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怎么,兄长喜欢,那我来出材料,把你家也给装修一下!”
“我可不敢像你这么大大胆!”刘澍苦笑了一下,他是读书人,是举人,哪怕走了商路,也不能够丢了功名,偶尔的洋派爱好,这没问题,很多官员都有这个爱好,可是真的彻底洋派,基本上,就会成为读书人之中的另类,这样不容易上进。
刘澍不愿意,杨元钊也就不强求,后世的很多东西,水跟电,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不熟悉的人,说不定就会触电,在没有熟悉之前,贸然给装上,反倒不好。
¡°¸£ÉúÈçºÎ£¬ËûÈ˺ÜÀÏʵ£¬×ì°ÍÒ²ºÜÑÏ£¡¡±ÁõäøÎʵÀ¡£
“是不错,对了,那些佣人呢,让他们都来下,我这里,住着不太容易,需要现场培训!”
“还要培训?”刘澍一阵的哑然,想了一下,道:“那好吧,我让他们下午就过来!”
刘澍说完,就告辞了,杨元钊也给了孙福生一些钱,让他去市面上采购一些生活用品,装修这么长时间,一些房间的装修,已经进入到尾声了,是时候住人了。
孙福生的动作不慢,出去转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带着人拿着东西回来了,东西很丰盛,几袋大米,白面是现成的,包新面粉厂在杨元钊住进新居之后,就送来了100袋新出厂的面粉,还有半扇猪肉,几条鱼和一个羊腿,除了孙福生回来,还有就是刘澍给的所有的用人,4个婢女,8个长随,还有一个门房一个马夫,加上孙福生,一共是15个人。
他们此时,都整整齐齐的站在院落之中,有些怯怯的看着杨元钊,这是一个新的环境,他们换了一个新的主人,无论是什么秉性,此时此刻,都不敢多说什么。
第八十三章 佣人
十来个佣人跟在孙福生的身后,来到了院落之中,这个几天之前,还来过的院落,在这些人之中显得那么的陌生,15个人之中,马夫大概四十多岁,门房更大一点,已经接近五十了,生活的艰辛,让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皮肤枯槁,看起来像是后世的七十多岁。
除了这三个年纪大点的,剩下的人,年轻多了,婢女大概是十四五岁,看起来有些面黄肌瘦,那些长随稍稍好一点,都是十【创建和谐家园】岁的健硕小伙子,稍稍偏瘦以外,别的没什么了,都很健康。
这些人【创建和谐家园】契杨元钊看过,也有一些简单的资料,大部分都是庄户人家的子弟,家世清白,只是过不下去了,才【创建和谐家园】为奴的。
人要老实,也要清白,这是杨元钊最看重的地方,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天了,他想过很多改变这个时代的方法,也在努力的进行之中,着实需要一批人来实现他的这个想法,本来准备在流民之中,招一批的小孩,这一批佣人的出现,似乎从另外一个方面解决了他的问题。
“既然来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我的规矩很简单,听吩咐做事就好了,福生!”杨元钊沉稳的道。
孙福生走出来,恭敬的说道:“老爷!您请吩咐!”
“分成几个组,先把自己的事情安顿好,收拾一下屋子,以后跟着工匠们,忙活我们这个屋子!”
“是!”
杨元钊似乎想到什么一样,说道:“对了,福生,你识字吧?”
孙福生略微的有些奇怪,却还是恭敬的说道:“老爷,我读过几年书,会写写算算的!”
“那就好,以后,闲暇的时间,教他们认字好了!”
“教他们认字?”孙福生愕然的看着杨元钊,他不明白,为什么主人会提出这么奇怪的问题,一时有些说不出来,想了好久之后,才压低声音,对杨元钊说道:“老爷,他们识字有些困难,他们……!”
