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蔡茨勒和凯特尔惊讶于元如此的宽宏大量,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最后才说:“可是,英国人很快就要进攻托卜鲁克了,虽然他们受了重创,但兵力依然对我们有绝对优势。北非的战略局势依然没有好转,甚至于因为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墨索里尼相还了很大的脾气。”
“意大利人先不要管,我相信古德里安守得住托卜鲁克,把预定给他的兵力抓紧送过去,没有意大利人掣肘我们更容易挥出优势来。”霍夫曼微笑道。“不给英国人一点甜头,他们怎么能放心大胆地将兵力往前压呢……”
在这为期近一个月的持续交战中,古德里安率领非洲军以劣势兵力与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巧妙周旋,不断利用策略削弱、打击敌人,前后累计共毙、伤、俘英军近5万人,合计摧毁英军坦克7oo余辆,装甲车5oo余辆,各类火炮近1ooo门,而自身损失只有将近3ooo人,损失坦克5o余辆,装甲车3o余辆,火炮不到1oo门。在空中战场,由于非洲军主要以战斗机为主进行作战,再加上飞行员总体素养高于敌人,总体也以112:4oo左右的比分赢得了胜利。
最倒霉的是意大利人,他们总计有4个步兵师成建制投降,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在逃亡中严重受创,被毙、伤、俘人数过5。5万人,总共25o辆坦克最后只剩余不到3o辆,除了一开始跟随非洲军164步兵师最先撤回托卜鲁克的意大利伞兵旅外,其余意大利部队全部丧失了编制,有数千人员最后只是得益于英国人甩包袱的行为才让德国人救了下来。
在战役结果向全世界进行新闻通告时,英德双方各执一词,竞相宣布自己是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者。英国人在记者布会上展示的是意大利俘虏、目前对英国有利的主要军事分界线;德国人在自己的布会上展示的是以布朗准将为的英国俘虏和大量缴获的英国装备照片,并宣称这是在仅有英军四分之一兵力前提下取得的。
私下里,大英帝国相丘吉尔对第八集团军的战果极为不满,认为他们被古德里安牵着鼻子走,整体上打得像一团****,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蒙哥马利中将坚决不接受这种指责,他气哼哼地反驳:“我们将敌人从阿拉曼驱赶到了托卜鲁克,他们的人员损失比我们多(算上意大利人),主要兵器损失和我们相当(显然夸大了战果)。如果从比例上算,我们只损失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兵器装备,而敌人折损了过6o%。如果这不是胜利,我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胜利——难道安然无恙地从敦刻尔克撤退部队就算得上胜利?”
亚历山大将军也力挺蒙哥马利,在开罗举行的内部关门分析会议上他进行专门言:“第八集团军完成了他的主要战略任务,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他强调道,“就是保卫埃及,阻止敌人对中东的觊觎,现在我们击退了敌人,获得了稳定的战线,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势头并将他们赶回了托卜鲁克,称得上圆满地达成了目标。至于俘虏、战果里大部分是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装备的事实我丝毫不否认,可我们损失的兵力当中也有很多印度人、法国人、南非人、希腊人,难道也要拉出来单独核算?这种想法绝不合理。况且,古德里安在作战中不断得到补充,虽然他拥有的技术兵器仍然少于我们,但我们原先对他的优势受削弱了,更重要的是他的兵器具有技术优势——比如那些T-34坦克,我们就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
会上蒙哥马利没有过多辩解,只说:“如果谁觉得自己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更称职,我可以让位,但我绝不接受我们打了败仗的指责——这对我不公平,对在这次战役中负伤、牺牲的数万名军人不公平,对2o万第八集团军的兄弟们更不公平。战争不是在伦敦办公室里看看地图、听听汇报、动动脑子就行的,战争意味着全身心的搏杀和最后一点力量的迸,隆美尔或古德里安的厉害不止我一个人领教过了。”
在这次战役中,蒙哥马利赢得了下属的爱戴,有激动的参谋军官表态:“我们费尽心机终于打回托卜鲁克了,如果伦敦哪个****养的军官敢来摘桃子,我就用司登冲锋枪把他打成马峰窝!”
