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曲家弟妹你坐下吧,你家定性中农,是村支部集体商议,县里面同意批准了的,这不是一两个人胡说八道能改变的事。
你家那十几亩地就留着吧,林子也是你们的,安心过日子就是,没人会在这个问题上难为你。”
姜老二朝着巧莲摆摆手,示意巧莲安心坐下,这事情他说了算。
有这句话,巧莲就放心了,看起来这姜家老二还是个不错的,跟姜家那老婆子完全不是一路人。
也是,他要是个是非不分的,也不可能当了村里的一把手。
“谢谢姜书记,有你这话,我就安心了。”巧莲朝着姜家大闺女那边笑笑,然后坐下来不说话了。
那头姜家闺女和侄女,却气的够呛,她们得了姜家老婆子的授意,今天就是故意针对巧莲。
刚开始拉了一帮人一起说巧莲的坏话,被巧莲吓住了还明嘲暗讽的讽刺挖苦了一顿。
本来想在划成分上使点儿坏,不想也被巧莲三言两语的化解了。
三个女人心里这个气得慌,瞪着巧莲恨不得直接过来把巧莲给撕了。
“弟妹,你看出来没有?这是老姜家在故意针对你呢。
这老姜家在咱村子年头挺长了,好多人家都有亲戚关系,这些人要是都一起挤兑你,你们这孤儿寡母的还真是艰难。
要我说,你还是听话趁早再找个合适的男人嫁了,有个男人做靠山,这些人就不敢对你咋地。”
李嫂子看了一眼那边姜家几个人,很是担忧的说道。
“嫂子,你这话我记在心里了,要是能遇上那合适的,再走一家也不是不行。
唉,再说吧,我这带着俩孩子呢,一般的人家谁肯平白无故替别人养孩子?
家境好的看不上咱,家境一般的,说实话我还看不上。
先这么过吧,进一家出一家的不容易,但凡能对付着过,我还真是不想再嫁一回。
这些年在老曲家过得都是什么日子啊?太糟心了。”
巧莲知道李嫂子是为了她好,人家是一片好心。
尽管她心里并不认同李嫂子的观点,却也不会当面就反驳,只说自己这几年受够了,不想轻易再嫁人。
听见这话,李嫂子点点头,“也是,嫁个好的还行,要是嫁个糟心的人家,那还不如自己过呢。
行啊,这事儿急不得,要看缘分。
要是有那机会,就千万别错过了,要是没遇上,也不能强求。”
巧莲家成分问题只是个小插曲,大家伙都没怎么放在心上,还是继续议论各家成分的事情。
这种事不管谁都十分慎重,村里这些干部也比较尽责,所以基本上没有划分错的情况。
各家成分确定,接下来就是分土地了。
姜家老二定下来第二天带着人,去村子里几个大地主那里丈量土地,把土地分给村子里的贫农和雇农。
这话刚说完,就听见空地上一阵欢呼,有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等于是有了生活的希望。
巧莲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跟她也没什么大关系。
这边没什么事情了,干脆拎着板凳站起来,跟李嫂子他们就要往回走。
这个时候,忽然身后有人喊了一声,“那个,维扬媳妇你等等,这儿有你一封信,昨天寄过来的。
还没腾出工夫送你家去呢,正好你来了就自己捎回去吧。”
巧莲一听立即回头,就见到村里的刘会计手里拿了个信封,不知道是从哪里寄来的信。
巧莲有些纳闷儿,这是谁寄来的信?于是伸手接了过来,低头一看,是从抚松那边寄来的。
巧莲的大姐陈巧娟,嫁到了抚松那边。
前年秋天,陈家老太太领着儿子媳妇去了那边投奔大闺女,看这信的地址,估计是那边写的信。
“刘大叔,谢谢啊,往后要是有我的信,让人喊一声,我自己来取就行。”
巧莲笑呵呵的道谢,将信揣到怀里转身走了。
第15章 大姐来信
巧莲揣着信路上也没看,她不知道原主认不认字,为了防止露馅儿,干脆等到回家了才拆开信。
信封里除了两张信纸之外,竟然还夹了五万块钱。
如今这时候用的还是旧版钱币,沿用了旧的币值,面额都比较大。
要到五五年之后,第二版人民币出来,一万块旧币兑换成一块钱,这钱才算实在了。
当然,农村里生活用品大多自给自足,花销不大,五万块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了。
巧莲拿着这五万块钱,觉得奇怪,自家那个娘还有哥哥,从来都是从她们姐妹身上抠钱的主儿,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竟然给她寄来五块钱?
