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韩四当官》-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跟大头那么熟,他没少帮我背东西,这钱我说啥也不能要。”

      “四哥,我晓得你讲义气,但该收还得收,要是没钱你咋帮我们跟王经承开口?”

      “这样吧,我留下一半,天一亮就帮你们送衙门去,剩下的一半拿走。”

      “这咋行?”姜六不敢拿大头的小命开玩笑,钱送不出去心不踏实。

      “别急么,听我说完,”韩秀峰倒出一半的钱,把剩下的半袋放回姜六面前,说道:“我不要你们的钱,只求你们帮我做件事,等运滇铜的船到了,帮我盯住船上的人,尤其运官的那些个长随,他们去过哪儿,见过啥人,说过啥事,我全要知晓。”

      “小事一桩!”

      “先谢谢了,”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死的要是别人,就算不偿命也得脱层皮。但大头不是别人,他是你们川帮的脚夫,想想办法还是能保条命的。”

      “咋保?”姜六急切地问。

      “茶帮的夫头不是全去衙门了吗,你们川帮的夫头别再像个没头苍蝇在外面干着急,赶紧也全去衙门求大老爷帮你们主持公道,就拿你们要承差他们茶帮却不承差说事。再托个中人去找八省会馆的客长说和,看能不能赔点银钱私了。”

      “他们就算同意私了有啥用,大头已经被锁到衙门了,现在只能看大老爷咋发落!”

      “相信我,只要苦主不说啥,刚到任的这位大老爷肯定跟以前的大老爷们一样睁只眼闭只眼。毕竟死的只是个脚夫,还是茶帮的脚夫,要说死人,江上哪天不死人?这事再大,也没承差大。”

      第二十四章 川帮茶帮

      救人如救火,姜六一刻不敢耽误,起身就要走。

      “等等,”韩秀峰一把将他拉住,问道:“六哥,昨儿下午你们去了多少人?”

      “路上见着的全喊去了,哪记得清多少人,两三百应该有。”

      “茶帮那边呢?”

      “也有两三百,反正巷子里全是人。”

      “全动手了?”

      “差不多吧。”

      韩秀峰想想又问道:“你们有没有人伤着?”

      姜六不假思索地说:“有啊,多了,码头上这会儿还躺着十几个,杨班头带人去锁大头时跌打医生还在忙呢!”

      韩秀峰心想这就好办了,交代道:“六哥,贵叔,你们兵分两路,一个去喊别的夫头,顺便找中人去八省会馆请客长们说和;一个赶紧回码头叫人把伤着的兄弟全抬衙门去,反告茶帮脚夫不守行规、欺行霸市还打伤你们的人。多告几个,求大老爷帮你们主持公道。”

      姜六猛然反应过来,惊呼道:“他们死了人,我们也有人被打伤了,这主意我咋就没想到呢!”

      “这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别耽误时间了,赶紧去吧。”

      “哦,那我们先走。”姜六跑到门口,想想又回头道:“四哥,八爷在衙门口听信儿,你要是再想到啥就去跟八爷说。”

      “晓得了,赶紧走吧。”

      ………

      送走川帮的两个夫头,韩秀峰上好门板,端着油灯上楼打算睡觉。

      出这么大事,虽然不关自给儿的事,但潘二还是很兴奋,边跟着上楼边不解地问:“四哥,县太爷半夜三更差人喊柱子过去验尸,你想救那个闹出人命的脚夫,还不赶紧去衙门帮着打点!”

      “天亮去也一样。”

      “这咋能一样?”潘二跟进韩秀峰和柱子住的东屋,接过油灯道:“我虽然没进过衙门,也不懂衙门的规矩,但不用懂也晓得等县太爷验完尸这事就难办了。”

      韩秀峰往床上一躺,呵欠连天地说:“县太爷不会轻易验尸的,这事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不验尸他差人喊柱子去干啥?”潘二糊涂了。

      “喊归喊,验归验,况且柱子只是个学习仵作,他去了跟没去没啥两样。”

      “四哥,你是说柱子现在还不能给人验尸?”

