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吴三,我们走,去找工头吧!”
吴三看着杨元钊决定离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工棚的位置,几乎是吏目们的禁地,双方的关系极为的紧张,吏目们如果不是有护卫陪伴,很少进入到工棚之中,哪里是混乱和肮脏的,说不定,就会讨得一顿打。
一脚踹开了大门,吴三耀武扬威的走进去,喝道:“王毛子在么?”
屋内,有三四个壮汉,正聚在一起赌博,听到巨响,怒形于色,正要发作,却看到了吴三,仿佛是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捋顺了,一个膀大腰圆,膘肥体壮之辈,慌忙的起身,道:“吴爷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赵司长有什么吩咐!”
“我可不是奉了赵司长的吩咐,这位爷有盛总办的名刺!”
盛总办,工头们能够接触的,吴三都可以称爷了,更何况是最大最大的老板,几个人立马恭敬了起来。
杨元钊看着吴三的做派,却没有多说什么,这些底层的工头,各个都是膀大腰圆的,显然在工人之中,工头的皮鞭和拳头,依然是管理的要点,如无改变,恐怕在未来的民国成立之后,也是如此。
拿着盛怀宣的名刺,加上有吴三在那里威压,工头们不敢怠慢,很快,其他的四个也都来了,还有二三十个小工头,就是他们,管理着整个汉阳铁厂的3000多号工人。
工头们都是粗鄙之人,很多都是汉口的地痞**,识字的不多,工人们也是如此,工人的名册不全,真正详细记载的,寥寥无几,最多,只是一个点名册而已,上面记录的,大多数都是符号。
杨元钊皱起了眉头,这跟他之前的想法,就有些出入了,好在其中的一个工头是一个伶俐的,慌忙的说道:“三年前,罗布特总工曾经力主建立名册,现在估计正在档案司!”
“罗布特!”杨元钊眼前一亮,没想到又听到了他的名字的,作为英国的工程师,他应该知道,熟练工人对于钢厂的好处,当时的他,恐怕也是力排众议,只不过,再好的经,如果被人念歪的话,也没有多少的作用,这个名册估计拿出来之后,就放在那里,没想到便宜了他。
“我们去档案室!”杨元钊对着吴三说道,五个工头喘了一口气,他们虽然在工人面前,作威作福,威风八面的,可是在汉阳厂,恐怕连普通的小厮也在他们之上,如果不是有一把力气,也弄不到这个活。
杨少爷明显,不是普通人,又拿着盛大人的名刺,可以说,吹口气,翻掌之下,就可以干掉他们,这种情况之下,能早送走,就早送走了。
杨元钊走了两步,又退回来,问道:“对了,这些名单我拿走了,没问题吧?”
“没有,杨爷尽管拿走,尽管拿走!”工头们只想要把杨元钊送走,连忙慌忙不跌的说道。
杨元钊跟吴三拿着名册,扬长而去,这些是点名册,却省却了不少的功夫,大部分符号,都由吴三详细的询问,也算是翻译出来了,有了这个名单,这些工人又跑不了,把这些交给杨世勋,以杨家商会的底蕴,挖到这些工人应该不成问题,他给出的待遇,可是不低的。
第四十二章 档案司
档案司,却没有在汉阳铁厂,而是在钢署,吴三对于汉阳铁厂的一切东西,都非常的熟悉,引领着杨元钊前往了钢署,这是在湖北布政司附近,紧靠着一大排官邸,好在有盛怀宣的名刺,他们顺利的进入到了其中,被引到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房子前面,一个吏目懒洋洋的说道:“都在里面了,你们自己查找吧!”
杨元钊叹息一声,走了进去,果然,里面杂乱无章的放着各种文件,如果想要清理,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清理出来的,别说是他跟吴三的两个人,就算是20个人,没有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也清理不出来。
好在,杨元钊不是普通人,心中默念道:“叮当,扫描全部文件!”
