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你们也可以尝试着这么干。”丘吉尔满不在意地挥挥手,“不管能不能成功,吓吓这个大【创建和谐家园】也是好的,如果每一次都能让他动一轮清洗,我们削弱纳粹集团的工作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再过几次他就找不到能替他打仗的将军了,军队的战斗力将迅下降——就像斯大林曾经干过的那样。”
丘吉尔习惯性叼着雪茄吸了两口,继续说道:“这些人中最值得注意的名字是戈林!这是跟随希特勒迹的人物,也是他亲口指定的接班人,其角色和地位根本不是罗姆之流可以相提并论。现在居然被用‘叛国集团总头目’这样可笑的理由干掉了,充分说明了纳粹集团内部的倾轧是何等严重,我认为这个政权的高层如果不是人人自危也应该是战战兢兢了……”
孟席斯对相的论述做了补充说明:“目前希特勒集团的权利进一步集中,除希特勒本人外,希姆莱、施佩尔、戈培尔、鲍曼几乎掌握了所有权利,特别是施佩尔的地位上升很快,在总动员体系启动后几乎囊括了一切经济大权,人称‘经济元’。希特勒自己身兼6、空军总司令,还通过邓尼茨控制了海军主力,提拔了名不见经传的蔡茨勒担任6军总参谋长。清洗这批高级军官后,现在他对军队的控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军官团的信任也降到了最低程度。”
“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好笑的笑话,一个6军下士居然能兼任6、空军总司令。”丘吉尔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件事做一些文章?”
“这些名字中或许还要加上一个隆美尔。”担任外交部长、保守党核心人物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提醒道。
“隆美尔?”听到这个名字,大英帝国的相忍不住皱起眉头,两年来几乎每个季度他都要从失利电报中看到这个名字,简直成了他最不愿意面对的人物,他惊讶地问道:“他也反对希特勒?为什么?他不是元的宠儿么?”
“情况是这样,这次被抓的人物中有一个叫施陶芬贝格的6军上校,他原来是隆美尔在北非的得力助手,这次随同隆美尔回国不但要协助其管理、训练德国后备军,隆美尔还准备将其提拔为后备军的主要负责人,但他被查出属于密谋分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外围人士,属于当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密谋政变的核心人物……隆美尔据说因为这件事住进了医院,不知是真病倒还是被采取了其他措施。”孟席斯遗憾地说了一句,“那医院封锁得很严密,我们的人混不进去。”
这句话让众人不由得想起了前任相张伯伦导演的慕尼黑事件,丘吉尔的脸色很不好看,愤愤地骂了两句:“这就是所谓给我们带来整整一代人和平的恶果,要是当时他强硬一点再和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人士合作,哪有现在这场战争?”
对丘吉尔的这番泄愤之语大部分人没有出言附和,反而觉得他不够厚道——也没见你那时候拼命反对啊。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对面那个战争贩子又在疯。”眼看会场沉闷了下来,丘吉尔忍不住站了起来,“我原先一直对希特勒撤换隆美尔的举动感到奇怪,认为他安排隆美尔回国有更重要的作战任务,特别是俄国斯大林格勒方面的第6集团军司令生变化后就更加明显,后备军司令无非是过渡职务,但结合这份情报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相,第八集团军来的电报。”丘吉尔刚刚坐下,机要秘书便在旁边小声提醒。
“蒙哥马利向敌人进攻了么?”
“进攻了。”
“打赢古德里安了?”
