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风是叶的涟漪》-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超英一本正经的看了看哭红了双眼的冬梅,严肃的说:“还是不一样。”

      卫国有些急了,说:“咋个不一样。”

      王超英突然笑了起来说:“就是不一样,比照片上漂亮嘛。”

      一句玩笑话把三个人都逗笑了。

      王超英是个很活到,爱开玩笑的人,他看到冬梅的眼睛,知道两人刚吵了一架,于是问卫国道:“你咋了,新媳妇嘛还欺负,看她眼睛红的。我媳妇我说都不说,更别提骂了。”

      说着,王超英朝后面指了指,一个和冬梅一样穿着花棉袄,黑棉布鞋的农村姑娘走了过来。

      王超英忙介绍说:“这是我媳妇,这次回去刚结的婚,她叫王雪娥。还不介绍介绍你媳妇。”

      卫国这才把媳妇叫到站在自己旁边说:“这是我媳妇,就是我给你说,定了娃娃亲的那个,她叫尹冬梅。”

      王超英在知道卫国和冬梅因为没带结婚证,而住不了招待所的时候,爽朗的笑了一下说:“为这点小事,就吵吵闹闹。给,这是我们的结婚证,你拿去登记去。我们已经登记入住过了。”

      说着,王超英就把结婚证拿了出来。

      卫国半信半疑的看着王超英说:“你两的结婚证,我两用,这行吗?”

      王超英依旧谈笑风生的说:当然不行。”

      说完,他拿起自己的结婚证,麻利的把结婚证上的照片撕了下来说:“把你们的照片贴上去,这样不就行了。”

      卫国和冬梅目瞪口呆的看着王超英,半推半就的说:“这样怕不行吧,万一半夜有警察进来,以非法**罪把我们两逮捕了咋办,那样我会连工作都丢了的。”

      看着卫国担心的样子,王超英硬朗的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你们确实是结了婚的,怕什么。”说着就把撕了照片的结婚证递了过去。

      卫国和冬梅两人把结婚照贴了上去,战战兢兢的拿到登记员跟前,卫国把结婚证交给登记员之后,张大着嘴“恩啊”的说了半天竟然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这时,站在旁边的冬梅知道卫国又因为紧张而出现了口吃,忙接上话说:“师傅,不好意思,刚才没有找到结婚证,现在找到了,你给我们登记一下吧。”

      卫国听到冬梅给自己打了圆场,忙点头哈腰的看着登记员说:“哎……对,哎……对。”

      此时的冬梅虽然表面镇定,可是内心却如做贼一样的心虚,生怕登记员发现这是别人的结婚证。

      卫国也捏了一把汗。可是出乎两人意料之外的是,登记员例行公事的看了一下结婚证,就给两人登记了房间。

      那时候的招待所房间,跟现在的没法比。里面家徒四壁,不要说空调电视了,就是连个饮水机都没有。

      冬梅和卫国走进招待所的房间,里面支了两张钢丝床,每个床底下放了一个搪瓷脸盆。床头放了唯一一个家用电器暖水壶。

      那时的人已经觉得招待所非常的不错了,冬梅激动的对卫国说:“你们单位的招待所真好,多好的钢丝床,多干净的床单被褥?????”

      把行李放好后,卫国就拉着冬梅下去买了点水果,去王超英和王雪娥的房子表示感谢。

      王超英是定西人,和卫国一起毕业于石油学校。

      虽然一同毕业,可卫国是高中考的中专,而王超英是初中考的中专,所以卫国比王超英大四岁多。

      两人一起来到钻井队,一起干的技术员,可是王超英人活到,口才非常好,已经快提升队长,而口才不好,腼腆害羞的卫国仍旧干着他的技术员。

      四人坐在屋子里面拉着家常,可是男女分开,王超英和卫国聊,冬梅和王雪娥聊。

      相比两个男人,两个女人聊的更投机一点,同样来自农村,同样在家里面起早贪黑的干着农活,所以两人彼此很有共同语言。

      冬梅告诉王超英自己和卫国从见面倒结婚还不到两个月。

      而王雪娥告诉冬梅,自己和王超英从见面倒结婚还不到一个月。

      王雪娥说那天,她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挑着扁担,担着两个桶去村口唯一的水井去打水。(定西是旱区,常年严重缺水)

      而这时的王超英正坐在村口和村子里有名气的媒婆王三婆聊天。

      王超英告诉媒婆自己这次回来想找个媳妇,托媒婆给他说个媳妇。

      媒婆说你现在是商品粮了,条件档次都不一样,你对姑娘有什么条件要求呢。

      王超英坚定的看着王三婆说,姑娘要孝顺父母,吃苦耐劳,而且最主要的要是咱定西人。

      媒婆抠着脑门正思索着,这时王雪娥刚好从两人的面前走过,她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棉袄上因为破损很大,白花花的棉花都露了出来,因为干了一天活,脸上脏兮兮的,而且自己的两个脸蛋上有着两处明显的高原红。