丘吉尔想撤换蒙哥马利,一线的亚历山大将军不赞同,他在伦敦的内阁同僚们也不赞同,最后无奈之下他给了一个不痛不痒的结论:功过相抵,不赏不罚,给予第八集团军后续补给并让他们尽快攻克托卜鲁克要塞。
两天后蒙哥马利提出了要求:要想攻克托卜鲁克,再给第八集团军补充5个装甲师和1ooo辆坦克(要求性能抵得上T-34),5个步兵师再加1ooo架飞机,最好要本土部队。
“见鬼……”丘吉尔在办公室里跳着脚咆哮起来,“有这么多兵力和装备,一头猪都可以率第八集团军打赢古德里安了。”
“是嘛?”远在北非的蒙哥马利报以噗嗤一笑,毫不留情地揭了相的老底:当年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前你也是这么自信满满,那时你拥有远土耳其人的兵力和装备优势,结果谁赢了?我看只有吹牛是你赢了!
第二卷完。(未完待续。)
第一章 押宝退休金
霍夫曼感觉这是他穿越一个月来最爽快的时刻,他不但听到了古德里安报告的好消息,扭转了阿拉曼战役的结局,而且终于享受到了他朝思暮想、穿越以后的第一块牛排,即便他贵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元,一年领着上千万马克的稿费,居然因为原主人的“素食主义”而吃不到一块牛排,他对着别人餐盘里的货色已垂涎欲滴一个月了。? 火然?文? ??? w?w?w?.?r?a?n w?e?n?`o?r?g今天终于一尝夙愿,感觉居然是如此美味。
霍夫曼感觉自己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在甩掉那个不学无术的医生之后,他坚决摆脱了那些需要时常注射、形形【创建和谐家园】、说不清来由更摸不着功效的药剂,身体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乃至于胃病居然也奇迹般地好转了,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兆头。他加强了对身体的锻炼,除了以往一直坚持的散步外,现在还加入了慢跑。通常席副官达尔格斯中校和贴身卫队指挥官根舍少校会陪他一起跑,而他最喜爱的德国牧羊犬布隆迪更是在一旁兴奋得蹿来蹿去,这种习惯哪怕外出视察时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元身边人都开始加强了身体锻炼,连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军官们也被感染了,用约德尔上将的话说,只有在跑步的时候,这批经常坐在办公室里、“衰老得如同五六十岁老头儿”的参谋军官们才终于找回他们刚刚入伍时的意气风。
现在手下那些元帅和将军不再害怕和元一起用餐,因为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改变了表滔滔不绝长篇言论的习惯,只有在涉及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才偶尔停下来聊上一会,这不但不让人反感,反而变得更加亲切了。霍夫曼在讨论时的态度也足够温和,能够耐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即便不赞同也很少大嚷大叫的批评。他也不再忌讳将军们在他面前饮酒,很多人都听说施佩尔、凯特尔、蔡茨勒等大人物在与元一起用餐时可以饮酒,非但如此,元还会给他们敬上半杯波尔多葡萄酒。现在贴身侍从和仆人们私下判断某个人物是否得宠就是两个标志。第一,能不能陪元吃饭;第二,小规模聚餐吃饭时能不能喝酒——如果能让元陪着喝一点或者再敬上半杯就更完美了。
所有事情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变,唯独秘书特别是女秘书们对元的抱怨增加了。因为霍夫曼忽然加大了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军队、物资、生产构成了报表的三根支柱,他经常一边摆弄着地图一边计算报表,秘书们这时候恨不得自己是数学系或者统计系出身,因为元需要的东西他们常常很难反应过来也很难记住。达尔格斯中校依然对此游刃有余,但他的工作太多,很难兼顾过来。
直到有一天霍夫曼向施佩尔抱怨了这件事,后者眨着眼睛说:“元,我有个合适的人选推荐,而且您还认识。”
“谁?”
