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雅骚--贼道三痴--全集》-第7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张原将提二比、中二比和过接念过之后,略略提高声音,朗诵道:“——所以大畏民志,徒无讼之实也,即民德之说也。无讼者新民之一,即无讼者,明德之一,此自为本来者也,兼而言之者也;由无讼而思新民,其为新民者不一,由使无讼一而思明德,其为明德者不一,此异末而共本者也,专而言之者也。兼言之而本在,专言之一而在大,此谓知本矣。盖天下有求本之理,不更有求末之理,犹之为夫子之言,得无讼之道,不必更得听讼之道,故知本不复言末也。然此言可以知本,不足以尽本,又何也?重华之德,岂殊文祖,而放殛之典,继乎平章;文武之德,岂逊平康,而刑措之风,迟乎孙子。然则无讼固不足以尽明德,并不足以尽新民也哉。”

        全篇朗诵完,张原对拂水山房社诸人拱手道:“范举人的这篇‘大畏民志’,诸位仁兄想必是熟读的,自能辩出在下方才诵读的后二比与大结是与范举人那篇大不相同的,范举人的后二比是——知本则本之自全者,其始终无旁落而终必无偏举之弊矣,不更言始终矣;知本则本之渐致者,其先无凌节之施,其后必无逆至之应矣,不更言先后矣——诸位,范举人,在下没有错漏吧?”

        沧浪亭上沉寂无声,众人都惊呆了,都在想:“莫非这范文若的乡试首艺真的是抄袭得来的?”

        陆韬是又惊又喜,张原果然有证据,忽听亭外有人清咳了一声,这声嗽太熟悉了,陆韬转头望去,就见妻子若曦和穆真真二人立在亭外一处假山下,见他看过来,若曦便轻轻招了招手——

        陆韬起身,正待出亭,就听张原又说了一句:“请诸位细辨这两篇大同小异的制艺的高下。”

        众人依然不发一言,面面相觑,又都看着范文若——

        那范文若已经是面红耳赤,额角青筋直绽,握着书卷的手微微发颤,他苦研时文,文章好坏还是辨得出来的,这“大畏民志”题出《大学》,他的制艺紧扣德治为本、法治为末,自以为阐发得题无遗义了,但张原在后二比发挥出听讼与使无讼的新义,转折而更上一层,界线分明,毫不粘滞,极尽文章之妙,从全篇来看,前面相同,后半部分颇有不同,而且不同之处正是比他精深高明之处——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遭受如此沉重打击,范文若丧魂落魄,懵了,范文若对自己的制艺是极其自负的,这次来会青浦社诸人,就是要以艺服人,从而将青浦社并入拂水山房社,不料朗诵出的乡试制艺却与正德年间的旧文暗合,而且那旧文还比他的高明一些,这让范文若完全不知所措了,既冤枉又失落,先前睥睨诸生的傲然气势全无,嘴唇颤动,喃喃不知说些什么——

        拂水山房社的许士柔、孙朝肃、王焕如三人大觉颜面无光,如坐针毡,不知是不是应该立即离开?

        杨石香、袁昌基等人则是惊讶万分,如果范文若真是抄袭那绝对是一大丑闻,而若不是,那又是怎么一回事?

        杨石香见气氛尴尬,便出面转圜道:“范兄,诸位,这想必是一场误会,四书题就这么多,今人制艺与前人暗合也不是没有可能。”

        陆韬快步出亭,走到假山下,张若曦轻笑道:“方才差点被杨秀才的家人给打了——”

        陆韬惊问何故?张若曦说了,又问:“亭上的那些人都盯着小原做什么?”

        陆韬便将方才亭上的事说了,道:“《可仪堂时文八百题》这书真没听说过,若曦,你山阴母家有这部书吗?”

        张若曦摇头道:“没有,小原前几年根本就不怎么读书,那时他才多大啊,他这应该是在捉弄这个范举人。”

        陆韬奇道:“张原能背诵出范举人的制艺这又怎么说!”

