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说了这半天的话,杜循终于有点恢复过来,点了点头,默默到了桌前。
母亲把杜中宵叫到一边,告诉他这些日子父亲的经历。原来在开封府省试落第的时候,成绩一出来杜循便就病倒了。挨了两天,病情愈发沉重,因为身上带的钱不多,不敢多待。想着开封府离着家乡许州不远,强撑着赶路。不成想到了尉氏县,病就加重起来,在那里耗光了所有盘缠。之后身子稍微好点,便就强撑着乞讨赶路。到了许州,托人向家里带了个口信,再次病倒。
杜循本来以为几个月前就能到临颖的,没想到在许州病得过于厉害,十几天前才跟着几个穿州过府的乞丐来到县里。那几个乞丐是老于此道的,带着杜循做了“糟民”填肚子。
回头看了看父亲狼吞虎咽的样子,杜中宵心中暗暗叹气。经了这一场大难,父亲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再没有以前穿着青衫,谈着诗书,指点江山的影子了。
杜中宵心中无限感慨,读书改变命运,谁能想到是改成这个样子?突然想起,这个年代朝廷招揽的读书人,到底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还是这种吃得了苦,读得了书,甚至上得了战阵的人才?
说不清楚。太祖太宗的时候,只怕是朝着这种浪迹江湖的游士去的。着重的不是朝廷招揽人才,而是把这种浪迹过江湖的社会不稳定分子,纳入到朝廷管治当中。从太宗到真宗,再到近一二十年,科举越来越规范,才慢慢向着劝学招揽士人转变了。如果父亲早生几十年,杜循的这段经历,说不定会成为他以后的资本,将来真有出息也说不定。至于现在,还是算了吧。
人生的际遇,谁能够说得清楚呢?自己努力还不够,还得生对了时候。
吃了一气,杜循长出了一口气,把这些日子的担惊受怕一口全吐了出来。现在家里的境况,肯定比不得他进京赶考之前了。不过他一路上吃了这么苦,后面的日子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只要家还在,日子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那么多苦都吃了,一点债务又算得了什么。
拍了拍桌子,杜循道:“今天一家团聚,可惜无酒。大郎,你把那酒糟拿过来,好歹有点酒味。我从京城回来一路苦挨,今天可算是熬出了头。”
杜中宵答应一声,过去捡父亲带回来的酒糟。拿在手里,一股酒味扑面而来。“其香居”作为县里最大的酒楼,酿的酒委实不错,闻着酒糟就有一股香醇的味道。
突然心中一动,杜中宵对父亲道:“阿爹,酒糟里有酒,为何不蒸出来喝?”
母亲道:“你这孩子说什么昏话,酒糟里如何蒸得出酒来?”
“蒸得出来,当然蒸得出来!”父亲回家,一家团聚,杜中宵突然脑子也清明起来,前世的一些知识慢慢理出头绪。
酒糟,特别是黄酒的酒糟,是能蒸出来酒的,而且蒸出来的是白酒。杜中宵前世曾经在江南待过一些日子,知道那个地方有一种特别的白酒,便是从黄酒的酒糟中蒸出来,称为糟白酒,还是中国白酒中的一种香型呢。现在的酒糟是从水酒之中滤出来的,分离不彻底,酒糟中酒的含量不低。
