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第82章她们的奇装异服
向母常说这小女生下来就饿肚子,是造孽(可怜)长大的,所以对她很是偏爱,嫁人也是嫁在本队,平常家里有个什么好吃好用的都会偷偷拿给她。
当然,向国强对这个小妹也是特别关照一些,每次探亲回来都会额外给她带回来好东西,比如生活用品啊衣服啊什么的,有时候也会给她一些钱。
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小妹向国红在看着贾二妹笑的时候就有些假笑的意思,还把她身上穿的上上下下看了一遍,然后说到:“二嫂,你这身衣服真好看哇,肯定是我二哥给你买的哇?”
这话里既暗藏鄙夷,又饱含着嫉妒之意啊!
的确,在这个流行列宁装和军装、工人装的时代,贾二妹和二妹妈的这一身真的显得有些“土气”,向国红已经偷偷和大嫂咬过耳根了——
“穿得这么花里胡哨的,丑死了!”
“嘻嘻,山婆子到坝上来了,理解理解!”
贾二妹母女这一身真的丑吗?
布料是贾二妹用扯来的白布染成的青花布,就是青蓝色中带着团团暗红,再由二妹妈亲手缝制成的袄子。
裤子布料也是扯来的白布染的,只不过是染成了黑灰色,里面也镶了一层薄薄的棉花的,然后缝制成了滚边的裤子,穿在身上既保暖又好看。
这些可都是出自二妹妈灵巧的双手呢。
二妹妈出身于旧时的大户人家,针线刺绣那是没得说的,衣服上的包边、花式盘扣,一针一线都甄显出二妹妈的心灵手巧和优雅的审美,做出来的衣服样式虽说不合当代潮流,但这些带着点怀旧风格的样式贾二妹却非常喜欢。
这样的手工缝制衣服,若放在二十一世纪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挂在商场里售价都是千元以上的。
只是她们穿的这一身是比较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潮流的,以至于二妹妈在来之前一直有些忐忑地对贾二妹说:“我们这样穿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啊?人家会不会笑我们啊?”
贾二妹就一路给妈打气说:“咱们这一身穿着才更像女人嘛,更有女人味。”
是的,这个年代有段时间人们都狂热崇拜军人,青年人以穿着部队服装为荣,如果纽扣上有“八一”加☆的图案会更加视为珍宝,曾经发生有人因为抢夺别人的这种服装和帽子而被判刑的真实事件。
后来主流媒体提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于是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工人成为“老大哥”而被热捧,甚至接管进驻学校、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于是社会上又时髦“兴起工人装”,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学生、居民也纷纷仿效穿着。
所以,总的来说这个年代的时髦衣服就是军装和工人装,像她们母女俩这身穿着在别人眼里无疑是奇装异服。
不过,拥有着二十一世纪脑子和审美观的贾二妹当然欣赏不来那么“朴实”的时髦服装,她还是坚持认为母亲缝制的衣服就是最美的。
至于别人要怎么笑她们土气,那是他们的事,她只尊重事实。
第83章嫉妒成瘾的女人
事实就是她和二妹妈身上穿的衣服就是很好看,很有女人味,以至于向国强看她的眼光时都是直的,眼珠子都快掉到她身上去了。
向国红这话只能说明她吃不着葡萄反说葡萄酸。
贾二妹当然是听出了向国红的弦外之音的,不过她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揭穿,而是顺着她的意思去,笑着说:“嗯,你二哥就是喜欢给我买衣服,他的欣赏水平高哇,给我买的什么衣服穿在我身上都好看……”
这里说的“衣服”其实就是“布”,因为这个年代几乎没有成衣卖的,更没有什么服装店。
城里人都是用单位上分配的每年1丈3尺6寸布票去供销社购买布料,然后去供销社的缝纫社找自己认可的裁缝师傅度身订造衣服。
农村人就是用自己的粮食去换的布票了,但基本都是自己缝衣服,有讲究一点的人家才去找裁缝做,但定做衣服至少也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取货,如果需要加快必须多付工钱,所以每年春节前的1至2个月,是缝纫社的裁缝师傅最忙碌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裁缝师傅的工作是一种手艺,讲求质量和声誉,工作要求认真细致,所以做工耗时比较长。
而农村人哪里舍得这笔工钱去做衣服呢?
向国强是给贾二妹了一些布票,但贾二妹要拿这些布票来现做一身衣服显然是来不及的了,所以贾二妹身上的这一身衣服还是出自她和母亲之手。
向国强在一旁听了贾二妹赞他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马上说到:“小妹,你二嫂这一身可是缝纫社师傅都做不出来哦,从染制布料到缝制衣服可全都是出自你二嫂娘俩之手哦,你二嫂是不是很能干?”
“嗯嗯,能干,很能干。”向国红假笑着说,心理的酸味只有她自己心里能体味了。
从前二哥一回来都是给她买布料做新衣服呢,现在有了二嫂了,恐怕以后对她的爱就全部转移到眼前这个女人身上去了,不嫉妒都难啊!
