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隋唐大猛士》-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干脆,就做顿简单的面片汤好了。

      找来一个木盆,倒入大约一斤面粉,想想可能不够,家里一大家子人,这个时代的人可不比后来的人吃的少,副食少油水少导致这个时代的人饭量其实普遍偏大的。

      罗锋干脆倒了大约半斗面粉。隋朝的一升大约只有后世的零点六升,隋五升因此实际上也就是三升,而一升面粉也就是五百来克,这半斗面粉也不算多。

      ¼ÓË®ºÍÃæ£¬Ãæ·ÛÈà³É¹âÁÁµÄÃæÍźó£¬ËûÔÙÄÃÀ´ß¦ÃæÕȰÑÃæß¦³ÉÃæ±ý£¬Ô½ß¦Ô½±¡£¬Ö±µ½±ÈÖ½ºñµã¶ù¡£

      ¡°¸ç£¬ÄãÃæß¦µÄÕæºÃ£¬ÍÚºÓµÄʱºòѧµÄÂ𣿡±Ð¡Ã̼̮æµÄÎÊ¡£

      “嗯,哥在外面还学了好多本事呢。”

      ß¦ºÃµÄÃæ±ýÇгɳ¤³¤µÄÃæÆ¬¶ù£¬´óÔ¼Ò»Ö¸Ò»¿í¡£

      “小妹,家里的油呢?”

      “家里没有油了。”小妹答道。

      这让罗锋意外,没油平时怎么做菜吃呢。结果小妹说家里好久没吃油了。

      “去隔壁借点吧。”罗锋无奈的叫来小六,“小六,你去隔壁借点油来。”

      小妹说做不托不用油也行,不过罗锋还是决定借点油,有油才更好吃,何况现在手里有钱了,借点油回头就能还。

      小六动作倒挺麻利,一会功夫就拿了一碗油回来,是猪油。

      本来罗锋还想着是菜油或麻油之类的植物油,结果小六说隔壁家只有这个猪油,“隔壁王庄的王老财家才有羊油呢,麻油只有山上庙里大和尚们才有。”

      “猪油也可以的。”

