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铁血宏图》-第4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小小年纪,不送去读书,还在那里嬉闹,难道不考功名了,就不读书了?”

        说着就走上前去,似要规劝一番。可正在人正要去的时候,他却听到一阵脚步声。顺着那蹄声往镇口看去,那脸色瞬间吓的煞白。

        整齐的敲打着大地,惊碎了这平静安详的傍晚,向来宁静的市集发出了惊慌的声响,犬吠声接连不断的响成一片。

        “咋了,咋了……”

        在那喧闹声中,那正在喝着劣酒的闲汉们嚷喊着出来了,似乎是在为有人打断他们的酒兴而心恼不已。

        “乱匪来了,乱匪来了……”

        市集上的人们嚷喊着的时候,那边在街口处已经能见着乱匪的身影了,只瞧着那大幅的黄旗,原本双眼通红满面狠色的光棍闲汉,那气势顿时便弱了下来,那里还能见着一丝往日的狠色,无不是慌不择路的逃散出去。

        鲜红的火把照亮了半边天空,漫天都是红彤彤的影子,在团风集市口的打谷场上已经聚满了人——集上的千多口未急逃走的男女老少,被人驱赶着来到这打谷场,他们大都是惶恐不安的站在那,不知是冷或是怕大多数人更是不住的颤抖着。

        坐在那不知从那里抢来的矮马上,朱宜峰的身后跟着李子渊、朱富财、林郁青以及其它五六个名看似彪悍的下属,虽说周围那些打着火把的兵士则都是肩扛着滑膛击发枪,但与那些神情惶恐不安的百姓一比,倒也显出了几分威武来。

        看着那些惶恐不安的百姓,看着这些似乎为未知的命运忧心不已的男女老幼,朱宜峰的那神情顿时变得趾高气昂起来,至少有那么点想要趾高气昂的意思:

        “各位乡亲父老,无需惊扰,本将军所率的弟兄皆是太平天国之兵佐,可不是什么山里的土匪,再则仅是临时路过贵地,只要你们安分守己,我们就绝不扰民……”

        整个打谷场死寂无声,压根就没有相信他那句话,这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古理他们又岂不知道,更何况在他们进村后,把人趋赶着赶到打谷场的时候,那一路上可以说是鸡飞狗跳,犬吠猪嚎的,瞧那样子,可是比土匪还狠。

        听着那冠冕堂皇的言语,百姓们站在原地,一个个瑟瑟发抖,却没一个人敢说话。

        “……现在,本将军传以军令,一不得掠浮财,二不得伤人命,三不得奸【创建和谐家园】女,如有违者,杀无赦!”

        朱宜峰的安抚之语尚未说完,那些原本神惶然的百姓,无不是连忙跪下连连叩头,大喊着“将军英明”之类的话语。

        “将军大恩大德,草民没齿难忘……”

        在那一浪盖过一浪的感激声中,随在东家,不,“将军”的身后,李子渊无意中注意到东家的脸色似有些异样,东家的情绪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东家在想什么?”

        其时,此时面对千多人跪拜叩头时的模样,朱宜锋的心底却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那里激荡着,这种情绪是以往从未曾有过的,这种一种执掌着生杀大权带来的那种得意与优越感!这种权力带来的飘然感,是他从未曾体验过的,尤其是当那些人跪伏着不住叩头感恩的模样,更是让他充分感觉到了权力的诱人之处。

        感觉到东家的变化,李子渊再次把视线投向那打谷场,看到却是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孔,在他们听到东家不伤人命的诺言后,那失措的脸上像是长松口气似的为之一松。

        为什么,他们会不加反抗呢?

        在那上千人高呼着“将军英明”的时候,瞧着那些因为一句“不伤人命、不掠浮财”而如释重负的百姓,李子渊的眉头紧皱,胸中像是憋着团火似的,那火在胸膛中燃烧着,那目光中尽是浓浓的不解。

        “子临,可是不知他等为何如此恭顺?”

        转身时朱宜峰注意到李子渊,也是自己身边少有的几个“读书人”脸上的异样,便不无得意的问道。

        “回将军,在下确实心疑,为何将军悟定他等绝不会反抗?”

        既然演戏,那就要演出全套来,而这也正是李子渊的不解之处,他从也没有见过这般恭顺的百姓,在贵州老家时,偶尔也有土匪袭寨的时候,那些村寨里的百姓也是拼命相护,那里像是他们这般恭顺的束手就擒。

        “哼哼……”

        李子渊的求教模样让朱宜峰的脸上流露一丝得意之状,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故弄玄虚道。

        “在咱们中国,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而另一个叫做暂时做稳了奴隶之时……我等大军至此,草民岂敢持刀相抗?所以,也就自甘做稳奴隶了!”

