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逡巡了一阵,黄牛最后轻松的上了这个大石坡,上了这个坡就好,后面虽然还是坡,但是是土坡,而且很宽敞。
翻过这道坡,就到了塆子里,现在路的两边,都是菜园子,朝前走一段就是冯家冲。
冯家冲是冯家畈村最大的塆,被三座山夹在中间,所有的住户,全都姓冯,因此得名冯家冲。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房子挨着房子,鳞次栉比。房子多是土砖瓦房,有少数几栋是青砖瓦房,房檐下还有些雕饰,还有一些壁画,不过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各家房间屋后,都满满当当的,不是猪圈,就是码好的柴禾堆,还有一些放在外面的农具,好些农具,冯一平也不知道它的官方称呼。
这时已经6点多,家家的烟囱都冒着烟,从屋外走过,还听得到油倒入锅中的“刺啦”声,锅铲刮在铁锅上的声音,然后香气也随之而来。
柴禾堆上,有些鸡不愿意进笼,跳到上面咯咯叫,柴禾堆下面,小孩子你追我赶的嬉闹着。旁边的猪圈里,猪一向比人吃的早,这时摇着尾巴,吧唧吧唧的正吃着,不时发出满足的哼哼声。
冯一平赶着牛,穿过整个塆,他家的牛栏,建在塆前的一口塘边。一路上,不停的跟见到的人重复的打着招呼,总就那么几句话,“细叔,回来了。”
他则说,“回来了,饭吃了吗?”
对的,很多人都叫他细叔,没办法,农村讲究辈分,整个冯家畈村,只有一个小塆是姓孙的,其它都姓冯。而冯一平的父亲兄弟几个,是辈分最高的,除开他父亲叔伯兄弟几个,冯一平堂兄弟就是辈第二大的,隔壁家70多岁的老大哥有时开玩笑还叫他细叔,所以他见到大人一律以哥、姐称呼。按辈份算,塆里有好些小孩子现在都是他曾孙辈了。
冯一平是堂兄弟里年纪最小的,年龄倒数第二的堂哥比他大近10岁,塆里有人提到这个,经常开玩笑说,等到冯一平80岁的时候,就是村里的活祖宗了。确实,到了那时,他们这一辈,剩下的估计也就只有他,现在按辈分算他曾孙的,到那时绝对也有孙子,那他不是活祖宗是什么?
他牵着牛在塘边电线杆下喝水,塘边的打谷场上,已经有了不少人,大人小孩都端着碗,站在场上吃饭,一边吃,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还有那大嗓门的婆娘,站在门口,大声喊孩子,“疯到那里去了,还不回来吃饭?”
不少的鸡还没进笼,在场上啄着,刚打过稻子,多少总有些谷子掉在里面,还有几条狗,躺在场边,热的伸着舌头。
看着这样的场面,冯一平觉得熟悉而又遥远,这样热闹的场面,也只有这最后几年。几年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塆里也就春节的时候热闹点,但像这样每天打谷场上聚集着几十人,即使是春节的时候,也难得有。
东明家的牛在一个雨天,被固定这根电线杆的钢丝上的漏电打过一次,从此再也不敢在这边喝水,自觉的到另一边去。
东明问他,“明天还到那里放牛?”
冯一平说,“是,那里草还不少。”
“那明天还是一起走。”
“好的,”
想了想,冯一平说,“东明哥,我明天也带把刀去,学二伯和你,砍点柴。”
冯东明就笑,“就你那点力气,能砍多少?”
冯一平也笑,“能砍多少是多少吧,晒好了叫我爸挑回来,一个月下来,几担柴总会有的吧!”
他这是想起来,父母忙着田地里的事,到冬天,柴总是不够烧,后来总到塆后的地里收集栗子叶。几担柴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总聊胜于无吧。
把牛栏门关好,他走到塘边的文华家,门开着,灯还没开,堂哥华富正低头往灶里添着柴,没看到文华兄弟俩,“华富哥,文华他们呢?
