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锦衣王侯》-第2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心里有数,宋兆南不是笨蛋,自然明白自己的态度,这事爷不掺和,你自己善后就是。眼下这中毒案,他也同样不想参与进去弄一身的搔,反倒是粮仓那边,他倒要过去看看。那可是几千石粮食,如果不能起出来的话,这平抑粮价上,就少了一张王牌。

        等他赶过去时,见那片仓库外面,两支人马遥遥对峙,弓上弦刀出鞘,气氛格外的紧张。在粮仓前面,一个歪戴帽子的年轻汉子,吆喝道:“这粮仓里存的是【创建和谐家园】爹他老人家买的粮食,我看你们谁敢动?你们谁敢动他老人家的粮食,我们把官司打到御前,也要叫他抄家灭门,株连九族,谁敢不服的就来试试!”

        杨承祖远远的下了马,问同来的刘把总道:“刘户侯,你可认得这个小子是谁?他说的干爹,又是哪一个?”

        刘把总于地面上的人很是熟悉,看了两眼道:“他啊,本是开封一个泼皮,因他为人刁滑,人送绰号叫油炸鬼,名叫尤条。本是个破落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结果龚怀恩到河南后,人地两生,想要刮地皮又没有什么帮手。这尤条主动凑过去,拜了龚怀恩做干爹,帮着他为前导,四处敲诈富户,勒索百姓,很是得龚怀恩的欢喜,居然为他保了个锦衣百户的前程,与你还得算平级。只是你看他这样子,可有一点锦衣百户的样?”

        杨承祖笑道:“话不好这么说,我看他这样,倒十足像一个锦衣百户。大家都是干湿活的,可不就得这个德行。龚太监用他,不过在意他爪牙可用,又无根脚,正好拿来冲锋陷阵背锅顶雷,若是他不是这番德行,又哪有今日这般成就。那个他旁边的是谁?”

        在这尤条旁边,有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五短身材,生的白白胖胖,穿绸裹缎,一看是个富翁打扮。按他的模样穿戴,像是个员外模样,可是看着与尤条站在一处,又似乎也是个干脏活的?

        “这人啊,是周王府的小管事,名叫臧能,于地面上也是个人物字号。这粮仓里,怕是也有周王千岁的一份股份,这事情有点不好办了啊。”

        镇守太监龚怀恩,地位与巡抚沈冬魁并驾齐驱,他的作用同样是天子耳目,加上镇守地方,防范盗贼。河南的镇守太监,还要加一个采办贡物的工作职能,平日里与巡抚的工作不相抵触。但如果发生冲突时,即使是巡抚,也很难有效的奈何他,属于皇权在地方上对文官的有效掣肘。

        而周王朱睦木审(此为异体字,左木右审),虽然没了权柄,属于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空有王位,对地方上的事务,一般是没什么权力插手过问的。

        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天家血脉,是朱家子孙,人家不拿权了,炒粮食发点财总没什么吧。你要是连这点事都不允许,那未免就太不拿老朱家的人当人看,欺人太甚了。

        一个周王或许沈冬魁不放在眼里,但一个周王加一个镇守太监,沈冬魁却怎么也得掂量掂量,因此抚标营虽然兵多且精,镇守太监方面来的人马,大多是由泼皮充数,并不堪用,但两下对峙起来,反倒是泼皮这边仗着市井骂架的功夫了得,占了上风。

        杨承祖看了一阵,道:“户侯,你且在这观看着,千万不能让他们把粮食运走,兄弟我去想想办法。”

        刘把总得了他不少银两,也就要关照几句,轻轻一拉他道:“杨老弟,你一个外地锦衣,又能有什么办法可想?听老哥一句劝,尽人事听天命,你该做的已经做了,至于事情发展到哪一步,不是你自己能做主的,咱们操不着这个心。就且由他们折腾去吧,我们只看就好。”

        “多谢刘兄高义,不过我总是想去试一试,万一要是有办法可想呢?现在顶着上,肯定是没好处,如果釜底抽薪,未尝不能解决此事。您只静侯佳音就好。”