一道无色的光芒,扫过了全部的文件,一件件扫描,人工制造的东西,都可以【创建和谐家园】出图纸,文件也是一样的,一体机远比后世的电脑和扫描仪更加的强横,只用了几秒种的时间,就把全部的东西给扫描了一遍,然后自动的分类汇总,找到了那些文件的位置。
按道理说,他就可以转身离开了,可吴三在场,都说了过来寻找文件,索性装作一通乱翻,意外的找到了名单,让后让吴三帮忙抄录。
看着吴三认真的在桌子旁边抄录,杨元钊扫视着整个档案室,说实在的,这个资料室,恐怕是汉阳铁厂唯一剩下来的东西,来往明细不说,就算是一些改进和革新,还有一些流水一样的东西,或许对别人来说,没有用,可是对于杨元钊来说,却很有用。
比如说,在一份文件之中,记录了一次事故,虽然没有结果,可是杨元钊稍加分析,就发现,那是添置矿石的次序出现错误,所导致的,这些,都可以成为未来钢厂规章制度的一部分,隔行如隔山,现代化的企业,讲究的是标准化,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在一次次的犯错之中,慢慢的完善的。
杨元钊在汉阳铁厂的基础上面,未来兴建大规模的钢厂,只有吸收了这些,才能够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化,甚至是严格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之下,大幅度的提升产量。
吴三忙碌的很,整个汉阳铁厂,往日里面,差不多数万的工人,20年的时间之中,来来往往的也很多的,有了罗布特的名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唯一有些的不太满意的是,汉阳铁厂的工人,并不都记录在案。
汉阳铁厂成立18年,其中在巅峰的时候,整个铁厂拥有几千名工人,大部分都是体力活,却对于这些工人进行的基础的培养,10来年之中,中国的局势风雨飘摇,汉阳铁厂也是时好时坏,人口流动量比较的大,天知道那些没有记录的工人,都到了那里去了。
杨元钊叹息一声,这个只有等杨世勋来做了,他不能,也不可能把整个汉阳厂的工人,都给弄走,这样动静也太大了,能够挖走一部分,已经会让他笑醒了,在记录汉阳铁厂的名单之中,他还专门标准的一些,离开汉阳铁厂的,总会去把他们的去向,家庭住址给记下来。
作为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作为一个行政双重领导的企业,其中的贪腐不计其数,甚至是熟练工人,也都成为了受欺压的对象,因为派系,甚至是上位者的想法,离开汉阳铁厂的,再加上规模最庞大的时候,跟现在,这个人数,几乎达到了上万人,这其中,符合杨元钊需要的,最少也有数千人之多。
拿着其中技术最好1500个名单,还有其他的一些名单,杨元钊看着双手都累得抬不起来的吴三,满意的拍拍他的肩膀,留下来了一个钱袋,然后带着资料离开了,吴三在杨元钊离开了之后,这才小心翼翼的打开了这个钱袋,眼睛立马都眯了起来,这个钱袋之中,放的不是鹰洋,而是小黄鱼,虽然只有两根小的,却跟之前的鹰洋,不可同日而语,这起码就是20两了。
如同做贼一样的看着周围,然后慌忙不迭的把钱袋塞入到怀中,生怕什么人看到了,动作之迅速,让人看不出来,这是刚刚忙碌了一天的人。
从汉阳铁厂,得到了满意的东西,无论是之前的图纸,还是名单,再有就是汉阳铁厂的全部资料,软件硬件方面,全部都到手的,【创建和谐家园】一个汉阳铁厂绝对不在话下,这可是张之洞花费了的20年,才建立起来的亚洲第一的企业。
杨元钊的眼光很高,这些东西,他会慢慢的消化,根据自己的见解,在一体机的帮助之下,慢慢的消化吸收,工人们他也会慢慢的招募,最终当这个钢铁厂建立起来的时候,会让所有人都震惊的。
回到杨家商会,顺道的,又在尉家票号存上了2万元,支取的方式也是一样,只要拿到了他的同意书,就可以由杨世勋支取,要招募工人,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2万其实不多,在他的要求之中,有多少算多少的,每找到一个,给10元的安家费,然后给10元的路费,人数够了之后,一起弄到包头去。
这一次的汉阳铁厂之行,不但弄到了汉阳铁厂的全部生产线,机床,高楼,还有兴建他的一切必须的东西,还有采矿场,选煤厂,甚至是焦炭厂的一系列的设备,这些只要杨元钊需要,只要杨元钊想要,他随时都可以在包头,重现这个,虽然照搬汉阳铁厂的设备,生产出来的钢铁,未必适合,可是杨元钊有一体机,到时候,他可以模拟这个环境,尽快从中间选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汉阳铁厂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产品,不代表他杨元钊不可以,在棉纺织等轻工业,初具规模的情况之下,大型的重工业,已经成为了杨元钊的必然选择。
在杨元钊的推动之下,杨世勋开始悄无声息,针对这底层工人的挖掘,开始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已经离开了汉阳铁厂的职工,一定程度之上,这种挖角的行为,没有引起汉阳铁厂的注意,开玩笑,这是大汉阳啊,几个卑微的工人,又怎么能够影响到上位者的想法么,这个官督商办的企业,一定程度上,还是相当于后世的大型国企,僵化,人浮于事,体质臃肿。