冯华富转头一看,“哦,你回来啦,他们在打谷场那边玩吧!”
“哦,等下他们两个就去我家了,你晚饭少烧点。”
话音刚落,那一堆孩子里跑出来两个,边跑边喊,“小叔,你回来了!”
他让他们两个走在前面,不再从塆中间穿,走旁边的岗山,朝塆后的家走去,“今天晚上就在我家吃饭。”
这两天他家有木匠在,做课桌还有椅子,伙食好。
是的,也就是从他们这一届起,在乡中学就读的,都要自带课桌椅。
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µÚ¶þÊ®ÈýÕ ÖíÙÄ·ëһƽ
除了牛,还有一种家畜,是要用心饲养的,那就是猪,特别是能生猪仔的母猪,这个冯一平也很有发言权。因为中专的那几年,为了让日子能维持下去,家里养了母猪。
母猪一年会生两窝小猪,一窝都有十来头。动物世界优胜劣汰的传统,在这里有直接的表现。每窝猪仔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天生比其它兄弟姐妹要瘦弱,而且有好几次,生出来的小猪,比母猪的**要多。
冯一平记得,他们家的母猪有13个**,但有几次是超过13头小猪仔的。因此,那最弱的小猪,很难吃到妈妈的奶,最弱的这只,也最让人费心。
这一头小猪仔就是七八十甚至上百块钱,当然要好好的伺候,就用米汤煮磨的米浆,装在奶瓶里,抱着小猪喂它——就像喂小孩子奶一样。
总吃这也不行,还是要母乳,就只能等其它的小猪都吃完了奶,再小心的把它送到它妈妈那,让它吃奶。之所以说要小心,因为哺乳期的母猪脾气很大,很护仔,即使是主人靠近,它也会很警惕,有时候,不但会拿嘴拱你,还真会咬你的,所以要小心。
另外,哺乳期的妈妈,好像不管是人他妈,还是猪她妈,脾气都很大,很容易烦躁——这个冯一平也都有体会。
刚刚已经喂过一次,你又让一个小东西来吃奶,它心情不好的话会整个趴在地上,**全部压住,任小家伙在旁边咿咿呀呀的叫唤,它闭上眼睛,两只大耳朵耷拉着,装作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个时候,你得给它好好挠挠痒,哄哄它,它才会侧一下身子,把**露出来。
还要小心,吃着吃着,猪妈妈又会不耐烦,还没完没了啦,于是一翻身,瘦弱的小小家伙反应本来就不灵敏,吃的正香的时候也没空想其它,搞不好就会被妈妈压在肚子下面,压实了,几百斤的妈妈一下子就会要了它大半条小命,所以这个时候在旁边,一定要眼疾手快,不然就成了帮凶。
从生下小猪仔,到把小猪仔卖出去,中间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猪仔的价格高,一头小猪仔多长一斤,加起来那就是十几二十斤,平均三四块一斤,那就有近百块钱,所以那两个月真的花好大力气。
首先要让母猪吃好,这样它才有奶喂猪仔。等猪仔慢慢长大,断奶以后,又要让它们吃饱吃好,长的壮壮的。当时家里没钱买饲料,就用土办法,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然后加水煮熟,给猪仔吃。每天额外要用原始的石磨磨十几斤米,也很不轻松。
而且就和小孩子一样,漫漫长夜,中间至少还要再喂一次。半夜三更的,要把一大锅米浆烧开,再招呼它们吃干净,再把它们赶出去方便,再一个个哄回家,前前后后要近两个小时。
要让小猪吃的多,那也要动脑筋,只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固然长肉,但那样到后来,吃的只会越来越少。怎么办呢,要让小猪们每天都有适量运动。
所以,在冯一平的履历上,除了放牛,还有一项就是放猪。
猪妈妈一猪当先走在前面,肚子扁扁的,有些步履蹒跚。它一边走,一边叫唤着,于是一群白的、黑的,还有花的猪宝宝,就扎成一堆的跟在后面,你追我赶,小尾巴一甩一甩的。嘴里也不闲着,所有的小猪都用差不多的一种旋律回应着猪妈妈,只是你前我后的,并不整齐,很是热闹。
山岗上有片平地,平时用来晾晒的场地。小家伙们三两成伙,在场中撒着欢,猪妈妈在旁边的草丛里这里拱一嘴,那里拱一嘴,有些累的时候,就懒懒的回到场中躺下。
它一躺下,小猪们一窝蜂的涌过来,你争我抢,不一会,就只剩下砸吧砸吧的吮吸声。也没过多少时候,猪妈妈叫唤了一声,挣扎了几下,改为平趴在地上,不喂了。