      第八十三章 周王府(一)

        杨承祖离了队伍,一路打马,直奔周王府方向。这王府在开封城内占地甚大,且又有高大的牌坊,很是容易找。只见“钦承上命”,“世守齐邦”的牌楼之前,一大群峨冠博带的读书人排成长长的一排,正等着门官喊人进去。

        这些读书人未来可能是朝廷栋梁,乃至于国之重臣,不过眼下么,全都是生活不大如意,囊中羞涩的穷措大,想着办法从各处打打秋风过活。当代周王在开封文人中有贤王及冤大头之称,喜欢和人谈论诗文。这些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进去,或是看着周王的作品夸奖几句,不愁不能换几个程仪。

        只是他们来人太多,总不能一发进去坏了体统,大家都是孔孟门人,最讲礼法,在外面自动排起长队,倒是显的秩序井然,不失读书人的体面。杨承祖这快马一来,就引得不少读书人观望,见他一身明黄飞鱼,知是锦衣校尉,不少人一拂袖子笑道:

        “区区锦衣鹰犬,实在不堪入我辈读书人之眼,这等人该不会也想着求见千岁吧?周王千岁乃是个贤王,哪来的时间见他?”

        “仁兄所言正是,现在千岁正和年老夫子谈论文章,便是本地官府来拜,他也是一概不见的。区区一个锦衣卫,算的了什么。诶?这人怎么如此无理,居然插队的。我说你呢,我们这里都排着队伍呢,你怎么敢插队,把他揪回来啊。”

        杨承祖自然没时间跟他们一样排队,下了马直接就来到门首,几个门官见他过来,下了台阶道:“你是什么人?这里是周王千岁的王府,不可乱闯!”

        “几位王官请了,下官乃是锦衣百户杨承祖,特来王府求见周王千岁,还望几位通传一声。”

        那几个门官听他报了家门,面带不屑之色。“锦衣百户,很大么?我们这里还有两总旗呢,一个百户今天没当值,否则你也看见了。我们千岁正和年夫子谈论文章,他未曾说完正事,一概不见外客。千岁的虎威,谁敢惊动于他,你且下站,在下面侯着。你没看那么多人排队么,你怎么就能插队进来,眼里还有没有规矩两字了?”

        这个时代的锦衣衙门又称恩荫寄禄之所,因其无定员编制,不少人都把自己的亲信部下安排个锦衣身份,只为多占一份钱粮,多弄一个官身。像这周王身为藩王,虽然眼下没了权柄,但毕竟是天家血脉,给自己的门官搞几个锦衣名额那还不成问题。

        这些人听他只是个锦衣百户,也就不放在眼里,锦衣百户狗,若是东厂或是西厂内行厂的,他们可能还要在意在意,锦衣卫的官,太不值钱了,不必往心里去。

        杨承祖一见,忙从怀内伸手,取了两张文稿出来,向上一递“几位王官,下官这里还有一份重要公闻,你们只要交到千岁手里,包准他推掉那什么年夫子的文章而接见于我。此事事关重大,于周王千岁身上有莫大干系,还望几位不可耽搁了。”

        他递交文稿时,手上已经夹带了一锭二十两的元宝。这次查抄金宅,收获巨金数万两,像这样的元宝,他身上带了好几个,倒是不愁门包钱。那几个王官听说事关重大,用手接过文稿,掂了掂分量,彼此对视一眼,皆想到:确实这分量不轻啊。

        周王是个闲散藩王,平日里府上很少来实权人物,除了榨不出半点油水的穷酸措大,就是些商人。像这一出手二十两的门包,在京师或许不算什么,在河南周王府的门官眼里,分量可着实不轻。

        一名门官道:“既然如此,你把马交给我,我替你栓上,免得待会走失了或是被哪位才子借了去。你且在门首里坐下,我去给你弄壶茶,咱们千岁的脾气你是不知道,一谈起文章来,什么都顾不得了。我说哪位老哥替这位锦衣官爷跑这一趟……”

        他边说边看了杨承祖交来的名刺,这门官是识字的,脸上忙堆笑道:“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杨承祖杨百宰,失敬失敬。您在我们开封,那可是数的着的人物,在下也是仰慕的很了,这个朋友我是一定要交的。”

        那些书生见有人插队成功,不免聒噪起来,那门官将面孔一板“你们嚷嚷个什么,谁若是再胡言乱语多嘴多舌,冲撞了王爷的虎威,就别想从帐房支一文程仪!”

