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夏老太只觉得头都要炸掉,自从夏子毓考上大学,夏老太自觉夏家门楣都高人一等。她嫌刘芬生不出儿子,要把刘芬一块儿扫地出门,但那是夏家掌握主动权啊!

      刘芬那【创建和谐家园】,咋敢提离婚?

      夏老太的嗓门儿大,骂得半个村子都听见。真是稀罕事,夏大军的老婆跑回娘家十几天,早上天没亮夏大军就去接人,人没接回来,刘芬和他离婚了?!

      夏家今年的笑话,真是一年都讲不完。

      夏大军浑浑噩噩的,大男人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心里也打定主意,刘芬要是哪天后悔了还想回这个家,别管那女人哭得再可怜,他都不会心软!

      刘芬提离婚的消息,炸的夏家天翻地覆,大河村都议论纷纷。

      夏长征干巴巴安慰夏大军几句,私下里又让张翠把当时的情况讲了。

      “真离婚了?”

      “那还有假,写了三张同样的字据,大军和刘芬都按了手印,七井村那个村长还说要把字据交到县民政局去。”

      张翠忧心忡忡,“回来的路上我还听说张二赖被抓了,说他入室【创建和谐家园】要重判。你说,我们是不是要给子毓发个电报?”

      张二赖被抓,还不是乱搞男女关系被抓。

      夏晓兰是牵连不进去了,这张牌也就作废。夏子毓去京城前,交待他们要把夏晓兰看牢点,一家人都没想到刘芬会和夏大军离婚,还看牢夏晓兰?人家压根儿不会回夏家来!

      夏晓兰已经脱离了掌控。

      以张翠的能力解决不了,夏长征也没主意。

      “明天我找个借口去县里,给子毓拍电报,再打听下张二赖的事。”

      ……

      夏家一屋子鸡飞狗跳。

      七井村刘家,李凤梅在邻居的帮助下,整治出三桌席面,请今天仗义帮忙的人喝酒吃菜。请客当然没有只请男人的,家里女人也要带来,大家很有默契不带小孩儿。计划生育政策才刚执行没两年,独生子女少,真要把家里孩子喊来,三桌是绝对坐不下的。

      堂屋里摆了一桌,陈旺达坐上座。

      陈旺达也没带几个人来,除了他老妻,就只有孙子陈庆。

      À´³Ô·¹µÄ¶¼Ã»Ïëµ½²ËÉ«Õâô·áÊ¢£¬ÍÁ¶¹ÉÕÅŹǡ¢¾Â²Ë³´¼¦µ°¡¢¸ÉìÔÄàöú£¬öêÓãÌÀ¶¹¸¯ÌÀ£¬´ó´Ð³´Öí¸Î£¬»¹ÓÐÓÃËâìÁ³´µÄÇà²ËÐÄ£¬×À×Ó×î¼ä°ÚÁËÒ»´óÅèÑòÈâ»âÃæµ±Ö÷ʳ¡­¡­ÁõÓÂûÂòµ½ºÃÈ⣬¸É´àŪÁ˵ãÑòÈâ»ØÀ´¡£

      ÑòÈâ»âÃæ¶ÑµÄÀϸߣ¬ÑòÈâһƬƬµÄºÁ²»º¬ºý¡£

      就是过年也没有这么丰盛的吃法。

      ÁõÓ»¹ÔÚÿÕÅ×À×ÓÉÏ·ÅÁËÑ̺;ƣ¬±»ÇëµÄ´åÃñ¶¼ßÆÉà¡£

      “勇哥,你今天太破费了。”

      “这桌菜,没得说!”

      陈旺达也没扫兴,笑着说刘勇赚了几个钱就瞎糟蹋。

      刘勇端起酒杯,“达叔,我今个儿是真高兴!阿芬和我小妹不同,她是逆来顺受惯了的,也怪我年轻时混账不懂事,自己没本事,不能替她撑腰……您知道,我爹妈走得早,两个妹妹都嫁的不算好,我混账!”

