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朱生婆计划的是在山上采一周左右时间的草药,每天一早出发爬一座山,下午六点钟之前必须下山回到尼姑庙,因为山上复杂,而且有野兽出没,必须在傍晚之前下山。
上山的第一天,她们踩了一背篼的草药回来,贾二妹学到了不少的草药知识。
而且,这次在山上她还得到了稀世宝贝……
第235章捡了个乌龟壳化石
第一天上山,她就发现这座尼姑庙是一座古庙,虽然里面的设施等被破坏得很是严重,但也藏着不少的宝贝。
但这毕竟是人家的地盘,还有两个尼姑是这里的主人,所以她并不能随便去捡人家的东西。
但这座古庙就是个大宝贝,她确信。
第二天上山时,她们幸运地发现了一朵大灵芝,这可把贾二妹高兴坏了。她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准备去摘时,朱生婆叫了一声:“住手!”
贾二妹的手马上就要摘到了,听到她这一声喊又迅速的缩回来,并且吓得赶紧跑到一边。
原来她看到灵芝下面有东西在动!
定眼一看是蜜蜂一样的东西,但又比蜜蜂大,比马蜂还大。
贾二妹小时候可是吃过马蜂的苦头,还差点把一条小命给丢了,所以她深知蜂子的厉害。
但这种蜂是什么蜂,她还没见过。只见这种蜂个头粗如小指头,体黑长,肚有黄环,而且数量还比较多。
朱生婆将她拉到一定的安全距离后这才悄悄地告诉她:“这是地窝蜂,有剧毒的。”
地窝蜂是所有蜂类中杀伤力和攻击力最为凶猛的一种蜂,以剧毒著称,该蜂以猎杀其他的昆虫幼虫为主食,偶也采花蜜,体大、毒腺存毒量多,蜇针粗长有力,且不会像蜜蜂一样随着攻击而脱落,可对敌反复攻击。要是让它咬一口在这深山里非丢了性命不可。
可是看着这么大的灵芝又有点不舍,毕竟很难得很难得碰上,贾二妹于是对朱生婆说到:“不要了吗?好可惜啊!”
“要,但是得准备充分,不然会要了咱的命的。”朱生婆说。
贾二妹点了点头,非常赞成她的说法。
“我们先回去,不要采其他药了,记住这条路,明天再来。”朱生婆说,“灵药附近必有灵兽,别看这个地蜂子凶狠但却是难得的好药啊,用它来泡酒对风湿疼痛、手脚冰凉、肾虚、浑身无力等症状有极好的功效。另外,它还可以镇痛驱虫、消肿解毒,是非常难得的一味药啊!”
然后,她们就不再采药了,而是沿着这条路下山去,边走还边做记号。
为什么就停止采药了呢?
原来山上复杂啊,如果继续采药的话,又回踩出无数的小路来,一来二去这条路就给搞混了,很难得再找回来了。
第二天,她们又一早出门来,沿着昨天那条路上山来,并重返了昨天发现林芝和地窝蜂的地方。
朱上婆和贾二妹身上都戴着驱虫香囊,用了一个麻布口袋敞开袋口,轻轻地笼到了林芝上面,然后把准备好的艾条点燃后伸入了地窝蜂居住的各个洞口,山洞的蜂窝其他出口全部堵死,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左右,地洞里面的地蜂受不了艾条的烟熏边倾巢而出,直接进入收捕地蜂的麻布口袋中。
“把艾条对着口袋口子处熏!”朱生婆发出指令。
贾二妹左右手个握着一支艾条,对着麻布口袋处,透过麻布袋的细小缝隙,她看到那些黑压压的地蜂都一个劲地往口袋深处钻。
“一直要对着口袋口子熏,看着我的手的移动!”朱生婆吩咐说。
于是贾二妹紧张地盯着袋口,盯紧朱生婆的手的运动轨迹,自己手中的冒着烟雾的艾条丝毫也不敢离开袋口。
朱生婆用一根细绳往林芝的根部一删,绳子一勒紧,便连灵芝和地蜂一起纳入了口袋中,只剩下灵芝的根部在口袋外面,然后用到挖断了根。
朱生婆也不将灵芝取出来了,而是将口袋扎紧,放进了装着稻草的背篼里,用稻草将装有地蜂和林芝的口袋裹住,遮得严严实实的。
也没有敢把背篼被背上了,俩人一手拎着背篼一端的绳索下山去了。
这一趟的收获大啊,既收获了这么大个灵芝,又收获了半大口袋的地蜂。
师徒二人将背篼弄下山后,朱生婆将这口袋的地蜂直接埋入事先从山村集市上买来的一大坛酒里,灵芝太大塞不进去,但也没关系。
“就这样,一会地蜂就会醉。”朱生婆说,“好了,你快去喂娃娃吧,等会再来看。”
贾二妹答应着离开了。
等贾二妹将暖暖喂了奶,哄了一阵后放进背椅儿里安顿好过来看时,朱生婆已经将酒缸上的麻袋口子松开了,而且从酒缸上端取出了灵芝。
这颗林芝可真大啊,直径大概有四十厘米左右,估计有四斤半重的样子。
朱生婆很得意地从麻袋口拎出林芝来,说到:“这才是好东西啊!”