        听说孔方兄有难,这些书生就都没了火种,个个做了锯嘴葫芦。只在心里暗骂鹰犬坏事,奸佞误国,堵塞了言路,让自己这等大才子不能得见千岁金面,实在是该死的很。只盼着千岁明查,不见这个锦衣官,或是干脆让门上一通乱棍将人打出,方出了自己心头之气。

        过了不到半柱香的光景,却听门内一阵脚步声音,一人高声道:“投书的杨百宰在哪里?快带小王去见他。”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之声。

        杨承祖方从板凳上站起身来,就见一名门官在前引路,陪出一个头戴束发紫金冠,身穿织锦团花袍的公子来,这人三十出头年纪,生的玉面薄唇,面白如玉,是个极俊的相貌。只是身形瘦削,面带病容,走起路来一步三摇,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人吹倒,说是个男人,不如说是个大姑娘。

        “小王爷……没错,就是小王爷。小千岁,我是您的文友戴四海啊,咱们前两个月还说要一起出版诗集的,文稿我已经带来了,您拔冗看一下吧,若是没问题,咱们就能出版了。只要五十两银子,只要五十两银子,我保证您的名字出现在京师的文人之中,河南才子,河南第一才子也没问题啊。”

        这名书生嗓音洪亮,喊的声传半里,可是那位公子仿佛连听都没听到,眼里只剩了一个杨承祖这个锦衣武臣,三步并做两步走,两步当做一步行,几步就抢到杨承祖面前道:

        “怎么,你就是那位锦衣杨百宰?小王乃是周王世子朱勤熄,父王抽身不便,特命小王前来迎接世兄。这些个奴仆可曾简慢了世兄?若是有的话,您只管开口,我家的家法,绝不宽恕。此地不是讲话之所,来来来,随我里面说话。”

      第八十四章 周王府(二)

        小王爷这个态度,不但杨承祖搞不清,就连几个门官也都搞不清楚情况。再怎么样,这里也是周王千岁府,堂堂天家贵胄,还用的着卖一个小小锦衣官面子么?要是江彬亲至还差不多,他一个百户,用的上?

        这些人哪里知道,现在周王府的书房内,周王朱睦木宣正对着眼前一个白发萧然的老者施礼道:“年夫子救我,年夫子您一定要救我啊。小王糊涂,贪图一点小利,跟着龚怀恩后面,想要发点小财,天知道会惹上这等祸患啊。”

        那位年夫子年望久乃是本地宿儒,曾放过一任学政,如今退隐归林,乃是河南文坛泰山北斗般的人物,平日里与这周王算的上一对文友。他在京师内还有不少【创建和谐家园】门人,消息极是灵通,只见他将一封书信放在桌上,用手轻轻敲打着,而一旁放的,就是杨承祖拿来的文稿。

        那份文稿其实并不出奇,就是那些丐帮【创建和谐家园】在河南大街小巷里张贴的揭贴,周王原本也见过几份,并没在意,只是命令王府的下人把它们都撕了了事。若是没有年夫子在,这揭贴递上来,他也未必会引起十分的重视,只是眼下年夫子面色凝重,语气也格外的严肃。

        “千岁,老朽与你也算是多年交情,有几句话,必须得跟你说在明处,否则就不配称朋友二字了。京师来的书信,你已经看过了,天家震怒啊,那揭贴的内容,实在是犯了天家的忌讳。而且这次的内容,与前次白衣贼的可是不同,内中多涉及天家隐私,宫闱秘事,非是百姓所能知。这其中的干系,不用我多说吧。”

        这个时代的大明,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舆论战概念,但是民间对于口水炮的威力,谁也不敢小看,毕竟舌头根子下面压死人,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一点。上次白衣贼之乱时,虽然赵燧也命人到处张贴揭贴,但内容大多是流于表面。比起泼妇骂街的水平并没高明到哪去,最多是说说正德信任奸佞,所用非人等等。

        可是这回,却是有鼻子有眼的,说他不是孝宗子嗣,乃是张太后从外面抱养的儿子,冒认帝王血脉。这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宫闱秘事,显的干货十足,越是有文化的,反倒越是要琢磨琢磨,这事怎么感觉看着有点像真的?

