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风雨大宋》-第3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对于里正衙前重役,官员和社会上怨言极大,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这不是因为官员们都是小地主,对小地主阶级感同身受,这时候的人没有那么深的阶级感情。而是因为这两种重役,害得破产的恰恰是遵纪守法的人家,违法乱纪的势力人家反而能扛过去。

      这一带只有马蒙一个庄子,杜中宵实际废掉了他们里正和衙前的重役,改用金书召这个有编制的公人管理,试探性的改革。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总结改革的经验。

      被几个妇人从地上拉起来,看着马蒙的身影慢慢消失在了码头方向,谭二娘又招头看天。过了好一会,突然大声道:“怎么会如此!恶人没有恶报,苍天无眼吗!官府岂会如此糊涂!姓马的贼人必然是从牢里逃出来的,我去找官人问个清楚!”

      说完,大步向杜中宵这里走来。身边的几个妇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一气冲到杜中宵所在的小土堆下,谭二娘仰着头,指着马蒙消失的方向,高声问道:“官人,那个姓马的贼人骗了我家的钱财,不知做了多少坏事,抓到牢里该审问明白了,怎么还会逃出来?”

      此事杜中宵如何回答?哪个说抓到牢里去贼人就会老实招供的?马蒙咬死了不招,县里连他犯了多少案子都不知道,审也无从审起,不放他又能怎么样?

      见杜中宵有些尴尬,金书召咳嗽一声,高声道:“二娘,马蒙的案子没有确证,牢里吃一番苦头只好放出来,总不能一直押在那里。这几日你得闲,到州里看一看你儿子陶十七。他当街杀人,罪证确凿,不日就要问斩。你放下手边的事,去送他最后一程吧。”

      听了这话,谭二娘一下怔在那里,好一会才道:“已经查清是姓马的贼人和陆虞侯合伙谋我家的钱财,害了我丈夫的性命,我儿为父报仇,怎么还要问斩!我在这里苦苦等着,就是拿了这贼,我好与儿子团聚。现在你告诉我,这贼无罪,要斩我儿子。坏人就任他逍遥,好人就要砍头,你们做的什么官!”

      说完,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地上,两眼望天,再不说一句话。

      第25章 此何人哉

      杜中宵在院子里一个人站着,看着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如梦似幻。已是深秋,地上的草早已经枯黄,月光笼罩在上面,好似下了寒霜。

      韩月娘出来,对杜中宵低声道:“大郎,夜色凉了,还是回房吧。”

      杜中宵低声道:“没事,我心里烦躁,在外面走一走。”

      韩月娘走到杜中宵身边,叹了口气,低声道:“我听人说了谭二娘的事情,那妇人着实可怜,只是除了给她些钱粮,好好过日子,又能如何?这么多年她都在马家,也不去报官,也不留证据。等到官人来了这里,要处置马蒙了,忽然又一心以为自己大仇得报了。我问过别人了,事情哪里有那么容易。马蒙为人奸滑,做事谨慎,根本没有把柄被人拿住,谭二娘怎么就认准了自己的仇能报。”

      杜中宵沉默了好一会,才道:“谭二娘弱质女子,没什么见识,讲这些道理没有用的。若是什么案子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官员只要按常规办理一下就好,这官就当得太容易了。此事最让我过意不去的不是谭二娘,她天性懦弱,受人欺负怎么做都无可指摘。我心里放不下的,是陶十七。那日他不合当街犯案,手刃仇人虽然痛快,也堵死了自己的生路。陶十七不死,我可以从容收拾马蒙,终究能给谭二娘一个交待。陶十七问斩,这一切还有多大意思?”

      韩月娘不语,有些不理解杜中宵为何会如此说。

      多了一千年见识,杜中宵总觉得自己应该比一般的官员强才是。作为治下百姓,谭二娘应该有愚蠢的权力。不管她怎么糊涂,自己都应该有能力替她伸冤,而不是推卸责任。实际按杜中宵的布置,最后一定会收拾了马蒙,但陶十七他实在无能为力了。只是儿子死了,最后的结果对谭二娘还有意义吗?

