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这个威胁,毕竟是久远以后的事,现在孙权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迫在眉睫的难题:江东必须尽快稳定下来,以团结一致,应付外敌。
只要孙刘联军在大江之上击败曹军,孙权声势大涨,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改造江东,丹阳郡随时可以拿回。
所以,一切有碍孙刘联军获胜的因素,必须拿掉;一切有利联军获胜的因素,必须争取,并且不惜代价。
孙权做出如此慷慨的表示,四族也很快回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孙权。有了四族的表态,各地造反势力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快消逝。
孙权全力应付完孙翊一案带来的危机,尚未喘口气,曹操大军进犯荆州,荆州不战而降的消息便传至柴桑。
“该来的,总是要来。”孙权颇有些欣慰的想着,“做了这么多事,不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淡定嘛。”
第132章 四族竟然主张降曹!
关乎江东生死存亡的大事,更关乎孙氏,尤其是孙权自己前途命运,当然要大举朝会,振奋士气。哪怕只是走个形式,也是必须的步骤。
何况,为这事,孙权忙活了好几年,几经殚精竭虑,几经妥协退让,几经委曲求全,终于拿到一个还算圆满的结果。
而且,这事属于高层机密,仅限几个股肱心腹知道。很长时间,在孙权看来,取得的成就再大,也是锦衣夜行,没几个人欣赏,更没人让自己去炫耀。现在,终于可以不用遮掩,孙权当然有尽快将之公布于众的渴望。
孙权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思,召开了麾下全体文武的大朝会,专门讨论如何应对曹操威胁的问题。
出乎孙权预料,被孙权依仗为股肱的张昭、张纮,竟然头一个站出来,主张降曹!
与荆州的交往,二张是有参与的,他们应该知道孙权对待曹操的态度。没想到,事到临头,这俩家伙竟然临阵退缩,打起了降旗。
张昭和张纮还在那里叽叽歪歪,长篇大论的说着降曹的大义和好处。但孙权坐在上面,早已是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他脸色铁青,心中恨恨的在想:老头就是不堪重用,哪怕再有才能,关键时刻,还是会给你掉链子。这是个教训,以后一定要吸取,不能重蹈覆辙。
二张主张降曹,孙权虽感愤怒和失望,还能坐得住,不过是两个腐儒罢了,大不了将他们晾在一旁。军国大事,他们帮不上半点忙。
孙权正在盘算着,下面早已有人与二张打起了对台戏。孙权手下一众武将,以老将程普为首,慷慨激昂,力主抗曹。
只是程普他们虽然人多势众,毕竟是一群大老粗,动手打仗是把好手,斗嘴就差的远了。时候不长,就被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压制的有些抬不起头,只是以谩骂咆哮回应。
孙权宛如精通厨艺的大厨,小心掌握着现场火候,待双方能量释放的差不多了,这才绽颜一笑,说道:“两边都有理,倒是让我无所适从,还是听听四族的意见吧。”
吴郡四族的顾雍、张胜、陆骏、朱治都在场,此前一直安坐,未发一言。孙权主动提出让他们发言,自是对他们寄予厚望。
顾雍从容一笑,代表四族,站出来说道:“曹操大军号称百万,取荆州兵不血刃,对十姓更是着意拉拢收买。荆襄十姓,即使抗曹意志最坚之庞、黄二姓,也已表示今后不再参与荆州事务,也不阻止族中小辈为曹操效力。
在我看来,这就是天命!既然天命属意曹操,就算我等再做多少抵抗,也是无谓,终挡不住曹操一统天下之步伐。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与其硬阻天命,与大势相抗,还不如顺天应人,主动归降,一免江东六郡百姓遭兵火蹂躏,二保我们江东世族繁荣昌盛。如此,则天下幸甚,百姓幸甚,江东幸甚。”
顾雍说完,张胜、陆骏、朱治均点头表示赞许,显然四人此前已统一意见。
这回,顾雍的话,彻底把孙权震惊在那里,张着嘴巴,一时间甚至大脑停止了思考。
孙权真是看不懂了:四族与荆州四姓长达半年多的拉锯谈判,不就是为了抗曹吗?闹出那么大动静,最后四族来了个不认账,竟主张降曹!