        穆真真一直静听二人说话,这时说道:“大小姐、姑爷,少爷极聪明,听过一遍的书就能记住,少爷眼睛不大好,这一向都是请人读书给他听,厚厚的一叠书,听过一遍就都记得牢牢的。”

        “啊。”张若曦惊讶道:“我怎么不知道他有这本事!”

        穆真真道:“是去年暑天少爷眼睛不好,不方便看书,就一直请人读书听,少爷过耳不忘的本事就是那样练出来的。”

        张若曦看着夫君陆韬,惊喜道:“原来如此,因祸得福啊,难怪小原学问长进这么多,书听一遍就能记住,这可多省事。”

        陆韬笑道:“介子这是张松戏曹瞒,不过这可比张松戏曹瞒难得多,这不仅要强记,还要修改。”

        张若曦忙问:“修改得如何?”

        陆韬道:“犹胜原文一筹。”

        张若曦喜极,说道:“且看这个范举人如何下台!”与小婢穆真真一道靠近沧浪亭一些,听亭中人说话,陆韬则回亭中去——

        ……

        张原并没有咄咄逼人继续质问范文若,附和杨石香道:“杨兄说得不错,四书题就这么多,圣人大道也如日月在天,谁都能看得分明,既要代圣人立言,那么作同题文偶与前人暗合也不稀奇。”张原是要挫折范文若的骄气,并不是要树死敌。

        范文若听张原这么说,脸色缓和了一些,讪讪道:“真有这等奇事,范某真是惭愧了。”问金琅之、许士柔等人可曾读过《可仪堂时文八百题》?金、许等人都表示惭愧,孤陋寡闻,未曾读过——

        正这时,忽听亭外一人朗声笑道:“可笑拂水山房社五子,被一个少年玩弄于股掌之上,可笑,可笑!”

        亭上诸人一起扭头去看,只见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男子缓步走上亭来,这男子修眉朗目,风仪不俗,却是一袭青衿,显然没有功名,口气却是不小,到了亭上向众人团团拱手——

        杨石香拱手问:“这位兄台如何进得水仙庙的?”他叮嘱了庙祝,关上庙门,不让外人进来。

        这青年男子含笑答道:“给庙祝几分银子,只说也是参加文会的,不就进来了吗。”

        金琅之道:“兄台说我等五人俱被这位张公子玩弄于股掌之上,此言何意?”

        这青年男子显然已经旁观了很久,笑道:“虽说八股文重要,但诸位难道都没读过《三国演义》吗,岂不知蜀人张松戏曹操之事,曹操以自著兵书向张松展示,张松读过一遍,即说这是战国无名氏所著,蜀中三尺小儿都会背诵,并当场背给曹操听,曹操真以为自己写的书与古人暗合,一怒之下把书给烧了,后来才知是上了张松的当,因为那张松有过目成诵之能——这位张公子记忆之强堪称张松再世,不过那张松若有张公子这般年少英俊、风度翩翩,那曹操也不会看不起他,肯定奉为上宾,哈哈。”

        陆韬暗暗点头,这个青年男子有眼力。

        沧浪亭中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那范文若脑子还是转不过弯来,问:“就算他听过一遍就能背诵,可为何后二比大不相同?”

        青年男子摇头赞叹道:“这位张公子之才实为罕见,先强记范兄的制艺,再加以发挥改动,然后朗朗诵出,范兄就上了张公子的当了。”又道:“范兄还不知道吧,这位张公子的先祖阳和先生乃是隆庆五年殿试状元,家学渊源啊。”

        张原暗暗奇怪,此人是谁,为何对他这般了解?

        第一百四十六章 敢有儒童操选政

        青浦社、拂水山房社诸人听这青年男子这么一说,都觉得这样的解释最是合情合理,同时更震惊于张原的捷才,短短时间内要记住一篇七、八百字的制艺,更要予以发挥修改,而且明显艺高一筹,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范文若显然也不怎么相信张原能有这样的才华,强记不难,强记而能改进则极难,问张原:“《可仪堂时文八百题》,真有此书否?”

