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锦衣为王》-第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如果发生政变,而且,根据张佳木的分析,政变几乎是无可避免之事。政变之后,于谦等人是首当其冲,必定大倒其霉,而他这个小虾米,也注定会跟在于谦后头倒霉,这几乎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他虽然并不是朝廷重臣,但身为锦衣卫,消息极为灵通。而且,正南坊是各方势力较力的场所,就更加容易看明白了。

        现在看来,石亨、张軏等人,当是政变的武班底。针对的,就是于谦一系的范广。

        而文官班底,则是徐有贞,杨善等人,王骥这个老头儿,也跑不了。还有王直等重臣,虽然可能未必参于其中,但默见其成,也是跑不了的。

        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想政变的人,心思各异,有人是图富贵,有人要报仇,有人则是因为朝廷储位空虚,皇帝大为失策,所以深为失望,张佳木敢断定,如果十四日那【创建和谐家园】帝不能把储位定下来,发生政变的可能几乎是板上钉钉,势不可免之事。

        灯下饮酒,小酌慢饮,张佳木的头脑却越发清醒了。

        这会儿,看着还算稳定,但图穷匕见,几乎已经就是到了最后的关头了。

        是顺观其变,还是逆而夺取,在这场大动荡中获得自己的好处,已经是不问可知的事了。

        好在,他自己也早知今日,看似不言,但暗中下手布置,到了这会儿,他也是有参于其事的本钱了。

        选择有两种,第一,和石亨、张軏等武臣力拼,他断定,政变的发生几乎必定是在正南坊,拥立太上皇复位,最为直接,比拥立沂王要省事的多,参加政变的大臣,一定也会获得预想中的大富贵。

        而他掌握正南,消息灵通。京师之中,很难调动京营禁军而不为人知,能有本钱发动政变的,一定是高级武官,自己府邸中有家将,能在营中抽调一些少量的兵马而不为人知,如此这般,就可以判定,参加政变的人数不会太多,当在数百到千人左右,这点人手,只要他能拒守南宫到天亮,内廷得到消息,发兵符调动禁军,范广等人依命行事,大军一动,石亨与张軏等人必死无疑。

        而他,也会被于谦等拥立皇帝的一派赏识,大富大贵,唾手可得。

        但如果守不住南宫,只怕他当场就得被杀,而太上皇复位之后,张家势必会被诛灭全家,绝无侥幸之理。

        第二条路,就是跟着石亨等人一起政变,凭着他在正南坊的势力,政变也就是很顺当的事,多半也会成功。

        但如此一来,大功是石亨等人,他一个小小百户,最后能分点残羹剩炙罢了。

        如何选择,已经到了最后关头,非得立下决心不可了!

        张佳木绕室徘徊,心中只是在想:“难道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第110章

        作者缺失此章节。非本人排版错误。【记川之水】特此说明!

      第111章 请示

        天尚未更,鼓打四更。张佳木已经从内室出来,披上大衣服,戴上暖帽,到偏房把睡的死猪一般的庄小六几个人哄起来,令道:“随我出门。”

        几人出来,嘴里呵着白气,打着哆嗦道:“大人,这么早,坊门都未开哩,咱们去哪里?”

        “想舒服啊?”张佳木似笑非笑,看着众人道:“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你们跟着我是想舒服还是想富贵?”

        “是,我们懂了。”

        几个伴当乱纷纷答应下来,立刻就换起衣服,到后院牵马,备鞍,盏茶功夫,就把一切都准备的停停当当。

        跟在张佳木身边时候久了,他们已经有个上进的样儿出来,凡事都用心出力,也不枉被张佳木看中提拔一场。

        出门时。抬头仰望,天色还黑蒙蒙的一片,还需打着火把出门,东方的星空之上,启明星高高在望。

        “这是木星还是金星来着?”