入夜,20世纪初汉阳,到了夜晚,跟中国其他地方相似,武汉已经有了电力,可是这个电力多是供给别墅区,或者是达官贵人,大面积的民宅和道路,都是没有电的,所以一片漆黑。
杨元钊早早的躺下了,却睡不着,他盘点着,武汉的收货,最大的收获,还是汉阳厂,他现在拥有的图纸和矿物,只要给他时间,他完全可以【创建和谐家园】出一个完整的汉阳厂,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之后,未来,前途是一片明亮的,他深深知道,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是多么的蓬勃的,德国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从落后的,分裂的效果,变成欧洲强国之路,现在的中国拥有着这个机遇,特别是当他穿越之后,这方面绝对不是问题,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时间,到底是多久。
一夜无眠,第二天,杨元钊顶着黑眼圈起来了,坐船离开武汉的时间到了。
第四十三章 撞船事件
顺江而下,长江作为中国最长,也是水量最大的大河,一直以来都是天堑,从三国时期开始,长江就成为一座屏障,围绕着他的争夺,一直到解放后,才兴建了第一座长江大桥,之前,哪怕是中国的铁路,都是以长江为界的,从来不曾有从江南到江北的大桥。似乎50年后,在这里会出现一个大桥。
后世对这个大桥也是褒贬不一,关键就在于这个桥有些太矮,直接制约了5000吨以上的远洋货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水道这样一个黄金水道的功效,后世,甚至有人提出,炸掉长江上面,全部的大桥说法,不过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被否决了。
汉口码头,算的上是最忙碌的码头之一,主要是货运,从内地而来的各种资源,煤炭了,还有各种的手工用品,他们会通过武汉转运,到了上海或者南京,然后直接走远洋货船,离开中国,去往世界各地。
货运几乎永远都是忙碌的,客运也冷清不到哪里去,因为英法的重视,整个长江流域,基本上都是列强的势力范围,在列强的重视之下,整个长江流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各种基础矿藏,棉纺织业,棉花产业,茶叶,丝绸,瓷器,陶器,这些,都成为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支柱,万千的农民,他们分别处于各种各样的家庭之中,可是在这些小手工业者的努力之下,晚清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全面落后的情况之下,创造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产业价值,清朝哪怕落后挨打,可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方面。
因为在武汉又停留了一天,所以没有乘坐原来的那艘船,他们乘坐的是另外一艘英国汽船,珍妮号,整个长江航道非常的繁忙,不但有英国,法国,德国,甚至是日本的船务公司,中国的不少民营船务公司也在这里出没,甚至一定程度之下,占据了整个长江航道航运的主导。
这是一艘千吨级的普通汽船,看起来有些陈旧,杨元钊在上船的一瞬间,一体机也扫描到了这一艘的汽船,果然,20年前的船型,4年前经过了一定的改装,用于长江航道,这是列强们惯用的法门,一般而言,最先进的汽船,并不会放在中国,只会执行国内航线,或者更加重要的地方的航运。
一声汽笛声,分开了送行的和离别的人们,一些亲人们,在干弦之上,还在依依惜别,杨元钊站在船上,看着明显不同的长江两岸,叹息一声,走向船舱。
从汉口到上海的船,都不算太大,好在是汽船,速度比较的恒定,设计是2天半到达了,这样的速度,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快的了。
千吨级的汽船,却塞满了几百人,即便是头等舱,船舱也不算宽敞,比起火车的乙等座,差的稍稍有大了点,他们包下了一个船舱,是两张高低床,分布在一个只有六七平方的狭小房间之中。味道和空气,着实让人不舒服,这还是好点的,下面的二等舱,三等舱,甚至最下层,几乎比后世的春运还要拥挤,几乎是人挤人,空气也不好。
这个时代的船上,几乎都是如此,船上的空间,尽可能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面,因为船舶的航行并不安全,水密仓和功能舱室的设立,会让船在遇到风浪或者灾害的时候,有更大余地,所以,即便是万吨级别的油轮,他们的仓位也依然是很少。
杨悦注意到了杨元钊的目光,笑着说道:“游轮好一点,可惜长江上,不可能有游轮的!”