        张原淡然道:“《可仪堂时文八百题》这部书到底有没有,范举人应该比我更清楚。”他当然不会承认没有这本书,模棱两可才是上策。

        范文若早已不敢像先前那般对张原盛气凌人地呵斥了,干笑两声,拱手道:“张公子如此捷才,实为罕有,范某今日是被张公子大大消遣了一番。”

        抄袭的帽子谁愿意戴,范文若当然要承认张原才高了,虽被张原消遣了一番,也只有一笑了之,难不成还能叉张原去见官,这事闹大对他来说绝对是丑闻,范文若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先前过于狂傲了,举人并没有什么可依恃的,奇才异士在所多有,骄兵必败啊——

        张原打量了那青年男子两眼,拱手道:“山阴张原,还未请教兄台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青年男子还礼道:“华亭翼善见过张公子。”

        张原问:“翼兄如何识得在下?”

        翼善道:“张公子过耳成诵之名、挫折姚复之举,早已遐迩传扬,在下居海滨,也曾耳闻。”

        张原心道:“我有这么大名声吗,连上海人都知道我了,这个翼善有些古怪。”问道:“翼兄从华亭来此何事?”

        翼善道:“路过此地,听说水仙庙有文人雅集,在下最喜附庸风雅,就冒昧前来旁听诸位高论,还请诸位见谅。”

        既然来了,也不好赶这个翼善走,这个翼善其实是替范文若解了围,让范文若尴尬大减,范文若却不认得他,低声问金琅之:“金贤弟在华亭可曾见过此人?”

        金琅之道:“未曾见过,华亭诸生我无人不识,就是有点名声的童生我也应该面熟,此人却是面生,而且华亭似乎没听说有姓翼的人家。”

        杨石香的仆人送来茶点,亭上诸生一边饮茶一边探讨时文墨卷,说些乡闱传闻,气氛反而比初见面时友好,这是因为张原打掉了范文若的骄气,相互平等的以文会友才能进行,不然就只有范文若和拂水山房社唱独角戏。

        这时的张原也一改先前对范文若的尖锐锋利,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与众人谈艺论文时语气谦和委婉,既夸赞对方的制艺,也婉转地指出瑕疵,旁征博引,有理有据,让人不知不觉倾倒叹服,浑忘了这位张原还只是一个十六岁青衿儒童——

        而张原在与众人的论文较艺中也颇有收获,这些都是廪生,别的学问没有,这时文可是钻研得很透的,而且应试经验丰富,张原也的确需要这样的文会交流。

        众人相谈甚欢,只有那个名叫翼善的不速之客很少说话,只在一边微笑倾听,有时插上一句话,却是很有见地,张原是有心人,便刻意与翼善交谈,却发现此人甚是健谈,而且见闻广博,举凡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竟似无所不通,谈论起八股文来,竟也有不凡见解,翼善说道:“八股有行文之法,更有御题之法,御题之法在于相其题之轻重缓急,审其题之脉络腠理,而向背往来,起伏呼应,顿挫跌宕,就是行文之法,只是今之诸生,只知学习程文,举业雷同,是不讲究这些的。”

        张原大为赞赏,与翼善谈论甚久,相互皆有惺惺相惜之念,张原问:“翼兄大才,可曾参加过科举?”心想以翼善之才,补生员应该是不在话下的,难道此人运气会这么差,才高命蹇——

        却见翼善摇头道:“在下未曾参加过科举。”

        张原心想这可奇了,读书识字学八股却不参加科举,你以为你是王婴姿啊,可翼善明显是男子,他张原虽然眼力不济,男女还是分辨得出来的——

        在晚明,一个有才华的男子,无论怎么视功名如粪土,无论是要做世外高人还是红尘隐士,那秀才功名总要一个的,因为这是便利,不然的话出个门就要路引,正采菊东篱下时胥吏上门咆哮摧租,那就太煞风景了,所以大名士陈继儒也是在补了生员后才放弃科考的——

        翼善岔开话题,问张原为何会到青浦来?张原说是为姐夫陆韬祝寿,翼善讶然问:“张兄的姐夫莫非是陆孝廉之子?”