      酒还没喝上,刘勇就开启了自我批判大会。

      他说的也不是假话,陈旺达点头赞同:

      “你小子年轻时是挺混账,好在成家后懂事了,你媳妇儿没少操心。”

      李凤梅身上的围裙都没脱,听到陈村长的肯定,她挺不好意思。她嫁给刘勇之前结过一次婚,婆家嫌弃她过门十年没生育,把她赶出了家门。后来又经人说媒嫁到刘家,刘勇都三十多岁了还不懂事,李凤梅躲在被子里哭得时候也不少。

      好在儿子的出生,让刘勇有了责任心,这两年家里日子才变好了,刘勇也对她体贴起来。

      刘勇马上说感谢媳妇儿的操持这个家。

      李凤梅对他妹妹和外甥女好,刘勇心里有数,感激着呢。

      陈旺达又说到夏晓兰母女俩户口的事儿,“我这两天陪你跑一趟,去把她们娘俩的户口迁回来,这件事越早办越好。”

      刘芬有点局促,不过夏晓兰给她到了一杯酒,她也小口抿了。

      来吃饭的人当然不会那么没眼色,心里咋想不说,嘴上都说刘芬是苦尽甘来,好日子就在前头呢。

      夏晓兰和她妈坐在一起,另一边恰好是陈庆。

      夏晓兰心一动,“陈庆哥,我一会儿有件事想请教一下你。”

      陈庆拿着筷子都不敢夹菜,他不是没有和同龄女孩儿相处过,学校的女同学也和夏晓兰差不多大,可、可她们谁都不长成夏晓兰这样啊……陈庆和夏晓兰坐在一起,脸就红红的,幸好干农活晒黑了看不出。

      想着夏晓兰要问他事儿,他急急忙忙答了一声“好”,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晓兰,过来和各位叔伯长辈们说说话!”

      刘勇叫她,夏晓兰高高兴兴跑过去,陈庆望着她的背影,觉得自己心跳的厉害。

      041:我能参加84年高考吗?

      陈庆不喝酒,所以安排他和一桌婶娘、嫂子坐。

      夏晓兰站起来了,陈庆还痴痴望着,和夏晓兰打交道比较多的陈四婶就笑话他:“咋的,想娶媳妇儿啦?”

      “四婶,没有的事!”

      幸好刘芬和夏晓兰都不在,陈庆急急忙忙辩解。

      陈四婶嘿嘿笑,“你四叔像你这年纪,我们孩子都生了!想娶媳妇又不丢人!”

      陈庆闹了个大红脸,知道村里的婶子们就喜欢打趣年轻后生,其实也没有啥恶意。陈庆慢慢镇定下来,“我还要念书呢,不考上大学,不会找对象的。”

      大学不好考。

      83年高考也没恢复几年,暂停高考的那些年里,学生无心学习,老师无心教学,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都在倒退。高考恢复前几年,师资力量薄弱的底子没能立刻填补完成,像安庆县这种地方,每年能考上本科的寥寥无几。

      陈庆自己就是复读生。

      他还要和应届生,和那些已经复读两年以上的老复读生竞争。

      今年全国一共有167万人参加高考,专、本线共录取39万人,听起来录取比例也挺高了,23的录取比例,意味着100个考生里有23个能考上大学,陈庆还能落榜,成绩实在不好。

      其实这个录取比例是有门道的,在1980年实行高考预选制后,在高考前没有通过“预考”的考生,别管你是应届还是复读生,你连报名参加正式高考的资格都没有!而预考,已经提前刷掉了超过60的考生,这才有了23的录取率。

      安庆县是豫南省的小县城,豫南是高考大省,考生多,录取率低,竞争十分惨烈。

      在这种情况下,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可不就是凤毛麟角吗?所以夏子毓才金贵,所以陈庆在落榜后二话不说就要复读……要么继续考上大学,要么回家当农民,眼下留给陈庆的只有两个选择。这年头连专生都要分配工作,大学专科和本科更不用说,唯有高生夹在间地带不上不下,像是后娘养的。

      城镇户口的,没考上大学还能招工进厂,陈庆别无选择。

      听他说到考试,陈四婶也不敢开玩笑了。

      陈庆是达叔家的苗子,她要是说浑话坏了他的心思,别说陈旺达有啥反应,陈四婶的男人都不会放过她。

      想到高考,陈庆少年慕艾的心思淡了些。

      他吃完饭丢下碗想回家看书,又有夏晓兰的之前的请求,就耐着性子等夏晓兰。

      夏晓兰心里也惦记着,找了个空隙和陈庆说话。

      原来她要问的就是高考的事。

      “你想参加明年的高考?”

