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五零巧媳妇》-第1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位钟书记,跟曲家媳妇以前认识?也不像啊,那为什么要这么帮着巧莲呢?

      又是安排住处又是安排工作的,就算是自家亲戚,也不敢这么做吧?

      不光姜书记疑惑,巧莲也觉得特别奇怪,这个钟书记对她的态度一直都特别好,有点儿长辈照顾晚辈的意思。

      可是她以前从来就没见过这个人啊,人家平白无故为啥对她这么好?

      “钟书记,不用麻烦您了,我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不想留在这边了,这头真的让人伤心。

      往后孩子一天天也大了,要是他们出去听见旁人议论我,心里不知道多难受呢。”

      “为了孩子,我也不能再留下,换个环境,还有亲人在身边照应,总比现在这样强。”

      巧莲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走,谁劝也没用。

      看到巧莲已经铁了心要走,姜书记和钟书记知道挽留也没用,不由得都叹了口气。

      “得,那就让德喜给你开介绍信,不过,你的户口暂时先别迁。

      你到了那边看看情况,要是那头不错,真的比这边好,你到时候写封信回来,让德喜帮着把户口迁出去,找人捎过去落户就行。”

      “要是那边不如这头,你就回来,你回来我肯定给你安排住的地方和工作,绝不会让你再受气。”

      钟书记想的比较全面一些,给巧莲安排了后路。

      巧莲还真是没想到户口的问题,关键她以前那个年代,根本不在乎户口是哪里的。

      可如今不行啊,她如果想要在姐姐那边生活,就得把户口落过去,然后分给她土地耕种才行,不然她要指着什么生活?

      “谢谢钟书记,还是您想的周全,要不是您提醒,我真就想不起来。”

      巧莲很感谢钟书记,当然,心里也是有一些疑问。

      “书记,能不能问个问题?我怎么觉得您对我很关心啊?我以前见过您?还是我家跟您有什么亲戚么?”

      巧莲这直性子,心里有疑问哪能藏的住?索性就问了出来。

      钟书记一听这话就笑了,“你小的时候,我见过你两回,我跟你爹也算是朋友。”

      第31章 陈年旧事

      钟书记的话,让屋子里的人都吃了一惊。

      这位钟书记不是土生土长青山沟乡的人,是建国之后调过来的,谁能想到,他竟然认识巧莲的父亲?

      钟书记见到大家伙都一脸吃惊的模样,干脆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都讲了出来。

      “巧莲,你爹没有的时候还小,我也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三江好那个绺子?”

      钟书记这话一出,旁边的姜书记可是心头一跳。

      之前他还跟刘会计提起过呢,巧莲的爹,当年就是因为给三江好绺子通风报信又送粮食,才会被鬼子抓走了。

      难道说,这钟书记就是三江好绺子里的人?

      相比于姜书记一脸震惊,巧莲则是一脸茫然的模样,她毕竟不是原主,原主的记忆没有完全承袭过来。

      尤其是多少年前的那些陈年旧事,原主自己都没什么印象了,巧莲哪里知道去?

      “三江好绺子?不知道,记不起来了。”巧莲摇头。

      “嗯,你那时年纪小,记不起来也正常。

      当初你爹跟三江好绺子关系特别好,跟我们大当家三江好那是拜了把子的弟兄。

      ÎÒµ±ÄêÊÇç¸×ÓÀïµÄÁ¸Ì¨£¬¹ÜÇ®¹ÜÁ¸¹ÜÕËÄ¿µÄ£¬¸úÄãµùÀ´Íù¶à¡£

      好多时候都是你爹帮忙,给我们运粮食,所以我去过你家见过你。”钟书记看着巧莲,笑呵呵的讲起了当年的事情。

      这钟书记当年也是个读书人,后来家里人被鬼子害了,他就上了山入了绺子,成为了三江好绺子的粮台,专门管理绺子里的后勤事务。

      这三江好绺子的头目是个豪气干云的英雄人物,不招惹老百姓,专门跟鬼子汉奸以及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作对。

      尤其是跟鬼子,时常去抢劫鬼子的军需物资,是鬼子的眼中钉。

      后来三江好带着手底下五六百弟兄一起投奔了抗联,专门跟鬼子作对,更是惹得鬼子愤怒不已,非得要抓住三江好不可。

      而巧莲的爹就是专门帮着三江好,也是后来的抗联,传递消息、运送粮食药品等,自然就成了鬼子的目标。

      “你爹被鬼子抓了,受尽了酷刑却没有说出抗联的所在地和联系方式,最终被残忍杀害了。

      他是抗联的功臣,也是人民的功臣。我来青山沟乡任职,也是首长指示的,就是为了来找你爹的后人。”

      钟书记说的首长,自然就是当年的三江好,如今人家在军区做了首长。

      首长没忘了当年的结拜情义,所以让钟书记过来之后,好好打听陈家的消息。

      不想那时陈家已经都搬走了,只留下巧莲这个嫁到了曲家的闺女。

      巧莲毕竟是已经出嫁的女儿,有的事情没法替家人做主,所以钟书记也就没有登门找巧莲。

      没想到巧莲那天竟然亲自去乡里告状了,钟书记一听是石家沟曲家的媳妇,知道这是老朋友的闺女,所以对巧莲就多关照了几分。

      “你要是去抚松见到了你娘和你哥,就替我问一句。

      首长有意替你爹请功,要是你娘和你哥他们同意,就让他们回来一趟,或者写封信回来。

      首长那边派工作组下去,核实情况立功。”

      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钟书记今天表明身份的主要原因,前几天首长来消息了,要给陈家立功。

      当然,这事情必须得巧莲的娘和哥哥出面确认才行,巧莲是已经出嫁的女儿,没有权利做主。

      所以钟书记让巧莲捎信过去,只要陈家那边同意,工作组立即就会派下去。

      巧莲和屋子里的人听了这些话都惊呆了,这怎么听着像说书唱戏一样啊?