杨悦感慨万千,汉阳的两天休息,让他的起色很好,相对于平稳的火车,似乎船更加摇晃一点,不习惯的很难睡着。
“杨悦,你从美国回来,是座游轮么?”
“不是,是普通船,从旧金山,我买的还是二等舱,可以说,那是一个地狱之旅!”杨悦说起来这个脸色都变了,显然,那并不是一个很愉快的回忆,杨元钊笑了,正要打趣几句,外面传来喧哗声,甚至传来了女生的尖叫和叫骂声,杨悦和杨元钊对视了一眼,两个人几乎不约而同走出了舱室,前方,一群人,围在那里谩骂,其中就有他们的保镖郑大牛,此时郑大牛正紧握着栏杆,一双大手青筋暴突,显然处于爆发的边缘。
因为人比较多,杨悦看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上去问道:“大牛,怎么了!”
郑大牛听到了杨悦的叫声,回过头,似乎缓过了精神,一字一句的说道:“洋鬼子撞沉了渔民的船!”
洋鬼子撞船,杨元钊心中一惊,目光投向江面,一艘悬挂着英国国旗的护卫舰,正在缓缓的减速,在它的身后,一艘木制的渔船,被撞成了两截,渔船之上,各种各样的东西,洒落了一地,在杂乱之中,一抹血色显得那么醒目,几个落水的渔民,正在水里挣扎,而护卫舰上,一群洋鬼子士兵哈哈大笑,有几个还公然的向河水里面小便,很显然,他们不是收势不及的撞上渔船,他们是故意。
热血,几乎是一瞬间,充斥在杨元钊的头顶,历史书上面,无数次的书写了晚清和民国,中国人所受到的屈辱,写在纸上的东西的,跟亲眼看到的,完全不同,这是中国的领土,这是长江航道,却成为了洋人耀武扬威的场所,洋人把中国看成了自家的花园,他们是超人等,可以自由自在的践踏一切。
“这样的撞船,几乎每月都会发生一起!”广叔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他们的身后,叹息一声的说道。
“每一个月?”
“对啊,我听世勋说,上月,英国人和法国人,分别撞沉了2艘渔船,死了3个人!”
死亡,撞沉,一个个沉重的字眼,压在所有人的心头,屈辱感几乎是萦绕在心头的,事实就是如此,如同这样的事情来说,别说没死人,即便是死人了,又能够讨得多少公道。
杨悦沉声的说道:“这就是央央清国,哪怕是在腹地之中,也受到如此的屈辱,我不甘心!”
杨元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心情,屈辱讲永远的留在心头,等待着昭雪的那一天,时间不等人,唯有加倍的努力,他扭头对杨悦说道:“季堂兄,你相信么,这些屈辱,我会一笔笔的记下来,回头还给他们!”