“不,没有。”
“什么,输了?”丘吉尔完全没料到这种结果,吃惊地站起来,雪茄灰都掉落在裤子上。
“也没有。”随从忽然露出难以言说的表情,“电报在此,您还是亲自看一看吧。”
丘吉尔疑惑地接过了电报,仔细一看后却火冒三丈,恨恨地将报文纸扔在桌子上。电报先是向他告捷,说一举俘虏了三个意大利师4万人,吹嘘俘虏的意大利军官足有“几英亩”那么多,随即又不好意思地宣称作战中没能逮住德国部队主力而是让他们溜了,最后又含蓄地说明作战出现了一些程度的损失,其中包括3oo辆以上的坦克、25o架以上的飞机,还有大量的物资和补给,希望能尽快得到增补,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表示将在增补到位后继续追击敌人。
丘吉尔的脸色迅阴沉了下来,他也是当过海军大臣、上过战场、并在一战中面对土耳其人有过达达尼尔海峡大失败“经验”的老资格政治家了,他当然看得出来这封捷报避实就虚、遮遮掩掩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水分:俘虏全是意大利人,德国人溜了?再想到“一次程度”的损失,他立即敏感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这说明德国人不但溜了还狠狠地咬了第八集团军一口,现在蒙哥马利把这些损失都推到了意大利人头上,仿佛后者才是造成他们重大损失的根源。意大利人真要是这么能打会有三个师几万人的俘虏?别开玩笑了,上次大战他就知道意大利人是些什么货色。
“让你们贻误战机、谎报军情……”胖子起脾气来劲头可真不小,大家不知道究竟生了什么事,只能面面相觑。
第十章 前所未有的严厉(求三江票)
“相为什么这么生气?”
“听说蒙哥马利将军俘虏了4万意大利人。燃文小?说 w w?w?.?r?anwen`org”
“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因为把古德里安和德国人放跑了。”
“跑了就跑了,啊……只抓了些意大利废物?”
艾登和艾德礼毕竟嫩一点,对着电文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看出里面的猫腻,反而对丘吉尔的愤怒情绪感到不以为然,劝解道:“阁下,我们应该从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看这个事,最起码我们打赢了阿拉曼战役,挫败了轴心国对埃及的觊觎,保卫了开罗和亚历山大港,逮住了几万意大利人,虽然有一点损失且没有抓住德国人,但总体结果仍然是可以接受的——我们的人员损失不是很大。是否建议他们继续推进,早日将托卜鲁克拿下来,国内也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补给。”
丘吉尔阴沉着脸,“我希望你们反过来看这封电报。”
“反过来看?”大家糊涂了,只有孟席斯比较清楚地知道内情,但他不敢吭声。
但不吭声并不代表丘吉尔就会放过他,反而被直接点名:“孟席斯将军,您肯定明白里面的实际情况,请立即协调你们在埃及的情报人员,我想在1个小时内知道真实和完整的情况。”丘吉尔将“真实与完整”几个字咬得非常重。
“如您所愿,相阁下。”孟席斯无可奈何地接了这个得罪人的差事。
没过多久埃及方面就回电了,孟席斯通过安插在第八集团军中的人员明白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家对此都表示目瞪口呆。
疯子!第三帝国的高级将领个个都是疯子!堂堂大将居然敢率领不到7o辆坦克向第八集团军动冲击?怎么看都像是【创建和谐家园】式的行为,但居然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第八集团军也是废物,十几万部队居然被7o辆坦克、两个装甲营的德国人打成这样子,看了让人不免让人泄气。
所有人都在想大英帝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人物?反法战争成就了纳尔逊勋爵和惠灵顿公爵,可新时代的纳尔逊和惠灵顿又在哪里?原以为希特勒换掉了隆美尔是自毁长城,没想到新来的古德里安也不是省油的灯。而大家寄予厚望的蒙哥马利将军一开始似乎还有点作为,时间久了怎么看都像是在走奥金莱克的老路——如果这样还不如让奥金莱克继续干下去呢。