中国白酒是蒸馏酒,工艺很特别,固体发酵,固体蒸馏,全世界独自一家。所以前世有人讨论中国白酒是从西方传来,根本是多此一举,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工艺,根本不可能从外部传进来。
¹ÌÌåÕôÁóÓм¸¸öºÃ´¦£¬Ò»¸öÊÇ¾ÆµÄÆ·ÖÊÎȶ¨£¬»¹ÓÐÒ»¸ö¾ÍÊÇÕôÁó¹¤ÒÕ¼òµ¥£¬¼òµ¥µ½Ëæ±ãÒ»¸öС×÷·»¶¼¿ÉÒÔÔÚ¼ÒÀïÖÆ°×¾Æ¡£Ò»¿Ú¹ø£¬Ò»¸öêµ£¬°×¾Æ±ã¾Í¿ÉÒÔÖÆ³öÀ´ÁË¡£
想到了就干。家里锅是现成的,蒸包子的甑恰好也有,是前几日从邻居那里借来的。
把锅刷洗干净,杜中宵添了些凉水,在上面放上篦子。想了想,在灶下添了火,先把水烧开。
一家团聚,父亲和母亲正是高兴的时候,看着杜中宵在那里忙活,都笑着摇头,也不管他。
水烧得滚开,杜中宵打开锅盖,取了父亲带回来的酒糟,摊在了篦子上,又把甑放在了锅上。旁边有竹管,杜中宵取了来,插在甑上,引到旁边,接到一个瓦罐里。这是关键的一步,蒸出来的酒要在出口处冷凝,冷凝的效果越好酒的产量越高。
左右看了看,杜中宵取了一块湿布,在冰凉的井水里浸得湿了,包在了竹管上。
固体发酵,指的是用曲酿酒出来之后是固态的,酒糟只是潮湿而已,并不是液态。固体蒸馏,指的是直接蒸这固态的酒糟,酒糟本身就是过滤器。酒被从酒糟里蒸出来,在出口处冷凝,直接就是成品的白酒。因为此时出来的,不是酒精,而是酒精和水的溶液密度最大的一种状态,称为共溶态。因为酒精溶于水的同时,水也溶于酒精,互相溶解的一种状态就是共溶态。这个时候,酒精的度数恰好是五十度到六十度之间,即中国白酒的高度酒的度数。五十多度的高度酒,是由酒精和水的物理性质自然形成的,并不是故意勾兑成那样的度数。之后的勾兑,是高档白酒为了增加风味而进行的。
这个年代,还没有白酒工艺,分什么高档低档,只要制出来了就是稀罕物。
一切都准备好,杜中宵又在灶下加了一把火,便屏气凝神,看着竹管的出口处。
杜循和妻子对视了一眼,一起摇头微笑。夫妻团聚,他们的心情正好,由着儿子胡闹。
过了约莫一盏茶的时间,从竹管出口处“嘀嗒、嘀嗒”,有水滴滴了下来。
杜中宵见了,不由拍掌大笑:“有酒了!有酒了!”
说完,也管不了那么多,上前伸出指头,接了滴出来的酒,在嘴里一抹。
߯ÁË߯×죬¶ÅÖÐÏüÑöÌìÒ»Éù³¤Ð¥£¬´ó½ÐµÀ£º¡°ºÃ£¬ºÃ£¬ÕæµÄÊǾƣ¡¶øÇÒÊÇÕæµÄ°×¾Æ£¡¡±
这几个月里杜中宵两个灵魂不断融合,浑浑噩噩,直到今天制出了糟白酒,前面的郁气终于一扫而光,实在忍不住了。几个月来,杜中宵想了不知多少办法,想要改变家里的境况,可没有一种办法是切实可行的。现在制出了糟白酒,酒糟是无用之物,终于不用再担心没有本钱了。
母亲看着杜中宵疯疯颠颠的样子,不由摇了摇头:“这孩子,阿爹返家,也是高兴得坏了。”
围着蒸酒的灶和甑,杜中宵转来转去,口中念念有词,心中转过了无数的念头。有了白酒,不但是自己家里的困境可以得到纾解,就连韩家脚店的困境也应刃而解。“其香居”不赊给他们酒?那便不从他们那里进酒了,自己用酒糟蒸酒卖。这可是真正的白酒,大宋独此一家呢。
要不了多久,竹管处滴出来的酒便就迅速减少下来。杜中宵上前看看,却只是接了小半碗。
把半碗酒小心翼翼地端起来,杜中宵捧到父亲面前,道:“阿爹尝尝看,这酒如何?”
