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风是叶的涟漪》-第2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说找就找,冬梅下楼找到了躺在床上一筹莫展的卫国。

      冬梅坐在卫国的床边,拍拍卫国的大腿说:“一家之主,想什么呢?”

      ÎÀ¹úã°âêµÄ˵£º¡°»¹ÄÜÏëʲô£¬Ïëʲôʱºò·¢¹¤×Ê¡£¡±

      冬梅看着卫国说:“安身才能立命,我们连个遮风挡雨的家都没有,我们怎么立命。找到房子才是大事,你知道郭兰英和万青夫妇他们现在住在哪里吗?”

      卫国突然想到了什么说:“他们夫妻,领着两个孩子住在八队。”

      冬梅的心理似乎燃起了一丝希望,忙追问:“八队在什么地方。”

      卫国指了指远处的河对岸说:“八队在河的那边。”

      冬梅问:“河的那边远不远?”

      卫国说:“|河对岸不远,可是八队很远,从这过去得两个小时车程。”

      在冬梅心想远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那里必须有该有的基本设施,比如医院和学校,于是她追问:“那里有学校吗?”

      卫国摇摇头说:“没有。”

      冬梅继续问:“那有医院吗?”

      卫国说:“没有。”

      冬梅灰心丧气的说:“如果我们住过去,怎么办。”

      卫国说:“那里住了差不多两百号人呢。”

      冬梅不解的问:“那这两百多口人的孩子上学,看病怎么办?”

      卫国笑笑说:“还能咋办?来回坐车呗,大人们坐车过来上班,孩子们坐车过来上学。”

      冬梅顿了顿,反过头来一想,只要有房子,来回坐车就坐车呗,也可以啊,于是果断的说:“那咱们也搬到八队去住吧,下午就搬。”

      卫国叹了一口气说:“即使这样,八队也没有多余的房子,让咱们住啊。”

      冬梅哭丧着脸说:“基地的房子我们是没有希望了,难道八队的房子我们也没有希望了吗?”

      卫国迟疑了下说:“没有希望,我们下午也得往八队搬。”

      冬梅听了卫国的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没有希望,还搬过去干啥。”

      卫国囊中羞涩的说:“这个月,我们就剩二十块钱了,还要吃饭,如果住招待所,我们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

      冬梅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掏出来,数了数说:“不是还有三十快钱吗?”

      卫国诧异的看着冬梅说:“你借了王姐三十块钱,我给你了五十块还钱,怎么还有三十。”

      这时,冬梅才恍然大悟,她给王姐算错了账,竟然多拿了王姐十块钱。

      话毕,她一溜风的跑出了招待所,一直追到大马路上,可是王姐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冬梅自责的回到招待所,心里默默的说,自己怎能这样糊涂呢,让旁人看起来,还是自己骗了不识字的王姐十块钱,不论如何,他一定要找到王姐,还给欠王姐的那十块钱。

      可是小区这么大,上万的人口,而且自己根本不知道王姐的全名,只知道她姓王,这该怎么找。

      卫国给单位打了申请,就收拾了东西,坐着下午从基地发往八队的班车,准备去了八队,投奔朋友万青家。

      拎着大包小包,坐着发往八队的轿子车,一路上翻山越岭,最要命的是还要趟过一条河,而这河上的桥几乎与水同高,每逢雨季或者涨水,那原本不高的小桥更是藏在河水里面,这时的司机就要凭着经验,小心翼翼的过河。

      奔波了两个小时,终于抵达了八队。

      卫国拎着包,冬梅拎着两个孩子,他们如逃难的人一样,挨家挨户的打听郭兰英和万青家的住址。

      八队其实并不是什么队,只是一个坐落在山脚下,在一片稍显开阔的平地上,建设了六排,三十六间房子的小地方。

      这里没有水,两百号人的饮用水全部靠,三天一趟的水罐车送,这里没有正规的厕所,只有一个用茅草简单打起来的棚户,这里没有孩子们玩的操场,唯一让孩子们玩的地放,就是一个位于小区东北角的一个巨大的沙堆,那是老乡从河里捞出来的建筑沙子。