“可?”杨悦有些迷茫了
“农业可以让更多的人有饭吃,可是真正强大国家的,是重工业,是钢铁,杨悦相信我,我会让包头变成一个世外桃源,会让他成为承载我们梦想的基地。”
杨悦深深的看着杨元钊,不知道在心中想些什么,旁边的广叔叹了一口气,毕竟是年轻人,还充满了锐气,中国的现状,他一个50多岁,走南闯北的人,很清楚中国的现状,不是现在才形成的,那是几十年的时间形成的,外国人在长江上耀武扬威,这还是少,有的时候直接动了刀枪,又有什么人来管。
杨元钊知道,这是大庭广众之下,这条船,又是外国人的,随意的说话不好,连忙拉起杨悦,回到了房间之中。
坐在房间之中,杨悦依然没有从刚刚景色之中醒过来,他留学国外多年,国外虽然歧视,却没有到这样的程度之中,或许他接触的都是大学生,而这些都是士兵的,看来他真的错了,中国,需要的恐怕是铁与火,而不是他这么一个农学家。
杨元钊一直都在注意着杨悦的表情,或许从小锦衣玉食,加上出国留学,杨悦没有接触到旧中国苦难的那一面,从某种意义上,他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哪怕25岁了,可是现实就在眼前,这对于他这样的人而言,是最大的冲击,虽然有些难过,却可以成为动力。
一天无话,谁也没有多说什么,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已经过了南京之后,杨悦才缓了过来,开始走出船舱,跟杨元钊说笑了起来。
第四十四章 黑白上海
当早晨的薄雾,被阳光分开,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候,船终于抵达了上海,船晚点了,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三四个小时,本身应该是在凌晨,到了上午十点,才到达。
这样也好,凌晨的船,有这诸多的不方便,这可不是后世,遍地出租车的,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黄包车,还有电车,凌晨的时候,鬼影子都每一个,下船很不方便,除非预先来接。
上海,这个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落到了杨元钊的眼里,从上海开埠开始,上海就走上了一条于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一个工业,第一个电车,第一个私营工厂,在清末和民国的混战时期,上海居然成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大本营,虽然只是在重重阴霾下的发展,可相对于其他地方复杂的环境,苛捐杂税,上海租界,因为相对比较公平,成为了私营企业的聚居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吧。
可惜,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城市,除了航运,就没有别的优势了,没有资源,一切都需要外购,开埠较早,比较繁华,相对比较狭小,土地人工使用的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些都是制约上海的问题,这些贯穿清末和民国,都没有得到解决。
无可辩驳,上海是目前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但商业极为发达,工业也是旧中国少有的亮点。
人多,这是杨元钊来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个印象,到处都是人,中国人,外国人,有破产的农民和小手工者,也有各地的富商,官员,读书人,他们混杂在一起,形成了近代上海的一种独特的风貌,这种风貌,在上海开埠之后,又融入了国外的气息,算的上是一种地域的标志。
上海不是最早开埠的,外国人来的历史,也比广州和泉州这样的海港城市,差了不知道多少,上海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魅力,水**融的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自发的形成了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市场,到了民国时期,他甚至是远东的金融中心。
一个上海,沿着长江,辐射了整个中国腹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广州,成为了列强们最重视的城市之一,而作为屈辱伤疤的租界,也从原来的偏距一偶,变动越来越大,租界的文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融入到了上海的骨子之中。
感慨着上海的过去和今天,船缓缓的靠向码头,码头是另外一个模样,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旁边,站着一些身穿着黑衣服的壮汉,旧中国的上海,一片贫穷和忙碌的景象。
一边是繁忙的港口和航运,从黄浦江下来,每一个码头,都是黑帮势力争夺的重点,码头之上,有利益,有外来的航船,与之相对的,是闸北附近的贫民窟,越来越沉重的苛捐杂税,让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富庶两江流域都无法让他们吃饱饭,他们一个个背井离乡,来到了号称是遍地黄金的上海,可是生活就仿佛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一般,上海并没有给他们富足的生活,反倒是更大的困苦。
一个个的劳动者,一个个的人员,一张张麻木不仁的脸,这就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一瞬间,杨元钊猛然的感觉到,似乎他来到这个世界,不单单是要挽救中国的悲惨命运,连民众的思想也要同时挽救,否则,空给了一个富庶的国度,不但不是幸福,反而是一种灾祸。