      可是,王超英就看上了她。

      恰巧,媒婆看着王雪娥问王超英,这个姑娘你看咋样。

      王超英从上到下把王雪娥打量了一番,然后告诉媒婆说,就是这个姑娘了,你托人给我说媒去。

      就这样,缘分天注定,他们自然而然的结为了夫妻。

      第二天,单位派来了几辆大轿子车,把招待所的所有工人都拉到了克拉玛依的钻井队。

      下了车,冬梅跟所有石油工人的配偶一起,被安排在了一个特别大的活动板房里面。

      而男人们全部回到了单位的职工宿舍,铁皮房子,收拾准备,为第二天的上班养精蓄锐。

      活动板房里面,通着井队锅炉烧的暖气,非常的暖和。

      地板比地面高出三十公分,大家席地而睡,盖着单位配发的被子。

      这完全是一个大通铺,姑娘彼此之间的距离还不到十公分。

      房子里面睡了二十几个姑娘,由于好奇和兴奋,大家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里面有说甘肃话的,有说陕西话的,有说宁夏话的,有说四川话的,有说东北话的,有说湖南话的?????

      钻井队由于男多女少,比例极其不平衡,所以一般工人都在单位找不下媳妇,每当冬休,他们都各自回个子的老家,收假来的时候,不同地域的人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媳妇。

      由于单位铁皮房子不够,为了给工人夫妻们配备房子,单位决定效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自力更生,找来自己的施工队,利用仅有的几个挖掘机,建造了许多的“地窝子“,供工人夫妻们住宿。

      当冬梅听到他和卫国分到自己的房子“地窝子“的时候,高兴的嘴都合不拢,她不知道地窝子是什么东西,但是只知道那是能住人的房子。

      在她的想象中,单位给分配的房子应该体面,漂亮,于是她抱着前所未有的期待,跟着卫国一起搬着不多的行李去地窝子住。

      可是,当她真正的抵达地窝子,看到单位分配给他们的“夫妻间”的时候,完全的傻了眼,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个地窝子,就是他们的房子。

      m.。

      第十一章 住“地窝子”

      ,。

      冬梅走进地窝子,看到他们的房子其实就是地板上挖了一个深一米的坑,而且挖的四方四正,坑的周围又用砖瓦垒起来高一米左右的矮墙,而房子的顶部是由几根木头椽子搭着,而木头椽子上盖着树枝编织成的筏,筏上面糊的泥巴和草叶。

      冬梅看着房子,伤心的哭了,她觉得这哪里能叫房子,明明就是关中地区盖的“圈舍”,这里面哪里能住人,明明就是养牲口的。

      可是,冬梅不知道的是,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地区特有的居住方式,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可以抵御很强的大风和沙尘暴,并且冬暖夏凉。

      唯一的缺点就是通风比较差,而且不防雨。

      卫国安慰哭的伤心的冬梅说:“傻瓜,哭什么哭,又不是让你露宿街头,这叫“地窝子”,在新疆地区很出名的。当年的支疆知识青年来的时候,都住的是地窝子,他们不也在里面结婚生子,日子还过的红火呢。”

      冬梅边哭边说:“红火个屁,一共才两三个平米的房子,转个身子都转不开,咋红火起来?”

      冬梅的哭也是不无道理的,关中民居一般都为四合院或者三合院,房子很多,面积很大。

      住惯了“大房子”的冬梅一时半会还适应不了这么狭小的空间。

      这就如城中村改造后,突然住进楼房的村民一样,同样的习惯和适应不了。

      卫国指了指地窝子里面的摆设说:“别哭了,你一哭,我也想哭。你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这地窝子小,可是单位给咱里面支了钢丝床,你瞧这床单上还写着长庆局的字样,多展躺的。还有,你看着蜂窝煤炉子,还有炉子上这大铁锅,多气派的。再个,你在看这床头的柜子,可是单位专门配发给我们技术员的,一般普通工人,还没有呢。闲了没事了,你可以坐在凳子上,趴在桌上上看小说。”

      说完,卫国就从地窝子里面跑了出去。

      刚才还哭的伤心的冬梅,看到卫国一下子跑了,吓了一大跳,还以为卫国受不了自己哭,离家出走,她焦急的走出地窝子,在后面,使劲的喊卫国的名字,可是卫国就是不理睬她,没法,她失魂落魄的回到地窝子里面,躺在硬邦邦的钢丝床上,回想着自己的老家的大院子,和大房子。

      过了一会,卫国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怀里抱一沓子的小说,他额头冒着汗,高兴的笑着给冬梅说:“快过来,你看,琼瑶的《窗外》,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还有,还有,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你喜欢看哪个?”