      找了半晌,终于在右边第二排找到了郭兰英和万青家。

      对于卫国和冬梅的到来,万青夫妇感到万分的惊讶,在那个没有电话和手机的时代,一切的到来都毕竟是突如其来的。

      万青和媳妇忙热情的欢迎卫国冬梅夫妇进屋。

      郭兰英更是兴奋不已,当年在新疆的时候她和冬梅一起怀孕,最后个自回老家生娃,最后又一起生下第二胎,又都是女孩。

      郭兰英把床单往平铺了铺,忙让卫国一家四口坐在床上,简单的拉了拉加长,就拾掇着做饭。

      那个时代,像所有工人阶级的家庭一样,郭兰英夫妇的家庭也非常的简陋,一张床,一个桌子,两个凳子,再加上锅碗瓢盆,就算是全部家当了。

      可让冬梅不解的是,万青家的灯泡是被打碎的,而且灯泡的残渣还掉落在地上没有收拾,屋子里黑乎乎的。

      冬梅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过来之前,万青和郭兰英刚为了一件小事而吵了一架,有着智力障碍,而且喜怒无常的万青一把打碎了灯泡,就在冬梅和卫国敲开门的时候,郭兰英才赶擦拭眼泪。

      这时的涛涛却异常的兴奋,因为他看到了两个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一个是万强(强强),一个是万虹(虹虹),出来的这段日子,由于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不敢和周围的孩子玩,都是自己带着妹妹玩,这下终于找到玩伴了,而且他发现强强和大人说话的时候,都用的是方言,而且说的是和自己差不多的方言。

      强强和涛涛同岁,个子稍微比涛涛高一点点,但是身体却比涛涛要强壮不少。

      涛涛看了半天强强,主动上前打招呼,用方言说,学着课本上交朋友的方式说:“你好,我叫涛涛,可以交个朋友吗?”

      出乎涛涛的意料之外,刚才还用方言和大人说话的强强,却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涛涛说:“好,我们做好朋友吧,来,拉钩上吊。”说完,强强就伸出了小拇指。

      涛涛被强强快速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切换给惊呆了,半天才伸出小拇指和强强拉钩上吊。

      两个小孩认真的把小拇指交叉在了一起,嘴里一起说着:“拉钩上吊一百年,交个朋友不许变,谁变谁是小狗。”

      旁边三岁的娜娜和红红也学着哥哥们的样子,伸出小拇指拉钩上吊。

      很快,郭兰英就把饭做好,端到了桌子上,香喷喷的一锅浇汤面,一人一碗,虽然桌子上除了面外,没有任何的小吃和炒菜,但冬梅卫国夫妇觉得已经很幸福了,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从小到大,西北人都是不吃炒菜的,因为没有菜可炒,也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由,都是一碗面,面一吃,汤一喝。

      m.。

      第三十四章 住进澡堂子

      ,。

      就这样,在一个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四个大人,四个小孩拥挤在一起,过了将近一个礼拜。

      每天,吃万青家,用万青家,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晚上放在房间里的痰盂尿盆都不够用,冬梅心里觉得太麻烦人家了,就催促着卫国想办法找房子。

      这天,卫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住在最后一排,靠右边的一户人家小朱家,处理老家的一些事情而回了老家,据说要回个一年半载,而且他家的钥匙就放在隔壁的邻居家里。

      这可乐坏了冬梅和卫国,他们终于有了寄居的地方。

      就这样,他们告别了万青家,搬到了小朱家。

      小朱家人虽然回了老家,可是家里的设施一应俱全,床铺,柜子,桌子,锅碗瓢盆,什么都有。

      这样,一家人单独住在了一起,有了一种归属感,虽然借宿在别人的家里,可是那种家的感觉还是很浓厚的。

      好日子过了还没有两天,这天夜晚,已经入睡的一家人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冬梅拉亮灯,迷迷糊糊的穿好衣服,心想这么晚了,谁会来敲门?

      ËýÈàÁËÈàÐÊâìµÄÑÛ¾¦£¬´ò¿ªÁËÃÅ¡£

      开门的一瞬间,两人四目相对,惊讶无比,异口同声的问对方道:“你是谁?”

      对方抢先说话道:“我是朱军,这是我的家,你们怎么住在这里。”

      听了这话,冬梅突然恍然大悟,尴尬的说:“我是崔卫国的老婆,我们在你家借宿几天。”

      说完,她赶忙去叫躺在床上的卫国。

      卫国急忙穿好衣服,三下五除二的从床上下来,尴尬的笑着,给朱军解释说:“小朱,我们没有房子,在你家借宿了几天,不知道你们今天回来。”

      站在朱军后面的女人说:“没事,你们住吧。”

      卫国走到床前,叫醒了正在熟睡的两个孩子,转身对朱军说:“不好意思,我们现在收拾就走,你们回家了,你们住吧。”

      说完,卫国就提起了放在地上的一个蛇皮袋子,开始收拾东西。

      看到卫国的一举一动,站在旁边的冬梅完全傻了眼,心想这个卫国是不是睡糊涂了,这么晚了,收拾东西,带着老婆孩子露宿街头吗?