这世上就有这样一种嫉妒成瘾的女人,那就是婆婆和小姑子,总觉得家里闯进来一个陌生女人就是来抢她的儿子(哥哥)的,就是一个十足的强盗。
向母和向国红就是这样的一种嫉妒成瘾的女人。
介绍完向家的人和一些重要的长辈后,向家的饭已经好了,大家招呼着贾二妹娘俩上堂屋桌子吃饭,贾二妹也丝毫没有推辞,拉着二妹妈上了堂屋。
其实,在这个年代的空间里,农村还是很讲究旧时的那一套礼节的,那就是家里有客时女人家都不上堂屋桌子吃饭的,当然,家里的女老祖宗和客人里的重要女客和长辈是可以上桌子的。
像贾二妹这样主动就坐上堂屋桌子的算是比较不懂礼的行为。
不过,她是第一次上男方的门,又还没有正式结婚,也算贵客吧,坐上堂屋桌子也不算越礼,只能说在某些人的眼里比较拿架子。
不过,未过门的媳妇第一次来男方家拿拿架子好像也还说得过去吧。
出于礼节,没有老丈人在场丈母娘就为大,于是大家都礼推着二妹妈去坐上方的位置,二妹妈礼让了半天也不行,后只得坐了上去。
第84章两个女人不平衡
桌上摆的饭菜倒也丰盛,毕竟是亲家和准媳妇第一次上门,向家也还是倾其所有地将能吃的东西都搬上桌了——
回锅肉、麻辣豆腐、时令蔬菜、炖鸡……
商店去打的跟头酒(高粱酿造的白酒),用小酒杯斟上了,摆在男人们的面前。
向国强面前也摆了一杯酒,他偏头就对贾二妹小声地说:“我喝两杯酒,嗯?”
“嗯,只喝两杯哦。”贾二妹甜蜜蜜地笑着说。
“是,一定严格执行命令。”向国强应着。
两人的对话声音虽然很小,但还是引来了桌上的人侧面相看,贾二妹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来头。
家里的其他女人们带着孩子自觉地坐到了厨房的小桌子上去了,一群孩子也都很听话,除了向国红的三岁的儿子有些闹腾地东跑西跑以外,其他的孩子要么大的已经懂事了,要么还太小,在大人的要求下都非常乖巧安分。
不过,坐在厨房里的那几个女人就没小孩子们那么安分了,开始窃窃私语了——
“这个二嫂也太不拘礼节了吧,跟着男人做到堂屋去了。”向国红(小妹)小声地在马秀英(大嫂)耳边嘀咕。
“人家男人有出息啊!”马秀英当即回应:“哪像我们这些人命苦哇,你大哥在时也没得到过心疼,你大哥走了更是孤儿寡母的过得造孽,哎,这就是命啊,瞧瞧你二哥心疼她婆娘的那样子,哎呀呀,含到嘴里头都怕化了的样子,啧啧啧!”
向国红的脸顿时就马下来了一半,“大嫂,我大哥以前在的时候还是护着你的哈!大哥去了后咱爸咱妈也是处处维护着你,只不过,的确,大哥没有二哥会心疼婆娘罢了。”
说到这里,向国红狠狠夹了一筷子菜塞进自己的嘴里,像是要将嘴巴填满了才能塞住自己的嫉妒不流出来一般。
马秀英听她这么说,马上笑嘻嘻地说到:“国红,咱也别羡慕了,各人有各人的命,咱命里就没这个福气,找不着知心知暖的好男人,想当年我第一次上你家门来的时候,吃的是啥,看看现在桌子上摆的又是啥……”
“大嫂,快别说这些了,你当年嫁到我们家是个什么光景大家还不知道吗?全国上下都吃不饱饭呢,又不准自己家里生火的,大家伙都吃食堂呢,你想吃啥?红苕叶子稀饭汤摆在那里的,谁也看得见,谁也没吃饱过肚子,能和现在相比吗?好歹现在上头准许家里有客来可以自己烧火做饭了。”向国英(二姐)一向比较耿直,终于听不下去了,说到。
大姐向国群人老实,就只是听着嘿嘿嘿地笑两声罢了。
向国红夹了一筷子菜放到了马秀英的碗里,“使劲吃吧,难得沾着别人的光吃顿好的,多说一句就少吃一口。”
她这话恰好被坐下来的向母听到了,向母瞪了她一眼,责怪道:“说什么闲话呢,这么多好吃的都堵不住你的嘴吗?!”