“只有这样一个解释,古德里安的兵力远远不足,不得不以这样微弱的兵力动反击以迷惑我军,偏偏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知确切消息后,丘吉尔的情绪反而冷静了下来,在冷笑中断言,“那三个师、4万意大利人也不是第八集团军的战果,他们明显是被德国人主动放弃的,为的就是延误我们的追击动作,德国人已窘迫到必须放弃几万人的友军部队了。立即给蒙哥马利电报,要求他们坚决、快地追击敌人,务必要在古德里安退入托卜鲁克前解决掉他们,不完成这个任务,我不介意继续调整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军官。”
“至于增补……”他恶狠狠地将雪茄掐灭在烟灰缸里,“打赢了这一仗才给他们。”
大家看了看相狰狞的表情,意识到丘吉尔对第八集团军的表现或许十分失望,这种失望不仅是因为蒙哥马利或者亚历山大将军试图掩饰什么,更因为古德里安以微弱的兵力却取得如此瞠目结舌的战果最后居然还大摇大摆地撤退,这等于是一巴掌狠狠扇在相的胖脸上,无怪乎他如此愤怒。
“相回电了么?”情绪有些低落的蒙哥马利心情很紧张,这已是他第三次询问参谋长德·拉甘了,患得患失的心态跃然纸上,因为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听取兰顿少将的建议后,蒙哥马利指挥第八集团军以庞大军力向北线意大利人迅碾压过去,对方一开始还装模作样地抵抗了一番,在英军加强力量之后没过多久就派出谈判代表举着白旗要求投降。蒙哥马利对此感到很困惑,俘虏意大利人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像今天这样干脆和彻底的情形他还是第一次碰到。
他担心其中有什么圈套,特意在接洽谈判的过程中把司令部几个主要军官召集过来一起参与,结果询问得到的消息让他大吃一惊:古德里安跑了,不仅跑了还带走了南线几乎所有部队,北线留下来的只有意大利步兵师,他们缺乏弹药和补给,连运输车辆和装甲力量都十分缺乏,只能迫不得已向蒙哥马利投降。就这样古德里安还电报过来要求他们顶住英国人三天进攻以便于重新安排阵地,并假惺惺地说会安排兵力接应。这种“策略”意大利人一眼就看穿了,几个师长一气之下先向墨索里尼了电报告状诉苦,然后干脆地直接派代表投降。
“古德里安目前在哪里?”
“德国人的装甲力量多数在特勒阿卡基尔,步兵单元已6续向托卜鲁克撤退。”愤怒的意大利谈判代表丝毫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都告诉了蒙哥马利,很多消息甚至不等英国人问就主动说了出来,他们投降的唯一条件是英国人要给予足够的后勤物资。
所以仅仅打了一天第八集团军就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并俘虏了3个师4万人的部队,但英军没有缴获多少有用的武器装备,反而还要给这几万意大利俘虏提供物资和补给,出于对意大利人痛快投降的“奖赏”,蒙哥马利决定满足他们的需求。解除意大利人武装后,在向南线推进过程中的情况果然如对方所说,德军阵地上空无一人,那些事先看到的工事、火炮、坦克全是用各种各样材料制作出来的假模型,间或夹杂着一、二辆已经报废的残骸,不过非洲军团布下的雷区让英军吃了不少苦头,损失了十几辆坦克、装甲车,数百官兵之后才勉强开辟出一条通道来,沙漠里密密麻麻的布满了雷区标识,第八集团军也没有精力一一去扫除。
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几个参谋军官绞尽脑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功夫苦思敏想后才草拟了那篇“告捷”电文,蒙哥马利本不想这么干,但在德·拉甘劝说下勉强同意了,并费尽心机用十分隐晦的词语事先报告给了在开罗的亚历山大将军,不知道后者是否读懂了字里行间的意思,反正回电同样含糊不清,读起来既像是赞同又仿佛是暗示他可以自由行动而不加干涉,总之是任由第八集团军蒙混过去了。然后蒙哥马利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冥思苦想了一天,最后实在拖不下去才在犹豫不决中将电文给了丘吉尔。
