“不瞒相公,小的虽然出身农家,可自小不知耕稼,更加不会放牧,不知因何让小的去做这种事?”

      杜中宵随口道:“放牧自有牧子,你只要管着即可。一是见你身体强壮,牧牛马不比别样,身子弱不禁风可是不行。再一个听说你能写会算,能够把账目理清楚。”

      陈勤点了点头,这才知道杜中宵找自己的用意。放牛的还好,牛性子温驯,身子弱一点没关系,马的性子烈,没点力气还真放牧不了。当然,真正的原因是杜中宵一见陈勤,便觉得他跟种马有一种气质上的相似,不然卢赛寒早就一脚把他踢开了。气质相似,工作也应该顺手才对。

      杜中宵做了知县才知道,这个年代州县都有自己专门的牧场,主要牧养的就是牛,永城县养着的就有一百多头。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但因为种种原因,价格不高,单独的农户饲养起来不划算,只好由官方规模饲养,农忙季节租给农户。羊一口五百文,猪一般一贯到两贯,牛只要五贯,而骑乘的马却要二十贯以上,牛的价格在肉用的牲畜中都算便宜的,谁家去养?

      第69章 什么都要基础

      永城附近的汴河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一部分,河堤俗称“隋堤”。离隋堤不远的一棵大柳树下,杜中宵指着周围对陈勤道:“西起隋堤,北到莲花池,便是本县的牧场,东边、南边各有堠界。现今这里养了一百六十余头牛,二十余匹马,还有两百余只羊。马多是母马,几匹公马做种马之用。”

      说到这里,杜中宵指着不远处的马棚道:“那里三匹种马,是我花大价钱从京城买来,专门做配种之用。原有的种马,这两日便就去了势,给县里的官吏使用。除此之外,如果公社赚了钱,也还会买些牡马回来。这三匹种马,品相优良,都是从西北贩来中原,前朝唐马的后代,极是珍贵。你到这里最重要的事情,便就是用这三匹西北种马,多繁育些良马出来。”

      陈勤挠了挠头道:“官人,小的并不会牧马,何时配种,怎么知晓?”

      杜中宵朝远处一个干瘦的老头招手:“吴阿大,你来。”

      那老者上前行礼,杜中宵道:“如何从种马取精,配种到选好的马里,你教给陈勤。”

      那老者猥琐地一笑,从怀里取出一段肠衣来,给陈勤看,口中道:“本地多产此物,集市就容易买得到。让马把精弄到此物里面,再浸到温水里”

      杜中宵一摆手:“这些事情你们以后再讲,我这里还有其他事情吩咐。”

      吴阿大急忙把肠衣收到怀里,拱了拱手,退到一边,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植物育种人工授粉,动物育种则人工授精,杜中宵前世的记忆里,对这种事情还是有印象的。别的不说,他前世农村的墙上,好长时间都刷着优生优育的标语。怎么优生优育?人他不懂,动物幸好生物课上讲过,基本的原理还是懂的,那就是精选父本母本,把优良性状遗传并稳定下来。一匹种马可以对应好多匹母马,优良品相的母马选出来,作为下一代的母本,其他的母马生出来的就优胜劣汰,可以使用。

      马是人工驯化的动物,如果不注意品种的筛选与保持,很快就会退化,适应其生存环境。宋朝从北方各地买马,马种本就杂,又没有品种的选育与保持,退化得厉害。唐朝的牧马监多在西北,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初唐时的优良军马在西北都不多见了,更不要说在内地。质量不行可以数量补,奈何宋朝马的繁育很成问题,马的数量想保持都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小时候学这课文,杜中宵形成了一个印象,只有广阔的大草原,才是牛羊,还有马儿奔驰的乐园。种地的地方养牛已是不易,更何况是马呢?直到很久之后,他看到了统计意义上的牲畜分布,才知道自己错得厉害。

      牛羊保有量最大的地方是哪里?从来都不是广阔的中亚和北亚大草原,而是印度。即使是中原,牛羊的保有量也远大于现在的契丹。就是加上党项和西域,大宋的牛羊保有量也远大于他们。每年从契丹和党项进口大量羊的原因,是因为价钱便宜,还有贸易平衡的意义。

      畜牧业,从来都是农业的一种,农业发达,饲养牲畜的能力远大于自然形成的草原。哪怕在杜中宵前世,中原地区已经把所有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几个农业大省的羊产量也高于有大草原的省区合起来的总量。农业地区只要利用田间地头,加上田里的秸秆,同样的面积比草原承载的牛羊多多了。

      大宋此时还远算不上人口稠密,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广人稀,农业地区有大量的牧地。营田务垦田的地方,就连保正都知道要留出果园、桑田和牧地,更何况那些自然形成的村落。有那些不种田的地,既是对农村劳动力比如小孩放牧,妇女织布的充分利用,也是农田的储备。

      大宋的牛很便宜,价钱低的地方一贯到三贯,中原贵的地区也不过五贯而已。养的农户少,是因为饲养成本过高,同样放牧,不如放羊划算。牛在农村只能用来耕种,对于一户农家来说,耕出来的田,是照顾不了的。小农养牛,需要多户人家合养,即是现在盛行于乡间的牛社。他们一般养很多头牛,自己用不了,可以租给别人。没牛的人家在用牛的时候,只要去租就可以了。

      州县官府养牛是同样的道理,官方更有条件大规模放牧,从而降低饲养成本。小农经济,天然是不适合养大牲畜的。民间的大牲畜多,要么是有大地主,要么就是有专业的会社。此时牛肉其实并不贵,除去官府禁宰杀和限价的因素,也与羊肉相差不多,与杜中宵前世的状况大体相同。猪肉贵,是因为此时养猪的成本大于养羊,而且由于品种原始,出肉率与羊相比也没多少优势。由于饲养成本,小农会优先选择养鸡,次之养羊,小家庭养牛也是放羊顺带的。

      这就是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基础在这里,让民间养大牲畜发展不起来。民间不养,靠官方的几个牧监,又没有相应的科学技术,品种一年一年退化,质量上不去,数量也难维持。明清时期马的数量远多于这个时代,是元朝时有海量的蒙古马进入中原,优胜劣汰筛选出了大量的地方品种。当然,那个时候的经济基础也与这个时代有区别,并不只是地理气候的原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