杨元钊很明白他的意思,经过了21世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他知道,启蒙往往在六七岁的时候才好,一旦成人了之后,会有更多的心思,加上惯性的问题,普及识字和扫盲,困难比较大,后世的新中国,把扫盲当做一件政治任务来抓,就这样也好多年,才完成,在包头,在没有行政力量帮助的情况下,推行这个不容易。
困难虽多,杨元钊不能听之任之,这一批人,在他看来,或许是传播他思想和举措的执行者,如果不识字,他的很多计划和想法,就无法实施下去了,他甚至比面粉厂和包垦公司还要上心。
想了一下,最终,杨元钊决定,用实物来吸引,一挥手说道:“福生,你吩咐下去,谁先学会500个字,每月除了月银之外,每月给20斤白面!”
“白面?包新的白面?”孙福生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
杨元钊点点头,说道:“最快达到的一个,奖励2袋白面!”
2袋白面,这个奖励可不轻啊,还是额外的,只有这么15个人,管家孙福生可以抛开,剩下的人之中,只要比别人学的快,可以拿到两袋白面,还有每月20斤白面的奖励,这几乎是一个人的口粮,还是精细的白面,换成杂粮,大概够一家人吃一个月了。
来当佣人的,少有家境殷实的,大多数都是子女众多,贫穷无比的,他们的月银,少数留下来之外,剩下的,大多数都补贴家里面,免费学识字,还能够得到奖励,所有人的眼光都热切了许多。
一个瘦小的婢女,试探着站出来说道:“老爷,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学!”
“当然!”杨元钊点点头,说道:“只要是我家的佣人,不管男女,都可以学!”说到这里,杨元钊顿了一下,说道:“孙管家教你们辛苦了,所以,每月可以支1袋白面!”
孙福生看着豪爽的杨元钊,有些无奈,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眼下的这个杨宅,只有一个主人,奴仆十几,每月的花费加上月银,已经不菲了,如果再加上这个奖励,等于是每月的支出要提升一倍了,主家是个年轻人,不知道这些,看来,需要之后提点了。
精于人事的孙福生,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触及到杨元钊的权威,刚开始,给一些甜头,这都很正常的,可是恩威并施才是关键,主人还是太年轻了。
“好了,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我这里没多少规矩,但是一些东西,跟别家的不同,我这就带你们熟悉一下!”
孙福生看着杨元钊的做派,更是苦笑,这个主人似乎不是大家出来的子弟,什么规矩,尊卑之类的,全部都是不讲的,好像听刘澍说,他是海外大家的子弟,或许,洋人们都是这样吧。
杨元钊首先带着他们来到了水塔的前面,十几米高的水塔,在这个时代,大多数都是平房和瓦房的情况下,特别的引人注目,更何况,最上面,那个巨大的水罐,来的时候,众多的佣人,都注意到了这个水塔和水罐,都在想着,这个水塔和水罐到底是做什么用。
“这里就是我们一家最重要的地方,水塔!”
“水塔?”佣人们瓮声一片,看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是水塔?
“不错,我们一家的用水,都来自于这里,每天早晨,需要一组人,从旁边的那个井里打水,然后放到这里!”杨元钊指着水塔的一边,安装在金属导轨之上水桶,比一般的水桶,最少大了10倍,上方用合金钢丝连接在葫芦吊组上,用了10来个滑轮的葫芦吊组,最少可以节约几倍的力气。
“清明,谷雨,你们两个过来,把它给装满了!”不用杨元钊下命令,孙福生很有眼力价的说道,八个长随都是以节气命名的,除了清明和谷雨之外,还有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四个婢女却是以春夏秋冬命名,分别是春花、秋月、夏结和冬梅。
两个小伙轮流上前,不多时,10桶水装满了,杨元钊继续让他们用葫芦吊,把水桶送到水塔之中,两个人脸色发苦,十几米高,比刚刚水桶大了10倍,这个重量也太大了,犹豫了一会,还是走上前去,拉动绳子的时候,却发现,重量远比他们想象的轻,几乎跟刚刚,从水井里面打水差不多,这是什么法术。
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之中,很轻松的把一桶水倒入了水塔之中,脸也不红,气也不喘的。
“就是这样,我大概计算了一下,每天需要20桶水,你们看到了么,那边有一个刻度,只要刻度满了,你们就可以停下来了!”杨元钊指着最上方说道。
这个刻度是杨元钊简单做了一个连通,在水箱外面,连接水箱的地方,制作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管,在下面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晰,刻度跟水箱相连,只要刻度满了,水箱也就满了。