四族认真考虑过如此做的后果了吗?虽然此举讨好了曹操,但曹操终究是要回归北方的。曹操走了,四族如何与被他得罪透的孙氏和荆州四姓,甚至是十姓相处?就不怕被他们联手撕了?失去信义的四族,以后还怎么出现在江东士层面前?
孙权烦恼的晃了晃头,逼着自己不去考虑以后的事,眼下才是他需要全力应付的。
四族非比二张,那是江东的擎天支柱,他们的意见,足以左右一大半江东人士,代表着江东士层的看法。若他们铁了心投降,孙权即使继续力主抗曹,也凝聚不了多少江东力量。即使孙刘联合不出问题,没有四族的配合,也是难以成功。
四族加入投降派,让投降派实力大涨,局面已成一面倒趋势。
孙权看着下面一群人已经开始议论着投降后怎么怎么办,个个兴奋的手舞足蹈,一张张脸涨得通红。
孙权一阵厌恶,内心的情绪已经开始在面上显现,孙权的脸色开始变得铁青,太阳穴一阵突突的跳动,这是孙权发作前的征兆。
但现在是万万发火不得的,孙权还指着这次朝会,团结江东呢。孙翊一案虽然被强行压下,但孙权知道,人心易乱难安,江东目前安定团结的表象下,是一颗脆弱躁动的内心。
孙权呼的站起,转入屏风之后,假做入厕,借机平复自己的情绪。
孙权的情形,下面鲁肃看得分明,他是少数几个有份参与前面与荆州交涉的人之一。孙权此时心情,鲁肃心中明镜似得,正想着如何说话呢,孙权离去,给了鲁肃机会,鲁肃忙追了上去。
鲁肃还未说话,孙权看见鲁肃过来,悲愤说道:“前面情形你也看到了。都是一群小人!若不是为了大局,我真想叫一队卫兵进来,将他们全部拿下。”
鲁肃早有说辞,马上说道:“主公,子布、子纲主张投降,自有他们的道理,可暂不理会。至于四族的立场,主公不可单听他们说话,还要看他们的行动。”
孙权心中一动,忙问:“四族有何行动?”
鲁肃一一掰着手指,对孙权说道:“现在,荆州六姓和四族的兵马,已经在秣陵集中,由荆州黄霸统一指挥。粮草辎重也已筹集完毕。这可不是要降曹的举措,是十足十的在准备抗曹。
荆州方面,刘备及属下的家眷,都被妥善安置在沔阳,由黄家保护着。而刘备,也在按计划,向偃月城撤退。这至少说明,荆州六姓并没投向曹操,他们正在按之前筹划,在一步步走,一步步落实。
四族不傻,若在这个关节,他们抛弃荆州六姓,独自降曹。不说六姓恨之入骨,就是曹操,对这种反复小人,能是什么态度?最大可能就是表彰奖励一番,然后,仍留他们在江东,眼看着主公和六姓,生撕了他们。
所以,这时候,主公要沉住气,静观事态发展,不能仅凭其言语,就下判断,做决策。”
第133章 事到急处思周瑜
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议。事实上,除了接受,他也别无他策。
“子敬,会后,你找找陆逊、顾邵、张敦,听听他们的说法。”孙权到底不放心,临分别时悄声叮嘱鲁肃。
朝会就这么满心欢喜的开始,一头沮丧的结束。从头到尾,孙权未发表一句议论,虽然他憋得难受。
会后,鲁肃果然找到陆逊、顾邵和张敦。三人听说家里是降曹的立场,当时嘴巴张的,下巴都快掉下来。
他们的反应,完全在鲁肃的意料之中。他们几个的态度不重要,关键是,让他们回家,摸清家里头那几个老头,到底真实想法是什么。
三人轰然应诺,雷厉风行的各自归家,或瞪到鼻子跟前质问,或好言好语试探,或旁敲侧击迂回,可惜,得到的讯息完全一样:家里头,就是主张降曹的。
这下,鲁肃也有些心里发毛:要是四族变换立场,那江东极有可能就是第二个荆州。而孙权的下场,比那被曹操送往邺城,却被糊里糊涂刺杀在路上的刘琮,好不了多少。
鲁肃在心里不断权衡,终不相信,四族会如此不智,做出如此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为了进一步试探四族的态度,鲁肃深夜入见孙权,跟孙权商议如何对付四族。
第二天一大早,孙权就迫不及待的派人把顾雍召唤进府。现在的顾雍,已接替朱治成为吴郡太守。而吴郡为江东六姓首屈一指之富郡,大的军事动作,没有吴郡的财力支持,江东不可能持久作战。
见到顾雍,孙权很是激愤的表示:虽然四族要降曹,但他孙权,决不投降,誓要带兵抵抗曹军。为了支援前线,要顾雍从吴郡支援一百万斛军粮。
顾雍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没问题,军粮三天即可筹集完毕,装船开运。
这下反倒把孙权搞糊涂了,有些暗喜的问顾雍:“元叹改变主意,要一心抗曹了?”
