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096【高考】
耿忠本来准备好了采访题目,打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这种采访方式,对记者而言更容易把控,对受访者而言也更有条理性。前几天采访旭日升老总的时候,耿忠就是这样做的,因为他发现段老板的空话太多,整着整着就自说自话,不知不觉已经离题千里,关键时候又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说白了,旭日升的段老板表达欲太强,你问一句他答十句。其中九句都跟采访内容无关,全是在说旭日升多么不容易、旭日升克服了重重困难、旭日升的员工有多么团结,恨不得把旭日升的一切优点都展现出来。而遇到比较难堪或不想回答的问题时,段老板又喜欢偷换概念,废话一堆一堆,搞得耿忠这个采访者都插不上话。
而跟宋维扬接触之后,耿忠就发现小宋厂长是个很会聊天的人。他不会岔开记者的话题,更不会说一箩筐废话,反而还会在记者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方向引导,就算转换话题都比段老板更巧妙。
这种采访对象,属于新手记者的噩梦,分分钟就能反客为主。
或许大家对此没有什么概念,但看看陈鲁豫采访王首富的视频就知道。陈鲁豫这位采访者,被王首富全程碾压,采访只进行了三分之一,陈鲁豫的采访节奏就全乱套了,最终所有话题都被王首富牵着鼻子走。也可以看看郭德纲被邀请做节目嘉宾的视频,老郭三言两语就抢走主动权,主持人只能被动应付,场子被老郭砸得稀碎。
耿忠只坐下来聊了几句,就知道宋维扬属于哪种类型。所以,他干脆选择聊天式采访,完全放开了闲聊,最大限度引出宋维扬的各种真实想法。
至少,跟宋维扬聊天比较愉快,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就像和老朋友聚会一般。
面对旭日升的段老板,耿忠可没有那样的耐心。段老板只会说自己以前的困苦经历,如何努力把供销社经营成大企业,他年轻时候又怎样怎样,地方政府又是如何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又是多么英明。反正互动性很低,模式化很重,耿忠完全提不起聊天兴趣。
足足聊了两个钟头,人家麻辣烫都收摊很久了,耿忠才起身笑道:“宋老板,这次采访非常愉快,感谢你的配合,也祝你高考取得好成绩。”
“谢谢!”宋维扬结账付钱。
100´®ÂéÀ±ÌÌ£¬ËØ´®5·Ö£¬»ç´®2룬һ¹²8¿éÇ®¡£ÄÇôÇëÎÊ£¬»ç´®ºÍËØ´®¸÷ÓжàÉÙ£¿
二元一次方程,初中数学内容,很好解答的(斜眼笑)。
我们还可以给出总价,求计算饮料钱,那就是三元一次方程了。
好吧,如果这次高考能如此简单就爽了,宋维扬最近做数学题做得有点崩溃。
耿忠第二天就动身赶回津门,他初略写出稿件之后,就找到总编说:“下一期的杂志封面,可以用喜丰和旭日升两家公司的老板照片,同时我申请增加文章版页。”
总编大致看了一下稿件内容,笑道:“有点意思,批准了。”
耿忠说:“喜丰宋维扬不愿刊登个人照片,所以杂志封面应该斜分为二,左边用段老板加旭日升冰茶的照片,右边使用人形剪影再打个问号,配上喜丰冰茶的照片。中间再配一团红色火焰,加个震撼性的导读标题。”
“美术编辑会搞定的。”总编说。
“再有,宋维扬说了一些敏感话题,可不可以直接刊登出来?”耿忠问。
总编大手一挥:“怕什么?一个字都别漏掉,全部刊登!”
“那我就放心了。”耿忠笑道。
宋维扬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的言论尺度,他敢说,人家也真敢报道啊。就他说的那些敏感内容,以前都是见过报的,所以他能说出万宝冰箱的详细数据和倒闭原因,耿忠对此丝毫不感觉意外。
《八小时以外》属于月刊杂志,下个月才能跟读者见面,到时候宋维扬早就高考结束了。
……
高考前一天,宋维扬终于拿到准考证,之前一直被班主任集体保管着。
没有什么熟悉场地的操作,正式考试以前,考场已经被完全封闭了,任何考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教室、哪个座位答题。
“老宋,有没有把握啊?”郭兵勾肩搭背道,“你这半年的成绩忽高忽低,我完全看不懂。”
宋维扬有个屁把握,苦笑道:“随机应变吧。”
考场周围依旧吵闹喧哗,甚至几百米之外的工地照常开工,叮叮当当吵得让人心烦。唯一跟十年后相同的,是无数前来送考的家长,有好些专门请假过来,只为给自己的孩子鼓劲打气。
最近两年的风气很不好,“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甚至已经蔓延到大城市。
今年,国家突然取消了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虽然只是在几十所重点进行试点,但依旧搞得人心惶惶,闹不清未来的大学生出路——留校任教成为最优选项。
由于长达11年的高考断档,恢复高考后,毕业生又大量补充进政府和国企,再加上这几年的下海热,中国高校集体进入师资力量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包括诸多重点大学在内,要么是50岁以上的老教授,要么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50岁的中年骨干极为稀有,而青年教师也一批一批的辞职下海。
于是想要留校的毕业生就爽了,只要你足够优秀,或者有点关系,本科生都能在重点大学当老师,甚至一些大专生都能走关系进重点教书。
宋维扬拿着准考证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考室,然后整个人都有些懵逼。
这估计是最后一间考场,整个教室里就两张桌子,还特么分配了两个监考人员。一对一单独监考,超高待遇,可以吹一辈子了。
跟记忆中不一样啊!