租界,在1840年之后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名片,铭刻在了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之中,国中之国,拥有立法,执法,审判和军队驻扎,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可是值得讽刺的是,在旧中国,甚至在曾经的民国黄金十年之中,整个中国,对于民族工商业保护的最好,发展的最好的,依然是租界,其他地方,或许因为一时的机缘,会发展出来一些工业,可是伴随着苛捐杂税和军阀混战,早就消弭在了整个浩浩长流之中,不复存在了。
一战之前,在西班牙大流感波及全球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没有多少人注重卫生,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是垃圾,甚至在有些地方,脏水横流,只有在几条主干道上,因为雇佣了清洁工的清扫,才让垃圾少了一点。
珍妮号停在了上海码头,当船舷搭在了岸边的时候,一大群衣衫褴褛的码头工人,蜂拥而来,跟之前汉口的大不一样,似乎更加的混乱了,几个身穿黑衣服的壮汉,也大声的吆喝起来,不知道他们表达的什么意思,总之,看起来宽敞的码头,顿时变得复杂拥挤了起来。
广叔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机立断,立刻命令大牛找几辆黄包车,他们迅速的离开上海码头,当黄包车加速的奔跑,离开了那一片鱼龙混杂的地方之后,上海独特的街景,却让杨元钊有些恍然的感觉。
上海的里弄,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逐步的成型,花园洋房和黄浦江商铺,可以说代表者上海的富庶和商业的话的,里弄就代表着杂乱无章,上海人口众多,在这个时代已经尽显了,不大的上海,涌入了大批,苏北,苏南,还有浙江,安徽等地的破产农民,他们循着一条梦想,进入到了上海,想要追寻属于自己的天堂,可是他们不曾想过,上海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好运的,他们进入到了的工厂之中,依靠着繁重的劳动,勉强的保持一家的温饱之外,剩下的,多是加入到了帮会。
青帮,这是上海历史之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话题,跟上海有关的人物之中,大部分跟他们有所牵连,晚清的混乱局面,加上的列强们的推波助澜,夜幕下灯火通明的上海外滩,或许是中国最繁华,最奢侈的地方,光明照不到的角落之中,罪恶随处发生。
黄包车的速度在加快,走的,又是大路,可是在各个小道之中,随处一撇,就能够看到,手握着斧头和片刀,甚至疯狂砍杀的身影,这就是旧中国的上海,处于混乱和黑帮之下的上海。
黄包车开始加速,繁华的大街,跟幽暗的里弄,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外面的阳光明媚,里面阴暗仇杀,尔虞我诈,杨元钊叹息一声,哪怕他是穿越者,在没有一股强横的力量支持之下,也无法动这些地头蛇分毫,从上海开埠以来,形成的租界,**,官员三大体系,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平衡。
黄包车缓缓的停下了,杨家在上海,只有两间商铺,经营的还只是山西的一些土特产,好在,前后两进,前面是店铺,后面则是一个小小的院落和客房,从武汉出发,就已经给上海发了电报,他们没有去码头迎接,却安顿好了一切,只不过相对于汉口的舒适,略微的显得有些简陋。
对此,杨元钊没有强求,一路上,他一直都在考虑一个问题,要如何的规划,如何的发展,初期,重点肯定是轻工业,轻工业赚钱这是公认的,中国庞大的疆土和人口,也让轻工业拥有了足够的土壤,别的不说,每年3亿匹的棉布,这是一个庞大到让人颤抖的数字,从清末开始一直到民国,棉布和棉纱,已经成为英国和日本,掠夺中国财富的利器,甚至超过了**。
棉纺织可不是小手工作坊,投资巨大,他了解这个时代的棉纺织并不困难,上海目前有包括大生在内的数个官办私营的棉纺织厂,现在的机制大多数都是蒸汽机牵引,蒸汽机的特点就是转速慢,速度慢,功率小,他手头上,有一台汽油发动机,虽然未必试用,可是改造起来,让他更加适合棉纺,提升效率是没问题的,轻工业,效率的提升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成本优势,质量优势等一系列,以棉纺织为龙头,依托蒙垦的棉花种植,在初期大量累积资本,这点很重要,特别是熟练工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社会,除了少部分纺织业的熟练工人之外,其他的机械工人,非常的缺乏,就拿清末引进的纺织机械来说,任何的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需要洋行派出工人。
第四十五章 花旗银行
一路的舟车劳顿,特别是坐船,没有那么劳累,杨元钊和杨悦都是年轻人,只要稍事休息,就恢复了原有的容光,一路上面,耽误的时间,不算少了,特别是杨悦,几乎没有停歇,一通的电话联络之后,兴冲冲的跑来找杨元钊,道:“元钊,我跟旗昌洋行联系好了,你要不要过去!”
“不了,我另外有约!”杨元钊拒绝了杨悦,说道。
杨悦没有多想,他们到上海都是有事,各自行动也行,没说什么,就匆匆的离开了,杨元钊在杨悦离开了不久之后,也跟着出门了。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所在,杨元钊却对这个时代的上海一点都不熟悉,后世去过几次,可在百来年前,一切都是陌生。
郑大牛跟随着杨元钊,他们转了一圈之后,找了两辆黄包车,杨元钊吩咐道:“去花旗银行的总部!”
“好嘞!”黄包车夫轻快的跑了起来,两辆车,在上海的里弄里面穿梭,不大一会,就到了上海的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