顾雍摇头,仍然坚持投降。气的孙权再不愿看他一眼,挥手让其离开。
孙权叫来鲁肃,商议此事。鲁肃这下心里有了底,力保四族抗曹。
接下来,孙权又召集几次朝会,议论曹军进犯之事。二张、四族一如即让的主张降曹。孙权麾下众将,讲道理讲不过,干脆连四族也骂上了,什么卖主求荣、背信弃义、【创建和谐家园】小人,什么祖宗八辈蒙羞,生儿子没等等,越骂越离谱。
这些话,正是孙权要甩给四族的。孙权坐在那里,听得着实解气。但四族坐在那里,随你怎么骂,就是一副低眉顺眼的逆来顺受样子,但一说到正事,还是死硬:降曹!
为了这事,孙权这些日子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好你个四族,我孙氏多少好女,全嫁给你们的子弟;江东六郡最富一郡给了你们,兵马最强一郡,又给了你们;抗曹大事上,你们与六姓勾搭,另做主意,我也如了你们的意。如此这般,就是头野生饿狼,也该喂饱,知道感恩了。没想到临了临了,你们给我来这一出。摆明了要看我笑话。
就你们能降曹吗?大不了,我头一个出城投降,条件只有一个:灭了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家伙。”孙权不止一次的对四族的背叛咬牙切齿。
被这事折磨的近乎疯狂的孙权,终于让吴夫人都看出了他的精神有些不对,便问他怎么回事。
孙权也知此事外面闹得沸沸扬扬,瞒也瞒不住,老太太随便派个谁出去一打听就知道。文武之间吵得那般厉害,早就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往往上午文武之间对骂的语言,下午就成了民间的流行语、口头禅。
于是,孙权便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吴夫人劝道:“当日你大哥临走前曾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事,既然张昭指不上,何不问一下周瑜?”
孙权猛醒,连夜派人去偃月城,让周瑜火速回来。
周瑜本来驻守巴丘,训练士卒。偃月城拿下后,周瑜便移防偃月城,全权负责城防及与刘备的交涉。
这段时间,周瑜的忙碌可以“日理万机”来形容。一旦与曹操开战,偃月城孤悬江北,难以持久,得做好撤至江南的准备。战与撤,都是巨大工程,周瑜作为主将,必须一手掌握,才能更好的掌控全局。
刘备数万兵马,要来偃月城会合,如何安顿,如何调度,都是周瑜的事。刘备撤退路上,万一有个意外,也需要周瑜派兵配合。这些,都不是仓促可具的事,需要做好周全准备。
如何应战曹操,硬拼,还是智取,如何智取等,诸般决策,都需周瑜一人操心,别人代替不了。
本来周瑜对与刘备的联合,没怎么上心,认为刘备不过数千人马,六姓主力又不随从,抗曹的主力,还是孙氏兵马。
但驻守偃月城,与诸葛亮对接上,商量具体细节时,周瑜才惊讶的发现,刘备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已然把南郡、江陵、江夏的大部分县城兵马,收拢麾下,兵力有数万之多,远超十姓、四族任何一家。
再加上徐庶和诸葛亮大张旗鼓招募来的兵马,刘备的实力,已是不可忽视,足以左右荆州归属,决定战争走向。
认识到这一事实后,周瑜对刘备,空前的重视,事关刘备的事宜,更是事必躬亲,生怕别人态度倨傲,以上位者自居,无谓得罪刘备一众,徒生事端。