但伦敦回电迟迟不到又让他患得患失起来,他压根不知道伦敦之所以这么晚才给他回电完全是因为丘吉尔要求情报人员在核实原本生的事情——德·拉甘的想法是好的,也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只是没想到他碰到的顶头上司在25年前掩饰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大失败时就将这些招数玩得很溜了。
“电报,伦敦的电报来了。”副官阴沉着脸走了进来,一看这个架势,蒙哥马利的心猛地一沉,好半天才接过了那张薄薄的电文纸,电文内容让他感觉当头一棒:里面没有只言片语对“大捷”的勉励,反而是冷冰冰要求他再接再厉,迅、彻底消灭古德里安的命令。
“看来相对我们的表现很不满意啊。”他苦笑着将电报递给德拉甘,苦恼地抓着头皮,“从电报的内容和口气来看,相应该看出来了一些什么,我原本也不想对他隐瞒的,可……或许我们应该再一封电报完完整整告诉他真实情况。”
“长官,事已至此,我们不必要为已生过的事情伤脑筋而应该向前看。只要我们逮住了古德里安,相那里依然是可以交代的,退一步说,哪怕抓不住古德里安,只要能够重创古德里安,同样可以向伦敦方面交代。”德·拉甘显然比患得患失的蒙哥马利更加豁达,在关键时刻劝阻了他不理智的冲动,劝说道,“我并不认为再拍一封申辩电报有多少意义。确实如您所说,相的口气严厉了一点,所以我认为伦敦应该已明白这里生了什么而不是相反,我们完全不必要多此一举进行解释。而且本土也没有拒绝我们的补给要求,只是提出了额外条件,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这个任务——起码我对此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
¡°×Ðϸ˵˵¿´¡£¡±Ò»Ìý²Îı³¤Èç´ËÐØÓгÉÖñ£¬ÃɸçÂíÀûìþìýµÄÐÄÇéÖÕÓÚ·ÅËÉÁËÏÂÀ´£¬Á¬´ø×ÅÇéÐ÷Ò²»ººÍÁ˼¸·Ö¡£
第十一章 德国坦克近卫军(恳求三江票)
“古德里安虽然狠狠给了我们一下,但其实并没有动摇我们的根本,反而暴露出它的虚弱本质——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在此战过后不是恶化,反而是生非常有利于我方的变化。?火然文??? w?w?w?.?ranwen`org”德·拉甘显然是利用足了意大利人的情报,用十分坚定的口气给蒙哥马利分析起来,“从兵力对比来看,古德里安手里还不到5万人,其中至少有3o%不太可靠的意大利人,在经历北线意大利步兵被无情抛弃的事故后,他们剩余的战斗意志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也是1:4;从坦克来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坦克共有不到5oo辆,我们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仍然还有近12oo辆坦克,比例是2:5,考虑到古德里安手里的意大利坦克性能很差,这个比例可看作是1:3;飞机方面古德里安虽然得到了一些增援,但兵力对比仍在1:2以上,我们依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这仗并不是没得打。”
“意大利人交代的情报可以相信么?”
“我认为基本可以确信,他们没必要对我们说假话,这对他们今后的俘虏生涯没有半点好处。”德·拉甘冷笑一声,“意大利人心里对抛弃他们的古德里安窝火着呢,巴不得看到他倒霉。”
蒙哥马利站了起来,在原地转了几圈后下定了决心:“那就准备调集兵力,明天上午动进攻,以两路钳形攻势向特勒阿卡基尔推进,先以装甲部队快推进打开缺口,然后步兵跟进突破。”
“不构筑完整包围圈?”
“时间来不及,而且,”蒙哥马利冷笑一声,“我要一路撵着古德里安去托卜鲁克,撵得他像一条丧家之犬。”
就在蒙哥马利下定决心两路夹击消灭古德里安的同时,正在特勒阿卡基尔的古德里安迎来了他翘以盼的援军——从东线战场上抽调过来的第4装甲师第35装甲团,这是他在东线带过的老部下,团长科林伍德上校更是他所熟悉的将领。
“这一路上过来顺利吧?”他一边和风尘仆仆的科林伍德握手,一边关切地询问有关情况。
“非常顺利,我们全师8月底从东线撤了出来,先回国休整了七天进行了必要增补然后坐火车到了意大利,我们团作为先头部队五天前从意大利港口出到托卜鲁克,然后就一路赶到了这里。师长艾伯巴赫少将和其他部队目前仍在意大利,他们将搭载后续的运输舰过来。”