      后世人讲究健康,于是认为植物油比动物油吃了更好,而在隋朝其实植物油比较少,虽然也有,但不普遍,时人吃的更多的还是动物油,特别是这个时代的烹饪方式普通以煮炖为主。

      连贵族官员都是吃羊油为主的时代,百姓能吃上猪油都不错了。至于麻油,其实也只是一般做煎饼之类的食物时才放,其它时候植物油更多的是用做灯油。

      借来了油,罗锋却又发现家里没有配菜。

      ×îÊʺϴîÅäÃæÆ¬ÌÀµÄÎ÷ºìÊÁûÓУ¬Î÷ºù«ҲûÓУ¬Á¬²¤²Ë¶¼Ã»¡£

      按历史记载,此时好像已经有菠菜传入中国,但这属于新来的菜种,一般市面上见不到,也就少数的贵族官员的餐桌上才有,至于西红柿好像得到明末时才会从美洲传入中国。

      Ð¡ÁùÔٴγöÂí£¬Õâ´Î´ÓÁíһλÁÚ¾Ó¼Ò½èÀ´ÁËÒ»µãÝ¿²Ë¡£

      Ý¿²ËÒ²¾ÍÊǰײˣ¬²»¹ýÆ·ÏàÔ¶²»ÈçºóÊÀʱµÄ°×²ËºÃ¡£

      他还从自家菜地里弄来了一点菜,就一把小葱,还有一把薤,这菜古诗词里常见,他看了两眼觉得很眼熟,这在后世应当是叫藠头,像葱又像蒜。

      配菜勉强有了,不过调味料却又少的可怜。

      小妹端出一个小陶罐,黑乎乎的却很神秘。

      结果却是个小盐罐,挑出来一点,一颗颗很大颗粒的盐巴,并不白,黄中带黑,明显杂质很多。

      可按小妹说的,就是这样的盐那也是很贵的。

      家里的盐都是拿粮食换的,有时去县里集市上换,有时则会有人挑盐下来换粮,一升盐换十升粮,向来都是这个价格,盐价是粮价的十倍。

      盐价高,却还品质很差。

      一斤面粉做成的湿面片大约一斤三四两,这三斤面粉倒有四斤左右的面片。

      把熏的黑乎乎的陶锅架到火上。

      小妹便开始烧火,她先拿了一把松针放在锅下,然后拿石镰打火,引着后,便又开始往上面架小松枝。

      没有烟囱,火烧起来并不容易,多架几根柴火便看着又要灭掉,于是小妹便拿起根打通关节的细山竹筒吹火,吹的到处是烟,好不容易才又着了。

      陶锅很厚,加热也很慢,烧了好一会才感觉到锅热,罗锋便舀了几勺冻结的猪油下锅,这猪油品质也不太好,并不是雪白而是泛黄。

      不过猪油在锅中化开后,还是十分的浓香的,小妹边烧火边吸鼻子,还说油放太多了。

      “多放点油好吃,今天咱们吃顿好的。”

      锅化开热香后,罗锋抓起洗好的一把菘菜和薤菜扔进陶锅中翻炒,断生后铲出放一边,然后加入冷水下锅。

      “小妹,三姐和四妹嫁的丈夫怎么样?”等水烧开的时候,罗锋问小妹。

      “三姐夫是个猎户,脸上有个大疤,人家都叫他大疤面,听说是以前有次打猎的时候被豹子给咬了,因为有这个大疤一直娶不到好妻。三姐多好啊,嫁给他委屈了。”小妹有些失落的道。

      罗锋也有些明白,在这个讲究女子出嫁要嫁妆的时代,没嫁妆的女子就好比后世的印度姑娘,没嫁妆就嫁不出去,就算嫁出去了也会受到夫家的白眼为难,日子很不好过。

      那三姐夫若不是有这样的缺陷,只怕也未必愿意娶三姐。

      三斗谷子就把三姐娶走了,真是便宜他了,不过若是三姐夫对三姐好,罗锋倒也还是能接受的。

      “上次三姐回门时,说是夫家对她还不错的。”

      “那就好,四妹呢?过的怎么样?”

      两姐妹一前一后,相差只有半个月先后出嫁,三姐嫁了个有疤的猎户,四妹却是嫁了个船夫。四妹夫家在长白山的北边,他是那里河边的一个船夫,渡过往行人,有时也打渔。

      日子其实也挺辛苦,那四妹夫据说以前娶过媳妇,只是后来没几年病死了,如今已经是三十岁年纪,又娶了罗锋四妹。

      这便是填房续弦,那四妹夫家里还有前妻留下的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大的都十岁了,过去是当后娘的。

      “要是我早点回来就好了。”

      小妹擦了擦眼泪,也不知道是烟熏的还是什么,“五哥你回来了,可是阿耶和大兄二兄三兄四兄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阿耶和大兄去涿郡打造军械都去了一年多了,还没消息。”

      “应当快了。”罗锋也只能这样安慰小妹。

      Ë®ÉÕ¿ª£¬ÂÞ·æ¸Ï½ô°ÑÃæÌõϹø£¬ÃæÌõÖóÁËÒ»»á£¬¿´×ÅÖóµÄ²î²»¶àÁË£¬ÂÞ·æ°ÑÏÈǰ¶ÏÉúµÄÝ¿²ËºÍÞ¯²ËÒ²¶¼·ÅÁ˽øÈ¥¡£

      搅拌几下,加盐调味。

      “嗯,不托煮好了,准备吃饭。”

      三升的面粉,擀出了四斤的面片,再加水一煮,顿时满满一大陶锅的面片汤,白白的宽面片儿,配上了翠绿的菘菜,虽然只放了猪油和粗盐调料,可面上再撒了些葱花,顿时香气袭人,又好看又好闻。

      真是色香俱佳,小妹看的眼都直了,“想不到五哥这么会煮汤饼呢!”