      韩秀峰盖上被子,侧身道:“也不是不能,而是县衙现在有三个仵作,大老爷真要是想验尸,咋不喊那两个,为啥偏偏差人来喊柱子。”

      “为啥?”

      “你说呢?”

      潘二楞了楞,旋即脱口而出道:“晓得了,县太爷这是做给两帮人看的,既能给死人的那边一个交代,又是在告诉两边的人赶紧去准备钱。要是就这么判了,县太爷管谁要银子去!”

      “猜对了一半。”

      “还有一半是啥?”

      不跟他说个明白,这觉是别想睡了,韩秀峰不得不解释道:“川帮和茶帮的积怨由来已久,全在码头街巷蹲着讨生活,为多赚几个钱抢着背货,动不动大打出手。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反正谁要是吃了亏过几天就要打回来。打来打去,搞得整个县城鸡犬不宁。没死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次告到衙门,每次验伤都是往轻里验。现而今闹出了人命,自然不能跟以前一样和稀泥,但也不能师心断事。”

      潘二似懂非懂地问:“两边都不能得罪?”

      韩秀峰沉吟道:“破家县令灭门令尹,县太爷倒不是怕得罪他们,就算县太爷不敢得罪他们,城里还有府台还有道台。而是这事不光牵扯到差务,还牵扯到杂税、劝捐乃至治安。总之,要是好办,川帮茶帮也不至于越闹越凶。”

      “四哥,我就不明白了,他们为啥不能好好讨生活,非要大打出手分个高下。”潘二想了想,又问道:“城里我不咋来,以前只晓得码头上有南帮和西帮,这次来才晓得还有川帮茶帮,这两帮到底咋回事?”

      “南帮西帮那是老黄历,你应该是听老人们说的吧。”韩秀峰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早前也没南帮西帮,只有七门夫头,巴县七门你总该晓得吧。”

      “晓得,”潘二扳着手指数道:“朝天门、金紫门、储奇门、太平门、东水门、千厮门和临江门,县城七门我去过三个。”

      “嗯,就这七个门,最早时指派夫头统领在这七个门码头上讨生活的脚夫,让夫头将在各自码头讨生活的脚夫的名字登记造册,一是为防范啯噜,二来也便于差务。不过他们只管码头,城里各牙行的脚夫他们是管不了的。而城里的脚夫呢,又不光给牙行背货,据说从那会儿开始七门脚夫就跟城里的脚夫不对付,但那时巴县没现在这么繁荣,客商货物没现在这么多,脚夫也没这么多,城里还算太平。”

      “后来呢?”

      “后来七门夫头只晓得捞钱不咋管事,巴县越来越繁荣,来巴县的客货越来越多,脚夫也就越来越多,七门夫头就算想管也管不了。”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城里那些会馆你没进去过,但一定从门口走过。全是从湖广、江西、浙江、江南、广东、福建六省过来的商户出钱建的。”

      “我晓得,四哥,话说城里的外省人好像比本地人多!”

      “这句话说在点子上,我们巴县是水陆要冲,西路通过嘉陵江连通山陕二省,南路通过川江(长江中上游,重庆至宜昌段)连通湖广、江浙数省。于是城里的客商和脚夫也大致分成了两拨,一拨是西边来的,一拨是从南边来的。”

      韩秀峰干脆坐起身,接着道:“西边来的客商愿意雇佣西边来的脚夫,南边来的商人愿意雇佣南边来的脚夫。道理很简单,就是防止脚夫偷东西。偷自给儿老乡的东西,毕竟不太好下手,即使真偷了也容易追查。这样一来,城里的脚夫就分成了你刚才说的西帮和南帮。”

      潘二追问道:“再后来呢,咋又冒出个川帮和茶帮?”

      “道理同样简单,城里做大买卖的大多是外省客商,买卖越做越大,要运的货越来越多,外省的脚夫忙不过来了,就雇本地人帮着背,本地的脚夫也就这么越来越多。干同样的活儿,赚的钱却没人家多,换着你,你一样不服气,本地脚夫就这么渐渐地自立门户,成了现在的川帮。”

      “茶帮呢?”

