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风雨大宋》-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杜中宵叹了口气道:“牢子自然要重责,但这贼白日越狱,还肆无忌惮地在县城里拥妓饮酒,实是无法无天之徒,更该重责。程县尉,他能从牢里翻出来,看来是个不好关的。为防以后再逃,不如重重打上一顿,再上了脚镣,岂不稳妥。”

      顾知县连连点头:“最好把腿打断,一了百了!”

      程县尉听了吓一跳,忙道:“知县,法外施刑可万万使不得!”

      顾知县气呼呼的,也不说话,看来不打断马蒙的腿有些不甘心。他是京官,按官阶来说比杜中宵还要高一些,杜中宵也一直对他很客气,没想到今天出了这么个丑。

      杜中宵只是冷眼旁观,并不说话。什么从牢房里翻墙出来,杜中宵一万个不信,他可以肯定马蒙是被牢房的公吏偷偷放出来的。但这种事情,只要马蒙自己揽下来,便就再无证据,你有什么办法?刚才孟都头说的不要连累别人就是这意思。他们这些人,也有自己的行事原则。

      州县的牢狱,用杜中宵前世的说法,就是公安局的看守所,并不是服刑的地方。这种地方本身看管并不严密,甚至直接租赁民房的也所在多有。犯人逃出来吃吃喝喝,又不逃走,怎么惩罚都无明文。

      可怜顾知县却看不透这些花头,只是在那里生气,不住吩咐程县尉重惩牢子和马蒙。

      不大一会,马蒙从酒楼上下来,孟都头带了弓手拿住,押到杜中宵和顾知县面前。

      看着杜中宵,马蒙昂然笑道:“是小的眼拙,没看见官人在这里,要吃这一次苦头。”

      杜中宵不动声色,对孟都头道:“酒楼上与囚犯一起饮酒的女子,也一起拿了。这厮专门从牢里出来,与这女子见面,谁知道是为什么事情!此人是天生的贼骨头,不得不小心谨慎。拿了那女子,详细问她到底与这贼说了些什么,因何聚会。”

      孟都头叉手应诺,转身去了。

      马蒙心中暗叫不好,烟花女子哪受得了讯问,必然把自己的话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本来小罪,因为编排杜中宵,就不知道结果如何了。官官相卫,顾知县本来就已经气炸了肚皮,再听到这些,不活活把马蒙打死,也要剥一层皮下来。

      想到这里,马蒙不由打了个冷战,高声道:“那不过是个唱曲的姐儿,我一个饮酒气闷,寻他来唱曲开心。官人,小的犯罪,何必连累别人。四处问一问,谁不知道苗四姐在这一带唱曲!”

      杜中宵冷冷地道:“你们这些贼人行事,岂可以常理揣测。你也不过是个牙人,却家财无数,豢养了多少游手闲汉。抓进牢里,还能够翻墙出来,公然拥妓饮酒。那女子焉知不是什么厉害人物?”

      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杜中宵爱惜自己的名声,一向规规矩矩办事,不想法外用刑。不然,自己一时爽了,从此给政敌留下了把柄,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人拿出来说事。所以对付马蒙,杜中宵一直都是按照律法和常例办事,哪怕一时气闷,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他也在所不惜。但杜中宵也不是书呆子,知道对付这种小人,旁门左道的办法更加有效。他不动手,自有别人动手。

      与韩月娘在茶铺里坐了这么长时间,杜中宵早就看出来马蒙认出自己了。看出自己,还大摇大摆在那里喝酒,随便想想就知道这厮定然不会说什么好话。这话自己不想听,可要他们说给顾知县听。

      马蒙不知杜中宵是真地认为苗四娘是什么盗贼同伙,还是借题发挥,但知道她一旦把自己编排杜中宵的话说出来,定然是大祸。自己违法犯罪都没有什么证据,最多受些皮肉之苦,反正县城公吏中有自己人,并不会出什么大事。但一旦惹怒了这些官员,使出法外施刑的手段来,可就不好说了。

      孟都头带人押了唱曲的苗四娘,从酒楼出来,到了杜中宵面前,拱手复命。

      杜中宵对顾知县道:“知县,犯人是从本县的牢房里出来,自该县里审问。此贼奸猾无比,务必穷究。正是因为有这种奸滑小人,地方才不得安宁。”

      顾知县慨然道:“从事安心,此案我必亲自审理,断不会放过他!对了,从事恰逢其会,不如到县衙里坐一坐,我们一起审理出何?”