几只小猪还意犹未尽的用小嘴拱着它的肚子,猪妈妈眯着眼睛不理不睬。见这招没用,有小猪跑到妈妈头那里,急切的叫唤着,还用小嘴在妈妈脸上乱拱,猪妈妈还是不为所动,小猪还继续在那卖萌,猪妈妈却不耐烦了,头一甩,一嘴把小家伙扫出好远。
咕咚咕咚滚出去好远的小猪好像有些晕,又有些搞不清楚状况,它静静的趴在地上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也就静了那么片刻,它高兴的叫了一声,撒开四蹄,欢快的朝其它兄弟姐妹跑过去,你拱我一嘴,我撞你一下的,愉快的玩耍起来。只剩下少数的几只,紧挨着猪妈妈,恬静的小睡。
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些人顺道来看,看那只长的最大,看那只最活泼,看那只最能吃,看那只最厉害……,这是为着将来捉的时候好有目标。
就这样,全家辛苦两个多月,最后,分别的日子到了。挑了一个日子,猪妈妈被关在猪圈里,小猪们关在屋里,早就约好的人一起来到家里,各自抢自己中意的那只小猪。抢没抢到中意的,冯一平家不管,最后一过秤,小猪们就被装在麻袋或者箩筐里,被挑着走向新家。
从分开关的那一刻开始,猪妈妈就没安静过,一声接一声的叫唤着,一次次的向家里走,一次次的被系在脖子上的绳子拉回去,但它还是不知疲倦的努力着。
小猪们叫的越来越急,越来越响,叫唤声里是不安和惶恐,猪妈妈听了,越来越激动,也不停的叫,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大,叫唤声里满是焦急和关切。
但到最后,它只能徒劳的看着一个个小猪仔被陌生人带着越走越远。
有的小猪挣扎着从箩筐里一次次的跳起来,两条小腿搭在箩筐边沿,看着猪妈妈不停的叫,或者说是哭,猪妈妈就一次次的朝那个方向冲,每一次都把绳子绷的紧紧的,直直的……。
´ËºóµÄºÃЩÌ죬ĸÖí»áÒ»Ö±»áâûâûµÄ£¬Á¬Ê³¶¼²»Ô¸Òâ³Ô¡£
说来也怪,在冯一平上中专的那三年,也就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养的母猪都不错,很少病,每窝都生十几个,成活率也高,一年能为家里增加近两千的收入。但等他参加工作以后,家里也继续养过母猪,却总出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很不划算,最后就没有再养过母猪。
非常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二十四章 我家的猫
冯一平家一直都养猫。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冯一平写的《我家的猫》这篇作文,赢得了当年县里小学生作文的一等奖,这是他们小学好些年最好的成绩。满校的语文老师对那篇作文都赞不绝口,争相传阅,但是具体写的什么,冯一平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他只记得,当时的班主任,也是他们班的语文老师的评语好像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家里养猫也是出于现实需要。
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是仓里柜里还有房梁上,收的东西却不少。稻谷、小麦这两样主粮不说,还有花生、黄豆、高粱、芝麻、兰瓜、番薯等等很多,都很招老鼠,晚上睡觉,经常听到老鼠在各处窸窸窣窣的活动。
老鼠夹子要花钱买,而且效果不大,老鼠药用的时候要很小心,而且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最实用的还是猫。
都说猫是一种高贵的动物,确实是。它高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一是爱干净。猫很讲卫生,没有看到它洗澡,但它总是很干净。每次吃完饭,总会把自己的爪子还有身上黏到饭粒油渍的地方舔的很干净。而且它方便的时候是避人的,结束后,会把排泄物给埋起来。