      “茶帮就是刚才说过的早前那些给牙行背货的脚夫,也叫管行脚夫,他们大多自称湖南茶陵人,事实上还有来自茶陵附近的湖南攸县和江西永新人,他们来的最早,据说康熙朝时就来了。

      韩秀峰舔舔嘴唇,继续道:“他们在城里的名号响当当,人多势众且能打。有一些的祖辈是康熙朝时来的,已经在巴县生活了几代,但更多的是刚来的。每年春节和农忙时返回老家,其余时间就邀集父兄子侄一起来这儿当脚夫。也正因为他们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所以比较齐心,跟川帮打起架来是一呼百应。”

      第二十五章 川帮茶帮(二)

      “川帮打不过茶帮,本地人打不过一帮外省人?”潘二觉得不可思议。

      “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本地的脚夫没外省的多,自然打不过。不过这几年川帮是越打越勇,不然两帮也不至于三天两头械斗,而且越来越嚣张。”

      “本地人咋可能没外省人多?”

      “你去城外几个码头看看就晓得了,”韩秀峰拨了拨灯芯,解释道:“从川江上行我们重庆府的货船,一条船至少要雇七八十个纤夫。但下行返回时,却只要雇三四十个纤夫。以每天到岸和驶离的船只各十艘算,每天滞留在巴县江边无所事事的纤夫就达到三四百人,一个月就可达到一万多人。这些滞留的纤夫不能没个生计,只能给人背货做脚夫。巴县人是多,但脚夫能有多少,自然没外省的多。”

      “原来是这样,”潘二想想又问道:“四哥,你刚才说还牵扯到杂税、劝捐和差务,这又是咋回事?”

      “潘兄,你家是开当铺的,不可能不晓得赋税不光是地丁银,还有地契税、行纪税、当铺税、牲口税、门摊税、落地税、渔税、茶税等等,这些税和衙门的陋规大多来自做买卖的商户。我们巴县的商户大多是外省的客商,而那些客商又大多跟茶帮有关系。”

      “想起来了,你刚才说过,茶帮最早就是牙行、商铺和货栈的管行脚夫,他们是一伙儿的,说不定沾亲带故。”

      “所以我才让姜六托中人去找八省会馆的客长帮着说和,”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县太爷不光要收他们的商税、杂税和陋规,遇到水患之类的天灾,还要找他们劝捐,所以对待八省会馆的客长还是比较客气的。”

      “谁让他们那些外省人有钱呢,”潘二点点头,想想又问道:“差务又是咋回事?”

      “差务就是码头脚夫的徭役,学宪临考接送行李,文武各宪荣任荣升搬运行李,春秋二祭搬运什物,盘查仓廒搬运谷石,背运军米,背运硝磺,覆舟铜铅,皇木过境带缆,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杂活,全要码头脚夫去做。”

      “四哥,你咬文嚼字的我听不懂。”

      韩秀峰猛然想起他虽识得几个字,却没正儿八经念过书,不得不解释道:“就是要帮经过巴县的官员搬运行李,帮绿营搬运粮草。硝石和硫磺是军需,只能用衙门雇的脚夫背运,而我们重庆府正好产硝磺,一年不晓得要搬运多少万斤。”

      潘二追问道:“还有呢?”

      “覆舟铜铅就是要搬运从江里打捞起的转运京城的滇铜和黔铅,而所有的滇铜和黔铅全要在我们巴县换船转运。我们巴县境内共有险滩二十三处,铜铅动辄沉没上万斤,码头脚夫不光要帮着搬运换船,要是有船翻沉还要帮着从江里把铜铅捞上来。”

      韩秀峰推开窗户看看天色,接着道:“皇木过境带缆也是一桩繁重的差务,皇帝要修建宫殿,内务府就要从云贵川采办楠木,那些巨楠也要在我们巴县扎筏转运,据说每株所需的搬运脚夫多达上百个。”

      潘二下意识问:“川帮要承差,茶帮不用?”