      杜中宵摇了摇头:“我带了家眷在此,就不到县衙去了,知县劳心。”

      说完,招呼了柴信和几个随从,与韩月娘一起离去。既然已经抓住了马蒙的把柄,自己又何必参与进去。顾知县这种迂腐一些的人,真动起怒来,才适合收拾这种人。

      第22章 实验

      回到放物资的地方,杜中宵使劲跺了跺脚,看着白花花的芦苇荡,对身边的金书召道:“这一带芦苇太多,着实恼人。若是没有这些芦苇,开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涣河和汴河之间,特别是由于汴河河床较高,有许多水洼,长满了芦苇。这个年代,没有大型的机械,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发这种地形分外困难。

      金书召道:“官人要挖大沟排水,不如向西一些,选靠近涣河的地方。从这里挖过去,距离过于远了些,需要大量人力。可现在应募来垦的人数不多,只怕难以做到。”

      杜中宵道:“现在时候还早,汴河上船只众多,那拉纤的人家闲不下来。再等一个月,等汴河上没有向京师去的船,自然就会有人。我们只要备好粮米,不愁人手不足,现在最要紧的是做好准备。”

      说完,吩咐身边的随从收好绳尺,暂时先歇一歇。这个年代测量土地,多还是靠算步数,相当不精确。精确测量的办法当然有,唐朝就已经测过子午线长度了,不过代价高昂。杜中宵命人找了长绳,制成绳尺,用于这一带的工程测量。

      到不远处的铁匠铺子边坐下,杜中宵对金书召道:“孔目,这两日再找几个伶俐些的少年人,到这里来做学徒。要垦田,少不了农具,最好自己打造。买来的一是不中用,平时修补也不方便。”

      金书召答应,把杜中宵说的一一记了下来。

      几人喝了一会茶,杜中宵吩咐取出事先画好的布置图,指着与金书召商量怎么安排人员。

      一边的柴信看着突然道:“咦,新建的几个垦田庄子,恰好把马蒙的庄子围了起来。如此一来,从他庄上运东西倒是方便。”

      杜中宵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这本来就是既定的策略,这一带只有马蒙一处庄子,庄里的人又不靠种地为生,当然要利用这种便利。而且马蒙很多不法的事情,都靠着那处庄子掩护。让垦田的新庄子把马蒙的庄子围住,相当于给狗拴上链子,本就是杜中宵早就想做的事情。

      所谓台田、条田,是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地方,每隔一段距离挖大沟,各沟相连,最终把水排到河里去。如此每块整治好的田地,要么像个高台,要么是呈长条。挖出来的大沟不只是排雨水,也可以降低土地的地下水水位。如果再加上灌溉洗碱,盐碱地可以慢慢恢复成良田。

      在这一带开垦农田,最大的工程量就是挖沟,是最需要人力的工作。

      看一个中年汉子在铁匠炉边试着新制出来的铁锨,杜中宵道:“以前做过农活么?”

      见官人问自己,史强急忙入下铁锨,上前行礼:“回官人,小的自小劳作,什么样的活都干过。虽然不曾种地,但浚河挖沙这些活计,往年都要做的。”

      杜中宵道:“好,你只要好好做,把这里的土地整治好了,便就安下家来。种地虽苦,却强似在河上拉纤,就连船工也比不过。河上讨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着实不易。”

      史强连连点头:“官人说的不错,我们河上人家最是辛苦。若不是没有办法,谁会守着一条船过日子?一个不好,损失了货物,还要赔偿,那就更不要提了。”

      因为认得几个字,史强被任命为一个小头目,不只是有吃有住,每月还领几贯钱,比以前在船上的日子好得多了,这些日子干劲十足。

      聊了几句,杜中宵到一边坐交椅上,看着不远处汴河上的白帆想心事。

      在这一带垦田,建新村子当然不是杜中宵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目的的。除了对付马蒙这种祸害以安定地方之外,还有进行社会实验的用意。自己考了进士当了官,不可避免地踏进了政治旋涡。多了一千年的见识,当然不能只是为了当大官赚大钱那么低俗,而应该建些功业。

      这个年代,政治和经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和农村,杜中宵要从建立新的村子开始,慢慢摸索适应时代的治理方式。宋朝原来不抑兼并、对基层基本放任不管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凡是有识之士,几乎都在考虑农村改革的问题。一派以李觏等人为主,主张恢复井田制,平均土地。还有一派则力主不动土地等关键问题,而是以宗族为核心立乡约等自主治理。历史的教训告诉杜中宵,这些做法都靠不住,更不要说双方还打得不可开交,深陷党争之中。