      她走过去,不好意思当着朱军的面阻止卫国,只能拉拉卫国的衣角,斜着眼睛暗示他,床上还有两个睡觉的孩子。

      面对朱军的归来,虽然冬梅也很无奈,可是自己的两个孩子还在熟睡,一家有四口人,而朱军和他媳妇,只有两个人,他们去同事的房子借宿一晚上,总比自己一家四口出去借宿要容易的多。

      朱军和媳妇,走了进来,坐在了那张简陋的桌子旁边。

      冬梅赶忙提起电壶,给两人一人倒了一杯热开水,关心的问朱军夫妇,饿不饿,要不要吃碗面。

      说完话,她就拧开液化气罐,给锅里倒上开水,把仅有的那点挂面拿出来,下到了锅里。

      冬梅这样做,一是给主人家道歉,二是希望主人家能高兴点,施舍他们住最后一个晚上,哪怕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走也行,这黑灯瞎火的,她带着孩子可是去哪里住啊。

      可是,旁边的卫国却已经叫醒了孩子,拾掇着,给孩子穿衣服。

      冬梅把热腾腾的挂面端到了朱军夫妇的跟前,热情的招待他们快吃。

      朱军夫妇从老家过来,在汽车上奔波了一整天,早已饥肠辘辘,毫不客气的吃光了所有的面,还喝光了面汤。

      忙活一阵子的冬梅,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却发现卫国已经领着两个孩子,提着东西,走到了门口。

      她刚才还平静的心,一下子火冒三丈,冲着卫国大喊:“这黑灯瞎火的,你领着孩子去哪里住?”

      卫国低着头说:“小朱回来了,给人家腾房子,出去在说找住处吧。”|

      冬梅一步上前,一把抢下卫国手里的行李,扔到地上说:“咱们可以在地上睡到天亮,孩子可以吗?”

      说完,她把两个孩子拉了过来,抱他们坐在床上,冲着卫国说:“要露宿街头,你去,我跟孩子不去。”

      卫国像个作错事的小孩,站在原地不动。

      这时,吃饱喝足的朱军夫妇,看着吵架的冬梅卫国,再看看两个很小的孩子,也很难为,想想刚才那一顿热乎乎的面,于是站起来说:“催哥,没事,你们住吧,你们还有小孩,我们去前面那排,我朋友家住。”

      第二天一大早,卫国早早就起来,赶紧挨家挨户的去询问,有没有搬走的,有没有回老家的空房子,有没有暂时不住的,可是一路询问的结果,让卫国的心凉到了底,没有找到一间房子。

      回到家,冬梅看到卫国像蔫的黄瓜一样,不用问,就知道没有房子。

      她尝试着征求卫国的意见道:“能不能去找小朱,再宽限咱们住几天。说不定,在坚持几天,就有人会回老家,咱就能搬进去了。”

      卫国摇摇头说:“小朱本来就是个不好说话的人,昨天能让咱们住一晚上,已经不错了,今天就甭想了。”

      冬梅不死心,她往前挪了挪,坐到了卫国的跟前说:“不行,我去找小朱的媳妇说说,看他媳妇还挺面善的,或许能行。”

      卫国转过头,看着冬梅说:“那不是他媳妇,他媳妇和我一个单位的,我还不知道是谁。”

      冬梅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被震惊了一下,瞪大眼睛问:“那昨天晚上,那个女人是谁?”

      卫国躺了下来说:“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不该问的,别问。”

      出乎卫国的预料,小朱给卫国冬梅夫妇又宽限了两天,但第三天必须搬出去,因为他的正房老婆第三天就回来了,周围人都知道他老婆是个母老虎,认钱不认人,如果知道有人住她家,非和他大闹一场不可。

      第三天,还是没有找到房子。

      冬梅和卫国静静的坐在房子里一筹莫展,他们收拾好了自己的那点少的可怜的东西,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实在不行,就准备搬到围墙西南角的一个茅草房里。

      那个茅草屋是当地老乡在瓜地看西瓜用的房子,非常的简陋,而且四面漏风。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