        要知道眼下血统论还是非常吃香的理论,老百姓臣服天子,是因为他是真龙血脉,如果你的血脉不真了,我们还凭什么拥护你?而能把谎话编的这么有鼻子有眼的,只能说明编谎的,也是圈子里的人,这不是赵燧那等土鳖能搞出来的瞎话。

        再者说,光是否定正德的血脉没有什么意义,他不是你也不是,光否定他有什么用?稍微推测一下就能得出结论,这次揭贴事件的幕后黑手,很可能就出在朱家内部,搞臭了正德天子的名声,自己就可趁机出来,取而代之。毕竟藩王也是姓朱的,来个二次靖难,也不是不可能。

        据说正德看了这揭贴后大发雷霆,把江彬叫来痛打了一顿之后又赏他黄金百两,玉璧十双,让他抓紧破案,只要将这炮制伪书的人捉出来,必有厚赏。而嫌疑目标,指向的就是各地的藩王。

        那位京师里的大员知道自己的恩师与周王交情莫逆,生怕他被卷到谋逆案里,那样的话,天大的手段也救不出人来,恐怕老师这条命都要有危险。因此特意来信说明过往,希望老师能与周王及时切割划清界限。

        可是没想到年望久素有古风,不肯背离老友,反倒是特意上门来通风报信,让他做好准备,应付京里的检查。

        像周王这种空架子王爷,要说金银财宝是不缺的,但是权柄就有限的很了。最怕的就是被京师里的权贵惦记上,当真是朋友不敢少交,冤家不敢多结。

        他也知道,眼下这一系皇帝的正统性来自永乐靖难,最是提防其他王爷有样学样,也篡了自己的江山,因此对藩王防范甚是严密。王府的仪卫司卫队都已经从自有划归军卫指挥,王府的武装只剩了装点门面,防范盗贼的存在意义,真正的战力不值一提。

        像这种揭贴的事,一旦沾上就是一层皮,搞不好就要被送到凤阳高墙之内数麻雀去,登时吓出了一身冷汗。等听说他和龚怀恩以及漕帮河南大香头金长龄一起炒粮食,年望久恨铁不成钢的指点道:

        “千岁,你周王府几世积蓄,泼天富贵,难道就差那几个小钱过活么?私藏粮食,囤积居奇,诱发民变,这是什么罪过你难道不清楚?若在平日,你这么做也就做了,老朽也不说你什么。”

        “现在是什么情况,江彬正要抓人顶罪,到朝廷那完案,这些揭贴又是多发在河南,你觉得他会放过你么?我再跟你说一句,老朽在巡抚都察院里有关系,已经打探出来,金长龄的罪名是谋反,在他的巡检司衙门里,搜到了任他为河南总兵二品都指挥的告身文书,那下面的落款却找不到人,你说你不是自己上赶着去领这个罪名么?”

        周王听了这消息,人都吓的没了脉,恰好此时,杨承祖又把这份揭贴送进来。一听说来的是锦衣卫,又听说是为了这个,周王登时有大难临头之感,抓住年望久道:“年翁救我,年翁您一定要救我啊。”

        年望久倒是沉的住气“千岁莫急,依朝廷的效率,不可能这么快当,我估计这个缇骑准是另有所求。但是不管怎么样,眼下却是不能得罪他,别看他只是个小小百户,他身后代表的是整个锦衣衙门。你简慢了他,就是简慢了锦衣衙门。这种小人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只要在江彬面前递几句谗言,在经办案件时,稍微说几句坏话,你这周王府怕不就有大难临头了。”