“这样也能出来酒?”杜循不以为意,随手接了过来。
到底是儿子的一番心意,杜循轻轻喝了一小口。
这一口酒入肚,杜循直觉得一块火炭从喉咙滚了下去,直滚进肚子里去。
把碗放下,杜循不由瞪大了眼睛,看着杜中宵道:“这酒好力气!我儿,你如何制得出来这酒?还是从酒糟这无用之物中制出来!如此,岂不是鬼斧神工?”
杜中宵笑道:“阿爹,我早说过,酒糟中酒味如此浓烈,自然是有酒的,只看有没有办法从里面蒸出来而已。不过一锅一甑,这不就制出酒来了?而且还是格外有力气的好酒!”
高兴了一会,杜中宵才对父母道:“实不相瞒,昨日我到韩家脚店去送羊蹄的时候,恰好遇到城中的其香居酒楼的小员外。那小员外甚是混账,竟然调戏月娘,由此恶了他。今日,那小员外便就不许自家的其香居赊酒给韩家脚店,韩家一家人正在烦恼。如今能从酒糟中制出酒来,哪里还需要从其香居赊酒来卖。只要每日收些酒糟,制酒便了。”
杜循并不知道韩家脚店,听了问妻子道:“这韩家脚店与你们熟识?”
母亲微微笑道:“这几个月在他店里卖羊蹄,走得熟了。这家甚是好人,我们家里卤的羊蹄在他们那里卖得又好,而且钱的账目清楚,从无错漏。那家里有一个小娘子月娘,比我儿小一岁,甚好。”
杜循听了笑着微微点头。妻子特意提到那家有一个女儿,想来是心中有些想法。儿子十七岁,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合适的人家就该定下来了。杜家现在虽然穷了些,但有了这制酒的法子,不愁再重振家业。只要不再穷困,杜循这个乡贡进士的身份便就有用了,在地方上是头面人物。很多事情,朝廷都会要求乡贡进士这种人出面,而且可以给别人作保人。不要小看了这个保人,有了这一条,便就有了无穷好处。当然作保人,自己先得有像样的家产才行。
第8章 擦边球
刚蒸出来的糟白酒,只是烈而已,并没有多少香味。用这个年代的话说,就是有力气。
杜循却当宝贝一样,喝了一口,便不肯再喝。对杜中宵道:“你记住,这从酒糟中蒸酒的法子却不可外传!我们重兴家业,就指望着此法了。只是我们不是酒户,制出酒来也不能外卖。这样吧,你既然与韩家脚店相熟,便带了剩下的酒去。问问他们,这酒该如何卖法,能不能在他们店里卖。”
杜中宵正有这个心思,当下答应下来。吴克久那厮垂涎月娘姿色,断了韩家酒的供应,指望着韩家承受不住压力,把女儿送给他呢。有了这酒,正好断了他的念想。
把碗中的酒装到一个小罐里,看看了天色,杜中宵提着,向韩家脚店而去。
韩家脚店的生意就跟深秋的天气一样,冷清无比。这事情说起来邪性,昨天吴克久和曹居成来闹了一次之后,店里的人气便少了许多。
韩练没精打彩地招呼着仅有的三五个客人,韩月娘坐在柜后,满面愁容。早晨父亲到“其香居”赊不出酒来,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不只是“其香居”,另一家“姚记正店”同样不赊,想来是吴克久去打过招呼了。开脚店的,没了酒以后做什么生意?
韩练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等到了月底,只能与“其香居”彻底结算过了,转做其他生意。至于让女儿到吴家为婢为妾,那是绝计不可以的。不过做生意却没有想好,小小临颖县城,想找养家糊口的生意并不容易。他们更怕自己不熟的行业,一不小心亏了本钱。
杜中宵进得门来,对韩练行礼:“韩阿爹,店里还好吧?”
韩练叹口气:“今日却是不济,眼看快到中午了,还没有什么客人。”
杜中宵看了看店中仅有的几个客人,也不说话,拉着韩练到了角落里。把装酒的小罐捧在手里,杜中宵道:“阿爹,我这里有些有力气的酒,你尝一尝。”
韩练奇怪地看了杜中宵一眼,不知道他神神秘秘地拿什么酒来。接罐在手,把盖一天,浓郁的酒味便扑鼻而来,有些呛人。
韩练吸了一口,道:“酒味如此浓烈,这酒必然好力气!”