        张原见翼善神色有异,便问:“怎么,翼兄认得陆孝廉?”

        翼善起身道:“请张公子借一步说话。”

        张原便跟着他走出沧浪亭,来到一株大柏树下,翼善止步拱手道:“在下在华亭曾听闻陆孝廉有一富仆叛逃至董翰林家,可有此事?”

        张原点头道:“是。”

        翼善望着张原道:“张公子可有什么对策?”

        张原不知翼善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便道:“翼兄,你我一见如故,翼兄有话请直说。”

        翼善道:“我知张公子曾与董翰林次子有些龃龉,而陆孝廉之子是张公子的姐夫却是此时才得知,张公子若想助令姐夫与董翰林为仇,在下以为是不智,张公子前程远大,还是不要早早树此强敌为好。”

        这个翼善虽然说话有些遮遮掩掩,但张原能感觉到他的善意和真诚,点头道:“多谢翼兄好言提醒,在下一介儒童,无权无势,如何敢与董翰林为仇。”

        翼善心道:“你怎么不敢,董祖常自报家门‘家父董玄宰’你依然一脚踹下,当然,这一脚踢得好,我也想踢。”说道:“那就好,也请张公子代为奉劝陆孝廉一句,这个逃奴案陆家赢不了的,奴契都带走了,空口无凭又势力悬殊如何赢得了官司,而且那个陈明现在很得董翰林器重,托人说情也没用,要不回来的。”说罢,拱手道:“在下还有事,这就告辞了。”

        张原猜不透这翼善到底是什么人,为何对董其昌家事如此熟悉,但翼善不肯明说,他自然不好问,道:“今日有意雅集,却无意得晤翼兄,实在是意外之喜,翼兄日后若到山阴,一定要来寒舍过访,寒舍就在府学宫后,一问便知。”

        翼善感张原诚意,点头道:“在下与张公子甚是投缘,对张公子之才也是真心仰慕,日后定要到山阴拜访张公子。”作揖径去,也不说邀张原去华亭访他的客套话。

        张原独自在柏树下站了一会,春日阳光透过柏树的枝丫洒在地上,斑斑闪烁,摇曳不定,张原心道:“这个翼善的身份定有古怪,观其谈吐学养、风仪气度,绝非皂隶奴仆之子,也不像是看破世相、高蹈出尘的人,那他到底是何人,为何不参加科举?”

        这时穆真真走过来叫了一声:“少爷——”

        张原问:“我姐姐呢?”

        穆真真道:“大小姐方才在亭边听你们论文,站得累了就进神祠里歇息去了,杨秀才的女眷也在那里。”

        张原朝沧浪亭看看,诸生还在高谈讲章,说道:“真真陪我姐姐先回去吧,这些秀才说不定要谈论到午后,我看杨秀才还让人去备酒宴了。”

        穆真真道:“那好,婢子去对大小姐说。”

        张若曦也不敢在外面待得太久,便与杨家娘子告别,由穆真真陪着上了庙后小船回家去。

        张原送了姐姐上船转回小园,却见杨石香和陆韬都在找他,便一道入沧浪亭,陆韬问知妻子若曦已回家,也就安心在这里论文谈艺了,这时青浦社和拂水山房社共拟一八股题,由双方十人各作一篇八股文,先不署名,青浦社的五份墨卷由拂水山房社品评高下,排出名次,反之亦然,第一名的有纹银五两作为奖励——

        这篇八股题是“信而后谏”,题出《论语·子张》,这正是展现才华的时候,张原在其他人还在苦思时,援笔立就,不用半个时辰率先写完这篇八股文,出亭闲步,却见穆真真站在那株柏树下,忙问:“怎么回事,不是看着你上船了吗?”