        周王越听越觉得有理,不由又想到建文时期大削诸藩时,这干藩王的倒霉德行,哪还敢有小看之心,忙命了周王世子亲去迎接,又将府内几个出挑的丫鬟打发去伺候。他自己则由年望久陪着,最后前往另一处书房见客。

        杨承祖倒是十分客气,虽然茶是上好的新茶,瓜果点心皆是上品,几个使女也是乖巧可人,堪称佳丽,但是他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没有丝毫放肆之意,倒是让朱勤熄对他有些好感。

        他这千岁从小受过训练,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坐定之后便问道:“杨世兄,你的威名,小王早有耳闻,本想与你多亲近亲近,怎奈我这身体……你也看到了。不知世兄此番前来,有何见教?”

        “世子殿下,您太客气了。下官此来乃是有事相求,见教二字万不敢当。我是来替河南八府万千生民求命,也是为周王千岁,想一条出路,不是在下危言耸听,现在王府的处境岌岌可危,稍不留神,恐怕就有不测发生。还望世子殿下转陈千岁,让千岁早做决断。”

      第八十五章 周王府(三)

        朱勤熄没等做出反应,门外就传来一个苍劲有力的声音“不必我儿转达了,本王与杨世兄面谈就是。”门分左右,朱睦木宣当先一步进来,年望久随后进入。朱勤熄见父亲亲至,知道没有自己的事,急忙与那几个丫头都退了出去。

        杨承祖可不敢在王爷面前拿大,急忙撩起衣服跪倒施礼行参,周王急忙伸手道:“不敢当不敢当,杨世兄快快起来说话,在小王这里没有这么多礼数。”

        周王并不摆王爷架子,还赏了个座位下来,待杨承祖坐定之后,朱睦木宣道:“杨世兄,你这次来,不知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奉了平虏伯爷的军令?我要说一句,本王真是冤枉啊。这些揭贴的事,本王当真是不知情,不清楚啊。”

        “千岁,小人此次前来,乃是自己的意思,并非奉平虏伯的军令。我也自知,官小职微,在千岁的面前,没有我说话的地方。只希望千岁看在河南八府父老乡亲份上,给大家一条活路。您若是嫌我的官职太小,要将我赶出府去,乃至一顿乱棍打杀了下官也没什么怨言。只是下官知道,千岁乃是有名的贤王,在河南八府大有名气,百姓之中深得人望,绝对不会做出此等事的。再说王爷在河南广有田地,也不在乎这点小钱的,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他本来是拿话挤兑周王,想让对方放弃炒粮谋利的想法,哪知他这话说法,却见周王面上色变,竟是站了起来:

        “胡说,完全是胡说,这是谁在污蔑本王?小王虽然有些积蓄,但是周王一脉户大人多,子弟甚众,各房里都要钱要米,哪房也不能短缺,那点钱粮大感入不敷出,哪里有余钱积蓄?再说田地,也不过就是将就着凑口饭吃而已,不多,一点也不多。再说我也不是贤王,我是昏王,没错,我就是昏王,百姓都要叫我朱剥皮的,我可不是贤王。”

        杨承祖哪知道周王有自己的心病,现在这当口,谁敢自认贤王?广有田地,深得人望,下一步是什么,是不是就要起兵造反?再加上揭贴的事,那你不是反贼谁是反贼?

        大明的藩王日子过的就算凑合,可一旦沾上造反这条线,那就是谁碰谁死,没有什么话可讲。当年汉王朱高煦是跟着永乐沙场征战,几次沙场救驾的贴心儿子,还不是因为造反,被自己的侄子给拿锅给蒸了?