接下来,杨元钊一点点的介绍着新的东西,比如自来水管,热水管,特别的灶具,厕所等等,众人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看了众多的新奇东西,特别是自来水,一开水管就有水,还分成热水冷水,这让他们感觉到神奇无比的,长随和婢女们,再怎么说,都是年轻人,看到这么多连大老爷都没有享受过的东西,他们却轻松享受了,几乎都是喜形于色的。
孙福生的心中,却是另外的感受,刘澍找到他的时候,他也曾经犹豫过,不过刘澍特别点到,跟着这位杨少爷有大造化,他只当是刘澍故意卖好,真正接触才发现,这个杨少爷,真的是深不可测,这些东西,别说是国内了,就算到了外国,以他去英格兰的经历,也没有见过那个达官贵人,会对生活之中的一点一滴,都这么的关注,细节上,舒服到了极点的。
一通这么转下来,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杨家宅院之中,终于在清冷之外,有了一丝的热闹,十来个人在大院之中穿梭不已,本就整齐的院落,多了一份人气和整洁。
有了人伺候,杨元钊没有躺倒做大老爷,他在每个房间之中看了一遍,在图纸上面划来划去,基本的装修,已经结束了,可是这个宅院的功能性,只是解决了水的问题,电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电力布线,这一点,这个时代,最少在中国,没有几个人懂得,包头就更加找不到了,要想让每个房间拥有电线,获得光明,还要他来亲自动手。
第八十四章 电力
电力是杨元钊一直都在考虑的问题,从21世纪,没有带着发电机过来,这是唯一遗憾的地方。电力在很多方面的应用,非常的突出,好在,这是1908年,电力的曙光,已经照耀在了整个世界,在美国,欧洲,电力已经开始逐步的走入到千家万户之中,这个时代的中国,也拥有电力。
早在20多年前的1882年,英国人就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电光公司,从早期的弧光灯,到后来的霓虹灯,灯光几乎照亮了上海的夜,上海的夜生活,也从此开始,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迷人。
上月去上海的时候,杨元钊接触到了上海的电力,在哈比的引介之下,以学习的名义,参观了上海的发电厂和电光公司的,【创建和谐家园】了上海的发电机,功率不大,如果跟后世相比,未必有后世普通的柴油发电机的功率大,还是直流电,却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让他使用电力成为了可能。
直流电,这是这个时代主流,交流电已经出来了,就是大发明家特拉斯发明的,可惜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面对着直流电的既得利益者爱迪生,他交流电发明,面对着推广困难,甚至被打压的威胁,此时的他,应该是最困难的时刻。
包头需要更多的科学家,这一次,从上海筹集资金,甚至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买进黑石,用一体机提炼出纯净的钨粉,就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一部分,会用于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一部分会用于引进先进的设备,可是更多的,会用于招募人员。
中国,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特别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在很多科技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
杨元钊从后世而来,明白很多科技发展的方向,可是薄弱的中国,连基础研究的能力,都暂时没有具备,这一点,必须要从国外引进。
默默的把邀请名单之中,加上了特拉斯的名字,又尽可能的回忆,这个时代,还没有成名的发明家,最终记下来的,只有寥寥的几个名字,太过久远的历史,与其写错了,还不如让哈比去邀请,左右只是一个过渡。
思绪,再一次的回到了房子的装修上面,直流转交流,这一点不难解决,从后世带来的手机的充电器,是交流转直流,稍稍的研究一下,逆转这个过程,并且把电容电压增大,勉强的做出,220伏左右交流电,再计算一下整个屋子的电力消耗,空调和电冰箱,是一个耗电大户,马上就是夏天了,这个电压必须要保证的,好在有一体机的存在,大不了,让装机的容量更大一点,怎么说,这是普通的住家民用电,耗费多一点,又如何,他暂时又不准备在包头普及电力,那是以后的事情,或许,等真的把发明家特拉斯招募过来再说。