“海伦,上次在防空指挥中心碰见的雷达引导员。”
“她呀……”霍夫曼这时候才想起这个名字来,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上次还答应她提拔女军官,你看我都忙得忘记了。”
“您可以和她聊聊。”施佩尔忽然露出一丝暧昧的语气。“这位令人羡慕的小姐现在已经出名了,是帝国年轻女性的榜样,如果她能够在元身边工作,她估计会高兴地晕过去的。”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戈培尔的洞察力,仅仅凭借霍夫曼在防空中心的一席话再加上海伦和几位高层的合影,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在报纸、电台、广播的全力运作下,海伦被渲染为“积极投身帝国事业的新一代女性杰出代表”,各种荣誉光环和头衔不要命的向她头上砸去,至于引起凯特尔等人神经紧张的“女军官”言语,则被老谋深算的戈培尔巧妙避开并淡化处理了——他觉得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在叛国集团后续影响还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再增加元与军官团之间的对立情绪。
戈培尔的宣传很快就取得了成功,海伦的事迹鼓舞了一大批年轻女子向志愿者队伍报名,人数足有几万人。通常都拥有中学学历。这让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大将高兴得不得了,针对新人员的培训工作现在已三班倒运作,预计新的防空指挥中心建成后将不会存在人员短缺问题。
霍夫曼点了点头:“我看可以,这位小姐的数学能力不错——比我们都强。你知道的,我的女秘书们写报告或者干点别的什么都还不赖,唯独对数据和表格却有天生的恐惧。很多时候他们哪怕听懂了也不会做,都得让达尔格斯或者我自己算,我都感觉我的数学水平近来长进不少,或许去中学当个数学教师够格了。”
对元的自我调侃施佩尔大声笑了起来,最近他的心情显而易见不错:清洗叛国集团之后国内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明里暗里【创建和谐家园】总动员的人不敢再和自己作对了,有关经济调整和工业制造一直在稳步推进,重要军工产品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攀升。以4号g型坦克为例,总******后过了才2o几天,生产水平已相当于以前两个月,源源不断的新坦克被送往东线替换老式的二号。他有信心在年底前在保障所有战损补给的前提下完成全部二号、三号坦克的替换工作。元上次提到的钨矿勘查也取得了成果,勘探队已现了一条矿脉,储量和品位已过了任何欧洲已知的钨矿,他一面筹划开采,一面更加坚定霍夫曼给他的资源地图的可靠性,决心尽快全数勘查。
“还有件事需要向你汇报。”施佩尔笑道,“古德里安将军电报说俄国T-34坦克在北非表现不俗,希望我们加大输送,我已命令将哈尔科夫的俄国生产线搬迁至斯柯达附近继续生产,同时承担修复破损T-34的任务。另外您和我提到的,将原先缴获的38T坦克改良为安装76。2mm反坦克炮的设计也通过了验证,技术局专家表示这将是一种低成本的反坦克歼击车,比38T坦克更有意义,我准备投入生产,目前车辆底盘、火炮都是现成的,上了流水线就可以大量生产,唯独缺少一个响亮的名字。”
“可以叫追猎者坦克歼击车。”霍夫曼不动声色将历史上的名字赋予了他,“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将缴获的战利品有效利用起来。T-34是个很好的例子,追猎者也会是这样的产品。把俄国前线所有缴获的T-34改良后都给古德里安送去吧。”
“如您所愿,元。”
“对了。”霍夫曼不经意间又想起一件事来,“我上次和你说的那种可以采用电子管技术生产计算工具的事情和学者们沟通了么?”
“沟通了,幸运的是还找到了帝国目前最好的计算机专家康拉德?楚泽(konrad?Zuse),居然还是一位自学成长的专家。”楚泽是东普鲁士人,拥有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原先在柏林一家飞机制造厂承担飞机强度分析的计算工作,而辅助工具只有计算尺可用,他想制造一台计算机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他无法得到大学或政府机构的任何资助,只能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几个朋友凑的钱独自奋斗,终于在1941年制造完成了电磁式计算机Z-3。这台机器共使用26oo个继电器,以穿孔纸带输入的方式实现了二进制数程序控制,能达到每秒3~4次加法的运算度,或者在3~5秒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这虽然比不上埃尼阿克的度,但考虑到时间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说起这个,施佩尔就显得劲头很大,露出格外钦佩的眼神:“元很多时候您的天才创意让人不得不叹为观止,我将你利用电子管技术展电子计算机的办法和楚泽先生交流了一次,他立即说这是一个天才般的创意,他一直在苦苦找寻比继电器更好的东西来实现这一点,他愿意为帝国效劳,只要给他足够的经费和场地。”
“这其实不是我的创意,这是美国人的想法,他们在利用这种明进行弹道计算。”霍夫曼微微一笑,“我一直坚信一点,我们从来就不会在任何明创造的领域落后。”
“他提了5o万马克的经费和1o个人担任研究助手的需求,我准备满足他。”
“用我私人名义给他拨款2oo万马克,以后我会继续资助他,前提是给我3o%的产品专利权——以后退休了我或许可以靠这个机器养老。”霍夫曼毫不犹豫地加大了力度,“让他和那些研究雷达、通信的专家们一起工作,他们也要和电子管打交道,说不定还能额外碰撞出科学火花来。至于制造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人员由他提出来你负责协调解决,我希望在半年后能看到一个新的成品,技术指标——比如说一秒钟能完成1ooo次加法即可。”
“1ooo次?”施佩尔有点惊讶,“这是不是太多了,或许您不该给他这么大的压力。”
“相信我,他可以的,我可把退休金押宝在他身上了。”霍夫曼笑了起来,“楚泽先生或许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明对于未来的重要意义。”(未完待续。)
第二章 被抱怨的元首
除女秘书们外,对元抱怨增加的还有军备生厂商们,现在霍夫曼不太插手军队具体指挥工作,这让两位参谋总长凯特尔和蔡茨勒以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大大松了口气,但他对军备工业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干预却大大加深了,这一点好几家公司都深有体会。?燃文小说 w w?w?.?r?a?n?w?e?n?`o?r?g?