      第六十六章 岳武穆

        咸丰三年,亦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二日,数九寒天,朔风凛冽,刚刚夺取武昌尚不足十日的太平天国水陆大军十万,携带家属亦有数万人,号称五十万人,自武昌陆续出发东征。搭乘战船五六千艘,浩浩荡荡顺江而下。这船队更是旌旗飘飘,锣鼓锵锵,震荡得山谷轰鸣,江水沸扬,舳舻相接,漫天蔽江,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何等威武,何等雄壮!

        而在水师中间一艘高大的楼船上,飘扬着前军主帅“真天命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石”黄绸大旗,楼面甲板上放了两张高背大椅,江上狂风呼啸,寒气逼人,椅上披了从武昌城里缴得的虎皮褥子,王府侍卫数人佩刀环卫,中间坐着裘袍风帽一身通黄的翼王石达开和身披织金缎百子图“一扣钟”灰鼠皮斗篷的王妃春娥,她的身后站了两名侍女伺候。作为王妃的春娥在武昌攻城战时生下了石达开的第二个孩子,因为太平军连战连捷,取名“胜科”,已经满月了。作为天国贵胄王室之家,其地位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虽然春娥自己奶汁充足,但仍然雇了奶妈,把孩子交给了奶妈哺乳。

        此时的石达开潇洒儒雅全不见一丝朝廷邸报中的“悍匪模样”,其模样反倒是更像一名儒雅的青年书生意气风发的他放眼望着这江面,只见江上的大小船只一艘接一艘,装置了大炮载满了士兵的先锋船舰,正在顺风顺水下驶。那上面的战将有天官正丞相秦日纲,指挥罗大纲,还有天王妻弟赖汉英。

        而视线又移向夹岸,在那挂厚雪的树木间,不见任何动静,但石达开却非常清楚,在北岸陆师有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的兵马,南岸陆师则由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风祥统带,这是吸取蓑衣渡惨败的教训,南北两岸陆师全都沿着离岸数里开外的官道行进,以防止清军沿江偷袭,护送大军主力沿江南下。

        可以说在江岸处聚集着的尽是太平军的精英,金田举义以来百战之余的良将,现在全都由他翼王统一指挥。在离开武昌之前他已经召集众将举行过东征会议,下达水陆各路兵马的行军路线,北路军主攻蕲州、安庆、和州、江浦,南路军主攻九江、池州、铜陵,芜湖、太平,水师则沿江航行,力争于一个月内先头部队会师江宁。

        而江宁,正是他们此行的目的所在。之所以选择江宁,除去因为那里靠近江南繁华之地,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年洪武皇帝,正是于时名“集庆”的江宁奠定了大明朝的基业,并于集府发起北伐,成就了驱逐蒙鞑,光复中华的不世伟业。

        此时,立于船首的意气风发的石达开,又一次回响起在离开武昌时,与东王、北王率领众将至关帝庙行宫向天王辞行,天王殷殷叮嘱他道。

        “达胞,天父天兄佑吾,吾弟此行必能成功。望你善抚将士,爱恤士民,城下之日,不妄杀,不扰民,吾当在此听候捷音。一旦拿下江宁,便发驾东行,预料相见之日不远了。”

        辞出之后,东王与北王送至江边码头,往日里与他并不算亲近的东王,却显得极为亲近,执了他的手说道:

        “七弟,我以全军精锐交付与你,反清大业,成败在此一举。清妖虽然一败再败,究竟主力未丧,沿途妖官层层设防,亦须留意,攻破江宁,当为吾弟庆功!我与六弟的后军亦将随后启行,为吾弟声援。”

        而北王同样也执了自己的手嘻嘻笑说道。

        “七弟,你这一回的先锋军可不比西王那时候的二三千人,你统带了六万大军,又分南北两路陆师,中间水师浩浩荡荡,且不是仅仅攻打一个城池,沿江大码头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处几十个地方都靠你们去收拾,确确实实是任重而道远。五哥不在了,这副重担非你来挑不可,六哥只能眼睁睁羡慕你建立不世的功勋,哈哈!老弟登船吧,江宁见!”

        一想到这一切,石达开便是心绪激奋,全然忘记了所有的不快,此时统帅天国数万精锐的他,回想起生平的志向,想到自幼翻读史书时,心底未曾没有渴望有朝一日也能为当世的良将。今日担当六万大军的主帅,率军东征,眼看半壁江山即将光复,如何不让他兴奋非常。

        整个人亢奋非常的他豪情勃发间,不禁低低吟哦起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吟到此处,想到岳飞收复中原,填写《满江红》时,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而他——翼王石达开,还只二十二岁哩!他将会成就远比岳飞更为辉煌的功业,想到这里,他甚至吟不下去了。

        春娥瞟了一眼石达开,嫣然笑说道:

        “七哥好兴致,在做诗了?”