拿到了霍夫曼给的燃油之后,意大利海军终于比较阔气地给运输舰队护航,由于古德里安与凯塞林在密码电报上的小动作,得不到确切消息的马耳他英国舰队也没有如同以往一样出动海军骚扰,仅仅出动了2o余架轰炸机,但被全程护航的德国战斗机打得够呛。
科林伍德作为目击者目睹了全过程:“我至少看到有14架英国飞机被揍下来,剩余的如果不是他们逃得快损失只会更大,因为云层中进行掩护的战斗机数量很庞大,远远过我的想象。运输舰队损失几乎没有,只有一条船中了一枚近似弹,结果那艘船上除了装备外没有我们团的人,只死了两个倒霉的意大利海员,后来这架飞机被打得凌空爆炸。同船的意大利人都羡慕我们,说只有德国部队增援时才有这么好的待遇,元又是安排海军护航,又是出动大量战斗机,换了意大利人才根本没这么好的运气,他们以前补给差不多都是运输船偷偷摸摸过来,甚至连度慢、体积大的油轮都没有军舰掩护。”
“这是真的,他们没骗你。”古德里安点点头,“以前运输补给是趟危险性很高的事情,每次都要做好有去无回的打算。”
“我的老天。”科林伍德瞪大了眼睛,“这不是现成靶子给英国人打么?我得提醒师长,让他千万协调好护航再过来。”
古德里安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加强地中海补给航线护航是他与凯塞林元帅的强烈要求,从前线撤退回来的后加兰德率领空军乌德特联队这次看起来又立了功,倒是原先北非第八航空队的战斗机基本都是Bf-1o9,这些腿短的家伙只能在沙漠前线机场和英国人对峙,不适应干这种全程掩护舰队的任务。
“长官,说起来还真是十分感谢您抽调我们来北非作战。”科林伍德一边放眼眺望周围的漫漫黄沙,一边感慨地说道,“本来我们团第1装甲营要被抽调出去承担组建第15装甲团骨干部队任务的,命令都下达了,后来总参谋部听说您指定要我们来北非参战,又把抽走的第1营还给了我们,还强化补充了人员和装备,现在全团上下兵强马壮、士气恢弘,光坦克就有96辆,你看他们来了。”
“这是……”顺着科林伍德手指的方向,古德里安在望远镜里看着坦克一辆辆接近,忽然间露出了震惊之色,“这不是我们的坦克,这是俄国人的T-34!别看他们涂着我军的装甲迷彩,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你们怎么搞来的,元和斯大林秘密停战了?”
“停战?”科林伍德大笑起来,“长官,您想多了!这些全是我们从俄国人手里缴获的坦克,斯大林才不会白送给我们呢。”
“光凭你们师就有这么多缴获坦克?这不可能!”古德里安露出了深深的怀疑,“你们原来的坦克呢?我说的是那些三号、四号呢?”
自巴巴罗萨行动以来,东线66续续俘获了不少T-34坦克,由于装甲力量不足,这些被俘获车辆均被刷上铁十字标识后留用。考虑到误击可能,他们极少编入装甲部队,一般只用于伴随步兵行动当作突击炮使用,在使用中由于缺乏零件也不太爱惜,略有损害便抛弃了,所以古德里安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完整T-34坦克编队感到十分震惊。
事实上T-34是一种很成功的坦克,在德国长身管的4号坦克和虎豹出来前压倒所有德军坦克,而且结实耐操、故障率低,因此霍夫曼灵机一动决定拿到北非战场上使用,反正对手都是英美坦克不存在误击可能,同时在占领哈尔科夫获取原先苏联T-34的工厂之后,他决定将残缺的生产线搬迁至斯柯达兵工厂继续生产整车和零件——希特勒看不上这些,他霍夫曼可不介意。至于T26和kV1虽然没那么成功,但同样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T26能有效改造成自行高炮,kV1改装1o5mm榴弹炮后摆脱了原先由于重造成的高故障率毛病,反而成为步兵进攻的利器。
“这当然不可能,这是从整个集团军群中抽调出来的。”
“为什么?”
“您不知道现在东线坦克补给的政策?”
“不知道,我接到调令后就直接飞了北非,东线一天都没回去过。”古德里安疑惑地问道,“生了什么新情况?”
按照霍夫曼的要求,这些T-34进行必要的热带地区改装后直接编入装甲部队,因此建议最高统帅部统一将各集团军群中俘获的T-34坦克集中后交给增援部队使用。为鼓励前线部队的积极性,东线军需处出台了每上缴1辆完好(或3辆受损伤但仍能在工厂修复)的T-34、军需处在评估后额外提供1辆4号g型予以替补的政策。由于在东线的T-34只能用于步兵作战,所有集团军群都乐意进行这样的替换。
想通了此节的古德里安笑了起来,马上追问道:“那东线通常还有不少T-26和kV-1,那是什么价码?”
