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重生之小说巨匠_校对版by:李白不白》-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妈,你……”

        “我儿子是最棒的,妈妈为你骄傲。”妈妈慈爱地亲了他额头一下,笑眯眯地走了。

        没错,她又有了一个可以跟邻居同事炫耀的资本,可是自己又有得忙了,真是坑儿呀。

        柳敬亭揉了揉脑门,略作沉吟,自言自语道:“童话,童话,从哪开始呢?”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柜子里一阵响动,是老鼠?

        “老鼠!两只老鼠,舒克和贝塔?”柳敬亭皱着的眉头愉快地舒展开来。

      第十二章 老鼠过街,人人叫好

        柳敬亭大约是七八岁时开始看《舒克和贝塔》,他还记得那是一本连环画,刚一接触就深深为之着迷,自己拥有一架飞机和一辆坦克的梦想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树立起来的。

        这个世界没有那两只英雄般的老鼠,这个世界的儿童也不会拥有那样的梦想,所以,柳敬亭有责任把这个梦想传递给他们。

        柳敬亭提着黑色的电脑包进了自己的房间,先拿出合约看了一眼,合约上除了规定稿酬版税,还有影视版权条例,柳敬亭深刻地知道,影视版权会是他今后所出作品的一个重头,他模仿父亲的字迹签了名,然后把合约放在一边,拿出电脑,连接电源,在《七剑》文档旁边新建一个文档——《舒克和贝塔》,点开文档,开始输字:

        舒克生在一个名声不好的家庭里;

        舒克驾驶直升机离开了家;

        舒克吃了有生以来最香的一顿饭;

        “舒克,你都大了,可以自己出去找东西吃了。”一天,妈妈对小老鼠舒克说。

        “真的吗?”舒克高兴了。

        舒克是一只生活在中国的小老鼠,他从生下来以后就一直憋在洞里,从来没有出去玩过。

        “今大晚上,我带你出去,先认认路,以后你就可以自己去了。”妈妈一边说,一边磨牙。

        舒克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磨牙。他爱吃好东西。每次妈妈给他带回来好吃的,他都吃个没够。

        夜里,舒克跟在妈妈身后出了洞。

        “好大的屋子!”舒克惊叫道。

        ……

        一切都准备好了,舒克坐进驾驶舱,戴上飞行帽。

        “现在我已经不是老鼠了,是飞行员舒克。”舒克兴奋地想。他打开了启动器,红色的螺旋桨转了起来,它越转越快,不一会儿,直升机就离开了床头柜。

        ……

        这架直升飞机第一次起飞时给柳敬亭带来非常大震撼,舒克骄傲地宣称自己是飞行员场景几乎贯穿了柳敬亭整个童年时代,他无数次幻想自己和舒克一样,驾驶着直升飞机,翱翔在蓝天下,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布:“我是飞行员柳敬亭!”

        《舒克和贝塔》的第一章写到舒克救了一只小蚂蚁,然后受到蚁王的款待,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要做一只偷东西的老鼠,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应得的报酬。

        柳敬亭一共写了三章,也就是写到贝塔出场便停了笔,这么做的意思是要先让这个故事去试试水,毕竟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让人家杂志亏本的事情实在不是柳敬亭的做事风格。

        另外,贝塔开着坦克,以花生米做炮弹大战小猫咪丽的场景也深深地印在柳敬亭的脑海中,现在看来,这种写法就是特别时髦地装逼踩人,先给主角贝塔按上金手指——坦克,然后踩小猫咪丽,小猫咪丽不服气又叫来自己的小伙伴,然后继续被踩。

        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二(之一是狗),可爱萌萌的花猫不幸地沦为童话世界里的纨绔、富二代之流,想起来真是一个令人忧伤的设定。

        柳敬亭在三章故事后面附上后续剧情的大致介绍,然后简要地表达了写这个故事的意图,完成这些后,登录WC,开始给《少儿文艺》姚主编发电子邮件。

        让柳敬亭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邮件刚发送成功三分钟就接到姚主编的亲自回复:“谢谢你的来稿,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一直进行下去。”

        柳敬亭谦虚地回道:“这是我的荣幸,希望姚老师多多指点。”

        最后一个字刚打完,弥琥可爱的浣熊头像忽然跳动起来,柳敬亭点开一看,是一个发怒的表情,后面写着:“在上网,没有写稿?”

        柳敬亭回一个笑脸,然后解释道:“《少儿文艺》主编今天打电话过来约稿,我老妈替我答应了,没办法,写了一个稿子过去。”

      ¡¡¡¡¡°Ä㻹¸øÆäËûÔÓ־д¸å£¿¡±ÃÖçúѸËٻصÀ¡£

        “是啊,童话故事,不会有冲突吧?”