当其冲的是容克公司,他们在航空军备重整案上拿到了大量的Ju-88订单,本来是十分高兴的事情,但半个月后霍夫曼就通过施佩尔告诉他们,Ju-52运输机(容克大妈)的性能已经过时,明年起不再安排生产,相关订单将转移给阿拉道公司改进后的ar-232,原因是ar-232比Ju-52载重量更多,度更快,航程更远,除军队使用经验不如Ju-52外,其他几乎每一方面都比容克公司的产品要好一些。这让容克公司高层倒抽一口冷气:由于运输机市场向来为Ju-52所垄断,容克公司不但赚取了高额利润而且还没花太多力气进行后续机型开,因此一架运输机的利润顶得上五架轰炸机,这个订单砍掉之后,新增轰炸机订单带来的利润还弥补不了失去运输机订单造成的潜在损失。
而被天降馅饼砸晕的阿拉道公司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他们奋斗多年的ar-232终于有了一个好归宿,不但意味着以前的研投资全部可以回收,而且更有动力去完善下一代新式的、喷气式ar-234轰炸机来——这才是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阿拉道公司已放出风声,要用成熟的喷气式轰炸机干掉容克的Ju-88系列目前所占据的市场。而像阿拉道公司一样不属于几个主流飞机制造商的其他飞机制造商也受这个事件鼓舞,决定加大投入,现在米尔希元帅已不再主管军备生产,从Ju-52订单事件可以看出施佩尔部长没有所谓的门户之见,未来军备展空间很大,他们只要有一款成熟的产品就可以翻身。
梅塞施密特公司也巧妙地从运输机市场分了一杯羹,他们推出了从me-321巨型******上升级开而来的me-323d,这种空中巨无霸载重能力高达16吨。可以搭载13o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运力几乎是Ju-52容量的6倍,而机组成员不过只有5人,相比之下执行同样任务的Ju-52需要18人。me-323d的载物舱门高达3。35米。2吨载重卡车、弹药牵引车、利用二号坦克改装的黄鼠狼2坦克歼击车都可以随意出入。更要紧的是,这种飞机采用的核心配件全部是法国产的风冷动机(土地神罗纳14-n-48动机)和螺旋桨,有效缓解了德国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霍夫曼对这种大运力的运输机十分感兴趣,认为在紧急支援特别是在北非作战中用处很大,特意下达了批1oo架生产订单。并要求他们尝试使用更好的动机以提高度,而容克公司拟推出的Ju-322巨型运输机此时连设计都还没定型呢。
就在几个公司隐隐约约想看容克公司笑话时,霍夫曼第二刀砍在了梅塞施密特公司上,取消了2ooo架Bf-1o9的订单,其中一半明确转移给明年即将投产的me-262,另一半则追加给了F-19o——他们在北非打得不错,特别是能够全程提供从意大利港口到托卜鲁克护航这一点让加兰德十分满意,已多次上书要求加大F-19o系列的生产。梅塞施密特公司对此表示无所谓,反正空军将来还会加大me-262的采购力度,但奔驰公司很快就笑不出来。因为刀砍在梅塞施密特身上,痛在奔驰公司身上——这对dB6o1系列动机而言就是个灾难,2ooo架飞机意味着至少3ooo台动机订单泡汤了,因为无论me-262还是F-19o都不采用奔驰公司的动机。
原本dB6o1动机在军备体系内是供不应求的产品,甚至为了保证Bf-1o9的生产而推掉了其他飞机的使用申请,F-19o转而使用风冷动机就因为这个缘故。没想到时移事易,一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dB6o1地位开始尴尬起来。更让奔驰公司恐慌的是,容克公司生产的Jumo-213动机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这种一直宣称要和dB6o1系列竞争的液冷动机在攻克技术难题后可以提供远比dB6o1强劲的动力输出,施佩尔对此表示了肯定。在接见容克高层。并接受他们针对Ju-52事件申诉时对前者表示了安抚,下达了1ooo台订单,同时隐隐约约表达了对奔驰公司一直借口dB6o1生产任务过重,迟迟不肯向dB6o3(dB6o1的后代产品。比其更优秀)过渡的不满,并表示如果奔驰方面继续这种毫无进取精神的做法,将进一步加大Jumo系列的订单力度——反正谭克博士已在试验F-19o上安装液冷动机,一旦成功必然会再次削减Bf-1o9这种短腿战斗机的订单。