        穆真真福了一福道:“婢子送了大小姐回去,就又过来了。”

        “嗯,好。”张原笑吟吟看着穆真真,直到穆真真红着脸低下头去。

        午前,其他人陆陆续续也都交了卷,杨石香、陆韬、张原、金伯宗、袁昌基五人品评拂水山房社的五份墨卷,杨石香有意考校张原,请张原来点评这五篇制艺,看张原的眼光如何,张原也不推辞,五篇制艺看过一遍就细细说出每篇的优劣,眼光老辣,点评精到,杨石香赞道:“张公子品评时文之眼光绝不下于临川陈际泰,若张公子来操选政,选本当能风行大江南北,不知张公子愿为在下的书坊点评一本时文集子否,在下愿出百金请张公子评一百篇时文。”

        张原笑道:“我还只是个儒童,竟敢操选政,毋乃贻笑大方。”

        杨石香道:“待选本出来,张公子定然已补了生员,那时正是蒸蒸日上之时,选本定然大卖。”

        第一百四十七章 挟妓

        拂水山房社五人品评青浦社的五篇制艺,同一题目作文,高下还是比较好判别的,除范文若保持沉默之外,其他四人都认为那篇破题为“君子慎于谏先,明其谏之心而已”的制艺圆熟淡雅、收放自如,当为第一,范文若也看了这篇制艺,此文八股对仗并不求工,但辨析透彻,虽散而能敛,与先前那篇改动了的“大畏民志”异曲同工,显然是张原所作,范文若不予置评——

        金琅之将五份墨卷递给范文若,说道:“还是范兄来排名次吧。”范文若是拂水山房社的盟主,又是他们当中唯一的举人,当然要征询他的意见。

        范文若摇头道:“你们评定就是了,无须问我。”望着亭边一竿瘦竹,皱着眉头,也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金琅之知道范文若心情不佳,也就不多问,与其他三人议定将五篇评好名次的制艺交给杨石香,杨石香也把青浦社评好的五篇金琅之等人的制艺递上,金琅之一看,走到范文若身边道:“范兄请看,你的这篇制艺也被青浦社评为第一。”金琅之当然识得范文若的笔迹。

        范文若看了文末的评语,又看了其他四篇八股文的评语,便请杨石香过来问:“杨兄,这些评语都是杨兄的手笔吗?”

        杨石香刚才也看到张原的制艺被拂水山房社评为第一了,笑道:“岂敢掠美,这都是张公子品评的。”

        范文若点了一下头,又问杨石香:“这位张公子是山阴张肃之先生嫡孙吗?”

        杨石香以为范文若意图报复,赶忙道:“正是,山阴张氏状元第,显赫大族啊,张公子还是江左时文大家王季重先生的【创建和谐家园】,浙江王提学甚是赏识他,还有,张公子与太仆寺少卿商周祚之妹订了亲——”

        范文若笑道:“不须说那些,我也不是来保媒的。”走到张原面前拱手道:“张公子,俗谚有云不打不相识,在下算是见识了张公子大才了。”

        张原不知范文若是何心意,还礼道:“以文会友,书生意气而已。”

        范文若道:“在下诚邀张公子加入拂水山房社,不知张公子意下如何?”紧接着又说:“张公子请勿疑虑,在下方才虽被张公子刀笔所伤,但决不至于怀恨在心,这点气量在下还是有的。”范文若出身书商,商人以利为先,经过一番考虑,范文若决定要结纳张原。

        拂水山房社的金琅之四人纷纷夸赞范文若气度恢宏、热心好义,请张原加入他们的拂水山房社——

        杨石香一看,范文若倒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转变得快,刚才还指着张原骂,现在却一脸诚恳地邀请张原入社了,忙道:“范兄,张公子已答应加入我青浦社——”

        范文若道:“青浦社同仁都是本县的,何如我拂水山房社囊括松江、苏州府的才俊,张公子加入我社,可结识到更多文友,于张公子名声大有裨益,还有,我拂水书屋愿为张公子刻印时文专集,并以二百金为酬。”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7 16: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