      陈庆很吃惊,他以为夏晓兰要一直干个体户呢。

      “是啊,不过我只念过初,不知道能不能插班读高三,陈庆哥你帮我向学校打听下。”

      夏晓兰的年纪不是问题,很多应届生都比她年纪大,别说是复读生了。但恢复高考已经几年了,现在更多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念完高三,再参加高考。夏晓兰初毕业两三年没摸过书本儿,当初成绩也不好,她一下子想参加高考……陈庆不好打击她积极性,能上进当然是好事。

      “我回学校帮你问问,就算能插班,肯定也要让你考试。”

      陈庆不好打击夏晓兰,就把这话提前说了,好让夏晓兰心里有底。看夏晓兰有点为难,那双雾蒙泛着水光的眼睛,说不出的动人,陈庆怜惜之情大起,不由脱口而出:

      “我先帮你借一套高的教材吧,你提前看看,万一学校要考试,你心里也有底。”

      “嗯,真是太谢谢你了,陈庆哥!”

      “不、不客气。”

      陈庆像是有狗在后面追,说完就跑了。

      ……

      夏晓兰是参加过高考的。

      她那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差,考上的虽然不是后世说的什么top10的名校,也是一本大学。她本来应该可以考的更好些,父母去世的早,一边念书一边还要操心学费和生活费,心思并没有全部用在学习上,就考了个普普通通的一本。更惨的是报考专业时无人指导,选了个学费最便宜的冷门专业,毕业后就业困难,逼得她从不挑专业的业务员干起,走了许多弯路才奋斗成跨国公司高管——也没办法呢,她是95年考上大学的,1996年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的政策了,毕业后夏晓兰只能自寻出路。

      夏晓兰打算参加的是1984年的高考,可她连自己95年的高考试题都不记得了,更何况是提前11年的试题?早知道有重生这种事,她肯定牢牢记住她当年刷过的每一套试题!

      夏晓兰重生后尽量避免去回忆上辈子的事。

      这个时空,的确就是上辈子的同一时空。起码国家领导人,各种背景都没变。那在这个时空里,是不是也生活着原本的她?

      “夏晓兰”今年18岁,出生于1965年。

      她则出生于1977年,今年才6岁,和涛涛一样大的年纪,按照上辈子的轨迹,父母已经去世,她跟着亲戚生活。夏晓兰心里忽然有一种冲动,她应该尽早去看看,能找到了“自己”的话,她肯定要多照应的!

      晚上刘芬将自己的离婚字据收好,夏晓兰开解了她一整天,刘芬看起来挺自然了。

      “以后你去城里的时候,就让妈去别的地方收黄鳝,我们早点攒够钱,也修一个自己的房子。”

      农民都要靠土地吃饭,夏晓兰说去商都市定居的事儿还没影,陈旺达却答应要把母女俩的户口从大河村迁回来,给落户,给分田,想必给她们批一小块地修房子也不难。有了房有了田,才算有了自己的根基,刘芬都顾不上去想离婚丢不丢人,她满心都是母女俩一块赚钱,早点拥有自己的家。

      那是她的家,不用看婆家人的脸色。

      不用说话也压低声音怕人听见。

      刘芬想想就充满期待。

      夏晓兰也不和她争辩,给她妈找点事做挺好的,秋老虎没那么厉害,这个天气到处去收黄鳝就是走路幸苦。

      “那我给您拿点钱吧。”

      夏晓兰把自己的全部家当翻出来。

      一开始她的本钱只有七十多块。

      做了十几天生意,花出去最大的一笔开销是给表弟买书包,其次是被三个流氓骚扰摔了一些蛋。卖蛋的时候一天平均赚10块,才去城里卖过两次黄鳝,每次利润都是20元以上。往家里添置油盐酱醋等调料也不值多少钱,偶尔买点肉回来不过两三块钱的事。

      夏晓兰绝对不抠门,可她以小钱翻大钱,连本带利,身上现在还有156元。这还不算压在手里的黄鳝和鸡蛋,就说她明天要带去商都市的黄鳝就有近60斤,鸡蛋300个。

      总资产超过200元了。

      抗风险能力还是太差,夏晓兰只给自己留了50元,剩下都交给她妈。

      “收购价不超过9毛一斤,我们就能赚钱。我看等月底,就能把舅舅的钱还了。”

      现在还钱也行,夏晓兰是想着手里本钱丰厚,她还想在城里倒腾点别的东西回来卖。刘芬听她盘算利润,已经惊讶的不行了,十几天赚了这么多钱,钱是太好赚了……晓兰也太辛苦了,她这个当妈的可不能拖后腿。

      042:夏家金凤凰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9 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