交直流转换器,经过了几次实验,让整个的容量达到可以支撑整个家的程度,空调是专线,专门有一个发电机,对着他供电,做完了这一切,才算是室内设计,在室内不同的地方,布置电线,电灯,电器盒插座,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从后世带来的,有一个模板,在一体机的帮助之下,【创建和谐家园】出来的。
第二天的一大早,杨元钊开始了布线的工作,电线是现成,又找了几个工匠,还有那些佣人,昨天的激励措施,加上丰盛的伙食,让他们的干劲很大,杨元钊一间房屋一间房屋的盯着,看着他们把电线和插座,一一的到位,三进的大院子,住宅,加上佣人房,25多间房屋,只是电线就用去了数千米,为了避免返工,也为了美观,在每个房间之中,杨元钊留下了七八个插销,杨元钊现在,不太可能让每个房间都装上空调,这个电力都承受不了,可是安上电扇还是可以。
当时被一体机带过来的,还有一个客厅的电扇,只有一半,最完整的电机和控制器传过来的,借助着这个,杨元钊勉强制作出来吊扇和落地扇,对于夏天只能抗,夏天气温相对于后世不高的这个时代而言的,电扇已经足够了,不用扇扇子,自动带来的徐徐清风,会让这个炎热的天气,变得舒适无比。
发电机被布置在了500米之外,他所居住的房子,距离镇子外面,不算太远,500米外,正好是一片农田,花费了一定的代价,购买了一亩地之后,用砖围起来了一圈房子,算是发电厂,目前放置了5台发电机,每天生产电力大概是3600千瓦。
3600千瓦,看起来不少,可是转换成后世常用的度数而言,一千瓦时等于一度电,一天24小时,每天的电力大概是150度左右,基本上够带动十几个风扇,几十个节能灯,还有两部空调和一个冰箱。
这个时代,电力的装机千瓦都不算大,后世常见的百万,甚至千万千瓦的火电站,还有鼎鼎大名的三峡工程,在1908年看来,不过是一个神话,可是杨元钊【创建和谐家园】了18000马力巡洋舰发动机,这是迄今为止,他能够找到的,最大的蒸汽机,用来作为发电机的动力,整体的功率,会上升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程度,只不过,这需要一个电力专家,对于这些进行改装。
杨元钊很清楚,最适合发电的,应该是蒸汽轮机,热效率,比蒸汽机高的多,如果再加上涡轮增压,热的利用比,会比普通的蒸汽机高上好多倍,杨元钊知道一些涡轮发动机和涡轮增压的理论,材料是一个关键,哪怕是有一体机,可是他所能够使用的材料,更多的是从宝马999发动机上面采集下来的,跟大型涡轮增压的性能指标,不特别的吻合,急切之间,还不如使用成熟的,已经经过了实战和数十年的检验的蒸汽机好一点。
五月中旬左右的天气,包头这边,已经热起来了,一天的劳累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出了一身汗,在专门澡堂之中洗澡,自来的热水,不用自己去烧,去提,众多的奴仆们在私下的谈论之中,杨元钊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地位,专门制作出来的炉子,因为密封性好,在烧了热水的同时,热效应也非常之高,极大的节省了煤炭,这也是众人谈论的另外一个焦点。
入夜,今天是一个月黑的天气,还有大团大团的乌云,才7点多,天已经彻底的黑了,在孙福生的带领下,佣人们把院子里面的灯光,都给打开了,在漆黑如麻的黑夜之中,灯光显得那么的璀璨,杨元钊没有吝啬电力,直接把院子全部照亮,特别是最前面,几个100瓦节能灯,把院子照的宛如白昼。
孙福生和众多的佣人们都感觉到麻木了,这个主人,看来,真的不简单,夜里亮如白昼,还有那些会自动吹风的机器,几个年轻人,几乎一整晚都睡不着觉,他们都在研究,这个风扇,为什么会转,杨元钊再三的警告,他们不会去随便的碰触插座,更不会去接触风扇被罩起来扇叶,可是坐在风扇的前面,感受着风扇徐徐吹来的风,讨论着这个风扇的原理还是可以的。
众说纷纭,有说是法术,又说是西洋玩意,还有说是祥瑞的,总之天马行空了,可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他们来对了地方,哪里有人家,对普通的佣人也这么的好,不知不觉之中,人心就这么的聚拢了。
杨元钊的房子,在电力通上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完成,而此时的包垦公司,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忙碌,棉花移植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第八十五章 棉花移栽
在温室的旁边,杨元钊看到了正在指挥工人的杨悦,棉花的移植,算的上是棉花种植之中的重要环节,是否能够增产,要看移植的成功率。