        稍顷,弥琥回到:“没事,你只签了书没有签人,而且童话跟我们杂志风格也不搭,只是我担心你又要写童话,又要写武侠,还要准备中考,时间会来不及。”

        “谢谢你的关心,我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等下我把《七剑》的细纲理出来发给你,《【创建和谐家园】京华》连载完了之后,应该可以完成十章,保证无缝对接。”

        “行,我们这边也开始为你的新小说预热。”

        “嗯。”

      ¡¡¡¡ÃÖçúûÓÐÔÙ»ØÓ¦£¬Áø¾´Í¤¹ØÁ˶Ի°¿ò£¬ÖØÐ´ò¿ª¡¶Æß½£ÏÂÌìɽ¡·Îĵµ£¬¸Õ´ò³öµÚÒ»¸ö×Ö£¬ÃÖçúµÄ´°¿ÚÓÖ¶¯ÁËÆðÀ´£º

        “加油,古庸生!加油,柳敬亭!”

        ……

        接下来一周,柳敬亭基本就是写稿和上课,只是柳敬亭对上课越来越失去兴趣,开始那种经常把老师问得目瞪口呆,偶尔纠正老师错误的【创建和谐家园】和乐趣已经逐渐趋于平淡,现在更多的时间是在本子罗列他接下来要写的书,以及今后的一些打算。

        《舒克和贝塔》的连载已经成定局,之前的计划也要做一个调整,如今要双管齐下,一手童话一手武侠,写作时间和顺序就需要一个适宜的安排。

        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冠冕堂皇地不用上课,毕竟还有两个月才中考,他来到这个世界就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扮演相应的角色,当然他是可以选择退学写作,不过大学没有过完始终是他心里的一个遗憾,而且,校园生活毕竟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一边做着平凡的学生,毫无前途地行走在人才济济地校园,一边做着超级畅销书作者,写着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故事。那种深藏功与名的低调,那种大隐隐于市地装逼范,那种偶尔扮猪吃只虎的快意,让他悠然神往。

        实际上,上课这个问题并没有纠缠柳敬亭太久,一个意料之内、合乎逻辑的机会很快就以狂风暴雨般的气势扑面而来:

        《舒克和贝塔》正式连载了!

        《少儿文艺》的编辑们按照一贯的工作流程,校完稿,确定好排版,交付印刷,和之前每一期杂志出版的流程都大同小异,做完四月刊,主编请客,奖励一下大家,顺便聊一下下个月的选题以及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活动。

        “这一期杂志大家都有什么期待没有,有哪一篇稿子让大家觉得比较出彩的?”吃饭的时候,姚主编按惯例问了这个问题。

        编辑们根据自己负责的版块,以汇报工作的口吻极为官方地回答起这个问题。

        大家说完后,姚主编轻描淡写地说:“大家看了柳敬亭的新稿子吗?”

        麦麦接道:“那篇稿子上的是主编力荐栏目,大家应该都看了。”

        “感觉怎么样?”

        “挺新颖的,让两只老鼠做主角,之前从来没有过。”

        “嗯,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特别符合我们的风格。”

        ……

        大家各抒己见,但基本都是赞扬,主编都力荐了,谁敢批评?

        听完大家的发言,姚主编点点头,总结说:“我隐隐有种感觉,那篇《舒克和贝塔》会比《芒芒和提提》引起更大的轰动。”

        编辑们颇为心虚地应和两句,毕竟每次姚主编对自己力荐的稿件都信心十足,但真正引起轰动的并没有几篇。

        《少儿文艺》载着《舒克和贝塔》悄然向全国铺货,两只老鼠的故事无声无息地进入到一个又一个家庭。

        第一个接触《舒克和贝塔》的读者是一个名字叫做虎虎的六岁小男孩,他吃完晚饭,乖乖地上床睡觉,妈妈照例坐在床头给他读新一期《少儿文艺》上面的故事,读了两三个,小男孩眼皮软垂,睡意将至,妈妈再接再厉,准备读最后一个故事,彻底将宝贝儿子带入梦乡:

        舒克生在一个名声不好的家庭里;

        舒克驾驶直升机离开了家;

        男孩的眼睛突然睁开,精神也莫名地有所恢复,妈妈边读边观察儿子的反应,完全没料到儿子居然如此反常,轻声问道:“宝宝,你是不是要尿尿?”

        虎虎没有回答,催促道:“妈妈,读故事,舒克驾驶直升飞机去了哪里?”

        在虎虎问这个问题之后的第二天,另一个问题像长了翅膀的蒲公英一样,飞落在全国无数家幼儿园内:贝塔打败了咪丽吗?

        《舒克和贝塔》只连载了三章,就这短短的三章故事便牵动了全国成千上万小朋友的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开坦克的贝塔有没有打败骄傲的小猫咪丽,舒克和贝塔会不会见面?