      第17章 还债

      厅堂里,罗锋把刚煮好的不托从陶锅里分装到木碗里,半斗面粉煮出的不托,最后装了十大海碗。

      这木制的海碗极大,连汤带水怕是能装不下三斤。

      “你们还愣着做啥,赶紧趁热吃啊?”

      罗锋打好面,见大家却都还愣在那里,不由的催促道。“家里没啥材料,让小六跟隔壁三叔家借了点菘菜,又找四婶家借了点猪油,自家菜地里拔了几根葱,大家就先凑合着吃吧。”

      “真香!”

      秦琼吸了口气,对着表弟竖起大拇指,“这不托闻着香,看着也好看,想不到小五你居然还有这一手烹饪的本事。”

      “这算啥烹饪,等有空我采买点鱼肉酒菜好好做一顿饭菜给大家尝尝。”

      这天中午,罗瘸子家的小院飘出阵阵香味,厅堂里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久违的笑声。

      院子里的黑马,堂屋里一串串的铜钱,还有那一石谷子一斗大米及剩下的半斗面粉,加上那喷香的不托,都让大家喜上眉梢。

      南山村其它几家也都飘出了香味。

      “娘感觉就跟在做梦一样,生怕这梦会醒。”罗母只吃了小半碗就放下筷子,感叹着。

      “娘,不托再不吃就要凉了。”小六一口气就吃完了一大海碗的面,见母亲只吃了小半碗,忙道。

      “娘吃饱了,这碗给你吃吧。”罗母很疼爱这个从小有些傻愣的孩子,别人总喜欢叫小六罗傻子,可罗母却从不把这个孩子当傻子,更不嫌弃,相反还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关爱。

      “谢谢娘。”小六却不知道客气,见母亲让给他吃,于是笑呵呵的就接过碗来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

      “要是你父兄他们也回来了多好。”罗母道。

      罗家人丁很兴旺,可是现在几个壮丁却都在外,尤其是罗老爹和老大一去就是一年,中间只接到过一封信,说是打造军械任务紧要,所以一时半会还回不来。

      “也不知道他们在涿郡吃不吃的饱,听说那边天冷的早,也不知道他们身上衣裳够不够暖和。”

      儿行千里母担忧,瘸腿的丈夫跟着几个儿子在河北的在河北,在登州的在登州,在洛阳的在洛阳,在汲郡的五儿子回来了,可还有丈夫跟四个儿子在外,尤其是丈夫跟大儿子,这一走都是一年了。

      “娘,回头我给父兄他们写信,到县里看有没有往那边去的人,托他们把信带过去。”

      一顿饭大家吃的很高兴,罗锋的不托做的很受欢迎,连两个柔弱的嫂嫂都一人吃了一大海碗,看的罗锋暗自担心,生怕她们吃撑了。

      “老大媳妇,你去把小五带回来的粮食放进粮缸里去,好好盖好,莫要让老鼠虫蚁毁坏了去。”饭后,罗母开始安排,“小五虽然带了些粮食回来,可也不能像今天这样浪费,以后咱家还是一天早晚两顿饭,搭着点野散和菜蔬,煮小米粥喝,面粉和大米别动,留着等你公公和老大他们几兄弟回来后再吃。”

      “好的,娘。”大嫂对婆婆的安排并无二话。

      今天这顿饭吃的很高兴,但她们都没想过以后天天过这样的日子,那样太奢侈了,根本不敢想象。

      “老二媳妇,你去把小五带回来的钱收好,以后家里日子还长远着呢,钱得紧着点用,莫大手大脚。”

      “是的,娘。”

      罗锋笑道,“娘,我擒贼得了十六贯赏,县令又赏了五贯,后来县令千金谢我相救,给了我些金叶子,我在金铺全换成了白钱,共换了五十八贯白钱,后来买马花了十贯,买粮吃饭用了一百多钱”