这个工作,在目前来说,只能够依靠人力,过去的几周时间之中,在小麦收割了之后,包垦公司雇佣的几千名农民,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挖坑。
不同于普通农民的乱种,在杨元钊的提点之下,整片的棉花,被均匀分布,采用了中等密度,每一亩地平均4800株到5000株之间,合理的空间,可以让棉花,比较有序的生长,切都能够得到最好的光照条件。
后世,棉花移栽的成活率会在98%以上,这个时代,因为种种困扰,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程度,可杨元钊和杨悦都尽可能的保证成功率,在土地之上,整齐的挖出移植坑,然后垫上基肥和化肥,这些合理配比之后,最终移植的时候,还会把培养皿之中的土壤,给移植过去,一寸见方的小陶器,每一个只是种植了两个种子,为的就是这个。
因为温室大棚的存在,再加上相当充沛的人手,夜以继日的看护,温室之中棉花出芽率极高,在95%以上,而且充沛的肥力,浇水和二氧化碳,让他们比普通的植株更加健壮。
这其中,最清楚的,就是杨悦了,大陆棉是他在美国就接触过的一个优质的棉种,可是再优质的棉种,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大陆棉就有他它本身的劣势。
作为一个在美国比较常见的棉种,它的初期特性并不好,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产量和质量,可是后期强大,让他在众多的棉种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行销世界的新式棉种。
整个美国,甚至是欧洲,有大量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改良的方法,如果找出大陆棉的规律,改变他初期不强的弊端,增加他的适应性,这样,大陆棉的最大缺点,就会得到弥补,整体的指标,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有巨大的提升。
作为一个农业学者,杨悦曾经想过研究下去,却没想到,在杨元钊这里,却最简单的解决了,使用化肥,基础底肥,增加营养,让棉种更好的吸收,借助着温室和阳光,二氧化碳,提升棉株的生长能力,眼下,正准备移栽的大部分植株,他们平均叶面,株高,粗细程度,都远远高于原产美国的大陆棉,只是种植了一个月多一点,却更像是六七周的植株。
对于棉花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日照,后世之所以会在高纬度地区,大量的种植棉花,选择的就是日照这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日照的长短,分成先天和后天,先天就是唯独条件,高纬度的地区,自然而然拥有比较长的日照条件,可是另外一方面,在于棉花本身,缩短生长期,让棉花以更快的速度,长完所有的叶子,充分的利用日照,这也是棉花增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杨元钊方法,避开了高纬度地区,四五月份,偶尔会寒冷,不利于棉花生长的情况,让那个棉花,在温室之中更快,更健康的成长,这样的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增加两周到三周完整的生长期,棉花的植株,会比原有的长得更加的高大,叶面的面积也会更大,最终反映到产量上面,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2000人,在杨悦的指挥之下,小心的把已经培养好的棉花,种植在土地之中,这个过程,尽可能的减少人为的损伤,虽然因为保守的问题,他们在出芽率上面,考虑的底线是85%,移植率上,底线在90%,这样的话,仅仅是出芽率,他们就多了10%的植株,接下来会宽裕很多,到不了,进行补种,温室大棚之中留下,还能够生长一段时间。
2000人,侍候21000亩地,全手工的情况之下,动作一点都不慢,三天的时间,完成了全部的移植工作,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之中,杨悦全方位的监控着棉花的生长,暂时已经确定,这一次的移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成功率居然控制在了96%,比不得后世的98%,99%,却也是这个时代最高水平,常年侍候土地的,还有一些从产棉地专门过来的种棉高手,他们更加的吃惊,这些才刚刚走过第七周,还不到2个月的幼苗,比起一般棉花成熟已经差不多了,如此高大的棉花,它的产量会是多少呢?