        小朋友们一边争先恐后地热聊着前三章的精彩剧情,一边闷闷不乐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会怎样,而那些没有看过故事的小朋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跟爸爸妈妈说:“我要看《舒克和贝塔》。”

        在这个“儿女都是王子公主”的时代,下有所求,上必挠头,然而孩子们主动要求看书,父母们还是有些喜出望外的,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去购买新一期《少儿文艺》,于是《少儿文艺》卖断了货。

        【注:WC即wordscommunication的缩写,一款聊天工具,不会有人想到厕所吧?】

      第十三章 童话的逆袭

        “《少儿文艺》四月刊我们店再要五百本。”

        “《少儿文艺》四月刊我们店再来一千本。”

        ……

        全国新华书店、其他大型书店或者个体书店一时间集体缺货,《少儿文艺》出版社的电话遭到史无前例地轰炸,出版社不得不临时再开通十几部电话,内容编辑们也被征调过去接电话,此时他们甚至还没搞清楚状况,为什么一下子杂志就脱销了呢?

        《少儿文艺》每期的销售量在七八万册左右,也就是说每期印刷十万册就能供应于求,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的十万册居然在两天之内全部售罄,而且各方还在迫切要货。

        姚主编疑惑不解地刷新各个论坛,微型博客,仍旧没有找到蛛丝马迹的讯息,杂志受众决定了他们交流主战场不会在网络上,她只好把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又一次翻开手边的最新一期杂志,难道真是这两只老鼠的功劳?

        姚主编的疑问很快得到解答,就在加印的三十万册杂志由大型卡车运往各地途中的时候,杂志社收到几封信件,信封上统一标明要姚主编亲自拆封,看完几封信之后,姚主编总算找到了答案:

        姚主编:

        您好,我是一个六岁男孩的家长,贵社《少儿文艺》四月刊所登的一篇童话《舒克和贝塔》故事新颖,语言简洁生动,教育意义深刻,我的孩子非常喜爱,每天央求要看后面的故事,恳请主编尽快刊出后续故事,能单独成书更佳,我一定会第一个购买。

        我知道自己的要求会干扰到您的工作,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主编能理解,另外,我小时候也是《少儿文艺》的忠实读者。

        祝工作顺利,再谢。

        一个急切的家长

        其余几封内容大致相当,都是催促杂志尽快刊登《舒克和贝塔》后续章节,家长写信来杂志社催稿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从来没有家长在信里表现得如此急切,连建议单独成书的点子都想出来了。

        类似的信件在接下来几天,如同雪片一般纷纷飞到姚主编的办公桌上,望着桌上一堆厚厚的信封,姚主编毅然在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全体编辑,开会!

        ……

        “开会之前先跟大家说一个消息,《少儿文艺》四月刊刚刚又加印了十万册,也就是说这一期杂志我们出了五十万册,现在杂志能做到这个成绩只有薛慕亮的《鼎小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姚主编说话的时候,虽然尽力保持主编开会时应有的威严,但嘴角眉眼中的喜悦和兴奋完全掩饰不掉。

        下面编辑们的脸上基本也呈现着相似的表情,因为在座的编辑大部分都明里暗里地在订阅《鼎小说》,所以《鼎小说》在他们心中的霸主地位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大家平时讨论起薛慕亮的时候,都或真或假地调侃两句,但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和接受一个事实:

        哪怕是一本空页书,只要书皮印上薛慕亮三个字,都会卖出去十五到二十万册。

        更何况是他主编的杂志,更何况这个杂志上还有许多人气极高的其他写手。

        然而,现在,他们亲身参与编辑的杂志居然达到了《鼎小说》的高度,心中的兴奋可想而知。

        “这次杂志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姚编稿子选得好。”一个编辑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马屁,不过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大家对这句话倒也由衷地认可。

        姚主编自矜一笑,道:“这个作者第一次投稿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我当初想的是这篇稿子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讨论,但是没料到会造成这么大轰动,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家长来信的问题。”

        “我觉得当前最首要的问题在于要把握住这个作者,我估计我们这期杂志出去之后,其他杂志社和出版社会前呼后拥地去打听这个作者。”说话的是姚主编最得力的手下麦麦,“所以,现在需要尽快跟柳敬亭敲定一份合约,眼下正好我们要发上一期的稿酬,柳敬亭的《芒芒和提提》是三百块稿酬,我的想法是我们不邮寄给他,而是直接让我们的合约编辑带着稿酬和合约去找他。”

        大家听到麦麦这个建议,纷纷点头同意,作为编辑,他们深知一个潜力作者的重要性,特别在这个文学优质作品匮乏的大时代,一个价值作者会成为全国出版社和杂志社眼中的香饽饽。

        姚主编微微一笑,颔首道:“麦麦的脑子转得很快,不过这件事我另有安排,前天我已经跟柳敬亭的妈妈约好今天晚上一起吃饭,到时候她会把柳敬亭也带过来,在这之前,柳敬亭不会见任何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因为他已经请假回家,还有,《芒芒和提提》的稿费我已经支付,不是三百,而是三万,包括《舒克和贝塔》的合约定金。”

        编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首座的主编,那谈笑间的老谋深算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心生敬佩。

        麦麦笑道:“我是小巫见大巫了,姚编的魄力令人佩服。”

        姚主编坦然接受她的称赞,说:“这种题材的作品,我们杂志志在必得,不要说《舒克和贝塔》本就是我们首发,即便是其他杂志第一个发现的作者,也要优先考虑一下我们的态度。”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13:28:58