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四个硬菜,再配上肉炒白菜和凉拌绿豆芽、皮冻、炸丸子,整整八个菜。过年嘛,就是图个吉利喜庆,哪怕吃不上这么多,也必须得预备。
嘉康佳媛早就饿了,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饭菜,直到巧莲说可以开饭了,俩娃这才动筷子。
“妈妈,今天的饭菜真香啊,我馋的口水都直流了。”嘉康有点儿激动的说道,“还是过年好,真希望天天过年。”
“哥,你做梦呢,哪有天天过年的?要是天天都这么吃,咱家不得赶上地主老财了?”那边佳媛吃了口菜,摇头说道。
俩娃这人小鬼大的模样,让巧莲忍俊不禁,“是啊,哪能天天过年呢?
不过娘可以跟你们保证,咱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往后肯定还有比这个还好的饭菜,放心吧。”
巧莲有这个信心,她一定会让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让两个孩子享福。
“吃菜吧,难得有这么多好吃的,你俩放心吃,吃饱了就出去转悠转悠,晚上要很晚才能吃饺子呢,多吃点儿饭没关系。”
下午三四点钟吃年夜饭,要到晚间十一点多才吃饺子,中间这么长时间,孩子不多吃些不行,所以巧莲就劝着俩孩子多吃。
难得有这么多好吃的,俩娃自然也不客气,可他们毕竟还小,能吃多少东西?一人小半碗大黄米饭,再吃一些菜,肚子就鼓起来了。
满桌子的菜,吃了都没有一少半,可娘三个谁也吃不动了。
于是挨样收拾下去,小心的放好了,明天继续吃。北方过年都这样,谁家也不例外。
“嘉康佳媛,你俩别躺在炕上,去,上仓房捡几个冻梨,用水缓上,晚上吃着省得困。
西屋还有妈妈买的苹果跟桔子呢,自己去拿着吃,过年了,随你们喜欢。”巧莲见到俩孩子懒洋洋的躺在炕上,忙说道。
冻梨是大集上买的,曲家原本有冻梨,可惜一把火烧了没剩下,自然带不来。
至于苹果和桔子,是从系统里换来的,这年月冬天里青菜水果根本就见不到,巧莲担心孩子们缺乏维生素,特意买了给孩子们吃。
俩娃知道母亲从大集上买了不少东西回来,但具体有什么并不知情。
曲家的家教,不许孩子们随便扒拉东西,不管是客人带来的还是自家的,绝对不许。
这也给了巧莲方便,很多东西就这么过了明路,俩孩子毕竟还小呢,很容易就糊弄过去,除了嘉康担心钱不够花总念叨之外。
俩娃唯一吃过的就是冻梨,以前在老家时冬天吃过,至于什么苹果桔子,根本就没见过。
一听母亲的话,直接本着西屋就去了,从地上两个竹编的筐里找到了母亲说的东西。
“妈妈,哪个是苹果哪个是桔子啊?”俩娃没见过,一样抓了一个过来,好奇的问。
巧莲耐心的给孩子们说了一下,最后叮嘱,“出去千万别说咱家有这些好吃的啊,万一人家买不起,听见你们说会馋,到时候管你们要咋办?”