棉花的种植,暂时告了一个段落,接下来,关于棉花本身的工作,没有太多了,只是除草,浇水,施肥,棉花需要的水分较多,特别在生长时期,西北的夏天,雨水较少,好在,还有一条黄河在包头的旁边,用蒸汽机制作的抽水机,足以支撑21000亩棉花的生长。
不过棉花种的好不好不知道,但是杨元钊他们,居然在不到6月的时候,迎来了第一笔收益。
说起来也是意外,第一次种植棉花,很多东西,无法精确的控制,所以,杨悦在的温室种植的时候,留有很大的余量,棉花发芽大概留下了10%,移植又留下了12%,累加起来,不知不觉,有四分之一的绵株还放在温室大棚之中。
伴随着绵株越来越大的,温室大棚已经不足以让这些棉花生长,杨悦也有些不知道,这些该怎么样,再怎么说,长时间的种植,耗费了极大的物力和人力,这些绵株丢了,有些可惜,但是整个包头,现在找不到种植这些棉花的土地的,难不成,就在这个大棚之中,哪怕把大棚撤掉,这些棉花,也不能完全种植在600亩的大棚之中,更何况,这些温室大棚,在完成了棉花的培育和种植工作之后,杨元钊还想开展其他的研究。
一个招募过来的种棉高手,一次鼓足勇气,直接跟杨悦说起了这些棉种的事情,原来,在农民之中,大部分都很看好这一次的棉花。
农业这种东西,这些积年累月都种植棉花的高手,自己有一套辨别产量的方法,他们对于总产量的估摸虽然不一定准确,可是仅仅凭借着现在的估计,这些棉花的产量,都不会低于180斤,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比一般的棉花,最少高三倍。
棉花是一种很珍贵的经济作物,种植棉花获得的收益,会比一般的种粮食要高不少,高产的植株,一直都是秘宝,秘而不宣的,现在,将近2400多万株,已经成长的相当好的绵株,放在温室之中,他们很自然的前来问价格。
只要找到土地,把棉花给移植过去,稍稍认真管一下,最多的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收获到成品的棉花,比之前种植的产量高三倍,这笔账谁都会算。
杨悦也没有想到,这些已经种植的差不多的棉株,还能够卖掉,对于商业上面的事情,他不熟悉,好在有刘澍存在,把商业上面的事情,交给刘澍,最终刘澍跟他们谈下来的价格是5000株1.2元。
这个价格,相对于棉种,不知道高出多少,一亩地基本上是5000株了,这样的成本,比起种植粮食一季的收获都要高,可是销售起来,一点都不慢,2400多万株,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销售一空了,就这样,周围种植棉花地主还蜂拥而来,稍稍捂一下,价格会更高。
拿着入账的6000元,所有的股东都无语了,包括是早就对杨元钊充满信心吴广仁和赵书明,投入产出比巨大,而且2个月就见到了效益,哪怕这一季的棉花,遭遇天灾,他们也亏不了多少钱,更何况所有种棉高手都一致青睐的植株,他们不会随便做赔本的赔本的买卖,可以预见,3个月之后,这个棉花的产量,会更加的辉煌。
第八十六章 植物研究所
棉花一直结束,棉花植株也顺利的出售,正是这一种植株交易,让杨悦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本来,回到中国之后,他一直都比较的迷茫,他不知道所学的东西,要如何发挥出来,家里面不支持他的想法,农民,在很多大富之家,贬义多过于褒义,没有一个家庭,让一个继承人,去务农。
这正因为如此的,杨悦在没有家族支持的情况下,他的化肥和棉花的计划,也遭遇了滑铁卢,没有杨元钊的出现,说不定,他就会老老实实的回到家族,去做他不愿意做,也不想去做的事情,国外的几年留学和研究,就白费了。
大量棉花植株的出售,让他发现,在中国,农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当时他们不是合作,完整的完成棉花种植,只是凭借着棉花植株,他们投入,就会得到好几倍的收益,1.2元5000株的价格,绝对能够算的上是高价了,至于投入,只有几分之一,21000亩的棉花植株,都卖出去的话,最少也是2.5万元。
之前他的棉种之所以没有人买,不是因为这些农民们都没钱,关键在于,农民们不知道,花费了这些钱,最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