      基层治理从来是艰难的,不要以为官小地位低就好对付。县乡势力盘根错节,官方的力量相对有些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求个平衡。不要说这个年代,杜中宵前世号称对基层管控最严的,还有许多城关镇五巨头的传说。没有上面的支持,坚定的决心,那个时代动地头蛇也不容易。

      马蒙跟县里的官员关系并不密切,他交往的主要是衙门公吏,州里县里都有。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人没有势力,官员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实际阳奉阴违,甚至挟制官员才是常态。只要想想,在杜中宵前世,一个地方上有财有势的大户,跟县里市里的大量科局级官员勾结,查起来有多难就知道了。抓了人要么找不到证据,要么永远找不到证人,很多案子往往就不了了之。

      当然,官员镇慑地方还有一招,就是法外施刑。只是面对衙门公吏的勾结,这一招不好用就是了。

      想起此案,杜中宵的心情就有些沉重。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这种结果,难免有些失望。

      重重地叹了口气,杜中宵对韩月娘道:“夜色凉了,你回房歇息去吧。我的心里乱得很,到外面走一走。月明星稀,去看一看汴河的夜色。”

      韩月娘理解不了杜中宵的想法,只好由他去,嘱咐早点回来了,自己回房去了。

      杜中宵唤了柴信,带了两个随从,出了巡检寨。

      天上一轮圆月高悬,天幕上稀稀拉拉地布着几颗星,看起来深邃而悠远。杜中宵月下漫步,不知不觉到了汴河大堤上。

      已近冬天,汴河水开始变浅,河面上的船稀少起来。船上挂了灯,三三两两布在河面上。

      站在河堤上,看着此情此景,杜中宵莫名生出一种感伤。来到这个世界,中了进士做了官,一直都有个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到底做个什么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飘流,利用自己前世的知识求一个顺风顺水呢,还是站上潮头,举一面旗做一个弄潮儿。甚至呼风唤雨,改变这洪流的流向。

      大河奔流终到海,可身处洪流中,却不知哪里是大海的方向,引导潮流又谈何容易。历史将向何处去,多了一千年的见识,就能找到方向吗?在杜中宵前世,曾经有数次人类以为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点。欧美的资本主义者瓜分了世界,以为已经找到了历史的终点,把人类分为三六九等,肆无忌惮。可两次世界大战,一个红色帝国的崛起,告诉世界那只是一个新的。那个红色帝国以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可不足百年就轰然崩塌,人类历史又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上去。

      站在河的上流,你不知道是否有一条正确的河道通向大海,还是流向泥泞的沼泽。哪怕你学到了千年后的知识,满脑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自由平等,依然茫然。照着前世学来的一鳞半爪,以为自己怎么做会引导社会走向什么方向,很可能会南辕北辙。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你就能分清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的哪些要素促进生力发发展,哪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别搞笑了,认为自己搞清楚了的,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这本来就是个相辅相成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挖好了河道让你向里面引水。

      看着天空,杜中宵突然想起了前世的一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从实践中来,而不是从课本中来。实践必不可少,教条只是镜花水月,一个美丽的幻影而已。

      正在这时,一声悠扬的琴声从河面上传来,宛如天籁,一下划破了夜的寂静。

      无论前世今生,杜中宵都是个没有什么艺术细胞的人,偶尔听听歌,也分不出好坏,分不清高雅低俗。到了这个世界,连小曲都很少听,他实在感觉不出那有什么好听的。

      可那一声琴声传来,却蓦然拨动了杜中宵的心弦,好似自己与这天地溶为了一体。

      天上月明星稀,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河上的点点灯火,点缀着这宁静的夜。清扬的琴声飘扬在夜色里,好似天地谱出来的曲子,连接着天地脉搏。

      杜中宵站在夜色里,沉浸在琴声里,浑然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这个时候,从前被他当作应进士考试,死记硬背下来的经典慢慢在心里流淌,句子随着琴声跳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随着琴声,这句子自然而然自杜中宵口中诵出,抑扬顿挫,恰与琴声暗合。

      随着杜中宵语落,琴声戛然而止。微风带着汴河的水汽,迎面扑到杜中宵的脸上。

      杜中宵猛地清醒,对身边的柴信道:“到码头那里看看,是什么在这里弹琴!”