      “哎呀弟妹,你听见没有?原来你们家大叔是功臣呢。

      这可好了,要是这样的话,往后就没人敢欺负你了。”李嫂子一听这话高兴的直拍手。

      巧莲还愣着呢,一时有点儿回不过神来。

      也就是说,她那个短命的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对抗联有巨大贡献?这怎么就跟做梦一样啊?

      当然了,这事情其实跟她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她是出嫁了的闺女嘛,就算立功,沾光儿的也是哥哥们。

      那也不错啊,哥哥们要是过得好了,她也能有底气不是?

      不管怎么样,算是有靠山了啊,往后肯定没人敢在欺负她。

      “行,钟书记,这事儿我一定给我娘还有我哥他们说。当然了,他们怎么决定,这个不好说,我不敢打包票。”

      钟书记点点头,“成,你捎话过去就行,剩下的事情再说。”

      这时那两个公安助理回来了,朝着钟书记点点头,钟书记便站了起来。

      “行,那就这样儿吧,乡里还有挺多事情要处理呢。德喜啊,曲家的事情呢,你用点儿心,配合着查清案情。

      咱们绝对不能放过那些作恶的人,不管是什么人纵火,一定要严惩。”

      “钟书记您放心,这件事情我会盯着的,曲家这边我也会尽力照顾,不管需要什么,我都尽量帮忙。”

      姜书记这回弄清了钟书记跟陈家的渊源,自然对巧莲更是高看几分,同时也暗暗懊恼。

      要是没有失火这件事,巧莲哪会心灰意冷的要搬走?

      要是巧莲不搬走,凭着陈家跟钟书记还有首长的交情,往后村里不是也能跟着借点儿光么?

      想到此处,姜书记就特别恼火,这要是查出来谁放的火,绝对不能轻饶了。

      钟书记从兜里掏出来了十万块钱,递给巧莲。

      “家里头的东西都没有了,你还有俩孩子要养活,我这也没带多少钱来,这点儿钱你先拿着救急。

      你不是要出门去抚松么?穷家富路的,多带点儿钱,省的路上为难。”

      巧云哪能收钟书记的钱?十万块钱可不少,钟书记的工资估计也不算高,巧莲哪能要人家的钱?

      “不用了,不用了,我姐前阵子给我寄来了十万块钱。

      幸亏我一直揣在身上没敢放起来,那些足够我们娘三个的路费了,钟书记,您这钱我不能要。”

      巧莲只好用姐姐寄来钱当借口,假说寄来的是十万块钱。

      钟书记却没有收回钱,而是将钱塞在了巧莲手里,“路费够了,那吃喝呢?你还能让孩子不吃不喝?

      这一路上需要好几天呢,总不能让孩子跟着你吃苦吧?拿好别丢了。”说完,转身就走了。

      第32章 查出结果

      钟书记留下话就走了,那两个公安助理却住在了营匡子村,继续排查摸底,寻找线索。

      至于巧莲,她已经定下了离开的日子,自然要赶紧预备东西。

      于是打开之前带回来的布匹棉花,开始给孩子们还有自己做衣裳。

      李嫂子和两个儿媳妇也少不得帮忙,大家伙见到巧莲买回来的布厚实又细密,棉花绒长而且轧成片,全都惊讶的合不拢嘴了。

      “哎呀,弟妹,你这是在哪里买的棉花?

      这棉花太好了,你瞅瞅里头籽壳儿一点儿都没有,还轧的这么平整匀溜。

      这要是絮棉被絮棉衣多方便啊,哪像咱们自家种出来的棉花,都是一球一球的,絮一回棉衣服累的要命。”

      营匡子村这边也可以种棉花,那些土地多的人家,每年会适当种一亩两亩地的棉花。

      留着絮棉衣棉裤,或者棉被,再就是纺线织布,现在还有很多人身上穿的,就是自家织的土布呢。

      当然,自家的棉花,跟巧莲买回来这个完全没法比,所以李嫂子才会这么羡慕的说。

      µ¹ÊÇÇÉÁ«Ò»ÌýÕâ»°£¬ÐÄÀï¿©àâÒ»ÏÂ×Ó¡£

      坏了,她只顾着选布料时尽量不起眼,却忘了这棉花是精梳棉,根本不是这时候能有的。

      “说来也巧了,我今天从邮局一出来,就瞧见有个人挑着挑子在卖棉花,我也是瞧着好,价钱还合理就买了些。”

      如今这时候,还没有统购统销,也没有打击投机倒把,商品还出于自由买卖的阶段。

      当然了,巧莲不可能说是在供销社里面买的,万一李嫂子她们见着棉花好,也去买却没有怎么办?

      所以巧莲就借口说是有人挑着挑子卖的,即便是李嫂子买不到也很合理,卖棉花的人走了呗。

      这件事倒是提醒了巧莲,往后兑换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弄太先进的,越原始越古老越好。

      尤其是这些穿的用的方面,一个弄不好被人察觉出不对,她还得想借口遮掩,太麻烦。

      巧莲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李嫂子婆媳也没疑心,都以为外面卖的东西比自家的好,这没啥奇怪的。

      就这样,谁也不再提这件事,只一心裁了布料做衣裳。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11: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