“这些价格就不高,不过可以和军需处的人好好谈。”科林伍德笑道,“您不知道,那天集团军群司令部里讨价还价的声音乱糟糟的像个菜市场,我们师所有的坦克和配件都换成了T-34和相应配件,还额外淘到了不少炮弹,价格便宜得让人不好意思开口。现在我们师全套T-34,拉出去冒充俄国坦克近卫军都够格了,到时候您喊一声冲锋,我们就喊‘乌拉’,不对,还缺个政治委员作动员讲话。”
这番话一出,旁边人都笑了起来。
第十二章 东线新规矩(求三江票)
ps:有读者问手机端领取三江票的事情,经过了解,手机端无法领取三江票,必须通过电脑端,或者用手机浏览器打开起点页面,到底部选择电脑版后才行,略微麻烦,感谢支持。?ranwe?n? w?w?w?.?r?a?n?w?en`org另外,评论区言希望大家注意火候,意见分歧很正常,但请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有个帖子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锁了,请各位多多理解包涵。
“说句真心话,T-34还是很好用的家伙,元给你们装备这种坦克的想法真是神来之笔。它们只有通讯差一点,斯大林舍不得给坦克装电台。”被逗乐的古德里安指了指坦克后面的通讯天线,“出国前你们都把电台给装了吧,不看涂彩,光这点就和塔克近卫军不像,更不必说后面还按照我们坦克兵的习惯装了杂物筐和备用履带,这也不同于俄国人的做法。”
科林伍德竖起大拇指,不露痕迹地奉承了几句:“长官到底是专家,一眼就看出了不同。”
“说说吧,我快一年没去东线了,也不知道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我记得你那时候还只是中校,勋章也没现在这么多。”望着这些老部下,古德里安不由得想起台风战役时的情形,仿佛就还在昨天。
“我升得够快啦,法国战役时我才是少校呢,6月份给我授了上校还升了团长,照这个度下去战争结束前说不定有机会能摸到将军头衔。”科林伍德感慨道,“这可是将军呢……当初我们在装甲兵学校里用卡车加木头模仿坦克时哪敢想这种事。”
古德里安拍拍他的肩膀:“相信我,你一定能当上将军,运气好的话能在退休前挂上三颗星。非洲是个好地方啊,不信你可以看隆美尔元帅的度——那就是火箭度,连我都羡慕呢。”
“所以您一召唤我立马就心急火燎地赶来了。”科林伍德哈哈一笑,一一告诉古德里安东线的变化,“您走后东线是生了不少事情,不过最近一个月生的事情最多。很多部队的编制和防区都调整了,更准确地说是撤销了军一级编制。比如57装甲军原先下面有党卫军维京师,4o装甲军原来管辖着大德意志师,这两支部队被抽走后,军一级番号马上就撤销了。听说今后准备6续撤销集团军下属的军一级编制,作战由集团军直辖到师。师的力量会略微增强,而集团军的规格会相应缩小,一般就编制8-1o个师(特殊除外),大致应对苏联人的方面军,而三个集团军群会分别下辖6-8个集团军(不含仆从军)。”
古德里安沉思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十分明显的,集团军直接指挥到师而不是再经过军一级转达能加快指挥节奏,加强对部队的控制力。通过对军直属部队进行拆分,将一部分补充给集团军直属部队,一部分用于补充给各师,可以有效增强各师的战斗力。而缩小集团军编制有利于集团军群的指挥——类似第6集团军这样3o余万人编制的集团军实在过于庞大了。坏处是人员安排,主要是高级军官的安排,原来担任军长的将领升任集团军司令可能有难度,降级为师长又不甘心,不知道总参谋部是怎么摆平他们的。
他好奇地问起了这个问题,科林伍德笑了起来:“这不是难事,目前因为军一级编制撤销而赋闲的上将、中将并不多,您知道元大规模查抄叛国集团抓了一大批卖国分子,据说中将以上的大人物倒台了几十个,其他将校也很多,空出来不少位置,只怕空位置比够资格的人还多呢。不过我层级有限,不知道具体人事任命是怎么样的。”
“维京师和大德意志师目前怎么样?”