        心知自己这媳妇不识文墨的石达开倒也没有因此而心生轻视之心,进而厌恶这从广西一路随来的甘苦与其的“大脚婆娘”,只是笑着解释道:

        “我是在吟诵岳武穆的一首词哩,你听说过岳武穆吧?”

        国人有几人不知岳武穆?春娥连忙点点头笑应道:

        “怎么能没听说过岳武穆,岳武穆大战金兵,谁不知道,可惜他后来被秦桧害死了,这北伐讨金之业自然也就半途而废了,七哥,你说岳武穆那样的人,为什么还会有人想要害他,难道就没有人去想着大宋的江山吗?”

        说者无心,听着却是有意,石达开一听着媳妇的话先是愣了一下,忽然苦笑道:

        “是啊,岳武穆如此人物,居然还有人恨他,恨不得杀他,这世道啊……”

        半闭着眼睛,原本还豪情勃发的石达开的心神却又是一沉,他想到了与东王等人的分歧与不快,甚至就在几日前,因为汉口码头一事,他还真指着东王的短视,以至于东王恼怒非常。

        难道不是短视吗?

        洋枪的犀利,他东王又不是未见,虽说那洋枪的价格高了些,可若是能得几万支洋枪,又何愁驱满大业不成,可他东王却心痛几百万两银子,非要行以杀鸡取卵之事,如此短视,实在是……更何况,纵是杀鸡取卵,也应该待到洋枪到手之后方可杀之。

        甚至以石达开看来,相比于杀鸡取卵,他更愿意养猪,那人不是在上海吗?只待将来打到上海后,直接抄家便是了,到时候他又能逃往何处?

        现在可好,非但人未杀成,甚至就连那几万支洋枪完好可堪使用的,经此一炸之后只剩下不过只有两三成,实在是……

        想到东王的恼怒尤其是对自己的指责,现在看来,若是再这么发展下去,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岳武穆?

        若是万一有朝一日,自己成为了下一个岳武穆,又当如何?心思沉着,原本看似意气风发的石达开的心情却越发的沉闷起来,那里还有先前的指点江山的兴致。

        江水滔滔,长空寂寂,惟闻风声水声,直送石达开的水陆师东下。两天之后,其陆上先锋兵临黄州城下,这里是北宋苏轼曾经贬谪过的地方,其更是在此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垂后世的诗作。

        水师先遣船上炮声隆隆,打破了大江之上两天来的宁静。不过只是刚闻着炮声,黄州城内官兵就逃散一空,完全没有任何抵抗。接着是北路军胡以晃部攻克了蕲水,与水师在蕲州会师,胡以晃上帅船见了翼王大笑道:

        “翼王殿下,这一路打来如入无人之境,不曾见到一名妖官妖兵,这哪里是打仗,只在赶路罢了。”

        下属的话声让石达开勉强收拾起的有些不定的心情,大笑道:

        “如此看来,这满清大妖头的气数已经尽了,看来我们跳出浔州山区,闯荡到这么广大的天地中来,这条路是走对了。”

      第六十七章 钦差大臣

        这条路是走对了!

        同样的感叹并非仅只有石达开一个人发出,同样的话声还从团风集处的传出,面对远去的木船,看着江上的一艘艘的船只,此时朱宜锋已经紧张的后背直冒冷汗,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灯下黑吧!

        之所以选择假冒太平军占领团风集,他的用意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在赌,赌这个时代的信息勾通不灵,位于江岸边的团风集的前方是一片面积颇大长满芦苇的新生沙洲,其又远离官道,打着太平军的名义在驻于此地,碰到陆路太平军,可以冒充是水师派来沿岸扫荡的,若是碰到水陆,摇身一变,又成了陆路夹江掩护的部队。

        尽管对于太平军沿江东征的部署不甚至清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那些太平军绝不会把区区两百多人看在眼里,更何况还是“自己人”。

        “乖乖,东家,这,这至少得有几千艘船吧!这些人得过几天啊!”

        头系着红巾,李子渊瞧着那几乎占满了江面的数千艘船只,有些紧张地说道。

        “差不多快过完了吧……”

        这话声不过是刚刚落下,那边却见江上驶来一艘小船,船上摇浆的、掌舵的差不多有十几人,待船近了江边木桥处,便听着船上有人用湖南口音大声喊问起来。

        “你们是何人,奉何人之令于此!”