俩娃一听这话,赶忙点头,巧莲这才笑了笑,把苹果洗了切成两半,让俩娃抱着啃去了。
俩孩子哪里吃过又甜又脆的苹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俩娃知道这是金贵东西,也舍不得多吃,咬一口赶紧放起来,嘴里细嚼慢咽的品味着。
巧莲可没时间管孩子们了,她还得剁肉馅儿和面等会儿包饺子呢。
时候已经不早,屋子里有点儿暗,厨房点了一盏油灯,就着光亮叮叮当当忙活起来。
嘉康佳媛都是孩子,以前习惯了天黑就睡觉,玩了一会儿就上眼皮打下眼皮了。
巧莲一看这样,干脆让俩孩子先上炕躺着睡一会儿,“你俩也别脱衣裳了,就这么躺一会儿吧,等会儿起来帮我包饺子。”
小娃熬不了夜,更帮不上什么,索性让他们睡觉算了。
俩孩子睡着,巧莲一个人忙活着,和面调馅,然后动手包饺子,等嘉康佳媛睡一觉醒来,巧莲已经把饺子全都包好了。
“妈妈,不是说让我们帮着包饺子么?你怎么自己包完了?”佳媛揉着眼睛问。
“我看你俩睡得挺香,没舍得叫你们,没事儿,这点儿活妈妈一个人就干了。
你要是还困就再睡会儿,不困了就起来,家里有瓜子糖果,还有水果,随便吃点儿。”
巧莲预备的年货很齐全,各样都有,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当零嘴儿,让孩子们过年开开心心。
“不想睡了,妈妈,家里还有什么活要干么?我帮你吧。”佳媛是个懂事又贴心的孩子,生怕妈妈累着,就打算帮妈妈做点儿什么。
“没什么了,你要是想帮妈妈,等会儿煮饺子的时候,帮妈妈抱点儿柴禾进来就行了。”
柴等于财,除夕晚上往家里抱柴禾,就等于抱财,寓意很好。并不是指望孩子干活,一个小女娃子能有多大力气?
第68章 落户口
吃了年三十的饺子,小娃们又长了一岁,新的一年正式来到。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算可以松口气歇一歇,走亲串友亲朋相聚,家家都是欢声笑语,格外热闹。
巧莲早就跟姐姐约定好了,正月初一在张家欢聚,等到初二送了年,初三上午,巧莲和巧娟都领着孩子回了陈家。
东北人过年期间都吃两顿饭,陈家虽然嘴上说着留巧莲姐俩吃饭,可没人动弹。
巧莲跟巧娟早就料到了,根本没打算留下,只在娘家坐一会儿唠唠嗑。
好在老太太端出了瓜子花生糖果,大家伙磕着瓜子说笑一阵儿,到也挺热闹。
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巧云没回来。
按说巧云嫁到了临江,离着大营也不是特别远,又是第一年出嫁,过年一定要回娘家住几天。
可大家伙左等右盼,到了中午也没见到巧云的影子。
“看起来,巧云在那边,过得也不一定舒心啊。”离开陈家的时候,巧莲叹了口气说道。
“是啊,咱娘要了人家那么多聘礼,最后啥也没陪送,就等于是把小妹卖给了人家,那头能好好对待咱小妹么?
唉,咱们三姐妹的姻缘,都毁在咱娘手里了。
二妹,你可听我的,不管咱娘再怎么忽悠你,让你再嫁,你也别听她的。”
“初嫁由父母,再嫁由自己,你就算真有心要再走一家,也得找个合心合意自己喜欢,对你也好的人,可千万别听咱娘咱大嫂她们说什么。”
巧娟想起来最近有人提起巧莲亲事,赶忙给妹妹提了个醒儿。
二十九那天,巧莲送了不少东西给陈家,街坊邻居的不少人都知道,有的还特意来打听。
得知巧莲的情况之后,真有不少人动了心思,就跟陈家老太太提起,想要给巧莲说媒。
今天陈家老太太几次提起话头,都被巧娟打断岔过去了,就是怕巧莲心里没准备,再让老太太和王氏她们给忽悠了。
巧莲还真是没想到这上面,听完这话真是哭笑不得。
“姐,我根本就没那个心思再另找,嘉康佳媛还小呢,我可不忍心给他们找个后爹。
如今我们娘三个已经在这边落脚,日子也渐渐稳当了,我何苦来找那些麻烦?”
“就这样挺好的,我已经习惯了跟两个孩子过,家里再多出个男人来,别扭的慌。”
巧莲身上藏着太多秘密,她可不想让人发现。
再说了,这年月的女人地位还是很低,有几个男人能像张文广那样疼媳妇?