      第26章 为天地谱曲

      走下河堤,只见柴信从河边的一艘小舟上下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人,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

      到了杜中宵面前,柴信叉手唱诺:“官人,适才弹琴的,正是这船上的小鬟。”

      杜中宵看那妇人,四十岁左右年纪,保养得甚好,衣饰虽不华贵,但极是得体。她身后的小姑娘只有十岁左右,身子有些瘦削,长得极清秀,看起来有些畏缩。

      那妇人上前,行了个礼道:“夜深人静,打扰了官人,还望海涵。”

      杜中宵忙道:“夫人说哪里话!适才的琴声宛如天籁,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恕我孤陋寡闻,不通音律,不知弹的是什么曲子?”

      妇人道:“回官人,这曲子妾身也不知道名字。是以前在扬州时,一个道士所教,言是古曲,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因是好听,记了下来。今夜船泊在这里,一时兴起,便教女儿弹奏一番。”

      杜中宵吃了一惊,看着那个弱不禁风的小姑娘,道:“原来这曲子不是夫【创建和谐家园】奏的?看你女儿年纪幼小,不想竟然能弹出这样好听的曲子来!真真是想不到。”

      那妇人道:“贱妾曲五娘,原在扬州卖唱。五年之前,这女孩儿的父母双亡,我看她可怜,收为女儿养在身边,现在十一岁了,名为小青。小青于乐理极有天赋,不管什么曲子,一教就会。几个月前不合得罪了扬州城里的一个花大官人,在那里待不下去。听人说东京城是天下第一繁华所在,便雇了艘船前去觅衣食。到了这里水浅,行进不得,只好慢慢寻人拉纤。”

      杜中宵点头,他看曲五娘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原来是个卖唱的。有小青这手琴技,到哪里也少不了衣食。不过想在勾栏瓦肆讨生活并不容易,各种牛鬼蛇神,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她们一老一小两个女人家,只要有人生事,就再也待不下去。

      想了想,杜中宵道:“我是本州推官,因监督汴河水运,住在那边巡检寨里。你们在船上辛苦,诸多不便,不如到我那里住些日子。闲来弹一弹琴,我一发算钱给你们。”

      看杜中宵身边几个随从都穿着公服,曲五娘也是知道那边巡检寨的,急忙道谢:“叨扰官人。”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让柴信帮着曲五娘拿着行礼,跟船家吩咐过了,一起上岸。

      回了巡检寨,因天色已晚,杜中宵道:“夜间难寻合适住处,不如到我那里,住在客房好了。”

      曲五娘是走江湖卖唱的出身,自无话可说,一路跟着到了杜中宵的住处。

      因谭二娘白天的样子太过吓人,韩月娘知道丈夫脾气,怕他心里放不下,仍然没有入睡。听见个面动静,急忙走出房来,口中道:“大郎,你回来了么?”

      杜中宵答应,引着曲五娘和小青上前,对韩月娘道:“适才我到汴河岸边,恰巧听见她们弹琴,极是好听。因船上逼仄,让她们母女到我们这里住上些日子,闲来听些曲儿也是好的。”

      曲五娘人伶俐,忙拉了小青的手,到韩月娘面前行个礼:“打扰夫人。这是妾身女儿小青,极是弹得好琴。刚才无聊弹了一曲,不想官人听了抬爱。”

      韩月娘见小青乖巧,听说弹得一手好琴,上前拉着手道:“这样小的孩子,竟然弹得好琴,怎么这样难得!”一边说着,一边随手取下自己一枝钗子,插到小青的头上。

      曲五娘急忙拉着小青道谢。

      韩月娘道:“这值得什么!我在这里一个人住得气闷,有你们弹支曲子听,陪我说话,强似一个人无事可做。你们尽管在这里住着,要什么跟我说就好。”

      两人千恩万谢,由韩月娘的女使领着到客房里安顿下了。

      等两人离去,韩月娘对杜中宵道:“自来不曾听说大郎爱听曲子,怎么今天转了性子?”