宋维扬上辈子参加高考的时候,考场里可是坐满了人,这种变化也太邪乎了。
另一个考生是女同学,看到情况都快吓尿了,感觉监考老师随时会把她给吞掉。
“别怕,我罩着你。”宋维扬呵呵笑道,试图缓解这位可怜女同学的压力。
“我……”女同学看了一眼监考老师,低头心虚地说,“要考试了,不能说话。”
两个监考老师倒是挺和蔼的,有说有笑,并不制止宋维扬和女同学交头接耳。
今年的高考也做了改革,变成文理科3+2模式。宋维扬作为理科生,不用再考生物和地理,而且还不用考政治,这让他考上本科的机会大大提升。
语文试卷发下来,宋维扬看到题目,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高考前,他怎么回忆都想不起来,结果现在突然有了印象。
选择题非常简单,就算不用复习,只要语文功底好,踏入社会几十年的老家伙都能答对。
填空题也简单,甚至比选择题更简单,完全属于送分。
宋维扬最害怕的阅读理解,居然大部分题目都是选择题,送分的。需要主观回答的也简单,属于总结概括性题目,有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就行,还是送分的。
不得不说,1994年的语文试卷简单到爆,宋维扬可以保证自己除作文以外得满分。
“呜呜呜呜……”
突然,本考室的另一位考生,那个女同学突然哭起来。
监考老师连忙过去问:“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女同学抽泣道:“我……我作文写错了,我考砸了……呜呜呜呜……”
本次作文的题目叫《尝试》,题目本身没啥,坑就坑在必须写记叙文。
之前的十多年高考,作文全是写议论文,或者没有限制题材。这就导致,老师重点传授议论文写法,学生也重点练习议论文,高考的时候也想当然的直接写议论文。
今年的高考不仅科目改革了,作文类型也改革了。
那个女同学把作文写了一半,才发现有记叙文的规定,当场急得大哭起来——不用说,作文最多给个卷面分,遇到严格的阅卷老师还有可能打零分。
今年,不知有多少考生死在作文上!
097【填志愿】
《八小时以外》的月刊还没出来,各大高校的录取线就已经出来了。
学生们再次来到学校,早就估过分的他们,又一次对着录取线估分,等于把血淋淋的伤口重新揭开。
有人兴奋大叫,有人哭个不停,背后隐藏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运悲欢。
猜分数填志愿,跟瞎子算命差不多。
西康省还算好的,拿到了录取线才开始填。有的省份干脆在不知道录取线的情况下填,甚至是在高考前就瞎填,简直就跟买【创建和谐家园】没两样。
对了,今年全国取消了高考预考,直接统一考试。理科考生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
宋维扬感到非常庆幸,1993年的高考题目难,1995年的高考题目难,1996年的高考题目难。唯独1994年的高考题目简单到爆,被他给撞上了,以至于数理化都做完了大部分题目。
或许是因为今年高考改革的关系吧,教育部怕学生不适应,所以出题都比较轻松。
郭兵兴冲冲的跑来:“老宋,我准备报哈工大,以后研究火箭卫星。”
“你多少分?”宋维扬真不记得了。
郭兵笑道:“应该有600分以上。”
“牛逼!”宋维扬竖起大拇指。
今年高考改革后总分750,而西康省的理科重本线为562分,超级超级幸福。再看看地狱模式的考区,苏省重本线为580分,鄂省的重本线高达590分——鄂省最奇葩的地方在于,女生比男生的录取线要低2分。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不知该说是对女生的优待还是歧视。
郭兵凑过来问:“你考了多少?”
宋维扬转着笔说:“我再算算。”
语文,宋维扬有把握拿140分以上。
英语,宋维扬有把握拿145分以上。
数学,不好说,应该有100以上吧。
物理,不好说,估计90分以上。
化学,不好说,考90分都有点难。
(每科总分皆为150)
宋维扬算来算去,说道:“可能在570左右,运气好能有580。”
“不错,过重点线了。”郭兵由衷为他高兴。
在大学扩招之前,想要考上本科都难,真正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宋维扬复习一年能过本科线,而且还是需要处理公司事务的情况下,已经非常难得了。
郭兵暗恋的对象谭悦也跑来,问道:“你们考上重点了吗?”
“都考上了。”郭兵点头笑道。
谭悦遗憾地说:“我差得有点远,只能上本地的轻化工学院。”
宋维扬安慰道:“轻化工学院也不错,在普通本科院校里面属于中等水平。”
市二中的应届生只有100多人,加上复读生也才200出头,但每年本科录取率却超高。在宋维扬的记忆中,今年考上本科的有十几个,其中一大半都读了轻化工学院,毕竟本地招生有政策倾斜(本地录取人数不足时,差点分上本科线的也能调剂过去)。
就因为本科率超高,大概再过两年,市二中也会疯狂扩招,到2000年的时候,每年的应届生多达1000人,后来甚至涨到了2000人左右。
班主任陶庆芳走过来,问道:“你们准备填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郭兵说:“我准备报哈工大的机电工程专业,实在不行,就只能去读北理工了。”
“可以,你的分数应该没问题。”陶庆芳笑道。
谭悦说:“我差不多刚好上普通本科线,我爸让我报轻化工学院。”
陶庆芳想了想说:“报轻化工学院最稳妥,但也可以考虑省内更好一点的大学,你再回去跟家长商量一下。宋维扬,你呢?”
“刚过重点线,想去盛海。”宋维扬道。
京城天气太干燥,宋维扬不太适应。粤省是不考虑了,碰上熟人多尴尬,还是盛海那边最靠谱。
陶庆芳问:“喜欢什么专业?”
宋维扬说:“随便吧。”
陶庆芳有些无语,建议道:“你是管理企业的,应该报相关专业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宋维扬问:“盛海财大?”
陶庆芳摇头说:“盛海财大又不是重点,太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