“地蜂呢?”贾二妹下意识地将脚步往后退了一步,眼睛死死地盯着港口的袋口。
“哈哈!”朱生婆笑了,“全都醉死了,纯酿的高浓度原度酒呢!”
然后朱生婆将大林芝小心翼翼地放下,再伸手去拎麻布口袋,从酒缸里拎出一大坨湿淋淋的东西。
这时候也不需要这条口袋了,朱生婆将口袋往酒缸里一倒,黑压压的醉得一动不动的地蜂便都统统倒进了酒缸里,这下成资格的醉死蜂了。
“这下可以封住酒坛了。”朱生婆说,还是用之前封酒坛的封纸将酒坛坛口封好了,一坛酒泡地蜂就这样制作完成,就是这么简单。
林芝重新装进了那个酒泡过的麻布袋里,和这坛地蜂酒一起放在尼姑庙里的静房里。
接下来几天朱生婆又带着贾二妹上山挖药,因为还有几味想要的草药没挖到,这次上山的任务就算没有完成。
这天,在挖草药的时候贾二妹发现了一块非常奇怪的裂石,仔细观察一番后像是老化的龟壳。而且这龟壳已经成化石了,可见这座山脉曾经应该是一片湖泊。
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啊。
贾二妹用皮尺拉了一下,这个龟壳化石直径足足有一米多点,这说明几千亿万年前这只乌龟少说也得几百上千年的龟龄吧。
“可惜已经化成石头了,没啥药理价值了,不然又是一样好东西。”朱生婆叹道,对这个大龟壳化石不感兴趣。
但贾二妹感兴趣啊!
据她的知识了解,这个大龟壳化石拿到二十一世纪可是要卖大价钱的。
曾经有个河南农民上山挖山珍就发现过这样一个龟裂石,形状像乌龟壳,但不是真的乌龟壳化石,而只是生得像极了乌龟壳,俗称龟裂石,结果被石头收藏家花了五十万给买走了。
现在自己遇到的可是货真价实的乌龟壳化石呢,那估价肯定又比龟裂石强多了。
哈哈,淘到宝贝了!
因为朱生婆对这个龟壳不感兴趣,所以这个龟壳就交给贾二妹自己处理了。
也就是说这块龟壳朱生婆是不会要的,可以完全属于贾二妹了。
这个年代的人就是这么思想单纯,师父带徒弟,徒弟就得像儿子一样孝顺师父,无条件地听师父的话,甚至比对父亲还孝顺。
儿子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但绝对不能违逆师父。
所以,贾二妹跟着朱生婆来山上采药,所踩到的药材都是属于师父的,除非师父给她分一些东西,否则她一样都不可以问师父要。
现在朱生婆明确表示这块龟壳她不要,那么贾二妹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了。
她用绳子拖着这块大龟壳化石下山,一路磕磕碰碰,惹得朱生婆直笑她:“你是拿这块乌龟壳壳回去惹人笑话呢,还是拿回去给你暖暖当摇篮?”