大多数的男人,只不过想找个女人洗衣服做饭生孩子而已,巧莲也不想当免费的保姆。
还是这样最好,自由自在,不用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别人发现她的秘密。
巧娟听了妹妹这话,张了张嘴,却没能把嘴边的话说出口,“嗯,做娘的都这样,放不下孩子。
也好,等孩子们再大一大吧,你年纪小,就算耽误个三年五年的,也不算大,还来得及。”
巧娟话里的意思,自然也希望巧莲再找一个,毕竟这个年月来说,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生活,实在是太辛苦了。
时候不早,巧莲要回石嘴子,于是姐妹俩就在路边分手,巧莲扯着爬犁往回走,巧娟回了张家。
初三过后,巧莲就没怎么再去乡里,除了每天进山下套子打猎之外,也就是在家做点儿针线。
过了年往后天气回暖,棉衣慢慢就不能穿了,脱了棉衣要穿夹衣、单衣。那一把火把什么都烧没了,不做新衣裳,难道还能让孩子们一直穿棉袄?
年后的日子很是平静,虽然王氏妯娌来过这边一回,话里话外劝着巧莲改嫁,可巧莲没答应,只说孩子们长大之前不想考虑,就这么把几个嫂子打发了。
王氏好像有些不甘心,可如今的巧莲哪里是以前,再不是任由别人拿捏的性子,王氏拿巧莲没辙,只好生气走了。
正月二十,巧莲接到了从青山沟那边寄来的信。一封是钟书记写的,上面说既然陈家不同意立功,那这件事就再也不提了。
钟书记在青山沟任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事情不成,钟书记就要被调走,调到县城去,也就是升官儿了。
钟书记对巧莲印象很好,把他在县城的新地址留给了巧莲,并且告诉巧莲,以后要是有机会回宽甸,一定去找他。
另外,钟书记还给巧莲出具了介绍信,也把巧莲母子的户口档案随信寄了过来。
不仅如此,钟书记还特意给大营乡的书记写了信,说明了情况,让这边好好安排巧莲母子。
巧莲拿着信,心中感慨不已,这位钟书记还真是个好人,就为了当年的那点儿交情,对她真的是照顾有加。
如果不是石家沟那边闹心事太多,巧莲就是一心想换个环境,其实留在那边,估计日子也会不错。
如今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断然不能再后悔,石嘴子虽然偏僻点儿,却比石家沟强百倍,无论如何,巧莲也不愿意再回去了。
还有一封信,是李家寄来的。李家人接到了巧莲的信,知道巧莲母子一切安好,总算放心。
信里面说了,房子和林子,以后他们会帮忙照看,让巧莲得空了回去。
巧莲看完信,赶忙写了回信。给钟书记的自然是恭喜钟书记又升职了,也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去看望钟书记。
给李家的信,则是说把自家的地托付给李家,让李家种着别荒了。
另外林子和房子以后要是好了,房子就给李家先住着,林子里要是有出产,也让李家收着。
写完了信,找机会寄出去,巧莲又拿着介绍信和户口去了乡里。
大营乡这边早就接到了钟书记的信,再者还有张文广的面子,所以落户的事情非常快就办好了。
从这以后,巧莲母子就是大营乡仙人桥村的人,原本说好的那八亩地,也划归到巧莲名下。
“我听小张说,你认字?写字还特别好看?
老钟在信里也说,你之前在营匡子村做了妇女组长,思想觉悟特别高,办事能力也强。
真是没看出来啊,你还是个有文化的进步女性。
这样,等着我跟仙人桥村部商议一下,看看让你进村部,你这样的人才,不能埋没了。”韩书记笑着说道。
第69章 丈夫曲维扬
“韩书记,按说您给我安排工作,那是看得起我,我不应该拒绝。
可是我毕竟才来咱这边,跟大家伙都不熟悉,也没有群众基础,这冷不丁的让我这个外来户进村部工作,我怕大家伙都接受不了。”
“您看这样行么?我先安安稳稳的在村子里住下,跟着大家伙一起参加生产劳动。
等着过个一两年跟村里人都熟悉了,要是书记觉得我还可以,再给我安排工作吧。”
巧莲可不是那种目光短浅没远见的女人,虽然进村部工作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可她却不想立即应下。
一则就像巧莲说的,她是外来户,在这边还没扎下根儿,当地的人根本不服她,到时候开展工作肯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