        张佳木在肚子里嘀咕一句,一时倒是想不起来答案,自失一笑,心道:“把别自己弄成个古代人才好。”

        以往的学识,以往的一切,真的已经在他心里越来越淡了,唯有适应这时代,适应身边的人和事,心思也全用在求存求好上,以往的一切,倒是真的越来越模糊了。

        但他提醒自己,切切不可忘记以往的一切,就好象今天的一切,将来他也绝然不会忘却一样。

        马蹄敲打在石板路上,发出咯答咯答的清脆响声,没出坊门,就有一小队锦衣卫,还有五城兵马司的坊兵,铺舍火夫,坊丁小队的夜巡队,五六支队伍,各路人马,纷纷上前来检查。

        等大伙儿发现骑在马上的是张佳木时。就乱笑一通,或是在暗中施礼后退,今晚夜巡的坊丁小队是黄二领队,当他看到张佳木出行时,悄没声息的跟在后头,一直到张佳木骑马出了坊门,这才又重新回到巡逻的位置上去。

      ¡¡¡¡³öÁË·»£¬Ò»Â·È´ÊÇÍùÎ÷ñѺúͬȥ¡£

        庄小六几个已经跟随着张佳木去过好些回,一看方向就知道张佳木的去向,一共五骑,两骑在前,张佳木在中,两骑在后,五骑人马在星空夜色之下疾驰赶路,等赶到于谦府邸前时,看看天空刚刚微露的曙色,张佳木搓了搓冻僵的手,笑道:“还好,赶得上。”

        这会儿皇帝当然不会视朝,明朝的家法不及清朝,清朝是每天常朝。除了自己“递牌子”请见的各级官员,还有按例每天必见的“御前”,“军机”,见完普通的大臣,再叫军机,议定国事,从天不亮时官员就得进宫,皇帝开始“叫起”,一起一起的见完了,等军机最后一班见过之后,拟好当天的廷寄和上谕,总得下午两……光景,才能完事出宫。

        所以在清朝,当军机最苦,每天到了傍晚就精神不济,天黑必定睡觉,半夜三四点就得起身,五点天亮之前,必定已经在宫中办事,随时预备召见。

        明朝制度到此时已经成熟,和清朝绝然不第内阁依例办事,通政司接折,内阁提出意见,司礼监择其要紧者上报皇帝,得知帝意后批红发出,六部九卿按批复办事,不必到张居正的时代,就是正德和嘉靖年间,大臣已经可以按惯例来管理国家。并不需要皇帝事事亲力亲为了。

        这会儿已经到了起身办事的时候,皇帝虽然不一定召见,但于谦这些大臣需要照常入衙办事,年前封印之后,肯定有不少公事积压下来,别的衙门和大臣可能还一时半会没能从过年的气氛里脱身出来,有些懒洋洋的不大爱办公,但张佳木心里知道,于谦必定不至如此,来的晚了,就得到兵部衙门去找他,到时候,说话可就不方便了。

        在府外拴马桩上系马的功夫,庄小六先去叫门。

        于府虽然是一品文官的府邸,但并不大,锡色的门环被敲打了几下,里头就有门政过来应门,打开门来,见是张佳木,看门的老头一楞,问道:“张大人,这么早过来,有什么事?”

        “当然是有要紧的事。”张佳木答说道:“劳你架,请于大人起来见我。”

        “大人这会已经起身了,我去禀报一下,是不是见你,就不好说了。”

        张佳木笑道:“说我来见,少保他老人家一定会立刻叫进去,绝计不会叫你老哥回难就是了。”

        门政转身又进去,半响过后,才又出来道:“大人请你进去。”

        “好!”张佳木笑笑,拱一拱手,算是答谢。于府规矩极严。换了别的府邸,给点碎银子就能叫门政高兴,但在这里,绝对不行。

        从侧门进去,只穿了两道门就已经到了内宅,于谦已经起来,身穿常服,戴乌纱帽,大红赤罗纱的官袍,饰着仙鹤补子,玉带,朝靴,穿戴的一丝不苟,井井有条。

        他站在廊下,见张佳木过来,皱眉问道:“天还没亮你就来,正南坊出了什么事?”