说完,随手从旁边桌上取了一个碗来,从罐中倒了小半碗酒。又闻了一下,韩练才喝了一口。
“噗”这小口酒却把韩练呛住了,一口全吐了出来。
看着杜中宵,韩练睁大了眼睛:“这酒好力气!贤侄,这酒哪里来的?我卖酒多年,不要说是临颖县里,就是整个许州,都没有如此烈酒!”
一边说着,韩练又喝了一口,细细品着酒味。
杜中宵小心看着韩练的表情,轻声道:“不瞒阿爹,我有制这酒的法子。对了,若是在脚店里卖这酒如何?该如何卖法?能不能赚钱?”
韩练沉吟道:“似这等烈酒,当依着大酒定价钱,还不能低了。想来二三十文一斤,定然好卖。只是贤侄,你虽有制这酒的法子,依着官法却不能酿酒,又有何用?”
杜中宵有些紧张地看着韩练,小声道:“若是不酿呢?只制酒又该如何说?”
“不酿?不酿酒又从哪里来?难道,你这酒是用其他的酒制出来的?那也无用,我们现在赊不出酒来。贤侄啊,现在是酒楼不赊酒给我们,酒好酒坏倒在其次。”
杜中宵看了看四周,凑到韩练耳边轻声道:“阿爹猜得错了,这烈酒并不是用酒制出来的,而是自酒糟中而来。其香居不说,姚家正店的酒糟每日只能扔掉,难道也不卖吗?”
“酒糟”韩练一时忘情,声音高了,忙捂住自己的嘴巴。
左右看了看,韩练一把拉住杜中宵:“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到后边来。”
韩月娘看着父亲拉着杜中宵,急匆匆地走到后面去,觉得奇怪。今天早上,父亲回来说了在糟民中发现杜盾的事情,自己也为杜中宵找到亲人高兴。只是现在,两人怎么神神秘秘的。
到了后面的房里,韩练才正色问杜中宵:“贤侄,你说从酒糟中制出酒来,到底如何一回事?”
杜中宵道:“阿爹,酒糟的酒味浓烈,其中必然是有酒的。我就是学了个法子,把酒糟中的酒制出来。酒糟中制出来的酒,便就是如此有力气。阿爹,你说这酒能不能卖?”
韩练沉吟一会,才道:“官府只是禁民户酿酒,不得私卖。若是从酒糟中制酒,我家是酒户,卖了倒不违禁。只是这事情以前曾未有过,也不知官府会如何决断。不管了,终归不是私酿,说破大天无非到时再不让卖而已。现在吴家跟姚家正店一起,不赊酒给我们,眼看要断我家生计。既然贤侄有这法子,我们便去买姚家正店的酒糟,你在家制成酒,拿到我的店里来卖。价钱如何,我们卖上些日子再定较好。此是前所未有之物,价高价低,要看喝酒的人愿不愿付钱。”
杜中宵猛一点头:“好,便是如此说了!明日一早,我与阿爹一起,去姚家正店买上两担酒糟,回来制酒。开始先按小酒的顶格定价,看卖得如何,再决定价钱。”
此时酿酒分大酒小酒。小酒是春酿秋出,大酒是冬酿夏出,价钱不同。按官府定价,小酒最便宜的五文一斤,最贵的三十文一斤,分为二十多等。大酒的价钱又要稍高一些。酒精度数高,价钱高一点也是合情合理。不过终究,酒这种东西,还是要看酒客接受不接受。
回到家里,杜中宵把与韩练商量的结果与父母说了,最后道:“依韩阿爹所说,从酒糟里制酒并无不妥,他那里也可以代卖。惟有一点,官禁私酒,此事闹起来不知县里会如何处置。”
杜循回到家里吃饱了饭,又睡了一觉,精神好了许多。听了杜中宵的话,略一沉吟,道:“此事先不去管它。若是县里查问起来,自有我去说项。不管怎么说,我是乡贡进士,州里也说得上话。”
这一说,杜中宵才想起来,父亲怎么说也是新发解的举人,州里有名号的人物,临行之前从知州到通判,这些官员都见过的。这名号换不来钱,但能换来许多其他的东西。比如,普通小民见知州等官员千难万难,杜循却不难。一个名刺递进去,知州十之【创建和谐家园】要见。
想起此节,杜中宵便放下心中的顾虑,专心考虑如何制糟白酒。
酒糟中蒸酒,需要的器具比较简单。一口大锅,一个大甑,带冷凝的接酒管,还有装酒的酒坛。说到底,就是家庭小作坊的烧锅。
锅家里有现成的,杜中宵又用这几天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大甑。