容克公司虽然在运输机市场吃了一次大亏,但在动机市场扳回了一局,高高兴兴地走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奔驰公司很快听到了施佩尔的讲话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倘若在以前,军备生产政出多门时还可以找别人疏通关系,军备部不行只要空军认可依然还有转圜余地,但现在施佩尔大权独揽,只要他说不行,除非元话否则没人可以改变他的意志。而元那里奔驰公司更不敢去找——霍夫曼已明确表达了对奔驰公司现有飞机动机技术性能的不满,并警告说如果不改变这个现状,他找公司去仿制英国美林动机。霍夫曼不是在吓唬他们,他连仿制公司都选好了——就找宝马。宝马公司算是奔驰公司的手下败将,一直在航空动机市场份额不大,好不容易依靠Bm-8o1风冷系列获得一席之地,万一真让他们仿制美林成功,则液冷、风冷双管齐下,而且仿制更优越的是不必走太多技术开之路,一旦他们咸鱼翻身之后奔驰公司就彻底没路走了。因此奔驰只好打落牙吞下肚,收起维持dB6o1系列持续生产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小心思,加向后代产品转产。
霍夫曼面向军工的前两刀都砍在空军军工企业身上,第三刀则砍在6军军工企业身上。在推进6军火力建设中,如果说东线战事给德国前线将士留下最深印象的是T-34坦克,那么印象第二深刻的就是斯大林管风琴——喀秋莎火箭炮。其实第三帝国的火箭水平比起苏联来水平更胜一筹,但与苏军大规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弹药短时间覆盖目标来达成作战目的不同,由于德国在火箭动机领域的优势,又犯了精细化的毛病:更注重重型火箭弹远距离精确打击。
每个德国火箭炮射装置最多是1o管,而喀秋莎火箭炮一般在16管以上,在火箭炮口径方面,德国更倾向于21omm,15omm和2o1mm口径只算是轻型火箭炮,而苏联一直以8omm、132mm为主。霍夫曼知道,事实证明苏联火箭炮的展思路才是对的——火箭弹本就是概率射、面积覆盖的武器,硬要搞精确打击纯属自欺欺人。因此他下了明确指令,要求开类似于喀秋莎火箭炮的德制武器,口径缩小、管数增加,并要能够安装在sdkfz251/1半履带装甲车上,作为团级火力支援单位。由于元已不再忌讳仿照敌军特别是苏军武器,设计师们很快便遵令拿出了采用15omm火箭弹的类似武器:弹长1o2o毫米,推进剂装药量6。14千克,战斗部重近3千克,炮口初35o米/秒,最大射程6ooo米以上,配备弹药采用模块化方式,一次性可在7秒之内将24管火箭射出去。霍夫曼对此很满意,因为这种火箭炮由党卫军优先试用,便将其命名为“希姆莱管风琴”。
希姆莱管风琴很快得到了1万门的订单,原先部队通常采用的75mm步兵炮被下令停止生产,1o5mm榴弹炮的订单也削减了一些,与此同时由于盟军坦克装甲实力的增强,莱茵金属原先开制造的pak37mm、5omm反坦克炮战场地位日益尴尬,几乎只能对付装甲车和旧型号坦克,面对新坦克却成了“敲门砖”听个声响,实际穿透力惨不忍睹。部队已多次反映这个情况,霍夫曼果断指令军备部停止这两种口径的反坦克炮生产,将资源转移到88炮和75mm反坦克炮的生产上。幸亏莱茵金属公司产品线足够丰富,削减部分型号不会带来利润损失,反而为其压缩战线,整合内部生产能力提供了便利,便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一安排。
今天下午霍夫曼预定安排去靶场观看两种步兵武器,他很清楚,这将是他砍向军备生产的第四刀。(未完待续。)
第三章 第四刀(1)
当霍夫曼和施佩尔抵达秘密靶场的时候,其他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都已悉数到场等候。燃文小说? w w?w?.?r?a?n?w?e?n `org主管步兵武器设计与定型的文森特上校显得很紧张,因为今天现场主要有两类步兵武器要展示,一类是武器局原先主导的设计,很受专家们好评,但在前期汇报过程中不被元看好;一类是元主动提名要求的设计,元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但设计了可供借鉴的图纸还提了技术指标要求,但却不被武器局的专家们看好。他觉得夹在中间很为难,为这件事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事先征求施佩尔的意见。施佩尔只轻飘飘给了他一句话——“听元的!”虽然意思很明确,但他心里依然底气不足。