        藩王平日里游离于国法之外,胡作非为只要不太出格就没人管束,乃至拿了金瓜大锤在街上砸人也是有的,藩司难以治理。可要是碰了造反这条,那就是有死无活。这由不得他不激动。

        杨承祖忙道:“王爷息怒,是下官说错话了。只是千岁您既然世镇开封,也得为河南八府的百姓想想。您要做的生意是什么,我心里清楚的很,您府里几位管事与金长龄往来的书信我也都看了,确实有人想借着这次机会发上一笔,这其实也没什么错。”

        “就像千岁您说的,大家都要生活,谁不想发财呢?可问题是发财的方法有很多,这粮食的事,却是不好拿来做的。万一因为囤积居奇激起民变,到时候王府必然首当其冲受乱民冲击,万一开封军卫救护不及,让千岁的家眷受了惊吓,那我辈就是万死也不能赎罪。望千岁三思。”

      ¡¡¡¡ÄêÍû¾Ã½Ó¹ý»°À´¡°Ñî°Ù»§£¬ÄãµÄÒâ˼ÊÇ£¬Ï£ÍûÍõÒ¯·Åê⣿¡±

        “不,卑职没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千岁把放在仓库那的人调回来,龚公公那边我说不上话,但是我希望千岁您这边能给点配合。我保证,那仓库里王爷的粮食,我们不敢乱动,给你都送到府里来,您看如何?若是缺少了一石粮食,您只管找我杨承祖说话就是。”

        “杨世兄,你这说的哪里话来。”朱睦木宣这时也冷静下来,既然对方不是来办自己王府的,那这事就还算好办。他固然是爱钱,可是他并不缺钱,这次炒粮食的事是他授意,但直接出面的是王府几个管事,自己还大有回旋余地。

        当然,这个余地要看锦衣卫给不给他,如果给的话,他就是一个失察,如果不给的话,那他就与这谋反大案脱离不了干系。就连金长龄之死,也完全可以说成是周王府从中出力,买通凶手暗杀金长龄灭口。作为锦衣卫来说,用这种方法甩锅,也并非做不出来。

        钱财谁都爱,可只有活着钱财才有意义,如果被夺爵废为庶人,那万贯家私又有什么用?他这人倒也爽利,当下道:“这炒粮食的事,说实话,都是下面的人做的,老夫并不知情,如果知情的话,绝对不会允许这等事发生。本王乃是洪武爷爷的后裔,当年先祖起兵驱逐北虏,打下这大好江山,我们这些做后辈儿孙的,自然该要维护它。正如世兄所说,一旦粮价飞涨引发民变,本王自己的王府也不安全。所以下面的人,我一定要严惩!至于这些粮食,我会都交给衙门,由官府处置。”

        一个藩王如果开仓放米,那很可能落一个收买人心的罪过,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其实这个时代的富户想要赈灾,也得先和衙门沟通好,得到衙门同意后,才能开粥棚放赈,否则的话,也可能被定为谋图不轨,官军上门抄家也不新鲜。

        要想赈济灾民,最好的手段就是把钱粮送给官府,再由官府统一调拨。杨承祖笑道:“千岁客气了,下官绝对没有硬拿千岁米粮的意思。主要是仓库里除了千岁和龚公公的粮食外,还有金长龄的逆产,您的人在那一挡,连逆产我们都拉不走了。所以我只希望您给您手下的人传个消息,让他们把粮仓的路让出来,我们把金长龄那部分逆产拉走,其他的绝不敢多想。”

        “不不,这是本王应该做的。眼下既然有人想要在河南制造粮荒哄抬粮价,本王自然要协助官府行事,这点粮食本王还出的起。”

        “若是如此,那下官在这里就代河南八府的黎民百姓,谢过王爷大恩大德了。”

        见杨承祖跪倒磕头,周王忙又将他搀扶起来,年望久道:“千岁,其实龚怀恩那里,您可以说句话。那个叫什么尤条的,听说闹的很不成话,龚怀恩是代表天家下来的,如果在地面上闹的太出格,不是丢天家的脸么?他是奴,您是主,这约束奴仆的事,您这王爷也是做得的。既然您把粮食都捐了,龚怀恩那,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

      第八十六章 周王府(四)

        龚怀恩为河南镇守,地位超然,与河南巡抚并驾齐驱。三衙议事指的就是镇守中官,巡抚外加本省的镇守总兵。即使是河南三司长官的面子,他也未必肯卖。

        周王虽然是藩王,但是到了大明这个时期,藩王的面子已经不大值钱,即使是知府上任,也敢不拜藩王。毕竟藩王宗室的年俸禄米,是掌握在文官手里,由文官交给王府,再由王府下发。