向母不好说大儿媳妇,就只有埋汰自己的女儿了。
向国红从鼻孔里发出了一声冷哼,随即和马秀英面面相觑了一眼,闭上嘴巴,大吃特吃起来。
这俩个女人的心理很是不平衡啊——
马秀英是死了男人,自己孤儿寡母的过得好不孤单;向国红是自己的男人不学好,成天好吃懒做,有点社会小混混的样子。
第85章向家的房子不够住
可不,看看酒桌上坐着的他的那副样子,出口就是提劲打靶的话,很是令向国强不满。
说实话,向国强是最不喜欢他的这个小妹夫了,啥本事没有,吹牛倒是一套一套的。
当初向国红和这小子谈对象的时候向家人都是不同意的,主要是大嫂马秀英在那使劲撮合,因为这小子是她的亲戚,偏偏向国红又看上了这小子的一张小白脸,于是这门婚事就成了。
婚姻是成了,但向国红的男人本质上还是那个游手好闲的男人,前不久还因为与人打架进去过,要不是向国强有个朋友在武装部,他可能就去劳改去了。
所以,向国红三天两头跑回娘家已经成了习惯了,她和大嫂马秀英这样沆瀣一气也已经成了习惯了。吃过午饭后,向父向母和向国强陪着二妹妈和贾二妹去看他们家的房子和院子。
这才是“上门看家”的最重要环节。
c西坝子人家的房子虽然都是泥巴墙麦秆屋顶,但占地面积普遍比山上人家的院落宽,因为地势平坦,每家每户都是那种方方正正的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
这种川西民居的特征就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
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它的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每户人家就是一个独立的院落。
向国强家也是这样的,与龙门(院门)正对着的正中一排三间房,从左向右排走分别是厨房-堂屋-正房寝室,正房寝室是向父向母住的。
从龙门(院门)方向看过去的左边厢房也是三间,靠着龙门这间拐角屋是猪圈和鸡圈,猪圈隔壁是大嫂的三个孩子的寝室,三孩子寝室隔壁就是大嫂和大哥的寝室了,这间房间与厨房相接。
从龙门(院门)方向看过去的右厢房也是三间房,紧邻向父母的房间是向国强的寝室,排下来的第二间房原先是向家三个女儿的寝室,三个女儿出嫁后就留着给她们回娘家时住,但现在基本都是向国红三天两头回娘家来霸着住;第三间与龙门相接的房子就是农具房和储藏室了,农具和粮食等东西都收藏在这间屋里的。
正房和左右厢房围起来的空间就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大小是由房间的多少决定的,房间多围起来的院子空间肯定就大,反之则少。
向家一共有九间房加一个龙门,占地面积也算是比较宽敞了。
但是随着大哥大嫂的三个儿子的渐渐长大,房间就有些不够住了,大哥大嫂的那个大崽子已经十一岁了,不想跟两个弟弟挤在一块了,于是自作主张地搬到了向国强的房间里去睡了,因为向国强在单位,平时也没在家。
但是现在向国强也订婚了,马上就要准备婚房了,那大侄子也不可能再住在二叔房里了吧?
于是向父提出让大崽子搬到女儿那间房去,可是向国红却不干了,说是这间房自己随时都会带着娃回来住,不方便,让大崽子搬去跟他妈住。可大崽子又死活不干,现在把小兄弟撵去跟他妈睡,他回原处去与二弟睡。
第86章婆媳是天地
现在是暂时保持着和谐,但三个孙子总会一天天长大的吧,这房子的安置问题还得从长计议。
这盖房子的事情也就筹备起来了,总不至于把大嫂一家赶出去吧?
向父上次在向国强请探亲假回来时就给向国强说过一次了,说“你三个侄子也长大了,现在总不能老挤在一间房睡吧,也不能老跟他妈一个房睡吧,得想法子再修两间房子出来”,所以,向国强现在都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把从牙缝里省下来的津贴都寄回了家,让家人筹备修房子。
向父原先说就挨着猪圈房再搭个棚吧,可马秀英不干,说搭个棚那不是把她儿当牛当马了,这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反正父母的意思是家里姐姐妹妹都嫁人了,统共一个哥也生病去了,现在他若是不帮忙把大嫂笼络在家里,万一大嫂带着三个娃去改嫁了可怎么办?
那三个娃可都是他们向家的种呢,一旦大嫂改嫁娃可是要跟着别人姓的啊。
这时候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女人年纪轻轻就死了男人再带着娃嫁人的话,改嫁的那家是会要求娃改了姓跟他姓的,不然就不会给养女人带过来的娃。
而大嫂若要改嫁肯定是会带走娃的,因为娃还小离不开妈的,最多把那个大崽子留在这里。可是,向家舍得让她带走两个娃吗?
其实,大嫂马秀英也不过才三十岁,人生的路还那么漫长,被向家人这样栓在身边守活寡也是比较残忍的,若她真要坚持改嫁向家人也拦不住,顶多就是尽量不让她将孩子带走而已。
所以,尽最大所能给三个孙子创造出他们舍不得离开的安乐窝就是向家父母的最大愿望。
“国强,今晚上你和你爸睡我们那屋,我去和你大嫂打挤,你对象俩娘母就睡你的房间,这样安排好不好?”向母问着向国强说。
“嗯,这样行,”向国强点头,随即又问:“只是你和大嫂还有小娃挤一床会不会冷?”
三个人挤一床还会冷?
这个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合逻辑?
其实非也。
这个时代的人家里日子都不太好过,床上铺的盖的都很少,夏天就不说了,一张凉席一条破毯子也就过了,冬天每张床上也就一条厚铺盖,多余的都没有,床上多睡一个人自然就有人盖不严被子了,你说冷不冷?
川西坝子属于盆地,冬天的空气又阴冷潮湿又众人,吸一口空气进去连五脏六腑都冷得直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