在安排两类武器谁先展示的顺序上他也煞费苦心,最后决定先安排武器局主推的设计——万一元对第一轮展示提出严厉批评,他还有机会在第二类武器展示时将这种不良印象弥补回来。也无怪乎文森特上校紧张,因为在召开这次技术论证会之前几个月武器局已将有关mkb42型枪支(mkb为masneter的缩写,意为自动卡宾枪)的方案预先呈递给了元审阅,但元很不认可,特别是对其“代替轻机枪”的宣传口号提出深深的怀疑,认为以他一战老兵的经验判断这种新型步枪射程有限,最多不过5oo米,不可能达到轻机枪的火力标准,决定不予研。直到武器局上层重新解释了新型步枪的设计理念,不再提及轻机枪而代之以“取代冲锋枪”的口号,元才勉强答应再给一次机会。今天的现场演示会就是这种枪械最后一次机会。
参加现场展示的黑内尔公司枪械设计师胡戈?施迈瑟也很紧张,7月份黑内尔公司已造出了5o支样枪(内部代号mkb42()),另一家竞标公司卡尔?沃尔特公司也研制出5o支样枪(内部代号mkb42(h)),这两批武器均经受了军方枪械专家前期的严格测试,测试表明黑内尔公司的样枪性能更优越一点。他对自己设计的产品信心很足,唯一令他忐忑不安的是元的态度:该枪设计理念先进。但必须要使用新式弹药而无法利用现有大量贮藏的毛瑟步【创建和谐家园】,这等于是要重新开工一条子弹生产线和后勤补给线,元对此热情程度很低,顾虑太多。
这种新式弹药就是德国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后研制成功的7。92x33毫米步枪短弹。长度比当下通用的7。92x57毫米标准步枪弹缩短了近一半,弹头更轻的同时减少了射火药,有效射程亦相应缩短。这类子弹被称为中间型威力枪弹,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子弹威力过大,自动步枪在连射击时难以控制精度且重量较大不方便单兵携带的缺点。而mkb42正是基于这种短弹而专门研制的新型步枪。
不过霍夫曼显然没希特勒那么担心,他不但知道采用中间威力弹药符合历史潮流,而且还知道mkb42最后被定型为sTg44,日后无论是美系的m47都基于sTg44的设计理念,甚至于ak47和sTg44在外形上都十分相像,在不熟悉枪械的军盲眼中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在一起。
“元,这是我们设计的新型步枪。它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与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枪弹击后的火药气体被导出枪管,进入导气管驱动活塞带动枪机动作,完成抛弹壳与子弹上膛。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延伸到枪口附近,可选择单、连射击模式,由容量3o子弹的弧形弹匣供弹,机匣等零件采用冲压工艺制造,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负责介绍性能的胡戈?施迈瑟还没说完,只见霍夫曼已将枪支拿了起来,只见他翻来覆去地看了几眼后就熟练地装上了那个标志性的弧形弹匣,“咔哒”一声到位后立即“哗啦”一下子打开了保险。
眼看元端起了标准的持枪动作,惊得施迈瑟张大了嘴。半句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元……元,子……子弹上膛了。小心走火。”
“放心。”霍夫曼头也不回地端着枪向试验靶走去,“我当兵摸抢后的第一天就被长官教育注意安全,不可走火。”
“突突突。”作为分别玩过m47的资深烧友,霍夫曼对操作sTg44并不陌生,很容易就上了手,他飞地打空了一个弹匣。报靶员很快将结果传递了回来。精度居然控制得还不错,起码有将近一半子弹上了靶。他退回来将枪递给了旁边的根舍少校,意犹未尽地说:“你去试试看,让他们把靶子稍微放远点,然后再试验一下单性能。”
“元,您刚才这一手太漂亮了。”施佩尔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如果我没猜错,您是第一次摆弄这玩意,但刚才那行云流水的动作仿佛已是多年老手一般了。”
霍夫曼哈哈一笑:“施佩尔,你别忘了,我当过兵还是个下士,这算是我的本行。”
胡戈?施迈瑟终于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了,他比施佩尔还要惊讶霍夫曼刚才的表现,不无恭维地说道:“元,虽然我天天和这把枪打交道,但我的操作动作还没有您来得利索。”
“让士兵飞快掌握动作要领的枪才是好枪。”
“您对实验结果有何评价?”施迈瑟趁热打铁地问了这个问题,在场所有人都紧张的竖起耳朵倾听,元一句话就能给这件武器下定论。
霍夫曼态度出奇地好:“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虽然它还有一些小缺点但不致命,改进后即可投入生产,听说你们公司的型号已被武器局专家们看中了?”