这个时候,正是刘备撤退新野,前来偃月城的时刻,也是周瑜与刘备方来往最为密切的时候,是最为关键的时期,两军后面能否竭诚合作,这个时间至关重要。现在孙权来人,让周瑜回柴桑,从内心讲,周瑜真不愿回去,怕耽误前线大事。
但事都有个轻重缓急,孙权那边,已是火烧眉毛,必须立刻处理。若孙权那里搞不定,孙刘联盟就是画饼。周瑜略一权衡,便做出回柴桑见孙权的决定。
周瑜把军务、尤其是与刘备有关的事务,做了详细安排,便急匆匆登船,赶往柴桑。一路上,周瑜收集柴桑各方情报,及至柴桑城,周瑜对整个柴桑的形势,已是了解的【创建和谐家园】不离十。
周瑜位高权重,行动再低调,也瞒不过柴桑的那些有心人。“周瑜此时回来,定是为当下久议不决的对曹大计而来。”所有人,一听周瑜回到柴桑,第一时间便想到这个。
周瑜潇洒风流,言谈风趣幽默,平素与柴桑任何一方,都来往的很好。各方均觉得,自己与周瑜谈得来。所以,周瑜一进城,就不断有人前来拜访。
第134章 默契
周瑜进城,略一安顿后,第一时间去见孙权。听孙权像闺中怨妇似得抱怨了一通,本来还想说什么的周瑜,改变了主意,什么也没说,只说自己在城里待两天,摸透情况后,再向孙权进言。
孙权也知事关重大,周瑜的谨慎,很是应该,欣然同意。
周瑜要了解情况,不需出门,只要在家等着,自有人不断送上门来。有的人来,是千方百计打探周瑜的态度,想知道他是主张降曹还是抗曹;更多的人,是来在周瑜面前,阐述自己的主张,力图劝服周瑜,接受自己的主张;还有的人,就是想在周瑜面前骂四族一顿,出出气。
无论谁来,周瑜都是笑脸相迎,对他们的说辞,周瑜只是听,却不评价,被问起自己的立场,周瑜只是笑而不语,只说自己的意见,见到孙权时自会说明。
来的人多了,周瑜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本想立即去见孙权的,却临时改了主意。约莫着该来的差不多全来了。周瑜便吩咐手下,当晚关上府门,任谁来也不许开门。
周瑜连夜派人,前去邀请顾雍、陆骏、张胜和朱治来府上一叙。同时又派人去请孙权。
时值深夜,此时派人打扰,是失礼的举动。但在柴桑,在这时候,却显得那么正常、理直气壮。
孙权见到周瑜的人,也是愣了一下:自己是主公,他不来见自己,反而请自己过府一叙。但非常时期,一切做派都是合理的。孙权没有多想,急急忙忙出府,来到周瑜处。
孙权进屋,这才发现四族之人都在,不禁一愣;四族之人也没想到孙权竟然会来,同样也是大吃一惊。
请的人已然到齐。周瑜一笑,端起茶杯,敬向朱治,说道:“四族决议降曹,绝无改变,是否?”
朱治举杯回敬,淡淡道:“正是。”
周瑜欢笑,一饮而尽,说道:“也好。不如此,如何算计曹操那头老狐狸。”
朱治一愣,也是一饮而尽,坐下,一言不发。
周瑜再次举杯,这回敬向顾雍,“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大江之上,粮草辎重,还要多多仰仗。”
顾雍忙回敬道:“理当如此,断不会掣肘前线战事。”
周瑜满意点头。这回,周瑜敬向孙权,“主公决议抗曹,四族坚持降曹,殊途同归,配合默契。将来青书史册,必是一段佳话。”
孙权懵里懵懂,似懂非懂的与周瑜喝了一杯茶,正要说话,周瑜又问陆骏:“曹军一旦过江,四族作何打算?”
陆骏笑答:“豺狼闯入鸡圈,主人还能干嘛?打不死总得撵走吧。”
孙权这才有些明白,一下惊叫出声:“子敬所言果然没错,你们还是要抗曹的!”
张胜严肃道:“错!主公,此时我们四族,力主降曹,绝无变化。”
孙权被彻底搞糊涂了,闷在那里,做声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