        有此一问,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张佳木这么一大早天没亮的跑来,总不会是问于少保他老人家吃了没有。

        “是,正要给大人回。”张佳木跪在廊下的青石板上,恭恭敬敬的叩了个头,仰首答道:“是出了一点小事,要大人做主。”

        他现在见王骥,已经不需如此,但在于谦这里,行此礼是不可免的事。于谦为人方正,礼不可废,有一点失礼的地方,都是不成的。

        况且,给于谦这样的人行礼,张佳木心里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你起来说话吧。”于谦皱了皱眉,转身进房。

        正南坊有事,当然不便在庭院里说,张佳木站起身来,随他入内,于谦指了指自己对面的座椅,道:“坐下说。”

        坐下之后。张佳木从容禀报,说了一刻功夫,便将昨夜之事讲完。

        说完之后,才顾得上看于谦的脸色,一看之下,就是吃了一惊。他站起身来,颇为张惶的道:“大人,这是怎么了?”

        于谦神色惨然,双眼泪痕已经掩饰不住。

        张佳木尴尬之余,心中也是有点惨然,也是替于谦灰心。当今皇帝,算不上是昏庸之主,景泰元年,也先入侵,虽然有于谦等人坚持不迁都,就在北京迎战,但当时人心惶惶,不少人,包括徐有贞在内已经吓破了胆,南迁回南京之议也不是完全没市场的。但当今皇帝以亲王身份监国,一锤定音,决定就在北京迎敌,结果也先在北京城下受挫而回,明朝的第一次大危机就这么迎刃而解。

        于谦和一众文官武将当然立功极大,但当今皇帝,于大明也是实在有安定社稷的功劳。

        除此之外,皇帝在即位之初也是励精图治,屡施善政。但自从景泰三年皇帝起了私心,一意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那一天起,这位皇帝就已经往下坡的路上走,怎么拉也拉不回来。到了今时今日,堂堂天子,居然有召见【创建和谐家园】夜宿宫禁的事出来,象于谦这种大臣,听闻此事,又怎么能不觉灰心丧气,甚至心如刀绞,伤心难过?

        看着于谦的模样,张佳木呐呐道:“少保,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于谦纳没纳妾,张佳木没打听,但当时的官员不纳妾的,还真是少有。就算是儿女齐全的,也得纳上几房妾,给正室当助手,打理家务,一夫一妻的,也只是存于实在是贫困到寸土也没有的,不然的话,就是卖酒的酒保,还要纳一房妾,在一边当炉暖酒,以为助手呢。

        于谦抬起手来,在紫檀书桌上用力一拍,其声砰然。

        外间不知道出了何事,有人伸手探脑的进来看,于谦厉喝道:“出去,再敢进来的,一律打死不论!”

        他在家里,从来不是这般模样,当下吓的几个家人立刻躲的远远的,再也不敢过来。

        喝退家人,于谦才怒道:“此事百姓能为,贵戚能为,为大臣者都不能为,况且是一国之君来做这种事!”

        这话当然说的有理,张佳木知道劝也劝不来的,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椅子上,等着于谦说话。

        于谦怒了半天,拍了半天的桌子,临到最后,却只能摊手道:“此事事涉宫禁大内,你又没有当场把人拿下,这件事,我亦无能为力矣。”

        说了半天,居然是这种回答,张佳木心里也颇觉得无力。

        他道:“那么要请问大人,是不是下官以后不必再理会此事?”

        “是的,你不要再管了。”

        于谦想了一想,又道:“我会相机和皇上去说,我说之前,此事绝不可泄露消息出去,不然的话,我唯你是问!”

        “是,下官明白了!”