“确实如此。”施迈瑟压抑住内心的欢喜,尽可能用平静地语调说出来。
“那就不用多作对比了,就选你们公司的产品,我相信专家的意见。”霍夫曼沉吟道,“得给他取个响亮的名字,你们管它叫mp-43体现不出它的特色与优点,我送一个名字给你们——突击步枪(sturmgeehr),型号就简称sTg43吧。”
“突击步枪?非常形象、威风的名字,万分感谢元!”施迈瑟大喜过望,他原来都已做好挨训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居然如此顺利,顺利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正在这时,打完了3个弹匣的根舍少校回来覆命:“元,我比较全面地测试了一下,现它在4oo米以内拥有较好的精度,后坐力也不大,单相当不错,但射击度似乎不如我们目前采用的mp-4o,在5o米之内交战恐怕要吃亏;另一个缺点是子弹消耗很大,3个弹匣9o弹药稍微不注意就打完了,一个步兵携带的弹药量总归是有限的,很可能会出现持续性问题。”
“没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5o米之内除了巷战很少会交火,而且我已严令普通部队不得参与巷战。”霍夫曼点点头,“至于子弹消耗确实是个问题,不过这种子弹重量更轻,同等携带能力下会拥有更多的数量,勉强也够了。”
一直在旁边观察而没有插话的文森特上校现在终于确信元对新型步枪的设计放行了,他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回了原处,虽然还有一家竞标对手还没展示,但元话了就要听从,千万不要横生枝节。
“你知道我原先为什么不赞同生产这种武器么?”霍夫曼告诉施佩尔他转变观念的关键,“总动员后我们的生产能力上升很快,我认为加开一条子弹生产线不会带来太多困扰,等明年1月份这种枪大规模生产后,kar98步枪和配套子弹生产可以停止,等用完库存再说。”
施佩尔苦笑着点点头,自我解嘲道:“加开生产线没问题。不过元,您这下可断了毛瑟公司的财路,他们要是找上门来您得替我挡挡,最近我得罪的公司太多了,平时都不敢出门。”
“让他们不必担心,这种武器供应量将是百万级的,黑内尔肯定吃不下,到时候授权给毛瑟生产即可。至于今天竞标中落选的卡尔?沃尔特公司也应该得到这样的机会。”霍夫曼转过头对黑内尔公司高层说,“这样做没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一听到霍夫曼亲口许诺的百万级别生产量,他们一个个都乐开花了,仿佛看着金灿灿的马克在向自己飞来,至于授权给其他公司生产那也是应有之意——吃独食是要被人嫉恨的,更何况百万级别的产量光靠黑内尔也拿不出来,再说还有授权费可以赚不是。
“下个月月底前你们要完成1oooo支试验枪的生产然后交给东线部队去试用,明年一月要在改进缺陷后全力生产。”霍夫曼交代文森特上校,“我们还需要一种基于中间威力弹药的轻机枪,最好零部件能与sTg43实现部分通用,你按这个招标要求下去吧。”
“是,元。”
“那么抓紧时间开始第二类设计,我都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的设计成果了。”(未完待续。)
第四章 第四刀(2)
当第二类武器上场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这些奇形怪状的玩意远远过了他们的想象,刚才展示的sTg43虽然看上去有点怪异,但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一种新型枪械,可眼下上场的这些是什么——第一个是一个铁制的、前后均空心的细圆柱体,旁边配有一个带着尾杆,前面有带锥形的类似蘑菇头一样的玩意;第二个是一个略粗的空心钢管,前面似乎还带着一个护盾;总算第三个展示的产品带着类似于轻机枪的支架,可前面那个尖头尖脑的东西又是什么?火箭弹么?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东西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更像一批乐器,听说这还是元亲自设计的,现场顿时响起了窃窃私语的交流声。ranwen w?w w?. r?a?n?w?e n `o?rg
施佩尔附在霍夫曼耳边轻轻说道:“元,这都是您设计的?我怎么觉得与您的审美取向不太符合啊,嗯……实在是有点儿……”他本来想说“丑陋”,想了想用“别出心裁”代替了。
“施佩尔,你不要小看他,样子虽然不起眼,但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的。”霍夫曼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对着旁边的设计师说道,“兰格韦勒(Langei1er)博士,麻烦您将有关原理和设计理念和各位介绍一下吧。”
“诸位,在5月份接受6军武器局提出有关研制步兵反坦克武器计划后,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现了‘空心装药聚能效应’的原理——破甲弹在弹头前部装上圆锥形金属罩(紫铜合金)后,形成锥口朝前、锥尖朝后的样式,在金属罩后面装有炸药,前面则是空的。弹头爆炸时金属罩被高温熔化成高液体金属射流像透镜那样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心,如果射向坦克装甲就可以把装甲冲出一个洞并快毁伤里面的设备和杀伤人员。”兰格韦勒打了个比方,“这就像用高压水龙头对准沙堆能快冲出一个洞的道理一样。基于这种原理同时根据元亲自设计的图纸,我们得到了三种非常有价值的反坦克武器,目前暂且命名为装甲杀手1号,2号和3号。”
“这种武器穿透力有多少?抵得过pak37mm反坦克炮的穿透深度么?”有人问道。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如果连37mm反坦克炮都比不过,那这武器根本没有展价值,因为37mm坦克炮那点可怜的破甲深度已沦为“敲门砖”而被勒令停产了。
“当然不在话下,根据我们测试的结果。1号最大穿透深度为等质均匀装甲14omm。”
“什么?”人群惊呼起来,“我们该不是听错了距离单位吧?”