二是仪态。虽然生长在平民百姓家里,它走路的时候,总是不紧不慢,不卑不亢,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的,就像京剧里那些踱着方步的官员。任你如何急切的在叫它,它最多就懒懒的抬头看你一眼,完了还是保持原有的节奏。
猫从来不会趴在地上,它要么以标准的姿势蹲在地上,要么也占一把椅子,还是蹲在上面。有时候还会跳到灶上,跳到高高的碗柜上,以卧虎的姿态踞在上面。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它才会放松一下,慵懒的趴在火塘边的椅子上烤火。
三是猫很自立。养一只猫,你是很难觉得自己是他主人。它绝不会对你谄媚,不会因为你丢给它一块鱼就对你买萌,朝你摇尾巴。当然,在农村,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冯一平才有机会背着父母,丢一块鱼给猫。这时它会叫一声,然后敏捷的跳过来,吃完了也不朝你“喵喵”叫的再要,只会默默的在那蹲一会,还有它就吃,吃饱了,地上的那些鱼刺、肉骨头的,它睬都不睬的。
更多的时候,家里只能用剩饭喂它,给面子呢它就吃几口,好多时候,是大家吃完了饭,它会叫几声,等到你把饭盛到它碗里,它过去看几眼,然后又跳回到椅子上坐着。然后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不见了,等到下一餐,把它不吃的倒给猪,再给它盛上热饭,它还是看上一眼,却一口也不动。
渴了呢,它也不会随便找水喝,跳到水缸上,轻松的抓住水缸边沿,俯下头去,用舌头舔水喝。
还有,猫绝不会对主人谄媚。你逗它,心情好的时候,它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心情不好,它绝对会挠你。
当然,它也有分寸,只要你不是很过分,它的爪子不会太用力。
最后,是猫很大气。晚上的时候,老鼠又出来活动,嗞嗞呀呀的,然后突然发出短促的尖叫,然后归于平静,那是猫在捕猎。然后夜里老鼠出来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心,而猫呢,从来不会向你邀功。
还有,猫玩老鼠的场景,冯一平至少看了两次。啧,当时,猫猫那风姿,那气度,是会叫人折服的。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和孔明七擒七纵孟获差不多。
从冯一平记事的时候起,家里养的第一只猫,是从外公送来的一只小黄猫,那只猫长大了,有一天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当时父母跟冯一平说,专门有人拿着网子网猫,那只猫可能被人抓走了。
第二只猫很有些故事。它不是从别人家里捉来的,可以说是自己送上门来。
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村里另外一个塆的一户人家,小孩满月,白天请客,晚上放露天电影。在电视没有普及的年代,这是农村少有的现代娱乐,冯一平当然跟妈妈姐姐端着凳子去看。看到中途,一只猫径直跳到姐姐怀里,毫不见外的呼呼大睡,姐姐几次把它放到地上,它几次又回来,散场了还跟着走,撵也撵不走,后来妈妈说,那就带上吧,这只猫就一直跟到了家里。
那是一只好看的猫,乌黑的毛,光滑的像绸缎,但在胸前,却有一块是纯白的,黑白相衬,很是漂亮。眼珠稍带蓝色,很有神,两腮左右各有三根胡子,很有气度。
这只猫很神奇。
那年还没建塆后的新房子,住在塆中的老房子里。因为给妈妈治病,欠了很多债,因此杀的年猪,家里只留下不到五分之一,其它的都卖钱还债。另外只买了些包菜粉丝,精打细算,勉强够够过年吃几天,然后在正月招待客人的。
那天是腊月二十八,再过一天就大那一年年三十。下午开始,纷纷扬扬的下起了大雪,当时还没通电,是点油灯,不过有窗外的白雪映着,倒是比一般的晚上要亮堂一些。
晚上的时候,刚招待了一批讨债的人,冯一平和妈妈姐姐准备就着剩菜吃饭,这时大门“吱呀”一声,猫挤开门走进来。姐姐眼尖,回头看了一眼,看到它好像拖着什么东西,放下碗筷过去一看,然后就叫起来,“爸,妈,快来看,猫抓了一只兔子!”