      他主动的跟罗秦氏禀报,之前在金铺,他不但把县令千金给的金叶子换成了白钱,连县里赏的铜钱,还有县里赏的绢布,以及县令另赏的铜钱,全都给换成了白钱,加起来总共换成了五十八贯零七十二文,买马花了十贯,买粮花了二百文,吃饭和买胡麻饼花了一百钱。

      此时总共还剩余四十七贯七百七十二文钱,罗锋也没私藏,全拿了出来。

      虽说是白钱,可四十多贯钱,也是一大笔钱了。

      罗母欣慰的道,“小五,娘是这样想的,这些钱先攒着,等以后给你们几兄弟娶亲,还有你妹妹置办嫁妆用,四十贯让你嫂子保管,零的那七贯多钱,就放你那零用,你马上要到县里当差,肯定也得有花销的。”

      “娘,咱家不是还欠了些旧账吗,我看不如先把旧账还清了好,然后有剩余的钱,咱们给两个姐妹补一份嫁妆,剩下的再说。”罗锋也有自己的想法,欠账还钱也是天经地义,以前家里穷还不起那是没办法,现在既然有了钱,肯定得先还的。

      毕竟人家肯借钱,那是情义,现在有钱就得先还,不能拖欠,否则就对不住人家的那份情义了。

      至于给两个姐姐补嫁妆的事,他觉得应当做,不能亏欠了两个姐妹,要不两姐妹没嫁妆在夫家总是会抬不起头来的,以后日子不好过。

      “小五你能想到这些,为娘真的很欣慰。咱们家这些年确实借了不少外债,加起来本息得有一万多钱,近两万。本来这事我打算等你爹回来拿主意的,既然你现在打算先还钱,那就听你的。”

      罗家借的外债,主要是当初罗父伤到腿的医药费,还有后来两个哥哥娶亲筹的娉礼钱,另外先前两个女儿出嫁时的嫁妆钱等,每次都是钱不紧手,只得四处张罗借钱,有些是借亲戚的,大多数还是借的附近的地主家和商贾家的,这些钱利息是不低的,往往是还了利息又还不上本,结果一年欠一年,旧账积新息,于是越欠越多,到如今都欠了快二十贯了。

      “那明天就请各位债主过来,咱们一并清欠,还本归利。”罗锋当下决定,这年头借钱难,利息也普遍高,连朝廷各地的官府衙门都拿公廨本钱放贷,利息还是月息八分,一年利息就是近本钱一倍,民间的借贷利息就更高了,什么羊羔利,什么驴打滚,什么九出十三归,各式各样,一旦欠下债务,往往就是越滚越多,最后便只能卖田卖地甚至是卖妻卖女了。

      罗家还是有个铁匠铺子,每年种地之外有点额外的收益,否则的话也早被拖垮了。

      罗锋跟母亲商量一番后,最后决定先偿还了那欠下的近二十贯外债,然后给两个刚出嫁的姐妹各补办一份十贯的嫁妆,这样家里还剩下七贯多钱存着备用。

      最后罗母同意,但家里只留五贯攒着,零下的两千七百多留给罗锋手头使用。

      第18章 一笔勾销

      午后。

      不断有邻居村人前来罗锋家,大家都已经听说了上次受召去汲郡挖河的那八人回来了,他们运气好,说两个月役期真的到期就回来了,而且更走狗屎运的是回来的时候,居然还擒了蓝面十八鬼救了县令千金,这不人人得了一笔重赏。

      尤其是罗瘸子家的小五,不但额外的得了县令千金的一笔三十贯白钱的重谢,还被县令赏识补了县里捕快的差事,以后可就风光了。

      就连本里平日高高在上的乡正和里长都赶了过来,见面还殷切热情的打着招呼。

      要知道,隋朝百户一里,五百户一乡。皇权不下县,在县城之外的乡里,全靠那些乡正里长维持,而每个乡正里长,选用的又基本上是大宗族长或那些财大势粗的豪强们。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1: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