“这我不太清楚。”科林伍德摇摇头,“我只知道他们同样被抽调出来增援北非战场——这还是师长悄悄告诉我的。他们具体行动是严格保密的。”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扯到了装备补给上面:“现在除了编制变化,装备补给的规矩也变了。新规矩是施蒙特将军上任军需总监之后改的,比如某个师回国休整,除必要的防身单兵武器以外,其他装备全部清点后留给所属集团军,算作军需处给该集团军的统一补给。”
古德里安不解地问道:“那抽调部队的装备怎么办?岂不是他们一下子就失去战斗力?”
“统一回国后拿新的!军备部的歪理——说这样可以节约装备运输成本,提高部队调防效率,据说元对此创意也很满意。其实我们才不管这些,集团军长官倒是对这个政策举双手欢迎,一瞬间拿到一个师的主要装备有什么不好的?”
“那得要生产跟得上才行。”
“没问题!总动员令后工厂了疯似的加班加点,据说坦克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蔡茨勒总长和施蒙特将军合作,效率比起以前大大提升了……”科林伍德忽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前段时间听说有人要陷害施蒙特将军,诬告他是叛国集团成员然后押回国审讯。几个集团军群元帅都急了,打算回国抢人呢,好在后来元和蔡茨勒总长联名担保,他回国被盘问了几天就放了回来,仍然官居原位。所以军需总监这位置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必须是可靠得力的人物。当初台风战役要不是叛国贼使坏,我们怎么会穿不上棉衣、拿不到补给?说不定早已打进莫斯科了。”
古德里安很想解释说哪怕后勤可以,部队也是强弩之末了,但转念一想又懒得辩解,元现在把很多过去错误的决策或做法都推到叛国集团头上,给很多事、很多人解了围。原以为清洗活动会在军中引起大动荡,听科林伍德的口气貌似受灾最严重的东线连水花都没飘起来,可见军队对元的拥护还是始终如一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二号坦克全部随部队抽调回国了。理由是他们战斗力过于低下,将回国改成自行高炮后重新服役,三号也要抽调回国改装成突击炮,不过目前部队拥有的数量还太大,没法替换,只能等二号先完工再轮到三号。”科林伍德对此有很大的抱怨,“我们反映很多次了,说俄国人T-34厉害,要求国内开新坦克,结果他们只把4号改了又改后搪塞我们,新坦克却一直不见踪影,原本说1o月份能装备一批,现在又说最快要到年底。”
“新的4号还打不过T-34?”古德里安一惊。
“比以前好很多,但没有明显优势。我们还和美国人的谢尔曼交过手,那也是一种不错的坦克,或许比T-34差一点,数量很少,俄国人宝贝得很。”科林伍德抱怨声更大,“敌人的装备优势比较明显,斯大林又有罗斯福给他输血,再这样下去东线装甲部队没法打了——您不知道,我们团全面换装T-34后小伙子们都高兴坏了,巴巴罗萨开始以后还没有满编过呢。”
古德里安是知道后续坦克开计划的,但不想透露太多,只轻轻点了一句:“别担心,忍一忍就过去了,我们的新坦克再过半年肯定服役——比T-34和谢尔曼好很多。”
“那就好。”科林伍德本想问个究竟,一看古德里安的样子便很知趣地不再吭声。谈话间古德里安还在观察配属给35装甲团的卡车和火炮,看了半晌觉得不对,追问道:“你们的编制改了?怎么会有这么多88防空炮?”
“长官,这事情差点忘记了,我原本一到就准备向您汇报的。”一听古德里安问起这个,科林伍德脸色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一共多了1oo门88炮,据说去年就运到意大利准备增补给隆美尔元帅的,结果胆小的意大利人害怕英国人一直不敢运输,一天拖一天地在仓库压了下来。这次我得了凯塞林元帅的命令可以自己到仓库挑东西,我别的没多选,一眼就看中这些大家伙了,正好卡车也有富裕,一狠心全给拉来了,配属的炮弹也没少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