大家都很惊奇,过去一看,果然,它拖着一只毛茸茸的灰兔子,个子看起来比猫自身还要大,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抓住的。这只肥兔子,当然成了年夜饭时桌上的美食,这也是在那个并不宽裕的春节里,少有的给一家人带来欢乐的事。
这样的事还不止一次。当时蔬菜的品种少,隔年的六月,菜园里上一季的菜都老了,过季了,应季的菜还没长成,用梅秋萍的话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妇们想尽了办法,那一段时间,大多数人家,吃饭只能用各种腌菜或者干菜顶着。
干菜算好一点的菜,一般都是是上年晒的萝卜干、黄花菜干、兰瓜干,或者是一些晒干留下来的野菜。
在那一个又一个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冯一平吃了很多后来再也吃不到的菜。
他最不喜欢吃的,是花生芽。扯花生的时候,总有一些漏网之鱼,过些日子一下雨,花生就发芽,冒出地面,人们在山上干活的时候顺道拣回来,洗一洗,炒一下,加水一煮,然后端上桌,是当时桌上少有的带绿色的菜。花生芽可没有豆芽好吃,它青气很重,稍老的又有些苦,苦味冯一平能吃,青气很重,而且比茼蒿的青气还重,他怎么也吃不惯,于是只淘一点汤,还是吃咸菜。
秋天青黄不接的日子还好。清理菜园,辣椒都要扯了,上面的一些没长成的小辣椒,也不去籽,拿刀一拍,加油一炒,很下饭。
还有葱,扯回来一大把葱,洗干净了加油一炒,很香,挺不错的。
秋天天气凉下来,几家人合起来做一个豆腐,放几天也不会酸。豆腐可以煎炒烹炸,花样很多,算是好菜了。几家人一分,每家都没多少,吃不了几餐。也没有人家奢侈到隔几天就做豆腐吃,在农村,日子不是那样的过法。
于是梅秋萍就想办法,把做豆腐剩下的豆渣拿回来,加油一煮,加辣椒粉,再撒上葱花,虽然豆腥味还是很重,好歹不是咸菜啊。
就在这样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又是一天晚上,猫回来的时候,叼回来一条咸鱼!又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于是一家人也不管它是从哪家叼来的,好歹开了一下荤。
谁知没隔几天,它又叼了一条回来!这下子,梅秋萍有些不安。当时在农村,丢一两条鱼,其实不是小事。好些人家菜园里不见了个小葫芦,都会叉着腰在山岗上对着全塆骂上一阵,像这样的咸鱼,一下子至少两条不见了,那是真值得当家的主妇在山岗上骂上半天。
但那些天,一直没有听塆里人家说丢了鱼,那还好!于是大家都夸奖猫,真的很懂事,真的很为家里着想。
当然,有一次,那只猫也把冯一平结结实实的吓了一大跳。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冯一平在床上午睡,半梦半醒时分,突然看见一只黑爪分开蚊帐,向他伸了过来,一下子就吓出一身的冷汗。定过神来一看,原来是猫也来床上睡觉,因为角度的关系,那只黑色的猫爪当时看上去很大,像极了冯一平想象中的魔爪。
随着冯一平慢慢长大,猫也慢慢老去。就是这样一只善解人意,体谅家庭,注定是冯一平家一员的好猫,在冯一平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一个初冬的上午,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过了几天,正好是周日的早上,四伯来家里说,他看到猫就坐在山岗上的一棵桐树上,已经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