      井田制不是复辟先秦的奴隶制度,而是一种半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或者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结合。井田制的核心是均地和降低税收成本,主要目的是幻想用这种方法消灭地主阶层。历史进程已经证明,没有强大的组织,这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杜中宵也曾经想过如果自己做主,要如何改革农村经济,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完美的办法。只好一切从头开始,把自己前世见过的,学过的,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这个年代存在的,各种方法都试一试,看能不能磨合出一种合适的制度。暴烈的土改这个时代没有基础,这不是农村普遍破产的时代。其他的集体经济、【创建和谐家园】园、小自耕农等等,杜中宵都想试一试。没有哪种制度是最好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几乎每种土地制度都破产了,农业的出路就是把其他产业发展起来把人转移出去。在这个发展转移的过程中,哪几种制度最合适效率最高而已。

      在这些新建的庄子里,杜中宵还想夹杂保甲、民兵等的实验,找出乡村合适的组织形式。这是个面临迫切改革的时代,真正经历过,有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比将来思想交锋时单讲理论可靠多了。不然真有自己主持改革的一天,总不能跟反对派说,这是一千年历史的总结吧。更加不要说,历史总结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即使正确也不一定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杜中宵记得,自己前世像一些基本国策,都会随着时间发展,在几十年的时间就不得不调头。把一些政治理念当成绝对真理,结果就是引发党争,未必会有什么好处。政治是人的政治,又不是宗教一样念经,怎么可以用口号式的教条指导,一切都要本于实践才行。

      做了这几个月官,杜中宵再想一想前世学的历史,结果发现其实用处不大。除了历史大势讲得明白,一涉及到细节就一无所知,特别是对这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拿着课本,找不到现成的解决办法,一切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今天有事一更,见谅。

      第23章 物是人非

      顾知县说到做到,说要打断马蒙的腿,就真地打断他的腿。只是在牢里审查许多日子,一直找不到他当年侵吞陶家货物的人证物证,只好放了出来。

      一腐一拐地下了渡船,回到庄子,正看见一群青壮扛了面旗,提了面锣,正出庄子。马蒙在后面高声喊道:“卢大郎,你带着人哪里去?我从县里回来,速速摆个筵席!”

      卢大郎回转身,见是马蒙,急忙跑过来行礼问候,口中道:“大官人,今日我们当差,不能待在村子里,还是找别人去忙。待到晚上回来,再向大官人道贺。”

      马蒙奇道:“你们当什么差!我们这里自来规矩,只是交钱,没有差役。”

      卢大郎道:“大官人不知,最近州里在这附近垦田,我们离得最近,派了差下来。自从大官人在的时候重造了丁册,垦田那里便就日日点卯,去得晚了都有责罚。唉呀,时候不早,我们先去了。”

      说完,叉手行个礼,回去带着人出庄去了。

      “让庄里人当差,作什么怪!”马蒙嘴里嘟囔着,一拐一拐向家里走去。

      进了家门,只见冷冷清清,日常来来往往的庄客都不见,只有自己本家的人做一些杂活。

      见到庄主回来,看门的马三破忙迎上前来唱诺,扶着马蒙到了院子里。

      在交椅上坐下,马蒙问马三破:“刚进庄子,我见卢大带了不少青壮出庄,说是应什么差役。回了自己家里,也不似往常那样热闹。我且问你,这是怎么回事?”

      马三破摇了摇头:“大官人快不要说,你不在的这些日子,我们被欺负得惨了。住在巡检寨的那个推官,说是要在周围垦田,所有丁壮都造册,轮番出去做活。哪个不到,便有巡检兵士前来抓人。说是周围垦田是造福百姓的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任谁都不得偷奸耍滑,任意阻拦。青壮出去应差,似我们这些不出差的人家,便要交钱粮,一分都少不得。”

      马蒙听了大怒:“这什么鬼话!我家里多少年都当着里正,最是重役,怎么说是不当差!”