        这件事交待清楚,于谦已经掩面不语,张佳木站起身来,想了再想,终于咬着牙问道:“大人,皇上病重,十四日有复立沂王之请,不知道大人是否有建言的打算?”

        在此之前,于谦已经表明过一次态度。张佳木这一回再问,意思也很简单,皇帝如此任性妄为,不顾身体,很可能会朝不保夕,为国为民,于谦都该说话。

      第112章 罢朝

        于谦面色铁青,他也明白了张佳木的意思。但思虑再三。于谦唯有长叹,他道:“你不明白,今上待我,实在是有知遇之恩。迎还太上皇,我该说话,也能说话。绝没有把太上皇留在异族鞑虏手中的道理。”

        他顿了一顿,又道:“但事涉立储之事,吾与当今遇合之恩,实在是不便说话,也不忍说话啊!”

        张佳木默然不语,看来,这位石灰吟的作者,当今少保大人,也不完全是无情之辈。于谦在立储大事上默然不出一语,倒不是他不乐意沂王复立,以安定天下的责任来说,当然是沂王复立最为妥当。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情?

        以于谦的立场来说,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些年来,几乎是言听计从。当年迎回太上皇时。皇帝心存犹豫,不大愿意去迎。只有于谦一锤定音,说天位已定,劝皇帝不必忧心。

        皇帝无耐,只得挥手道:“从汝,从汝。”

        皇帝对大臣信任到这种地步,当然是叫人羡慕,但也正因为当年的事,也导致于谦今时今日无法建言,他心中的忧思和痛苦,自然也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此是大事!”于谦心情激荡之时,一不提防就把心事真格说出来了,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

        他看向张佳木,脸板的铁青,厉声道:“你不可对任何人言!”

        “是,请少保放心。”

        张佳木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又施了一礼,道:“若是少保没有别的事,下官想要告退,坊里事多,要回去安排。”

        “嗯。”于谦点一点头,道:“要镇之以静,我告诉你,十四日之前,绝对不能出事。”

        张佳木面无表情,只是沉声道:“是。下官一定尽全力。”

        十四日之前,务必无事,但十四日之后如何,于谦没说,张佳木亦是没问。

        于少保啊于少保,你还是对人心险恶,对自己将来的遭际,想的太少了一些啊……

        出门之时,张佳木回顾于府,心中若有所思,而脸上却是平静如水。

        ……

        大明景泰八年,正月十四。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但宫中和京城之中,稍有见识的人家,都顾不上等着过灯节,赏花灯了。城中气氛紧张,或者最少说是外松内紧,不少勋贵之家已经告诫家族中的少年子弟,没事不准外出,绝对不允许给家族里添什么乱子出来。

        凌晨时分,皇城里就已经是车马不绝。达官贵人们换了大朝时所穿着的朝服,从红色的赤罗纱到元青色,从七梁的公侯梁冠到三梁冠,还有貂蝉笼巾环绕其中,贵人们也是环佩叮当,熏香洁面,预备在一会宫门开了之后,参加大朝。

        大朝的日期是早就定下来的,到了这一天,皇城内的禁军份外森严,带班的锦衣卫穿着飞鱼服,麒麟服,蟒服,佩着绣春刀,大汉将军们则是全身束甲,手中持纹眉大刀,金斧、身上的甲衣也是金光灿然,等清晨的第一缕光线照在这一千多人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身上,真的是金光灿然,威风凛凛,有若天兵天将。

        待宫门一开,象房里的象仆把大象赶了出来,排列在宫道两旁,大象都是经达长期的训练,可以在响鞭和大汉将军的呼喝下保持着震定,一动也不动。

        每次有头一回参加这种大朝会的官员,总会惊奇于这种只有在皇家才有的威严之下,陶醉之余,又生警惕。

        这一套东西。还是朱元璋那会定下来的。

        散手杖是多少人,持斧的多少人,伞多少人,盖多少人,每次朝会,都是按级别规定的特别清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