        如果真是王府恶了文官,只要在禄米上卡一卡脖子,就够王府受的。从这个角度看,似乎龚怀恩比周王强势的多。但是从两人所处的地位上,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大明的制度,如果把大明朝比做一个家庭,藩王就是家族成员,只不过不是家主而已。而太监则是家奴,文官是帐房先生,武将则是家里的护院。

        家奴与帐房先生和护院为难倒是没什么问题,可如果家奴欺负到主人的兄弟同族身上,那就成了恶奴欺主。

        江彬在另一个时空中被千刀万剐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得意时,让成国公朱辅向自己下跪,这是犯了大忌的。他不过是一护院而已,而成国公朱辅则是大明与国同休的勋贵,也就是主家的朋友。护院欺负朋友,这成什么话了?

        立皇帝刘瑾威风最盛时,也不会去找藩王的麻烦,同样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太监,替皇帝恶心文官,算是顺了主家心意。如果没事去惹藩王,那就是找死。不管是多遮奢的太监,也不过皇帝一句话就能拉下去打死,所以跟藩王比,反倒是太监弱势。

        周王不敢得罪锦衣卫,对上龚怀恩这种阉奴,那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当下拿了自己的名刺,让手下的管事送到镇守太监衙门,将龚怀恩叫来,又吩咐厨房准备酒席,接着又传了个命令下去。

        不多时就有个身强力壮的王官,托了一个金漆托盘上来。朱睦木宣笑道:“杨百户不辞辛劳,先是到洛阳拿贼,马不停蹄又跑来为百姓求命,若是我朝文武都如你这般忠于王事,何愁我大明不兴?小王不才,这里略备一份薄礼,算是犒劳杨百户你的辛劳,还请百户不要嫌轻啊。”

        说话之间,他已经掀去托盘上盖的大红绸子,那托盘上,竟是放着一排足色赤金铸造的小型元宝。那些元宝每个都在五两左右,整整二十个码放整齐,这可是足足一百两黄金。

        正德年间白银还没有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比价还比较高,一两黄金可折白银四两,不比另一个时空中万历年间一两黄金折银八两。饶是如此,这一百两黄金也足以值四百两白银,这就快赶上当年杨家全部家当了。

        杨承祖当然明白,这是周王在收买自己,换句话说,周王还是不放心自己,生怕自己在金长龄这个案子上做文章。他现在也明白过来,那揭贴的威力比自己想象中还大。周王生怕自己把他说成是阴谋背反朝廷的奸贼,所以不惜血本来结交自己这个小小的缇骑。

        按说他一个百户,跟一个王爷是搭不上的,周王也没必要在意一个小小百户。可问题是现在是特殊时期,这个小小百户只要说句话,说不定就能让他这个王爷卷到谋反大案里,金长龄一案未销,天知道最后会演变成什么结果。所以他也就顾不上面子,先买个安全要紧。

        一百两金子对于杨承祖来说是巨款,可是对于周王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能用这点小钱收买杨承祖,那可是大大的便宜。杨承祖不想做什么武海瑞,对于有人送金子上门,自是笑纳。

        见他肯收钱,周王出了口气,捻髯笑道:“杨百户一路劳顿,身上想必乏的很了。龚怀恩要过来也是个工夫,再说这厨房备办酒席,也是个时间,别的不说,单是那熊掌,就得炖两个时辰呢。来人啊,送杨百户去浴房那边,好好洗一洗身上的征尘。”

        让杨承祖用自己家的浴房,这算是拿他当了自己人,杨承祖也不会给脸不要,到了声谢,就随着下人出去。等他出了房门,年望久拍掌道“千岁礼贤下士,不愧是贤王。有了今天这番招待,不怕他不为千岁所用,您这回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睦木宣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是啊,河南八府我们唐周伊三王,这回怕是都不好过。老夫这算是勉强过关了,那两位王兄,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这么大的案子下来,只花百两黄金,千把石粮食,却是便宜,太便宜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0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