      原来看到冬梅哭泣不止,无计可施的卫国想到了用小说来缓解冬梅郁闷的情绪,于是跑去问队上的一个女工借了琼瑶和三毛的小说,问男工借了几本武侠小说。

      一听小说,冬梅来了兴趣,她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可是由于没有钱买小说看,自己只看过学校阅览室的《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还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因为太长了,看到半途而废。

      自己在县城上班那阵子,听说台湾省的言情小说很好看,一直想看,可是没有机会,今天卫国给自己带来了琼瑶和三毛的小说,冬梅一下子来了兴趣,没有顾得上擦眼泪,就抱着《窗外》看了起来。

      面对新的环境,冬梅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来到了这里,自己就要好好的适应才行。

      冬梅和卫国住的地窝子距离卫国工作的钻井队很近,冬梅甚至能清晰的听见钻井的轰鸣声。

      卫国去上班了,留冬梅一个人在地窝子里面。

      冬梅看小说看的两眼发酸,决定出去走走,看看自己向往的钻井队生活。

      出了门,走了不到十分钟,就走到了井场。

      可是,与冬梅想象不一样的是,那井架并没有高到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而最多只有三十多米,而且上面满是油垢,黑的发亮。

      而卫国嘴里防风坚固的铁皮房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漂亮,而是锈迹斑斑,非常的旧,就像一块废旧了的破烂集装箱一样。

      而在井场上工作的工人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英俊潇洒,他们穿着很脏的油工衣,头发乱糟糟的蓬在头上,手套上沾满了原油,非常的辛苦,在钻台上跑上跑下,操作着各种的机器。

      尤其是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大家都集中了过来,端着洋瓷碗,蹲在沙子地上,双手乌黑,脸上也很黑,边聊边笑的吃着饭,整张脸上唯有牙齿是洁白的。

      冬梅突然觉得他们哪里是自己想象中的工人,甚至连普通的农民都不如,更像是一群可怜的叫花子。

      这时,她才明白卫国的工作有多么的艰苦,多么的劳累,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真不容易,同时她也多了几分对卫国的尊重和理解。

      就在这时,冬梅准备回家在蜂窝煤炉子上,给自己下点面吃。

      可刚转过头去,就听后面井场上一个工人冲着她大叫说:“婆姨别走,进来吃口饭再走么。”

      这时,所有吃饭人的眼神都集中了过来,冬梅发现好多的人看自己,害羞极了,忙转头就走。

      可还没走几步,就听到后面的脚步声,转头一看,运来是卫国跑了过来。

      卫国看到自己后,不但没有邀请自己进去吃饭,反到责备她不该来井场,一是井场危险,都是铁家伙,要是有一个螺丝从井架上掉下来,打到人头上,也会打穿人的颅骨。

      二是,钻井队的光棍太多,万一有谁看上了冬梅,那可怎么办。

      面对卫国的职责,冬梅没有丝毫怨言,她很理解卫国的心情和想法,道了别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地窝子,再也没出来,乖乖的呆在里面看小说。

      由于工人夫妻所住的地窝子都很近,而且彼此互相挨着,再加上地窝子根本不隔音,还有大家都是新婚夫妻,所以每到晚上,那种声音此起彼伏,特别的尴尬。

      这天晚上,睡到半夜,冬梅突然被隔壁的声音给炒了醒来,她翻了个身子准备继续再睡,可是却发现睡在旁边的卫国不见了踪影。

      她内心突然一阵恐慌和紧张,心想卫国去了哪里,该不会出去上厕所,由于天黑,再加上地窝子紧密,而走错了地窝子,进了别人的房间。

      可是一想又不会,地窝子虽然看上去都一摸一样,可是门上里外都能锁,旁人根本进不去。

      卫国去了哪里,他该不会半夜出去上厕所,被沙漠里的狼给叼走了吧,记得刚到的时候,就有教导员叮嘱他们,在沙漠戈壁里面不要乱跑,这里面是有沙漠苍狼的。

      冬梅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担心,她焦急等待着,可是还不见卫国的出现。

      m.。

      第十二章 虚惊一场

      ,。

      等了半晌不见卫国的出现,睡意袭来,冬梅决定闭住眼睛等待,可不曾想,这眼睛一闭一睁就天亮了。

      她忙揉揉眼睛,一看,卫国竟打着呼噜,舒舒服服的睡在自己的身旁。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