      杜中宵笑了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河边听到这支曲子,竟然入神,一时浑然忘我。以前不管听什么曲子,自来不曾有这种感觉。因是稀奇,所以引了她们母女前来,闲时听一听。”

      韩月娘也觉得高兴:“这是好事。大郎平常公务忙了,可以听支曲子放松一下,强似一个人在那里发闷。那是她们弹得好,若是好学,我也学一学。”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不置各否,向房里走去。因出身小家小户,韩月娘自小只认了几个字,一两本启蒙书字都认不全。除了一手好女红,她练字字不成,学诗词写不出句子,学琴又能学出什么来。

      到了床上躲下,韩月娘睡去,杜中宵一个人想心事。刚才小青弹的那首曲子,好似一直在他的耳边回响,萦绕不绝。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让杜中宵觉得惊奇无比。

      刚才小青弹到最后,杜中宵自然吟诵出诗经、黍离中的几句,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读了这么久的书,现在才知道经典可以这么学。诗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只是到底怎么唱,古诗的调子早已失传,这个年代只剩下少量的唐诗有曲调流传,如玉楼春等词牌,实际就是一部分律诗的唱法。

      古人学诗,可能就是这样抑扬顿挫唱出来的,而并不是摇头晃脑地在那里高声朗读。想起前世一些节目里,展现传统文化,弄一堆小孩煞有其事地穿上古装,摇头晃脑地背书,就让人觉得尴尬。只要知道诗本来就是歌的一种,就知道古人的诗必然不是那个读法。依着刚才杜中宵的感觉,古诗有可能与宗教中的唱诗有些相似,有自己的意境和格律,是一种特殊的歌。甚至在特殊的环境,听着特殊的乐曲,会自然而然把这些经典唱出来。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的乐只怕与后世的歌曲是不同的,也与单纯的乐器演奏不同,而是跟诗书紧密相连。诗与乐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灵魂的沟通。

      这个年代,乐依然与礼有密切关系,甚至与度量衡结合在一起。比如钟是乐器,也是量器。

      有了这一种特殊的感受,杜中宵的思想豁然开朗。他一直有一种困扰,自己前世的知识,怎么跟这个时代结合起来。前世的知识如油,而这个时代现实的文化环境如水,水和油不能交融,让杜中宵思想非常迷茫。而有了诗和乐的结合,则一切都水【创建和谐家园】融,很多思想交叉融合到一起了。

      如果前世学说的眼里社会为黑色和白色,非黑即白,要么是灰色,那么古今结合之后就是彩色。便如许多乐器交织在一起,谱成一首动人的曲子。政治就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为天地谱曲。

      第27章 一命换一命

      亳州州衙,赵抃正在房内洗漱,一个随从急急跑来,禀报道:“官人,大事不好,衙门外死了一个妇人!现在门口那里围了许多人,官人速去!”

      赵抃吃了一惊,草草收拾一番,跟着随从出了州衙。就见到揭榜的白壁那里,围了一大圈人。分开人群进去,就见到一个妇人吊死在白壁上,旁边放了一块白纸。

      见到赵抃过来,守在这里的吏人出了口气,急忙上来唱诺:“官人,小的清早出来看,就见到这妇人吊死在这里。因不明原由,不敢乱动,带人守在这里。”

      赵抃指着地上的白纸道:“拿来我看。”

      吏人取了白纸过来,双手奉给赵抃。这纸其实他们已经看过,重新放回那里而已。

      展开白纸,只见上面扭扭捏捏,写了几句话。大意是这妇人是州里死囚陶十七的母亲谭二娘,数年之前因为贩药材,被永城牙人马蒙所骗,亏了本钱还欠了他的货款。丈夫回家筹款,将要筹齐的时候,同来的陆虞侯杀了丈夫,携款而逃。数年之后陶十七当街手刃仇人,却被判了斩刑,感上天不公云云。

      最后,是一行大字。这妇人没有办法,吊死衙门前,一命换一命,求州里放了陶十七。

      赵抃看完,倒吸了一口凉气,拿了状子,对身边的吏人道:“你速去谯县县衙,让他们派人查清这妇人何时入城,进城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查完之后,立即来报。还有,知会仵作,来收了尸身。”

      吏人应诺,转身去了。

      赵抃仔细看了白纸写就的状子,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不像个读书人的笔迹,心中迷惑。他最怕面前的这个妇人不是【创建和谐家园】,而是被人杀了做成这个样子,又是一桩疑案。自陶十七当街杀人,牵扯出许多陈年旧案,却都查无实据,让州里的官员极是头大。再加上一桩,就实在难办了。