        盯着船上的太平军,朱宜锋立即大声用广东话喊嚷起来,甚至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他却知道,在太平军中,那几万会说广东话的“老弟兄”特殊的身份,在外地人的面前,那怕就是一名旅帅,也不见得敢欺惹一个“老弟兄”,毕竟这些千百年年年陷入“土客之争”的客家人报团排外之心远非外人所能了解,边嚷边骂着,朱宜锋人便走到了桥头,大有一副心情不爽想要收拾人的意思。

        “我们旅帅说了,老子们他妈的累得像狗撵的似的,在这路上跑着,护着你们,他妈的还没来得急喘口气,你们他妈的还问老子是何人,有本事上,上来让爷问问【创建和谐家园】的是什么人……”

        躬着腰身的于小宝在东家嚷骂完后,也跟着骂了起来,当然他的骂更多的是在重复着东家的“意思”,他这么一骂不当紧,那船上的人脸色瞬时一变,看似其中的一个领头听着这人说的是广东话,更是连忙堆出了笑来。

        “兄弟莫怪,都怪我,都怪我,打扰了诸位……”

        说着话,他便用手示意这下属摇桨离开,那里还敢上岸盘查这些人的身份,生怕一不小心不知冒犯了那位王爷丞相的族兄族弟的,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走了……”

        瞧着对方火急火燎似的逃去了,朱宜锋不禁长松了口气。

        “走了,东,东家,这,这事过去了吗?”

        “暂、暂时算算是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就是,就是官军了……”

        官军!

        朱宜锋口中的官军指的自然是从广西一路尾随进攻太平军的向荣,十二月初四,在太平军攻克武昌的时候,向荣率领的援军尚有数万人屯于城外,其中张国梁所部战斗力极强。在武昌城破后,太平军更是忙于城内政权建设,搜罗民众参军,并未进攻向荣,因此刚被革职,又因军事紧急,武汉前线统帅乏人,不久,朝廷又令他暂署湖北提督,并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军务,所有军营文武,统归节制。向荣于屡获重咎之后膺此重任,使他自然对皇上感激涕零。

        洪杨两人的无力顾忌,给了向荣以喘息之机,令他得以重新鼓舞因城破而沦丧的军心,修筑阵地,断绝太平军粮道,寻机挑战。不久,因太平军监管火器的士兵不慎,引爆火药,营垒火起,向荣趁机进攻,当时寒风凛冽,火势猛烈,张国梁部又以火罐、喷筒助以火势,太平军节节败退,多处营垒被毁,秦定三、马龙各部均大有斩获,直到韦昌辉率部来援,戴罪立功清军方才撤退。

        洪杨因见向荣凶猛,立即派翼王石达开出城驻扎,在太平军中石达开更是以擅用大炮闻名,加其其部又有两千洋枪队,其抵达城外后,立即于城外修建土墙,搭建炮台,又别处心裁地将大炮按高低交叉射击的角度安放,以图多角度立体炮击清军。腊月二十七,向荣率部几路来攻,其先是被土墙所阻,又遭炮火织成的火网拦截,未能前进一步,直到其部下张国梁从后迂回绕过石达开的火力网,居高临下击杀太平军千人后方才扭转战局。而面对这一危险石达开立即率部冲出土城,攻击张国梁所率捷勇,两军在暴风雪中大战半天,最后胜负不分的两军方才各自撤退。

        也正因为腊月二十七的那场酣战,才让洪杨下定顺江而下,夺取江宁进而控制江南繁华地带的决心。而对于向荣来说,在武昌城外的多次撕杀之后,其所率领的数万清军精锐已经损耗过半,剩下的兵士更是早已疲惫不堪,已经无力再行进攻,就在向荣心愁着如何向皇上交差的时候,武昌太平军一撤而空的消息,更是让向荣整个人激动的猛然跳起身来。

        “确定是空城!”

        又一次,在得到张国梁的消息后,向荣急不可耐的连声问道。

        “确定乱贼都逃了?”

        为官半辈子的向荣虽是武官,且少年失学,可却也读过书,他之所以用上这个“逃”字,正是为了使此事对自己有利。

        作为属下的张国梁,又岂会不知,他连忙说道。

        “回大人话,这武昌洪扬两逆,定是不敢搂大人虎威,方才逃窜出城,还请大人趁洪杨两逆尚未逃窜出城,立即点兵下武昌……”

        上官会说话,下官自然也是会说话,这会无论是向荣也好,张国梁也罢,两人都没有去提什么“发逆万船齐发”离开武昌的举动,像是那武昌城仍为“发逆”所据一般,下官请着派兵,上官自然不违其意。

        不过接下来的上,却让张国梁极为失望。

        “和春,你立即点齐所部,攻取武昌,若是今天拿不下武昌,你提头来见本官!”

        在向荣下达命令时,他甚至都没有看上一眼张国梁,在他看来,这张国梁毕竟是会匪出身,纵是为按察使劳崇光闻其名招降,且在攻打发匪时悍勇非常,但其人仍不可信,更何况这是进城,万一要是其在武昌惹出什么乱子来,他向荣岂不会落下一个“御下不严”的罪名,到时候,谁人还能保住自己?

        不过,张国梁的失望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紧接着向荣又命令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9 0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