贾二妹也不说破,只是顺着她的意思说:“老师说得极是,我拖回去给我家暖暖做个摇篮,夏天她睡在里面可凉快了。”
她能给她解释说这个龟壳放到将来会很值钱吗?当然不能!说了人家也不信。
第236章国宝佛像
贾二妹好不容易才将这个大乌龟壳拖回了尼姑庙,幸好一路上也没遇到什么人,否则大家肯定都会围上来看稀奇古怪吧。
而且这年代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有点奇葩,说不准谁谁就往上面去打个报告,然后以一种奇葩的理由把你抓去挨批斗了。
所以,一路上朱生婆都在警告她:“你把这个东西拿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让别人看到了,不然会生出一些事端来的。”
“嗯,好,我知道了。”
于是贾二妹还往乌龟壳上挂了些草根和树枝做掩饰。
好在尼姑庙本生也建在山间的,平时也没什么人来朝拜,因为破四旧这座尼姑庙里的菩萨都是被人砸了的,只差没把庙子烧了。两个尼姑是从小就在庙里长大的,并没有去处,所以就留在了庙里生活,但也每天只是开荒种地种点粮食蔬菜来自吃罢了。
每次朱生婆上山来都会给她们带一些生活用品上来,她们有个生疮害病什么的朱生婆也给她们免费医治,所以她们对朱生婆很感激和敬畏,每一次朱生婆上山来采药也就住在这座尼姑庙里。
这次贾二妹跟着上山来更是给这两个尼姑买了两匹布带来做见面礼,两个尼姑真是欢喜极了,因为常年在山上过着清苦的生活,她们身上的衣服都已经是补丁重补丁了。
贾二妹对人向来大方,因为想着她和朱生婆俩个要在尼姑庙里至少住半个月,所以她还带了一些白糖和糕点上来,见面的时候又给俩尼姑二十斤粮票和五块钱,就连朱生婆都直说她“太豪爽了”。
不是太豪爽啦,而是贾二妹深知“穷在闹市无亲戚,富在深山有老乡”这句话,要想人对你好,你首先得对别人大方。
所以,这两名尼姑对她的暖暖可好了,贾二妹和朱生婆上山去采药的时候,两个尼姑就一心一意地照顾小暖暖,两人换着背娃娃抱娃娃。
走的时候,朱生婆和贾二妹去山下雇了一辆马车,将酒缸、药材、大龟壳都装进了马车里,贾二妹和朱生婆载坐上马车往回赶。
临走时俩个尼姑依依不舍啊依依不舍,还送了一串佛珠给贾二妹。
这串佛珠应该有些年代了,看起来像是乌木做的,已经被人戴得黑亮黑亮的了。
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等。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可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的木质本质已胜过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佛珠佛像、护身符等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乌木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极少见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这串佛珠应该是在破四旧运动中被这俩尼姑使命保下来的,毕竟佛是人家的信仰,你叫人家从小就在寺庙里长的的人离了信仰怎么活?
不过,大势所趋也是没法,现在俩个尼姑苟且安身在这破庙里能活着就算是很大的奢侈了。
“这个佛珠不要嫌弃哈,愿暖暖一生平安幸福吉祥……你们来庙里这些天里我们也没什么可招待你们的,实在是庙里太寒酸,请两位老师多多见谅。”两尼姑还如此客气地说。
说白了这佛珠就是送给小暖暖的,是“佛祖保佑她”的意思,只是两尼姑不敢说出这样四旧的话来而已。
既然是送给暖暖的,朱生婆当然也不会要,她也不稀奇这玩意,只是她不稀奇并不代表贾二妹不稀奇啊,临别时贾二妹又偷偷往尼姑手里塞了十块钱。
她希望这两名已经年过半百的尼姑能好好活下去,挺过这最困难的几年,挺过去就好了,总有佛光普照的那一天。
为什么要给俩尼姑这么多钱呢?
原来才刚来这所尼姑庵(习惯说尼姑庙)时,贾二妹就发现这是一座古庙,应该很有些年代了,有一些被砸烂的石碑上刻着捐献人的名字,时间都是“大明某某年代”,应该足以证明这座庙的修建年代在明朝。
这些石碑和菩萨被砸了也还罢了,倒是古庙墙壁上的那些彩色时刻被人用墨水泼得乌七八糟的就简直令人心痛啊!
这些壁画原本色彩鲜艳的,刻画的是佛祖和西天的故事,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可惜被破四旧搞成这样,着实可惜了。
贾二妹从破庙的大殿里捡到了一个基本还算完整的底座铸做个大明某某年月的铜制小香炉,从身上掏出手绢来,就着殿门前那口破的大鼎里的雨水把香炉擦干净了。
这时那名老年尼姑就在一边默默看着,然后转身离开。离开了一会后,那名尼姑又返回来了,手里竟然拿着一个东西。
她走上来对贾二妹说:“贾老师,我知道你是个好人,这尊菩萨就请您帮我们保存下去吧。阿弥陀佛!”
贾二妹一看,只见尼姑手里捧着一尊大约只有十来厘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鎏金的,开脸漂亮,包浆厚重,坐在莲台上,栩栩如生。
贾二妹知道她们在庙里度日艰难,能保存下来一尊小佛像都实属不易。
于是,贾二妹双手接过了这尊佛像,感慨万千地对那尼姑说:“你们一定要守好这座庙子啊,那些碑文,那些时刻都是文化瑰宝,坚持下去你们会得到回报的。”
因为破四旧也就是一股风,等这几年过去人们的信仰重新回来,这些古迹文物又会被国家保护起来的。
“谢谢老师的心愿,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一定会守好这个家的。”尼姑说,“这尊菩萨就拜托施主了!”
说完对贾二妹双手合十,嘴里久久默念。
贾二妹用一方布将这尊佛像包好,和洗干净的小香炉一起放进了自己的行李包里,然后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她的脑子兴奋啊,脑袋里全是这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