      等了一会,司理参军和仵作到来,赵抃吩咐几句,拿了状子进了州衙,向知州韩亿禀报。

      韩亿已经年迈,这些日子正在上表请求致仕,政务基本不理,还是要由赵抃处置。

      知会过了知州和通判,赵抃回到使院,把状子放在一边,重新调出陶十七的案卷,仔细查看。案子已经过去多年,各方的证词错漏不少,很多地方对不起来。比如陶十七说是父亲故去之后,母亲才离家改嫁。但从谭二娘那里得知,是她先到了永城县马蒙家里,那时丈夫健在,后来只听说丈夫不见了。后来再问的时候,陶十七原来好些日子不见父母,是听人说起事情的经过。最后被接到家里,见到陆虞侯,接着就是父亲毙命,那时谭二娘并不在家。

      这种错漏的地方着实不少,年深日久,周围的邻居记忆不清,很多事情都已说不明白。正是因为如此,这案子才成了疑案,最后只按陶十七当街杀人,一斩了之。

      把案卷放下,赵抃重新梳理一遍。如果假设谭二娘说的是真的,马蒙和陆虞侯勾结谋财害命,则很多事情就讲得通了。陶十七的父亲回家筹钱,为防意外,把儿子送到别处,直到钱筹得差不多了,才把儿子接回来。只是不知陆虞侯最后怎么改了主意,害了他的性命。陶十七当时年纪幼小,周围的人对他说的话有真有假,未必是要害他。这个时候再问,当然没人承认那时说了假话。

      正在赵抃整理卷宗的时候,谯县钟县尉前来拜见。行礼毕,道:“下官查访清楚,衙门自尽的妇人是谭二娘,前些日子当街杀人的陶十七的生母。她昨日进城,找了几个写信的先生,各写了几句话,大致就是状词的句子。只是这妇人仔细,每处都是写几个字,连贯不起来,最后她照着描成状词。昨夜她并没有入客栈,不知在那里候到半夜,一条索子吊死在州衙门口。”

      赵抃放下案卷,问道:“既如此说,就是母亲心痛儿子,别无隐情?”

      钟县尉道:“依下官查探,当别无隐情。”

      赵抃闭目不语,过了一会,唤过一个随从来道:“你去请诸曹官到使院来,我们有事相商。”

      随从去了,赵抃又把旁边案上新任的掌书记唤过来,安排坐了。

      把事情说了一遍,赵抃道:“项书记,依你看来,此案该如何处置?妇人自缢当无可疑,我们可以着人收殓,此事便此做结。要么重议陶十七一案?”

      项书记沉吟一会,拱手道:“都有道理,一切听凭签判吩咐。”

      节度掌书记的本职是与推官共掌节度使印,一起签署军事文书。此时推官杜书签署、用印,原则上不预民事。赵抃让他一起商议刑狱案件,只要不离谱,项书记都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参与,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尊重而已。

      过不多时,录事参军带着司户参军和司理参军一起到来,叙礼毕,分别落座。亳州并不大,各参军不备置,没有司法参军,其职掌一般由司户参军【创建和谐家园】。

      赵抃把早上发生的事情说了,又把状词让众人传阅一遍,道:“谭二娘觉得州衙处置不公,在门前自缢身亡。然而陶十七当街杀人,罪证确凿,罪无可恕,判斩刑于法于理都无话可说。依此我们大可把谭二娘收殓埋葬,揭过此事。只是如此做,难免州民说官【创建和谐家园】大户,小民难活,害朝廷名声。若只是由于谭二娘自缢,便就放了陶十七,于法无据。是以进退两难,请各位来各抒己见。”

      胡录事拱手:“签判说的是。陶十七一案,因他是为报父报,加之只有十五岁,年纪幼小,判他极刑,本来州里就多有闲言。再加上母亲身亡,执意问斩有些不好。不如,我们把斩陶十七推后,把此案上报朝廷,由朝廷定夺。再行文永城杜推官,让他查一查那个牙人马蒙。此案处处牵扯到这个牙人身上,若是他出来认罪,由未必没有转圜余地。”

      司理参军和司户参军一起拱手:“录事说得是。”

      使院是签判赵抃主事,州院则是录事参军主事,案子没有什么疑难的地方,其他人都无异议。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6: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