      马三破道:“新官的新规矩,官人里正的役被除了,现在一应事物都是管垦田的金孔目在管。村里的丁壮则编入巡检寨名下,只有一个乡书手还由石二腐子当着,每月有几石米领。”

      马蒙的腿被顾知县打断,已经成了腐子,最怕别人在他面前提起这个字,听见石二腐子当差,不由恨得牙痒痒。他在庄子里便如土皇帝一般,作威作福惯了,此次回来听见什么都变了,不由气得直发抖。

      杜中宵当然不会放着马蒙庄子的人力物力不用,重新造了丁壮名册,便就摊下差役来,让丁壮每日出去开沟修路。至于没有丁壮,或者不想服役的人家,则摊派钱粮,有些募役法的意思。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本就是从这样的做法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是那时候的发明创造。

      马蒙家里的人当然不会服役,加上他家里的人口又多,摊下来不少钱粮。开始还仗势不交,后来被寨主何昆带兵来扒了粮仓,便也就成了顺民了。

      如果马蒙在家里,这些事情不会如此顺利。把村里的丁壮全部组织起来,不说造反,软性对抗,官府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摊派差役逼反乡民,杜中宵也负不起那个责任。蛇无头不行,马蒙不在,一切就都简单了。只要定下了规矩,马蒙想再组织人反抗也晚了。

      听马三破说着这些日子的变化,马蒙只觉得头晕脑涨,气得两眼都鼓了出来。自己苦心经营了一二十年的巢穴,就这么被人破坏,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想了好一会,马蒙对马三破道:“那个姓杜的推官最不是好人!前些日子,我在酒楼里饮酒,不合说了些他的坏话,引得知县恼怒,打断了我的腿,至今不得痊愈。此仇不报,难消我心头之恨。万没想到他又想出这些龌龊法子,还搜刮我的庄子。任他这样下去,如何得了!他如此肆无忌惮,无非是仗着巡检寨的兵丁,乡民纵有不满,也奈何不了他们。”

      马三破道:“这一带只有我们一个庄子,再就是码头上有些人家,又不差役,巡检寨收拾起来可不就得心应手。官人总要想个办法,不然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马蒙沉吟良久,道:“这几日我找过去的几个老兄弟商量商量,让他们做些案子,给巡检寨找些事情做。不然,有巡检寨的兵丁在旁边看着,什么事也做不起来。”

      马三破连连摇头:“官人可不要这样做。现在不同往日,周围一有案子,何寨主便就差轮值的丁壮去,都是我们庄里的人。前些日子有个客商在汴河里被劫,庄里好些人吃了打。实在挨不过,他们把抢钱的人抓了起来,正跟那些好汉们闹别扭呢。”

      马蒙吃了一惊,没想到还有这种事,一时没了主意。

      杜中宵是按照前世的民兵连组织村里的青壮年,他们的职责可不只是巡家护院,而是作为基层力量维护治安的。周围一出案子,便由巡检中的小头目带着丁壮前去查案,误了期限惩罚也在他们身上。

      杜中宵也知道这样做有些不合理,但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把马蒙庄上的人分化开再说。愿意跟着士卒巡逻的免劳役,发有禄米,总有人去做。

      马蒙跟周边的各种盗贼关系非浅,庄里的人总有风声,一旦跟马家切割,这些人掌握的信息可比官府丰害多了。在马蒙被关在牢里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汴河上的盗贼都远远避开这一带。

      坐在院子里,听着马三破讲着最近一段时间的变化,马蒙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杜中宵做的事情都冠冕堂皇,明明白白的官府行动,根本不给别人反对的机会。做大工程,按照惯例官府都会征用周边的人力物力,杜中宵摊派不多,已经算是体恤民情了。

      通过清点丁壮,摊派劳役差役,把马蒙庄里的人力抽走。再让不适合服役的人交纳免役钱,让庄上的人家为垦田出钱,汴河西岸这个惟一的庄子,也被卷进了垦田的工程里。

      马蒙心思百转,想着对付官府的办法。庄上的人力被抽走,很多事情就做不成,而一旦犯案,是自己庄上的人来查,风险倍增。他刚从牢里放出来,官府看得正紧,不敢做得太过张扬。

      想了半天,马蒙叹了口气:“民不与官斗,我且在家里养伤,不信这厮能废了我的庄子。”

      杜中宵对马蒙的庄子抽丝剥茧,这才刚刚起了个头而已。

      第24章 晴天霹雳

      给面前的人碗里打满了粥,谭二娘随口道:“今日多放了几把米,粥稠一些,你多吃才是。”

      说完,抬起头来,正见到马蒙瘸着腿向码头那里走,不由脸色都变了。把粥勺向桶里一丢,谭二娘拉住身边的人道:“不是说马大官人被抓到牢里了么?怎么还在那里走,莫不是越狱!”