“没听错。”霍夫曼大笑着说道,“博士,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吧。”
兰格韦勒博士是hasag公司(hogo-sneteider-ag)的席研究专家,他根据6军武器局的要求带领手下基于无后坐力炮的原理研了一种拥有口径破甲战斗部、位于射筒内的推进药的武器。但从外观上看更像一枚手榴弹。就在他准备继续改进的时候,柏林来了急电说元召见,然后在半个下午的交流之后他得到了三份设计图纸,上面描绘的武器全部基于这种“空心装药”的原理。虽然霍夫曼画的图纸有一些粗糙,但一切都难不倒兰格韦勒博士,他带领手下加班加点,利用三周的功夫将三份设计变成了现实。
杀手1号就是德国历史上的“铁拳”,它本质上就是一门轻型无坐力炮: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反坦克榴弹的出膛动力,而反坦克榴弹就插在火药管前,射时扣下火药管外的火针。启动冲击帽点燃管内的推进火药使反坦克榴弹离开射筒,榴弹的弹簧尾翼随之展开并使其稳定飞向目标爆炸,而推进火药的气流可以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榴弹中炸药成分是5o:5o的***和钝化******混合物,******只有54克重,但已足够将战斗部以28米/秒的度射出3o米远了。
说的再好也抵不过实际演示,博士示意手下拿着杀手1号向靶场上一辆已报废的T-34坦克奔去,只见实验员走到距离坦克大约25米的地方,微微向上翘起部,稍加操作之后就现有榴弹拖着火焰向坦克飞去,爆炸声过后。现场一致屏住呼吸查看结果,结果既没有听到装甲破裂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凹陷或者破洞,众人的表情显得很滑稽。想笑但又不敢笑出来。
看到了第一时间跑过去查看战果的实验员回的成功信号,博士胸有成竹地报告:“试验成功了,坦克和里面的人员已被摧毁,请诸位移步查看。”
众人惊诧莫名,但还是围绕坦克仔细研究了起来,一看之下大惊失色。T-34能抵挡较多反坦克炮的正面装甲已被高热金属流穿透,只留下一个指头粗细的孔径,而里面模拟乘员的假人身上全是灼伤痕迹,惨不忍睹,根本不能想象有人还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下来。
这下子场面轰动起来了,所有人都出好奇般的啧啧称赞声,虽然这个反坦克的距离有点儿近,但效果真是不赖啊,堪称步兵打坦克的最佳搭档。
唯独霍夫曼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这个结果早就在他预料中一样,看过现场的施佩尔已将表情从最初的揶揄换成了震惊,结结巴巴地说:“元,这真是天才般的、了不起的创意。”
“这有什么,离我要求还差得远呢,我设计的东西最起码要打15o米远,他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霍夫曼心想:笑话,铁拳的威力也是区区T-34能挡的?
眼看现场已陷入了轰动,兰格韦勒博士立即趁热打铁展示杀手2号。
杀手2号在原本历史时空名字是“坦克杀手”,系德国对美军巴祖卡火箭筒的仿制品,作为一种供步兵分队中的反坦克小组使用的大型武器,需要专门的射手和弹药手以及必要的掩护人员。而霍夫曼提供给兰格韦勒博士的图纸直接是加装了防盾的改进型,那样射手就无须再穿防护服,采用的火箭弹有效射程过15o米,全重大约1o千克,穿甲威力大约2oomm。
“2oomm?”现场再度惊呼起来,还没听说哪个国家坦克的正面装甲过2oomm呢,这个厚度就是一般巡洋舰的装甲厚度都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