家门前的空地刚好用上。杜中宵去城外砍了些树枝,又买了几根碗口粗的木头,搭个蒸酒的棚子。
杜循的身体依然不济,坐在一边,指挥着杜中宵搭建。
°ÑêµÔÚ¹øÉÏÊÔ¹ýÁË£¬ÖØÒª°áÏÂÀ´£¬¶ÅÖÐÏüĨÁËÒ»°Ñº¹¡£
此时太阳已经慢慢滑到了西方的天边,红彤彤的,再没了刺眼的光芒。小城分外宁静,除了远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叫卖声,再没有其他声音。
杜循坐在屋檐下,微弓着背,神色专注地看着杜中宵忙碌。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在花白的头发上描了一圈金边。满是皱纹的脸上,花白的胡子显得有些凌乱,一副沧桑的样子。
杜中宵看着杜循,莫名有些伤感。
这几个月,两个灵魂的融合,让杜中宵的思绪很乱,极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那种来自千年之后灵魂的孤独,对现实生活的诸般不适应,让杜中宵无所适从。对于父亲,杜中宵既有这个世界十几年一起生活的感情,又有千年时光的隔阂,心情很复杂。早上在糟民中发现杜循,看了他的落魄样子,杜中宵只觉得悲哀。这种悲哀既是源于亲情,也来自于时代在他身上造成的悲剧。
然而仅仅一天的时间,落魄已经从父亲身上慢慢远去,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无穷信心。
或许在杜循的眼里,只要一家人团聚,一时的困境算得了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是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杜中宵拍了拍手,从棚子里走了出来。
母亲端了一碗水出来,道:“我儿累得狠了,喝口水歇一歇。”
杜中宵笑笑,接过碗来喝了一口水,转过身看自己搭的棚子。
棚子很简陋,不过四面用草席围了起来,从外面看不清里面的情形。想起要在里面蒸酒,杜中宵不由苦笑。好在现在是深秋,不然在这种密闭空间里,还不得把人蒸熟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用杜循的话说,从酒糟中蒸酒,是自家家业重兴的秘技,不能被人看了去。这技术并不复杂,便如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便一文不值。
中国白酒的独特来自于其工艺,技术上并不复杂,所用的器具也很简单。回到古代制烈性酒,最容易的其实就是中国白酒。
第9章 酒糟蒸酒
天还没有亮,雾蒙蒙的,清晨的风格外凉。
杜中宵和韩练一人挑了一副担子,走在县城的大街上。雾气打湿了头发,在脸上跟汗珠混合在一起,湿漉漉的。他们的脚步匆忙,脚步声敲碎了清晨的宁静。
“姚家正店”在城北,与“其香居”一样,是两家可以酿酒的大酒楼之一。与“其香居”是吴家的祖传产业不同,“姚家正店”开了不足十年,东家是从外地来的。
见“姚家正店”门前一个人影都没有,韩练出了一口气,对身边的杜中宵道:“还好,还好,我们来得足够早,尚没有赊酒的人家来。”
卖酒的脚店来买酒糟,难免引起别人猜疑。从酒糟中制酒,虽然瞒不住,但越少人知道越好,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到了酒楼前,韩练放下担子,对杜中宵道:“且歇一歇,等酒楼开门。我认得里面的唐主管,他每天起来的都早,稍等一等就该开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