      那人无奈地道:“几年前的案子,又无人证,又无物证,可不只能关些日子放出来”

      “怎么没有人证?我不是人证!明明是马大官人污了我们的药材,又不给钱!”

      见谭二娘一满激动的样子,周围的人都叹了口气,不说话。谭二娘这个人证太过虚了些,马蒙几次问审他的人,如果谭二娘认定自己吞了她家的货物,怎么不早早出来首告,还在他家里住了多年。这一点谭二娘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只是认定了马蒙抢她家的货,官府也无法断案。

      偏偏谭二娘是这么个人,没人替她做主的时候,老老实实在马蒙家里,任劳任怨。事情一出现了转机,便就认为苍天有眼,马蒙这个恶人要受到征罚了。至于她自己的态度,那是无关紧要的,她一个弱女子除了逆来顺受又有什么办法?正是认定了马蒙被抓是天意,谭二娘这些日子分外开朗,除了偶尔被叫到衙门里去问话,其余时间都在垦田工地这里帮忙。

      现在突然见到自己认为死定了的大恶人马蒙好好地从衙门里出来,谭二娘好像遭了晴天霹雳,怎么也不敢相信。见没有理睬自己,谭二娘有些崩溃,傻傻地看着马蒙,突然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了地上。

      旁边有一样在这里做活,与谭二娘熟识的妇人,忙上前拉住她,耐心劝解。

      杜中宵站在不远处的高地上,看着下面忙碌的人们,热火朝天的场面,胸中不由升起一股豪气。也难怪低级官吏会抱怨案牍劳形,靠着诗赋策论中进士做了官,有了出身高人一等,实际做起事来,还是每日处理不完的公文。对上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对下处理公文不如公吏们熟练,难免一种失落感。

      杜中宵到这一带监督漕运,不参与判官厅公事,繁杂公务少了许多。手下金书召是积年老吏,干练老成,让杜中宵省了不少心力,可以专心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这里垦田。

      正在这时,杜中宵看到下面坐在地上的谭二娘,对身边的金书召道:“孔目,那个妇人因何坐在地上?看她的样子,好似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

      金书召叹了口气:“此事正在禀报官人。州里行文,陶十七的案子朝廷已经同意,当街杀人,罪无可恕,判斩刑。这妇人或许是听到了消息,心痛儿子,才这个样子。”

      杜中宵沉默了一会,才道:“可怜,陶十七年纪还小,终究是不能法外开恩,留他一命。你找几个老成的妇人,看住谭二娘,不要寻了短见。等到她平静下来,寻个好人改嫁了,重新活过吧。”

      金书召应诺。陶十七闹得太大,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看着远处马蒙的庄子,杜中宵沉声道:“知道是马蒙这厮谋财害命,可没有真凭实据,到底处置不了他。这厮也是硬朗,在牢里关了这许多日子,硬是没咬出其他案子来,好好回到家里。唉,等这周围的田地开垦起来,有了人家,总能慢慢掘他老底。若是苍天垂怜,这厮早些露出马脚,处置了让陶十七走得心安。那孩子在我面前犯案,不处置马蒙,总觉得亏欠了他。”

      金书召点头称是。他在地方为吏多年,这种事情见得多了,倒不像杜中宵那样感慨太深。地方上公吏和势力人家勾结,积弊太深,这种案子几乎各地都有,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这个年代对地方的治理方式,赋税制度,很容易造成两个极端。所谓的上等户,如果有钱无势,一旦在应里正衙前之役时运气不好,比如里正的灾年收不上税,衙前押运官物损失,就会被官府强行用家产赔偿,败落下来。那些有钱有势的势力人家,则可以利用当差的机会,把损失转稼到其他人家的头上,趁机兼并。自西北战起,民间的负担加重,这十几年间还保持家产不败落的,没有一个好相与的。

      这跟后世的士绅不一样,官户是不应里正衙前这些重役的,而且随着官品有一定的免役员额,不是兼并的主力。反而是像马蒙这种人家,黑白两道精熟,最有机会。越是社会败落,他们的家业便越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临颖,跟县衙公人勾结的吴家也是如此。一旦杜中宵考上进士,不用官府使用手段对付他们,只是让吴家正常应重役,家业便就迅速破败。

      对于里正衙前重役,官员和社会上怨言极大,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这不是因为官员们都是小地主,对小地主阶级感同身受,这时候的人没有那么深的阶级感情。而是因为这两种重役,害得破产的恰恰是遵纪守法的人家,违法乱纪的势力人家反而能扛过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