      “川帮跟八省会馆没啥关系,那些个牙行尤其外省客商的货不给他们背,他们只能在码头讨生活。可一有这些差务,县太爷就会按旧例派给七门码头的夫头,一个门出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脚夫,光干活不给钱,所以川帮有怨气。”

      “县太爷做事应该一碗水端平,一有差务就派给川帮,不用茶帮出人出力,这不是偏袒茶帮吗?”

      “没办法,谁让这是旧例呢,”韩秀峰轻叹口气,随即话锋一转:“不过历任县太爷也都晓得川帮在差务上吃了亏,所以川帮茶帮每次打架闹到衙门,也都有意无意地偏袒川帮。”

      “这次呢?”

      “这次跟以前不一样,毕竟闹出了人命,大头能不能保条命,就看他自给儿的造化了。”

      本地人居然被外省人欺负,潘二真有点同仇敌忾。

      他摸着下巴想了想,又抬头问:“四哥,刚才那个夫头请你帮着去刑房打点,刑房经承说到底还是个书吏,给他使银子管用吗?”

      “不一定管用,但不能不打点。”

      “啥意思?”

      韩秀峰像看【创建和谐家园】似的看着他问:“潘兄,你家是不是从来没打过官司?”

      “没有,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好好的谁愿意去见官,嫌钱多!”

      “这就是了,刑房书吏不一定能成事,但能坏你的事!所有呈报府衙的口供、案卷全是他们誊写的,故意换个词儿就能要人命,有心帮忙换个词也能救人命。”

      “这么霸道!”

      “就这么霸道,”看着他将信将疑的样子,韩秀峰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桩命案,两个人因为口角大打出手,寻衅的那个被打死了,被挑衅的那家想保【创建和谐家园】的那个一条命,就给刑房书吏使了点银子。

      命案要呈报府衙,府衙要呈报臬司,臬司要呈报督抚,再由督抚上报刑部,那个书吏见上呈的公文上有‘情有可原,法无可恕’八个字,顿时眼前一亮,誊抄成‘法无可恕,情有可原’,两个词对调了一下,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就这么帮人家保住了一条命。”

      潘二惊叹道:“我的乖乖,这是真霸道,不好好打点还真不行。”

      韩秀峰不由想起叔叔韩玉财生前说过的一番话,喃喃地道:“要说赚钱,刑名的钱最好赚,不然也不会有‘惹上天大的官司,只要拿得出地大的银子,保赢不输’这一说。但举头三尺有神明,缺德事做多了终究会遭报应的,所以不管我叔还是我,从来不给人写状子,也从来不赚这种钱。”

      “可你还不是要帮川帮的那个脚夫。”

      “不一样,我这是救人不是害人,况且我跟大头很熟,这些年没少帮我背东西,从来没要过钱,如今他落了难,我不能见死不救。”

      第二十六章 巴县县衙

      巴县县城同时也是重庆府城,整座城或顺山势或沿江而筑,居高临深,孤峙江中,险厄天成,素有“天生重庆”之称。

      其中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和南纪门位于川江沿岸,千厮门、临江门位于嘉陵江沿岸,仅通远一门与陆地相连。夜里之所以说七门,那只是一个习惯叫法,究其原因可能是那七门外的码头非常繁荣,在码头上讨生活的脚夫也非常多。

      全城以山脊线分为上、下半城,山脊北为上半城,上半城较平敞宽广,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增高,除东北隅千厮门一带因接近岛端地势较低,与下半城高差不大而临江,其余地方均离江边较远,用水困难,所以住上半城的百姓远没住下半城的多。

      下半城热闹繁华,酒楼、茶楼、客栈、会馆和各类商铺一间挨着一间,川东道衙门、重庆府衙、巴县县衙和重庆镇署等大小衙门也由东北向西南坐落在太平门内,并且挨的并不远。

      韩秀峰带着一心想看热闹的潘二穿过鸭屎街,来到倚山面江、坐北朝南的县衙前,只见一个老人正拄着拐杖躲在鱼市口南角朝县衙仪门里张望。

      人生七十古来稀,眼前这位老人真是七十岁的老寿星!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