展开信纸一看,这才明白了,原来这信不是哥哥寄来的,是大姐。
大姐陈巧娟也是个苦命的人,嫁了三回。
头一次嫁的是自小的娃娃亲,男人不能圆房,在那家受了一年折磨,被男人给卖了。
卖到了抚松一个大户人家去,给一个三十几岁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的男人当媳妇。
后来还是家里这边接到消息,陈家老太太过去又打官司又告状的,总算从那户人家解脱出来。
可是官司赢了,母女俩却没了路费回家,没办法,经别人介绍,大姐巧娟就在那儿又直接嫁人了。
好在这一回嫁的人不错,老实本分能干,家里条件挺不错的,加上大姐也能干,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家老太太一看那边比这头富裕日子好过,索性回来领着儿子媳妇也投奔了过去。
信里,大姐说已经知道曲家老两口过世的事情,让巧莲干脆收拾了家里的东西,带着俩孩子也过去算了。
那边不知道比石家沟强多少倍,过去了有亲人在跟前照应着,总比这边强的多。
说实话,巧莲对大姐的这个提议还是满心动的,石家沟这地方太偏僻太穷,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
尤其是现在她又得罪了姜家,别看她在姜家婆子跟前说的挺强硬,其实也挺担心姜家的报复。
别的不说,她还有俩孩子呢,万一姜家真的对她怀恨在心,背地里使出什么卑鄙的手段来,就算她再厉害,也对付不过一大家子人啊。
不过眼下还不着急,就算是要过去,也得等着落雪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她先领着孩子过去看看情形。
如果那边真的好,那就索性把户口迁过去到那头安家落户。
要是那边一般,就权当是过去走亲戚了,赶在来年开春前回来就行。
主要是林子里那些东西还都没全都弄回来呢,那么多可以换积分的好东西,要是等着一下雪埋在地里,就太可惜了。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多积攒积分,据说积分到一定数额还会有奖励呢,她想知道会给什么奖励。
其实想一想,这积分就等于是钱了,有钱也是要去买日常用品。
她现在是用山里的东西换积分,积分再换日用品,比出去买还划算呢,为什么不趁着机会多攒一些?
以后想点儿办法,把积分换出来的东西再卖掉一部分,手里也就有活钱了,不管在哪里,一样能过得好。
尤其是在这个年月,眼下还没有统购统销,民间私下买卖还不算受限制,等着后年开始,国家实施新政策之后,想买东西都困难。
所以想一想,有这样一个系统在身边,日子不知道过得多舒服呢。
一定要多攒积分,把一切能换的东西,全都换掉。
打定这个主意,接下来巧莲可就更不闲着了。
家里的粮食不着急,一点点慢慢拾掇都跟趟儿,她天天都领着俩孩子去自家林子,把所有能用的东西全都划拉回家来。
其实也不光巧莲这么做,各家各户的基本上也这样。
说来也怪,石家沟这边的人家多数都栽梨树,结了梨子也不去卖。
当然也是卖不出去,每年梨子成熟了,就是摘下来自家吃。
这边梨子的品种不少,香水梨、平顶香、尖把儿酸、冻梨各种。
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风味,可以削皮做梨坨子留到冬天蒸了吃,有的耐储藏可以放很长时间。
最特别的就是冻梨,这个可不是后世那些随便用苹果梨冻出来的冻梨,这个是特殊品种。
秋天吃简直又酸又涩没法入口,可是放在外面冻透了化开再吃,里面全是甘甜的梨汁,梨肉雪白细腻,味道别提多好了。
冬天里待客也好,自家吃也罢,都是不错的东西,如今这年月大多还都是自给自足嘛,小日子过的也算舒心。
至于山里的野栗子就更不用说了,那东西可是能顶饿呢。
如今这年月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够吃,多捡一些回家去,磨成粉混着玉米面做窝头,又香又甜的很好吃呢。
谁都不傻,自家林子里有,为啥不去捡?
还有野山楂,摘回家里去用热水烫了,将里面的种子挤出来,然后晒干了,冬天抓一把当零嘴儿,也挺美。
所以到了秋收过后不忙的时候,大家伙都去自家林子里摘果子。
因此巧莲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大家伙都一样,忙着呢,哪有时间去猜疑别人?
于是巧莲母子三个,每天都背着背筐去林子,俩娃虽然小却也丝毫不喊累。
母子三个就像储备过冬粮食的松鼠一样,一趟一趟的往家里运各种能吃的东西。
这样忙活之下,巧云在系统里的积分那是成倍数的增长,半个月不到的工夫,积分从一万长到两万多,离着升级的三万积分,就差了一点儿。
巧莲看着积分的数字别提多高兴了,只要再努努力,就可以拿到升级奖励了,多好?
当然,这么忙活着,巧莲基本上也就没时间出去转悠,石家沟外面发生了什么,几乎是一无所知。
“侄儿媳妇在家么?”
这天中午,巧莲和孩子们刚回来进家门,还没等烧火做饭呢,就听见大门口有人招呼。
巧莲往外看了一眼,是两个四五十岁的婆子,正一脸笑容的站在大门口,往院子里探头看呢。
巧莲不认得那两个人,可人家既然来了,总得让人进来说话。
于是巧莲忙走出去,笑着迎上前,“两位婶子是来找我的么?有事儿?”
——————————————————
ps。在这里说一下,新中国的第一版人民币,币值比较大,购买力比较低,当时最大的面额是五万块一张,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钱很不值钱。这个是战后的遗留问题,有历史原因在里面,具体的我在书评区专门有说明,不知道的亲可以去书评区看一下。这本书是从五零年开始写,很多读者可能没太见过五零年的书,所以对那一段时间不熟悉,会觉得作者君太不靠谱,五万块钱是很大一笔财富,其实不是,那时候的五万块其实就等于五块钱,甚至于还不到五块钱。因为不少读者提出意见,所以在后面作者君就改换成了新的币值,前面由于已经写了很多,没时间一一改,所以特意在这里说明一下,请亲们理解。
第16章 媒人登门
俩婆子瞅见屋里出来的巧莲,顿时眼前一亮。
难怪人家都说,石家沟老曲家的小寡妇长得俊呢,可真是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